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春節家書 文章 重慶 圖攝山城 2019-07-27
"
"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三角道的老街坊

"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三角道的老街坊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鐵路四村的網紅鐵軌

"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三角道的老街坊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鐵路四村的網紅鐵軌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三角道社區新面貌

"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三角道的老街坊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鐵路四村的網紅鐵軌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三角道社區新面貌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三角道社區老巷子

"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三角道的老街坊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鐵路四村的網紅鐵軌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三角道社區新面貌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三角道社區老巷子

重慶80後網友公眾號寫“鄉愁”想留住三角道的記憶

妙喜和了了(右)查看網友對“三角道”文章的反饋

重慶黃桷坪,長江邊,鐵路三村和四村的交界處就是三角道。

低矮灰白的磚牆,連綿不斷的庫房,一根根鋼軌向遠處延伸,消失在視線的盡頭。

對於外地遊客而言,這裡是網紅打卡地;對於在鐵路邊長大走出去的人來說,這裡是故土。

以前,成長和奮鬥似乎都是為了掙脫出原生的軌跡。而今,每一個角落,故事都還歷歷在目。兒時的玩伴,早已散落在天涯……

近日,在鐵路邊長大的80後網友“了了”寫了一篇回憶三角道的文章,引發無數“鐵路人”的共鳴:“終於有人寫我們鐵路村了。”

80後的鐵路村往事

“從初中離開鐵路村後,回去看它的次數屈指可數。但我知道它在那裡,站臺、三角道、機車頭、貨場、養路工、道岔工……跟小時候一樣,跟昨天一樣,跟上個世紀一樣。”“了了”說,這篇文章發佈在一個叫“山河方寸”的公眾號上,意思就是大山大河、一方一寸,都有說不盡的故事。公眾號的主人是兩個80後,一個叫“妙喜”,一個叫“了了”。

“妙喜”,原名劉曉娜,老家在成都。“了了”,原名羅婧,是鐵路邊長大的80後,父親是鐵路職工。

在“了了”的記憶中,全家擠在一個10平方米的小單間裡。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櫃子是屋裡所有的傢俱,連灶臺都是公共的,一家做飯,一條巷子都能聞到香。

因為她的出生,後來父母分到了位於鐵路四村的兩室一廳,有了自己的廚房和衛生間。那個房子緊挨著現在的網紅打卡地——三角道。那裡就是她童年記憶的起點。

綠皮火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象徵著一種鄉愁,是連接故鄉和外界的紐帶,在“了了”的記憶中,沒有那麼多詩意和小清新。睡覺中有火車的轟鳴,“於是我從小就學會了與火車的轟鳴和解。任它汽笛不斷,我自高枕安睡。”

後來,“了了”家從鐵路三村搬到鐵路四村,再到三角道,再搬到鐵路三村,再搬到直港大道。“了了”畢業、工作、結婚生子,很長一段時間沒回鐵路村。

如果不是和朋友“妙喜”約定寫一篇鐵路村的文章,可能會就此錯過與鐵路村的最後告別。

寫了三次才找到“鄉愁”

“了了”說,這篇文章寫得很艱難,共寫了三次,有一次還發了高燒。

第一次,為了讓文章更飽滿,採訪了幾個人物,有當了50年的道岔工、80多歲的鐵路工人,寫了2000字,寫完後,自己都不願意讀。

第二次,她再次回到鐵路村,重新走了一遍當年的上學路,找當年吃過的麵館、路邊攤,回味當年,還和老人們聊天,但還是寫不出當年閒適的生活氣息,找不到鄉愁的感覺。

第三次,她選擇一個人走在廢棄的鐵軌上,放空,記憶中的鐵路村撲面而來……她終於想清楚了,12歲想離開的這個地方,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但是這種“不喜歡”才是最真實的情感,並不妨礙表達現在對這個地方記憶中的情感,這種情感也是一種鄉愁。

想記錄更多地方的“鄉愁”

這篇文章發出後,很多老鐵路人主動聯繫“了了”交流看法,其中有個老鐵路人提供了白沙沱大橋即將退役的消息。

讓“了了”想不到的是,就是見證白沙沱大橋退役時,認識了外公當年的老同事。在老同事的描述中,外公是小橋區的班長,他認定的事情誰也拉不回來,工作認真。做事情特別執拗,用重慶話說就是“犟”。

可能是“三角道”系列文章讓她找到成就感,也可能是外公做事的那種“犟”影響了她,她決定直面內心的真實情感。今年6月,她告別了服務三年的公司,加入了朋友“妙喜”的隊伍,想記錄更多地方的“鄉愁”。

“妙喜”說,她當了10年的記者,想寫點“自己的東西”,今年2月,她辭掉了報社的工作,專門寫重慶人物誌,寫老街、老鎮、老故事,寫生活過的地方。她把這些寫成文字,發在網絡上,效果很好。

沒有流量池,不做地推,這個公眾號,從零粉絲漲到560個,閱讀量最高有兩萬。粉絲關注更多的是一種認同感,就像“了了”在文中寫的那樣:在歲月長河裡,大橋的存在已經是永恆的,修橋的人會記著它,護橋的人會記著它,今天來道別的人會記著它,只要生命和它有交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