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區塊鏈技術總監解析區塊鏈技術的中國化之路

大數據 德勤 經濟 比特幣 新金融評論 2017-05-26

小新按:

對人類未來十年影響最大的黑科技是什麼?“數字經濟之父”Don Tapscott認為,不是機器人,不是大數據,甚至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區塊鏈。它可能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可能重新定義互聯網,甚至人類社會!

發展到今天,區塊鏈已經融匯吸收了分佈式架構、塊鏈式數據驗證與存儲、點對點網絡協議、加密算法、共識算法、身份認證、智能合約、雲計算等多類技術,並在某些領域與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形成交集與合力,成為一種整體技術解決方案的總稱。

跨國服務公司、“四大”會計公司之一的德勤公司在探索發展區塊鏈之路上走得頗遠,其實現了採用專業的審計標準,對被批准的區塊鏈協議和應用程序進行審查。最近還正式在CoinDesk紐約2017共識大會上,公佈新的貿易融資概念證明——Deloitte Mercury,利用區塊鏈基礎設施搭建新的信貸和資金擔保模型,利用智能合約記錄和編碼參與方的責任。目前,德勤正與香港金管局以及亞洲一些合作銀行合作測試,這個項目被稱為對公司影響最大的項目。

近日,小新有幸與德勤中國區塊鏈技術總監高挺進行了面對面訪談,以下據訪談實錄整理,經高挺授權發表,以饗讀者。

01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三大場景

區塊鏈在許多細分領域中的應用場景可行性已經在過去的一兩年中被反覆討論。在眾多的討論中,人們對於區塊鏈的理解存在許多誤區,往往將區塊鏈具象成“分佈式賬本”、“智能合約”、“密碼學”等具體技術和概念。

從本質上來講,區塊鏈是一種多方參與的“共識系統”、是基於“納什均衡”的博弈場、是一種“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

而德勤中國區塊鏈技術總監高挺將區塊鏈的發展方向總結為三個方面:

一是法定數字貨幣。貨幣是以價值交換為基礎的經濟活動的基本媒介,存在於日常生活和金融體系中,這樣的場景往往非常巨大且複雜。

使用區塊鏈推進法定數字貨幣實現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搶先制定國際標準。從國家戰略的層面上來看,制定法定數字貨幣標準,包括制定“基本數據單元”的數據結構標準和“數據流轉鏈條”的共識協議標準,其在金融領域的重要性類似於在IT領域制定互聯網TCP/IP協議標準或是在商業領域制定全球貿易協定標準。

二是數字身份。對客戶的盡職調查(KYC)一直佔據了較高的金融合規成本,KYC流程在各大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之間都處於數據收集非常冗長的情況。以我們在北京和洛杉磯的中國工商銀行開戶為例,客戶在兩個分支機構開戶時需要提交兩套基本一樣的材料,以便取得銀行的信任。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身份能在跨地區或者跨組織之間建立一個鏈條,使得個人的數字身份在不同組織,或者同一大型組織的不同地區之間得到安全、有效的共享。

從更為廣義的角度來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身份可以作為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性協議。目前普惠金融的痛點在於用戶觸及成本高,風險控制難度大,而目前利用數字技術(如:大數據)實現的“數字普惠金融”還只能侷限於某個組織的生態系統之內(如:螞蟻金服的芝麻信用)的某些場景中應用(如移動支付)。

而真正的跨組織、跨國家地域之間的數字普惠金融架構和合作還未能實現。其根本原因在於跨組織、跨國家地域之間的數據(尤其是涉及到國家安全和經濟民生的敏感數據)無法通過傳統方法被安全共享。而區塊鏈作為一種“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建立在兩大核心模塊“基本數據單元”和“數據鏈條”之上的數字身份可以嘗試將數字普惠金融所覆蓋的用戶身份信息、歷史活動記錄以及其它和身份有關的屬性信息安全地流轉於跨越國家和地域的機構和個人之間,實現敏感數據的開放式安全共享。

三是更廣泛的金融安全(監管)基礎架構。區塊鏈的基本特徵“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新型安全基礎架構。和傳統的基於密碼學的“防禦性”安全技術不同,區塊鏈並非把需要保護的敏感數據集中在“雲端”,然後試圖築造一道抵禦外部入侵的“安全長城”。

從近年來發生的種種安全事件中不難發現,哪怕是再牢固的“城牆”,由於“目標”(數據)集中化地被存儲在某個固定位置(例如服務器中),黑客總是可能通過不斷嘗試找到某個安全漏洞,使得“破牆而入”最終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相比而言,區塊鏈所代表的安全基礎架構是一種全局性的安全,區塊鏈中的數據被“集體共管共存”,存儲的位置隨時變動;只有真實有效的數據才會被接入鏈條中,而偽造的數據將會被系統自動丟棄。

正是由此這個特性,區塊鏈最先被金融行業所發現並重視,因為金融業對於安全最為敏感,但傳統的安全架構似乎永遠都不能很好地解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問題。

金融監管也是一樣,傳統的監管試圖採用各種手段消除金融風險,是一種被動的防禦性機制(例如P2P行業曾暴露的風險和後續的監管措施),而基於區塊鏈的金融監管基礎架構使監管者可以設置一種開放式的“容錯”架構和機制,並要求眾多的參與者在這種設定的架構下進行活動,互相監督和制約。即使少數參與者不遵守“遊戲規則”,基於全局性的共識機制會使多數的參與者立即發現這種情況並自動進行舉報、糾正和懲罰。這種新型的監管模式是一種開放式的、主動的全局強監管,監管者的作用在於設計一個基於“納什均衡”的博弈場,使被監管者必須遵守全局性的博弈規則(共識),否則就自動出局。在運行的過程中監管者可以主動推進博弈機制的不斷地迭代和改進。

高挺認為,如果某些場景已經有很好的中心化解決方案,區塊鏈方案既沒有降低成本也沒有提高效率,那麼我們沒有必要執著於此,我們要利用有限的力量將其運用於一些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場景。

02

從理念而不是技術角度來認識區塊鏈

對法定數字貨幣而言,具有“變”或“不變”的特徵:“變”是指可以向私人數字貨幣或準數字貨幣吸取技術上的創新性;準數字貨幣吸取技術上的創新性;“不變”是從經濟學角度而言,貨幣必然有內在價值的支撐。

高挺指出,現在大家被比特幣所迷惑,“很多人把比特幣類比成數字貨幣的實現,但比特幣的本質並非貨幣,比特幣不是任何準數字貨幣,而是計算機虛擬世界或是數字世界中的一串代碼。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虛擬的網絡產品,就像網遊中的一個裝備。對於這個裝備,願意支付100元、1000元、還是10000元,都是個人的選擇”。

而中國央行已經明確表示:比特幣不是貨幣,將其排除在金融體系之外。那麼,所有的思考和研究都要基於這一點而展開,但比特幣並不是就沒有任何意義,它的價值在於背後的技術模型,也就是所謂的區塊鏈模型。

區塊鏈是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它可以對法定數字貨幣帶來正面影響。如果法定數字貨幣是基於目前的中心化架構來處理,比如放在一個雲裡面,無論多好的安全性設置,當存放了法定貨幣之後,都面臨黑客攻擊的危險。

對於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加以防範,高挺提出,區塊鏈既是開放架構,同時又符合強安全的標準。就像中華文化傳承至今幾千年,傳承過程中多次在政治上被其它民族入侵、佔領、統治,經歷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朝代,但是漢族文化一脈相承,把外族文化兼容幷蓄,並揚長棄短,這實際上就是區塊鏈的理念。“我們要從理念上認識區塊鏈,而不是從技術角度。而比特幣只是目前區塊鏈比較簡單粗糙的技術雛形”。高挺強調道。

高挺還指出,“目前許多智能合約已經落地實施、改進,但共識算法還仍然沒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因為絕大多數人在研究區塊鏈的時候,盲目追求技術實現,但缺乏對背後理論理解和研究。”

至於如何克服對技術的盲目追求,高挺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先做理論研究,然後做一個比較小的技術模型,由此出發進行邊界的延伸。

03

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數字貨幣的發行方面,發達國家起了個大早,卻不一定就走在我們前面。2014年12月,英國方面曾經出過一份報告,報告從各方面談論了數字貨幣的優缺點,包括從監管角度、技術角度、消費者角度和法律等角度去談論。2016年,英國央行出版了一本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白皮書,把數字貨幣定義為RSCoin,除此以外,英國沒有其它進展。

反觀中國,在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上,中國走在時代的前沿。

高挺認為,區塊鏈在數字貨幣的應用上具有重要意義,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也能搶奪制定國際標準的權利。“如果中國能夠在法定數字貨幣領域搶先制定國際標準,是非常有利的事情。類似於當年互聯網剛剛興起時西方國家首先制定的TCP/IP協議,或者是西方曾經在商業領域率先制定了全球貿易的協定標準”。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數字貨幣時代是遲早會到來的。當中國擁有自己的數字貨幣,美國也有它的數字貨幣,兩種數字貨幣的對接接口往往是由先入者搶先制定標準,因此這不僅是技術的考量,也是國家金融戰略的考量。

如果中國在法定數字貨幣上,能夠在全世界第一個做出原型,不管多原始、或是多小的進步,就一定可以佔據領先地位。

最新文章精選:(猛戳標題)

您的點贊和轉發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認可

如需轉載請直接留言

敬請長按識別文末二維碼關注

小新在這裡等你來撩!

新金融評論

聚焦新金融,獨家、專業,盡在新金融評論。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致力於新金融領域和國際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研究院成立於2011年7月14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舉辦, 與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研究院在國內率先提出新金融概念,並積極開展相關研究,逐漸形成了以新金融和國際金融為特色的研究道路。

此外,為紀念我國卓越的世界經濟學家浦山先生,並推動我國國際金融與新金融的研究和發展,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於2016年7月發起成立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並與中國世界經濟學會戰略合作,聯合主辦浦山獎。

小新歡迎您!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