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

""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

7月24日,中緬國際通道大理至臨滄鐵路素有“高水壓隧道”“高地熱隧道”之稱的新華隧道出口至2號斜井段正洞順利貫通,全隧正洞掘進突破11.3公里,剩餘1公里,這對改善施工環境,集中優勢資源攻克複雜地質提供了重要保障,標誌著大臨鐵路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建設取得突破。

"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

7月24日,中緬國際通道大理至臨滄鐵路素有“高水壓隧道”“高地熱隧道”之稱的新華隧道出口至2號斜井段正洞順利貫通,全隧正洞掘進突破11.3公里,剩餘1公里,這對改善施工環境,集中優勢資源攻克複雜地質提供了重要保障,標誌著大臨鐵路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建設取得突破。

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

新華隧道是中緬國際通道大臨鐵路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全長12.3公里,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縣小灣東鎮境內。周邊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壁立千仞,優美的自然環境背後,是鐵路建設的異常艱難。

2016年1月鐵路建設者來到這崇山峻嶺之間,奔波幾個晝夜卻找不到適合的施工場地。根據圖紙上設計的線路標高位置來看,基本上每個隧道作業面都是在陡峭的山腰上,距離既有公路垂直高差1000多米,有的甚至需要攀越懸崖才能到達,當地人稱為“猴見愁”,也就是說猴子遇見了也發愁。

"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

7月24日,中緬國際通道大理至臨滄鐵路素有“高水壓隧道”“高地熱隧道”之稱的新華隧道出口至2號斜井段正洞順利貫通,全隧正洞掘進突破11.3公里,剩餘1公里,這對改善施工環境,集中優勢資源攻克複雜地質提供了重要保障,標誌著大臨鐵路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建設取得突破。

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

新華隧道是中緬國際通道大臨鐵路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全長12.3公里,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縣小灣東鎮境內。周邊依山傍水,景色秀麗,壁立千仞,優美的自然環境背後,是鐵路建設的異常艱難。

2016年1月鐵路建設者來到這崇山峻嶺之間,奔波幾個晝夜卻找不到適合的施工場地。根據圖紙上設計的線路標高位置來看,基本上每個隧道作業面都是在陡峭的山腰上,距離既有公路垂直高差1000多米,有的甚至需要攀越懸崖才能到達,當地人稱為“猴見愁”,也就是說猴子遇見了也發愁。

大理至臨滄鐵路“高水壓高地熱”隧道建設取得突破

除了陡峭的地勢,特殊的地質環境在有30多年現場施工管理經驗的項目書記樑太升看來,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建設需克服“高水壓”。新華隧道出口下方是波濤洶湧的瀾滄江,斜上方是儲水量150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庫,整個施工作業基本上是在水庫水位以下一百米多進行,相當於頂著150億立方米水的巨大壓力,稍不甚水將灌滿整個隧道。為避免突泥湧水,建設者採用地震波法、紅外探水、瞬變電磁等多種方法做好超前地質預報,一邊開挖掘進,一邊用抗滲混凝土和鋼架加固隧道,確保安全萬無一失。

建設需克服“高地熱”。新華隧道處於橫斷山區水熱活動帶,洞內高溫、潮溼,溫度最高能達到40度以上,就像是一個“桑拿房”。為改善施工環境,建設者使用自動巖溫儀、紅外測溫儀等先進設備提前探測,採用兩臺370千瓦的超大功率風機持續接力送風,同時每天送10噸冰塊放入洞內,為施工人員降溫,提高施工人員和機械作業效率。

在近3年半的時間裡,施工單位共開設10個作業面,修建了48公里的施工便道運輸機械和工程材料,每天投入1000多人晝夜不停地向前掘進,儘管環境惡劣,建設者依然安全、優質和高效地推進工程建設。經現場測量,隧道出口至2號斜井段正洞貫通縱向誤差9毫米、橫向誤差13毫米,施工精度領先同類隧道建設精度,全隧預計今年11月貫通。

大臨鐵路全長202公里,是中緬國際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起廣(通)大(理)鐵路大理站,跨越瀾滄江、穿越無量山脈後到達臨滄市,設計時速為每小時160公里,橋隧佔全線總長87.25%,為國家Ⅰ級電氣化鐵路。建成通車後,昆明至臨滄3小時左右可到達,對改善滇中和滇西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助推我國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將起到積極作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