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丨大眾化的民間創新“長”啥樣

創業 機器人 潘建偉 經濟 中國經濟時報 2017-06-07

——安徽民間創新調查

調查丨大眾化的民間創新“長”啥樣

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永群 ■查剛

5月27日晚間,國內兒童內容品牌“凱叔講故事”宣佈完成了由新東方領投,摯信資本、浙數文化(原浙報傳媒)和艾瑞資本跟投的B輪9000萬元融資。同時,“凱叔講故事”還與語音合成和人機交互的企業科大訊飛的“配音閣”達成了戰略合作。也許不久的將來,給孩子講故事的已經不是凱叔的聲音,而是用機器模仿出來的孩子父母的聲音。

此前一天,5月26日上午,在貴陽召開的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當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致完開場辭,背後的屏幕上立刻出現了一行中文。在中文字幕的下方,英文翻譯也同步出現。以“民間創新”姿態出現的科大訊飛,獨家研發的訊飛聽見智能會議系統,最早於2015年全球首次推出。該系統融合了科大訊飛的語音轉寫識別、篇章級處理方案、自然語言處理、陣列解混響、口語化風格處理以及聲紋識別等技術。經過兩年多不斷的技術更新,如今訊飛聽見的中文語音轉寫準確率已經達到95%以上,並且能夠實時翻譯成英、日、韓、維吾爾語四種語言。

科大訊飛不是獨例,華為已宣佈開始向蘋果收取專利費。身邊這些真實的創新故事在解說著一個事實:創新,高手在民間。而除了這些高大上的創新,民間的創新到底是什麼樣?有什麼樣的特徵?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安徽進行了調研採訪。

創新從娃娃抓起

今年10歲的白浩天是合肥工大附小一名小學生,學校每週都有一次機器人興趣課,那是他的最愛。說起對孩子的科技創新培養,白浩天的媽媽坦言,最初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去培養,只是孩子從小就喜歡拆裝玩具,對一些新奇的事物感興趣。上小學前第一次帶孩子去科技館,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一有空就被央求帶他去。慢慢地,白浩天的媽媽開始總結經驗,給孩子買一些科普讀物,選擇玩具也更加有針對性。“但這一切,都沒有在學校課堂上學得好,因為小夥伴比較多,孩子玩得更起勁,這讓孩子覺得創新意識和學語文、數學一樣重要。”

今年25歲的楊前進曾在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比賽總決賽中獲得一等獎。2016年9月,楊前進和同學一起成立了合肥合浦思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併入駐常青創客·夢空間,申請了6項專利,併成功引入安徽銀漢投資公司種子期投資500萬元,公司研發的機器人產品開始引起市場關注。白浩天所在的學校的機器人產品,就是由楊前進公司提供的。

“我們與學校合作,成立了機器人俱樂部,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梯次’培養。低年級學生會從給機器人搭建零部件開始做起,在操作的過程中,老師會將涉及到的物理學知識諸如槓桿、滑輪等滲透到教學中。雖然孩子們對這些原理可能不瞭解,但是因為之前體驗過這些實驗,等到他們真正在課堂上學習到這些知識的時候會非常輕鬆。”楊前進說:“高年級的同學則會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程序的錄入,今年FLL項目(是一項引進的青少年國際機器人比賽項目)的主題是‘無界課堂’。在一個事先預定好的場地內,參賽者根據要求完成指定項目,諸如讓機器人去圖書館、運動場,每個項目完成後會有相應的分數。”楊前進告訴記者,近幾年,他們已經同合肥市十幾所小學對接,機器人課堂非常受歡迎。

談到對小“創客”們的培養,楊前進認為,將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孩子們聚集在一起,他們會更有共同語言。這些孩子中,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執行能力強,通過他們的配合,思維方式的多樣性會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這是一種智慧的疊加,而且“1+1>2”。

5月19日,合肥市暨包河區2017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在常青街道淝南家園科技廣場舉行,記者在現場看到,在楊前進的指導下,一群小學生正組裝一個主體約有50釐米高的罐子型機器人。機器人的頂部放一個漏斗形的裝置,罐子底側還有一條管子延伸出來。手一靠近漏斗,漏斗上面的蓋子就會自動打開,“平時,廚房垃圾就可以放到這裡來,機器人設置了處理裝置,垃圾可以立即處理,處理完了直接通過管道排出去。”楊前進介紹,這個裝置就是希望經過處理減少廚房垃圾對環境的汙染。此外,通過組裝機器人能讓孩子們從感官上了解物理知識、數學知識。

“創新要從娃娃抓起,需要從社區起步,大的創新是創新,小的改進亦是創新,相較於產品,理念培養更重要。”楊前進說。

小微力量持續壯大

32歲的高原從來沒想到自己會成為30名安徽省“發現雙創之星”候選人之一,而且會有機會向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銀監會等14箇中央部委的領導談創業中最需要國家提供什麼樣的政策支持。等到同樣機會的還有袁靜,已經懷揣了20年的創業想法,2014年終於邁步。袁靜也是安徽省的“雙創之星”候選者,70後的他在創業者中算是“老大哥”,名單上年紀最輕的創業者是1992年出生。

高原2008年辭職在家鄉開竹製品加工小作坊時,他不會想到7年之後,會成為安徽省“雙創之星”的候選人。高原是安徽宣城人,2006年大專畢業之後開始在貿易公司上班,但是不安分的他一直希望鼓搗點自己的事情。高原的父親告訴他,想創業可以,但是必須是對自己要做的事情非常熟悉,才會讓他覺得有譜,也才能得到他的支持。高原工作的貿易公司主要從事竹製品的加工出口,他每次跑業務的時候都會在工廠多呆一兩天,仔細琢磨竹製品的加工工藝和公司的運作方式。2008年,他覺得自己能夠獨當一面了就辭去工作,在家鄉開了一個竹製品加工的小作坊。

從小作坊做起,逐漸有了起色後,高原決定把企業擴大。2010年,高原拿著當地政府擔保的40萬元免息信用貸款,加上自己籌措的資金,在涇縣創辦安徽鴻鑫竹業有限公司,加工各種竹編籬笆、護欄、果園竹架等產品,並出口到歐洲、美國等20多個國家。生意越做越大,高原蓋起了好幾幢廠房,也終於把自己的辦公地點從廠區門口的保安室搬進了自己的辦公室。目前,高原的鴻鑫竹業已經成了安徽最大的竹園藝產品生產基地。

1000名創業者、50個創業項目。合肥市包河區常青街道創辦的“常青創客·夢空間”成為安徽首家由政府主導的創新創業平臺。包河區常青街道辦事處主任沈常清告訴記者,短短兩年間類似的成功孵化案例不勝枚舉,目前,他們引入安徽投資俱樂部對空間進行市場化運營,帶來包括專業輔導和投融資對接在內的專業創業服務以及安徽創客大賽、安徽創業學院在內的品牌活動。

丁盯智能是一家以研發智能家居安全產品和技術為主的科技公司。2016年,丁盯智能作為合作伙伴入駐綠地創客(合肥),很快就與綠地集團達成深入緊密合作關係,該公司產品推出後三個月拿下了超過3000萬元行業訂單,並與鏈家、途家等大型資產運營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包河區濃厚的創新氛圍,甚至吸引了包括微軟雲暨移動技術孵化平臺、甲骨文軟件技術人才創新基地等落戶包河。2016年,軟通動力合肥公司(樂業空間)、武漢光谷、萬創雲谷等眾創空間先後開業,包河區在合肥市正式備案的眾創空間達到9家。

今年5月,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在我國研製成功。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繼2016年8月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之後,在量子信息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潘建偉預測,中國有望在今年年底製造出能與通用手提電腦計算能力相比擬的量子計算機,並計劃在2020年製造出超越目前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實現“量子稱霸”。基於潘建偉院士團隊實用化量子通信技術成立的科大國盾量子公司,已經在安徽合肥實現了產業化。

相比於量子領域的“巨無霸”,楊前進們的“小個子”創新走進每家每戶,讓創新從不食“人間煙火”到接地氣,其背後是安徽民間創新力量的“甦醒”與壯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帥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