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

位於豫、魯、皖、蘇四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城市叫永城市,其境內有一座名山叫芒碭山,古稱碭山,對於芒碭山的人文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劉邦斬白蛇的故事。永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少先秦古國跟它有關,上回提到過商代攸國,也就是卜辭中提到的“攸侯喜鄙永”的“攸地之永”,曾有學者考證就在永城一帶。永也是國族名,即商代永國,從“攸侯喜鄙永”來看,攸國佔領了永地,永地是攸國的邊鄙之地。這裡要說的商代元國,其實也在永城芒碭山地區。元國為殷商侯國,從武丁時期到商末帝辛時期的卜辭中均有出現。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元姓,清代張澍《姓氏五書》記載:“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這個元銑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元國。《封神演義》中有個人物叫杜元銑,任司天監(太史),為人忠諫耿直,卻因得罪妲己被處死,此人可能就是以元銑為原型創作的。

"

位於豫、魯、皖、蘇四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城市叫永城市,其境內有一座名山叫芒碭山,古稱碭山,對於芒碭山的人文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劉邦斬白蛇的故事。永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少先秦古國跟它有關,上回提到過商代攸國,也就是卜辭中提到的“攸侯喜鄙永”的“攸地之永”,曾有學者考證就在永城一帶。永也是國族名,即商代永國,從“攸侯喜鄙永”來看,攸國佔領了永地,永地是攸國的邊鄙之地。這裡要說的商代元國,其實也在永城芒碭山地區。元國為殷商侯國,從武丁時期到商末帝辛時期的卜辭中均有出現。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元姓,清代張澍《姓氏五書》記載:“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這個元銑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元國。《封神演義》中有個人物叫杜元銑,任司天監(太史),為人忠諫耿直,卻因得罪妲己被處死,此人可能就是以元銑為原型創作的。

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杜元銑

卜辭有“王其奠元眔(dà)永”的記載,指得是商王在其王畿東南部的元地和永地置奠,即重新冊封元地和永地。一方面說明元國之前還不屬於商的範圍,應該是處於一個敵對的狀態,後因為其優裕的地理環境成為商王的盤中餐,最終被商控制;另一方面是說元地和永地是同時置奠的,兩地相鄰的可能性很大。由於元國地處攸國附近,而攸國可以確定為王室子姓之國,元國被商王收入囊中也是順手牽羊的事。商王在這裡劃地墾田,以作為王室奢侈生活的後勤補給。

"

位於豫、魯、皖、蘇四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城市叫永城市,其境內有一座名山叫芒碭山,古稱碭山,對於芒碭山的人文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劉邦斬白蛇的故事。永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少先秦古國跟它有關,上回提到過商代攸國,也就是卜辭中提到的“攸侯喜鄙永”的“攸地之永”,曾有學者考證就在永城一帶。永也是國族名,即商代永國,從“攸侯喜鄙永”來看,攸國佔領了永地,永地是攸國的邊鄙之地。這裡要說的商代元國,其實也在永城芒碭山地區。元國為殷商侯國,從武丁時期到商末帝辛時期的卜辭中均有出現。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元姓,清代張澍《姓氏五書》記載:“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這個元銑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元國。《封神演義》中有個人物叫杜元銑,任司天監(太史),為人忠諫耿直,卻因得罪妲己被處死,此人可能就是以元銑為原型創作的。

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杜元銑

卜辭有“王其奠元眔(dà)永”的記載,指得是商王在其王畿東南部的元地和永地置奠,即重新冊封元地和永地。一方面說明元國之前還不屬於商的範圍,應該是處於一個敵對的狀態,後因為其優裕的地理環境成為商王的盤中餐,最終被商控制;另一方面是說元地和永地是同時置奠的,兩地相鄰的可能性很大。由於元國地處攸國附近,而攸國可以確定為王室子姓之國,元國被商王收入囊中也是順手牽羊的事。商王在這裡劃地墾田,以作為王室奢侈生活的後勤補給。

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芒碭山

“元”的甲骨文通常說法認為是“人”字形,突出“人的頭部”,從而引申到“元首,領袖、元氣”之意,其實這是受金文的影響,甲骨文“突出人的頭部”意象不是很明顯。也有說法認為“元”下之“兒”,意為嬰兒胎中成形從頭始,這恐怕也是後來的附會,古人是不會知曉胎兒成形過程的。大凡古人造字與生活、習俗、戰爭、政治息息相關。細看“元”的甲骨文,跟“示”頗為相近,可能也是來自遠古祭祀,祭祀時有個領頭,通常由巫師或卜官擔任,他站在最高處,引領全體族人向天禱告,祈禱來年族落安康,風調雨順,預示著有新的開始,故“元”有“首次、開元”等意思,又從領引全體族人的巫師引申到“主宰”,故又有元首、領頭等說法。甲骨卜辭中有“元卜”的記錄,元卜,即首次占卜,說明甲骨文時代“元”已經有“開始、第一”的意思了。另“兀”的甲骨文跟元一樣,只少上面一橫,兩字可能同源,“兀”的意思是高臺,強調突出。遠古時期好多部落的命名源自這種大型祭祀活動,元族或也是這麼形成的。

"

位於豫、魯、皖、蘇四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城市叫永城市,其境內有一座名山叫芒碭山,古稱碭山,對於芒碭山的人文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劉邦斬白蛇的故事。永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少先秦古國跟它有關,上回提到過商代攸國,也就是卜辭中提到的“攸侯喜鄙永”的“攸地之永”,曾有學者考證就在永城一帶。永也是國族名,即商代永國,從“攸侯喜鄙永”來看,攸國佔領了永地,永地是攸國的邊鄙之地。這裡要說的商代元國,其實也在永城芒碭山地區。元國為殷商侯國,從武丁時期到商末帝辛時期的卜辭中均有出現。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元姓,清代張澍《姓氏五書》記載:“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這個元銑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元國。《封神演義》中有個人物叫杜元銑,任司天監(太史),為人忠諫耿直,卻因得罪妲己被處死,此人可能就是以元銑為原型創作的。

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杜元銑

卜辭有“王其奠元眔(dà)永”的記載,指得是商王在其王畿東南部的元地和永地置奠,即重新冊封元地和永地。一方面說明元國之前還不屬於商的範圍,應該是處於一個敵對的狀態,後因為其優裕的地理環境成為商王的盤中餐,最終被商控制;另一方面是說元地和永地是同時置奠的,兩地相鄰的可能性很大。由於元國地處攸國附近,而攸國可以確定為王室子姓之國,元國被商王收入囊中也是順手牽羊的事。商王在這裡劃地墾田,以作為王室奢侈生活的後勤補給。

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芒碭山

“元”的甲骨文通常說法認為是“人”字形,突出“人的頭部”,從而引申到“元首,領袖、元氣”之意,其實這是受金文的影響,甲骨文“突出人的頭部”意象不是很明顯。也有說法認為“元”下之“兒”,意為嬰兒胎中成形從頭始,這恐怕也是後來的附會,古人是不會知曉胎兒成形過程的。大凡古人造字與生活、習俗、戰爭、政治息息相關。細看“元”的甲骨文,跟“示”頗為相近,可能也是來自遠古祭祀,祭祀時有個領頭,通常由巫師或卜官擔任,他站在最高處,引領全體族人向天禱告,祈禱來年族落安康,風調雨順,預示著有新的開始,故“元”有“首次、開元”等意思,又從領引全體族人的巫師引申到“主宰”,故又有元首、領頭等說法。甲骨卜辭中有“元卜”的記錄,元卜,即首次占卜,說明甲骨文時代“元”已經有“開始、第一”的意思了。另“兀”的甲骨文跟元一樣,只少上面一橫,兩字可能同源,“兀”的意思是高臺,強調突出。遠古時期好多部落的命名源自這種大型祭祀活動,元族或也是這麼形成的。

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元的甲骨文

商王置奠元地,開闢國家的農業和畜牧之地。卜辭:“戊寅卜,貞:令甫從二侯及眔元,王陟(zhì)於之?若。”甫,即商代甫國(或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一帶),卜辭記載其部族擅長狩獵,經常跟隨商王去打獵。大意是商王貞問令甫人服從及國(商侯國,與元相鄰)和元國,王將去往這兩個侯國,可否?可以。這則卜辭字面上雖然不提狩獵,但商王置奠元地既已田獵和畜牧為主,甫部族又擅長狩獵,商王令甫部族聽從元國調遣或也跟類似農業勞動生產有關。元國是商的附屬國,每年進貢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卜辭:“丁丑卜,爭,貞:來乙酉眢(yuān)用永來羌自元……五月。”卜辭不全,大概記錄了元地和永地同時向王室進貢羌俘的事。帝辛時代卜辭:“己未王卜,在貞田元,往來亡災,茲御,獲兕(sì)一犿(huān)二。”大意為商王去元國狩獵,一切順利,大獲成功,捕犀牛一頭,獾(huān)兩隻。我們都知道,商末帝辛東征人(夷)方,商王就是從東南方向開始進入東夷的,東南部的攸國、鳳國(安徽鳳臺縣)等地都曾作為商王伐夷的根據地。這則卜辭所記事件可能是商王在征伐人(夷)方途中進行的。

"

位於豫、魯、皖、蘇四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城市叫永城市,其境內有一座名山叫芒碭山,古稱碭山,對於芒碭山的人文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劉邦斬白蛇的故事。永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不少先秦古國跟它有關,上回提到過商代攸國,也就是卜辭中提到的“攸侯喜鄙永”的“攸地之永”,曾有學者考證就在永城一帶。永也是國族名,即商代永國,從“攸侯喜鄙永”來看,攸國佔領了永地,永地是攸國的邊鄙之地。這裡要說的商代元國,其實也在永城芒碭山地區。元國為殷商侯國,從武丁時期到商末帝辛時期的卜辭中均有出現。早在商代就已經有了元姓,清代張澍《姓氏五書》記載:“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這個元銑很有可能就是出自元國。《封神演義》中有個人物叫杜元銑,任司天監(太史),為人忠諫耿直,卻因得罪妲己被處死,此人可能就是以元銑為原型創作的。

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杜元銑

卜辭有“王其奠元眔(dà)永”的記載,指得是商王在其王畿東南部的元地和永地置奠,即重新冊封元地和永地。一方面說明元國之前還不屬於商的範圍,應該是處於一個敵對的狀態,後因為其優裕的地理環境成為商王的盤中餐,最終被商控制;另一方面是說元地和永地是同時置奠的,兩地相鄰的可能性很大。由於元國地處攸國附近,而攸國可以確定為王室子姓之國,元國被商王收入囊中也是順手牽羊的事。商王在這裡劃地墾田,以作為王室奢侈生活的後勤補給。

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芒碭山

“元”的甲骨文通常說法認為是“人”字形,突出“人的頭部”,從而引申到“元首,領袖、元氣”之意,其實這是受金文的影響,甲骨文“突出人的頭部”意象不是很明顯。也有說法認為“元”下之“兒”,意為嬰兒胎中成形從頭始,這恐怕也是後來的附會,古人是不會知曉胎兒成形過程的。大凡古人造字與生活、習俗、戰爭、政治息息相關。細看“元”的甲骨文,跟“示”頗為相近,可能也是來自遠古祭祀,祭祀時有個領頭,通常由巫師或卜官擔任,他站在最高處,引領全體族人向天禱告,祈禱來年族落安康,風調雨順,預示著有新的開始,故“元”有“首次、開元”等意思,又從領引全體族人的巫師引申到“主宰”,故又有元首、領頭等說法。甲骨卜辭中有“元卜”的記錄,元卜,即首次占卜,說明甲骨文時代“元”已經有“開始、第一”的意思了。另“兀”的甲骨文跟元一樣,只少上面一橫,兩字可能同源,“兀”的意思是高臺,強調突出。遠古時期好多部落的命名源自這種大型祭祀活動,元族或也是這麼形成的。

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元的甲骨文

商王置奠元地,開闢國家的農業和畜牧之地。卜辭:“戊寅卜,貞:令甫從二侯及眔元,王陟(zhì)於之?若。”甫,即商代甫國(或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區一帶),卜辭記載其部族擅長狩獵,經常跟隨商王去打獵。大意是商王貞問令甫人服從及國(商侯國,與元相鄰)和元國,王將去往這兩個侯國,可否?可以。這則卜辭字面上雖然不提狩獵,但商王置奠元地既已田獵和畜牧為主,甫部族又擅長狩獵,商王令甫部族聽從元國調遣或也跟類似農業勞動生產有關。元國是商的附屬國,每年進貢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卜辭:“丁丑卜,爭,貞:來乙酉眢(yuān)用永來羌自元……五月。”卜辭不全,大概記錄了元地和永地同時向王室進貢羌俘的事。帝辛時代卜辭:“己未王卜,在貞田元,往來亡災,茲御,獲兕(sì)一犿(huān)二。”大意為商王去元國狩獵,一切順利,大獲成功,捕犀牛一頭,獾(huān)兩隻。我們都知道,商末帝辛東征人(夷)方,商王就是從東南方向開始進入東夷的,東南部的攸國、鳳國(安徽鳳臺縣)等地都曾作為商王伐夷的根據地。這則卜辭所記事件可能是商王在征伐人(夷)方途中進行的。

三千多年前芒碭山有一支古元族,最早的元姓,商末動盪中下落不明

芒碭山

縱觀甲骨卜辭,元地大多作為王室後方農業與畜牧的補給之需,並未涉及到戰爭、軍事等地緣政治因素。商末元國作為帝乙、帝辛兩代長達十年的東征之旅重要物質輸出地,在商王朝晚期征服東夷的過程中寫下了不可忽略的一筆。元國的結局不得而知,結合末代攸國的歸宿,元國應該也亡於商末大板蕩。元氏族人在周代典籍中蹤跡全無,可能與攸國一樣遭受了同樣的命運,被融入到了其它族落中。

文/堰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