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請點+關注,天天高品質生活。

1963年,山東肥城小王莊的社員在平整土地時發現青銅器,隨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山東省博物館接到通知後,立即對發現青銅器的區域展開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這裡是一座春秋時期貴族墓葬。經過科學發掘清理後,墓中共出土13件青銅器,包括兩件銅壺、三件銅鼎、兩件銅鬲、兩件銅簠、一件銅盤、一件銅匜、一件提樑小壺、一件銅勺,其中極珍貴的是兩件陳侯壺。除1989年調撥一件陳侯壺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外,其餘12件青銅器都在山東博物館收藏。

陳侯壺揭開了春秋戰國陳國的一段婚嫁故事

陳侯壺


陳侯壺壺高51釐米,口長16.8釐米,寬12.2釐米。壺體扁方,長頸,配有圓角長方形蓋子。蓋頂飾長方形捉手,蓋子的下方部分可插入銅壺的口沿處,銅蓋翻過來,可做盛酒的杯子。壺頸兩側的壺耳被設計成象鼻形,並附有一對大套環。因壺口內側和壺蓋外壁上鑄有“陳侯”二字而得名陳侯壺。陳侯壺表面的紋飾比較樸素,腹部由帶狀紋飾構成,“田”字形網格,每個交叉點上均有凸起的方椎狀裝飾,在壺蓋、壺頸和圈足部位鑄有弦紋,紋飾簡單大方,毫無繁複之感。值得注意的是器上的銘文,對研究春秋時期的婚俗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甚至可以視為信而有徵的歷史文獻。

陳侯壺揭開了春秋戰國陳國的一段婚嫁故事

器內銘文

陳侯壺上的銘文共13字:“陳侯作媯櫓媵壺,其萬年永寶用”,據《禮記·祭統》記載:“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這13個自名銘文傳達了一位父親的拳拳愛女之心。陳侯,是陳國國君,“陳”字在“耳”“東”的右面又加了一個“步”字,經王恩田先生考證認為,陳侯壺之陳就是河南的陳國。“媯櫓”是陳侯的女兒,“媯”是姓,“櫓”是其名。“媵”即嫁。這件器物應是陳侯為他的女兒陪嫁做的媵器, 希望他的女兒將其視為陳氏傳家寶, 世世代代永寶用。

據文獻記載,媵,古時指隨嫁,也指隨嫁的人。《儀禮·士昏禮》“媵御餕”,鄭玄釋“媵”為“女從者也”,“御”為“婿從者也”,所以“媵御”指古婚禮中男女雙方的侍從。鄭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從,謂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也就是說古時諸侯的女兒出嫁,隨嫁的奴僕或婢女稱之為媵侍或媵婢。春秋貴族嫁女不僅要陪送奴僕、婢女,還要製作銅器作為陪嫁的禮物, 即媵器。根據文獻記載,不僅所出之國將媵器作為陪嫁之物,而且同姓之國也有贈送媵器之禮,甚至異姓之國也有贈送媵器之俗。春秋時期,大夫嫁女,只有孃家陪送禮物;諸侯國君嫁女,不但孃家陪送禮物,他國也會前往送賀禮。孃家之媵器,與後世的妝奩陪嫁相似。他國之媵,與後世的一家嫁女而親戚前去送禮致賀相似,只是所送禮物不同。

陳侯壺揭開了春秋戰國陳國的一段婚嫁故事

壺蓋

陳侯即陳國國君,媯姓,是周武王滅商後所封建的諸侯國,也是周初最重要的封國之一。周王朝建立初期,為了鞏固統治,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商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王貢獻財物,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據《史記?陳杞世家》記載:“陳胡公滿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為庶人時,堯妻入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舜已崩,傳禹天下,而舜子商均為封國。夏後之時,或失或續。至於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之祀,是為胡公。”也就是說,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朝後,有一個叫媯滿的人,作為舜的後裔,受封到陳這個地方,於是就有了陳國。周武王十分器重陳胡公,把大女兒嫁給他,並封陳國作為周朝的東南屏障。存世的有銘文的陳國青銅器,風格、形制上與周王室的一致,反映出陳國與周王關係密切,政治上與周王保持一致。陳國自周武王始封至春秋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被楚國所滅,前後共存在500多年。

陳國的疆域包括今天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北部,都城在宛丘,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淮陽縣。春秋初期,陳國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後來因為楚國、齊國、晉國的興起,爭奪中原,陳國身處戰亂之中,國勢日漸衰弱,加上陳國君臣荒淫無度,相繼發生兩次爭奪君位的內亂和殘殺,國勢從此一蹶不振,於是只得依附楚、齊、晉之間以求生存,朝齊暮楚,投靠在強國膝下過日子,最終被楚國所滅。陳國內亂,王室逃離,隨之將陳國的青銅鑄造技術帶到異國他鄉。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桓公時期,陳國的太子陳完,因為宮廷政變被迫逃亡到了齊國,當時陳國的青銅鑄造技術先進,陳完又是貴族,於是齊桓公封他為齊國的工正,掌管齊國的工業製造,為齊國的青銅鑄造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傳世的陳國青銅器甚多,特別是出土發掘的一批有銘銅器,既讓今人得以一睹陳國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也為研究陳國曆史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陳侯壺揭開了春秋戰國陳國的一段婚嫁故事

壺蓋銘文

春秋時期,周室東遷,五霸興起。周王朝的中央集權逐漸分散到列國諸侯之手,他們各霸一方,各自為政,冶銅鑄器各得其便。這一時期的青銅器除禮器外,還有一部分青銅媵器,也就是陪嫁品,在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中特別流行。當時諸侯們和大夫們為了維護彼此的政治地位和利益,或者小國求助於大國的保護,往往通過聯姻來加強他們之間的關係,組成一定的政治集團。諸侯國之間的這種關係在青銅器銘文中有記載。陳侯壺出土後,多年來學者對其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有研究者認為,陳侯壺出土于山東肥城,而肥城在春秋時是鑄國的地望,陳侯壺應是陳國和鑄國聯姻的物證,還有研究者認為,出土陳侯壺的墓葬可能是魯國的墓葬, 陳侯壺可能是媯櫓因為政治聯姻遠嫁魯國的物證,也有學者認為,春秋時期,列國相爭,勢力範圍不穩定,屬地已有犬牙交錯之勢,雖然這件陳侯壺是山東境內首次發現的有明確出土地點的陳器,但是判定其國屬還需更多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予以證實。

媯櫓身嫁何國先擱置不議,但是春秋時期像媯櫓這樣遠嫁他國的陳國女子,史書上多有記載。春秋中期以後,陳國受到楚國的威脅,於是依附楚國,又受到北方齊、魯、鄭、晉的攻擊,後來又受制於吳國。陳國國君不斷在這幾大勢力之間尋找平衡點以求得生存,聯姻就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據史書記載,公元前684年,陳國國君陳宣公將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蔡國國君蔡哀侯以及息國國君息侯,其中嫁給息侯的女兒因為相貌姣好,面似桃花,人們稱其為“桃花夫人”。陳侯壺的問世,揭開了陳國“媯櫓出嫁”的神祕面紗:陳侯的女兒媯櫓在遠嫁他國的路上,隨著載滿豐厚嫁妝的車隊,來到與陳國交好的異國他鄉,成為了陳國與異國友好交往的使者。春秋時期,很多如媯櫓一樣的女子在異國他鄉度過了婚後的漫長時光,這些父母之邦鑄造的青銅媵器一直陪伴著孤獨的主人,甚至主人去世後,又作為陪葬品一同埋入幽冥。直到2000多年後,考古學家的發現讓這些載有豐富歷史信息的精美媵器重見天日,讓我們得以瞭解到陳國女子媯櫓的婚姻之路,瞭解到春秋時期諸侯聯姻頻繁的緣由。

閱讀前請點+關注,天天高品質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