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人物誌(七)-陳壽

要說中國人最熟悉的古代史,那應該就是三國了。這段歷史,不但中國人喜歡,隔壁的小日本也挺喜歡,為此他們還開發出了不少遊戲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莫過於《三國志》系列遊戲了。

解密真實的《三國志》:拔高著名漢奸,還故意不給名人立傳

不過,雖然名曰《三國志》,其藍本基本還是依託的明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算得上是把三國曆史推到頂峰的一本文學作品,而它的全名,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也就是《三國志》的硬核重製版。

解密真實的《三國志》:拔高著名漢奸,還故意不給名人立傳

相比來說,《三國志》初代機就沒有《三國演義》可讀性那麼強了,畢竟作為嚴肅的正史,它沒法像《三國演義》那樣作那麼多藝術虛構(比如過五關斬六將)甚至是在細節上刻意張冠李戴(比如溫酒斬華雄)。

解密真實的《三國志》:拔高著名漢奸,還故意不給名人立傳

但是這沒法抹去《三國志》的偉大,實際上,它是和《史記》、《漢書》和《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的名著。考慮到《後漢書》距離東漢時間太過久遠,有關漢末的記載甚至大段照搬《三國志》,因此《三國志》的水平甚至還可以說是超過《後漢書》,直追《史記》、《漢書》了。

解密真實的《三國志》:拔高著名漢奸,還故意不給名人立傳

因此,我們也就有必要把《三國志》的作者、曾經的蜀人、後來的晉人陳壽搬出來好好聊一聊了。

陳壽是巴西人(此巴西非彼巴西,是蜀漢的一個郡),年少的時候就來到成都,做了當時蜀漢大臣、名儒譙周的學生。彼時權宦黃皓當權,不阿附於他的大臣基本都沒好果子吃。而這位陳壽和他的老師譙周偏偏還都不喜歡跟著這個鬼宦官後面混,於是,陳壽也就沒撈著什麼官。他一看入仕無望,乾脆藉著老父去世的名義回家待著去了。

解密真實的《三國志》:拔高著名漢奸,還故意不給名人立傳

直到魏滅蜀後好幾年,陳壽依舊安安靜靜在巴西待著,沒什麼動靜。直到晉朝名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張華擔任司空的時候,才把這位昔日在蜀漢鬱郁不得志的陳壽提拔出來,擔任了諸如縣令、著作郎的小官。

張華具體為什麼舉薦陳壽,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他覺得陳壽是個人才,也許是陳壽的老師譙周跟他提到過自己的這個學生,總之已經說不清了。但是他的這次提拔,卻發掘出了一個偉大的史學家。

陳壽在任上,先是收集整理了諸葛亮的集子——《蜀相諸葛亮集》獻給皇帝。司馬炎是諸葛亮的粉絲,一讀大喜,好好地表揚了一頓陳壽。陳壽再接再厲,一口氣寫了六十五篇文章,分成三部,合稱《三國志》。

解密真實的《三國志》:拔高著名漢奸,還故意不給名人立傳

當時的史學界,編纂三國題材的史書並不少,在陳壽之間就已經有了基本官方的《魏書》和《吳書》。而陳壽的這本《三國志》起到的作用,就是把這些史書全部淘汰,使得在近兩千年後,他的《三國志》成為研究三國曆史的幾乎唯一材料。

這當然不是說陳壽搞壟斷主義,而是因為他的史書非常經典優秀,因此使得同時代的人的史書相形見絀,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在陳壽《三國志》編訂完成後,時人有修《魏書》的,讀完後更是直接將自己的文稿付之一炬:“陳壽的書寫的這麼好,我還編個什麼勁兒呢?”

解密真實的《三國志》:拔高著名漢奸,還故意不給名人立傳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三國志》就完美無缺。作為一本私修正史,《三國志》肯定有問題,比如缺乏志、書、表等。而作為修史者,陳壽本人的問題,也在影響著這本著作。

陳壽雖然是蜀漢人,但是由於長期被打壓,因此很難說他對蜀漢有什麼太好的感情。後人多讚揚他身為蜀人卻沒有為尊者諱,反而犀利批評蜀漢的過失,這是事實;但是換一個角度,也是陳壽對蜀漢沒有任何眷戀和好感的體現。

比如說諸葛亮,陳壽就對他很不感冒。因為陳壽他爹當年是馬謖的部下,因為馬謖案受過牽連;再加上馬謖自己在少武侯諸葛瞻帳下做官的時候,也沒怎麼被諸葛瞻重用過,導致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就有點微妙了,就此也招致過很多非議。

解密真實的《三國志》:拔高著名漢奸,還故意不給名人立傳

不過,礙於諸葛亮的巨大名氣,以及皇帝司馬炎對諸葛亮的欣賞,陳壽還不敢怎麼歪曲諸葛亮。但是對於譙周和丁儀兄弟,陳壽就把他人性的正反面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前面說過,譙周是陳壽的老師。而這位譙周老師,在蜀漢生死存亡的時候,是個鐵桿投降派,並且在朝野上下到處宣揚投降思想,並且事實上促成了劉禪下定決心投降魏國。這種人,無論你怎麼解釋,他都洗不脫“漢奸”的罪名。而在陳壽那裡,譙周變成了心存社稷、憐憫兩川生靈的大好人;

解密真實的《三國志》:拔高著名漢奸,還故意不給名人立傳

而丁儀兄弟是漢魏時期著名的政治人物和文學家,丁家也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望族,陳壽就派人去跟丁家人說:“給我一千斛糧食,我就給你們家老爺子好好寫一篇傳。”丁家人根本沒理睬他,結果丁儀兄弟也就沒有在《三國志》裡面留下自己哪怕一小篇列傳。

解密真實的《三國志》:拔高著名漢奸,還故意不給名人立傳

而由於《三國志》的行文過於簡略,使得其原文的可讀性其實相當低,是沒法和《史記》、《漢書》這樣兼具文學性和歷史性的史書相提並論的。後來是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羅貫中將《三國志》通俗演義了一下,才把三國故事徹底深入人心的。

有關陳壽的故事,基本也就講到這裡了。作為一個蜀漢遺老,他和昨天咱們講述的周處都算得上是晉朝的良臣——一個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個修史名流千古。更巧的是,他們兩位都是在元康七年去世的。

陳壽的書裡,有一句話非常有名——“中山靖王之後”,我們都知道他說的是劉備。實際上,劉備這個漢朝宗親到底純度有幾分,是很值得推敲的;而與陳壽他們同一時代的一位名將,卻是實打實的漢室宗親。而這位漢朝遺老,和周處一樣,也用自己的生命,為晉朝奉獻了一切。

這個人是誰呢?咱們明天接著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