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37歲到62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25年,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學術最成熟的時期。然而,有一個人,卻在這最寶貴的25年裡,消失匿跡,默默無聞,只為一心報效祖國,潛心投入核武器研究。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37歲到62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25年,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學術最成熟的時期。然而,有一個人,卻在這最寶貴的25年裡,消失匿跡,默默無聞,只為一心報效祖國,潛心投入核武器研究。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院士

學成歸國——靈臺無計逃神矢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湖南省慈利縣江埡一個書香之家,祖父陳吉甫是清末慈利縣的五個舉人之一,父親陳秉一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母親吳壽年則是當地的一位土家淑女。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陳能寬的靈智與情懷,良好的家庭的教育使他自幼勤奮好學。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37歲到62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25年,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學術最成熟的時期。然而,有一個人,卻在這最寶貴的25年裡,消失匿跡,默默無聞,只為一心報效祖國,潛心投入核武器研究。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院士

學成歸國——靈臺無計逃神矢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湖南省慈利縣江埡一個書香之家,祖父陳吉甫是清末慈利縣的五個舉人之一,父親陳秉一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母親吳壽年則是當地的一位土家淑女。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陳能寬的靈智與情懷,良好的家庭的教育使他自幼勤奮好學。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40年陳能寬(左二)與同學

陳能寬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並不太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掀起抗日救國高潮。之後,上海、南京淪陷,武漢告急、常德血戰,陳能寬的學校也被疏散到了距城40公里的地方。

飽嘗民族危亡恥辱的陳能寬立志要找一條"救國之道",通過學習,用知識壯大祖國。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37歲到62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25年,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學術最成熟的時期。然而,有一個人,卻在這最寶貴的25年裡,消失匿跡,默默無聞,只為一心報效祖國,潛心投入核武器研究。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院士

學成歸國——靈臺無計逃神矢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湖南省慈利縣江埡一個書香之家,祖父陳吉甫是清末慈利縣的五個舉人之一,父親陳秉一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母親吳壽年則是當地的一位土家淑女。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陳能寬的靈智與情懷,良好的家庭的教育使他自幼勤奮好學。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40年陳能寬(左二)與同學

陳能寬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並不太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掀起抗日救國高潮。之後,上海、南京淪陷,武漢告急、常德血戰,陳能寬的學校也被疏散到了距城40公里的地方。

飽嘗民族危亡恥辱的陳能寬立志要找一條"救國之道",通過學習,用知識壯大祖國。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後排左一)與校友一起合影

1946年,陳能寬以優異的成績於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礦冶工程系,第二年,抱著振興中華的願望,陳能寬同妻子漂洋過海到美國深造。

在美國求學期間,他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物理冶金碩士學位。隨後,他跟隨金屬物理研究領域著名專家麥休孫(C.H.Mathewson)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金屬位錯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成果。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37歲到62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25年,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學術最成熟的時期。然而,有一個人,卻在這最寶貴的25年裡,消失匿跡,默默無聞,只為一心報效祖國,潛心投入核武器研究。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院士

學成歸國——靈臺無計逃神矢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湖南省慈利縣江埡一個書香之家,祖父陳吉甫是清末慈利縣的五個舉人之一,父親陳秉一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母親吳壽年則是當地的一位土家淑女。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陳能寬的靈智與情懷,良好的家庭的教育使他自幼勤奮好學。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40年陳能寬(左二)與同學

陳能寬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並不太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掀起抗日救國高潮。之後,上海、南京淪陷,武漢告急、常德血戰,陳能寬的學校也被疏散到了距城40公里的地方。

飽嘗民族危亡恥辱的陳能寬立志要找一條"救國之道",通過學習,用知識壯大祖國。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後排左一)與校友一起合影

1946年,陳能寬以優異的成績於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礦冶工程系,第二年,抱著振興中華的願望,陳能寬同妻子漂洋過海到美國深造。

在美國求學期間,他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物理冶金碩士學位。隨後,他跟隨金屬物理研究領域著名專家麥休孫(C.H.Mathewson)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金屬位錯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成果。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20世紀50年代初留美時的一組工作照(左上K.T.Aust教授、右上陳能寬、左下R.B.Pond教授

正當他學成準備回國時,美國發動朝鮮戰爭,中國抗美援朝,中美關係惡化,陳能寬只能暫時留下。直到1955年底,陳能寬才排除美國政府的重重干擾和阻撓,從舊金山經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抵達深圳。

有朋友問他為什麼要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他說,"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它。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正如魯迅的詩句所說'我是靈臺無計逃神矢'呀!"

至此,陳能寬終於回到了闊別8年的祖國。

消失25年——不辭沉默鑄堅甲

當陳能寬還沉浸在回國的喜悅中時,一個出乎他意料的決定正悄悄改變著他的人生軌跡,也影響著新中國的未來。

1960年夏,陳能寬奉命調入二機部。有一天,時任二機部九局局長、負責核武器研製工作的李覺將軍找他談話。

"陳能寬同志,調你到二機部來,是想請你參加一件國家重要的機密工作, 國家要研製一種'新產品',我們想讓你負責爆轟物理實驗工作。"

雖然領導沒有直接說明新產品的名字,但陳能寬已經覺察到這"新產品"的含義了。在此之前陳能寬連炸藥都沒見過,他一直從事金屬領域的研究,從沒想過有一天要轉行進行當時尚處於空白狀態的爆轟物理研究,進入原子彈的研究領域,然而李覺將軍的一席話堅定了他改行的決定。

"我們大家誰也沒有研製過原子彈。人家說離開外國人的幫助,我們中國人10年,20年也休想把原子彈造出來,我們應當有志氣。"

就這樣,因為國家的需要,陳能寬臨危受命,全心投入到一個未知的科學領域,開始了他銷聲匿跡、隱姓埋名25年的人生。

當時,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爆轟設計尤為關鍵。陳能寬帶著一支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的百人隊伍從零做起,開始了最危險、最艱辛的原子彈爆轟物理的艱難探索。

爆轟實驗場選在了河北懷來縣長城腳下的一個工程兵的試驗場,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實驗場地處風口,春天風沙,夏天冰雹,冬天沒有禦寒措施。實驗場的基礎設施更是簡陋,水泥碉堡裡面裝著實驗儀器,一座兩層的小樓,用來裝配各種炸藥,外加一個十分簡易的變電站;宿舍是30多人,一排的大通炕,大多數工作人員擠在一起睡。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37歲到62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25年,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學術最成熟的時期。然而,有一個人,卻在這最寶貴的25年裡,消失匿跡,默默無聞,只為一心報效祖國,潛心投入核武器研究。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院士

學成歸國——靈臺無計逃神矢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湖南省慈利縣江埡一個書香之家,祖父陳吉甫是清末慈利縣的五個舉人之一,父親陳秉一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母親吳壽年則是當地的一位土家淑女。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陳能寬的靈智與情懷,良好的家庭的教育使他自幼勤奮好學。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40年陳能寬(左二)與同學

陳能寬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並不太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掀起抗日救國高潮。之後,上海、南京淪陷,武漢告急、常德血戰,陳能寬的學校也被疏散到了距城40公里的地方。

飽嘗民族危亡恥辱的陳能寬立志要找一條"救國之道",通過學習,用知識壯大祖國。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後排左一)與校友一起合影

1946年,陳能寬以優異的成績於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礦冶工程系,第二年,抱著振興中華的願望,陳能寬同妻子漂洋過海到美國深造。

在美國求學期間,他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物理冶金碩士學位。隨後,他跟隨金屬物理研究領域著名專家麥休孫(C.H.Mathewson)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金屬位錯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成果。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20世紀50年代初留美時的一組工作照(左上K.T.Aust教授、右上陳能寬、左下R.B.Pond教授

正當他學成準備回國時,美國發動朝鮮戰爭,中國抗美援朝,中美關係惡化,陳能寬只能暫時留下。直到1955年底,陳能寬才排除美國政府的重重干擾和阻撓,從舊金山經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抵達深圳。

有朋友問他為什麼要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他說,"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它。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正如魯迅的詩句所說'我是靈臺無計逃神矢'呀!"

至此,陳能寬終於回到了闊別8年的祖國。

消失25年——不辭沉默鑄堅甲

當陳能寬還沉浸在回國的喜悅中時,一個出乎他意料的決定正悄悄改變著他的人生軌跡,也影響著新中國的未來。

1960年夏,陳能寬奉命調入二機部。有一天,時任二機部九局局長、負責核武器研製工作的李覺將軍找他談話。

"陳能寬同志,調你到二機部來,是想請你參加一件國家重要的機密工作, 國家要研製一種'新產品',我們想讓你負責爆轟物理實驗工作。"

雖然領導沒有直接說明新產品的名字,但陳能寬已經覺察到這"新產品"的含義了。在此之前陳能寬連炸藥都沒見過,他一直從事金屬領域的研究,從沒想過有一天要轉行進行當時尚處於空白狀態的爆轟物理研究,進入原子彈的研究領域,然而李覺將軍的一席話堅定了他改行的決定。

"我們大家誰也沒有研製過原子彈。人家說離開外國人的幫助,我們中國人10年,20年也休想把原子彈造出來,我們應當有志氣。"

就這樣,因為國家的需要,陳能寬臨危受命,全心投入到一個未知的科學領域,開始了他銷聲匿跡、隱姓埋名25年的人生。

當時,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爆轟設計尤為關鍵。陳能寬帶著一支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的百人隊伍從零做起,開始了最危險、最艱辛的原子彈爆轟物理的艱難探索。

爆轟實驗場選在了河北懷來縣長城腳下的一個工程兵的試驗場,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實驗場地處風口,春天風沙,夏天冰雹,冬天沒有禦寒措施。實驗場的基礎設施更是簡陋,水泥碉堡裡面裝著實驗儀器,一座兩層的小樓,用來裝配各種炸藥,外加一個十分簡易的變電站;宿舍是30多人,一排的大通炕,大多數工作人員擠在一起睡。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87年7月陳能寬(左二)、胡仁宇(右二)、任益民(右三)、孫維昌(左一)到17號工地爆轟場地故地

陳能寬率領隊伍白天做爆轟試驗,晚上分析處理數據,然而能夠用來分析這些數據的,只有計算尺、手搖計算機、甚至算盤。物質匱乏,設備簡陋,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經過上千次實驗,終於使"內爆法"的關鍵技術實現了突破,隨後,做出了第一顆原子彈所需的起爆元件。

1962年底,隨著實驗規模的擴大和危險係數的增加, 實驗場遷到了青海湖畔,那裡條件更加艱苦,也是一個絕對機密的地方,他甚至沒有告訴妻子自己要去哪裡。也就是在那個地方,陳能寬組織完成了全尺寸爆轟模擬試驗,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37歲到62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25年,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學術最成熟的時期。然而,有一個人,卻在這最寶貴的25年裡,消失匿跡,默默無聞,只為一心報效祖國,潛心投入核武器研究。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院士

學成歸國——靈臺無計逃神矢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湖南省慈利縣江埡一個書香之家,祖父陳吉甫是清末慈利縣的五個舉人之一,父親陳秉一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母親吳壽年則是當地的一位土家淑女。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陳能寬的靈智與情懷,良好的家庭的教育使他自幼勤奮好學。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40年陳能寬(左二)與同學

陳能寬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並不太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掀起抗日救國高潮。之後,上海、南京淪陷,武漢告急、常德血戰,陳能寬的學校也被疏散到了距城40公里的地方。

飽嘗民族危亡恥辱的陳能寬立志要找一條"救國之道",通過學習,用知識壯大祖國。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後排左一)與校友一起合影

1946年,陳能寬以優異的成績於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礦冶工程系,第二年,抱著振興中華的願望,陳能寬同妻子漂洋過海到美國深造。

在美國求學期間,他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物理冶金碩士學位。隨後,他跟隨金屬物理研究領域著名專家麥休孫(C.H.Mathewson)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金屬位錯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成果。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20世紀50年代初留美時的一組工作照(左上K.T.Aust教授、右上陳能寬、左下R.B.Pond教授

正當他學成準備回國時,美國發動朝鮮戰爭,中國抗美援朝,中美關係惡化,陳能寬只能暫時留下。直到1955年底,陳能寬才排除美國政府的重重干擾和阻撓,從舊金山經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抵達深圳。

有朋友問他為什麼要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他說,"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它。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正如魯迅的詩句所說'我是靈臺無計逃神矢'呀!"

至此,陳能寬終於回到了闊別8年的祖國。

消失25年——不辭沉默鑄堅甲

當陳能寬還沉浸在回國的喜悅中時,一個出乎他意料的決定正悄悄改變著他的人生軌跡,也影響著新中國的未來。

1960年夏,陳能寬奉命調入二機部。有一天,時任二機部九局局長、負責核武器研製工作的李覺將軍找他談話。

"陳能寬同志,調你到二機部來,是想請你參加一件國家重要的機密工作, 國家要研製一種'新產品',我們想讓你負責爆轟物理實驗工作。"

雖然領導沒有直接說明新產品的名字,但陳能寬已經覺察到這"新產品"的含義了。在此之前陳能寬連炸藥都沒見過,他一直從事金屬領域的研究,從沒想過有一天要轉行進行當時尚處於空白狀態的爆轟物理研究,進入原子彈的研究領域,然而李覺將軍的一席話堅定了他改行的決定。

"我們大家誰也沒有研製過原子彈。人家說離開外國人的幫助,我們中國人10年,20年也休想把原子彈造出來,我們應當有志氣。"

就這樣,因為國家的需要,陳能寬臨危受命,全心投入到一個未知的科學領域,開始了他銷聲匿跡、隱姓埋名25年的人生。

當時,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爆轟設計尤為關鍵。陳能寬帶著一支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的百人隊伍從零做起,開始了最危險、最艱辛的原子彈爆轟物理的艱難探索。

爆轟實驗場選在了河北懷來縣長城腳下的一個工程兵的試驗場,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實驗場地處風口,春天風沙,夏天冰雹,冬天沒有禦寒措施。實驗場的基礎設施更是簡陋,水泥碉堡裡面裝著實驗儀器,一座兩層的小樓,用來裝配各種炸藥,外加一個十分簡易的變電站;宿舍是30多人,一排的大通炕,大多數工作人員擠在一起睡。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87年7月陳能寬(左二)、胡仁宇(右二)、任益民(右三)、孫維昌(左一)到17號工地爆轟場地故地

陳能寬率領隊伍白天做爆轟試驗,晚上分析處理數據,然而能夠用來分析這些數據的,只有計算尺、手搖計算機、甚至算盤。物質匱乏,設備簡陋,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經過上千次實驗,終於使"內爆法"的關鍵技術實現了突破,隨後,做出了第一顆原子彈所需的起爆元件。

1962年底,隨著實驗規模的擴大和危險係數的增加, 實驗場遷到了青海湖畔,那裡條件更加艱苦,也是一個絕對機密的地方,他甚至沒有告訴妻子自己要去哪裡。也就是在那個地方,陳能寬組織完成了全尺寸爆轟模擬試驗,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 能 寬 ( 前 右 一 ) 在 實 驗 室 裡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這標誌著我國的國防向前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的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陳能寬在現場親眼看到急劇升騰的蘑菇雲熱淚盈眶,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東方巨響"和"神州日月增光 "幾個字。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37歲到62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25年,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學術最成熟的時期。然而,有一個人,卻在這最寶貴的25年裡,消失匿跡,默默無聞,只為一心報效祖國,潛心投入核武器研究。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院士

學成歸國——靈臺無計逃神矢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湖南省慈利縣江埡一個書香之家,祖父陳吉甫是清末慈利縣的五個舉人之一,父親陳秉一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母親吳壽年則是當地的一位土家淑女。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陳能寬的靈智與情懷,良好的家庭的教育使他自幼勤奮好學。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40年陳能寬(左二)與同學

陳能寬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並不太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掀起抗日救國高潮。之後,上海、南京淪陷,武漢告急、常德血戰,陳能寬的學校也被疏散到了距城40公里的地方。

飽嘗民族危亡恥辱的陳能寬立志要找一條"救國之道",通過學習,用知識壯大祖國。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後排左一)與校友一起合影

1946年,陳能寬以優異的成績於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礦冶工程系,第二年,抱著振興中華的願望,陳能寬同妻子漂洋過海到美國深造。

在美國求學期間,他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物理冶金碩士學位。隨後,他跟隨金屬物理研究領域著名專家麥休孫(C.H.Mathewson)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金屬位錯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成果。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20世紀50年代初留美時的一組工作照(左上K.T.Aust教授、右上陳能寬、左下R.B.Pond教授

正當他學成準備回國時,美國發動朝鮮戰爭,中國抗美援朝,中美關係惡化,陳能寬只能暫時留下。直到1955年底,陳能寬才排除美國政府的重重干擾和阻撓,從舊金山經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抵達深圳。

有朋友問他為什麼要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他說,"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它。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正如魯迅的詩句所說'我是靈臺無計逃神矢'呀!"

至此,陳能寬終於回到了闊別8年的祖國。

消失25年——不辭沉默鑄堅甲

當陳能寬還沉浸在回國的喜悅中時,一個出乎他意料的決定正悄悄改變著他的人生軌跡,也影響著新中國的未來。

1960年夏,陳能寬奉命調入二機部。有一天,時任二機部九局局長、負責核武器研製工作的李覺將軍找他談話。

"陳能寬同志,調你到二機部來,是想請你參加一件國家重要的機密工作, 國家要研製一種'新產品',我們想讓你負責爆轟物理實驗工作。"

雖然領導沒有直接說明新產品的名字,但陳能寬已經覺察到這"新產品"的含義了。在此之前陳能寬連炸藥都沒見過,他一直從事金屬領域的研究,從沒想過有一天要轉行進行當時尚處於空白狀態的爆轟物理研究,進入原子彈的研究領域,然而李覺將軍的一席話堅定了他改行的決定。

"我們大家誰也沒有研製過原子彈。人家說離開外國人的幫助,我們中國人10年,20年也休想把原子彈造出來,我們應當有志氣。"

就這樣,因為國家的需要,陳能寬臨危受命,全心投入到一個未知的科學領域,開始了他銷聲匿跡、隱姓埋名25年的人生。

當時,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爆轟設計尤為關鍵。陳能寬帶著一支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的百人隊伍從零做起,開始了最危險、最艱辛的原子彈爆轟物理的艱難探索。

爆轟實驗場選在了河北懷來縣長城腳下的一個工程兵的試驗場,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實驗場地處風口,春天風沙,夏天冰雹,冬天沒有禦寒措施。實驗場的基礎設施更是簡陋,水泥碉堡裡面裝著實驗儀器,一座兩層的小樓,用來裝配各種炸藥,外加一個十分簡易的變電站;宿舍是30多人,一排的大通炕,大多數工作人員擠在一起睡。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87年7月陳能寬(左二)、胡仁宇(右二)、任益民(右三)、孫維昌(左一)到17號工地爆轟場地故地

陳能寬率領隊伍白天做爆轟試驗,晚上分析處理數據,然而能夠用來分析這些數據的,只有計算尺、手搖計算機、甚至算盤。物質匱乏,設備簡陋,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經過上千次實驗,終於使"內爆法"的關鍵技術實現了突破,隨後,做出了第一顆原子彈所需的起爆元件。

1962年底,隨著實驗規模的擴大和危險係數的增加, 實驗場遷到了青海湖畔,那裡條件更加艱苦,也是一個絕對機密的地方,他甚至沒有告訴妻子自己要去哪裡。也就是在那個地方,陳能寬組織完成了全尺寸爆轟模擬試驗,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 能 寬 ( 前 右 一 ) 在 實 驗 室 裡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這標誌著我國的國防向前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的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陳能寬在現場親眼看到急劇升騰的蘑菇雲熱淚盈眶,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東方巨響"和"神州日月增光 "幾個字。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陳能寬又投身到氫彈等核武器的攻關中。 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時,他也是試驗現場的總負責人之一。

潛心投入研究工作中,他時常鼓勵隊友:"消失這些年是值得的,我們為祖國寫篇大論文。"

"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37歲到62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25年,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學術最成熟的時期。然而,有一個人,卻在這最寶貴的25年裡,消失匿跡,默默無聞,只為一心報效祖國,潛心投入核武器研究。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院士

學成歸國——靈臺無計逃神矢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湖南省慈利縣江埡一個書香之家,祖父陳吉甫是清末慈利縣的五個舉人之一,父親陳秉一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母親吳壽年則是當地的一位土家淑女。湘西的奇山秀水孕育了陳能寬的靈智與情懷,良好的家庭的教育使他自幼勤奮好學。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40年陳能寬(左二)與同學

陳能寬青少年時期的生活並不太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掀起抗日救國高潮。之後,上海、南京淪陷,武漢告急、常德血戰,陳能寬的學校也被疏散到了距城40公里的地方。

飽嘗民族危亡恥辱的陳能寬立志要找一條"救國之道",通過學習,用知識壯大祖國。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能寬(後排左一)與校友一起合影

1946年,陳能寬以優異的成績於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礦冶工程系,第二年,抱著振興中華的願望,陳能寬同妻子漂洋過海到美國深造。

在美國求學期間,他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物理冶金碩士學位。隨後,他跟隨金屬物理研究領域著名專家麥休孫(C.H.Mathewson)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金屬位錯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眾多成果。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20世紀50年代初留美時的一組工作照(左上K.T.Aust教授、右上陳能寬、左下R.B.Pond教授

正當他學成準備回國時,美國發動朝鮮戰爭,中國抗美援朝,中美關係惡化,陳能寬只能暫時留下。直到1955年底,陳能寬才排除美國政府的重重干擾和阻撓,從舊金山經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抵達深圳。

有朋友問他為什麼要放棄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他說,"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它。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正如魯迅的詩句所說'我是靈臺無計逃神矢'呀!"

至此,陳能寬終於回到了闊別8年的祖國。

消失25年——不辭沉默鑄堅甲

當陳能寬還沉浸在回國的喜悅中時,一個出乎他意料的決定正悄悄改變著他的人生軌跡,也影響著新中國的未來。

1960年夏,陳能寬奉命調入二機部。有一天,時任二機部九局局長、負責核武器研製工作的李覺將軍找他談話。

"陳能寬同志,調你到二機部來,是想請你參加一件國家重要的機密工作, 國家要研製一種'新產品',我們想讓你負責爆轟物理實驗工作。"

雖然領導沒有直接說明新產品的名字,但陳能寬已經覺察到這"新產品"的含義了。在此之前陳能寬連炸藥都沒見過,他一直從事金屬領域的研究,從沒想過有一天要轉行進行當時尚處於空白狀態的爆轟物理研究,進入原子彈的研究領域,然而李覺將軍的一席話堅定了他改行的決定。

"我們大家誰也沒有研製過原子彈。人家說離開外國人的幫助,我們中國人10年,20年也休想把原子彈造出來,我們應當有志氣。"

就這樣,因為國家的需要,陳能寬臨危受命,全心投入到一個未知的科學領域,開始了他銷聲匿跡、隱姓埋名25年的人生。

當時,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爆轟設計尤為關鍵。陳能寬帶著一支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的百人隊伍從零做起,開始了最危險、最艱辛的原子彈爆轟物理的艱難探索。

爆轟實驗場選在了河北懷來縣長城腳下的一個工程兵的試驗場,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實驗場地處風口,春天風沙,夏天冰雹,冬天沒有禦寒措施。實驗場的基礎設施更是簡陋,水泥碉堡裡面裝著實驗儀器,一座兩層的小樓,用來裝配各種炸藥,外加一個十分簡易的變電站;宿舍是30多人,一排的大通炕,大多數工作人員擠在一起睡。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87年7月陳能寬(左二)、胡仁宇(右二)、任益民(右三)、孫維昌(左一)到17號工地爆轟場地故地

陳能寬率領隊伍白天做爆轟試驗,晚上分析處理數據,然而能夠用來分析這些數據的,只有計算尺、手搖計算機、甚至算盤。物質匱乏,設備簡陋,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經過上千次實驗,終於使"內爆法"的關鍵技術實現了突破,隨後,做出了第一顆原子彈所需的起爆元件。

1962年底,隨著實驗規模的擴大和危險係數的增加, 實驗場遷到了青海湖畔,那裡條件更加艱苦,也是一個絕對機密的地方,他甚至沒有告訴妻子自己要去哪裡。也就是在那個地方,陳能寬組織完成了全尺寸爆轟模擬試驗,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陳 能 寬 ( 前 右 一 ) 在 實 驗 室 裡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這標誌著我國的國防向前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的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陳能寬在現場親眼看到急劇升騰的蘑菇雲熱淚盈眶,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東方巨響"和"神州日月增光 "幾個字。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陳能寬又投身到氫彈等核武器的攻關中。 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時,他也是試驗現場的總負責人之一。

潛心投入研究工作中,他時常鼓勵隊友:"消失這些年是值得的,我們為祖國寫篇大論文。"

他曾消失25年,後載譽歸來,與鄧稼先並肩走上主席臺!

1984 年在新疆試驗基地,左起為高潮、陳能寬、李英傑、鄧稼先、于敏、胡仁宇

1985 年,陳能寬同鄧稼先一起走進人民大會堂,接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一最高獎勵,這時,人們才意識到,消失了25年的陳能寬回來了。

在這25年裡,連他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長期不與親友聯繫,甚至有人以為他已經去世。當他再次回到家鄉時,父母已經不在,大哥二哥也離開了人世。

從37歲到62歲,人生最美好的25年歲月,他默默無聞,銷聲匿跡,滿腔熱血投入到核武器研究中,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不辭沉默鑄堅甲,甘獻年華逐紫煙",這是陳能寬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20週年時寫下的兩句詩,也是他消失25年歲月的真實寫照。

不甘遲暮——吾將上下而求索

1987年,64歲的陳能寬被聘為 "863計劃"某領域的首屆首席科學家。

863計劃,即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意在"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高技術",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7個高技術領域作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

陳能寬倡導併發揚 了"公正、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863精神",大力發揚學術民主,將"兩彈"實施大科學工程的成功經驗應用於高技術研究中。他憂患於人才斷層的現象,關心年輕人的成長,聽取青年工作者的研究進展和成果彙報;他提出要"德、智、體、群"全面發展,在群體中共同開展學術工作。他負責的863主題在 "七五"期間培養了一支年輕有為的科研隊伍。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他和朱光亞、周光召、于敏等23位科學家一起,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老年的陳能寬臥病在床,當聽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中那兩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時,他右手緊拳,錘擊胸口,回答:"我們,我們!"

參考文獻:

[1]《陳能寬院士:許身為國最難忘》,中國科學報

[2]《陳能寬:許身為國最難忘》 ,湖南工人報

[3]《天空紫煙——記"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文史春秋期刊

[4]《送別"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國防科技工業期刊

[5]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許身為國最難忘—陳能寬傳》《陳能寬院士八十華誕紀念文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