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蘄縣古城遺址位於宿州市南20公里處蘄縣鎮境內,206國道穿城而過,是安徽省內發現最早的一座古城。秦統一六國時置蘄縣,南樑改設蘄城郡,隋朝複稱蘄縣,元代廢縣遷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蘄縣鎮歷史源遠流長,是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發源地。

"

蘄縣古城遺址位於宿州市南20公里處蘄縣鎮境內,206國道穿城而過,是安徽省內發現最早的一座古城。秦統一六國時置蘄縣,南樑改設蘄城郡,隋朝複稱蘄縣,元代廢縣遷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蘄縣鎮歷史源遠流長,是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發源地。

一個不被重視的皖北古鎮——蘄縣鎮

埇橋區蘄縣鎮政府西北邊邢莊子的農田,看到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城垣(當地人稱之為“古城牆”),不少村民正在古城垣邊上的農田裡播種,城牆上還種植了不少松樹,看上去有數十年的樹齡。記者登上古城垣發現,有幾處遺址已經看不出城垣的模樣,有的地方是剛割過的麥茬,有的是已經被翻過的黑土,還有的地方已經長出了玉米苗,往西南方向前行,還可以看到一座座墳墓。蘄縣古城的歷史比宿州城還要古老,現存的兩處規模比較大的城垣,一處位於邢莊子的農田中,大體呈東西方向延伸,另一處位於蘄縣街北206國道東側,大體呈南北走向。兩處古城垣都蜿蜒幾公里,高約3至5米不等,平時可以在古城垣邊上撿拾到一些秦磚漢瓦的碎片。古城垣邊的墳墓,除了206國道東側的一段是淮海戰役雙堆戰場死難烈士的陵園。

"

蘄縣古城遺址位於宿州市南20公里處蘄縣鎮境內,206國道穿城而過,是安徽省內發現最早的一座古城。秦統一六國時置蘄縣,南樑改設蘄城郡,隋朝複稱蘄縣,元代廢縣遷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蘄縣鎮歷史源遠流長,是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發源地。

一個不被重視的皖北古鎮——蘄縣鎮

埇橋區蘄縣鎮政府西北邊邢莊子的農田,看到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城垣(當地人稱之為“古城牆”),不少村民正在古城垣邊上的農田裡播種,城牆上還種植了不少松樹,看上去有數十年的樹齡。記者登上古城垣發現,有幾處遺址已經看不出城垣的模樣,有的地方是剛割過的麥茬,有的是已經被翻過的黑土,還有的地方已經長出了玉米苗,往西南方向前行,還可以看到一座座墳墓。蘄縣古城的歷史比宿州城還要古老,現存的兩處規模比較大的城垣,一處位於邢莊子的農田中,大體呈東西方向延伸,另一處位於蘄縣街北206國道東側,大體呈南北走向。兩處古城垣都蜿蜒幾公里,高約3至5米不等,平時可以在古城垣邊上撿拾到一些秦磚漢瓦的碎片。古城垣邊的墳墓,除了206國道東側的一段是淮海戰役雙堆戰場死難烈士的陵園。

一個不被重視的皖北古鎮——蘄縣鎮

在蘄縣古城內外及其周邊,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如:西上航,東上航,橋上閣,魚趕集,觀星臺,金鑾殿,二龍戲珠,隱王廟,象窩,古戰場,七十二連營等等。但由於代遠年湮,風雨侵蝕等諸多原因,至今所能留下的名勝古蹟已為數不多。這裡擷取幾處以饗讀者。

西上航

位於蘄縣老街南頭,沿澮河北岸向西約100米至200米處,是一處新石器時期遺址,遺址面積約有1000平米,上面疊加著各個時期的生活遺物。自新石器之後還發現有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生活遺蹟。據考證得知,古代先民多傍水而居,西商行遺址就位於澮河北岸,即澮水之陽,澮河是一條天然河流,水面寬闊。過去的陸路交通不便,交通都以水運為主,河流相當於古代運輸的大動脈。這裡曾經是蘄縣城南一古代延續數百年的碼頭,因而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貨物集散地,像集市一樣可以進行貿易往來,影響很大,形成一定的行市。因而稱作“行”,即隨行就市。至於稱為另外一“航”,據說貨物都是船舶從這裡運出運入,出航歸航而來,所以西上行也叫西上航。

觀星臺

位於蘄縣大街北頭,內城東南角。觀星臺,是古代先民用來觀測天象,預測天氣的一古老的氣象建築設施。下面用土夯成高臺,臺上有閣樓一座,閣內設有觀測天象的古老儀器

。閣樓上有一木製圓臺,人可以站長在圓臺上,觀星斗,望日月。據說建於西周末年諸侯國時期,是諸侯王國的天文設施。傳說為備垓下之戰,劉邦駐軍蘄縣時,經常與軍師一同登臨觀星臺,觀測星象,預測天氣。有一天劉邦觀星迴來,下令軍民備足一月的柴草,眾人不解其意。蕭何問曰:大王,這是為何?劉邦說:天機不可洩露!依令照辦即是。果然沒兩天,秋雨連綿,一直下了一個多月。這個故事,後代也有古詩佐證。詩曰:澮水滔滔西北來,漢王基業步雲開,蓋世英雄今已負,空留昔日觀星臺。

觀星臺歷時兩千餘年,閣樓設施都不復再,而今遺址尚存,遺址上建有蘄縣變電所。

隱王廟與紅果樹

隱王廟,位於蘄縣集澮水南岸的戴庵村,與蘄縣古城隔河相望。廟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只知廟內塑有三座神像。中間是陳勝,兩邊是吳廣和符離人葛嬰。傳說陳勝吳廣起義後期,秦二世派大將童郢率軍攻打陳勝,起義軍節節敗退,陳勝曾逃入此廟,躲過了秦兵的的搜捕。後來,起義軍徹底失敗後,當地人們很懷念陳勝這位有膽有識的草莽英雄,於是集資建廟,供奉陳勝、吳廣、葛嬰等三位英雄。蘄縣一代一直稱陳勝為隱王。這就是隱王廟的由來。關於隱王廟之事,也有古詩記載:隱王廟建澮河南,中塑陳吳各大賢。立志犧牲除暴秦,敢為黎庶棄華年。隱王廟雖不復存在,但遺址尚存。

遺址上有棵紅果樹,據說已經一千多年,還很茂盛生長著,被當地人尊奉為神樹,也是蘄縣著名的景點之一。1958年,蘇聯史學家來蘄縣考察古城,專程到隱王廟觀賞紅果樹。上世紀80年代初,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也慕名專程到隱王廟觀賞紅果樹。

象窩

象窩,位於蘄縣古城西徐橋南靠近澮河的地方。傳說是範王坐蘄縣時,交趾國(現在越南境內)供來一頭大象。大象是熱帶動物,喜水源充足的地方,所以範王就遣人把大象散養於縣城西門澮水岸邊。大象擅掏洞戲水,河灣一帶被大象掏了許多窟窿,人們便把這一帶稱為象窩。象窩周邊水草豐茂,岸柳成行,河灘上白鷺與仙鶴成群。尤其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登上西南城牆瞭望象窩處,風景宜人,漁舟唱晚,心曠神怡。有古詩云:往事如煙歲月寒,賞今懷古意纏綿,千秋勝蹟知多少,象去窩空不復還。

"

蘄縣古城遺址位於宿州市南20公里處蘄縣鎮境內,206國道穿城而過,是安徽省內發現最早的一座古城。秦統一六國時置蘄縣,南樑改設蘄城郡,隋朝複稱蘄縣,元代廢縣遷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蘄縣鎮歷史源遠流長,是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發源地。

一個不被重視的皖北古鎮——蘄縣鎮

埇橋區蘄縣鎮政府西北邊邢莊子的農田,看到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城垣(當地人稱之為“古城牆”),不少村民正在古城垣邊上的農田裡播種,城牆上還種植了不少松樹,看上去有數十年的樹齡。記者登上古城垣發現,有幾處遺址已經看不出城垣的模樣,有的地方是剛割過的麥茬,有的是已經被翻過的黑土,還有的地方已經長出了玉米苗,往西南方向前行,還可以看到一座座墳墓。蘄縣古城的歷史比宿州城還要古老,現存的兩處規模比較大的城垣,一處位於邢莊子的農田中,大體呈東西方向延伸,另一處位於蘄縣街北206國道東側,大體呈南北走向。兩處古城垣都蜿蜒幾公里,高約3至5米不等,平時可以在古城垣邊上撿拾到一些秦磚漢瓦的碎片。古城垣邊的墳墓,除了206國道東側的一段是淮海戰役雙堆戰場死難烈士的陵園。

一個不被重視的皖北古鎮——蘄縣鎮

在蘄縣古城內外及其周邊,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如:西上航,東上航,橋上閣,魚趕集,觀星臺,金鑾殿,二龍戲珠,隱王廟,象窩,古戰場,七十二連營等等。但由於代遠年湮,風雨侵蝕等諸多原因,至今所能留下的名勝古蹟已為數不多。這裡擷取幾處以饗讀者。

西上航

位於蘄縣老街南頭,沿澮河北岸向西約100米至200米處,是一處新石器時期遺址,遺址面積約有1000平米,上面疊加著各個時期的生活遺物。自新石器之後還發現有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生活遺蹟。據考證得知,古代先民多傍水而居,西商行遺址就位於澮河北岸,即澮水之陽,澮河是一條天然河流,水面寬闊。過去的陸路交通不便,交通都以水運為主,河流相當於古代運輸的大動脈。這裡曾經是蘄縣城南一古代延續數百年的碼頭,因而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貨物集散地,像集市一樣可以進行貿易往來,影響很大,形成一定的行市。因而稱作“行”,即隨行就市。至於稱為另外一“航”,據說貨物都是船舶從這裡運出運入,出航歸航而來,所以西上行也叫西上航。

觀星臺

位於蘄縣大街北頭,內城東南角。觀星臺,是古代先民用來觀測天象,預測天氣的一古老的氣象建築設施。下面用土夯成高臺,臺上有閣樓一座,閣內設有觀測天象的古老儀器

。閣樓上有一木製圓臺,人可以站長在圓臺上,觀星斗,望日月。據說建於西周末年諸侯國時期,是諸侯王國的天文設施。傳說為備垓下之戰,劉邦駐軍蘄縣時,經常與軍師一同登臨觀星臺,觀測星象,預測天氣。有一天劉邦觀星迴來,下令軍民備足一月的柴草,眾人不解其意。蕭何問曰:大王,這是為何?劉邦說:天機不可洩露!依令照辦即是。果然沒兩天,秋雨連綿,一直下了一個多月。這個故事,後代也有古詩佐證。詩曰:澮水滔滔西北來,漢王基業步雲開,蓋世英雄今已負,空留昔日觀星臺。

觀星臺歷時兩千餘年,閣樓設施都不復再,而今遺址尚存,遺址上建有蘄縣變電所。

隱王廟與紅果樹

隱王廟,位於蘄縣集澮水南岸的戴庵村,與蘄縣古城隔河相望。廟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只知廟內塑有三座神像。中間是陳勝,兩邊是吳廣和符離人葛嬰。傳說陳勝吳廣起義後期,秦二世派大將童郢率軍攻打陳勝,起義軍節節敗退,陳勝曾逃入此廟,躲過了秦兵的的搜捕。後來,起義軍徹底失敗後,當地人們很懷念陳勝這位有膽有識的草莽英雄,於是集資建廟,供奉陳勝、吳廣、葛嬰等三位英雄。蘄縣一代一直稱陳勝為隱王。這就是隱王廟的由來。關於隱王廟之事,也有古詩記載:隱王廟建澮河南,中塑陳吳各大賢。立志犧牲除暴秦,敢為黎庶棄華年。隱王廟雖不復存在,但遺址尚存。

遺址上有棵紅果樹,據說已經一千多年,還很茂盛生長著,被當地人尊奉為神樹,也是蘄縣著名的景點之一。1958年,蘇聯史學家來蘄縣考察古城,專程到隱王廟觀賞紅果樹。上世紀80年代初,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也慕名專程到隱王廟觀賞紅果樹。

象窩

象窩,位於蘄縣古城西徐橋南靠近澮河的地方。傳說是範王坐蘄縣時,交趾國(現在越南境內)供來一頭大象。大象是熱帶動物,喜水源充足的地方,所以範王就遣人把大象散養於縣城西門澮水岸邊。大象擅掏洞戲水,河灣一帶被大象掏了許多窟窿,人們便把這一帶稱為象窩。象窩周邊水草豐茂,岸柳成行,河灘上白鷺與仙鶴成群。尤其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登上西南城牆瞭望象窩處,風景宜人,漁舟唱晚,心曠神怡。有古詩云:往事如煙歲月寒,賞今懷古意纏綿,千秋勝蹟知多少,象去窩空不復還。

一個不被重視的皖北古鎮——蘄縣鎮

就是這樣一座古鎮缺乏包護,致使現在只能依稀看到古時的痕跡,古城的樣貌卻一去不復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