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Shing-Tung Yau),原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 [1-2] ,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同年隨父母移居香港,美籍華人,國際知名數學家,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 [3]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4]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5]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 [6] 、哈佛大學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講座教授 [7]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8]

1969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 [6] ;1971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博士(師從陳省身);1974-1987年任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數學教授 [9] ;1987年起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1993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5] ;1994年成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200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2013年起任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 [4]

丘成桐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等,是幾何分析學科的奠基人 [10]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學中弦理論的基本概念,對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丘成桐囊括了維布倫幾何獎(1981)、菲爾茲獎(1982)、麥克阿瑟獎(1985) [11] 、克拉福德獎(1994)、美國國家科學獎(1997)、沃爾夫數學獎(2010) [4] 、馬塞爾·格羅斯曼獎(2018)等獎項 [12] 。特別是在1982年度榮獲最高數學獎菲爾茲獎,是第一位獲得這項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

他是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沃爾夫數學獎華人

求學階段

他是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沃爾夫數學獎華人

丘成桐

丘成桐,漢族客家人。丘鎮英之子,祖籍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 [3]

丘成桐的母親樑若琳,是梅城最後一位秀才樑伯聰之女,出身於紅杏坊的書香門第,未出閨門就受到傳統中華文化的薰陶,後來時常規勸與告誡子女不可對做人準則有任何逾越,希望他們將來名留史冊。這樣的激勵,伴隨了丘成桐的成長,丘成桐後來的刻苦自勵與其父母良好而深刻的影響不無關係。 [15-16]

父親曾在香港香江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 [17] 。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 [18] 。在香港培正中學就讀時勤奮鑽研數學,成績優異。1966年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1969年提前修完四年課程,為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陳省身教授所器重,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在陳省身指導下,1971年獲博士學位。 [19]

美國階段

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伕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1歲畢業時就註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作者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裡討論時一個年紀很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在伯克利學習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當年他只有28歲。也就是說,從入學伯克利到他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之間相隔還不到10年。在他作報告的那一年,陳景潤先生也同時被邀請做45分鐘的報告。 [18]

他是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沃爾夫數學獎華人

丘成桐

20世紀70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裡,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數學是奇妙的,也是生澀的。即使是立志在數學領域建功立業的年輕學生,能堅持到最後並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謂這樣一顆“晨星”。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少,最後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對講臺下唯一的學生悉心教誨。這唯一的學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後,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文中巧妙地解決了當時十分著名的“沃爾夫猜想”。他對這個問題的巧妙解決,使當時的世界數學界意識到一個數學新星的出現。 [18]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為斯坦福大學數學教授。 [18]

1978年,他應邀在芬蘭舉行的世界數學大會上做題為《微分幾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學術報告。這一報告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前後微分幾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這之後,他又解決了“正質量猜測”等一系列數學領域難題。 [18]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廣泛,涉及微分幾何的各個方面,成果累累。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 [18]

1982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 [18]

1989年,美國數學會在洛杉磯舉行微分幾何大會,丘成桐作為世界微分幾何的新一代領導人出任大會主席。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但這並不會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堅韌、堅持、鍥而不捨,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18]

回港任教

他是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沃爾夫數學獎華人

丘成桐在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

1993年,丘教授返回母校香港中文大學,領導成立中大數學科學研究所,同時擔任研究所所長,帶領研究工作,並定期回港教學及指導研究生。 [21]

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200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4]

2010年,獲得沃爾夫數學獎,這是在阿貝爾獎出現前最接近諾貝爾獎的獎項,是數學界的終身成就獎。

2013年,丘成桐教授應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五十週年傑出學人講座系列的主講嘉賓,在校園主持“哈佛百年,中大五十——從哈佛百年數學看培育下一代”講座。 [21]

2018年,被授予“馬塞爾·格羅斯曼獎”,以表彰其在證明廣義相對論中總質量的正定性、完善“準局域質量”概念、證明“卡拉比猜想”,以及在黑洞物理研究等工作中的巨大貢獻。這是該物理大獎首次頒給華人數學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