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一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範,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因此說,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座寶庫。而建立,發揚,完善這座寶庫的是一代又一代聖賢先哲,仙真高道。

一、老 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老子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是東周時期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經》的著作,他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道德經》以其高度凝鍊的語句和深邃的思想性,給後世帶來了深刻影響。我們所熟知的上善若水、大器晚成、玄之又玄等數百條成語都出自《道德經》。那麼,今天我們討論一個問題,李耳為什麼又叫老子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李耳的成就,大家都知道,‘子’這個字在古代是一種敬稱,是對某方面大家的一種敬畏的稱號。比如孔子、孫子、韓非子、孟子等,在那個時期被稱為諸子百家,在學術理論上有所建樹,自成一家的人都冠之以“子”。老子作為一代先哲大聖,其思想澤被深遠,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受人敬仰,自然也當得起一個“子”。老子的本體論學說,奠定了中國古代一元本體論哲學的理論基礎。在老子之前,中國古代哲學家在論及世界本原時,包括“八卦”說、“五行”說、“陰陽”說等,尚處於多元本體論階段。其中,而老子創造出以“道”為萬物本原的本體論哲學體系。老子的樸素辯證法學說,對中國和世界建立辯證思維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以“知常”為標誌的認知理論,對後世確立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影響至深。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對完善傳統治道觀貢獻巨大。

李耳為何被稱“老子”? 老子幼年時一邊讀書一邊放牛,自學成才後當了個管理藏書的史官,上朝時沒有資格坐下。因為這個官職很小,所以只好靠著柱子做記錄,所以老子又稱“柱下史”。到司馬遷寫《史記》,老子姓名已有李耳、老萊子、太史儋三種說法。關於老子名字的來歷,有一個傳說,他的母親“玉女”,一天在一棵李樹下,對著太陽凝思良久。太陽漸漸變小,突然從天上墜落,化為流星,如五色珠飛到她的嘴裡,玉女吞了下去,於是她就懷孕了。八十年後忽然她覺得右腋裂開了,生下一個男嬰。男嬰生下來以後行了九步,像一個很成熟的幼兒。生下來他的父母一看,不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經有鬍鬚,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來的兒子,眉毛是白的,還有鬍鬚是白的。這麼一個嬰兒就顯得這麼老(成熟),母親驚叫聲:“啊!我的老子呀!"其實她的本意是“我的兒子呀"。所以稱之為“老子"。這當然是一種傳說,到也不是一點來歷都沒有,它的來歷就來源於古代的創生說。《史記正義》當中,他就有浪漫的說法,李母懷胎八十一栽,逍遙李樹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媽媽懷胎了,懷得好大很大,懷胎了多少,八十一年。這個嬰兒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媽媽就來到李樹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麼生法呢?她就割開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來,你看看這不叫老子嗎?因為他這個長相特徵,所以老子成了他的外號,漸漸的比真名李耳更要順口。從《莊子》、《呂氏春秋》、等一系列典籍來看,戰國時期認為老子就是老聃,皆持肯定的態度,不存在任何懷疑。可是到了漢朝老子的姓名出現不同說法,其中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見解最有代表性。其中記錄老子為姓李氏,關於老子為什麼姓李。《史記索隱》是這樣說的,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這裡把他的姓氏,名字和職務說得清清楚楚,唐代最為尊崇道教,又因皇室姓李,故攀附李耳為其先祖,形成較大影響。著名學者高亨先生在《老子正詁前記》等文中認為老子姓老。證據四條:第一,先秦典籍如《莊子》對孔子墨子等皆舉其姓,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耽。第二古並無李姓。第三古人姓氏多本字,借同音字為之。“老”變為“李”是通過假借字形成的。第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這二部的音相近,古或不分。高亨通過《老子》引大量語句,證明幽、之兩部音韻通諧。“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裡李。”

為何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乃是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本是天界的一個神仙,具有非凡的神通,可以不生不滅,任意穿梭於時空之間。老子一生都在踐行他後世做留下的思想,不追名逐利,在周朝的一個圖書館裡,皓首窮經,潛心做學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生活於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經》的著作,他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但有關老子本人的記載留下得不多,這就給後人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認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關老子的傳說不勝枚舉,種種的遐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祕色彩,那麼老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老子作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太上老君,這位神話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聖人不一樣的名字,老子,他不同於常人的稱謂也許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能解釋得清。老子《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的精要人們未必全部理解。因為其成就巨大,其思想被道教發揚廣大,被道教奉為始祖,所以後來又被冠以很多名號,比如:金闕帝君,廣壽子,廣成子等。在道教中,老子死後位列三清,身份地位高高在上。因為道家是修仙成神的,信奉長生不老,自身就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和神話傳說,而神鬼之說也是源於道教,所以老子在死後被封為神,是理所當然的。

我中華民族聖賢代出,凡屬聖賢,均俱有“法天則地”、“民胞物與”的偉大胸懷,希望“天清地寧”、“民安物阜”,以至於天人合一,復還於樸實無華及至高無上的境界。老子指導孔子,啟迪孔子智慧,孔子因而得以集儒門之大成,完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之道;並將“清靜無為”及“得道飛昇”之道,下傳後聖尹喜、王少陽等仙真,為後人奠定了修煉文化,使人得知“修道”及“長生”之門,用以返本歸真,超凡證聖,以脫生死 輪迴之 苦。使人們知道人通過修煉可以成神,更加堅定信道修道證道之心,遵循天理,追尋大道。各朝的皇家對老子的追崇祭祀也一直不曾間斷,曾有漢桓帝劉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後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趙恆、宋徽宗趙佶八位帝君親臨河南鹿邑朝拜。

有一天,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從老子家出來後,孔子評價老子說:“老子好比飛龍,高深莫測。”老子見到周朝衰敗,便辭官不做,決定西行出關,當他到了函谷關時,碰到了關令尹喜。周朝大夫尹喜,少時即喜好古籍,善觀天文,自幼能知前古而見未來。一日仰觀乾象,見東方有紫氣相連,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於是請任函谷關令。在關上他叮囑守關士卒:“數日之內將有大聖人路經此關,汝等見有形貌脫俗之人要立即稟報。”同時派人灑掃道路,夾道焚香,以迎聖人。尹喜聞報有位白髮老翁道骨仙貌,駕青牛之車欲出關,立即趕來迎接,在牛車數丈前跪拜道:“關令尹喜叩見聖人!”老子說:“吾乃一介布衣,行此非常之禮,不知有何見教?”尹喜再拜稽首道:“吾早得神明示象,已在此恭候多日。今觀大聖,神姿迥絕,邊吏何足掛齒?誠望聖人賜教。”老子說:“子何所見而知?”尹喜說:“去冬十月,天聖星西行過昴,今月之初,和風立至,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度關;紫氣浩蕩,長達三萬裡,知來者至聖至尊絕非一般之神;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聖人必乘青牛之車來也。伏望指點修行之道。尹喜感恩不盡。”老子笑道:“善哉!子既知吾,吾亦已知子矣。子有神通之見,當得度世也。”尹喜再拜道:“敢問大聖姓字,可得聞乎?”老子說:“吾姓字渺渺,從劫至此,非可盡說。今姓李,字伯陽,號老聃。”尹喜聽說是老子,焚香叩頭,恭敬地拜其為師。尹喜辭官隨老子沿秦嶺終南山西行去開化西域,晝行夜宿,一日來至一處,見此地祥雲繚繞,龍飛鳳舞,百卉芬芳,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稱讚此處乃天下福地,說道:“道,可道,非常道,……。”洋洋灑灑五千言,皆是老子關於道德以及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方面的見解,由尹喜記錄,世謂之《道德經》。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導虔心修行,並弘揚道家學說,後來修成大道,被稱為無上真人,又稱尹真人。另外,老子出關中的“紫氣東來”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因,將“紫氣”當作吉祥、祥瑞的象徵,人們也把“紫氣東來”這些字寫在大門上等等。

題老子出關圖(清·鄭用鑑)

華髮蕭蕭兩鬢皤,青牛何事此經過。昆崙西去黃流遠,函谷東來紫氣多。

文字五千存道德,雲山萬里向沙河。當初不是逢關尹,仙蹟無聞奈爾何。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老子出關圖

二、莊 子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即《南華真經》,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52篇,現存33 篇,唐玄宗封他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他為“徽妙方能真君”。

莊子與並稱為道學之祖,合稱老莊 。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學說的創始人。莊子是思想家,主張“無為”,屬於樸素辯證法的範疇;莊子是哲學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莊子是文學家,傳世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莊子》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無論是在思想史上,還是文學史上,都具有極重要的地位,它對後世的影響,無論是積極方面,或消極方面,也都十分深遠廣泛。據《史記》記載莊周“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書十萬餘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周喜託寓言以廣其意,“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友其真。”(《莊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為了人工而毀滅天然,不要為了世故去毀滅性命,不要為了貪得去身殉名利,謹守天道而不離失,這就是返樸歸真。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

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現存的《莊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豐富,跌宕起伏,妙趣橫生,善於通過寓言故事來說理。《莊子》一書不但反映了莊周的哲學思想,而且顯示了他卓越的文學才華。《逍遙遊》是《莊子》的首篇,從思想上或藝術上講都是其代表作品,雖然僅此一篇難以窮盡莊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莊子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這些觀點表現了他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和超脫,對不受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

莊子的典故有哪些?望洋興嘆、朝三暮四、薪火相傳、探驪得珠、越俎代皰、螳臂當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屠龍之技、以強凌弱、運斤成風、莊周夢蝶 、捉襟見肘、知魚之樂。如《莊子·齊物論》有:“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了。但是,莊周突然醒來之後,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蝴蝶變成了自己。到底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

李煜曾有詩: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生死之間,是否只是一場大夢?莊子借夢蝶,模糊了真實和夢幻的界限。夢裡是真的,還是現在是真的?

莊子和惠子在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遊得從容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快樂。而你也不是魚,那你肯定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從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

這個故事變成了後來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人心之間的不同,遠遠超過人魚的不同,人心七竅,混雜著生活的苦辣酸甜,喜怒哀樂。不同的軌跡給不同的人帶上不同的烙印,不同的習慣。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人不應該輕易對任何人和事下判斷,人心各異,要懂得尊重不同,走好自己的路,已經很不容易了。

秋天來了,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漲,眾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黃河,水流洶湧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於是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一直來到北海邊。向東望去,卻看不到水的邊際。於是河神改變先前得意洋洋的臉色,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神感嘆說:“原來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博大,無邊無際,要不是我親自來到你的門前,我將永遠不會懂得自己的淺薄無知。” 北海神謙虛地說:“其實我存在於天地間,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頭而已。而天與地也並不能說是最大的領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斷定是最小的限度。時空的變換根本沒有窮盡。而你我又有什麼可誇耀的呢?”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到底有多強悍。人可以有傲骨,但是不可以有傲氣。人生大部分的失敗都源於兩個字,一個是懶,另一個就是傲。驕傲的人,眼界偏狹,不知天高地厚。看似張牙舞爪,其實不過是紙老虎。海納百川,成其浩大。山聚土石,成其雄偉。謙虛一點,總沒有壞處。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莊子

三、鬼谷子

鬼谷子名王詡、王禪,道號玄微子,尊號“玄微真人”。戰國顯赫人物,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他智慧卓絕,人不能及。道教認為鬼谷先生為“古之真仙”,曾在人間活了百餘歲,而後不知去向。鬼谷子學問淵博,精通數家之學說,如神學、遊學、兵學、出世學等,幾乎無所不包,為當時人所不及。鬼谷子博聞強記、出口成章,又精通天演之術、預言之理,故而被譽為“千古奇人”。《鬼谷子》一書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在道教中鬼谷子尊號為玄都仙長。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佔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祛病延年,服食導引,平地飛昇。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捭闔策》、《本經陰符七術》、《鬼谷子天髓靈文》等。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韜三略,又擅長於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稱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民間亦有傳說鬼谷子是命理師的祖師爺。《捭闔策》又名《鬼谷子》,相傳是戰國時代鬼谷子所著,最早見於明朝嘉靖乙已鈔本,內容主要論述外交遊說的技巧。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雜家類。《鬼谷子》是總結了鬼谷子畢生學術研究的精華,價值極高。全書共二十三篇,其中《轉丸》、《胠亂》已失傳。“鬼谷子”是縱橫家的代表作之一,為後世瞭解縱橫家的文化思想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它總結了智謀權術的各類表達方式,被廣泛運用於政治,商業,公關等各大領域,其思想深受當代人尊敬。

鬼谷子原名姓王名詡。他的另一個稱號“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谷子的敬稱。上古一語中的“鬼”與“神”是並列的,且其義相近,均為神仙之類。先秦時期的鬼並非今之所說的妖,而是人死後所變成的神,亦即人神。而“神”則是天上之神,如李斯的《諫逐客書》雲:“四時充美,鬼神降福。”其意思是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之間的神仙都會降賜福運。其中的“鬼”與“神”是並列的,並且都能為百姓賜福降妖。由此可見,上古的鬼即人神;神.即天神。《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何晏注:“鄭日:‘人神日鬼。””由此可見,“鬼谷”,其義即為人神所居住之山谷。據說是春秋時衛國人,因為他經常揹著藥簍在雲夢山採藥修道,並且隱居在歸谷,因為“歸”與“鬼”二字讀音差不多,鬼有比較不具有神祕色彩,所以歸谷慢慢的就成了鬼谷。鬼谷子的大名響徹了中華歷史,他的每一位徒弟都是影響歷史的重要人物,而他個人,精通百家學問,從天文到地理,從謀略到兵道,無不是領域巔峰者,這樣一位奇人,他為什麼叫鬼谷子呢?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鬼谷子”中的“子”字,是對大學士、高人的敬稱,其實不然,這個子可不是孟子、孔子名字中的“子”字。

鬼谷子為什麼被稱為“神人”呢? “鬼谷子”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有人稱歷史上的神人如果必須要一比高下,那鬼谷子自然是居於首位。因為其名字太具有神祕色彩,不過有史料記載稱其活躍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奇才。他通天徹地,智慧卓絕,人不能及。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 “一怒而諸侯俱,安居而天下息”這可能是對鬼谷子以及縱橫家們最完美的詮釋。縱橫家們對當時的政治時局都產生過重大影響,鬼谷子的唯一著作《鬼谷子》也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現在依然被認為是權謀術的重要古書籍。而中國一些道家經典、風俗志、通俗演義小說等等,往往將鬼谷子描述成一位會奇門遁甲之術的道家高人。道教尊奉鬼谷子為仙師,排在神道真仙的第四等。鬼谷子的書號稱“神書”,一本《鬼谷子》不僅為古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加家所研究,也稱為現代商家的必備之書。《史記·張儀列傳》 說:“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 。”東漢初人王充的《論衡·答佞篇》中說:“術則縱橫,師者鬼谷也。”明代的《前七國志》 中也寫道:“河南汝州雲夢山水簾洞,有個鬼谷先生,兵書戰策,妙略奇謀,無所不識……。最後,鬼谷子的徒弟都是“神人”,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據傳鬼谷子培養了如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李斯、呂不韋、白起、李牧、徐福、毛遂、范蠡、范雎、鄒忌等中國歷史知名人物,可見鬼谷子思想文化影響之深。蘇秦和張儀是他兩個最傑出的弟子,其他弟子如龐涓和孫臏也是當時縱橫天下的大人物,左右著歷史命運的走向,他的徒弟尚且是神人,更何況是他呢?鬼谷子想出遊說人主和政治勾鬥中的“弱用之道”的辦法有四種:以靜制動,守弱用柔,導人自敗,深藏不露。鬼谷子的弟子就學者不知多少,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當中幾個有名的弟子為:齊人孫賓、魏人龐涓、張儀、洛陽人蘇秦。賓與涓結為兄弟,同學兵法﹔秦與儀結為兄弟,同學遊說﹔各為一家之學。後鬼谷子將孫賓“賓”字,左邊加月為“臏”。按字書,臏乃刖刑之名,今鬼谷子改孫賓為孫臏,明明知有刖足之事,但天機不肯洩漏。

也有學者認為“鬼谷”之名是因為古代的鬼氏族的人曾在鬼谷居住過,因而得名。據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的戎蠻鬼氏族曾長期生活在周都洛陽(包括今汝陽)-一帶,並且十分活躍。明汝州全志引(廣奧記>載:“鬼谷子嘗隱此,俗傳蘇秦、張儀授書處。”文中的“此代指“鬼谷”。又明正德《汝州志雲:“雲夢山在伊陽縣(今妝陽縣)城南七裡,相傳鬼谷子修道處。司馬遷的《史記·蘇秦列傳》中說:“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

據有關書籍記載,鬼谷子的母親本為一富家女子。有一年大旱,田地裡的稻穀等莊稼均被幹死,卻有一株秧苗長得又粗又壯,而且結出的穀粒顆顆飽滿。一天,還未出嫁的鬼谷子的母親來到田間,只見滿目的稻禾都已枯死,卻發現了這棵穀穗飽滿的稻子。出於好奇的鬼谷子的母親便摘下那沉甸甸的稻穗,低下頭用鼻子反覆嗅了嗅,不小心,一顆稻子被她吸到了肚子裡隨後鬼谷子的母親便懷孕了。幾個月後,鬼谷子的母親已大腹便便。此時,鬼谷子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認為他的母親的行為有辱門風,便將他的母親趕出了家門。這時鬼谷子的母親只好逃到附近一個少有人出沒的名叫鬼谷的深山谷裡躲起來,不久鬼谷子的母親生下了腹中的孩子後便自殺了。由於這個孩子在鬼谷出生,因此名為鬼谷子。

還有一個傳說,地處黃河之濱的周、趙兩家本為很好的鄰居,周家務農,趙家做生意。這兩家鄰居的關係非常密切,兩家的男主人也相處的非常好,經常一起釣魚、下棋,趙家是經商的,比較富裕,而周家是務農的,家裡雖然不是很闊綽,但是也不缺一少穿,兩家交往起來也挺歡樂的。但是一場瘟疫讓周家的夫妻全部離開了人世,就剩下週公子一個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周公子沒能等到趙家的幫助,等來的只有一紙退婚的契約,周公子見了極為傷心,簽字後就悲憤的離世而去了。趙家的閨女卻很重情義,於是趙女就去周公子的墳頭痛苦,傾訴她的悔恨,希望得到周公子的原諒,哭著哭著竟然睡著了,夢中夢到周公子給了他一束穀子,並讓他吃掉。趙女醒來時,發現身邊真的有一束穀子,於是她就拿回家做成了食物吃掉了,很快她就懷孕了,生下了一個寶寶,她想起這個孩子的來歷,就給他取名“鬼谷子”,可能她自己都沒想到,她起的這個名字閃耀了中華歷史幾千年!

《鬼谷子》與道家的關係。《鬼谷子》集眾家之所長,其中也有不少道家思想之精華。而道教於東漢創立之初後,將老子尊為其祖師爺,將道家典籍列為其經典,因為與道家思想息息相關的《鬼谷子》也被道教徒眾列為其經典之一。因此,原本就神祕莫測的鬼谷子正式被道教神化,成為了一名修道功成的神人,並且在隨後出現的道教典籍中第一次擁有了確定的姓名:王詡(一說王禪)。在《道藏目錄》中,鬼谷子生存於晉平公時代,師從老子。在之後的歲月中,鬼谷子的身份在道家內部又產生了分歧,如有道士認為鬼谷子在黃帝時期活動,有道士認為鬼谷子與眾人一起註釋了《陰符經》,還有道士認為鬼谷子其實就是《神仙傳》中的王方平。後世多把鬼谷子作為道家的祖師之一,也有學者著文認為老子曾在今新疆和田傳道,其傳授的三大弟子之一王方平便是鬼谷子,鬼谷子東返中原時在今漢水上游,即石泉地區傳道講學。此說雖頗神奇,但確有一定的歷史依據,是有價值的創見。《老子》和《鬼谷子》在思想上的異同作些比較,有極相似的共同處。他們的理論都主張順應自然和人世規律來處世,都有超脫、抽象的特點,不具體地涉及人世間的人和事,可以為所有國家、所有人士所用;他們的理論都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老子》書中有“禍者福所倚,福者禍所伏”,提出很多對立的名詞,認為對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鬼谷子》書中也提出了開合、行止、背向、先後、短長、智愚、勇怯、進退、賤貴、虛實、同異、離合、始終、安危、親蔬、難易、好惡、動靜、益損等對立的觀點。道家典籍中,關於鬼谷子是神仙的佐證還有很多。例如一本道家著作中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鬼谷子的兩位弟子蘇、張曾經痴迷於俗世權力和高位名祿,因此愛徒心切的鬼谷子就規勸他們,鬼谷子與蘇秦、張儀書曰:“二足下功名赫赫,但春華至秋,不得久茂。今二子好朝露之榮,忽長久之功。輕喬、鬆之永延,貴一旦之浮爵。夫女愛不極席,男歡不畢輪。痛哉夫君。”

鬼谷鬥法心術的由來。鬼谷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智慧之神。他以超凡的智慧將縱橫學派推向輝煌,與道、儒、法各家並立齊名。他總結出的縱橫武略七十二變,不僅適用軍事,而且適用於治國、治家、經商等方面。傳說鬼谷鬥法心術,是為專破江湖三十六計而設。江湖三十六計是江湖術士抄襲鬼谷子三十六神招杜撰而成的。鬼谷門徒為正本派名聲,特設七十二變,旨在破三十六招。這便是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七十二變破三十六計”的來歷。

鬼谷子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的含義?鬼谷子相傳頭上有四個痣,於是在鬼谷子被神化的過程中,他的頭上的肉痣不是一般的肉痣, 是鬼宿四星,既然是鬼谷子,當然就叫鬼宿之像了。馬匹管縱橫,兵士管戰爭,布帛管社會,金玉管國家鬼宿四星,據說一管積聚馬匹、一管積聚兵士、一管積聚布帛、一管積聚金玉,附近還有天狗、天社、外廚等星座。據說鬼谷子拜老子為師,深得老子的真傳,是道家文化的傳承者,所以鬼谷子又被稱為王禪祖師。鬼谷子,晚年隱居在雲夢山,每天在山上採藥,打坐,修道,教書為生,幾乎不和外人來往,過著與世無爭,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但是,在後世,兵家稱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他為祖師,再道教他又和老子並列,它是世界史上利用空氣動力學最早的人。他又和墨子一起採藥修道,談論學術,他在鬼谷創辦學堂,弟子不計其數,遍佈天下,是戰國時期影響力最大的人物之一。據野史中記載,鬼谷子活了幾百年,不過通過他的徒弟,我們大概可以看出他應該有100多歲,在中國古代能活100多歲,那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了,由此可見,鬼谷子對於養生和醫學應該有很深的研究。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鬼谷子

四、東方朔

東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 本姓張,字曼倩,西漢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 人。著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等書,精通道家命相學,醫藥學。人稱“仙人”。

東方朔名字的來歷?喜歡相聲的朋友都知道,他們供奉的祖師爺是東方朔,相聲藝人在開場之前都會去拜一拜東方朔。東方朔之父名張夷,但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親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後也死了,東方朔便由其兄嫂撫養成人。因為東方朔出生時東方天剛亮,所以其伯父就為他取名叫東方朔。東方朔在西漢時期官拜太中大夫,他生性詼諧滑稽,出言幽默,但能洞察事理,直言切諫。在東方朔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名字中的“東方”為氏,形成一支東方複姓。東方朔從小聰慧靈敏,刻苦好學, 司馬遷在《史記"十九學孫吳兵法,戰勝之具,鐘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 到二十幾歲時,已精通《詩》、《書》、《易》及孫子、吳起兵法, 加以善劍術、富文才,能言善辯, 深得鄉里器重。當時正值漢武帝大力加強中央集權, 開拓疆土, 意欲大展宏圖而廣招賢良方策之際, 於是東方朔上書自薦說“臣現年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目若懸珠,亮如朗星,齒若編貝,勇賽孟賁,敏過慶忌,廉似鮑叔,信如尾生,凡此種種,德才兼備,列為天子重臣不為過也。臣東方朔冒昧再拜以達上聽。”他這種毫不謙遜, 鋒芒畢露的言行, 讓漢武帝稱奇不已, 於是下旨召為公車令(管理百官上書及皇帝徵詔事宜)。東方朔一生著述甚豐, 寫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封泰山》、《責和氏壁》、《試子詩》等, 後人匯為《東方太中集》。東方朔為人幽默機智,又有點玩世不恭,宮中都稱他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他又敢於直諫,所提意見往往切中時弊。東方朔的入仕充滿著機智與傳奇,這使他輕而易舉地成為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皇帝近臣。從此,這個愛熱鬧的大漢天子就把東方朔留在身邊,每遇撒科打渾的事,總忘不了他。《史記·滑稽傳》和《漢書·東方朔傳》中記載了一些關於東方朔的一些小故事,如占卜射覆、與郭舍人鬥迷、割肉自責、賀誅昭平君、智辨騶牙等無不彰示著他行不拘常態,言不和規理的恢諧幽默的個性。武帝身邊的郎官都說東方朔是狂人。武帝說:“令朔在事無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東方朔自己卻說:“象我這種人,就是在朝廷隱居的人。古代人才隱居深山中。”並在酒後席地擊節而歌:“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東方朔的官署)。宮殿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嵩蘆之下?”就是說,自己在朝中就象做隱士那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歷史上將東方朔的這種行為稱為“朝隱”。朝隱是瞭解東方朔複雜一生的關健節點。古代隱者多忠諫之士,因其政見與當權者不合,為全身保節,隱居山林。關龍逢、比干之輩為自己的節操而獻身,留下精神傲視千年。而東方朔則不同,正象他在《答客難》中所說的“彼一時也,此一時也。”他生活在一個“聖帝德流,天下震懾,諸侯賓服,連四海之外以為帶”的時代。他有著失志報國的宏願,有著武帝的寵幸,也有著狂悖不羈的個性和恢諧巧辨的智慧。他追隨武帝,巧言令色,但不象郭舍人、枚皋之流,只是為博得武帝一笑而存在。他有自己的思想和做人的準則。他要通過目前有利的地位和處境,實現自己的政治夙願。所以,他滑稽巧辨,而又不能混同流俗;切諫時弊,而又不能搭上卿卿性命。象在演戲,又象在嘲笑那些循規蹈矩的同僚。戲謔中先諂後諷,直言切諫。武帝往往在大笑後覺的他說的有道理。晉夏侯湛在《東方朔畫贊碑》中評價道:“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頑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諫以明節。明節不可以久安也,故詼諧以取容。潔其道而穢其跡,清其質而濁其文。”使東方朔苦惱一生的是,在皇帝的印像裡,機智滑稽,乖張善辨也成了他性格及仕途定式,成了他仕途發展上一道未能逾越的鴻溝。

東方朔為漢代仙人,《洞冥記》記載,小名曼倩。年三歲,天下祕讖一覽,闇誦於口。元封中游檬鴻之澤,忽見西王母採桑於白海東方朔之濱。相傳其為太白星之精。《獨異志》捲上日:“漢東方朔,歲星精也,自入仕漢武帝,天上歲星不見。至其死後,星乃出。”《太平廣記》卷六稱有黃眉翁指母以語朔日:“昔為我妻,託形為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也。”另據《列仙全傳》記載,其後仕漢武帝為太中大夫,武帝晚年好仙術,東方朔博聞浩識,常以神仙靈怪、方外異事說漢武帝。頗善星曆,又菩嘯,輒塵落漫飛。據《漢武帝內傳》記載,東方朔乘龍飛去,不知所終。又據《洞仙傳》記載,東方朔師太上真宮谷希子,得受閬、鐘山和神州真形圖,後為西王母之恃臣。此外,《通惜篇》還講述了東方朔與漢武帝的二則故事。其一稱西王母七夕降於九華殿,以五桃賜於漢武帝,東方朔從殿東廂朱烏牖中暗視之。王母說道:這個小兒曾經三次來吾處求此仙桃。其二稱武帝得到了不死之酒,給東方朔看,東方朔接手後,一飲而盡,漢武帝大怒,想要對東方朔實施處罰,東方朔日:“殺朔若死,此為不驗,以為有驗,殺亦不死。”漢武帝對此十分佩服。天漢二年,武帝移住蒼龍館,非常渴望成仙得道,就召集了不少懂道術的方士,讓他們講述遠方國家的奇聞軼事。這時只有東方朔離開坐位寫了一道奏章呈給武帝說:“我曾去過北極的鏡火山,那裡太陽月亮都照不到,只有龍口銜著燈燭照亮山的四極。山上也有園林池塘,種植了很多奇花異樹。有一種明莖草,長得像金燈,把這種草折下來點燃,能照見鬼魅。有位神仙叫寧封,曾在夜晚點燃了一根這種草,可以照見肚子裡的五臟,所以叫它‘洞腹草’。如果皇帝把這種草割下來剁碎作成染料,塗在明雲觀的牆上,夜裡坐在觀內就不用點燈了,所以這種草也叫‘照魅草’。如果把這種草墊在腳下,就能入水不沉沒。”相傳他曾對同僚說:“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沒有人知道我是誰。”他死後,漢武帝知道了這句話,就把大王公召來詢問。大王公很驚訝,說:“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一想,問道:“那麼你有什麼特長嗎?”大王公回答說:“我喜歡觀察星象、推算曆法。”武帝又問:“這些年星象有什麼異常嗎?”大王公答:“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獨歲星(木星)有十八年不見,最近才重新出現。”漢武帝嘆息道:“這就是了。東方朔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歲星下凡。”

東方朔早年積極入仕,遇挫後隱於朝廷,並以老莊為榜樣。後世對東方朔形象有一個再塑造的過程,他相繼被道化、術化、仙化,轉而成為道教神仙譜系中的人物,且有大量道教類作品傳世。東方朔形象的道教化並非偶然現象,它是早期道教擴大體系、重構傳統的結果,也與東方朔本人的隱士身份、曾受道家思想影響、鍾情奇聞異事的性格、雜學多家的知識構成等因素有關。在魏晉時期的《博物志》、《搜神記》、《洞冥記》、《拾遺記》、《幽明錄》、《異苑》、《小說》等志怪小說中,東方朔被進一步神仙化。他來自仙界,自然也就熟悉很多神仙,因為他曾經跟他們是鄰居或朋友。《漢武故事》載:東郡送一短人,長七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東方朔問。朔至,呼短人曰:“巨靈,汝何忽叛來,阿母還未?”短人不對,因指朔謂上曰:“王母種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兒不良,已三過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謫來此。”《東方朔內傳》雲:秦並六國,太白星竊織女侍兒樑玉清、衛承莊,逃入衛城少仙洞,四十六日不出。天帝怒,命五嶽搜捕焉。太白歸位,衛承莊逃焉。樑玉清有子名休,玉清謫於北斗下,常舂;其子乃配於河伯,驂乘行雨。子休每至少仙洞,恥其母淫奔之所,輒迴馭,故此地常少雨焉。《西京雜記》載:武帝欲殺乳母,乳母告急於東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臨去,但屢顧我,我當設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側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豈念汝乳哺時恩邪?”帝愴然,遂舍之。《搜神記》載:漢武帝東遊,未出函谷關,有物當道,身長數丈,其狀象牛,青眼而曜睛,四足入土,動而不徙。百官驚駭。東方朔乃請以酒灌之。灌之數十斛而物消。帝問其故。答曰:“此名為患,憂氣之所生也。此必是秦之獄地,不然,則罪人徒作之所聚。夫酒忘憂,故能消之也。”帝曰:“籲!博物之士,至於此乎!”從以上的記錄可以看出隨著對東方朔的神化,他後來成為一個知名度很高的道教神仙。

《列仙傳》卷下:“東方朔者,平原太厭次人也,久在吳中,為書師數十年。武帝時上書說便宜,拜為郎。至昭帝時,時人或謂聖人,或謂凡人,作深淺顯默之行,或忠言,或戲語,莫知其旨。至宣帝初,棄郎以避亂世,置幘官舍,風飄之而去。後見於會稽賣藥,五湖智者,疑其歲星精也”。按東方朔《史記》、《漢書》均有傳,《漢書》傳贊稱其為“湧稽之雄”,“童兒牧豎,莫不眩耀,而後世好事者,因而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 東方朔偷桃的典故源於傳說:漢武帝壽辰之日,宮殿前一隻黑鳥從天而降,武帝不知其名。東方朔回答說:“此為西王母的坐騎‘青鸞’,王母即將前來為帝祝壽。”果然,頃刻間,西王母攜7枚仙桃飄然而至。西王母除自留兩枚仙桃外,餘5枚獻與武帝。帝食後欲留核種植。西王母言:“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原地薄,種之不生。”又指東方朔道:“他曾三次偷食我的仙桃。”據此,始有東方朔偷桃之說。東方朔並以長命一萬八千歲以上而被奉為壽星。後世帝王壽辰,常用東方朔偷桃圖慶典。“壽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被繪畫和文房用品等用作題材。又《古小說鉤沈》輯《漢武故事》:“東郡送一短人,……召東方朔問。朔至,呼短人曰:‘巨靈,汝何忽叛來,阿母還未?’短人不對,因指朔謂上曰:‘王母種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兒不良,已三過偷之矣’。柳宗元《摘櫻桃贈元居士》詩:“蓬萊羽客如相訪,不是偷桃一小兒”。以東方朔偷桃為圖,表達了人們祈盼健康長命的良好願望。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張大千《東方朔偷桃圖》

五、陳 摶

陳摶(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人。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陳摶受皇帝召見,賜號“清虛處士”。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陳摶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巖。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後晉天福四年(939年),遊峨眉山講學,號“峨眉真人”。著有《觀空篇》等。並拜麻衣道者為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現流傳的著作託名者居多。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陳摶同麻衣道者隱居華山雲臺觀。常遊歷於華山、武當山之間。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榮召見,任命“諫議大夫”,不仕,賜號“白雲先生”。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陳摶。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見陳摶,賜“希夷先生”稱號。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仙逝於華山張超谷,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陳摶為何被稱“陳摶老祖”?摶讀音 tuán 本義:把東西捏聚成團。陳摶是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他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陳摶雖然聰明過人,早早地就熟讀了諸子百家的經書,但在當時日益腐敗的科場中卻屢屢下第,陳摶的一腔熱情終於慢慢冰冷了,這時他父母雙亡,於是將家財散盡,棄儒學道,潛心研究毛女傳他的“煉形歸氣、煉氣歸神、煉神歸虛”之心法,天長日久,已有所成。陳摶所著的學術之中,是以《老》學為主,兼融道家易。從《老子》等書中的宇宙人物生成論,又以道家反本說和《老子》返樸歸真、歸根覆命的信念為旨歸,將周易》卦爻變化的節序性和《老子》論道體的自然無為相結合。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秋,陳摶仙逝於張超谷石室之中,據記載,陳摶老祖仙逝之後,經過七天四肢身體還有餘溫,當時有五種顏色的彩雲掩蓋堵塞洞口,經月不散。陳摶生前最為主要的作品有《指玄篇》81章、《易龍圖》、《先天圖》、《無極圖》等,皆為道家的傳世之作。柴世宗(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皇帝)曾召見了陳摶,問他修煉長生不老的方法,陳摶答道:“陛下為四海之主,當以致治為念,奈何留意黃白之事乎?”柴世宗一聽,就轉而諮詢後周國運長短的問題,陳摶說道:“好塊木頭,茂盛無賽。若要長久,添重寶蓋。”後人解釋說是:“世宗皇帝本姓柴,名榮,木頭茂盛,正合姓名。又有‘長久’二字,只道是佳兆,卻不知趙太祖代周為帝,國號宋,“木”字添蓋乃是“宋”字。宋朝享國長久,先生已預知矣。”柴世宗本想封他一個諫議大夫的官,起個參謀作用,但陳摶固辭,於是賜他為“白雲先生”的稱號,放他歸山。後唐、後周、宋太祖、宋太宗都召見過他,他也都前去應召,十分痛快,絕不像其他隱士“神仙”那麼難請,算得上是最佳“應召隱士”。其實,帝王們尤其是趙家皇帝可以借陳摶給自己蒙上一層真命天子的色彩,而陳摶卻因帝王的推崇而擴大自己的影響,提高自己的名氣,確實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其實說來陳摶的功夫未必高過呂洞賓、譚峭、李八百等等,但陳摶像易中天一樣有中央級媒體的傳播工具,於是陳摶在歷史上也成了“老祖”級的人物,名氣比譚峭、李八百等大得多。宋端拱二年(989年)秋七月,石室鑿成,陳摶親自寫幾百言作為奏表,奏表大略說:“我氣數將盡,聖朝難以依戀,隨後將在這個月二十二日化形於蓮花峰下張超谷中。”後果然如期仙世,經過七天四肢身體還有餘溫。當時有五種顏色的彩雲掩蓋堵塞洞口,經月不散。陳摶老祖一生弟子無數。最有成就的八大弟子中只有三人得到他真傳,道法最為玄通的名為火龍真人;德行最為高尚的是張君來世稱寶來天君;將老祖玄學傳播最廣的名叫魏離。

睡仙陳摶的由來?陳摶早年聰慧,飽讀詩書,曾有兼濟天下的抱負,但亂世之中鬱郁不得志,於是與方外人士多所交遊,並最終徹底轉向隱居生活,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辟穀服食,潛心修煉。由於其學識極為淵博,在道、佛、儒等領域都有精湛的研究,故其影響不止於道教內部,當時的許多學者都受過他的影響,堪稱一代宗師。陳摶也是有名的養生家,據相關記載,他壽至118歲。雖然具體數字未必如此精確,但其得享高壽當可無疑。他也因精於養生之道,而多次被君主請去傳授長生之道,並獲得御賜的“希夷先生”封號。在世人眼裡,陳摶的養生與眾不同,除了常規的服食、辟穀等之外,有一個標誌性的養生之道——愛睡!《唐才子傳》中記載其“閉門獨臥,或旬月不起”。筆記小說《貴耳集》所記則更為誇張,稱陳摶之睡,少則一個月,多的話要好幾年。有記載說曾有君王對此半信半疑,於是便將陳摶召入宮中,將其關入房室之中,派人監視。結果若干天過去了,整日裡酣睡的陳摶儘管不吃不喝,卻依然健康無礙。雖然後世也有聲稱傳自陳摶的功法、口訣之類,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記載有陳摶《睡功圖》,《洗髓經》中也記載有《陳希夷華山十二睡法總訣》等。陳摶在武當山遇上五個白鬍子老頭(據說是五條龍),教給他更高深的功夫——五龍蟄法。所謂蟄,大概類似冬眠一般。睡功在道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武當派道家功夫裡,行住坐臥皆可練功。 在武當派的傳承裡有著很多關於睡功的記載和傳說。以善睡聞名天下的陳摶在武當山修煉的二十多年。他的睡功稱作為“蜇龍法”。陳摶老祖傳有睡功祕訣三十二字,名日“蟄龍法”。其決日:“龍歸元海,陽潛於陰。人日蟄龍,我卻蟄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雲上臥,世無知音。”呂純陽祖師曾為之題詩云:“高枕終南萬慮空,睡仙常臥白雲中。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真訣誰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學痴聾。且說有位文人金礪,漫遊到華山腳下,拜訪陳摶的朋友崔古,想請他引見陳先生。崔古說道:“先生正睡呢,等他醒來再見吧。”金礪問:“他什麼時候醒呢?”崔古說道:“或者過半年,或者三個月,最少也要月餘。你不如先到別處去,過些時再來。”一年之後金礪再訪崔古,適陳摶也來到,金礪於是恭敬禮拜,向陳摶請教睡道,陳摶於是侃侃而論,說出一番睡經來: “現在一般人,汲汲擔心衣食不足,餓了吃,困了睡,鼾聲轟響,四周都可聽到,一夜當中幾回醒來,那是因為被名利擾亂了意識,被美酒和佳餚弄昏了心志,這是世俗的睡相。至於那仙家的睡法,留藏著直氣內息,漱飲著甘泉玉液,肺氣出納的門戶牢不可開,精神活動停止不可啟動。然後召蒼龍守住東宮,讓白虎把牢西室,真氣在丹田中運轉,神水在五臟中循環。然後元神脫出泥丸九宮,恣意遊行在碧霄,踩著虛空,如履實地,—卜昇天際,如走平地。冉冉徐行,與祥風一起遨遊;飄飄蕩蕩,和閒散的雲朵一起出沒。因此經歷崑崙山的紫府仙宮,周行洞天福地,咀吸口月的精華,賞玩煙霞變幻的絕景,訪問真人,討論仙家的真諦,和仙子相約,到人世外去旅行,回看滄海揚起灰塵,指點陰陽,長嘯以舒散形神。遊興盡,便足躡清風,身體浮駕著落日的餘暉回來。所以,這一睡,不知道歲月遷移。哪裡還愁什麼陵谷變遷?”陳摶又送他幾首吟睡詩,更深入地闡釋廠睡中真諦。其中一首寫道:“至人本無夢,其夢乃遊仙。真人亦無睡,睡則浮雲煙。煙里長存樂,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裡,人間第—玄。”陳摶練成這門功夫可以一睡好幾十年,不飲不食。陳摶老祖是有名的睡仙,此老人家活到118歲,傳世作品《喜睡歌 》《睡歌》很有名氣,大約也是他被稱為睡仙的原因吧!

愛睡歌

臣愛睡,臣愛睡,不臥氈,不蓋被。

片石枕頭,蓑衣覆地。南北任眠,東西隨睡。

轟雷掣電泰山摧,萬丈海水空裡墜,驪龍叫喊鬼神驚,臣當恁時正酣睡。

閒想張良,悶思范蠡,說甚曹操,休言劉備。兩三個君子,只爭些小閒氣。

爭似臣,向清風,嶺頭白雲堆裡,展放眉頭,解開肚皮,打一覺睡!

更管甚,玉兔東昇,紅輪西墜。

喜睡歌

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無一累。

宇宙茫茫總是空,人生大抵皆如醉,

勞勞碌碌為誰忙,不若高堂一夕寐。

爭名爭利滿長安,到頭勞攘有何味?

世人不識夢醒關,黃梁覺時真是愧。

君不見,陳摶探得此中訣,鼎爐藥物枕上備。

又不見,痴人說夢更認真,所以一生長憒憒。

睡中真樂我獨領,日上三竿猶未醒。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睡仙陳摶

六、葛 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他將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統化、理論化、並和儒家的綱常名教結合起來,宣揚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信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習,也不能成仙,對道教的理論有一定發展。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成功地從中草藥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用於治療瘧疾有神效,幾十年來挽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因為向世人提供了青蒿素這一巨大貢獻,屠呦呦榮獲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以屠呦呦為首的一批科學家先是從兩千多種方藥中整理出六百四十種藥物,由此再來篩選抗瘧藥物,做了大量的試驗,均無好的苗頭,最後屠呦呦從《肘後備急方》中獲得靈感。該書中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可治“久瘧”——可知藥物是青蒿,加工的方法是水漬絞汁,而非像一般的中藥那樣煎服。屠呦呦採用低沸點溶劑乙醚從青蒿中萃取有效成分,終於獲得成功。給予屠呦呦重大啟發的《肘後備急方》一書是兩晉之交的大學問家葛洪(字稚川,283—343)的著作。葛洪著作很多,有《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又有《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良吏傳》十卷、《集異傳》十卷、《金匱藥方》一百卷、《肘後備急方》八卷、文集三十卷,又雜抄經史百家方技成三百一十卷。一共有五六百卷之多,所以前人曾感慨說“六朝著述之富,蓋無如葛稚川者”(胡應麟《詩藪》外編卷二《六朝》)。如今大部分亡佚,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只有《抱朴子》、《神仙傳》和《肘後備急方》等少數幾種。《抱朴子》內外篇讀者最多。葛洪自己說,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

葛洪為何名列“道家四大天師”? 葛洪自號抱朴子,著《抱朴子》七十卷,分《內篇》與《外篇》。在《內篇》中,葛洪大談其“道”,並自稱“屬道家”。“天師”原是古代對有道者的尊稱,後世道教徒稱張道陵為天師。“四大天師”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別是張道陵、葛玄、許遜(許旌陽)、薩守堅,為玉皇殿前的四位天神。 另有一說:張道陵、許遜、邱弘濟、葛洪為四大天師。葛洪祖葛奚曾經在孫吳擔任大鴻臚,叔祖父是三國時方士葛玄(亦稱葛仙翁),他曾跟隨左慈學習煉丹及長生術,是南方的道教領袖。父親葛悌,入晉後,曾為邵陵太守。葛洪是家中第三子,13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他生性寡慾,不好榮利,窮覽典籍,尤好深線導養之法。他本來想成為一個儒者,博覽了經史子集,但是後來對神仙導引之法產生了興趣,師從葛玄弟子鄭隱學習煉丹術。葛洪積累了很多經驗,記載下了煉丹過程中的化學反應,警示後人。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已經成為神人史上的第一個化學家。後世的煉丹者們都仿效了葛洪的做法,後來了他們總結出了一個定律: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皁角放在一起混合加溫後發生巨烈爆炸。於是,震驚並改變世界的一樣發明產生了—黑火藥!煉丹者們沒有想到,這是千年來中國煉丹界的最大成就。葛洪生平所學記進了他的著作,《抱朴子》(注:內外二本,此書堪稱“道教百科全書”)、《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書。四庫全書評:“其書內篇論神仙吐納、符籙克治之術,純為道家之言(指神仙);外篇則論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詞旨辨博,饒有名理。”宋濂評道:“(葛洪)著《內篇》二十卷,言神仙、黃白、變化之事;《外篇》十卷,駁難通釋。洪深溺方技家言,謂神仙決可學,學之無難;合丹砂、黃金為藥而服之,即令人壽與天地相畢,乘雲駕龍,上下太清。其他雜引黃帝御女及三皇內文劾召鬼神之事,皆誕褻不可訓。……洪博聞深洽,江左絕倫,為文雖不近古,紆徐蔚茂,旁引而曲證,必達己意乃止,要之,洪亦奇士,使舍是而學《六藝》,夫孰御之哉?惜也”。

“葛公”是後人對葛洪的尊稱。葛洪(284-364),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他取字稚川,別號抱朴子,以示抱朴守質,不為物慾所誘惑之志。自幼喜好神仙導養之法、跟葛玄的弟子鄭隱學煉丹術。司馬睿任丞相時,葛為屬官,後任諮議、將軍等職。後又因鎮壓石冰領導的農民起義,賜爵關內侯。南海太守鮑方很看重他,把女兒嫁給他,又把自己的學問也傳授 給他。後來他辭官不做,遍遊名山,想通過煉丹得到長壽。據《至德縣誌》記載:“晉朝丹陽人葛洪,嘗煉丹於留山”。 葛洪帶領弟子仁山、樂水雲遊四方尋找仙山福地修道煉丹。一日來到茅山,山上奇巖怪石林立,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佈,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從山麓上遠眺,抱撲峰盡收眼底,四面峰巒疊翠,雲霧繚繞,於是葛洪選中了抱撲峰作為結廬煉丹,清修行道之所。煉丹的原料有丹砂、雄黃、雌黃、雲母、硫磺、空青、戎鹽、消石等八種,古人謂之為"八瓊"。因此留山上過去有葛仙廟、觀音閣、清和庵、煉丹池、鹿跡石 。有詩曰:“策杖尋幽嘗,聲聞水未鍾,山深黃鳥亂,徑轉白雲封。過澗流泉嶺,穿林峭壁 空。老僧忻共語,欖外日高春”。“抱朴人何處,靈山跡儼然。鹿知飛白日,石解煉丹田,掛杖層嚴仄,臨池一徑偏。間看雲去住,無外數峰懸”。“丹陽令尹古神仙,騎鹿朝天事惘 然。我欲登雲祈室決,遍地膏澤滿周田”。葛洪在留山煉了一段時間丹,又要到別處尋山煉丹,眾人都極力挽留他,可他還是執意走了,此山因此名留山。

"葛"的由來?丹爐煉丹,終日煙熏火燎,紫煙漫卷,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有害氣體,時間一長,兩弟子因修行不深,出現了毒火攻心,口臭牙痛、大便祕結,身上出現紅疹等症狀。葛洪看在眼裡,疼在心頭。用什麼辦法才能解除丹毒呢?葛洪用了許多草藥,但效果都不理想。一天夜裡,葛洪夢見三清教祖來到眼前,向他指點迷津:"此山漫山遍野長有一種青藤,其根如白茹,渣似絲麻,榨出的白液,清秀中略帶甘甜,既可清熱解毒,祛燥消疹,亦可煮之食用充飢,你不妨尋來一試。"葛洪拜謝了教祖。經過艱難險阻,葛洪將找到的青藤根切成片狀,用錘敲碎,擠出白漿,煮熟了端給兩個弟子喝。漿水一喝下,兩個弟子便感到燥熱的身體逐漸平靜了下來,沒幾天,兩弟子的病就全好了。一時間,青藤傳遍大江南北。而當時,人們還不知道這種青藤叫什麼名字,只知是葛洪發現所傳,於是就將這青藤取名為"葛"。 至此,這個原本沒有名字的植物有了一個名字叫"葛",而葛的根塊則稱之為"葛根"。

葛洪在飽讀各類詩書的同時,逐漸對道家理論產生了濃厚興趣。他認為,道教與儒教的根本區別在於,儒家往往追求功名利祿,這就容易相互競爭,相互排斥,且相互傷害,從而導致身心疲憊。道家追求的是一種無慾無求的境界,通過自身修煉而養生延年。葛洪的養生術是以不死成仙為主要目的的。他的養生理論主要是“生命至貴,長生可得;內修守一,養精行氣”。修煉的方法就是守一,進而養精行氣。這是一種內練意志的修身養性法。 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之《暢玄》中指出:抱朴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眇眛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綿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電馳。或倏爍而景逝,或飄滭而星流,或滉漾於淵澄,或雰霏而云浮。因兆類而為有,託潛寂而為無。淪大幽而下沈,凌辰極而上游。金石不能比其剛,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圓而不規。來焉莫見,往焉莫追。乾以之高,坤以之卑,雲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範鑄兩儀,吐納大始,鼓冶億類,佪旋四七,匠成草昧,轡策靈機,吹噓四氣,幽括沖默,舒闡粲尉,抑濁揚清,斟酌河渭,增之不溢,挹之不匱,與之不榮,奪之不瘁。故玄之所在,其樂不窮。玄之所去,器弊神逝。夫五聲八音,清商流徵,損聰者也。鮮華豔採,彧麗炳爛,傷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亂性者也。冶容媚姿,鉛華素質,伐命者也。其唯玄道,可與為永。不知玄道者,雖顧眄為生殺之神器,脣吻為興亡之關鍵,綺榭俯臨乎雲雨,藻室華綠以參差。組帳霧合,羅幬雲離。西毛陳於閒房,金觴華以交馳,清弦嘈囋以齊唱,鄭舞紛〈糹柔〉蜲〈拖,中"扌改蟲"〉,哀簫鳴以凌霞,羽蓋浮於漣漪,掇芳華於蘭林之囿,弄紅葩於積珠之池,登峻則望遠以忘百憂,臨深則俯攬以遺朝飢,入宴千門之焜熀,出駈朱輪之華儀。然樂極則哀集,至盈必有虧。故曲終則嘆發,燕罷則心悲也。寔理勢之攸召,猶影響之相歸也。彼假借而非真,故物往若有遺也。《內篇·至理》中還談到,人身就好比一鼎火爐,用體內精、氣、神為藥物,用意念進行導引,使精、氣、神在體內循環燒煉,精、氣、神便在體內凝結成丹,然後再經沐浴溫養,即可飛昇。這就是所說的“內丹”術。葛洪認為,“玄道”雖是從內心中領悟獲得的,卻要靠外在來持守。有生命的人誰不想長壽呢?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胸腹之設,猶宮室也;支體之位,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腠理之間,猶四衢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國。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民弊國亡,氣衰身謝。是以至人上士,乃施藥於未病之前,不追修於既敗之後。故知生難保而易散,氣難清而易濁。若能審機權,可以制嗜慾,保全性命。且夫善養生者,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駐於百年。何者是邪?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六者不除,修養之道徒設爾。蓋緣未見其益,雖心希妙道,口唸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短促。誠緣舍其本而忘其末,深可誡哉!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藏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納客風,多怒則腠理奔血,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鬢憔枯,多好則志氣傾溢,多惡則精爽奔騰,多事則筋脈乾急,多機則智慮沈迷。斯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損人之命,猛於豺狼。無久坐,無久行,無久視,無久聽。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勿過極,少勿至飢。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輕侮於人當減算,殺害於物必傷年。行一善則魂神樂,構一惡則魄神歡。(原注:魄神樂死,魂神好生。)常以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幹。生錄必書其名,死籍必削其咎。養生之理,盡於此矣。至於練還丹以補腦,化金液以留神,斯乃上真之妙道,蓋非食谷啖血者越分而修之。萬人之中,得者殊少,深可誡焉。除此而外,葛洪還列舉了傷身的其他13種情況: 《抱朴子》——“十三傷”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 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 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 汲汲所欲,傷也;久談言笑,傷也; 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 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 跳走喘乏,傷也;歡呼哭泣,傷也; 陰陽不交,傷也。

《葛稚川移居圖》由元·王蒙創作。紙本設色縱139*橫15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表現葛洪攜子侄徙家於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中山嶺飛瀑以細筆色皴,略帶小斧劈;丹柯碧樹, 用雙勾填色;人物勾畫工中帶拙,形神兼備。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葛稚川移居圖》

七、張道陵

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創始人,東漢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著作《老子想爾注》。張天師,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因此張姓即被稱為“張天師”。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時開始,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張陵為何改名張道陵?張道陵本來的名字是張陵,之後他自己改成張道陵。因為他信奉道家,後來又創立五斗米教(天師道),張道陵,道陵二字,是他給自己起的道號。張道陵這個名字,對於信眾來說,更有折服力.叫起來也更有氣勢。傳說張道陵是西漢宰相張良的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生於天目山,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張祖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雲罩頂,紫氣彌院。本是太學書生,性好學,博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創立了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自稱“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並纂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四川蒼溪縣境的靈臺山(又名天柱山)飛昇,傳說時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傳說第1代天師張道陵跟太上老君學道得老君親授,得天獨厚,道法高強。天師降妖伏魔,救護眾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動,都願意聽受天師教化。於是天師設立二十四治,廣收門徒,教化於民。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冊,敕封天師為正一真人,天師世壽一百二十三歲,白日飛昇。張道陵尊老子為教祖, 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爾注》, 闡揚道教教義,稱“道”即是“一”, “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道”為最高信仰。永壽二年(156 年),以盟威都功諸品祕籙、玉冊、劍 印付子張衡,與夫人雍氏昇仙而去,年 123歲。道教尊為祖天師。

道教天師張道陵有多厲害?在道教除了有最高神道教三清外,還有著名的四大天師。其中天師之一的張道陵是其中最為厲害的一個,同時張道陵也是道教的創始人。太乙真人,座下有大能弟子若干,及兩大童子。張道陵就是兩大童子之一:金霞童子!傳說中,張道陵一生斬妖除魔,在各地行善事。而這也是張道陵創教後,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東漢中葉,張道陵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龍虎山因此得名。後來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被太上老君授予正一盟威之道,並有經籙,劍、印等,正式創立五斗米道。道教經過其後世子孫張衡、張魯、張盛等發展,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教派。一日張道陵嘆道:“想我一世飽學,竟然對自己的身體和年壽,卻沒有半點益處,還不如學些延年益壽的本領!”於是,他決定離家遠遊,追尋長生之道。為尋修道寶地,而遠離塵境,獨攜弟子王長遊淮至鄱陽,沂信江至雲錦山(今龍虎山),修煉九天神丹,一年有紅光照室;二年有五雲覆鼎,夜不假燭,彷佛有青龍白虎各一長繞丹鼎;三年丹成龍虎見,山因以名,時年六十餘歲,容貌益少,若三十許人。有神人自稱趙公明騎黑虎詣前曰:“願永護丹爐。”他們住在雲錦山時,張道陵在山岩上發現了一本異書,他照著書中的指點,修煉“龍虎神丹”;煉到一年的時候,紅光滿室。煉到第二年時,有五色雲彩,覆蓋在鼎上;煉到第三年時,神丹終於煉成,有一條青龍、一隻白虎,出現在空中護衛他,張道陵從此成了神仙真人。後訪西仙源得制命五嶽檄召萬靈及《神虎祕文》於壁魯洞(今龍虎山東北15裡),復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內文》、《皇帝九鼎丹書》及《太清丹經》。丹成之後,師徒二人又到河南嵩山訪道,一住就是幾年。一天,有一位白衣使者從天而降,告訴張道陵說:“嵩山的中峰,有一座石室,藏有三皇內文和黃帝九鼎丹經,依法修煉者,可以即身昇仙。”張道陵進了石室,腳下的石磚,發出“空空”的響聲。他循聲翻開石磚,果然找到了所藏的丹書。從此以後,張道陵的道法越煉越精,還有了各種神異的功能。道術高超的他,此時有了“以道化民”的遠大理想。一天,張道陵來到一座山腳下。只見此山三面環水,雙溪合流,山勢起伏,活像仙鶴浮於雲端。一打聽,才知道這山名叫鶴鳴山,是千年仙鶴所化。山上還有一隻石鶴,每遇到仙人入山,就會長鳴。張道陵知道這是靈山寶地,打算在這裡長住下來。剛住下的當天晚上,石鶴就發出一聲長鳴,悠柔神妙,婉轉如歌,聲傳百里。一個正月十五的晚上,張道陵像往常一樣解衣就寢。午夜時分,太上老君率領眾仙,降臨鶴鳴山。老君看見張道陵睡夢正酣,便對眾仙說:“我準備傳他符篆和治身之道,好讓他普救蜀地受苦的百姓。”這時,一個身穿黃光甲、頭戴通天冠的仙人,走進張道陵的夢中,對他說:“道陵,快醒,老君正率領眾仙降臨,傳授你無量神功呢!”張道陵陡然驚醒,見香花滿地,聽仙樂陣陣,忙翻身下拜。太上老君讓隨從的仙人,取出三洞經書、金丹祕訣、雌雄二劍和一枚都功印,交給張道陵,並正式任命他為天師,救度苦難中的百姓。得到老君傳法之後,張道陵的道法大進。他學會了治身之道,能採藥給老百姓治病。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以廉恥治民,符水治病。教民修心、懺悔、祈禱及取鹽之法,以善道教化。內與神明盟約,外行盟威之法,百姓皆奉之為師。後來,張道陵帶著弟子王長、趙升,在四川的青城山昇仙而去。 漢安二年(143年),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增至四治以應二十八宿正炁,以六十甲子生人分屬各治,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冊贈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道教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張道陵

八、王重陽

王重陽(1112-1170年),全真道開創者,咸陽(今陝西咸陽)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或喆),字知明,號重陽子,以“害風”為自稱。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創始人,著有《明陽立教十五論》,是道教養生學的倡導者。

王重陽名字的數字密碼?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王嚞,王中孚,王允卿,王世雄,王德威。他出生於陝西咸陽大魏村一個門閥家族。後來崇信道教入道之後,改名王喆,“喆”是個異體字,和“哲”同音,從甲骨文來講,“喆”,是有兩個“吉”組成,“吉”是象形,上是兵器,下是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來表示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有止戈為武的哲學內涵,以減少戰爭,使人民沒有危難。中國哲學是講究天人合一和諧平衡的,兩個吉對立組成“喆”字,代表了中華文明兩相對立、兩相平衡的意思。王重陽字知明,源於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 “知人智者,自知者明”。他還會武功,1138年金舉行武舉考試,王重陽前往應試,中甲科,改名德威,字世中,中武舉狀元后改名德威,字世雄;後來他出家修道,改名嚞,字智明,道號重陽子,以號名世。他原名叫中孚,字允卿。喜歡《易經》的朋友知道,這個“中孚”的名字很有來歷,是來自於中國最牛逼的哲學書、算卦書,被稱為“萬經之源”的《易經》。《易經》下卦的第六十一卦叫風澤中孚卦,上卦為巽為風為誠信,下卦為兌為澤為愉悅,卦形外實內虛,比喻心中誠信,所以稱中孚卦。為什麼他要取號叫“重陽子”呢?重陽,也就是九九重陽,是陽之極數。《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9”這個奇妙的道教聖數。王重陽在山東昆嵛山修道時,曾經用三尺半青布作頭巾,頂排打成九疊,折成九道縫,取名為“九轉華陽巾”,這裡的九數與全真教內丹修煉的“九返”相對應。你就看到了,中國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就是一個頭巾,都有這麼多學問,絕不是隨隨便便就可行的。9是個非常奇怪的數字,那就是所有自然數和9的乘積,位數之和仍然為9,比如327×9=2943 2+9+4+3=18 1+8=9。丘處機駕鶴西去時也與九這個數字有關。《長春真人西遊記》上寫,大葬之後,“九日子時,設靈寶清醮三百六十分位”,也許此時的丘處機才真正完成了內丹的修行。

王重陽四十七歲作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辭去公務員修道做神仙,結果王重陽果然沒有成為神仙,但成了全真教的教主。王重陽屬文學上天賦異稟、武學上骨骼清奇的人。據說王重陽年輕時候參加過金朝的科舉考試,一舉拿下文武雙舉人,可謂是相當的風光。但是參加工作之後,就只擔任了平時吆五喝六到街上收鹽、酒稅的小公務員。四十七歲的時候,王重陽作了個艱難的決定,不幹了,去追求修道成仙了。後來果然沒有成仙,但人家成為全真教的創始人。這個事情說明兩個道理,一是命運的重要性。楊易程在《周易起名學》中《佳名是怎樣煉成的》中指出:常言道:一命(身體,性格)二運(時機)三風水(環境)四積德(走正路)五讀書(明理),按此排列,姓名則排得比較後面了,正常而言姓名在人的運中能起到20%的作用。本人在這麼多年的起名生涯中發現,這種說法是有適用條件的,並不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一個人是否能起個好名字,很大程度上和父母有。因為,名字並不是寶寶自己起的,而是由父母決定的,而父母的見識、學識、水平和選擇就從外部直接影響到寶寶的前程。而命運風水積德讀書都和寶寶自身努力運氣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姓名學的重要性不亞於前面列舉的幾項,現實中有很多人認為人的命運是由八字決定的,甚至很多成名的易學家們也是這樣認為,其實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的。八字只是反映一個人的命運,而不是決定命運,八字只不過我們的先輩們發現出生年月日時是預測一個人命運的較佳的時間節點而已。命運是一種因果,前世種的因,這輩子得的果。佳名的標準除命理、數理外可以用十二個字概括:好叫、好聽、新穎、典雅、含蓄、形美。好叫,即叫著順嘴,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具有音律美感;好聽即字義要吉祥,諧音要吉利;新穎,就是卓爾不群、與眾不同,唯我獨有,不易被人侵犯;典雅,就是觀之可敬、讀之可親、呼之可愛、品之可口,不染塵俗;含蓄,就是意境幽深,內涵豐富,合乎中正之德;形美,就是符合美學原理,結構搭配錯落有致,筆畫勻稱,富有生機。二是人生的選擇很重要,它往往大於你撕心裂肺的努力。王重陽人家王重陽四十七歲辭職,最後還成了一代宗師。如堅持做公務員,最後也就做個科級的局長,和名留青史的全真教主相比,那簡直就是浮雲啊。

王重陽為何是道教名人?"王重陽"這個名字如雷貫耳,世人皆知。人們對王重陽的瞭解,大多來源於作家金庸,其筆下塑造的王重陽是一個武功蓋世的武林高手。其實歷史上真實的王重陽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性命雙修的內丹大成家。他不僅自己修成正果,還成功地教化了眾多弟子,並根據自己的修行心得,創立了道教全真派,被世代傳頌。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佈教,建立全真道。其善於隨機施教,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他有七位著名的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和孫不二被稱為“全真七子”,遵從師命,各立門戶,分創遇仙、南無、隨山、龍門、蝓山、華山、清靜七大流派,徒眾遍佈全國。王重陽主張三教平等。指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明代的大型道教典籍《正統道藏》。

王重陽主張集道、儒、釋三教於一身,即“儒之操守,道之修煉,佛之參悟為綱”,以禪宗“明心見性,性命雙修”為目的,主清靜,全其本真、全精、全氣、全神方謂之全真。指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後被尊為道教的重陽開化輔極帝君與北五祖之一。重陽真人通過總結儒、釋、道三家的心性說,用心、性、精、氣、神等基本範疇來論證性功和命功問題,“諸賢先求明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也。”認為“性命本宗,元無得失,巍不可測,妙不可言,乃為之道。” “凡論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冥冥杳杳,不內不外,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隨境生心,顛顛倒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也。速當剪除,不可縱放敗壞道德,損失性命。住行坐臥常勤降,聞見知覺為病患矣。”(《第八論降心》)。“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閤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須要十二時辰,住行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第七論打坐》)降心就是要在住行坐臥的日常修行中保持無思、無慮、無掛、無礙、無貪、無爭、無嗔、無怒的清靜狀態。“理性如調琴絃,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琴可調矣。則又如鑄劍,剛多則折,錫多則卷,剛錫得中,則劍可矣。調煉性者,體此二法則自妙也。”(《第九論煉性》)。重視寶精煉氣,即“匹配五氣”。“五氣聚於中宮,三元攢於頂上。青龍噴赤霧,白虎吐烏煙。萬神羅列,百脈流衝,丹砂晃朗,鉛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間,神已遊於天上。”(《第十論匹配五氣》) 金木水火土五行在人體表現為五臟之氣,由五行復歸於太極、無極,復歸於道,即“五氣聚於中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使精氣神三元復歸於道,即“三元攢於頂上”。修煉實際上就是使五行凝練成丹,使後天情識返還於先天真性。“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陰符經》雲:禽之制在氣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參,不可滲漏於下士,恐有神明降責。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謹緊鍛鍊矣。”(《第十一論混性命》) 在修“性”的同時,也要煉“命”,即“混性命”。“根者是性,命者是蒂也。”“賓者是命,主者是性也。” 由於重陽真人認為修性是煉命得以進行的前提條件,煉命是修性的輔助手段,因此在處理修性與煉命的關係上,以修性為先為主,以煉命為後為輔。這也是全真道與鍾呂金丹派南宗“先命後性”的區別所在。儘管全真道內丹修煉以“明心見性”、“煉神還虛”的靈魂成仙為終極目標,但是在“煉命”的過程中仍然要藉助對身體的修煉,由此可見,只有達到性命雙修、形神俱妙的狀態才能最終全真入聖。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重陽真人王重陽》

九、張三丰

張三丰(1247年—?),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元末明初真人,武當山道人,武當派始祖,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內拳始祖、太極拳始祖、武學泰斗、龍行書法始祖。張三丰集各派絕學於一身,對抗元朝、打擊賊寇,在武林聲名顯赫。丹道上,完成煉虛合道修持,形神俱妙。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張三丰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猶龍六祖隱仙寓化虛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明熹宗封號“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張三丰為何名動中國?世人對張三丰的印象,一是太極拳,另一個則是金庸等武俠作家筆下的武林正道第一大師。

傳說之一:提到張三丰,一般腦海中都會浮現出白髮銀髯,精神矍鑠,仙風道骨的修仙道士的模樣。但實際上的張三丰與大家印象中的截然相反,現實中的他不修邊幅,被世人稱之為張邋遢。在電影《太極張三丰》中,張君寶被他的少林同門董天寶出賣,精神受到了刺激,所以變得瘋瘋癲癲。從此之後,張君寶每天三瘋,早上一瘋,中午一瘋,晚上一瘋,所以被人冠以“張三瘋”之名,經過歷史的演變,就變成了張三丰。

傳說之二:三豐代表了他的三個願望。在電視劇《少年張三丰》之中,當張君寶功成名就之後,他心愛的秦姑娘卻在峨眉出家為尼,張君寶此時也看開了,在武當山開宗立派,廣收門徒,弘揚道教文化。胸懷濟世為民的理想,所以他有三個願望:第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自己心愛的秦姑娘幸福開心;第二個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夠秉持正義,不辱師名;第三個願望就是希望天下所有的老百姓能夠年年豐收。

傳說之三:在金庸的小說之中就有描述:北遊寶明,見三峰挺秀,心有所感,乃自號三峰。據後人考證,此處的寶明應該是金庸先生寫錯了,真實地名是陝西寶雞。在寶雞恰好有三座很尖的山峰。張三丰武功蓋世,滿腹經綸,難道名字的含義如此簡單嗎?

傳說之四:古代叫三豐的人不止一個,基本上都是道家的人。懂得道家思想的人知道,三代表陽,是乾卦,豐則是三中間被一豎打斷了,乾卦變成了坤卦,代表陰,因此‘三豐’代表乾坤合一、陰陽變化。因此修道的人就喜歡用這個號。這也是張三丰名字的由來,而不是什麼一日三瘋。

另據據清代汪錫齡《三豐先生本傳》記載,有一天,張三丰站在金臺觀旁,憑欄向南眺望,看見對面雞峰山巍峻挺拔,3座尖尖的高峰挺立蒼潤,直插雲霄,秀麗可人。恰巧這時,旁邊有人請問他尊姓大名,他就隨手指著渭河對岸雞峰山的3個高峰,說自己號“三峰”,這樣一來,人們便稱他為“三峰居士”。後來,他又覺得“三峰”這個名號有些不雅,擔心被人與“三峰採戰術”相聯繫而玷汙了自己的名聲,但若更改還得知會眾人,突然想到八卦中“幹爻之連,而有坤爻之斷”,便從坤土之中,豎一根浩然正氣,補其斷而全其一,從此他更名為“全一”,字“三豐”。這就是“張三丰”名號的由來。

他的傳人鍾雲龍說出了真相。原來張三丰名字的豐在起初並不是豐收的豐,而是單人旁的“仹”。懂得道家思想的人都知道,三代表陽,是乾卦,意為天;豐則是三中間被一豎打斷了,乾卦變成了坤卦,代表陰,意為地。因此‘三豐’代表天地乾坤,而中間一個人字,就是張三丰他自己,超然物外,行走於天地乾坤之間。

張三丰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太極拳創始人,道家內丹祖師,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張三丰所創的武學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七支。歷代統治者對張三丰尊崇有加,元、明、清很多皇帝尋找他,希望得到他的真傳。朱元璋建立明朝依靠道教香軍和道家高人輔佐,張三丰曾顯跡相助,功不可沒。朱元璋登基後,多次派人尋找張三丰,均不得見。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丰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丰也。不過話說回來,古往今來名號多的恐怕非張三丰莫屬。在各種張三丰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裡,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武當七俠的名字連起來是一幅山水畫?張三丰門下七位弟子有“武當七俠”之稱。武當七俠的名字分別是: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莫聲谷。若是大家把這7個人的名字連起來念,就會發現,這七個字都代表著一處場景:橋、舟、巖、溪、山、亭、谷,這些都是中國畫中常見的意象。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她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中國武術的一種,太極拳歸類為內家拳。明朝萬曆年間,山西武術家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正式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後由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長興弟子楊露禪推動了太極拳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使得太極拳廣為人知。

關於太極拳的創始問題,從事姓名和起名研究的楊易程在《中國姓名學》中《中國道家名人姓名故事》中探討了這個問題。歷史上眾說紛紜,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張三丰創拳說。如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丰,傳之者,為王宗嶽、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且附有《張真人傳》。更早如李亦畲《太極拳小序》中也說:“太極拳始自宋張三丰”。今人亦多有贊同此說者。其佐證文獻如《三豐全書》.其中記載“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等。其二是陳家溝起源說。這種觀點認為,太極拳為明末陳王庭所編創。主要依據清人陳鑫所輯 《陳氏大極拳圖誰官創報說》“自序”日:明朝洪武七年 (-三七四年),“始祖諱下,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 散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圾,故名曰太極拳。”。其三是武當山創拳說。持這種看法的認為,“煉丹”是中國道教的一大活動內容,也是古代研究養生術的一種方法.武當道士在長期的內丹實踐基礎上(多為靜功),結合呼吸吐納以及導引方法,發揮而成太極拳,其主要作用在於疏通經絡(如帶脈、任、督脈等),調和氣血,以達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擊之功。其四是王宗嶽創拳說。持這種說法的證據王宗嶽《太極拳論》.遂使“太極拳”名稱得以確立,其文也成為太極拳傳統理論的頂峰:據《清史稿。王來鹹傳》載:清朝中葉,河北出現了太極拳,其拳法出自 于山西人王宗嶽,“其法式論解,與百家之言相出人”和 “王宗嶽傳拳蔣發,蔣再傳陳長興”之說。

客觀而言,無論是目前所見史料記載,還是各派武家傳承,抑或民間傳說,以及從張三丰本人所著《太極長生訣》、《修道篇》等來看,均可為張三丰明道,證明他是太極拳祖。世人對張三丰的印象,一是太極拳,另一個則是金庸等武俠作家筆下的武林正道第一大師。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鉅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講:“張三丰的名字,現在多與中國拳的一個派別——太極拳聯繫在一起。”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中所載《太極拳論》雲:“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履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原注云:此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在書首《張真人傳》中敘述張三丰真人創立太極拳的緣由說:“一日在室讀經,有鵲在庭,其鳴如爭論,真人由窗視之,鵲在樹,注目下睹,地上有一長蛇,蟠結仰顧,少頃,鵲鳴聲上下,展翅相擊,長蛇採首微閃,躲過鵲翅,鵲自下覆上,俄時性躁,又飛下翅擊,蛇亦蜿蜒,輕身閃過,仍著盤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鵲飛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剛之理,因按太極變化,而成太極拳,動靜消長,通於易理,故傳之久遠,而功效愈著。”明末清初黃宗羲(1610—1695)在《南雷文定·王徵南墓誌銘》中雲:“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三豐謂武當丹士,徽宗招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豐之術,百年之後,流於陝西,而王宗為最。溫州陳州同,從王宗授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清雍正十一年(1733)曹秉仁纂《寧波府志·卷三十一》也記載:“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由三峰而後,至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松溪為最著。”《太極門授功祕錄》所敘,元明時的武當張三丰祖師,因太極門內訣專尚無為,而這個“無為”很難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更且內功極為高妙。太極拳被道家列為是五門禁祕之首,同時也很難選擇內脈通和、根基穎悟、稟性仁德、並能勤於修為之傳人。所以他改變了太極拳的練功方式和難度,所謂去難就易,去祕就明,僅以太極門修煉之九宮太極手之外架演變而成。動作上要求以鬆靜自然為體,柔圓為用之太極動架。通過能以緩慢自然之太極外形,於在綿靜幽微之中體驗,去帶動內氣的運轉。內氣的發動,它必然會引起氣隨架動,不動而自然引發丹田的運作,真氣自能感而遂通。這樣才能漸入不勞人為的動作,繼之進入返歸自然而然之無為功動。

據《道藏精華》第二集之五《張三丰太極煉丹祕訣》中,發現幾篇有關太極拳的論著,足以說明太極拳的確是張三丰創造發明。比如《太極拳論》、《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太極行功法》、《太極拳歌》、《太極拳七十二路圖勢》等五篇,篇篇都是講太極拳與行功之奧妙。明末清初黃宗羲所撰《王徵南墓誌銘》記載:“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博於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拳,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三豐之術,百年之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嶽為最著。”始祖張三丰的傳說獲楊式、吳式、趙堡等太極流派的支持,並奉張三丰為始祖。太極拳分內家拳及外家拳,據傳內家拳為張三丰所創。雍正年間的曹秉仁在《寧波府志》中以《王徵南墓誌銘》為史實,重敘張三丰創內家拳說。明朝萬曆年間,山西武術家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正式確定了“太極拳”這個名稱。後由陳家溝太極拳名家陳長興的弟子楊露禪發力,推動了太極拳的快速普及和傳播,從此太極拳廣為人知。據清光緒六年(1880年)李亦畬所作《太極拳小序》記載:“太極拳始自宋(金)張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 清末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也言稱:“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丰,傳之者,為王宗嶽、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先生髮唯一之弟子。”上這些說法反映出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張三丰的名字與道教的內家拳法緊密相連,誰也無法分割開來。張三丰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封為“清虛元妙真君”。於湖北均縣武當山修道,供奉玄天上帝為主神,是武當派道家內丹祖師。據說張三丰所創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據《張三丰太極煉丹祕訣》記載:“定宗丁未夏,先生母林太夫人夢元鶴自海天飛來,而誕先生,時四月初九日子時也。丰神奇異,龜形鶴骨,大耳圓睛。”一直以來,習太極者均奉張三丰為祖師,逢四月初九,太極拳眾均聚宴,稽首行禮以紀張三丰祖師之誕辰。其概念如習書均祟拜孔子,非迷信而是尊敬。近人陳微明的《太極拳問答》認為張三丰為大極拳的創始人。張三丰的生活年代及其生平事蹟本身尚是個謎。《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及支派考》謂張三丰“自洪武初至太和(武當山修道。宋遠橋、餘蓮舟等七人往訪,共拜之,自提面命,月餘始歸,自此不絕往來。其所傳張松溪、張翠山之拳名十三式,蓋即今人所習之太極拳也。”

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又名長拳、十三式、武當太極拳,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拳術。是祖師張三丰經過整理內家拳法時所創的,講究腰、襠、腿三功。張三丰原式太極拳練起來快慢適中,步法靈活、運行自然、襠法可低可高,氣隨意運、身隨神行、隨屈就伸、柔中有剛、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經過武當弟子傳到陳氏、楊氏等人中經改良便成了陳氏、楊氏的新型太極拳。在武當山等地仍然流傳著一個神奇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天,張三丰看見“邋遢崖”上一隻鳥與一條蛇在打架。每當那隻鳥上下飛擊長蛇時,蛇就蜿蜒輕身,搖擺著閃避,不曾被擊中。相持時久,鳥已精疲力竭,支撐不住,便無可奈何地飛走了,長蛇也就蜿蜒地鑽進了草叢。看見鳥蛇相鬥這種情景,張三丰若有所思:“這好像就是自己反覆參悟的太極陰陽互變道理呀!原來太極的道理就蘊含在自然之中。自然、和諧、陰陽互變。又有什麼比這自然的東西更好的呢?”便於是,張三丰本著順其自然變化的道理,根據陰陽之理,悟出一套動靜相間、剛柔並進、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法。道成功滿後拂袖雲遊天下、傳授道術,後莫之所終。並把長蛇的蜿蜒輕柔結合自己修煉的內丹功力,以道教所傳太極陰陽為體、五行八卦為用,“河圖”與“洛書”為經、八卦與九宮為緯,合成太極拳術五行八卦十三式,突出“以武演道,以道顯武”的特點。由此可見,以柔可以克剛,以靜可以制動,這也有一定的科學性。於是,張三丰模仿長蛇的動作創造出了內家拳。

在我國兩千五百年道家內丹術理論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張三丰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劃時代的代表人物。斯術在張三丰之前,稱為道術、太極煉丹術、內丹術、內丹功和金丹大道等。自張三丰創造太極拳後,始稱太極拳。所以,張三丰既是太極拳的締造者,又是集前人之大成者和發揚光大者。可以說,沒有張三丰就不可能有今天各流派太極拳。

道教內丹是內家拳的一大來源,張三丰真人是道教內丹修煉的集大成者,在因緣際會之下將內丹與武術相結合創立了內家拳,不僅可以在技擊中以柔克剛而取勝,而且更有利於內丹修煉,以致延年益壽,其妙無窮。內家拳更偏重於丹道、養生,將道教性命雙修之旨融於拳法中,具有貴柔尚意的特點,以心息相依、舒緩勻和、以意引氣、自然輕鬆、以柔克剛、靈活婉轉、莫測端倪為行拳要領。道教內丹第一層功夫就是築基煉己,張三丰真人將太極拳與丹道的緊密結合,可以作為內丹修煉中的築基功之一。太極拳作為一種動功,配上拳勢呼吸,運行氣血,疏通經脈,有利於靜功的修煉,動靜結合以成道,甚至可以說修煉內丹應練太極,練好太極須要煉內丹也。張三丰《道言淺近說》將丹功理論和方法和盤托出:夫道者,其層次須知三候三關。大抵不外四言,“無為之後,繼以有為;有為之後,復返無為”而已。 內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積精累炁為初候,開關展竅為中候,築基煉己為三候。下手於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慾,先閉外三寶,養其內三寶而已。張三丰太極功是由密不可分的兩部分組成:一是靜功,即相對靜止的內功修煉;二是動功,就是世人皆知的武當三豐太極拳。兩者的關係,張三丰總結為:“必須功拳並練,蓋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相濟,動靜相間,始成太極之象,相輔而行,方足致用”。有緣人循著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路線,修煉精、氣、神。壯其體魄、充其精神、發其智慧。達“能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之境。內功修煉,一路景象萬千,真修煉者不可不察。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張三丰》

十、丘處機

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丘處機為南宋、金朝、蒙古帝國統治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所共同敬重,並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行程35000裡)。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丘處機被描述為一位豪邁奔放、武藝高強的道士,以及抗金護民的民族英雄人物,這也使他更為大眾所知。邱處機祖師道、儒、釋三教平等。著有《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銵溪集》《玄風慶會錄》《鳴道集》等。

丘處機名字為何聞名與世?丘處機為金朝和蒙古帝國統治者敬重,並因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減少殺戮而聞名。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丘處機被描述為一位豪邁奔放、武藝高強的道士,這也使他更為大眾所知。1185年,受京兆統軍夾谷公疏請還劉蔣村主持修葺重陽故居,命名為祖堂。此時,全真道已成為北方大教,上顯於朝廷,下示於民間。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世宗問之以保身養命之術,丘處機答曰:“抑情寡慾,養氣熙神。”世宗大悅,賜主萬春節醮事。不久,邱祖請旨還山。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邱處機祖師東歸故里棲霞縣,建太虛觀居之。章宗末年,賜得《道藏》一部。此間山東達官貴人,“皆相為友”。 1224年,邱處機祖師回居燕京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廣招弟子,開壇演教。於是燕京名豪富紳爭相捐贈,修建宮觀。全真道又一個教派——龍門派自此誕生,有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大批弟子。致使全真教達到了鼎盛階段,“教門四闢,百倍往昔”,“至於國朝(元)隆興,長春真人起而應召之後,玄風大振,化洽諸方,學徒所在,隨立宮觀,古往今來,未有如是之盛也”。 1227年(正大四年),丘處機在長春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瑞香氤氳整個北京城三日,世人稱奇。元世祖時,追尊其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 元武宗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清乾隆皇帝贊其曰:“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祕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天下百姓為紀念“邱神仙”的無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為燕九節,歲歲慶祝至今,是京津地區的著名風俗之一。

丘處機的《西遊記》揭示的道家修真和內丹術之妙?丘處機和徒弟應成吉思汗之邀,歷時兩年零四個月,行程萬餘里,到達成吉思汗的雪山行宮(今阿富汗境內),成吉思汗和丘處機三次論道,當談及神仙不死之方時,丘處機對他說;“世上沒有長生之人,但有長壽之人,如能靜心修持,皆可壽逾百歲。”並希望他能“節慾止殺”、推行孝道、“內固精神,外修陰德”、“恤民保眾,使天下安”。成吉思汗贊同丘處機戒殺、養生的主張,在衡量了事業和壽命的利弊之後,毅然選擇了前者,他對丘處機說:“你是唯一見了我沒有下跪的人,也是我所遇到的第一個以真誠的語言勸導我的人。”他接受了丘處機“欲一天者必不嗜殺”的“敬天愛民為本”思想,並以此為宗旨建立起後來蒙古帝國的思想體系。成吉思汗贈給邱處機璽書和虎符,尊稱丘處機為“丘神仙”「太宗師」,封他為“國師”,令主天下道事。公元1224年,丘處機師徒返歸燕京,以成吉思汗贈給虎符,璽書,掌管天下道教,免道院及道眾一切賦稅差役,於是道侶雲集。玄教日興。從此,丘處機師徒定居在燕京。丘處機師徒在神嶺千峰(駐蹕山)一帶流連往返,入靜悟道,他們能文善詩,海闊天空、神遊八極,結合自己的西遊經歷,共編悟道證道故事弟子李志常效唐僧門徒辨機寫《大唐西域記》按隨行日記,寫作《長春真人西遊記》。《西遊記》來源於丘處機的道書《西遊原旨》。到了明代,吳承恩根據民間話本以唐僧西域取經為題材,寫成了神話小說,主要篇幅寫取經歷盡艱辛,也取名為《西遊記》。《西遊記》一書中,貫穿了許多道家的思想和修真的法門,因此,有人認為,《西遊記》表面是在寫取經的故事,實際寫的是人體修真的過程以及道家內丹術。《西遊記》也稱孫悟空和白龍馬為心猿意馬,與道家修真術語“鎖心猿”、“拴意馬”遙遙相應。《西遊記》裡面講到,觀世音菩薩給了唐三藏三個緊箍咒。那麼菩薩為什麼給他緊箍咒呢?是怕孫悟空搗亂。孫悟空是什麼?孫悟空是“心猿”,就是佛家講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裡邊的“意”,就是人的胡思亂想,所以孫悟空一個跟頭就到西天了。人的第六識沒有修成正果的時候,就是胡思亂想。人胡思亂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大部分時間不過是個“性”,性慾的性。所以“心猿”孫悟空手裡拿著個金箍棒,金箍棒是什麼?原先叫“定海神針”。道書《西遊原旨》說是“藏在耳朵裡”了,腎開竅於耳,不過就是放到腎竅裡。《西遊記》者,元初龍門教祖長春邱真君之所著也。其書闡三教一家之理,傳性命雙修之道,俗語常言中暗藏天機,戲諫笑談處顯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洩者,真君洩之。一章一篇,皆從身體力行處寫來;一辭一意,俱在真履實踐中發出。其造化樞紐、修養竅妙無不詳明且備,可謂拔天根而鑽鬼窟,開生門戶而閉死門戶,實還元返本之源流,歸根覆命之階梯。悟之者,在偏即可成聖,在釋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萬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經可取,不必遭八十一難之苦而一斤斗雲可過,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畢。——《西遊原旨·劉一明序》。開意竅,也叫“展慧中”,也就是展眉開顏,一展慧中,就把上丹田竅打開了;“展慧中”,眉開了,嘴自然是笑口常開。佛像是面帶慈樣的,如果佛像閉緊了嘴可就不是面帶慈樣了。邱處機寫的《西遊原旨》裡,觀世音菩薩當時送給唐三藏三個緊箍咒,不是一個,但是《西遊記》為了簡化它,就只剩一個緊箍咒了。那麼修道的人,這三個緊箍咒的用處在哪兒?第一個是“展慧中”,第二個是“展肩膀”,第三個緊箍咒用在胯上。《西遊原旨》這本書後的“西遊原旨歌”說:“二十年前讀西遊,翻來覆去無根由。自從恩師傳口訣,才知其中有丹頭。”《西遊記》“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道家內丹修煉法中說:九還七返大丹功,煉就純陽再變通。了命弗知兼了性,法身到底不飛翀。”其中“九還七返”其實來自道家外丹術,道家內丹術借用了外丹的術語,指練功過程的反覆進行。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修習內丹功時,常常會看到“金液還丹”這四個字,“金液還丹”也是從外丹術借來的比喻,借用這個術語來指築基部分的周天功修煉時,有嚥唾液、守丹田的法門。《西遊原旨》說,功法的習練涉及五臟和四種生理狀態,練法要依靠師傳口訣。也就是“金液還丹教外傳,五行四象火功全。求師訣破其中奧,了悟源流好上船。””上船“意指窺視到了修真的門徑。第十九回豬八戒自報身世,有“有緣立地拜為師,指示天關並地圓。得傳九轉大還丹,工夫晝夜無時輟。上至頂門泥丸宮,下至腳板湧泉穴。周流腎水入入華油,丹田補得溫溫熱。”這一段話說到道家的大周天功夫,氣流從百會穴到足心的運行狀況。第二十二回沙僧自敘:“因此才得遇真人,引開大道會光亮。先將嬰兒奼女收,後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腎水入華池,重樓肝火投心臟。三千功滿拜天顏,志心朝禮明華尚。”這是道家對修真過程的理論概括,認為修真練功是心腎相濟。道家功法術語中,心為汞,為奼女,為木母;腎為鉛,為嬰兒,為金公。練氣功就是心火腎水的相交和升降。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丘處機(網絡圖)

中國道教十大名人姓名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