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巾幗扶貧車間”讓貧困婦女當上股東

創業 基金 金融 手工藝 人民網 人民網 2017-08-31

“現在通過計件工資和入股分紅,有些婦女的月工資收入已經達到了4000多元。”前不久剛從基層調研回來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婦聯發展部副部長張慶口中的“掙錢達人”,是寧夏靈武市的生態移民村郝家橋鎮涇靈村的“巾幗扶貧車間”的工人。“自從有了‘巾幗扶貧車間’,不僅解決了移民地區婦女的留守等問題,還提高了她們的家庭地位,對下一代的教育也起到引導作用。如今,越來越多的移民婦女走出家門,當上了‘上班族’,她們不僅每月有工資,還通過創業貸款得到分紅。”張慶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為解決貧困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及移民區婦女“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婦聯創造性提出了創建“巾幗扶貧車間”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龍頭企業 協會 婦聯組織 婦女”精準幫扶模式,有效帶動貧困婦女脫貧致富。針對貧困地區、移民地區婦女基礎差、缺技術、就業難、難出門的問題,寧夏婦聯、寧夏婦女手工製品協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引進企業,通過築巢引鳳,加大投入,建設“巾幗扶貧車間”,發展婦女手工製品產業,建立巾幗扶貧長效機制,有效帶動婦女脫貧致富。截至今年6月,寧夏全區共創建“巾幗扶貧車間”30個,吸納4519名婦女就業,開展婦女技能培訓600場次,培訓婦女3.9萬人次,扶持建檔立卡婦女3200人,人均收入達1.7萬元。

寧夏回族自治區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董玲表示,“‘巾幗扶貧車間’的建立,為貧困婦女就近就地創收脫貧致富搭建了平臺,意味著婦女脫貧工作進入了一個以手工產業發展促進穩定脫貧的新階段,是婦聯組織在脫貧攻堅戰略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抓手。”

工廠建在村口

婦女就業不離家

“針對很多移民地區的婦女需要兼顧家庭的需求,這些企業都是將廠子建在村口,產業建在村頭,有些工作甚至可以拿回家裡去完成,扶貧車間被大家稱為‘沒有圍牆的工廠’。”寧夏婦聯發展部部長馬學智告訴記者。

靈武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81戶7453人,其中婦女2815人,都是從西海固地區扶貧搬遷而來。幫助移民地區貧困婦女解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問題,成為當地婦聯的頭等大事。

2016年,寧夏靈武市婦聯聯合龍頭企業,整合政策、項目和資金,在生態移民村郝家橋鎮涇靈村開工建設佔地3300平方米的“巾幗扶貧車間”,幫助貧困婦女群眾就地就近靈活就業。目前,工廠已成功爭取裘皮縫製、皮毛飾品加工、手工編織訂單2600萬元,帶動300名婦女實現就業,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

“現在很多婦女意識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她們由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有了‘上下班’的概念,不再靠天吃飯,靠政府的救濟,而是靠自己的勞動改變現狀,潛移默化中對下一代也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導作用。”馬學智說。

加強技術扶貧

提升婦女脫貧技能

移民村的貧困婦女楊巧珍,過去住在大山裡,種地難,增收難。搬到移民村以後,她積極參加婦聯組織的手工技能培訓,免費學習了三個月的羊絨衫套扣技術,掌握了手工技能,現在在村裡的“巾幗扶貧工廠”上班,老人孩子也能照顧上,不僅實現了持家創收兩不誤,她的辛苦勞動也得到了家人的認可。

“由於是計件工資,幹得越多拿得越多,婦女參與的積極性高,她們通過參加培訓掌握技能就可上崗,而上崗就有收入,可以說是零風險就業。”張慶說。

記者瞭解到,針對貧困婦女缺乏勞動技能的實際,靈武市婦聯大力實施“巾幗巧手扶貧行動”,引進師資開展“巾幗脫貧培訓”,累計舉辦手工刺繡、編織等技能培訓班42期,實現全市14個貧困村培訓全覆蓋,使貧困婦女掌握一技之長,用一雙巧手編織幸福美好生活。

創新金融扶貧

貧困婦女成股東

針對貧困婦女缺少創業資金的實際,靈武市婦聯大力推進農村婦女創業擔保貸款工作,創新“入股分紅 就業”金融扶貧模式,提高了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的脫貧實效。

在政策推進上,當地婦聯爭取設立了農村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基金 金融扶貧基金2560萬元,其中自治區財政及市財政各注入1280萬元,按照1∶5發放貸款。其中,560萬元是定向14個貧困村的婦女創業及扶貧貸款。

在貸款使用上,貧困婦女利用創業擔保貸款10萬元現金入股,與企業主體共同建設加工基地。在利潤分紅上,按貧困婦女參股10萬元,取得保底6000元收益分紅。

目前,在婦聯幫扶下,“巾幗扶貧工廠”已有22名建檔立卡貧困婦女申請到了10萬元國家貼息創業擔保貸款,現金入股企業後,每人年底將分紅6000元,加上計件和保底工資兩項,穩定就業後人均每月可增加收入2000餘元。

據瞭解,這種“金融 公司 基地 婦女”結對幫扶模式,讓婦女群眾成為股東,工廠成為婦女群眾自己的事業,特別是讓發展能力弱的建檔立卡貧困婦女,入股分紅得股金、基地就業得薪金、生產提成得獎金,實現了長久增收、穩定脫貧。□ 馬妮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