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氣度|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文 | 範亞君

古詩云:天地莊生馬,江湖范蠡舟,逍遙道中樂,浩蕩信無憂。

莊生即莊子,騎馬逍遙遊天下。范蠡扶越滅吳後,攜侶西施一葉扁舟隱退江湖。唯其得道,何其瀟灑也。

范蠡乃集軍事家、政治家、巨賈首富、商聖財神爺於一身,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跨界轉型而功滿天下、流芳千古。范蠡傳奇人生中創造了大量的首例: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記錄“首富”;第一位提出“與時逐利”(史記)的週期律生意經;第一位提出“農末俱利”的“三八價格”宏觀調控法則(越國復國論),如此等等。

李嘉誠在汕頭大學演講時自稱最崇拜陶朱公范蠡,並講了幾則范蠡的故事,最後李嘉誠自己承認做生意學范蠡,做人學富蘭克林。的確如李嘉誠所言,他最擅長利用經濟週期和產業週期做生意,長和集團內部七大產業就是根據不同產業週期的現金流搭配組合,以持續現金牛資產為基礎培育大宗資產,比如長期培育電訊產業和“捂地”策略,高位沽出大宗資產輕易斬獲百億巨利,其核心商機就在於對產業和資產週期把握,相比而言其產品生產經營已經降為次級層面。范蠡正是最早利用週期規律做生意成為當時的首富,並總結出“待乏”, “候時轉物”,“與時逐利”,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等週期律生意經,最終贏得儒商鼻祖、文財神等傳世美稱。

范蠡,生於約公元前536年,約卒於公元前448年,越國大夫,上將軍,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古代商人的鼻祖,中國最早的首富和慈善家。范蠡扶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教訓,十年生聚,終於完成越國偉大復興。

范蠡生於楚國的宛邑,他的老師是被稱為史學界無名氏的蒙館塾師莊伯先生。莊伯常說:“我一生教了眾多弟子,但有路通、莊生、范蠡就足矣。”而在這三人當中,范蠡年紀最小。後來范蠡師從計倪子(又叫計然子),為道家三大祖師爺之一(南懷瑾戲稱道家三子:老子、兒子(上海話倪子)、孫子)。計然子擅長天文之術,他最先發現了月亮與木星距離週期運動對地球生物圈的影響,這一週期非常接近12年。范蠡三年後學成出師,胸藏治國安邦之良策,渴望得遇明君,展滿腹才華,建不朽功業,但在楚國一直得不到重視。於是范蠡和好友文種商議,兩人先後離開楚國,投奔越國,受到越王允常的重用,被任命為大夫。范蠡從此踏上政治、軍事的舞臺。

公元前496年夏,吳王闔閭親自統率大軍,向越國發動進攻,其勢如排山倒海,旌旗遮天蔽日,而越王勾踐剛剛繼位,越國陷入一片恐慌當中。范蠡在交戰過程中識破了吳軍的八卦陣法,在得知吳軍等待後援的情勢下,范蠡提出了把獄中死囚送到吳軍陣前自盡以分散敵軍注意力的謀略。於是300名死囚依次在吳軍陣前揮劍自刎。吳軍士兵被嚇得膽戰心驚喪失戰鬥能力,看見屍體旁的干將、莫邪鑄的寶劍,不顧一切地上去撿拾。吳軍一下子亂了陣腳,無敵的八卦陣法就此被越軍迅速攻破,吳王闔閭戰死。這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槜李之戰”。年僅21歲的范蠡,一戰成名,深得越王勾踐賞識。范蠡隨後向越王提出富國強兵之策:加固城牆,發展製鹽、制酒、制玉業,改革兵制,升級作戰裝備。越國從此蒸蒸日上,然而越王卻開始志得意滿、驕縱之心日生。

公元前494年,即位後的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枕戈待旦、厲兵秣馬,並重用伍子胥將軍開始復仇之戰再次進攻越國。越王驕逸自大麻痺輕敵,想再來個槜李大捷。范蠡力諫避其鋒芒,但勾踐不聽勸諫,執意出兵,果然越國大敗,越王被困於會稽山。危難之際范蠡勸勾踐答應吳國的任何條件以求保全性命,范蠡說:“古語有言君受辱則臣死,臣下以恥為志,將來必將使大王尊為霸者!”勾踐咬牙切齒的說:“明白了,我會忍辱負重、臥薪嚐膽”。

於是,范蠡出使吳國,勸諫吳王接受越國投降。吳國將軍伍子胥力主滅掉越國,絕不猶豫和手軟。伍子胥說:“今不滅越,後必悔之”。范蠡抵達吳國,給吳國主管財政的太宰伯嚭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保留越國不滅國、讓越國做吳國的附屬國,則越國可以每年給吳國繳納鉅額糧稅及金銀財寶;如果越國被滅國而成為吳國的王侯封地,則每年能上繳的糧稅和財物,要少很多;哪個更有經濟價值、對吳國利益更大,是明擺著的。太宰伯嚭正為吳國霸業的後勤保障發愁,力諫吳王納降。吳王最終沒有聽將軍伍子胥“今不滅越,後必悔之”的進言,罷兵而歸,接受越國保留為國,成為附屬國。范蠡在軍事政治上打經濟牌出奇奏效。

按照吳越雙方議和的條件,越國戰敗,越王勾踐將要帶著妻子到吳國當奴僕。勾踐本想帶文種隨行。但范蠡卻力薦自己與勾踐同行,並說:“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由此可見范蠡的有謀有勇、義士品質。

身為越王的勾踐,為吳王當奴僕是何等恥辱。范蠡伴隨勾踐到吳國當奴僕三年,形衰而心不亡,保命而伺機歸。在這三年中,范蠡不時地做勾踐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輔導,一方面要低卑下賤麻痺吳王放鬆警惕,感覺越王勾踐已經臣服、再無大志,另一方面也避免哀大莫過於心死,真的被折磨得自暴自棄。一次吳王夫差生病,范蠡出主意,讓勾踐嘴嘗夫差的糞便,以辯夫差病症。此事,讓吳王夫差感受到勾踐范蠡君臣對吳王的一片忠心。吳王深受感動,下令送勾踐范蠡君臣迴歸越國。吳王此舉自然招致伍子胥的激烈反對、萬般阻撓。為使越王勾踐順利回國,范蠡進一步應允:范蠡陪勾踐回到越國之後,范蠡自己再回吳國當人質,併為吳王送上天下無雙的美女。范蠡忍辱負重、矢志不移,可見其堅忍不拔的性格。

伍子胥也是歷史人物,其父親伍奢,是楚平王子建的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有記載的復仇故事)。後來在范蠡的離間計作用下,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果然,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被越國所滅。

戰敗之後的越國,境況跌到谷底,國內一片荒涼凋敝。公元前491年,范蠡隨勾踐夫婦返回越國,為興國復仇,范蠡與文種制定了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滅吳戰略,並設計出“興越滅吳九術”,分步實施。范蠡對此始終保持高度的戰略耐心和戰略定力,以抓經濟建設為基礎,主導越國全面復興。范蠡表現出高超的經濟才能,提出了《範子計然書》(相當於越國的《富國論》)。書中包括振興農業,勸農桑,務積穀,除了根據氣候指導農業生產外,還制定“三八價格法則”,兼顧農末俱利。范蠡以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農指農民,末指商人,糶指穀物。意思是: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農業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即政府通過糧儲調節價格,上漲不超過80%,下跌不超過30%,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農業也就穩定了。這是史上最早的政府宏觀調控理念,兼顧了生產和市場的相互關係。

對內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不亂民功,不逆天時。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發展與南方的雙邊貿易,將國內商品運往南方交換糧食,越都一時成為江南商業貿易的中心。軍事方面,組建機動性極強的精兵強將,在會稽山中腹建立祕密工廠,製造大量戰車、兵車,每日進行嚴格訓練。對外賄賂夫差寵臣伯嚭、離間忠臣伍子胥、獻上美人西施。西施終日伺候於吳王左右,慫恿吳王大興土木、窮兵黷武,吳王沉迷於西施美色,逐漸不理朝政。吳國開始由盛轉衰。

國家之間實施“美人計”風險極大難度極高。范蠡親自對西施進行培訓,除了琴棋書畫活色生香以外,還對她申明大義、培訓工作要求、武裝心理力量。在朝夕相處的培訓期間,西施和范蠡陷入了愛情。西施捨不得離開范蠡,一度不想去吳國,情緒頹廢低落。范蠡為了完成復國大業,勸說西施踏上了去吳國的征途,許諾西施:西施完成使命後,范蠡一定會親自把她從吳國接回來,並永世在一起。范蠡把這個愛情之錨拋在了西施心裡,使得她既不會被敵國感化策反了,也讓西施有了長期希盼、堅持下去的力量。

范蠡是當今流行的“美女經濟”的先驅。范蠡復國大計之一就是美人計,首先是全國選秀,掀起美女熱潮。其次選定西施和鄭旦等美女後,進行包裝、培訓,炒熱西施知名度併成為明星美女,這樣讓西施帶著國家榮譽感出使吳國、履行祕密使命。第三,西施獻美給吳王時,自然身價巨高,一登場就贏得吳王的虛榮心。第四,西施在吳國奢華生活、慫恿大興土木等,消耗國力,促進越國出口奇珍異寶給吳國。這與當今的“美女經濟”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更傳奇的是范蠡將預測農業豐歉用到軍事方面。范蠡根據天文氣候週期的地域差,預測出一個規律:當年越國災年,而吳國豐年,次年兩國都是平年,第三年則是越國豐年,而吳國災年。為此范蠡設計出“借糧還種”之計:第一年越國向吳國借十萬擔糧食,承諾兩年內加倍償還,第二年歸還很少部分,第三年主要歸還時,為了減輕歸還壓力,偷偷地將穀物微蒸一分鐘,使得稻穀顆粒增大,外觀顯得更加飽滿,交貨時詐稱這是特級種糧,建議開春後可做優良種子春播。正好吳國上年糧食平年、庫存較少,自然很容易接受作為種糧,沒想到第二年發放種子春播後,很長時間不發芽(蒸過的),到了夏天自然收不起糧食,等到青黃不接鬧饑荒的時候,范蠡率領越國大軍開始攻打吳國。

復國的準備時間非常熬人長達15年,期間勾踐四次提出伐吳要求,但都被范蠡以天時不到、地利不到、人事不備的理由推遲。直到公元前476年春,伐吳時機終於成熟了,此時夫差傾全國之力,北上中原爭霸,使國力嚴重消耗,後方空虛,唯獨老弱與太子留守。越國經過近20年的精心準備,國力強大,范蠡建議勾踐立即興兵伐吳。公元前473年,吳軍全線崩潰,吳王夫差走投無路時想起伍子胥,感覺自己愧對伍子胥,遂蒙面自殺。

然而滅吳後,第一功臣范蠡卻審時度勢、激流勇退,低調地從越國悄然出走離去。范蠡告誡好友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興衰時序規律,勸諭文種卻功隱退。然而,文種不信,後來果然被勾踐賜劍自盡。傳說范蠡出走時,坐一葉扁舟泛波江湖,深夜接上從吳國後宮獲救後私藏的西施美女,水路行船、隱遁江湖。西施作為美人計的間諜,屬於知情軍人,由於古代迷信認為美人計之美人為禍水,要將西施馬革裹屍、沉江滅屍。范蠡踐行自己當初對西施的許諾,在行刑時將西施藏匿於江湖草叢中,行刑者回去稟報已將西施沉江,而范蠡則深夜從草叢中救出西施,駕舟遠去,英雄美人踏上全新生活旅程。故有古語“江湖范蠡舟”之說。

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圍屯製鹽,兼併鹽田,囤鹽販鹽,易貨貿易,沒有幾年就積累了千萬家產。首輪財富積累完成後,范蠡有條件開始運用自己精通的週期律做大生意,即大宗生產資料的週期變化套利,屯糧、屯鹽、木材、軍馬、車船等大宗商品,很快集聚財富,富甲天下。

范蠡在齊國創辦的“鴟夷鹽場”很快成為信譽十足的金字招牌,各地商家搶著跟他做生意。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他主持齊國政三年後,再次激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魯國陶地,這是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鉅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所謂儒商)之鼻祖。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利而不責於人。”

范蠡定居陶地後更名並創建“陶朱公”字號品牌,只用三年時間創業即成陶地鉅富,基礎產業是養蠶、制絲、販絲,同時利用地理交通之便開展大規模的貿易。開春後有一天,范蠡到市面上巡視一圈,感覺到糧食價格較低,而肉鋪、木材、蠶絲、綢布等都是價格走高,回去後他果斷作出決定,近日出發去江南購糧,清空倉庫準備囤糧。夥計們都不理解,現在絲綢生意正火,而且糧價平平,春苗長得也很不錯,為什麼要開始做糧食買賣?但是過了清明後,開始空氣乾燥,持續到夏季都沒有一場透徹的雨水,齊晉魯都發生罕見的乾旱,立秋後糧食價格開始上漲,從一百錢一石漲到二百五十錢,糧商們只恨自己囤糧太少,而陶朱公大量囤糧獲利巨豐,同時適當平抑糧價,救濟百姓。就此一舉陶朱公美名鵲起,再次成為金字招牌。陶朱公後來向夥計解釋到:根據氣象規律,今年應當是饑荒年,而且我日日夜夜觀察天象,老天爺已經給了警示。另外根據經驗,一般糧價高時,人們對其它物品需求會減少,其價格勢必下降,反之糧價低時,其它價格會漲。年初就是看到這個趨勢,才做出判斷,果斷出手,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范蠡做生意非常注重時機、時間、週期、速度等與時間有關的要素,在時間維度上把握商品價格的週期漲跌,低價時購進,等待時間等待週期,價格走到上漲週期時賣出。做生意時間正是當今最重要的盈利模式,做股票要拿得住,等待上漲週期到來,總有一天會到來,股票市場最著名的波浪理論就是揭示時間週期的,原則上與股票企業質量無關。產品、產業、企業都有生命週期,處於不同階段適用不同的規律,比如對應的市盈率就應該不同的法則,例如早期產業又有較大發展空間的,通常會給予較高倍數市盈率,也就是看好的時間較長。宏觀經濟週期影響貨幣政策(尤其包括利率週期)的變化,而貨幣政策更直接導致資產價格的變化,李嘉誠的大宗資產生意,例如最近沽出大陸地產數百億,都是遵循資產價格週期變動而定。可以說生產實業做的是空間性生意,即注重產能和市場佔有份額,而金融資本做的是時間性生意,利率就是貨幣時間價值,市盈率就是購買未來的多少年時間。總之,掌握週期,踏準時點,是最好的生意之道,不用像生產銷售之龐雜。週期普遍存在,范蠡找到氣象週期對應農業週期和糧食價格週期,同理其它商品或資產也可以找到相對的週期,金融資產的定價根據有周期性,甚至是若干週期的疊加和套利。

范蠡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商聖,留給後人豐富的生意經,概括以下金枝玉律:

(1)預測農業豐歉的方法——“十二週期循環論”。如果掌握這一規律,就可以預測未來年成的豐歉情況,從而早做準備,把握先機。這在農耕時代是最大的商機所在。現在各行各業都有周期律有待把握,當然要敢斷準週期率,需要有精專知識和豐富經驗,綜合諸多因素加以驗證,反覆與當時當地環境結合推敲,才敢於大手筆出手交易,顯然范蠡和李嘉誠都具備這種能力和資源。

(2)范蠡提出“與時逐利”,就要搶佔商機,注重速度。范蠡認為:“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趨之,唯恐弗及”(國語越語下)。“得時不怠,時不再來,天於不取,反為之災”。有個例子,有次陶地一條街的店鋪連著火災了,范蠡的幾個店鋪也面臨燒燬。各家各戶都在拼命地救火或隔離自己的店鋪防止被燒掉,范蠡卻不等火災熄滅就張羅人員帶著錢,火速趕往附近各市場採購建材。等到大火熄滅情緒平靜下來後,正要思考如何重建時,范蠡的建材已經出現在街上,既舒緩災情又賺到錢,出售建材所賺的錢十倍於損失的兩間店鋪。

(3)范蠡所謂:“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夏則資皮 冬則資絺”。這是利用週期律套利的經典原則。“領則決萬物”,“故聖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備”。這些原則現在聽起來很平常,但2000多年前商業啟蒙時,范蠡第一個提出這個經商原理,不可不認為是商聖鼻祖。現代人雖然知道,但要付諸實施則要高超的決策能力。

(4)范蠡提出“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意思是根據市場供求狀況來判斷商品價格的漲落。這也是最早提出的供求關係與價格漲跌相關聯的規律,范蠡當時就觀察到價格漲跌與商品稀缺或過剩有關係,反過來價格貴賤在一個滯後期後也會影響商品供給的大小。這是對供求與價格規律的最早發現和描述,自古千年顛簸不破。

(5)范蠡表達“無敢居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的觀點。商品高昂的價格正是要回落的先兆,因此當某種商品價格上漲時,經營者要像對待糞土一樣把它拋售出去。相反,當某種商品價格低落時,要把它當珠玉一樣大量購進。這是典型的最早提出的高拋低吸原理,揭示了應對價格波動的操作方法,這在2000多年前也是開天闢地的論述。而且,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十分之一差價),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非常務實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6)范蠡提出“待乏”論,“候時轉物”。待乏論實際上是要求經營者站在時機的面前,超時以待,據時而動,就像以網張魚,須迎以待之、方能獲獵。不要人等貨,而應人等時,備貨等人。要準備別人沒有的或想不到的貨物,市場機會總是會出現的,這種自信和耐心是做生意的定力所在。

(7)范蠡規定三八價格政府調控法則。范蠡指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闢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農業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這是最早的政府調控理念且有量化標準,以及“農末俱利”的共贏理念。

(8)范蠡還強調積蓄理念,“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意思是:要合理地貯存商品,要加速資金週轉,要保證貨物質量,容易腐爛的食物不要滯留等待漲價。這是金融資金最早的古訓,也是中國人自有的金融智慧源頭。

范蠡的商道思想和實踐非常豐富,非常值得現代人研究借鑑。范蠡被民間供奉為“文財神”名副其實,他擁有億萬資產,富可敵國;他“富行其德”,三致千金,又三度慈善散財予平民百姓;他經營有方,出神入化,同時還傳授致富門道,留下《範子計然》、《陶朱公商訓》等經商理論和寶貴經驗。古時做生意的人習慣掛匾“陶朱事業,端木生涯”,寓意以商聖陶朱公為榜樣做一番生意場的事業。

范蠡的人生是我國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活力文化的傑出代表。有詩曰:

春秋吳越功,

江湖范蠡舟,

陶朱甲天下,

商訓傳世代。

附:商聖陶朱公經商“三謀三略”

一、《三謀》:

《人謀》

用人要正,忠奸定興廢。

大事要慎,妄託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處事宜靜,浮躁誤事多。

言行宜和,和氣能生財。

做事宜勤,懶惰百事廢。

《事謀》

用度宜儉,奢華財源敗。

做工宜精,粗糙出劣品。

貨期要準,馬虎失信用。

交易要速,拖延失良機。

進貨要嚴,濫入貨價減。

出納要謹,潦草差錯多。

《物謀》

優劣要清,混淆耗損大。

存物要整,散漫難查點。

價格要明,含糊多爭執。

賒欠要審,濫出虧血本。

賬目要清,糊塗弊端生。

查帳要勤,懈怠滯本金。

二、《三略》:

《貨略》、《價略》、《市略》

積著之理,務完物,審貴賤,無息幣。

范蠡說的“三略”是聚財的原理,他歸納為三點:務完物,審貴賤,無息幣。意思是說,貨物的品質要完美,要注意價格變化規律,莫要使貨幣停止流動。務完物是《貨略》的核心,他說:“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

審貴賤是《價略》的核心,價格問題頗為複雜。

范蠡主要強調:

“論其有餘不足則貴賤之。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范蠡說的價格原理,就是貨物供求關係的有餘與不足;他指出了價格變化中物極必反的規律,“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乃是范蠡經營商業的名言。

《市略》講資本金營運策略。范蠡的“無息幣”就是說貨物、資金都要不停地循環,運轉。他說,如此“則幣欲其行如流水。”幣即錢,錢即泉,川流不息,乃至大匯。大商之道!

《陶朱公經商十八法》

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接納要謙和,切勿暴躁,暴躁則交易少。

價格要訂明,切勿含糊,含糊則爭執多。賬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則資本滯。

貨物要整理,切勿散漫,散漫則查點難。出納要謹慎,切勿大意,大意則錯漏多。

臨事要盡責,切勿放任,放任則受害大。用度要節儉,切勿奢侈,奢侈則錢財竭。

買賣要隨時,切勿拖延,拖延則機會失。賒欠要識人,切勿濫出,濫出則血本虧。

優劣要分清,切勿混淆,混淆則耗用大。用人要方正,切勿歪斜,歪斜則託付難。

貨物要面驗,切勿濫入,濫入則質價低。錢賬要清楚,切勿糊塗,糊塗則弊竇生。

主心要鎮定,切勿妄作,妄作則誤事多。工作要細心,切勿粗糙,粗糙則出劣品。

說話要規矩,切勿浮躁,浮躁則失事多。

陶朱五字商訓:天,地,人,神,鬼。

天:為先天之智,經商之本;

地:為後天修為,靠誠信立身;

人:為仁義,懂取捨,講究“君子愛才,取之有道”;

神:為勇強,遇事果敢,敢闖敢幹;

鬼:為心機,手法活絡,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本文來源:和君諮詢(hejungrou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