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雲說春秋:小霸王鄭莊公設伏兵擊敗北方戎兵

晨雲說春秋:小霸王鄭莊公設伏兵擊敗北方戎兵

晨雲說春秋: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各自為政,周朝雖有天子的名聲,卻沒有天子的實權,只是一具政治空殼。公元前8世紀,鄭國在各諸侯國中勢力漸漸強盛起來,但卻有一個長期困擾鄭國發展的障礙——戎人。在今天河北盧龍、山西交城、平陸一帶當時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他們被稱為戎人。戎人士兵人數雖然比起中原各國要少,但他們機動靈活,作戰勇敢,戰鬥力很強。

他們平時以部族為單位,作戰時聯合成一個群體,時聚時散,常常侵入中原。當時,由於戎人的部落位置都集中在偏北方,於是鄭國就成了他們經常侵入的地方。面對這樣的敵人,小霸王鄭國國君鄭莊公很是頭痛,不平定後方的戎人之亂,就無法向南發展,進一步增強國家勢力,但由於戎人來去無蹤,同他們作戰又總無從下手,一不小心還會吃敗仗! 有一年,北方的戎人又一次大舉進攻鄭國。鄭莊公想派兵前去抵抗,又擔心戎人的戰鬥力強,難於取勝。

晨雲說春秋:小霸王鄭莊公設伏兵擊敗北方戎兵

他的兒子公子突見父親在對戎人出兵的事情上遲疑不定,就問:“君父為何遲疑不決?” 鄭莊公說:“戎人是步兵,而我們善於車戰。兩軍交鋒時,我們的戰車雖攻守兼備,但遠不如步兵靈活,我怕他們突然從後面繞到我軍前面襲擊我們。” 公子突聽後便獻計說:“戎人有勇無謀,又不是經過正規訓練的軍隊,紀律鬆散,對付戎人必須智取。我們先派一些勇士去作為釣餌,和戎人一接觸便向後退。您事先設下三道伏兵等待他們。戎人的品性我十分了解,他們輕率而不整肅,貪得無厭而不講配合。打仗勝利了,爭名奪利,各不相讓;失敗了,又各奔東西,互不相救。他們見我軍後退,前面的人為搶財物和俘虜必然貿然前進,遇到我們的伏兵,他們定會迅速奔逃。而後面的部隊也不會上前相援。敵兵沒有後繼者,就會全線崩潰了。我們只要再進行圍剿,全部殲滅他們是沒有問題的,如此以來我們多年的心頭之患就解決了。”

晨雲說春秋:小霸王鄭莊公設伏兵擊敗北方戎兵

鄭莊公認為公子突說的有理,便採納了他的計策,派大夫祝聃帶兵設下三重伏兵,並告知祝聃,切記要等到敵人進入第二重伏兵地帶時再發動反擊,又派出小股部隊前去誘敵。於是鄭軍的小股部隊遇見戎人的部隊時,稍一接觸即開始偽裝不敵,佯裝敗退,並且故意遺留下大量的武器及軍用物資,戎人的士兵見到遺留下的武器和軍用物資,馬上你爭我奪,一片混亂,並亂做一團的向前衝,待小股部隊將戎人軍隊引入第二道埋伏地點時,祝聃領兵突然殺出,將敵軍分割成兩段。 雖然戎人一部分利用他們的勇敢不畏死衝過第二道伏兵,但是前面還有第三道伏兵等著他們,後面的戎人部隊見前面的部隊遇到伏兵,果然不顧一切地後退逃走,結果事先埋伏好的第一道伏兵又把這一部分戎人部隊團團圍住。戎人部隊被分割成了兩段,前後不能互相照應,又都受到鄭國軍隊的前後夾擊,戎人步兵的機動性頓時無從發揮。

晨雲說春秋:小霸王鄭莊公設伏兵擊敗北方戎兵

而鄭國軍隊戰車的強大力量卻可以任意發揮了,戰車不但能夠輕鬆抵禦戎人步兵的衝擊,在攻擊起被圍困的戎人步兵也毫不費力。最後,戎人在這種前後夾擊中果然全軍覆沒了。 鄭國消滅了長期困擾後方的戎人後,再無後顧之猶,便開始向外發展和擴充勢力,成為春秋時期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錯,只有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真正有可能戰勝別人, 鄭國公子突的誘敵之計之所以成功,關鍵在於“知己、知彼”,對敵我雙方情況非常熟悉和了解。他在心中洞察到:戎人雖然勇敢,但軍紀不嚴,軍心散亂,他們得勝而驕傲,貪圖俘獲而輕兵前進。並且是勇挫而餒,不顧全局,各不相救。根據對對方的這些掌握,就能取到,一定的勝利。 要知道“知己”和“知彼”是互相聯繫的。不能正確地認識他人,也就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這要求我們還要能恰當處理各種關係,合理解決一切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