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停用抗生素:怎樣讓中國在其“時間表”上超車?

麥當勞停用抗生素:怎樣讓中國在其“時間表”上超車?

北美東部時間8月23日,世界著名連鎖餐飲品牌——麥當勞宣佈,將自2018年1月1日起,逐步在全球範圍內停用肉雞抗生素。

這一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危機公關:2015年11月,科學家從快餐連鎖店的雞肉食品中發現了一種“超級細菌”,這種細菌足以抵禦被稱為“最後一道防線”的史上最強抗生素——粘桿菌素,並對人類健康、免疫構成重大威脅。

消息傳出,震驚世界。連鎖快餐受眾廣泛、分佈普遍,一旦“超級細菌”藉助這一密如蛛網的餐飲體系“連鎖”起來,後果可想而知。

為適應成本控制和標準化的雙重需要,連鎖快餐所用肉、蛋類食材都是工業化飼養的產品,為確保這些密集工業化飼養家畜、家禽不被各種瘟疫傳染,集中使用抗生素是業內常態。由於禽流感在過去10多年間肆虐,而抗生素又恰是對付禽流感和其它禽類惡性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因此面向連鎖快餐的家禽飼養業是動物用抗生素的“重災區”。非政府機構ShareAction2016年曾給出一份統計,顯示美國和英國抗生素用量的70%和50%是用於禽畜養殖業的,而肉雞則獨佔鰲頭。

很顯然,面對各界“停用抗生素雞”的洶湧呼聲和巨大壓力,一直是連鎖快餐品牌龍頭老大的麥當勞首當其衝。最初這家品牌採用的應對策略,是強調使用抗生素“利大於弊”、“難以避免”,直到2016年8月初,麥當勞公關部在回答路透社質詢時,還給出了上述應答(事實上這也是麥當勞長期一貫的口徑)。

平心而論,麥當勞的這一口徑不無道理:肉雞、蛋雞是家畜家禽中最容易被細菌、病毒類傳染病侵襲的,且像禽流感這類惡性傳染病一旦“擊中”,整個養雞場、甚至整個行政區域的家禽都將被迫面臨集體宰殺銷燬的命運,使用抗生素預防和控制疫情,是迄今人類性價比最高、最行之有效的應對手段,在食品安全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前抗生素時代”,一旦“雞瘟”蔓延,人們將要麼無雞可吃,要麼就會面對無良商家瞞天過海的“瘟雞肉”偷襲。

不僅如此,在尚無可靠替代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停用抗生素,一旦疫情突發,造成整個產業鏈崩潰,甚至在某些地方觸發公共安全危機,屆時這又該算誰的責任?

但輿論的力量、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尤其“綠色有機”概念的盛行(是否完全合理則是另一個討論的話題),令方方面面在這一問題上對麥當勞這個“行業標杆”不依不饒、步步緊逼:前面提到的ShareAction去年曾呼籲,全球30000家麥當勞門店的消費者集體拒絕消費任何涉嫌使用抗生素的雞、牛、豬、蛋、奶製品,“看它妥協不妥協”。

誰也不會和市場潮流過不去,麥當勞選擇了公關性妥協:他們繼續強調減少或停用飼養業抗生素的難度和隱憂(這意在表明“我們其實並沒錯”),但同時承諾逐步減少、乃至完全停用肉雞抗生素,甚至“計劃停用”其它家畜、家禽用抗生素。

麥當勞給出了一張9年期的“停用時間表”:自2018年1月起在美國、巴西、加拿大、韓國、日本市場停止供應使用抗生素的肉雞製品;自2019年12月底起,在歐洲範圍內停用,並“矚目澳大利亞和俄羅斯”;至2017年1月,在全球範圍內停用。

至於停用其餘家畜、家禽用抗生素,麥當勞未給出任何時間表,只是表示“有意考慮這樣做”。

很顯然,麥當勞希望通過這樣一張期限較長、步驟繁多的時間表,一方面緩和公關危機,減少品牌所遭受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減少代價和成本,併為找到更好的、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爭取必要的時間——或許在這9年間,人們就會找到一條既無需濫用抗生素、又不必擔心“雞瘟效應”的兩全其美之道。

對於麥當勞的這一公關應對策略,市場反應是較為平靜的(消息公佈當天,麥當勞股價跌幅不到1%,而此前1個月已漲了3%,是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的3倍),這表明上述決策早在市場預料中:自ShareAction去年呼籲“門店抵制”後,麥當勞在美國的門店已事實上停用了“抗生素雞”——連鎖快餐業是最“親民”的大眾化品牌,違拗市場和公眾的意見是難以想象的(哪怕這種意見不無偏頗),既然已退了一步,就沒理由不繼續退第二、第三步。

問題是,這樣一份“九年分區域”的時間表很可能造成一個新的公關危機:難道國家和市場也分三六九等麼?

這其中中國消費者最關心的,當然莫過於中國市場本身了:根據這份時間表,中國將是2027年、也即最後一批停用“抗生素雞”的國家,而前面提到的“超級細菌”,恰是在中國市場首先發現的。

正如許多分析家所指出的,之所以“排名靠後”,是因為中國在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殘留標準問題上立法滯後,對遏制細菌耐藥和控制抗生素濫用等問題重視較遲。目前的抗生素殘留標準自2002年沿用至今,早已不適應新形勢,且直到去年8月25日,中國才由國家衛計委、發改委等14個部門發佈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及“養殖領域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是使得細菌耐藥問題日益突出的原因之一”,首次強調“將這一問題提上日程”,但很顯然,中國方面的日程表已落後於麥當勞方面的時間表,更落後於“反抗生素雞”迅速高漲的聲勢。

麥當勞方面已經表示,在“抗生素雞”問題上會“遵循市場所在地法律法規”,那些在停用“抗生素雞”名單上排名靠前的國家、地區,恰是在細菌耐藥問題上早就“先行一步”、有法可依的地方。9年很長也很短,中國有關方面越早在法律上落實對養殖業抗生素濫用的法律界定、限定標準,在停用“抗生素雞”問題上也就會越主動,麥當勞也好,其它國內外快餐連鎖品牌也好,都不會在全球最大市場之一冒險。

除了法律層面,市場和輿論層面的努力也至關重要。如前所述,事實上在肉雞領域全面停用抗生素的時機並未完全成熟,一些列入第一、二批停用名單的國家、地區,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樣不健全,但麥當勞仍然煮了“夾生飯”,奧祕就在於那些市場的牴觸情緒特別大。作為一家諳熟危機公關的老牌“親民”大品牌,麥當勞當然不會和主力市場的消費者情緒作對。

作為市場和消費者還應冷靜地認識到,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既嚴重又複雜,麥當勞等國際知名連鎖餐飲品牌事實上在這方面是做得比較好、比較令消費者放心的。攸關切身利益,我們既應“盯緊”麥當勞的“去抗生素雞”時間表,更要關注整個食品、餐飲領域的各類食品安全問題,要知道倘配套措施跟不上,停用抗生素未必就意味著“吃得更放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