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中,蘇妲己被姜子牙所殺,歷史中卻是不同結局

正如我們瞭解的樣子,古代神話、傳奇,很喜歡讓女子揹負起亡國之責,這種現象即便在明清的作品裡依然屢見不鮮,《封神演義》就是這樣(注:封神演義的成書年代是爭議的,有明、清兩個說法)。書的開篇,帝辛寫詩調戲女媧,女媧現身,道:“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妖孽是誰?這個問題直到蘇妲己出場,終於有了答案,她骨骼勻稱,貌若仙女。書裡面妲己之父是這樣說的:

冤家,為你,兄被他人所擒,城被他人所困,父母被他人所殺,宗廟被他人所有,生你一人,斷送我蘇氏一門。

可見,美人的極致,並非面貌身姿的超然,而是有一種“把所有人事物都拖下水”的實力。而有時,在別人的故事中,美人和妖孽總是等同的。總之,這蘇妲己一出場,就帶著“要搞點事情”的標籤,那她的結局也斷不會草草了事了。

《封神演義》中,蘇妲己被姜子牙所殺,歷史中卻是不同結局

先了解一下《封神演義》是怎麼說的:

那寶貝連轉兩三轉,只見妲己頭落在塵埃裡,血濺滿地。

神話故事,追求的價值自然是先傳奇,後真實。所以在這個版本里,我們能看到“寶貝”,“頭落”,“血濺”這樣不無傳奇性的詞彙。武王伐紂,妲己和琵琶精等人披甲上陣,與姜子牙周旋,雖然妖精難纏,但是也耐不住武王這邊“得道者多助”,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這裡能夠發現,《封神》的結局,其實和《史記》是遙相呼應的,史記也說”紂王死後,周武王處死了妲己,並且為比干修建墓碑“,不同的地方在於,封神的妲己死在戰場上,而史書裡,則是被動處死。

這也是蘇妲己第一個結局。

《封神演義》中,蘇妲己被姜子牙所殺,歷史中卻是不同結局

然而時代在發展,許多名著隨著不斷的改編,也被加入了當時人的思想內核,例如愛情至上。帝辛不是最愛蘇妲己嗎?好的,就讓他們兩個產生愛情。

《史記 殷本紀》記載,公元前1447年,周軍出師討伐帝辛,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將戰場推進到牧野。牧野之戰,被看作商周的決戰,在這次戰役中,帝辛大敗,結果就是徹徹底底失去了反擊的能力。

戰敗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是,商軍臨陣倒戈。一是,周軍能力太強。總而言之,牧野就如同燕雲十六州之於宋,山海關之於明,非常關鍵。朝哥城從內到外,分城、郭、郊、牧、野,牧野,門戶者。

紂王知道大敗 ,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連反抗都放棄,甚至直接跑到鹿臺,點起一把烈火,自焚而亡。

帝辛死的有一些悲壯,現代人不少選擇讓他攜美人而歸。所以在後人演繹中,妲己是隨著他一同燒死了的。其實這是一種很“柔軟”的情懷,妲己縱然對人世繁華有萬千留戀,也願意和大王一同赴死,另一方面,紂王不捨得留愛妃獨自受人侮辱。這是妲己第二個結局。

《封神演義》中,蘇妲己被姜子牙所殺,歷史中卻是不同結局

以上兩個結局,站在妲己的角度,雖然不免“悲慼”,卻也是“惡始惡終”的,一個媚惑帝王的妖妃,因其惡,帝辛的萬般昏庸被引出,又因其惡,在仁義之師的討伐下,丟了性命。可是接下來的一種結局,就有點“黑暗童話”了,《三國志》這樣說:

袁紹之敗也,融與太祖書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將目光放在後半句,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誠然,《三國志》的記載,來源於“融與太祖書曰”,有點“傳言裡傳言說”的意味,一下子將真實性降低了幾個檔次,但是冷靜下來,若是真的呢?畢竟,它有著嚴謹的合理性:

首先,妲己之所以成為紂王的寵妃,是因為殷商成功討伐有蘇氏,有蘇氏將美人獻出,或者紂王將美女作為戰利品帶回城。也就是說,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女子,是可以成為戰爭的附屬品的。那麼,周朝建立,把她轉贈周公,合情合理。(要知道,歷史裡她可不是狐妖,而是貨真價實的美女啊!)

其次,考證史料,帝辛在去世以前,是沒有安排妲己去向的,所謂一同自焚,沒有任何依據。《史記》中說,蘇妲己被周武王處置了,那麼是將她送人?還是處死?這裡留下猜測的空間。

後記:一部《封神演義》令蘇妲己狐妖的身份深入人心,以至於人們只記得她的為非作歹,而忘記了,她只是先秦時代無法決定自己去處的女人。

《封神演義》中,蘇妲己被姜子牙所殺,歷史中卻是不同結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