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底質惡化對水產養殖的危害有多大

池塘底質不僅作為養殖用持水池、各種化學物質的儲存庫,還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棲息地以及營養素再循環中心。池塘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一部分殘餌和水產動物糞便等有機物沉入水底以及死亡的生物體發酵分解後,與池底泥沙等物混合形成底泥。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供肥、保肥及調節和緩衝池塘水質突變的作用。但是,底泥過厚除了使水產動物的生存空間變小外,還積累了大量有機物,分解時大量消耗氧氣,導致水體下層長期缺氧,氨氮、甲烷、硫化氫等濃度過高,水質惡化,酸性增加,病菌大量繁殖。同時,底泥重金屬沉積過多,還會造成水產品重金屬汙染。

池塘底質惡化對水產養殖的危害有多大

池塘底質惡化的危害

池塘經過一段時間的養殖,一部分殘餌、糞便、肥料、死藻等有機顆粒物沉入池底,以及發酵分解後的死亡生物,與池底泥沙等物混合形成底泥。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供肥、保肥及調節和緩衝池塘水質突變的作用。

底泥中的有機腐敗物質及分解消耗溶解氧產生的二氧化碳、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和多種有機酸等有害物質,是病原菌的良好培養基或各種寄生蟲蟲卵潛藏住所。底泥過厚--底質惡化對魚類可以產生嚴重的危害,而且這種危害大多數情況下是間接的。投餌的池塘中,剩餘餌料和魚蝦的排洩廢物引起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這些浮游植物控制著池塘中的溶解氧變化。白天它們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大於呼吸作用的耗氧,溶解氧濃度較高,夜間剛好相反。隨著大量餌料的投入,在我們的養殖過程中特別是養殖後期,藻華現象非常普遍。此外,池塘底質有機物質濃度過高,就會有利於池塘底部形成厭氧條件,導致微生物有毒代謝物的產生,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升高,有進一步加劇了池底變黑、變臭,水質惡化,寄生蟲、病菌大量繁殖。所以說底質、水質、病害密切相關。

池塘底質惡化對水產養殖的危害有多大

池塘底質惡化的主要因素

1、清塘不徹底,晒塘時間過短,清塘所使用的藥物不當以及清塘所造成的過多藥物殘留等。

2、在養殖期間,有機質殘留過多,底部缺氧,是底質惡化的最主要因素。殘餌、糞便、生物屍體等有機質殘留,使得生物耗氧和化學耗氧劇增,水體底部溶氧無法滿足耗氧量,從而造成池塘底質缺氧,厭氧菌大量繁殖,分解底部有機質而產生大量有毒中間產物,如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有機酸等有害物質。這些有毒物對水產動物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同時又會造成致病菌大量繁殖,缺氧浮頭等。

池塘底質惡化對水產養殖的危害有多大池塘底質惡化對水產養殖的危害有多大

3、大量頻繁使用化學消毒劑、農藥殺蟲劑、殺藻劑等,從而破壞水體及底質自淨能力。

常見的不良池塘底質

1、酸臭、腥臭底質

形成原因:池底腐敗的有機質過多,主要是由於清塘不徹底、養殖過程投餌過剩、沒有采取措施定期改良底質等,另外,增氧措施不足,又沒有定期拋撒增氧劑,使得有機質沒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產生大量有毒中間產物,如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等,嚴重時底質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出現“冒泡”現象。

2、板結底質

形成原因: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過量使用硫酸銅殺蟲殺藻劑、

大量使用生石灰等藥物,造成底質板結,底質與水體之間氣體、營養元素的交換被阻隔,水環境緩衝能力減弱,水質變化無常,水產動物容易產生應激反應。

3、“泥皮”底質

形成原因:大量老化死亡藻類和懸浮膠體沉積物沉澱於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後,會變成浮皮、並在水體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

4、“絲藻”底質

形成原因:底質與水體之間營養元素的交換被阻隔,致使水體營養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現“倒藻”、“轉水”(水質一夜之間變清),水質過瘦,清澈見底,底部絲狀藻、青泥苔大量繁殖。

5、“渾濁”底質

形成原因:有機質殘留過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膠體形式釋放並懸浮於水體中,造成水質“渾濁”;或養殖密度過大,水產動物在底部不斷騷動,引起水質“渾濁”;或因暴雨夾帶大量粘土漿,引起水質“渾濁”。“渾濁”水質,懸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質“渾濁”;另外,“渾濁”水質會遮蔽藻類光合作用,使水體自淨能力減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

6、“偷死”底質

形成原因:由於底部長時期缺氧,致使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甲烷、有機酸等有害物質累積過多,使水產動物於底部中毒死亡,收穫時發現底部大量死亡殘屍。

池塘底質惡化對水產養殖的危害有多大

生產中多注重水體改良,而沒有重視底層水是否低氧,底泥是否發臭。我們經常遇到的“浮頭”或“泛池”,很多都是底質惡化的結果,如果底質好即使出現“下大雨”等異常天氣,也不會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質的迅速升高。我們知道溶氧低不僅造成養殖動物生存困難而且影響養殖動物攝食及消化率,還可造成水體中有害的還原性物質(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細菌增多,從而影響水體的穩定及養殖動物的生長及抗病力等。因此底質修復和改良有重要意義。

池塘底質的緩衝能力、自淨能力、生產性能、抗逆性能,是池塘養殖成敗的關鍵。“成也底質、敗也底質”對於池塘養殖業而言一點都不為過。要使池塘養殖業得以可持續發展,克服連作障礙,池塘底質定期改良需引起池塘養殖者們足夠的重視。

常見的底質改良劑(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使用)

1、吸附型:如沸石粉、麥飯石、活性炭等,只是簡單的物理吸附水中的氨氮,亞硝酸、有機質等的有害物質,用後水會變得清爽,但對有害物質本身的特性並沒有改變,只是濃縮於其中,且沉降到池底加重了底臭。

2、絮凝型:以聚合氯化鋁、硫酸鋁、明礬等絮凝劑為代表的,用後水體會分層,中上部水體會變得澄清,底層會有大量雲霧狀的絮凝膠狀物,故在生產上使用後也會加重底層缺氧。(不建議使用)

3、離子交換型:像以含EDTA或以硫代硫酸鈉為主的產品,用於降低水中或底層氨氮重金屬的陽離子有害物質,或用於含溴氯碘化合物、高錳酸鉀等陽性氧化物中毒時解毒用,效果較為理想,但對水中或底層帶負電荷的酸性有害物質(有機質)則效果很差

4、活菌降解型:目前市面很多生物底改,主要成分為枯草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和部分沸石粉作為活菌載體,有時還會添加腐殖酸鈉、微量元素等。

一類是以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等耗氧型活菌為主的,必須在高氧環境下,才會發揮其功效,而且這類生物底改在使用中會大量耗氧,尤其是底層老化池塘及無增氧設備的池塘慎用。

另一類是以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等厭氧菌為主的。而因其不耗氧其副作用不被人重視,以酵母為例其改底的過程就是發酵的過程,這種發酵儘管是厭氧發酵,但其發酵的過程中就是發能產熱的過程,這種因發酵導致的底熱,底熱引起的缺氧,會因底層殘餌糞便等有機物越多而越為明顯,危害越大,故生產上在使用活菌底改是,應酌情避開高溫雨季時使用。另外,許多老塘底層過多的有機質,除了會引起底臭,還會滋生大量的原蟲(如纖毛蟲、輪蟲、枝角類、橈足類),若選用活菌改底,這些浮游動物會直接把活菌當餌料而攝食,從而加快浮游動物的繁殖。

另外,藻類與自養型微生物如光合細菌以及硝化細菌有競爭作用,因而藻類過多時不利於這些菌的繁殖,從而影響改底的效果。

5、化學降解型:以各種鹵素類、鹼性金屬鹽類等氧化劑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劑類為主的,這一類型的底質改良劑均為化學降解型,同一類型產品的好與壞一般看其水解釋放的快與慢,水解越快刺激性越大,水解越慢刺激性越小,另外這一類產品不受天氣、水溫等環境因素的影響,生產上這些產品應用較為廣泛。

總結

池塘底質土壤是部分細菌、真菌、高等水生植物、小型無脊椎動物和其它底棲生物的生活場所。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底質營養素循環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通過分解作用,有機物質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氨,並釋放出其它礦物營養素,這樣,通過微生物,碳、氮和其它元素被礦化或再循環,它們仍可以被利用。但是如果某種營養素的平衡濃度太低則可能不利於浮游植物的生長,或者某種重金屬元素的平衡濃度太高就可以引起水生動物的中毒。

底質土壤的顆粒大小與質地、pH值和酸度、有機物質特性、氮濃度和碳氮比以及沉澱物的深度、營養素的濃度等都可以影響到養殖池塘底質的管理。具有活性的底質土壤組分應是具有電荷和巨大表面積的粘土顆粒和具有生物學可利用性和高度化學活性的有機物質。池塘底質的特性與水產養殖產量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底質水生動物的生長髮育以及水質指標也是不同的。(本文轉自【搜蛭網】。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