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之興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周王室正式承認了他們的諸侯國地位。

戰國初期——魏國之興衰

中原大地進入了戰國時代。魏國便是首個通過變革而逐漸強盛起來的軍事大國。但是在公元前371年魏國內部發生的一次王位爭奪事件使得其在諸侯各國的影響力嚴重下降,之後的軍事實力也大不如前。

強盛時期的魏國

魏文侯時期的魏國那絕對是走在時代前列的國家。是他開啟了採用諸子百家治國的先河,並拜卜子夏、田子方為師;他守信重義,用仁義理政;他禮賢下士,曾雨天不負與山野樵夫之約。由此吸引了諸多的能人志士來到魏國。這個時期魏國的綜合國力可以借用秦國人的話來說: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意思是魏國君主的賢良使得全國效仿,上下齊心,這樣的魏國是不能夠攻打的。

君主的賢良再加上李克、西門豹、吳起等人的輔佐,使得魏國如虎添翼。田氏代齊以後,魏文侯曾經替田和向周安王提出申請,承認了他的諸侯之位。足可證明魏國的強勢,能夠勢壓周天子不說,各諸侯國還不會有異議。

戰國初期——魏國之興衰

魏國的能夠迅速崛起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得益於他們對兵卒的嚴格選取制度,這就是當時最著名的——魏武卒。魏國在挑選士卒的時候要求每個人要穿上全部的鎧甲,在這樣的負重下還要必須能拉開二十石(戰國時的一石相當於現在的十公斤)的強弓,再背上五十支利箭,頭上戴盔,同時配備主副武器,主武器為戈,副武器為劍,攜帶三天糧食每日急行軍一百里才能符合標準。這樣的標準確實很苛刻,但是國家給他們的待遇也是很豐厚,魏國規定只要符合標準的士卒可以免除終身徭役,國家統一分封田地和住宅,並且相應的稅收也可以減少。條件很誘人,所以魏國軍隊的戰鬥力在一段時期內排名第一。

戰國初期——魏國之興衰

實力大損的魏國

到了魏武侯去世,由於他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以至於兩個兒子發生了爭位之戰,這嚴重影響了魏國內政,導致的後果就是韓、趙乘虛而入率軍包圍了魏國都城,鑑於韓趙兩國高層意見不合魏國才得以倖免於難,之後公子罃即位也就是魏惠王。

魏惠王執政基本拋棄了先祖的執政原則,一味的貪圖享樂和擴張,再加上他重用龐涓這個驕傲自大的戰爭狂,使攻趙的桂陵之戰和攻韓的馬陵之戰先後兩次被齊國戰勝, 齊國又俘虜了公子申。隨著馬陵之戰的失利魏國南北擴張的腳步終於停了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日益混亂的政局,也有因為常年的征戰消耗使得國內賦稅減少,尤其是給予越來越多的魏武卒的優待政策是拖垮國家稅收的主要因素。是擴張讓魏國君主忘記了還有人民需要撫慰、需要修養生息,失去了人民這個供應國家對外征伐所需要的動力源泉,原來的軍事強國也已成為過往。曾幾何時西方那個從未被魏國重視過的秦國已經變的逐夠強大,特別是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已經開始展現出他鋒利的獠牙。公元前340年公孫鞅率秦軍擊敗了魏國軍隊,而且還用欺騙手段俘虜了公子卬,魏國只好獻出河西地區向秦求和,並被迫離開安邑遷都大梁。

戰國初期——魏國之興衰

落日下的魏國

在魏襄王一直到魏王假這幾代魏國君主的情況更是不堪。遷都大梁後的58年間魏國基本上每隔兩三年就會向秦國割地以求和平。尤其是恨透了魏國的範睢,他的遠交近攻策略實在是為報私仇的好計謀,魏國也就一步步的被秦國蠶食。每當被秦國攻打時,割地求和就成為了魏國君主們保住王位的重要手段;割地求和的常態化,使魏國君主變得麻木不仁。蘇代面對魏國這種抱薪救火的做法感到痛心疾首而勸說魏安王時,魏安王居然說:事始已行,不可更矣!不過有時候魏國也會參加一些其他五國組織的抗秦聯盟,但是緊連秦國的魏國實在經不住秦軍的軍事威脅而兩次背叛盟約。

戰國初期——魏國之興衰

魏安釐王

就這樣被秦國威脅帶控嚇變成乖寶寶的魏國於公元前273年屈服在秦的軍事鐵蹄下;

於公元前254年全國聽從秦王號令;

於公元前225年王賁俘虜魏王假,國滅。

其實早在公元前273年的時候魏國和韓國就已經聽從秦國號令,為秦國進軍楚國做過開路先鋒的準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