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歡迎點擊關注,一鍵關注“青椒旅行”頭條號,和青椒君一起玩轉世界!

跟著歷史去旅行 第2篇:自貢鹽文化之旅

鹽!是人每天都離不開的,它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更是生命存在的必需品,它可以維持人體的酸鹼平衡、調劑細胞的滲透壓等等,如同空氣和水一樣重要。所以鹽自古以來也都是人們爭奪的資源,尤其在古代的中國,有時鹽甚至決定了一個朝代的命運。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自貢鹽文化之旅

位於四川盆地中部的小城自貢,就是一座因鹽而生的城市。不過不同於海鹽、礦鹽和池鹽,這裡的鹽都是井鹽,是從地下幾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方開採出來的,其採滷製鹽的歷史可上溯到東漢章帝時期,聞名於唐宋,最後鼎盛於明清,充滿了傳奇色彩。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自貢鹽業博物館

如今隨著科技工業的發展,井鹽逐漸退出了人們的餐桌,自貢的鹽商文化也成為了歷史,但這座城市裡依舊存在很多相關的遺蹟,它們一直在低調地訴說著當年的繁華。本期青椒君就送你一份自貢的鹽文化1日遊攻略,從自貢市區這幾處精華景區瞭解一段歷史傳奇!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燊海井遺址

前言:井鹽傳奇

四川的井鹽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其採滷製鹽的歷史可上溯到東漢章帝時期,而享譽世界的大英縣卓筒井創始於北宋慶曆年間,要比西方要早八百多年。《中國科學技術史》等著作稱其為 “世界石油鑽井之父”。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井鹽圖說

因鹽立市

自貢是自流井和貢井的合稱,清代分屬富順縣和榮縣,被稱為富榮鹽廠,自流井稱為“富廠”,貢井稱“榮廠”。因兩廠地域相連,以地勢高低而又分為上、下兩廠,貢井為上廠,自流井為下廠。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井鹽圖說

直到清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川鹽濟楚,自貢鹽場得以迅速發展,兩廠經濟上逐漸融為一體,合稱“富榮廠”。民國四年(1915年)又以土地坡為界,將富榮廠分為兩部分:自流井稱“富榮東場”,貢井稱“富榮西場”。(清朝時稱“廠”,民國時稱“場”,其實是一個意思。)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井鹽圖說

東場分為涼高山、大墳堡、東嶽廟、豆芽灣、郭家坳五垣,西場分為苟氏坡、黃石坎、席草田三垣,並分別成立東、西兩場署管理鹽場事務,在行政區劃上仍分隸於富順和榮縣。後來直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自貢市成立後,兩場才均隸屬自貢市管轄,但名稱仍為富榮東場和富榮西場。民國三十二年富榮東場改為“自流井場”,富榮西場改為“貢井場”。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井鹽圖說

自貢從默默無聞的鹽場,一步越為“千年鹽都”,富甲天下,其井鹽遍銷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和湖北諸省,供全國1/10的人口食用。歷史上的兩次川鹽濟楚可是功不可沒,接下來青椒君就簡單說一說這兩次川鹽濟楚。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井鹽圖說

第一次川鹽濟楚

首先說發生在太平天國時期的第1次,清代實行引岸制度,將全國劃分成若干區域,每一區域只准若干世襲鹽商專賣,不準跨區域自由買賣,否則以私鹽治罪,這就限制了鹽業的發展。

自貢鹽場所產之鹽銷區約分五個部分:附場票岸、邊計岸、腹計岸、黔邊岸和濟楚岸。最主要的濟楚岸,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帶,長期以來都被淮鹽所把持,川鹽佔其市場份額非常小。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自貢鹽場老照片

直到清朝後期,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建都南京,把控了江南地區,淮鹽不能再上運湘鄂,清廷只能讓川鹽濟楚,把廣闊的兩湖市場交給川鹽,給自貢鹽業的爆炸式發展帶來契機,從此使自貢井鹽業步入鼎盛時期,獨執四川鹽業之牛耳,自貢也因此“富庶甲於蜀中”。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自貢鹽場老照片

到了同治光緒年間,這裡已擁有鹽井、天然氣井707口,煎鍋5590口,年產食鹽近20萬噸,佔全川產額一半以上。年徵稅銀達170萬兩之多,約佔全川鹽稅收入的40%以上。據美國人弗吉爾·哈特於1887年調查統計,當時自貢井鹽年產值約為4940萬美元。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自貢“四大家族”

這裡的鹽場綿延40餘里,各類工匠三四十萬人,成為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手工工場。同時還出現了一批擁有井、筧、灶、號,同時經營井鹽生產、運輸、銷售的資本上100萬兩銀子的鹽業家族和資本集團。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顏桂馨堂即是其代表,被稱作自貢鹽商“四大家族”。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1929年的自貢 攝影:阿諾德·海姆

第二次川鹽濟楚

第2次川鹽濟楚發生在抗戰時期,沿海地區淪陷,鹽供給嚴重不足,為此國民政府財政部於1938年3月明令川鹽增產,並提出“增加產量首先從富榮兩場著手”,要求自貢鹽場年產食鹽增加300萬擔,比1937年的327萬擔將近翻一番,自貢一躍成為全國產鹽的戰略中心。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1929年的自貢 攝影:阿諾德·海姆

到來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為適應經濟發展和戰時軍需、民食及支援抗戰,國民政府決定在自貢設市,劃出富順縣第五區和榮縣第二區的產鹽區,取自流井和貢井第一字合稱自貢市。同年9月1日,自貢市政府成立,隸屬四川省政府。自貢至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因鹽立市的城市!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1929年的自貢 攝影:阿諾德·海姆

抗戰期間,自貢鹽場其食鹽供應區域已達川、康、滇、黔、湘、鄂、陝各省,擔負起了這些地區達7000多萬人口軍需民食的重任。鹽產量從1937年為16.39萬噸,1938年即達到了22.84萬噸,1941年更增至26.32萬噸。而自貢鹽稅更是佔到川鹽稅收80%以上。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1929年的自貢 攝影:阿諾德·海姆

第1站 仙市古鎮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介紹完自貢鹽文化的歷史背景,青椒君再帶大家看一看,本期攻略的主角:自貢那些還可以參觀的關於鹽的景區。

古鎮歷史

有產鹽就要有運輸,而河流就是古代天然的大宗運輸的最佳選擇。自貢市內的釜溪河雖然不寬,卻連接了市內眾多的鹽井鹽場,自西向東,在富順縣城匯入沱江,又在瀘州市區匯入長江,成為自貢井鹽發往全國的大通道。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仙市古鎮

而在釜溪河流出自貢市區的十公里外,就有一座因鹽運而生的小鎮:仙市古鎮!仙市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其形成的主要是因為這裡的“灘”,運鹽的船隻本來不需要在這裡停留,但是由於這裡有一處長長的石灘佇立在河中,導致貨船不能直接航行而過。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仙市古鎮

所以就只能將鹽先卸載在上游碼頭,再由工人搬到到下游重新上船運走。久而久之,這裡就匯聚了大量的挑夫,鹽商和船家,形成了一個人貨中轉站,成為了東出自貢的第一個重要的驛站和水碼頭。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仙市古鎮

古鎮看點

雖然鹽運的商船如今早已不在了,但是古鎮上卻依舊保留著當時的完整格局:四街、五棧、五廟、一祠、三碼頭、一鯉三牌坊、九碑,十土地,非常值得來此參觀!

五廟是古鎮的靈魂,包括了南華宮、天上宮、川主廟、湖廣廟、江西廟,說是廟其實多是各地的會館,這也是各地鹽商們炫富鬥法的體現,每到節日堂會,會館之內的戲臺上就會好戲連臺非常熱鬧。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仙市古鎮

四街是正街、半邊街、新街子、新河街。古鎮上會館、寺院還有民居、商鋪都靠著這些街道相連,也將無形的宗教、商業道德延展到每個人的心中。

一祠就是如今仍保存完好的陳家祠堂,這裡就是曾經下碼頭的位置,青磚灰瓦,富麗堂皇,正對著釜溪河,見證著這裡昔日的輝煌。三碼頭自然就是當年運鹽的上、中、下碼頭了。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仙市古鎮

還有一鯉(裡)三牌坊的意思是一里之內有三個不同建築特色的牌坊,一個木頭的兩個石頭的。九碑、十土地指的就是紗帽石、教化巖、大魚洞、小魚洞、月亮井、丁家沱、印把山、印盒山、營門口、羅家洞、皇帝墳、萬年墳、黃桷巖等等。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仙市古鎮

站在高處翻眼望去,鱗次櫛比的古居,重重疊疊的封火山牆,還有靜靜流淌的釜溪河,都在告訴你,這其實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鎮!

乘車:仙市古鎮是國家4A級景區,從自貢火車站廣場有到仙市鎮的巴士,自貢到富順和自貢到瓦市鎮的公交車也會途經仙市古鎮。車票3元,半小時左右。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仙市古鎮

第2站 燊海井

離開郊區的仙市古鎮,自貢鹽文化之旅的第2站,青椒君推薦小夥伴們來到市區的燊海井景區。燊海井是自貢一處著名的鹽井,開鑿於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既產滷,又產氣,也是國家4A級景區。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天井

燊海井歷史

燊海井開鑿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鑿成,歷時13年。至今已生產了近兩個世紀。鑿成後,每天噴出萬餘擔的黑滷,日產天然氣8500多立方米,燒鹽鍋80多口,到1940年每天還自噴黑滷10000多擔,天然氣4800到8000立方米。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滑輪

燊海井的開鑿,讓自貢鹽場名聲大噪,各地鹽紳商賈紛至沓來,鑿井設灶。周圍1.2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先後鑽井198口,平均6060平方米就有一眼井,呈現“天車”林立,鍋灶密佈的繁華景象。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採滷口 下面有1000米深

燊海井灶幾度更名,先為元昌灶、榮華灶、乾元灶、四義灶,後改名過益記德新灶、新記同森灶、君記同森灶、益記同森灶、金和德星灶、福記同益灶、建記同森灶7個灶名。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絞車

一直到了20世紀50年代, 燊海井才因產量減少,壓力不足而停產。後來安裝了抽氣機,用管子軸氣,將氣送到灶房,供現有八口圓鍋煎鹽之用,每班有幾位鹽工操作,班產量原鹽兩噸左右。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鹽場大量用牛

如今,燊海井修葺一新,恢復了當年用牛汲滷,用井裡產的低壓天然氣熬鹽的真實情景。保留了那巍然挺立,用一根根圓木、蔑索捆制而成的、高達18.3米的“天車”。運用槓桿原理,由數人在碓架上一腳腳蹬踩衝擊打井的木碓架。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天車

井鹽工藝體驗

燊海井的重新修葺,主要建築有碓房、大車房、灶房、櫃房等。主要生產設備有碓架、井架、大車、鹽鍋、鹽倉、採輸氣設施等,可以讓遊客全方位的直觀的瞭解從打井、天然氣採輸、採滷到製鹽的整個生產過程。而且,這裡可能也是世界上現存唯一的一處用傳統方式製鹽的地方了,非常難得。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灶房製鹽現場

進入景區首先引入眼簾的是巨大的天車、打車庫房和牛滾凼,這裡主要展示打井和採滷的過程。古人利用“衝擊式頓鑽鑿井法”(包括木製碓架、井架(天車)、天地輥(滑輪)、大地車(絞車)組成的一套完整的體系),打開了一座座深井。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灶房製鹽現場

如果時間巧合,小夥伴們還能趕上採滷的展示,每天在天井下的採滷口都會打出許多白色的滷水,這些滷水在灶房、晒滷臺經過一番加工就神奇地變成了可以食用的井鹽。

製鹽工藝共分為四大流程:一是提清化淨,將滷水排放入圓鍋中燒熱,隨後把準備好的黃豆豆漿按一定比例下鍋,分離出雜質,以提高鹽質。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晒滷臺

二個是提取雜質。三是下渣鹽、鏟鹽。最後是淋鹽、驗鹽。最後,還有鹽場的儲藏和經營的展示。

景區的大門外,還有售賣裡面製作的井鹽,很便宜,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購買一些。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龍骨水車

乘車:乘坐公交3路、5路、7路、31路、35路在燊海井站下車即可到達。

門票:27元。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鹽倉

第3站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

作為中國的鹽都,除了這些古蹟遺存,一座專業的博物館也是不可缺少的。位於市中心的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一座鹽業史博物館,還是國家一級博物館,系統地展示了自貢光榮的鹽業文化,值得一去。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武聖宮大門

博物館前身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西秦會館,又名武聖宮,主供關帝神位,亦稱關帝廟,俗稱陝西廟。是陝西鹽商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動工興建,歷時16年,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年(1827年),又進行大規模培修與擴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獻技樓

會館佔地400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式建築,總體方正,中軸明確,強調對稱。中軸線上佈置主要廳堂,兩側建閣樓和廨房,用廊屋聯接組成若干大小院落,四周以圍牆環繞,形成多層次封閉式的佈局。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抱廳

整個建築群由前至後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包括正面的武聖宮大門、獻技樓,兩側的賁鼓、金鏞二閣,各建築物間用廊樓相接,與後面的抱廳相望,構成四合院落,中間庭院開闊疏朗。

第二單元以參天閣為中心,客廨列居左右,後為中殿,前有抱廳,參天閣兩側配以水池花圃,建築比肩接踵,密中有疏。第三單元包括正殿和兩側的內軒、神庖。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參天閣

每座建築內部由幾根大柱承託各種橫樑,組成堅實的框架,上建外觀奇特的複合大屋頂。屋頂造型有歇山式、硬山式、重簷六角攢尖式和重簷廡殿式,重疊、配合使用。

其中武聖宮大門、獻技樓、參天閣和賁鼓閣、金鏞閣最具特色,或歇山屋頂正脊加建一六角攢尖屋頂,或上下重疊由兩個歇山式屋頂,簷脊屋面相連,翼角起翹似飛,挺拔高昂。這種多簷的複合結構,為明清兩代建築中所罕見。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內軒

博物館展覽

1959年,西秦會館被闢為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系統展出中國古代井鹽生產的歷史演變及鑽井、治井、找撈工具等技術,採用聲光電等現代化表現手段,真實地再現了千年鹽都的井鹽生產技術的演進和變革。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自貢鹽業博物館

在西秦會館的主要建築內,主要展示著《井鹽生產技術發展史》的基本陳列,主要在會館第一單元2樓展示。還有後面的東客廳《鹽業地質陳列》,正殿的《製鹽技術陳列》,東展廳的《採滷鑽井陳列》,西展廳的《自貢鹽稅史》,最後是中殿是臨時展廳。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自貢鹽業博物館

乘車:乘坐公交3路、11路、33路、34路、37路、40路在沙灣站下車,再步行一段即可到達、

門票:20元。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自貢鹽業博物館

結語:鹽幫美食

“食在四川,味在自貢”,鹽文化對自貢的影響不僅在於經濟方面,對美食的影響也很大,自貢的鹽幫菜就是獨具一格的川菜派別。井鹽為鹽幫菜提供了特殊的原材料,以及鹽商們,鹽工們的奇特吃法,使鹽幫菜獨具特色,從而出現了鹽商菜,鹽工菜,私家菜等不同的品系,豐富和完善了鹽幫菜系。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鹽幫菜

從此,以自貢鹽幫菜為支柱的“小河幫”和由成都為代表的“上河幫”、以重慶為代表的“下河幫”構成了聞名於世的川菜菜系。

除了餐桌上的正餐,還由此誕生很多流傳很廣的小吃,比如富順豆花、比如火邊子牛肉。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富順豆花

剛才已經講道,在滷水製鹽的過程中需要用黃豆漿去除其中的雜質,而製鹽後的滷水又是點制豆腐的關鍵,所以鹽都的富順豆花才如此美味有名。而火邊子牛肉的產生就與鹽場有大量工作的水牛有關,那些退休的老牛很多,一時無法吃完,就通過切片鹽漬晒乾等工序,形成了今日的美味。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火邊子牛肉

美食的故事就不再深入展開了。自貢鹽文化1日遊攻略到這裡就介紹完啦!小夥伴們還想去哪裡玩耍?可以在文章下面留言告訴我喲!

文章都看完了,就給青椒君點個贊關個注吧!嘿嘿!

看後才知道:郭敬明譚維維的家鄉,成都之南的這座小城竟如此偉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