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貸到少兒編程,小城風口上的“佛系”創業者

來源:投中網 作者:劉磊 編輯:蔡逸楓

從網貸到少兒編程,小城風口上的“佛系”創業者

2017年起,少兒編程成為資本“新寵”。少兒編程培訓產業巨大的想象空間讓資本興奮。一家諮詢機構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少兒編程市場粗略估計有百億規模,而且中國少兒編程培訓的滲透率僅為0.96%,美國這一數字是44.8%——每當滲透率提升1%,市場規模就有望擴大 100 億。

這一新興產業的興旺可以從少兒編程培訓機構的融資新聞和地鐵裡、小區旁、路邊報刊亭上隨處可見的廣告清晰地感受到。2018年5月3日,總部位於杭州的小碼王宣佈完成1.3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這是當時少兒編程培訓領域最大額的單筆融資,22天之後,這一數據迅速被編程貓的3億元新融資刷新。央視前主持人張泉靈代言的編程貓自2015年成立後,目前已融資6億。

在時代大勢、國家政策和資本的推動下,這兩年少兒編程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風口,越刮越勁。在黃河邊的中部小城河南新鄉也有一位進入風口的人,他是這個城市裡唯一的一位少兒編程創業者。在他的追風故事裡,卻有一種“佛系”的節奏。這位土生土長的新鄉青年在做著與北上廣深的同行們相同卻又不同的事:熱鬧的名詞、蓬勃的野心、讓人眩暈的速度以及滿溢的焦慮,這些風口中人的常見特質,在他身上都見不到蹤影。

當下的中國是一個多重世界並存的國度。在北上廣深之外有很多截然不同的世界,這些世界有著自己的生態、邏輯和節奏。32歲的新鄉少兒編程創業者馬強的故事,同時是一個強勁的風口消融於另一世界的故事。

從網貸到少兒編程

2017年11月的一天,馬強睡前在床上刷手機。他常關注的一家創業垂直網站上有篇報道吸引了他的注意。這是一條某少兒編程培訓機構的融資新聞,“少兒編程”四個字引起了他的興趣。

四個月前,他剛聽樊登讀書會推薦了一本介紹翻轉課堂(一種創新教育理念)的書。女兒出生後他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教育,這本書讓他很受啟發。他那時就感到“對未來的教育應該做點什麼”。他想,少兒編程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教育方向——“只需要幾臺電腦就能夠讓小朋友發揮出想象力”。

他是一家公司的老闆。那段時間,他正考慮換創業方向。從2014年成立起,公司業務範圍變更數次,先後做過貴金屬交易、QQ小遊戲開發、淘寶網店和網絡小額貸款。當時在做的是網貸。

“我覺得都是在賺一些快錢,什麼賺錢就做什麼,但是到後來想想,有沒有意義?”馬強對投中網商業深度的記者回憶。網貸剛做了半年,他就遇上了一件事。這件事讓他覺得不光沒意義,良心上還過不去。一個比他小的本家姑姑,因為網貸欠了三四十萬債。最後還是他幫著還了債。他覺著諷刺:自己靠網貸賺錢,親人卻因網貸揹債。

馬強最初創業的原因有點簡單。

他上到高二就退了學,之後一直在社會上打拼。賣過汽車、開過服裝店,後來逐漸成為同齡人中“做得不錯”的人。2012年買了第一輛車,2013年買了第一套房。漸漸地,老有朋友向他借錢,他又不好意思不借。每次都借,有時自己手頭沒有,甚至向B朋友借了之後再轉手借給A朋友。時間長了,他覺得老這樣不是辦法,他就想找個不用借錢的藉口。創業是個好藉口——就這樣開始了創業。

從網貸到少兒編程,小城風口上的“佛系”創業者

馬強在他的線下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總之,當“少兒編程”這四個字進入馬強的世界之後,他用一週時間把網上所有能找到的關於少兒編程的資料都看了,看得——他說——“熱血澎湃”。然後就開始通過朋友一撥撥地見程序員,在獵聘上找老師。這時他還沒有確定要做,找人的過程就是確定的過程:程序員的要價高低、是否能順利找到老師,這些都直接決定了這個還在他頭腦中的項目是否會夭折。

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課程研發、錄課主播、動畫製作、後期剪輯、技術開發,做產品的小團隊終於陸續湊齊了。人湊齊的時候也就是馬強決定正式轉型的時候。2018年2月1號,馬強在公司召集新老員工開會,宣佈公司正式轉型成為少兒編程培訓機構。公司的名字也隨之由河南萬合天宜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改為河南愛芯工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馬強信心十足地給員工們講了他為什麼做少兒編程,以及他為什麼可以做成。老員工們倒也沒有感到意外。直到現在,公司裡還有三位從2014年就加入的老員工。他們剛加入時,公司的名字還叫新鄉市綠然商貿有限公司。他們的工作內容也隨著公司業務的變化而變化,從最初推銷貴金屬交易代理到後來推銷遊戲、網絡貸款再到如今推銷少兒編程課程。

“討好孩子”

做了少兒編程之後,馬強才意識到“這東西原來是在風口上”。

他最初被少兒編程吸引,純粹是因為它在教育上的價值。他從沒擔心過市場問題。三四線小城會有市場嗎?——一個人們很容易產生的擔心,沒有出現在他的腦海裡過。就是覺得這個“挺酷”,並且他自己有做的條件。

孩子學編程本身其實並不新鮮,但“少兒編程”的新穎之處在於孩子們使用的是圖形化編程工具。圖形化編程的普及要歸功於MIT研發的Scratch,如今市面上幾乎所有少兒編程培訓機構使用的都是Scratch或基於Scratch的編程工具。圖形化編程省去了寫代碼的“繁文縟節”,讓編程成為搭積木的遊戲,而編程的本質——邏輯和算法卻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馬強對少兒編程理解得很準確:“編程實際上它就是那麼二三十個語句,但是它創造出來的東西是無限的,它跟鋼琴一樣,鋼琴就88個鍵,它能創造出無限的音樂。”

趙穎俊是公司的合夥人,之前是360的程序員。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他原先從沒將孩子和編程聯繫起來。馬強專程到北京當面和他講了少兒編程之後,他才發現原來編程不止於養家餬口,還是培養孩子邏輯思維和創造力的理想媒介。

一開始馬強也想過追風口。他找了北京的一個FA團隊,交了5000塊錢和一份商業計劃書。這個90後FA團隊對他這個項目很熱心,每個月都會關注公司的數據表現。馬強也將自己的精力花在了銷售上,以配合數據的表現。

5月份課程上線前夕,他就開始發現一個問題:同事們在產品思路上與他有很大分歧,都不支持他。比如,在宣傳文案上,他主張“接地氣”,但同事們的文案都是模仿大機構“搶跑人工智能時代”一類的slogan。在課程設計上,裡面融入的學科知識點他希望不拘泥於學校,而是以“有趣”、孩子喜歡為準,但同事們主張跟著學校課程走。這個問題在他主抓銷售的情況下變得越來越嚴重。既因為沒有精力管,也因為他“缺乏自信”,覺得自己非專業出身,這個分歧就這麼擱置著。

眼看著產品做得越來越遠離自己的設想,市場反饋也不理想,而每個月又要雷打不動地投五六萬的成本同時收入甚微,他開始反思。反思的結果是“自己不行”,不具備融資的實力,於是首先將融資計劃作廢了。

在放棄融資夢的幾個月裡,他想明白了一個問題:不是自己不行,而是“真正的創業”還沒開始——因為他的想法還沒落實。宣佈公司轉型的時候,馬強覺得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創業”:過去是為了賺錢,現在是為了興趣。但現在,他覺得第一次“真正的創業”是2018年10月——因為八個月後,他把此前做的幾乎全推翻了。

既然同事們無法有力地貫徹他的想法,他就自己上手,將寫劇本的活兒接了過來。他自己成了課程設計的主角,帶著團隊重新從第一節課開始錄。

他首先改了場景,將原先美工生造的場景變成了植物大戰殭屍等遊戲的場景。劇本中的知識點則是他每天花時間從網上各種課程裡“淘”來的。比如他覺得角度這個知識點不夠“有趣”,但斐波那契螺旋線就很“有趣”——“你會發現它跟海螺的側面是不是很像?或者跟我們的耳朵是不是很像?跟宇宙是不是也有點像?”看到這樣“有趣”的知識點,他就果斷地放進劇本里。

從網貸到少兒編程,小城風口上的“佛系”創業者

馬強喜歡待在教室裡,有時也會上手指導學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是站到了一個孩子的立場來寫這些東西。學科裡面教的那些標準的東西,我基本上都會把它去掉。我覺得我們就要讓孩子來質疑這些東西。”通過劇本,馬強想把自己在兒童教育上的很多想法放進產品裡來。讀書的時候,馬強是“差學生”,但他對教育有一種樸素的洞見,比如他特別反感條條框框。

他不允許老師在課程中給孩子灌輸不必要的“標準”。他的中心只有一個:“討好孩子”,“就讓他們喜歡上編程,保護他們那種好奇心。”

線下:新鄉的邏輯

今年3月,公司的收入第一次超過了當月的成本,公司總算走上了正軌。還有一個好消息:合夥人趙穎俊辭了北京的工作,搬到新鄉全職上班了。

不過對馬強來說,創業過程中外境的起伏對他的內心影響似乎不大。他的故事裡缺乏戲劇性。關於公司的轉機,他的感受也只是“沒什麼,就正常吧”。家長的正面反饋也是如此。按照他的說法,是《易經》改變了他。做外匯交易的時候他從圈子裡接觸到了《易經》,從此他就養成了時刻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習慣。

回過頭看,公司的轉機一部分是馬強將產品推翻重來的成果,另一部分則純屬偶然。

馬強原先一直設想的是隻做線上——線上成本更低。但後來有個家長觸動了他。這位家長5月份就關注了公司的微信公號,11月份公號發報名文章的時候,他在微信上諮詢。他問:“你們現在有沒有線下店?”馬強告訴他現在沒有。最後這個家長儘管問了一堆,仍然沒有報名。

馬強意識到為了贏得家長的信任,必須開個線下體驗店。當時馬強已經賣了一套房,欠下了幾十萬的債。2018年12月,他“硬著頭皮”將公司從新區搬到了市中心的一家商場裡,裡面設了一間教室。房租五萬,他手裡只有兩萬,找朋友借了三萬。

新鄉是黃河邊一座有614萬人口的小城。馬強在下轄的新鄉縣農村長大,他覺得自己是慢性格,這座慢節奏的城市正適合他。新鄉有新鄉的邏輯,互聯網在這裡的魅力沒有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室大。新鄉的家長們喜歡自己的孩子見到活的老師。原本馬強只打算作為輔助的體驗店,現在反倒讓線下課成了業務主體。現在七十多個學員裡線上的只有不到十個。之前沒有線下課的時候,網上的完課率一直很低,能完整在網上學完課程的很少。

馬強無心中摸到了新鄉的邏輯。最初他也想過通過網絡推廣,給代理交了錢,在微信公號裡投廣告,但錢最後都打了水漂——沒有任何效果。在互聯網上,一家新鄉的少兒編程機構當然無法吸引外地家長的目光;同時,廣袤的互聯網世界又不可能精準抵達新鄉本地的人(如果沒有運用專門的算法的話)。

新鄉的邏輯還有很多。比如,在北上廣深人們都很熟悉的焦慮情緒,這裡並不存在——至少在馬強的感受裡是這樣。物質上沒有壓力,生活上按部就班,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還有什麼好焦慮的呢?至於未來?這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

所以馬強發現,這也是在新鄉做少兒編程與在大城市做少兒編程的不同。諸如“人工智能時代來了孩子被淘汰”這一類能夠激發大城市家長焦慮的問題在新鄉家長這兒完全不構成問題。他們關心的是眼下: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做事粗心大意、沒有條理怎樣辦?作文寫不好、英語學不好怎麼辦?

馬強也在網上認識了幾個外地的同行,他們也都是像他一樣的小公司。但他覺得他們“做得不好”,因為他們的發展思路還都是照搬大機構的做法。而他認為像他們這樣的小機構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精準滿足目標群體——普通家庭的需求。

從網貸到少兒編程,小城風口上的“佛系”創業者

馬強與編程班的孩子,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次和同行們通電話的時候他都很熱情,和他們聊發展思路,聊創業中遇到的問題。對他來說,這樣的時刻有點奢侈,因為他身邊可以交流的很少。他身邊的朋友做的都是二手車、裝修一類的“小生意”,對他的少兒編程創業總是潑冷水。因為他們不覺得這個虛無縹緲不著調的項目可以成為一個好生意。

朋友潑冷水的時候馬強通常都是一笑置之,他覺得他們的格局不一樣。

做螞蟻

作為創始人和CEO,馬強的生活離我們通常印象中的創業者相差很遠:既沒有頻繁的應酬,也沒有馬不停蹄的工作和一個個失眠的夜晚。公司也不大需要“管理”,他現在每天的時間主要就是花在課程上。白天在網上看各種資料,晚上同事們都下班了之後他開始工作——寫劇本、做海報、寫文案……

他有很多學習的時間。他是羅輯思維和樊登讀書會的忠實用戶,羅輯思維每天都聽,樊登讀書會每本書聽“至少三遍”。現在每天都聽的有少年得到的《林欣浩·數學有意思》、得到的《30天認知訓練營》和《李翔商業內參》。他很大一部分的認知升級來自羅輯思維和樊登讀書會。在招聘時,他有時會問面試者:“你知道羅胖羅輯思維嗎?”“他如果都不知道羅輯思維,沒有看過羅胖的跨年演講,我覺得就算了。”他認為這樣的面試者“學習能力很差”。

他現在完全不關心少兒編程這股風颳到什麼程度了,新鄉之外的喧鬧與他無關。不管市場總盤子有多大,他能抓住的市場也只有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河南新鄉。所以他也懶得去像創業者通常做的那樣研究競品。在新鄉,做少兒編程的只有他一家,而新鄉之外的同行,不是對手更是幫手,他們鋪天蓋地的宣傳客觀上幫他“教育”了新鄉的市場。

融資也已經不在他的興趣範圍之內。上個月有一家新鄉本地的投資機構找到他,他們一起吃了一頓飯,對方問他現在的數據表現、公司的願景,他都答非所問,完全提不起興趣。吃完飯在他心裡這事兒就已經結束了。他和合夥人趙穎俊聊起融資,說他現在想做螞蟻,“大象踩不死螞蟻”。

做螞蟻有做螞蟻的好處:自由、從容。他現在每天都在店裡,自己不教課,但經常在教室裡待著。教室裡的一個個瞬間讓他欣慰(但這種欣慰再進一步描述也又變成了“正常”)。

比如有一堂課的作業是做三國遊戲,交上來的十個作品有三個“不一樣”。他們用了和之前老師教的不一樣的算法,自己琢磨的。他覺得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他敢於去質疑老師教他的東西”。還有在做debug的作業時,孩子們找到bug之後那種雀躍的喜悅也讓他印象深刻,“比他打遊戲成功的那個表現要強很多很多。”

但馬強對現狀仍然不夠滿意。在和老婆談戀愛的時候,他曾經說起過自己的夢想,其中一個就是當校長。但現在,他覺得自己還只是一個產品經理,算不上校長——在他的理解裡,團隊的規模“起碼一二百個人”才算得上校長。他仍然有著遠大的夢想。

夢想是什麼?他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實現財務自由,“有能力幫我想幫的人”。在他看來,身邊的人都只是為眼下的生計奔波,而他考慮的是長遠,“賺的不是當下的錢”。他對自己和公司有信心,他相信自己會夢想成真的。“因上努力,果上隨緣。”說完夢想他又補充了一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