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位扛把子,大爭之世的開啟者——鄭莊公

春秋戰國 鄭莊公 春秋時期 齊桓公 101天學歷史 2017-06-09

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曾說:“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

毛主席眼裡,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都只是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之輩,那麼為何唯獨對鄭莊公另眼相看呢?讓我們也來一起了解一下鄭莊公何許人也。

鄭莊公是東周時期,鄭國最具代表性的國君,也是鄭國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國君,一生功業輝煌,不僅將一個大國環伺的小諸侯國經營治理得風生水起,而且通過不斷戎馬征戰威服周邊諸國,甚至開創性的完成了東周史上第一次諸侯會盟,為後市霸主會盟諸侯開了先河,可謂春秋時期大爭之世的開啟者。

春秋第一位扛把子,大爭之世的開啟者——鄭莊公

鄭莊公

《左傳》描寫:

魯隱公元年,鄭莊公姬寤生在鄢地擊敗了謀反的胞弟共叔段(鄭伯克段於鄢)坐穩了鄭國國君的寶座。

春秋第一位扛把子,大爭之世的開啟者——鄭莊公

黃泉會母

隱公二年,鄭人伐衛國;

隱公三年,三月份周平王去世,四月份鄭國就割了周的麥子,秋天的時候又割了周的穀子(這個時候莊公還是周平王的卿士)。

隱公四年,衛國州籲弒父篡權,衛國公子馮逃到鄭國,莊公收留了他。州籲為了鞏固政權,轉移衛人的注意力,聯合了宋國,陳國,蔡國一起圍攻鄭國,包圍鄭國國都東門五天,無功而返;秋天的時候,這四個國家又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把鄭國的穀子收了又退兵了(感覺像收保護費的)。州籲轉移人民注意力的策略沒有收到效果,十月的時候就被衛國人趕下臺了。衛國另立當時正在齊國為質的公子晉為君。

隱公五年、六年,鄭莊公輪著收拾了衛國、宋國、陳國,然後遠交齊國和魯國,請魯國幫忙以禮的名義向周邊的四個國家買糧食以應對饑荒(糧食都在隱公四年被這幾個國家收了);同年鄭莊公入周覲見周桓王,周桓王未對他以禮相待。

隱公七年、八年,鄭國在齊國的撮合下,先後和宋國,陳國,衛國講和,並在齊國使者的陪同下又一次覲見周桓王。

以上可見鄭莊公的執政軌跡與治國思路:

1.即位初期,以一年的時間平定國內不安定因素;

2.國內安定後以五年的時間威服周邊鄰國(懂得適時示敵以弱,眼光格局較大,不在乎局部得失)

3.大棒加蜜棗,以兩年的時間穩定周邊局勢,為自己的國家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隱公九年,鄭莊公開始以天子卿士的身份謀劃伐宋,出師之名為“宋君沒有按時朝見周桓王”;同年冬月,鄭莊公帥兵擊敗了來犯的戎人,聲望小漲。

隱公十年,六月,鄭莊公結盟齊、魯兩國共伐宋國,取勝後將宋國的郜、防兩地分給了魯國(應該許了齊國其它好處,冬天的時候進攻郕國,利益應該都給了齊國);七月鄭莊公以得勝之師擊蔡、衛、郕三國,三國乘機攻入後防空虛的鄭國,卻不料反而落進了鄭莊公的圈套被反包圍於戴地,三國軍隊盡遭俘虜。

隱公十一年,鄭莊公結盟齊、魯共伐許國,滅了許國後,齊、魯做了個順水人情將許國給了鄭國當戰利品(沒辦法,許國對於齊、魯來說就是一片飛地,中間隔著衛國,宋國,鄭國呢),鄭莊公使公孫或攝政許國(建立傀儡政權)。冬十月,鄭莊公命令虢國討伐宋國,宋國敗退(估計是被鄭國打怕了,故意敗退的,虢國代表的是鄭莊公)。同年魯國羽父使人刺殺隱公,隱公去世後桓公繼位。

魯桓公元年,魯國修好於鄭。

桓公二年,宋國的將軍華父亂政,起因是華父看上了孔父的老婆,想據為己有(實際上他還真達成所願了,華父是最早的路上耍流氓發明者:看到一個美女,快步走上前去,忽然回頭看,美女長的好看就心滿意足,再想辦法動手…)。華父不僅殺了孔父,還殺了宋殤公,做完以後,忽然發現鎮不住場面了,於是便將鄰國的鄭莊公這尊大神請了過去,莊公撿了個大便宜,開始兼管宋國。

桓公三年,齊、魯兩國結盟。

桓公四年,周、秦滅芮。

這七年是鄭國國勢逐漸變強的七年,鄭莊公頂著周朝卿士的名頭師出有名(儘管他和周天子很不對付);以實際利益籠絡齊魯兩國;以武力威懾周邊小國,時常敲打練兵,順便揀點便宜,擴充實力。

桓公五年,周桓王聯合衛國,蔡國,陳國進攻鄭國,鄭莊公率軍迎戰,雙方戰於繻葛,鄭莊公以魚麗陣大敗諸國,大將祝聃射王中肩。這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繻葛之戰。繻葛之戰後鄭國聲名大噪,國勢一時無兩,一直至桓公十一年鄭莊公去世前,鄭國在諸侯中的地位已幾乎與周天子比肩。史上一般把鄭莊公在位的這段時間稱為“莊公小霸”。繻葛之戰是春秋時期的重要戰役,此戰之後,周天子威信掃地,諸侯爭霸的大爭之世開啟了。

春秋第一位扛把子,大爭之世的開啟者——鄭莊公

繻葛之戰

總結:

鄭莊公是一個很有戰略眼光與政治才能的人,處理內亂能一再隱忍,待時機成熟後又能一舉平亂。處理外事能夠心平氣和,沉著冷靜,遠交列國而不貪小利,近交列國而不計前嫌,弱時能隱忍蓄勢,強時能適可而止。這就是一個霸主的素質與修養。然而鄭莊公終究只能小霸中原而不能做大鄭國,究其原因有三:

一、領土面積。鄭國強盛之時雖可列為千乘大國,但終究領土面積過小,戰備兵員受限;

二、地理位置。鄭國地處中原腹地,幾乎無險可守,缺少進可攻退可守的大本營;

三、周邊環境。鄭國周邊小國環峙,又處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周邊列強不會坐視其做大的。

莊公死後,鄭國再無雄主,最後只能苟延殘喘於晉、楚兩國之間,充做兩國攻伐的緩衝地帶,連一國意志都喪失殆盡,也是悲哀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