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之鞭”-當年的“撒旦”導彈

當年的撒旦導彈,

和它的名字一樣,無疑是惡魔之鞭。

讓我們習慣性的拿廣島原子彈來作為對比材料:

“惡魔之鞭”-當年的“撒旦”導彈

當量:當年廣島原子彈的當量是1.5萬噸,而撒旦的單獨彈頭型號的爆炸當量是2500萬噸。

絕對殺傷半徑:廣島原子彈的絕對殺傷半徑是350米,在這個範圍內的人類可以直接被氣化。而撒旦2500萬噸彈頭的絕對殺傷半徑是1.2公里。

這還只是氣化半徑,加上衝擊波和毀傷半徑,基本上一個省會城市被命中市中心的話,那就一發直接入魂了。

“惡魔之鞭”-當年的“撒旦”導彈

但撒旦最多的型號是多彈頭型號,單個一發的當量為50萬噸,對比美國的民兵導彈分彈頭的47.5萬噸當量相差無幾,其多彈頭型號導彈的攜彈數量為10枚。

用我們大家掌握最深的小學數學來看,很明顯,十枚分彈頭的總當量是500萬噸,為什麼要發展分彈頭總當量還不如單彈頭當量的導彈呢?

這裡很多人可能會知道,比如多發小當量分彈頭命中城市會造成疊加效應,讓城市破壞最大化等等,但實際上,分彈頭的型號主要是用來打擊對方的導彈發射井的。

“惡魔之鞭”-當年的“撒旦”導彈

為了部署類似的大型核彈,美蘇兩國都建立了大量的固定導彈發射井,發射井的深度大概在40米左右,直徑在5-6米之間,為了提高發射井的抗壓強度,不僅坑道的地表部分,連排煙道都是強化水泥的,彈上和陣地的電子設備都經過抗核爆電脈衝加固,發射井井蓋甚至使用了裝甲,這種抗壓強度能達到多少呢?美國的民兵導彈發射井抗壓強度為每平方釐米175千克,蘇聯的更狠,每平方釐米是365千克。

“惡魔之鞭”-當年的“撒旦”導彈

撒旦的主要目標就是打擊這樣的發射井,一般來講,兩枚分彈頭負責打擊一個導彈發射井,蘇聯當時部署的撒旦分彈頭導彈足以摧毀美國65%-80%的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其350米的命中精度加上分導式彈頭,使它成為了當年打擊效率最高的導彈之一。

“惡魔之鞭”-當年的“撒旦”導彈

撒旦導彈蘇聯編號叫做R36M,它的設計提出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由蘇聯的南方設計局負責設計此導彈,當時的領導人和設計師認為,應該從最不利的情況出發,側重報復性還擊,發展抗打擊能力和威力並存的大型洲際導彈,為此與蘇聯戰略火箭軍一同確立了分導式彈頭,固定發射井冷發射的目標。

“惡魔之鞭”-當年的“撒旦”導彈

1971年R36M就已經開始冷發射演練,1973年2月即進行了全程飛行試驗。1975年12月實現了正式服役。這種導彈採用了當時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緊湊的配置,使導彈的結構重量減輕,即便這樣,導彈的全重達到200噸,投射重量為8.8噸。要知道,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於1970年,重量是173千克。在撒旦導彈服役一年後,我國才剛剛結束文革紛爭,用民兵抵抗蘇軍入侵還是我們的討論方向。

“惡魔之鞭”-當年的“撒旦”導彈

美國領導的北約將新出現的R36M導彈編號為SS-18,並給了它一個恐怖的外號“撒旦”。

“惡魔之鞭”-當年的“撒旦”導彈

冷戰結束後,共裝備了308套的“撒旦”導彈也受到部分裁剪,但誰也不知道具體的裁剪數字是多少,隨著普京的上臺和美俄關係的再次分歧,“撒旦”導彈的去留問題重新受到重視。即使是在機動彈道導彈部隊成為進攻性武器主角,發射井導彈沒落的今天,R36M導彈仍然不失為一款具有強大威懾力的鎮國重器,其發射井的抗打擊能力和恐怖的戰鬥力,美國現在仍然感覺腦瓜疼啊腦瓜疼。

讓我們想象一下,北美廣漠的平原上烏雲密佈,雲層之上突然出現了一點亮光,猩紅色的亮光漸漸的擴大,照亮了厚厚的雲層,如同上面有什麼東西在燃燒。沒錯,那是重返大氣層的R36M導彈的彈頭,它們裹挾著一路上摩擦出的怒火,空氣在它們周圍躥動碎裂成耀眼的電離子,帶著蘇聯人的仇恨來了。彈頭頂端厚達15釐米的耐熱合金已經快燒蝕殆盡,然而已經不重要了,22馬赫的速度已經足夠讓它們到達目標。

“惡魔之鞭”-當年的“撒旦”導彈

然後它們穿透了雲層,

然後美國人看到了–––惡魔之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