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著名歷史學者閻崇年在河北承德“文化遺產與文化繁榮避暑山莊文化研究與傳播峰會”發表主題演講時說“避暑山莊是半部清朝歷史也有根據,根據是清朝一共是12朝,有6朝和避暑山莊有關係。避暑山莊反映的不僅僅是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的歷史,而且上面也承接了“天天順”(清朝12帝:天天順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天天順”即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同治、光緒、宣統這3個歷史是清朝由衰落走向覆亡的歷史。這3朝歷史轉折點定的盤子在什麼地方,就在避暑山莊,所以可以考慮一座避暑山莊是一部清朝歷史。”

閻崇年稱,“避暑山莊第一個特點就是避暑,康熙說的很明白,他為什麼叫做避暑山莊,他大意是說我們是東北春天秋天很好,夏天暑熱讓人難耐受不了,要往北移。其次,我覺得康熙太高明,康熙是一個大的風水師,選擇承德作為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的一個交匯點。”

“避暑山莊清朝在這裡從康熙算起,每年大約有半年左右時間在避暑山莊。避暑山莊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中華多重文化融合的結果,各個民族,特別是漢族、蒙古族、蒙族、藏族等等在這個平臺上進行交流,可以說避暑山莊是中華多元文化的一座聖殿。”閻崇年說。

那麼,避暑山莊風水究竟如何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承德,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以擁有世界最大的皇家園林和皇家寺廟群--避暑山莊及外八廟著稱。最初聽說承德避暑山莊的時候,一直認為那是個避暑的地方,後來才漸漸瞭解到那更是一個政治中心,曾經充滿著清朝的宮闈爭鬥、歷史興衰。今年深秋時節,我帶著一種神祕而朝聖的心情,我走進了承德、走進了避暑山莊和外八廟……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始建於1703年(康熙42年),1790年(乾隆55年)才完工,歷時80多年,是中國清朝皇帝為了實現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整個山莊地形從西北部高峰到東南部湖沼、平原地帶,相對等差180米,很像中國地形的縮影,帶著一份濃重的政治色彩,難怪曠世哲人黑格爾敏銳地注意到了避暑山莊這座園林與眾不同之處,特別是從“周圍那些規格高貴的寺廟”,看出了“亞洲大皇帝的用心”。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從麗正門入園,便是山莊的宮殿區。園內樹影婆娑,建築以古樸淡雅為基調,給人一種恬淡、清虛的感覺。“麗正門”是避暑山莊的正門,是正宮中軸線的起點,正南居中,屬後天八卦離位。《周易·說卦》:“離為火,為日。”又:“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其意與北京城正陽門相同,象徵光明正大,元朝時北京城南中門就叫麗正門。“麗正門”三字用滿、藏、漢、維、蒙五種文字鐫刻,象徵全國各民族和睦相處,祖國統一。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麗正門後是午門,康熙、乾隆曾在那裡多次檢閱侍衛的步射技巧,所以又稱作 “閱射門”。門前兩側的銅獅,威風凜凜。門的上方懸有一塊匾,上面寫著“避暑山莊”四個鎦金大字。這是康熙皇帝的御筆,此匾精美絕倫,分外醒目,只不過上面的“避”字多了一橫,導遊說了兩個解釋:多一橫,是說凡事都不要太“辛”苦,而且天下是我的,“一”統天下沒什麼不可以。不知道這樣的解釋康熙是不是滿意,但我覺得這多出的一橫有可能是康熙的筆誤,也有可能是康熙為了追求書法美而創造的異體字,畢竟康熙是一國之郡,寫出錯別字來豈不讓人笑話,但這個字確實多出了這麼一橫,於是人們給了善意的解釋,但我寧願相信那是筆誤。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懷著一種莫名的感覺,繼續往前走,便到了山莊的主殿——“澹泊敬誠”殿。這是清代皇帝在山莊居住時處理朝政和舉行盛大慶典的地方。“澹泊”二字來自於《易經》:“不煩不擾,澹泊不失”,諸葛亮在其《戒子書》中又說,“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想,康熙皇帝題寫“澹泊敬誠”,含蓄地表達了他“居安思危,崇尚節儉”的思想。主殿全部用珍貴的楠木建成,又叫作楠木殿,殿內完全保持著木頭的原色原味,沒有施加任何油彩。導遊說,每當陰雨連綿之時,楠木散發著縷縷清香,沁人心脾。聞聽此言,好多遊人和我一樣都忍不住使勁嗅了幾下,可什麼清香味道也沒嗅到,感覺有點掃興。不過,對這產自雲貴和江浙一帶的深山峽谷之中的楠木,在沒有先進運輸工具的清代,依靠人力又拉又推,是經過怎樣的艱難才運到這裡的,不敢想象。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穿過正殿就是有名的煙波致爽殿了,這裡陳列著清朝入關以後的發展、壯大、輝煌,以及衰落過程中的遺物、圖片。據說,當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咸豐帝就是逃到這裡避難的,被迫簽下了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不過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但心裡依然覺得沉甸甸的。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轉過主殿、藏書閣,就到了後宮。令我驚異的是,當年皇帝的居所並不大,相當於現在工薪階層的“三室一廳”,只不過裝修豪華些。再往後轉,東、西兩個小院中是兩宮皇后的住所,面積顯得更小一些,西院是慈禧的屋舍,在此一手策劃了“辛酉政變”,開始垂簾聽政統治清朝長達48年之久,把中國一步步推向苦難的深淵。看看屋中的擺設,想象當年皇帝皇后在此居住的情景,滄桑百年,物是人非,不禁感嘆萬分。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從宮殿區出來便是山莊的苑景區了,我直接拐進了風景秀麗的湖區。避暑山莊以山為名,而勝趣實在水。整個湖區一泓清水,洲島錯落,一派江南水鄉秀色。右邊湖上的三座亭子叫“水心榭”,屹立在石橋之上,結構勻稱,明快輕盈。前面的長堤將左邊的“環碧”、中間的“如意洲”和右邊的“月色江聲”連接起來,從高處看,這一堤三島形狀如靈芝,所以康熙皇帝起名為“芝徑雲堤”。從如意洲越曲橋登上青蓮島(又名千林島),有名的煙雨樓就位於這小島上。電視連續劇《環珠格格》中漱芳齋也在這裡拍的,所以來這裡的遊人顯得特別多。據說,乾隆皇帝南巡,在嘉興南湖鴛鴦島上,見五代吳越文陵王錢元潦所建煙雨樓,佈局靈活,造型秀麗,回京後遂按煙雨樓意境,在山莊仿建。前簷高懸乾隆皇帝題寫的雲龍金匾“煙雨樓”,楹聯為:“百尺起空濛碧涵蓮島,八窗臨渺彌澄印鴛湖。”登樓北眺,澄湖碧空如洗,萬樹園莽莽無際,每當山雨迷濛、風捲雲低,湖山若隱,雨霧如煙,雨態煙容,令人叫絕。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藍天白雲之下的煙雨樓異常豔麗,驕陽下的湖水金波盪漾,湖中時不時有仿古的遊船悠悠劃過,船上紅色的座椅與黃色的頂蓬交相輝映,如詩如畫,如醉如痴……我們去的時候,雖沒逢上下雨,不能目睹其景觀,但不難想象下雨的時候,獨自坐在小樓上靜靜地觀雨,密密的雨絲,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灰白柔軟的、半透明的幃幔,把整個“山莊”罩住;幃幔中,青山隱隱,綠樹迷朦,淡淡的湖面上生起一層輕霧,並漸漸向上升騰著,又向四周漫開,周圍的樹木,樓、臺、亭、謝等景物若隱若現,虛幻瞟緲,那將是怎樣的一幅恬淡畫面呢?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風水大師康熙皇帝為何選擇承德建避暑山莊


沿長湖北行可到清時七大藏書閣之一的文津閣。津,是水的渡口。文津,是文化知識的渡口。如欲求得知識,便需自此問津的意思,但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沒有進去,而是直接東行到了平原區的“萬樹園”。這裡,古木參天,綠草如茵,中央搭有豪華蒙古包,為清帝來山莊時舉行宴會和遊樂活動的場所。萬樹園地勢平坦,野草已經枯黃,但周邊的林木依然一片蒼鬱,馴鹿野兔出沒期間,是深秋塞外難得的草原風光。從萬樹園東面去金山的一路上,樹木濃綠高聳,臨水背山的小路像能把人帶進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

山莊咫尺間,直作萬里觀。避暑山莊只有五百多公頃,卻濃縮了中國的地貌和地形,濃縮了清代的歷史。身在山莊,就能瞭解到清代的一個興衰過程。帶著一份留戀,從萬樹園我們直接出了山莊,去了外八廟。

避暑山莊與外八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避暑山莊實際上就已成為朝廷在北京之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為穩固大清基業,團結少數民族,安疆固塞,從康熙五十年(1711年)始,一直到道光八年,歷時67年,清廷在避暑山莊周邊,不惜重金,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修建了13座宏偉壯闊、金碧輝煌的喇嘛教寺廟群,供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上層及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這13座寺廟環山莊半圓建成,呈眾星捧月之勢,因有8座在清朝歸京城雍和宮直接管理,又因其坐落在京城以北的古北口以外,所以稱為“外八廟”。遊覽時,我重點看了素有“小布達拉宮”之稱的普陀宗乘之廟,和擁有世界最大千手觀音木佛像的普寧寺兩個經典寺廟。

普陀宗乘之廟是藏語布達拉的意譯,是外八廟中最輝煌、規模最大的一座廟。整座廟宇坐落在山坡上,依山就勢,逐層升高,氣勢磅礴。1770年時值乾隆皇帝六十壽辰,次年又是皇太后鈕沽祿氏的八十壽辰,西藏、青海、蒙古等地各族王公首領都紛紛要求赴承德祝壽。乾隆帝很重視這兩次盛大的集會,為敬重各族信仰,團結各族人民,特令內務府仿照拉薩的布達拉宮在承德修建起了此座寺廟。

隨著人流走過五孔石橋,進入了藏式山門。看到石獅、石象、轉經筒和飄揚的經幡,突然間有種莫名其妙的興奮,彷彿來到了西藏,只不過周圍少有高原古銅膚色虔誠的轉經人。黃色琉璃瓦覆頂的碑亭內豎立著三座巨碑,四面分別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漢文是乾隆的親筆,字體剛勁有力。中間的是碑刻《普陀宗乘之廟碑記》,記述了建廟背景及經過;東面的為《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西面的為《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記述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迴歸祖國過程。

走過碑亭,後面就是五塔門了。五塔門滿壁皆白色,上面有三層藏式盲窗,下面是三座拱門,最上面豎立著五座喇嘛塔,從東往西分別為黑、白、黃、綠、紅五色,每種顏色代表一個教派。清代時尊黃教為國教,故黃色居中。五塔門前置放石象一對,象徵著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無邊。穿過拱門,我們沿著石甬路拾級而上,經過白臺之後,山崗上陡然矗起一座高25米的大紅臺,牆上有六層盲窗,正中有六座琉璃佛龕,龕內雕有一尊很大的萬壽佛和許多小萬壽佛。

平臺上有三座大殿,中心正對著避暑山莊的金山塔。萬法歸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隱於大紅臺群樓之中,殿頂高出群樓,金光閃爍。底部因三層群樓合圍,光照對比鮮明,造成了宗教森嚴肅穆的氣氛,是內地宗教建築的瑰寶。萬法歸一殿的重簷攢尖頂是用大量圓形魚鱗形的鎏金瓦片覆蓋的,在陽光照射下發出耀眼的金光,人們習慣叫其“金頂”,讓人覺得華貴到了奢侈。

從金頂上沿著古樸的外牆下來,踏著那厚重的石頭臺階,似乎能感覺到這裡承載的一些歷史的韻味。帶著這些歷史餘韻,我又邁進了我國北方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普寧寺。

普寧寺建於1755年(清乾隆20年),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寺內供奉著世界最大的木雕大佛——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所以又稱大佛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主體建築沿南北中,軸線佈置,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以大雄寶殿為界,南半部是漢族“伽藍七堂”式寺廟佈局,北半部是藏式形式。沿山坡逐層疊起,以大乘之閣為中心,周圍環列著許多藏式的碉房建築以及四座喇嘛塔。整個寺廟的設計建造充分體現了當時乾隆皇帝“漢藏一家”的懷柔政治思想。

由於沒有佛教信仰,我只是草草觀瞻,沒有參與佛事活動就從普寧寺出來到了寺廟東鄰的普寧街。

普寧街設計古樸、典雅、大氣,古今文化交相輝映,既體現盛世繁華的民間市井風貌,又保留了藏傳佛教建築藝術風格。這是一條頗具清風清韻的文化商業街,街兩旁的一棟棟房子,鉤翹的飛簷,藤青的房瓦,硃紅磚砌的牆體,精雕細琢的門簷窗格清韻十足,還有那招牌、幌子,都是地道的清代風格。依託宏偉的寺廟,歷史流、文化流、知識流、商業流在這裡交叉。溫文爾雅的交流中進行著古與今的競爭和較量,文化和商業的融合。在這裡觀古佛、評歷史、品文化,休閒有樂、度假有趣。在這裡手工精細的荷包,風格迥異的藏銀飾品,精描細繪的“八大件”,神祕莫測的佛家法器,蔥翠晶瑩的玉器奇石,光彩鮮亮的江南織綿綢緞,古玩字畫,特產工藝琳琅滿目……除了這些,還可以欣賞到雜耍、拉洋片、京韻大鼓、變魔術等五花八門的清代民俗表演,感受著失傳多年的民間曲藝的韻味。

經過“拉洋片”的場地時,我和朋友被那身著清服的藝人的京腔京調深深吸引,那藝人正為遊客一邊拉放畫片,一邊配以唱詞和鑼鼓,唱詞合轍押韻,行腔張弛有度,音調抑揚頓挫,該哭哭,該笑笑,演唱起來,藝人要完全進入角色,調動五官及身體的各個部位,再加之以鑼、鼓、鑔,熱鬧非凡。據說,拉洋片,又稱“西湖景”、“西洋鏡”等,是老北京廟會或市場上常見的一種表演,也是在電影尚未普及的年代堪稱中國獨有的街頭“土電影” 。藝人表演時,將各種畫片裝入特製的大木箱中,箱子外壁設兩個直徑兩至三釐米的圓洞,洞上裝一凸鏡,觀看者通過凸鏡往箱內觀看。忍不住好奇和誘惑,我和朋友花了10元錢,想看個究竟,剛把眼睛對準那圓孔,就聽藝人開唱:“往裡頭瞧來,往裡頭看,西遊記的故事就在裡邊……”

漫步在普寧街上,不時可以遇見身穿清代服飾的男男女女,還有身著兵勇裝,手持長矛的清軍列隊巡邏,讓人恍若隔世,夢迴大清王朝,感受到康乾盛世繁華的京城民間市井。這時,我才真正體味到“一街穿越‘康乾盛世’,一憩玩味市井風情”這副對聯的內涵。

驀然回首,對於承德,我的內心湧動的一直是一種朝聖的心情。如果單純看旅遊景點的介紹,讓人覺得避暑山莊中的景觀和外八廟除了仿造江南名勝,就是對西藏、回疆等少數民族外域文化的縮小複製,沒什麼看頭,但要是真正走進承德的時候,任何模擬的感覺都沒有,而是很快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到這裡的人文歷史和自然山水之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