'收到錄取通知書先別忙著高興 警惕大學錄取的這些騙局'

"

來源:河北新聞網

收到錄取通知書?先別忙著高興!警惕大學錄取的這些騙局!

今年的高招錄取工作正在進行,考生們一定都滿心歡喜地等待著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刻。但是,每年這個時候,社會上總有一些不法分子設計各種與高招有關的謊言和騙局,騙取家長及考生錢財。如何防範這些常見騙局,確保考生順利入讀滿意的大學?

小編整理了關於大學錄取的一些常見詐騙方式,請各位家長和考生擦亮眼、繃緊弦,切勿被“花言巧語”輕易矇騙。

●擦亮眼,這些高考錄取謊言不能信

>>謊言一:利用自主招生、定向招生之名。

不法分子自稱可以搞到自主招生指標,承諾只要花錢就可以上大學,甚至利用國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騙考生及家長,達到騙取自主招生或者定向招生費,然後逃之夭夭。

>>謊言二:假冒高校招生辦人員。

不法分子攜帶高校招生宣傳資料往返於高校之間,自稱是高校招生辦人員,矇騙學生及家長填報志願,並承諾交一定錢財肯定可以錄取。

>>謊言三:假冒軍校領導、軍隊機關幹部。

不法分子聲稱軍校招生有“內部招生指標”“計劃外招生指標”,可以花錢託人找關係上軍校,更有甚者編造虛設招生機構、偽造各種公文實施招生詐騙。

>>謊言四:故意混淆教育形式。

不法分子通過混淆網絡教育、成人教育、學歷文憑教育、自學考試、開放大學等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聲稱只要花錢就可以讀大學,結果等考生家長出錢後,得到的不是普通高等教育錄取通知書,而是自學考試助學班、成人教育輔導班、遠程網絡教育班等的錄取通知書。

>>謊言五:聲稱可以低分高錄。

招生不法分子自稱是高校領導或者是省招辦領導的熟人,聲稱可以把低層次分數的考生提到高一層次院校錄取,從而騙取錢財。

>>謊言六:聲稱是自己託關係進行錄取。

本屬於正常投檔錄取的,不法分子卻向家長“邀功請賞”,聲稱是自己託關係走了後門才使考生錄取,向家長索要錢財。

●繃緊弦,收到錄取通知書先辨真假

小編提醒家長和考生,如果收到了錄取通知書也不要輕易放鬆,因為這個錄取通知書有可能是假的。那麼,考生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該如何辨別真偽呢?僅需三步即可。

>>瞭解通知書寄發流程。

考生信息首先要經過省招辦的審核,然後由錄取院校郵寄給考生,郵寄方式通常都是採用“郵政特快專遞”,禁止平信,也不允許代領,通知書上都會加蓋印章,蓋的是錄取院校的章。接收錄取通知書時無需向任何人或單位繳納任何費用。

>>查詢錄取真假。

查詢錄取信息真偽。考生應通過本省教育考試院(招生辦)公佈的正規渠道查詢自己的錄取信息,包括錄取學校名稱、專業和層次是否一致,或登錄報考學校網站查詢學校的新生錄取名單。

查詢錄取學校真假。收到的錄取通知書必須由教育部公佈的具有普通高等學校學歷教育資格的並且當年在本省招生的學校發出。學校的名單可在教育部網站、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本省教育考試院網站或發放的招生資料上查到。

查詢錄取進程。高校錄取通知書的投送工作隨每批次錄取進程陸續進行,可根據本省的錄取日程來判斷錄取通知書的真假。

查看校長簽名。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可查看校長的簽名,如果沒有簽名或者簽名不對,則需要認真對待(高校錄取通知書簽發人可以在各高校網站查看)。

>>查詢學籍真假。

考生可登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信網)進行查詢,該網站是高等學校學生學籍學歷電子註冊信息查詢的唯一網站。

●莫放鬆,你還可能遭遇這些騙局

收到通知後,驗證了真偽,這下可以放心靜待開學了吧。這個時候還是不能放鬆警惕,因為騙子可能就在下一個“路口”等著你。

>>騙局一:謊稱幫忙申請助學金等

收到錄取通知書之後,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開始為學費、路費等發愁。這段時間也成了假冒“資助困難學生”的詐騙高發期。騙子往往自稱教育、財政等部門工作人員,以發放“國家助學金”、“返還義務教育費”、“助學扶助款”等為由,通過層層表演,騙取學生的錢財。

小編提醒:

接到此類電話應第一時間向學校相關部門核實信息真實性,不要隨意向陌生人透露個人姓名、身份等信息,不輕易按對方要求通過ATM機或網上銀行進行操作,以免上當受騙。

>>騙局二:冒充老師要求“交學費”

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家長和學生就像吃了顆定心丸,接下來就是靜靜等待開學辦手續了。這時候,騙子可能會發送“交學費”“交生活費”“保存入學登記書”等詐騙短信,誘導家長和學生點擊到釣魚網站,騙取隱私信息或錢財。

小編提醒:

收到此類短信應及時向學校招生部門核實確認,不點擊來源不明的鏈接,不在不明網站上輸入個人隱私信息。

>>騙局三:謊稱交錢就能上理想的學校

有些考生與理想大學僅有幾分之差,心中難免遺憾。這時若有一個電話打來,聲稱只要交錢就能有內部指標讓你被理想的大學錄取,是不是很心動呢?千萬不要信,這是詐騙。

小編提醒:

各高校的招生計劃都會向社會公佈,並全面實行網上錄取,不要輕信各種請託關係人,涉及錢財往來時更應謹慎,以免受騙。(見習記者苑立立整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