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大學 錢學森 葉企孫 清華大學 王淦昌 正史也瘋狂 2018-11-28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引言:

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家,是坐不住的。

他就像一盞探照燈,照亮這個民族的未來。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這些如雷貫耳的兩彈元勳,是每個中國人一直銘記的國家英雄。而在這些英雄背後,有著一位共同的老師。

這位老師在動盪年代,藉由遠見卓識創造了教育奇蹟,一生培養了十幾位兩彈元勳和五十多位科學院院士,組建了中國科學體系最為重要的部分。

他就是被稱為“大師的大師”的著名科學家、教育家——葉企孫。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有人說,如果錢學森不回國,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的出現會晚20年,但如果沒有葉企孫,中國可能就沒有後來的錢學森,也不會如此早地迎來科學事業的春天。

然而,這樣一位如掃地僧般的人物,卻在很長時間內不為人知,沒有人認識他,更沒有人知曉他的價值。即便認識他的人,也較少提起他,幾十年裡似乎刻意地隱藏著他的故事。假如歷史是一個舞臺,有追光照射的地方會璀璨無比,但那些光影之外的幕後,故事可能更加精彩。

01

葉企孫,原名葉鴻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葉父雖是清朝舉人,思想卻不保守,他除了教授兒子四書五經外,甚至主動引導小傢伙接觸西方的科技知識,希望他“既格物,又修身,以西方科學報國”。

在父親的安排下,葉企孫9歲那年進入上海縣立敬業學堂讀書。在這座創建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至今已歷270載春秋的名校裡接受正規教育,為葉企孫日後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僅僅過了四年,葉企孫便抓住了一個機會,讓他開始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彼時,中國學子如果想進入西方國家求學深造,考取官方設立在北京的“遊美學務處”無疑是最佳途徑。“遊美學務處”是清政府選派留美學生的機構,附設“遊美肄業館”,計劃先在國內培養留學苗子,再擇優遣派出國。1909年正式辦公,後因校址遷至清華園工字廳,“遊美肄業管”在1911年更名“清華學堂”,即清華大學前身。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父親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於是鼓勵未滿13歲的葉企孫報考,依他所想,聰穎好學的兒子如能考中,無疑離實現抱負近了一大步。經過初試、複試,一共考了七八天,葉企孫最終從全國63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遊美學務處”選拔的第一批學生。

正當年幼的葉企孫認定自己可以心無旁騖地踏上夢想之路時,一場醞釀許久的風暴把他無情地吹醒了。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政府,清華學堂也隨之被剛剛成立的民國政府撤銷了,剛剛讀了半年的葉企孫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家鄉,暫時進入偏向自然科學教育的上海兵工中學讀書,默默地留意著其他機會。

機會很快就來了。

1912年10月,民國政府根據新式規定,將清華學堂改為清華學校,仍作為留美預備學校,重新招收學生。聽到消息的葉企孫興奮異常,再次報考,被清華高等科錄取,學制四年,畢業後即可留學美國。

在這幢具有濃郁的德國古典風格的建築裡,葉企孫一如既往,勤奮刻苦,專注於科學學習,和同學一起成立了清華校史上第一個學生協會——科學社,旨在研究實用科學,每個月舉辦兩次科學報告會,從無線電報到測繪,從蘋果選種到採煤挖礦,討論的範圍極廣,在一次次的爭辯中,賽先生的種子在心中漸漸萌芽。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經過五年刻苦攻讀(葉企孫因體育成績不達標,多讀了一年),1918年,葉企孫考取了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去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直接讀大學三年級,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布里奇曼。

此時,正是物理學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量子論、相對論等學說相繼誕生,葉企孫專心致志地汲取著各家學說的精華,同時也在暗暗努力想證明自己。1920年,葉企孫從芝加哥大學順利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

哈佛給了葉企孫更大的施展舞臺,在與導師的合作中,第一次用X射線短波極限法測定出用於描述量子大小的普朗克常數數值h,引發轟動,這一數值也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了16年之久。葉企孫的論文被爭相傳閱,並發表在西方的重要物理學刊物《科學院院報》和《光學學會學報》上,這對中國物理學家來講,是第一次;對西方物理學家來講,也是第一次見到了中國人真實地站到了他們前面。

這一年,葉企孫23歲。

02

清華大學的檔案館裡保存著葉企孫在17歲時寫下的日記:“中國之落後,在於實業之不振。實業之不振,根於科技不發達。

年少求學時期,葉企孫便樹立了“科學救國”的信念。為了解決科技不發達的根源問題,他求學美國,試圖通過自身努力為孱弱的近代中國帶來一些支撐。然而,在成為哈佛大學博士以後,他該如何選擇未來的路呢?

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

一條路,是現實之路,一片坦途。身處近代物理學發展前沿的美國,每天都可以接觸到最新潮的理論知識,使用最先進的實驗設備,重要的是身邊一大批為了科學孜孜探索的大師以及濃郁地研究氛圍,毫無後顧之憂;

而另一條路,在美國司空見慣的配備,這條路上不僅都沒有,而且荊棘遍佈。自己的祖國正遭受著列強的欺侮,在一次次混沌摸索中,還未建立自然科學的完整體系,吃飽飯成為了最大的科學難題。但這是一條自己來時的路,也是一條通向未來的路,儘管走起來很孤獨。

一個人擁有選擇的權利,源於他自身的能力,以及對改變的渴望。

在美國待了5年之後,葉企孫學有所成,更加渴望學以致用。科學精神和民族意識讓他迅速做出了決定,回國。

回國前,他取道歐洲,拜訪了多個國家的物理學界先驅和同行,感受到了不同觀點和文化的衝擊。可以說,在美國的留學經歷和歐洲的考察,讓他頭腦中牢牢樹立了學術獨立和學術自主的意識,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種固執的意識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思想和行為,給他晚年悲慘境遇埋下了隱患。

03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1924年,葉企孫回到國內,受聘為國立東南大學副教授,開啟了他半個多世紀的教育生涯。先後教力學、電子論和近代物理三個專業的課程,在他看來“教育蠻合自己的口味”。1925年,清華學校大學部成立,標誌著清華從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為一所現代大學。葉企孫離開南京,北上進入清華大學任教,做副教授。

此時的清華大學,雖然聘入了多位有名望的教授,但他們的聲音卻被行政官僚壓制,這個情況讓一眾海歸教授忿忿不平,他們主張改革清華,像西方那樣建立一個教授治校的機制。最終在與保守勢力的對抗中,教授們佔得上風,清華大學成立了校務委員會,校長的權力開始受到限制,教授開始登上清華的舞臺。而在這個角力過程中,葉企孫發揮了重要作用。

沒人能料到,在27歲那年,葉企孫就創立了清華大學物理系,更沒料到的是,所有的物理課都是他一個人上。

不是他想單槍匹馬,而是邀請當時多位著名物理教授來清華,人家不來,請不到。有人曾洩氣地說,中國沒有物理學研究的土壤,在這個零基礎的國家想要移植並建立自己的科學研究體系,是不可能辦到的。

葉企孫比任何人都明白他面對的是什麼,但他相信只要奮鬥,荒漠中一樣可以開出花來。

為了鼓勵學界同行,他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諸君要知道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不可能在世界上站住腳。現在說我們中國人沒有科學研究的能力,希望大家能夠一同努力去做科學研究,建立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和科學研究體系,五十年後再看結果。”

半個世紀以後,新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巨大成就,顛覆了整個世界的偏見,在某些核心技術上,中國與美、蘇、英、法等科技強國開始並駕齊驅,葉企孫的預言成為了現實。他不是預言家,而是實幹家,沒有老師,就自己教,基礎差,就慢慢教,只要方法對,總有一天能趕上來。

學生在回憶葉企孫講課情形時說,葉老師有點口吃,講話很慢,所以他的話可以一個字一個字的很好記下來,話不多,但每一個字都很精煉,最難懂的東西往往花費最多的時間來講,不厭其煩。這個特點讓所有學生都非常欽佩,他在學生眼裡是整個清華大學的明星。

葉企孫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在一片荒蕪的土壤上努力地播下種子澆灌,一點點地培養中國的物理學人才,慢慢地加註社會的信心。他自己勢單力孤,為了學生的前途,不放棄任何機會邀請更多的物理學大師給學生上課。

1928年,葉企孫完成了創設物理系後的一件大事,邀請到了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吳有訓來校任教,這讓他的臉上整日掛滿了笑容,見到了清華物理系茁壯成長的曙光。

雖然自己已是物理系主任,名氣也很大,但葉企孫仍請求學校給予吳有訓的薪水高過自己。吳有訓不孚眾望,一年後就在清華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實驗室並投入使用,專門研究X射線。後來,葉企孫又推舉吳有訓擔任物理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自己卸下校務主持的職務,甘願成為一名普通的教授。

這種惺惺相惜又精誠合作的理念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日後成為大師的學生們,所以後來的“兩彈一星”的研究合作才不至於陷入內耗之中。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清華年輕教授們的合影

雖有了零的突破,但葉企孫知道,中國物理學研究起步太晚,欠賬太多,“大學物理系除造就致用人材外,尚謀樹立一研究科學之中心,以求國家學術之獨立”。他一口氣為清華物理系建立了7座實驗室,鼓勵教授們在教學之餘展開研究,甚至還託人在法國向居里夫人購買放射源。總之,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讓物理研究、自然科學在滿目瘡痍的中國生根發芽。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部分師生合影,第一排左四為葉企孫

他的努力很快就結出了碩果,20世紀30年代,清華大學物理系迅速發展,知名教授紛至沓來,校內精英薈萃,已然成為中國物理學學習的聖地,後來的物理學界棟樑多出於此。葉企孫的付出和成績,讓他在中國物理學界享有崇高聲譽,有人把他和饒毓泰、吳有訓、嚴濟慈一起稱為我國物理學界的“四大名旦”,足見對他的愛戴。

可是,平靜的局面很快被日本侵華戰爭打破,葉企孫積極保護學校內的儀器和實驗材料不受損失。南京國民政府邀請他南下避難,他卻誓與學校共存亡。後來,形勢危急,清華大學被迫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西南聯大,後又轉至昆明,葉企孫在戰火中繼續和吳有訓等教授培養了一大批物理學人才。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清華西南聯大領導人,右一為葉企孫

解放戰爭結束前,蔣介石曾經把葉企孫的名字列入遷臺重要人物名單中,被他嚴詞拒絕,稱國民黨走不走,與清華園無關,自己甘願留在清華任教。在他看來,共產黨一樣是辦教育、搞科學的。

04

辦教育,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投入巨大的熱忱,以及成就他人之心。葉企孫深知,今天的日積月累,早晚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無論多忙,當多大的領導,他都要堅持一線教學,登臺講課。多年的探索讓葉企孫摸清了教育規律,並培養出後來大批如雷貫耳的大師。

葉企孫有著獨特的教育理念,主張實事求是,注重於解決問題和實驗工作。他投入重金為老師們購買實驗設備,但他不讓學生用好儀器。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幾十年後,他的一位弟子,同屬兩彈一星元勳的王大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揭開了謎底,原來葉企孫此舉是為了鍛鍊學生們的實驗動手能力,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訣竅,為學生提供獨立創新的能力,學生們因此受益匪淺。甚至他還讓學生自己改造實驗設備,這樣學以致用,就不用一直購買國外設備。

葉企孫溫潤如玉,學貫中西,但他卻從未把兒女情長列到自己的行事曆上,終生未娶,全部的愛都傾注在扶持年輕人身上。

他的學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年僅19歲時就被他推薦去美國深造,所以李政道說:“葉企孫決定了我的命運。”

數學家華羅庚也是他的教育理念受益者,初中學歷的華羅庚被葉企孫重用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引起多方爭議,但結果證明了葉企孫慧眼獨具。

中國核物理的奠基人王淦昌, 著名的“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也都是他的弟子。

一代宗師葉企孫不懈地耕耘與開拓,將中國的科學事業帶到了一個原來難以想象的高度。兩彈一星的元勳中有一半都是葉企孫的學生,可以說他們都是站在葉企孫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就瞭如此偉業。

05

新中國成立前夕,葉企孫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委會主席,主持清華大學的改革工作。而後,國內興起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多年來堅持學術自主和學術自由的葉企孫不太認可,於是就在思想改造運動中成為後進典型,捱了不少批評。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左起:葉企孫,潘光旦,張奚若,張子高,陳毅,周培源,吳晗

浮誇風出現後,他秉承著科學精神,每次讀報後都會認真核算數據,不願受到欺騙。

1952年,大專院校院系調整,葉企孫被調往北大物理系任教授,雖然從學校領導降級為普通教授,但只要能在一線教學,發揮自己的能量,這對於葉企孫來講,已是莫大的幸福了。

在文革期間,葉企孫受到學生牽連被無端指責為特務,教學工作被停止,遭受批鬥,被關進牛棚,肉體和精神經歷雙重摺磨,以致出現幻聽症,每日需交代罪行,整個人處於崩潰邊緣。

有人曾在北京中關村大街上發現,總有一個人弓著腰,穿著破棉鞋,拖著臃腫的雙腿一步一步的挪著,看起來就像個殘疾人。有次,他的學生路過認出來,怎麼也不願相信眼前這位竟是恩師葉企孫。葉企孫向學生討點錢花,不計多少,可見當時的情況異常艱苦。

他的身體已經變得很糟,前列腺肥大壓迫排尿不暢,行動不便,即便在此種情形下,葉企孫也毫無怨言,默默承受著,他像一塊鋼,淬鍊一生,固執而又堅定。

1972年,查無實據的葉企孫被寬大處理,恢復了教授身份,住進了北大公寓,此時腎臟也出現了問題,他卻認為這是生命規律,無需治療,繼續扛著,拖著。其實在他的心中,這一生該做的事情都已做完,沒有任何後悔之舉,當折磨到了極致,那個最後的日子來臨反而是一種解脫。

5年後,北京冬天格外冷,空氣似乎都被凍住了,蕭索的街道上沒有幾個行人。剛過元旦,住在北大公寓的葉企孫先是被發現說話不清,接著陷入昏迷,在搶救無效,於1977年1月13日晚上9點30分,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中國物理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培養了五十多位頂級科學家的教育家,“大師的大師”,本應是懸在天上的皓月,此刻卻像一顆隕落的流星銷聲匿跡,令人不勝唏噓。

1993年,家屬在整理葉企孫的遺物時,給了李政道三張泛黃的紙片,上面寫著“李政道:58+25=83”,原來這是1945年李政道在西南聯大上學時電磁學的考卷,葉企孫一直存藏了50年。李政道動情地說道:“葉企孫老師是我的老師,也是我老師的老師,我非常敬仰他,非常懷念他。”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葉企孫先生珍藏的李政道1945年的電磁學考卷

華羅庚說:“道及葉企老,不覺淚盈眶。”

錢偉長說:“我有很多老師,而葉企孫教授是對我影響最深的老師之一。”

王淦昌說:“清華大學是我的搖籃,而對我畢生道路有決定性影響的則是葉企孫教授。”

他終身未娶,不求收獲,只為耕耘。

他為民族復興培育了不可或缺的知識力量,他的學生名字甚至比他還要響亮很多。

他的一生踐行了作為教師的神聖職責,成就他人就是自己最大成功。

那些塵封的記憶一旦被喚醒,再堅固的力量也無法阻擋。只願當回憶湧來,能馬上躲進當年的時間裡。

1986年,在黨和國家關懷下,葉企孫得到徹底平反。

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深切懷念葉企孫教授》。

1990年,清華大學物理系校友在清華設立“葉企孫獎”。

1992年,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吳健雄等在內的127名海內外著名學者聯名向清華大學呼籲為葉企孫建立銅像,聯名者平均年齡高達72歲,希望葉先生的偉大人格和卓越貢獻能被後人敬仰和學習。

1995年,葉企孫銅像在清華大學第三教學樓門廳內揭幕。


中國科技界的掃地僧,如果多一些像他這樣的人,就沒有錢學森之問


著名科學家施嘉煬和王淦昌(左),在清華大學為新落成的葉企孫銅像揭幕

06

2005年7月29日,溫家寶總理在探望時年已94歲高齡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時候,錢老衝總理感慨:“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這便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不僅刺痛了溫家寶的心,而且問出了中國教育的尷尬和本質問題。

一個有良知的教育家,是坐不住的。他就像一盞探照燈,照亮這個民族的未來。

我們常說,英雄可以戰死,但不該被遺忘。葉企孫,一個遠見卓識的教育家,一個學識超群的科學家,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一個傳奇,大師的大師,更不應該被遺忘。

因為,一個人對了,一群人就都對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