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和范蠡的結局是怎樣的?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千金是怎麼回事?

中國歷史 范蠡 西施 勾踐 史記 語文360 2018-12-12

吳越爭霸,越王勾踐能夠摘得王冠,除了與勾踐“臥薪嚐膽”的非一般常人的毅力有關,范蠡為勾踐的出謀劃策也是密不可分的,而范蠡計劃的成敗全押在一個女人身上,此人即西施。她乃勾踐實施亡吳九術中的一件重要工具,沒有她越王未必能成霸主。


西施和范蠡的結局是怎樣的?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千金是怎麼回事?


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是被越國派往吳國的間諜,肩負著讓吳王夫差荒淫腐敗沉溺酒色與刺探吳國軍國機密的職責,西施入吳後,吳王被西施的美色所惑,整日想著與西施尋歡作樂,此間盡力挑撥吳王與大臣們的關係,搞垮吳國的政治,為越國滅亡吳國做出的貢獻功不可沒。貌美的西施如若沒有完後自己的使命,恐怕留下的又是“禍水”這一罪名吧

隱居說。東漢袁康《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範蠢,同泛五湖而去。”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是范蠡的情人或是妻子,於是在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了。但是正史上記載范蠡退隱的事甚詳,而沒有提及西施。

落水說。初唐詩人宋之間《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鬆夢,魚沉畏荷花”,詩句寫到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是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這種說法極具浪漫色彩,可最缺乏證據。

總之,圍繞西施的故事很多,關於西施的死,疑謎也不少,究竟哪一種說法既符合史實又合情理,由於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商聖的只有三個人,而范蠡便是其中一個,本是著名的軍事家,勾踐所用,後陶朱公”之稱。范蠡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名士,為春秋末期的著名人物,不僅是因為他在勾踐身邊數十年輔助他雪恥復國,更可貴的是范蠡懂得及時退出時政,離開朝政務農經商,為商業發展做出傑出的貢獻,成為民間的“文財神”,為後人瞻仰。要說范蠡經商的路途中曾幾度成為富商,而且為人慷慨大方,錢財乃散盡去支助貧窮的遠房親戚或者困苦的兄弟百姓。他能成為商聖是因為他有著自己一套的商業理論和先進的經濟思想。

第一個是范蠡認為要任用賢人且要掌握當下的商品行情,把握好時機,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加上季節的判定,提供市場最需要的東西。千萬不可讓消費者等待你的貨物,這樣永遠慢市場一步,要準備他人想不到的東西,佔領市場的最高點。第二個是要懂得掌握“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規律,可以將當下不需要的東西低價收購,再進行加工,成為消費者需要的物品,可謂是低成本製作,又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第三個便是范蠡十分重視的一點,要講究誠信買賣,范蠡追求的是薄利多銷而非暴利買賣,平價的市場才能一直吸引消費者。而且一定要注重物品的質量問題,不可存在僥倖心理,建立消費者對自己貨物的信任度是十分重要的。第四點則是要因地制宜,選擇良好的商業地點,正如范蠡最後選擇了定陶,這樣一個貨物流通四通八達之地,很好的發展了各方面的經營。第五點范蠡不怕艱辛,帶動家人一起奮鬥,還將所得財物分給很多需要幫助的家人和百姓,是為當時的慈善家,有良好的名譽。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被司馬遷載入《史記》,財物對范蠡來說不過和權勢一樣不足為道,功成身退的范蠡在數十載間,“三致千金三散千金”不僅表現其非凡的智慧,也表現了他皇帝,政權掌握在宰相田常手中,范蠡為人精明怎會不知道田常送來宰相印只是逢場作戲呢,遂拒之。而後將自己財產分予鄉鄰,遷至定陶。在定陶沒多久,范蠡以定陶的地理優勢行商,再次成為家財萬貫之人。後家中次子在楚地犯了殺人罪,便讓家中兒子帶著一車黃金前去探望,本該小兒子去辦此事,但無奈大兒子堅持要去,之後只帶著次子屍體而歸。范蠡早知會有此結果,因大兒子深知錢財不易得,而小兒子勝在家庭富裕時,不知如此,本來范蠡派小兒子去是因其能捨錢財。這便是范蠡的三聚三散。

范蠡的生前從官從商一輩子,起初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學了一身本事,在楚地報國無門,遂投靠越國,在范蠡的輔佐下越國成功復國。深有遠見的范蠡便功成身退成為商人,因其先進的經濟之道,遂成富翁。關於范蠡是怎麼死的並沒有詳細記載,文獻中只用一句話便概括了范蠡的死訊,便是說他在公元前448年死去,為“無疾而終”,享年88歲,接近百歲的范蠡在當時的年代可謂是高齡,故自然死亡,並沒有因為疾病而終結生命。

范蠡隨同友人文種離開楚地另投賢明至越國,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若沒有如此,想必范蠡還是那個楚地裝瘋賣傻,蓬頭垢面為鄉里人不恥的無用之人吧。范蠡為人率直,舉止放蕩不羈,頗有道家的風範,有著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范蠡至楚地為越王的得力助手,但是生性狂傲的越王並沒有聽從范蠡建議,因此遭遇會稽之敗,遂聽從范蠡建議忍辱負重成為吳國的奴僕,臥薪嚐膽,為復國隱忍著。後在范蠡等人的幫助下,越王洗刷了這會稽之辱,滅了吳國,范蠡深知自己雖為功臣為越王不能忍,遂半夜潛逃越國。之後范蠡便過著逍遙的商人生活,有著精明的頭腦,能因地制宜的發展生意,賺取錢財,也能大方給予貧困之人支助,故范蠡因商人的頭腦加善德為百姓稱讚。就這樣範蠡健康的活到了近九十歲,最後壽終正寢。


柳營曲·范蠡

【原文】

一葉舟,五湖遊,鬧垓垓不如歸去休。紅蓼灘頭,白鷺沙鷗,正值著明月洞庭秋。進西施一捻風流,起吳越兩處冤仇。趁西風閒袖手,重整理釣魚鉤。看,一江春水向東流。


西施和范蠡的結局是怎樣的?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千金是怎麼回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一葉舟,五湖遊,鬧垓垓不如歸去休。紅蓼灘頭,白鷺沙鷗,正值著明月洞庭秋。進西施一捻風流,起吳越兩處冤仇。趁西風閒袖手,重整理釣魚鉤。看,一江春水向東流。


西施和范蠡的結局是怎樣的?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千金是怎麼回事?


【作品鑑賞】

《柳營曲·范蠡》描寫漫遊五湖,避開紛擾鬧市,表達了作者飄逸灑脫的情懷

一葉扁舟,漫遊五湖,紛擾喧鬧中倒不如辭官歸隱罷了。開滿紅色蓼花的淺水灘,白鷺與沙鷗上下翻飛,此時洞庭湖上恰好是明月高懸的秋夜。進獻西施促成了吳王的風流韻事,引起了吳越雙方互相爭鬥結冤仇。趁著秋風乍起又閒居無事,把釣魚鉤重新整理。看,一江春水滔滔向東流去。范蠡是春秋末政治家,越國大夫。傳說他曾經向吳王夫差進獻西施,幫助越國滅掉吳國,後來毅然辭官,乘舟泛五湖而去。他在建立了卓著功勳後,激流勇退,遠禍全身,使無數元代知識分子奉為心中的理想。

曲子從范蠡辭官歸隱、泛舟五湖寫起,點明瞭“歸去”這一主旨,“鬧垓垓”的紛爭時局正是他歸去的原因。接著寫“遊”中所見洞庭之秋景,描繪出一幅疏朗清淡的景象。“進西施”起承接首句,表現范蠡為政朝廷、輔助君王時的情景,恰好是“鬧垓垓”的具體寫照。“趁西風”兩句進一步描寫范蠡歸隱五湖、悠然閒適的生活,突出了“歸去”的題旨。結尾借用名句,翻出新意,表現隱者飄逸灑脫的情懷。全曲有歷史的追述,現實的反映,也有自然的描繪,從各個方面表現了范蠡逍遙閒適的歸隱生活,怡然自得的愉悅心情,傳達了作者的羨慕嚮往之情,透露出元代知識分子在黑暗封建統治下矛盾、複雜的特殊心態。


西施和范蠡的結局是怎樣的?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千金是怎麼回事?


范蠡

西施和范蠡的結局是怎樣的?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千金是怎麼回事?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為早期道家學者,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

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後定居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期間三次經商成鉅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被視為順陽範氏之先祖。

西施和范蠡的結局是怎樣的?范蠡三致千金、三散千金是怎麼回事?


  • 中文名
  • 范蠡
  • 別 名
  • 範少伯,陶朱公、鴟夷子皮
  • 國 籍
  • 楚國
  • 民 族
  • 華夏族
  • 出生地
  • 楚國三戶(今河南南陽淅川縣)
  • 出生日期
  • 公元前536年(乙丑年)農曆九月初一
  • 逝世日期
  • 公元前448年(癸巳年)
  • 職 業

  • 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道家

  • 信 仰
  • 道家
  • 主要成就
  • 輔助越王勾踐滅吳、道商鼻祖
  • 代表作品
  • 《計然篇》、《陶朱公生意經》《盧氏本草經》
  • 榮 譽
  • 商聖、文財神
  • 所處時代
  • 春秋末期
  • 少伯
  • 後人尊稱
  • 商聖
  • 夫 人

  • 西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