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陸羽公園中的“茶聖”雕像


陳東昇的父母出身貧苦。父親是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人,9歲至孤,因放丟了牛,16歲跑去參加新四軍,入列湖北老鄉李先念部隊第五師,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轉業到湖北天門,先後擔任貿易公司副經理、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木材公司經理等職,2003年病逝。母親是京山縣宋河鎮人,6歲被賣到鎮上做童養媳,解放後與陳東昇父親成家。

小時候,陳東昇在縣城機關大院長大,是個“孩子王”,但他酷愛讀書。

小學時期的他,便是天門縣新華書店的“VIP客戶”,他和當地新華書店的員工打得火熱,書店工作人員會告訴他新來了什麼書,會放他進入書店的倉庫,他可以在新書上架前任意在那裡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他愛分享,在學校成立學習小組(用現在的話說叫讀書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讀書進步,是天門有名的“小老師”。

高中一年級時,陳東昇開始讀《馬克思傳》。他從未走出縣城,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馬克思傳》是不可理解的。他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後,他把這本書消化成了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基礎。

馬克思有句話激勵了一代人,陳東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道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用“成功”替換“科學”二字,這番道理對陳東昇同樣適用。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陸羽公園中的“茶聖”雕像


陳東昇的父母出身貧苦。父親是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人,9歲至孤,因放丟了牛,16歲跑去參加新四軍,入列湖北老鄉李先念部隊第五師,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轉業到湖北天門,先後擔任貿易公司副經理、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木材公司經理等職,2003年病逝。母親是京山縣宋河鎮人,6歲被賣到鎮上做童養媳,解放後與陳東昇父親成家。

小時候,陳東昇在縣城機關大院長大,是個“孩子王”,但他酷愛讀書。

小學時期的他,便是天門縣新華書店的“VIP客戶”,他和當地新華書店的員工打得火熱,書店工作人員會告訴他新來了什麼書,會放他進入書店的倉庫,他可以在新書上架前任意在那裡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他愛分享,在學校成立學習小組(用現在的話說叫讀書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讀書進步,是天門有名的“小老師”。

高中一年級時,陳東昇開始讀《馬克思傳》。他從未走出縣城,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馬克思傳》是不可理解的。他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後,他把這本書消化成了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基礎。

馬克思有句話激勵了一代人,陳東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道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用“成功”替換“科學”二字,這番道理對陳東昇同樣適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馬克思傳》


他還讀整版的《人民日報》理論文章,《參考消息》《光明日報》《文匯報》都是陳東昇不肯錯過的課外讀物。讀黑格爾、但丁、雨果,也是如數家珍。他喜歡跟老師在一塊,那時候老師幾乎都住在學校,他就跑到老師宿舍裡去聊天請教問題。

那時候他興趣廣泛,什麼都很好奇,他還特意訂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雜誌。

高中畢業後,陳東昇被“上山下鄉”,通過父親介紹,到縣裡微生物研究所做技術工人,與棉鈴蟲打交道。當時,上大學是陳東昇的最大目標。去研究所前,他問過是否有工農兵大學生名額,得到肯定回答後,才肯前往。

陳東昇喜歡自然科學,跟科技有關的信息他都格外關心,甚至自己組裝過短波收音機。研究所裡有圖書室、實驗室,如同培養皿,讓陳東昇的激情不至消磨。那四年中,他自學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

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齡人經歷了一個文藝青年或者少年的階段,而他是一個科學青年,甭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

即使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陳東昇對周邊的世界發生的變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說他在縣城經歷了完整的農業文明,但他也見證商業文明的侵入和洗禮。

他記得一家人如何熱切地迎接第一盞電燈在家中點亮——那是一盞25瓦的白熾燈。他眼見縣城的石板路何時變成了柏油路……天門商場開張的時候,數萬人瘋狂湧入,擠碎了櫃檯玻璃……

他後來說,只有邊緣文明的人才有動力。而縣城就是個邊緣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鄉村。陳東昇見證了現代化緩慢但卻不可阻滯的到來。

陳東昇是早熟的。他說,他很早就想上大學,他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無論經歷過什麼,都要成為國家棟梁。“當時我覺得這個縣城怎麼能夠容納我呢?”他這樣說,“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樣一個奇特的年代,一個上進青年的成功路徑,非常的傳奇。”

這樣說或許並不誇張。

陳東昇是一個驕傲的男生——他曾用過“狂傲”這個詞形容年輕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齡段,他都自認眼界和見識超出了同齡人。這讓他有一種源自學習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的。

不過他並非一帆風順。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經歷人生冷暖。

知識改變命運——

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

1977年冬天,文革結束,一代人的青春被“恢復高考”重新點燃,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一同湧入考場。

自此,“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陳東昇迎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

陳東昇報考吉林大學考古系,被預錄,也參加了體檢。隨後,時局又當頭一棍,警告陳東昇,命運不歸他主宰。

當時微生物研究所有二三十人,半數大學生,有些來自北京高校,常與北京有往來信件,那些信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遠在首都的時政消息。年輕人厭倦了無邊無際的左,常常私下議論政局,陳東昇為此付出了代價。因他發表過反動言論,稱“華國鋒是碰運氣當上了國家主席的”,導致政審不合適,已從天邊走到眼前的大學校門,就此對他關上。

不過這並沒有能夠擊倒這個自負和驕傲的年輕人。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當1979年陳東昇再次高考,考上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的時候,他更加篤信這一點。這時候他22歲。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陸羽公園中的“茶聖”雕像


陳東昇的父母出身貧苦。父親是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人,9歲至孤,因放丟了牛,16歲跑去參加新四軍,入列湖北老鄉李先念部隊第五師,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轉業到湖北天門,先後擔任貿易公司副經理、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木材公司經理等職,2003年病逝。母親是京山縣宋河鎮人,6歲被賣到鎮上做童養媳,解放後與陳東昇父親成家。

小時候,陳東昇在縣城機關大院長大,是個“孩子王”,但他酷愛讀書。

小學時期的他,便是天門縣新華書店的“VIP客戶”,他和當地新華書店的員工打得火熱,書店工作人員會告訴他新來了什麼書,會放他進入書店的倉庫,他可以在新書上架前任意在那裡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他愛分享,在學校成立學習小組(用現在的話說叫讀書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讀書進步,是天門有名的“小老師”。

高中一年級時,陳東昇開始讀《馬克思傳》。他從未走出縣城,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馬克思傳》是不可理解的。他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後,他把這本書消化成了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基礎。

馬克思有句話激勵了一代人,陳東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道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用“成功”替換“科學”二字,這番道理對陳東昇同樣適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馬克思傳》


他還讀整版的《人民日報》理論文章,《參考消息》《光明日報》《文匯報》都是陳東昇不肯錯過的課外讀物。讀黑格爾、但丁、雨果,也是如數家珍。他喜歡跟老師在一塊,那時候老師幾乎都住在學校,他就跑到老師宿舍裡去聊天請教問題。

那時候他興趣廣泛,什麼都很好奇,他還特意訂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雜誌。

高中畢業後,陳東昇被“上山下鄉”,通過父親介紹,到縣裡微生物研究所做技術工人,與棉鈴蟲打交道。當時,上大學是陳東昇的最大目標。去研究所前,他問過是否有工農兵大學生名額,得到肯定回答後,才肯前往。

陳東昇喜歡自然科學,跟科技有關的信息他都格外關心,甚至自己組裝過短波收音機。研究所裡有圖書室、實驗室,如同培養皿,讓陳東昇的激情不至消磨。那四年中,他自學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

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齡人經歷了一個文藝青年或者少年的階段,而他是一個科學青年,甭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

即使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陳東昇對周邊的世界發生的變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說他在縣城經歷了完整的農業文明,但他也見證商業文明的侵入和洗禮。

他記得一家人如何熱切地迎接第一盞電燈在家中點亮——那是一盞25瓦的白熾燈。他眼見縣城的石板路何時變成了柏油路……天門商場開張的時候,數萬人瘋狂湧入,擠碎了櫃檯玻璃……

他後來說,只有邊緣文明的人才有動力。而縣城就是個邊緣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鄉村。陳東昇見證了現代化緩慢但卻不可阻滯的到來。

陳東昇是早熟的。他說,他很早就想上大學,他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無論經歷過什麼,都要成為國家棟梁。“當時我覺得這個縣城怎麼能夠容納我呢?”他這樣說,“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樣一個奇特的年代,一個上進青年的成功路徑,非常的傳奇。”

這樣說或許並不誇張。

陳東昇是一個驕傲的男生——他曾用過“狂傲”這個詞形容年輕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齡段,他都自認眼界和見識超出了同齡人。這讓他有一種源自學習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的。

不過他並非一帆風順。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經歷人生冷暖。

知識改變命運——

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

1977年冬天,文革結束,一代人的青春被“恢復高考”重新點燃,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一同湧入考場。

自此,“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陳東昇迎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

陳東昇報考吉林大學考古系,被預錄,也參加了體檢。隨後,時局又當頭一棍,警告陳東昇,命運不歸他主宰。

當時微生物研究所有二三十人,半數大學生,有些來自北京高校,常與北京有往來信件,那些信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遠在首都的時政消息。年輕人厭倦了無邊無際的左,常常私下議論政局,陳東昇為此付出了代價。因他發表過反動言論,稱“華國鋒是碰運氣當上了國家主席的”,導致政審不合適,已從天邊走到眼前的大學校門,就此對他關上。

不過這並沒有能夠擊倒這個自負和驕傲的年輕人。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當1979年陳東昇再次高考,考上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的時候,他更加篤信這一點。這時候他22歲。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國立武漢大學


陳東昇讀中學時便知曉武大的名氣,神往武大校園之美。隔壁鄰居有位老先生,家中也有人在武大讀過書,老先生對武大的記憶停留在上世紀30年代。“他說武大兩個人一個房間,每天有豆漿,還有油條。”

在湖北天門,陳東昇不知道自己是誰,在武漢大學,陳東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是區別於地理上的,精神層面的一方鄉土。武漢大學是其改造人生和命運的起點,讓他不再有漂泊感。

陳東昇求知若渴、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進入武大校園後再度放大。

四年裡,他傳承中學的習慣,往老師家裡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別是經濟學的名教授他都很熟悉。

彼時的武漢大學,雲集了董輔礽、吳紀先、譚崇臺、劉滌源等知名教授。

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信息尚閉塞的時代,這些“大家”對世界、對國家、對經濟的獨到見解和判斷,震撼著這位20餘歲的青年人。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陸羽公園中的“茶聖”雕像


陳東昇的父母出身貧苦。父親是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人,9歲至孤,因放丟了牛,16歲跑去參加新四軍,入列湖北老鄉李先念部隊第五師,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轉業到湖北天門,先後擔任貿易公司副經理、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木材公司經理等職,2003年病逝。母親是京山縣宋河鎮人,6歲被賣到鎮上做童養媳,解放後與陳東昇父親成家。

小時候,陳東昇在縣城機關大院長大,是個“孩子王”,但他酷愛讀書。

小學時期的他,便是天門縣新華書店的“VIP客戶”,他和當地新華書店的員工打得火熱,書店工作人員會告訴他新來了什麼書,會放他進入書店的倉庫,他可以在新書上架前任意在那裡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他愛分享,在學校成立學習小組(用現在的話說叫讀書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讀書進步,是天門有名的“小老師”。

高中一年級時,陳東昇開始讀《馬克思傳》。他從未走出縣城,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馬克思傳》是不可理解的。他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後,他把這本書消化成了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基礎。

馬克思有句話激勵了一代人,陳東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道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用“成功”替換“科學”二字,這番道理對陳東昇同樣適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馬克思傳》


他還讀整版的《人民日報》理論文章,《參考消息》《光明日報》《文匯報》都是陳東昇不肯錯過的課外讀物。讀黑格爾、但丁、雨果,也是如數家珍。他喜歡跟老師在一塊,那時候老師幾乎都住在學校,他就跑到老師宿舍裡去聊天請教問題。

那時候他興趣廣泛,什麼都很好奇,他還特意訂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雜誌。

高中畢業後,陳東昇被“上山下鄉”,通過父親介紹,到縣裡微生物研究所做技術工人,與棉鈴蟲打交道。當時,上大學是陳東昇的最大目標。去研究所前,他問過是否有工農兵大學生名額,得到肯定回答後,才肯前往。

陳東昇喜歡自然科學,跟科技有關的信息他都格外關心,甚至自己組裝過短波收音機。研究所裡有圖書室、實驗室,如同培養皿,讓陳東昇的激情不至消磨。那四年中,他自學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

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齡人經歷了一個文藝青年或者少年的階段,而他是一個科學青年,甭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

即使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陳東昇對周邊的世界發生的變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說他在縣城經歷了完整的農業文明,但他也見證商業文明的侵入和洗禮。

他記得一家人如何熱切地迎接第一盞電燈在家中點亮——那是一盞25瓦的白熾燈。他眼見縣城的石板路何時變成了柏油路……天門商場開張的時候,數萬人瘋狂湧入,擠碎了櫃檯玻璃……

他後來說,只有邊緣文明的人才有動力。而縣城就是個邊緣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鄉村。陳東昇見證了現代化緩慢但卻不可阻滯的到來。

陳東昇是早熟的。他說,他很早就想上大學,他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無論經歷過什麼,都要成為國家棟梁。“當時我覺得這個縣城怎麼能夠容納我呢?”他這樣說,“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樣一個奇特的年代,一個上進青年的成功路徑,非常的傳奇。”

這樣說或許並不誇張。

陳東昇是一個驕傲的男生——他曾用過“狂傲”這個詞形容年輕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齡段,他都自認眼界和見識超出了同齡人。這讓他有一種源自學習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的。

不過他並非一帆風順。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經歷人生冷暖。

知識改變命運——

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

1977年冬天,文革結束,一代人的青春被“恢復高考”重新點燃,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一同湧入考場。

自此,“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陳東昇迎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

陳東昇報考吉林大學考古系,被預錄,也參加了體檢。隨後,時局又當頭一棍,警告陳東昇,命運不歸他主宰。

當時微生物研究所有二三十人,半數大學生,有些來自北京高校,常與北京有往來信件,那些信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遠在首都的時政消息。年輕人厭倦了無邊無際的左,常常私下議論政局,陳東昇為此付出了代價。因他發表過反動言論,稱“華國鋒是碰運氣當上了國家主席的”,導致政審不合適,已從天邊走到眼前的大學校門,就此對他關上。

不過這並沒有能夠擊倒這個自負和驕傲的年輕人。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當1979年陳東昇再次高考,考上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的時候,他更加篤信這一點。這時候他22歲。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國立武漢大學


陳東昇讀中學時便知曉武大的名氣,神往武大校園之美。隔壁鄰居有位老先生,家中也有人在武大讀過書,老先生對武大的記憶停留在上世紀30年代。“他說武大兩個人一個房間,每天有豆漿,還有油條。”

在湖北天門,陳東昇不知道自己是誰,在武漢大學,陳東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是區別於地理上的,精神層面的一方鄉土。武漢大學是其改造人生和命運的起點,讓他不再有漂泊感。

陳東昇求知若渴、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進入武大校園後再度放大。

四年裡,他傳承中學的習慣,往老師家裡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別是經濟學的名教授他都很熟悉。

彼時的武漢大學,雲集了董輔礽、吳紀先、譚崇臺、劉滌源等知名教授。

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信息尚閉塞的時代,這些“大家”對世界、對國家、對經濟的獨到見解和判斷,震撼著這位20餘歲的青年人。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陳東昇博士畢業與老師董輔礽合影


課餘時間聽百家爭鳴未能完全滿足陳東昇的求知慾望,他還利用週末,跑到各位教授家敲門求教,每每聊到日落還意猶未盡,只能留著問題等待下個週末的到來。

大學期間他還參加了多學科討論會,參加百科知識競賽,大二的時候就獲得三等獎。

在同學中,他是那個掌控議題和方向的人。因為博覽群書,他反對專才,提倡通才,所以寫了一篇通才論,發表在《人才》雜誌上——大學三年級就在全國報刊上發表文章,陳東昇高興得不得了,但有些同學就覺得他不務正業,這讓他很鬱悶。

那時候的武漢大學,確實就是意氣風發,各種學派開花,接應不暇,腦瓜子都炸了。

“對我來說,在武大最重要是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學說史,還有西方的經濟理論。一個同學帶我們去哲學系,哲學最重要就是啟蒙時代,伏爾泰和盧梭,講人生來就平等的,一下子我感覺豁然開朗。”他說,選修西方哲學史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時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不是一個只會考試的青年,而是一個充滿理想,有很高的學術追求的學術青年。”

回首校園時代,陳東昇不僅掌握了紮實的經濟學基礎知識,還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既幫助他分析宏觀經濟發展趨勢、捕捉時代變動信號,也為他後來為官、經商奠定厚實的理論知識。

陳東昇對武大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他說“武大就是我們心中的聖山聖城,我們就是這座聖山的信徒和使者”。

他對武漢大學的總結是天人合一,質樸和浪漫是武大的特質。

1983年,陳東昇臨近大學畢業,他搭乘長途汽車返回家鄉湖北天門,找到一位老石匠拜師學藝。雄心滿懷的陳東昇再回武漢大學時,攜斧鑿攀登珞珈山,將心中那枚寄寓千里之行的“始”字鑿上一塊大石。寓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陸羽公園中的“茶聖”雕像


陳東昇的父母出身貧苦。父親是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人,9歲至孤,因放丟了牛,16歲跑去參加新四軍,入列湖北老鄉李先念部隊第五師,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轉業到湖北天門,先後擔任貿易公司副經理、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木材公司經理等職,2003年病逝。母親是京山縣宋河鎮人,6歲被賣到鎮上做童養媳,解放後與陳東昇父親成家。

小時候,陳東昇在縣城機關大院長大,是個“孩子王”,但他酷愛讀書。

小學時期的他,便是天門縣新華書店的“VIP客戶”,他和當地新華書店的員工打得火熱,書店工作人員會告訴他新來了什麼書,會放他進入書店的倉庫,他可以在新書上架前任意在那裡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他愛分享,在學校成立學習小組(用現在的話說叫讀書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讀書進步,是天門有名的“小老師”。

高中一年級時,陳東昇開始讀《馬克思傳》。他從未走出縣城,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馬克思傳》是不可理解的。他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後,他把這本書消化成了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基礎。

馬克思有句話激勵了一代人,陳東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道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用“成功”替換“科學”二字,這番道理對陳東昇同樣適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馬克思傳》


他還讀整版的《人民日報》理論文章,《參考消息》《光明日報》《文匯報》都是陳東昇不肯錯過的課外讀物。讀黑格爾、但丁、雨果,也是如數家珍。他喜歡跟老師在一塊,那時候老師幾乎都住在學校,他就跑到老師宿舍裡去聊天請教問題。

那時候他興趣廣泛,什麼都很好奇,他還特意訂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雜誌。

高中畢業後,陳東昇被“上山下鄉”,通過父親介紹,到縣裡微生物研究所做技術工人,與棉鈴蟲打交道。當時,上大學是陳東昇的最大目標。去研究所前,他問過是否有工農兵大學生名額,得到肯定回答後,才肯前往。

陳東昇喜歡自然科學,跟科技有關的信息他都格外關心,甚至自己組裝過短波收音機。研究所裡有圖書室、實驗室,如同培養皿,讓陳東昇的激情不至消磨。那四年中,他自學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

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齡人經歷了一個文藝青年或者少年的階段,而他是一個科學青年,甭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

即使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陳東昇對周邊的世界發生的變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說他在縣城經歷了完整的農業文明,但他也見證商業文明的侵入和洗禮。

他記得一家人如何熱切地迎接第一盞電燈在家中點亮——那是一盞25瓦的白熾燈。他眼見縣城的石板路何時變成了柏油路……天門商場開張的時候,數萬人瘋狂湧入,擠碎了櫃檯玻璃……

他後來說,只有邊緣文明的人才有動力。而縣城就是個邊緣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鄉村。陳東昇見證了現代化緩慢但卻不可阻滯的到來。

陳東昇是早熟的。他說,他很早就想上大學,他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無論經歷過什麼,都要成為國家棟梁。“當時我覺得這個縣城怎麼能夠容納我呢?”他這樣說,“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樣一個奇特的年代,一個上進青年的成功路徑,非常的傳奇。”

這樣說或許並不誇張。

陳東昇是一個驕傲的男生——他曾用過“狂傲”這個詞形容年輕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齡段,他都自認眼界和見識超出了同齡人。這讓他有一種源自學習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的。

不過他並非一帆風順。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經歷人生冷暖。

知識改變命運——

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

1977年冬天,文革結束,一代人的青春被“恢復高考”重新點燃,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一同湧入考場。

自此,“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陳東昇迎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

陳東昇報考吉林大學考古系,被預錄,也參加了體檢。隨後,時局又當頭一棍,警告陳東昇,命運不歸他主宰。

當時微生物研究所有二三十人,半數大學生,有些來自北京高校,常與北京有往來信件,那些信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遠在首都的時政消息。年輕人厭倦了無邊無際的左,常常私下議論政局,陳東昇為此付出了代價。因他發表過反動言論,稱“華國鋒是碰運氣當上了國家主席的”,導致政審不合適,已從天邊走到眼前的大學校門,就此對他關上。

不過這並沒有能夠擊倒這個自負和驕傲的年輕人。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當1979年陳東昇再次高考,考上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的時候,他更加篤信這一點。這時候他22歲。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國立武漢大學


陳東昇讀中學時便知曉武大的名氣,神往武大校園之美。隔壁鄰居有位老先生,家中也有人在武大讀過書,老先生對武大的記憶停留在上世紀30年代。“他說武大兩個人一個房間,每天有豆漿,還有油條。”

在湖北天門,陳東昇不知道自己是誰,在武漢大學,陳東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是區別於地理上的,精神層面的一方鄉土。武漢大學是其改造人生和命運的起點,讓他不再有漂泊感。

陳東昇求知若渴、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進入武大校園後再度放大。

四年裡,他傳承中學的習慣,往老師家裡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別是經濟學的名教授他都很熟悉。

彼時的武漢大學,雲集了董輔礽、吳紀先、譚崇臺、劉滌源等知名教授。

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信息尚閉塞的時代,這些“大家”對世界、對國家、對經濟的獨到見解和判斷,震撼著這位20餘歲的青年人。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陳東昇博士畢業與老師董輔礽合影


課餘時間聽百家爭鳴未能完全滿足陳東昇的求知慾望,他還利用週末,跑到各位教授家敲門求教,每每聊到日落還意猶未盡,只能留著問題等待下個週末的到來。

大學期間他還參加了多學科討論會,參加百科知識競賽,大二的時候就獲得三等獎。

在同學中,他是那個掌控議題和方向的人。因為博覽群書,他反對專才,提倡通才,所以寫了一篇通才論,發表在《人才》雜誌上——大學三年級就在全國報刊上發表文章,陳東昇高興得不得了,但有些同學就覺得他不務正業,這讓他很鬱悶。

那時候的武漢大學,確實就是意氣風發,各種學派開花,接應不暇,腦瓜子都炸了。

“對我來說,在武大最重要是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學說史,還有西方的經濟理論。一個同學帶我們去哲學系,哲學最重要就是啟蒙時代,伏爾泰和盧梭,講人生來就平等的,一下子我感覺豁然開朗。”他說,選修西方哲學史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時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不是一個只會考試的青年,而是一個充滿理想,有很高的學術追求的學術青年。”

回首校園時代,陳東昇不僅掌握了紮實的經濟學基礎知識,還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既幫助他分析宏觀經濟發展趨勢、捕捉時代變動信號,也為他後來為官、經商奠定厚實的理論知識。

陳東昇對武大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他說“武大就是我們心中的聖山聖城,我們就是這座聖山的信徒和使者”。

他對武漢大學的總結是天人合一,質樸和浪漫是武大的特質。

1983年,陳東昇臨近大學畢業,他搭乘長途汽車返回家鄉湖北天門,找到一位老石匠拜師學藝。雄心滿懷的陳東昇再回武漢大學時,攜斧鑿攀登珞珈山,將心中那枚寄寓千里之行的“始”字鑿上一塊大石。寓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圖片來源:中國慈善家


時隔三十多年,當再被問及此事,已經“耳順”之年的陳東昇自我調侃:“當時確實是熱血沸騰!”

“她改造了我的人生,為我打下在人生道路中成功的基礎。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同學是我最好的老師,學校就是我的家。”

下海經商——

人生的關鍵抉擇

1983年,陳東昇大學畢業進入北京,被分配到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際貿易研究所發達國家研究室,從事國際貿易及宏觀經濟研究等工作。

5年之後的1988年,31歲的陳東昇升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常務副總編,成為最年輕的副主編,享受副局級待遇。

原本他可能成為一個卓有建樹的學者,創立他心目中的“珞珈學派”,也可能成為一個體制內的精英——他一手開創了中國500家大型企業評選先河,成為既被體制高度評價也是當時最成功的商業實踐之一。

然而,最終他卻成為一個現代公司制度意義上的企業家。

在陳東昇的世界裡,1992年是一個偉大的節點。

在鄧小平南巡之後,陳東昇最終選擇下海。下海的時候,他已是副局級幹部。

而下海經商,也成為他人生的關鍵抉擇。

1993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傢俱有國際概念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1994年,他和弟弟陳平一起創辦了國內著名物流公司宅急送。

1996年,他創辦了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至今。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陸羽公園中的“茶聖”雕像


陳東昇的父母出身貧苦。父親是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人,9歲至孤,因放丟了牛,16歲跑去參加新四軍,入列湖北老鄉李先念部隊第五師,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轉業到湖北天門,先後擔任貿易公司副經理、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木材公司經理等職,2003年病逝。母親是京山縣宋河鎮人,6歲被賣到鎮上做童養媳,解放後與陳東昇父親成家。

小時候,陳東昇在縣城機關大院長大,是個“孩子王”,但他酷愛讀書。

小學時期的他,便是天門縣新華書店的“VIP客戶”,他和當地新華書店的員工打得火熱,書店工作人員會告訴他新來了什麼書,會放他進入書店的倉庫,他可以在新書上架前任意在那裡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他愛分享,在學校成立學習小組(用現在的話說叫讀書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讀書進步,是天門有名的“小老師”。

高中一年級時,陳東昇開始讀《馬克思傳》。他從未走出縣城,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馬克思傳》是不可理解的。他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後,他把這本書消化成了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基礎。

馬克思有句話激勵了一代人,陳東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道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用“成功”替換“科學”二字,這番道理對陳東昇同樣適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馬克思傳》


他還讀整版的《人民日報》理論文章,《參考消息》《光明日報》《文匯報》都是陳東昇不肯錯過的課外讀物。讀黑格爾、但丁、雨果,也是如數家珍。他喜歡跟老師在一塊,那時候老師幾乎都住在學校,他就跑到老師宿舍裡去聊天請教問題。

那時候他興趣廣泛,什麼都很好奇,他還特意訂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雜誌。

高中畢業後,陳東昇被“上山下鄉”,通過父親介紹,到縣裡微生物研究所做技術工人,與棉鈴蟲打交道。當時,上大學是陳東昇的最大目標。去研究所前,他問過是否有工農兵大學生名額,得到肯定回答後,才肯前往。

陳東昇喜歡自然科學,跟科技有關的信息他都格外關心,甚至自己組裝過短波收音機。研究所裡有圖書室、實驗室,如同培養皿,讓陳東昇的激情不至消磨。那四年中,他自學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

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齡人經歷了一個文藝青年或者少年的階段,而他是一個科學青年,甭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

即使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陳東昇對周邊的世界發生的變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說他在縣城經歷了完整的農業文明,但他也見證商業文明的侵入和洗禮。

他記得一家人如何熱切地迎接第一盞電燈在家中點亮——那是一盞25瓦的白熾燈。他眼見縣城的石板路何時變成了柏油路……天門商場開張的時候,數萬人瘋狂湧入,擠碎了櫃檯玻璃……

他後來說,只有邊緣文明的人才有動力。而縣城就是個邊緣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鄉村。陳東昇見證了現代化緩慢但卻不可阻滯的到來。

陳東昇是早熟的。他說,他很早就想上大學,他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無論經歷過什麼,都要成為國家棟梁。“當時我覺得這個縣城怎麼能夠容納我呢?”他這樣說,“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樣一個奇特的年代,一個上進青年的成功路徑,非常的傳奇。”

這樣說或許並不誇張。

陳東昇是一個驕傲的男生——他曾用過“狂傲”這個詞形容年輕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齡段,他都自認眼界和見識超出了同齡人。這讓他有一種源自學習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的。

不過他並非一帆風順。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經歷人生冷暖。

知識改變命運——

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

1977年冬天,文革結束,一代人的青春被“恢復高考”重新點燃,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一同湧入考場。

自此,“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陳東昇迎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

陳東昇報考吉林大學考古系,被預錄,也參加了體檢。隨後,時局又當頭一棍,警告陳東昇,命運不歸他主宰。

當時微生物研究所有二三十人,半數大學生,有些來自北京高校,常與北京有往來信件,那些信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遠在首都的時政消息。年輕人厭倦了無邊無際的左,常常私下議論政局,陳東昇為此付出了代價。因他發表過反動言論,稱“華國鋒是碰運氣當上了國家主席的”,導致政審不合適,已從天邊走到眼前的大學校門,就此對他關上。

不過這並沒有能夠擊倒這個自負和驕傲的年輕人。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當1979年陳東昇再次高考,考上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的時候,他更加篤信這一點。這時候他22歲。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國立武漢大學


陳東昇讀中學時便知曉武大的名氣,神往武大校園之美。隔壁鄰居有位老先生,家中也有人在武大讀過書,老先生對武大的記憶停留在上世紀30年代。“他說武大兩個人一個房間,每天有豆漿,還有油條。”

在湖北天門,陳東昇不知道自己是誰,在武漢大學,陳東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是區別於地理上的,精神層面的一方鄉土。武漢大學是其改造人生和命運的起點,讓他不再有漂泊感。

陳東昇求知若渴、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進入武大校園後再度放大。

四年裡,他傳承中學的習慣,往老師家裡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別是經濟學的名教授他都很熟悉。

彼時的武漢大學,雲集了董輔礽、吳紀先、譚崇臺、劉滌源等知名教授。

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信息尚閉塞的時代,這些“大家”對世界、對國家、對經濟的獨到見解和判斷,震撼著這位20餘歲的青年人。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陳東昇博士畢業與老師董輔礽合影


課餘時間聽百家爭鳴未能完全滿足陳東昇的求知慾望,他還利用週末,跑到各位教授家敲門求教,每每聊到日落還意猶未盡,只能留著問題等待下個週末的到來。

大學期間他還參加了多學科討論會,參加百科知識競賽,大二的時候就獲得三等獎。

在同學中,他是那個掌控議題和方向的人。因為博覽群書,他反對專才,提倡通才,所以寫了一篇通才論,發表在《人才》雜誌上——大學三年級就在全國報刊上發表文章,陳東昇高興得不得了,但有些同學就覺得他不務正業,這讓他很鬱悶。

那時候的武漢大學,確實就是意氣風發,各種學派開花,接應不暇,腦瓜子都炸了。

“對我來說,在武大最重要是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學說史,還有西方的經濟理論。一個同學帶我們去哲學系,哲學最重要就是啟蒙時代,伏爾泰和盧梭,講人生來就平等的,一下子我感覺豁然開朗。”他說,選修西方哲學史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時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不是一個只會考試的青年,而是一個充滿理想,有很高的學術追求的學術青年。”

回首校園時代,陳東昇不僅掌握了紮實的經濟學基礎知識,還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既幫助他分析宏觀經濟發展趨勢、捕捉時代變動信號,也為他後來為官、經商奠定厚實的理論知識。

陳東昇對武大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他說“武大就是我們心中的聖山聖城,我們就是這座聖山的信徒和使者”。

他對武漢大學的總結是天人合一,質樸和浪漫是武大的特質。

1983年,陳東昇臨近大學畢業,他搭乘長途汽車返回家鄉湖北天門,找到一位老石匠拜師學藝。雄心滿懷的陳東昇再回武漢大學時,攜斧鑿攀登珞珈山,將心中那枚寄寓千里之行的“始”字鑿上一塊大石。寓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圖片來源:中國慈善家


時隔三十多年,當再被問及此事,已經“耳順”之年的陳東昇自我調侃:“當時確實是熱血沸騰!”

“她改造了我的人生,為我打下在人生道路中成功的基礎。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同學是我最好的老師,學校就是我的家。”

下海經商——

人生的關鍵抉擇

1983年,陳東昇大學畢業進入北京,被分配到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際貿易研究所發達國家研究室,從事國際貿易及宏觀經濟研究等工作。

5年之後的1988年,31歲的陳東昇升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常務副總編,成為最年輕的副主編,享受副局級待遇。

原本他可能成為一個卓有建樹的學者,創立他心目中的“珞珈學派”,也可能成為一個體制內的精英——他一手開創了中國500家大型企業評選先河,成為既被體制高度評價也是當時最成功的商業實踐之一。

然而,最終他卻成為一個現代公司制度意義上的企業家。

在陳東昇的世界裡,1992年是一個偉大的節點。

在鄧小平南巡之後,陳東昇最終選擇下海。下海的時候,他已是副局級幹部。

而下海經商,也成為他人生的關鍵抉擇。

1993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傢俱有國際概念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1994年,他和弟弟陳平一起創辦了國內著名物流公司宅急送。

1996年,他創辦了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至今。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1996年9月16日,陳東昇在泰康人壽開業慶典上致辭


經過二十多年的深耕細作,截至2017年底,泰康管理資產超過1.2萬億元,累計服務客戶規模已達2.25億人,服務企業客戶超34萬家,累計支付理賠金額351億元,累計納稅375億元,累計捐贈公益善款超過4.3億元,帶動76萬人就業。泰康躋身世界500強。

陳東昇說,做事業就是要把一個企業做好,成為品牌,對社會有貢獻,只有實現了社會的價值才能最終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言非虛。

2018年10月,陳東昇被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推薦宣傳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

回報社會——

赤子情懷,不忘初心

陳東昇長期關注文化、藝術、教育、社會公益事業。

2010年,陳東昇捐資1000萬元,修建天門市萬林圖書館。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陸羽公園中的“茶聖”雕像


陳東昇的父母出身貧苦。父親是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人,9歲至孤,因放丟了牛,16歲跑去參加新四軍,入列湖北老鄉李先念部隊第五師,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轉業到湖北天門,先後擔任貿易公司副經理、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木材公司經理等職,2003年病逝。母親是京山縣宋河鎮人,6歲被賣到鎮上做童養媳,解放後與陳東昇父親成家。

小時候,陳東昇在縣城機關大院長大,是個“孩子王”,但他酷愛讀書。

小學時期的他,便是天門縣新華書店的“VIP客戶”,他和當地新華書店的員工打得火熱,書店工作人員會告訴他新來了什麼書,會放他進入書店的倉庫,他可以在新書上架前任意在那裡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他愛分享,在學校成立學習小組(用現在的話說叫讀書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讀書進步,是天門有名的“小老師”。

高中一年級時,陳東昇開始讀《馬克思傳》。他從未走出縣城,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馬克思傳》是不可理解的。他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後,他把這本書消化成了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基礎。

馬克思有句話激勵了一代人,陳東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道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用“成功”替換“科學”二字,這番道理對陳東昇同樣適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馬克思傳》


他還讀整版的《人民日報》理論文章,《參考消息》《光明日報》《文匯報》都是陳東昇不肯錯過的課外讀物。讀黑格爾、但丁、雨果,也是如數家珍。他喜歡跟老師在一塊,那時候老師幾乎都住在學校,他就跑到老師宿舍裡去聊天請教問題。

那時候他興趣廣泛,什麼都很好奇,他還特意訂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雜誌。

高中畢業後,陳東昇被“上山下鄉”,通過父親介紹,到縣裡微生物研究所做技術工人,與棉鈴蟲打交道。當時,上大學是陳東昇的最大目標。去研究所前,他問過是否有工農兵大學生名額,得到肯定回答後,才肯前往。

陳東昇喜歡自然科學,跟科技有關的信息他都格外關心,甚至自己組裝過短波收音機。研究所裡有圖書室、實驗室,如同培養皿,讓陳東昇的激情不至消磨。那四年中,他自學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

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齡人經歷了一個文藝青年或者少年的階段,而他是一個科學青年,甭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

即使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陳東昇對周邊的世界發生的變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說他在縣城經歷了完整的農業文明,但他也見證商業文明的侵入和洗禮。

他記得一家人如何熱切地迎接第一盞電燈在家中點亮——那是一盞25瓦的白熾燈。他眼見縣城的石板路何時變成了柏油路……天門商場開張的時候,數萬人瘋狂湧入,擠碎了櫃檯玻璃……

他後來說,只有邊緣文明的人才有動力。而縣城就是個邊緣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鄉村。陳東昇見證了現代化緩慢但卻不可阻滯的到來。

陳東昇是早熟的。他說,他很早就想上大學,他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無論經歷過什麼,都要成為國家棟梁。“當時我覺得這個縣城怎麼能夠容納我呢?”他這樣說,“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樣一個奇特的年代,一個上進青年的成功路徑,非常的傳奇。”

這樣說或許並不誇張。

陳東昇是一個驕傲的男生——他曾用過“狂傲”這個詞形容年輕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齡段,他都自認眼界和見識超出了同齡人。這讓他有一種源自學習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的。

不過他並非一帆風順。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經歷人生冷暖。

知識改變命運——

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

1977年冬天,文革結束,一代人的青春被“恢復高考”重新點燃,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一同湧入考場。

自此,“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陳東昇迎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

陳東昇報考吉林大學考古系,被預錄,也參加了體檢。隨後,時局又當頭一棍,警告陳東昇,命運不歸他主宰。

當時微生物研究所有二三十人,半數大學生,有些來自北京高校,常與北京有往來信件,那些信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遠在首都的時政消息。年輕人厭倦了無邊無際的左,常常私下議論政局,陳東昇為此付出了代價。因他發表過反動言論,稱“華國鋒是碰運氣當上了國家主席的”,導致政審不合適,已從天邊走到眼前的大學校門,就此對他關上。

不過這並沒有能夠擊倒這個自負和驕傲的年輕人。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當1979年陳東昇再次高考,考上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的時候,他更加篤信這一點。這時候他22歲。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國立武漢大學


陳東昇讀中學時便知曉武大的名氣,神往武大校園之美。隔壁鄰居有位老先生,家中也有人在武大讀過書,老先生對武大的記憶停留在上世紀30年代。“他說武大兩個人一個房間,每天有豆漿,還有油條。”

在湖北天門,陳東昇不知道自己是誰,在武漢大學,陳東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是區別於地理上的,精神層面的一方鄉土。武漢大學是其改造人生和命運的起點,讓他不再有漂泊感。

陳東昇求知若渴、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進入武大校園後再度放大。

四年裡,他傳承中學的習慣,往老師家裡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別是經濟學的名教授他都很熟悉。

彼時的武漢大學,雲集了董輔礽、吳紀先、譚崇臺、劉滌源等知名教授。

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信息尚閉塞的時代,這些“大家”對世界、對國家、對經濟的獨到見解和判斷,震撼著這位20餘歲的青年人。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陳東昇博士畢業與老師董輔礽合影


課餘時間聽百家爭鳴未能完全滿足陳東昇的求知慾望,他還利用週末,跑到各位教授家敲門求教,每每聊到日落還意猶未盡,只能留著問題等待下個週末的到來。

大學期間他還參加了多學科討論會,參加百科知識競賽,大二的時候就獲得三等獎。

在同學中,他是那個掌控議題和方向的人。因為博覽群書,他反對專才,提倡通才,所以寫了一篇通才論,發表在《人才》雜誌上——大學三年級就在全國報刊上發表文章,陳東昇高興得不得了,但有些同學就覺得他不務正業,這讓他很鬱悶。

那時候的武漢大學,確實就是意氣風發,各種學派開花,接應不暇,腦瓜子都炸了。

“對我來說,在武大最重要是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學說史,還有西方的經濟理論。一個同學帶我們去哲學系,哲學最重要就是啟蒙時代,伏爾泰和盧梭,講人生來就平等的,一下子我感覺豁然開朗。”他說,選修西方哲學史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時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不是一個只會考試的青年,而是一個充滿理想,有很高的學術追求的學術青年。”

回首校園時代,陳東昇不僅掌握了紮實的經濟學基礎知識,還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既幫助他分析宏觀經濟發展趨勢、捕捉時代變動信號,也為他後來為官、經商奠定厚實的理論知識。

陳東昇對武大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他說“武大就是我們心中的聖山聖城,我們就是這座聖山的信徒和使者”。

他對武漢大學的總結是天人合一,質樸和浪漫是武大的特質。

1983年,陳東昇臨近大學畢業,他搭乘長途汽車返回家鄉湖北天門,找到一位老石匠拜師學藝。雄心滿懷的陳東昇再回武漢大學時,攜斧鑿攀登珞珈山,將心中那枚寄寓千里之行的“始”字鑿上一塊大石。寓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圖片來源:中國慈善家


時隔三十多年,當再被問及此事,已經“耳順”之年的陳東昇自我調侃:“當時確實是熱血沸騰!”

“她改造了我的人生,為我打下在人生道路中成功的基礎。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同學是我最好的老師,學校就是我的家。”

下海經商——

人生的關鍵抉擇

1983年,陳東昇大學畢業進入北京,被分配到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際貿易研究所發達國家研究室,從事國際貿易及宏觀經濟研究等工作。

5年之後的1988年,31歲的陳東昇升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常務副總編,成為最年輕的副主編,享受副局級待遇。

原本他可能成為一個卓有建樹的學者,創立他心目中的“珞珈學派”,也可能成為一個體制內的精英——他一手開創了中國500家大型企業評選先河,成為既被體制高度評價也是當時最成功的商業實踐之一。

然而,最終他卻成為一個現代公司制度意義上的企業家。

在陳東昇的世界裡,1992年是一個偉大的節點。

在鄧小平南巡之後,陳東昇最終選擇下海。下海的時候,他已是副局級幹部。

而下海經商,也成為他人生的關鍵抉擇。

1993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傢俱有國際概念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1994年,他和弟弟陳平一起創辦了國內著名物流公司宅急送。

1996年,他創辦了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至今。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1996年9月16日,陳東昇在泰康人壽開業慶典上致辭


經過二十多年的深耕細作,截至2017年底,泰康管理資產超過1.2萬億元,累計服務客戶規模已達2.25億人,服務企業客戶超34萬家,累計支付理賠金額351億元,累計納稅375億元,累計捐贈公益善款超過4.3億元,帶動76萬人就業。泰康躋身世界500強。

陳東昇說,做事業就是要把一個企業做好,成為品牌,對社會有貢獻,只有實現了社會的價值才能最終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言非虛。

2018年10月,陳東昇被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推薦宣傳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

回報社會——

赤子情懷,不忘初心

陳東昇長期關注文化、藝術、教育、社會公益事業。

2010年,陳東昇捐資1000萬元,修建天門市萬林圖書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市萬林圖書館

2011年,陳東昇繼承父親遺志,捐資400萬給天門市京山縣楊集中學修建科技樓和塑膠運動場。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陸羽公園中的“茶聖”雕像


陳東昇的父母出身貧苦。父親是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人,9歲至孤,因放丟了牛,16歲跑去參加新四軍,入列湖北老鄉李先念部隊第五師,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轉業到湖北天門,先後擔任貿易公司副經理、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木材公司經理等職,2003年病逝。母親是京山縣宋河鎮人,6歲被賣到鎮上做童養媳,解放後與陳東昇父親成家。

小時候,陳東昇在縣城機關大院長大,是個“孩子王”,但他酷愛讀書。

小學時期的他,便是天門縣新華書店的“VIP客戶”,他和當地新華書店的員工打得火熱,書店工作人員會告訴他新來了什麼書,會放他進入書店的倉庫,他可以在新書上架前任意在那裡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他愛分享,在學校成立學習小組(用現在的話說叫讀書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讀書進步,是天門有名的“小老師”。

高中一年級時,陳東昇開始讀《馬克思傳》。他從未走出縣城,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馬克思傳》是不可理解的。他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後,他把這本書消化成了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基礎。

馬克思有句話激勵了一代人,陳東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道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用“成功”替換“科學”二字,這番道理對陳東昇同樣適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馬克思傳》


他還讀整版的《人民日報》理論文章,《參考消息》《光明日報》《文匯報》都是陳東昇不肯錯過的課外讀物。讀黑格爾、但丁、雨果,也是如數家珍。他喜歡跟老師在一塊,那時候老師幾乎都住在學校,他就跑到老師宿舍裡去聊天請教問題。

那時候他興趣廣泛,什麼都很好奇,他還特意訂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雜誌。

高中畢業後,陳東昇被“上山下鄉”,通過父親介紹,到縣裡微生物研究所做技術工人,與棉鈴蟲打交道。當時,上大學是陳東昇的最大目標。去研究所前,他問過是否有工農兵大學生名額,得到肯定回答後,才肯前往。

陳東昇喜歡自然科學,跟科技有關的信息他都格外關心,甚至自己組裝過短波收音機。研究所裡有圖書室、實驗室,如同培養皿,讓陳東昇的激情不至消磨。那四年中,他自學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

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齡人經歷了一個文藝青年或者少年的階段,而他是一個科學青年,甭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

即使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陳東昇對周邊的世界發生的變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說他在縣城經歷了完整的農業文明,但他也見證商業文明的侵入和洗禮。

他記得一家人如何熱切地迎接第一盞電燈在家中點亮——那是一盞25瓦的白熾燈。他眼見縣城的石板路何時變成了柏油路……天門商場開張的時候,數萬人瘋狂湧入,擠碎了櫃檯玻璃……

他後來說,只有邊緣文明的人才有動力。而縣城就是個邊緣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鄉村。陳東昇見證了現代化緩慢但卻不可阻滯的到來。

陳東昇是早熟的。他說,他很早就想上大學,他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無論經歷過什麼,都要成為國家棟梁。“當時我覺得這個縣城怎麼能夠容納我呢?”他這樣說,“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樣一個奇特的年代,一個上進青年的成功路徑,非常的傳奇。”

這樣說或許並不誇張。

陳東昇是一個驕傲的男生——他曾用過“狂傲”這個詞形容年輕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齡段,他都自認眼界和見識超出了同齡人。這讓他有一種源自學習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的。

不過他並非一帆風順。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經歷人生冷暖。

知識改變命運——

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

1977年冬天,文革結束,一代人的青春被“恢復高考”重新點燃,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一同湧入考場。

自此,“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陳東昇迎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

陳東昇報考吉林大學考古系,被預錄,也參加了體檢。隨後,時局又當頭一棍,警告陳東昇,命運不歸他主宰。

當時微生物研究所有二三十人,半數大學生,有些來自北京高校,常與北京有往來信件,那些信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遠在首都的時政消息。年輕人厭倦了無邊無際的左,常常私下議論政局,陳東昇為此付出了代價。因他發表過反動言論,稱“華國鋒是碰運氣當上了國家主席的”,導致政審不合適,已從天邊走到眼前的大學校門,就此對他關上。

不過這並沒有能夠擊倒這個自負和驕傲的年輕人。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當1979年陳東昇再次高考,考上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的時候,他更加篤信這一點。這時候他22歲。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國立武漢大學


陳東昇讀中學時便知曉武大的名氣,神往武大校園之美。隔壁鄰居有位老先生,家中也有人在武大讀過書,老先生對武大的記憶停留在上世紀30年代。“他說武大兩個人一個房間,每天有豆漿,還有油條。”

在湖北天門,陳東昇不知道自己是誰,在武漢大學,陳東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是區別於地理上的,精神層面的一方鄉土。武漢大學是其改造人生和命運的起點,讓他不再有漂泊感。

陳東昇求知若渴、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進入武大校園後再度放大。

四年裡,他傳承中學的習慣,往老師家裡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別是經濟學的名教授他都很熟悉。

彼時的武漢大學,雲集了董輔礽、吳紀先、譚崇臺、劉滌源等知名教授。

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信息尚閉塞的時代,這些“大家”對世界、對國家、對經濟的獨到見解和判斷,震撼著這位20餘歲的青年人。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陳東昇博士畢業與老師董輔礽合影


課餘時間聽百家爭鳴未能完全滿足陳東昇的求知慾望,他還利用週末,跑到各位教授家敲門求教,每每聊到日落還意猶未盡,只能留著問題等待下個週末的到來。

大學期間他還參加了多學科討論會,參加百科知識競賽,大二的時候就獲得三等獎。

在同學中,他是那個掌控議題和方向的人。因為博覽群書,他反對專才,提倡通才,所以寫了一篇通才論,發表在《人才》雜誌上——大學三年級就在全國報刊上發表文章,陳東昇高興得不得了,但有些同學就覺得他不務正業,這讓他很鬱悶。

那時候的武漢大學,確實就是意氣風發,各種學派開花,接應不暇,腦瓜子都炸了。

“對我來說,在武大最重要是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學說史,還有西方的經濟理論。一個同學帶我們去哲學系,哲學最重要就是啟蒙時代,伏爾泰和盧梭,講人生來就平等的,一下子我感覺豁然開朗。”他說,選修西方哲學史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時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不是一個只會考試的青年,而是一個充滿理想,有很高的學術追求的學術青年。”

回首校園時代,陳東昇不僅掌握了紮實的經濟學基礎知識,還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既幫助他分析宏觀經濟發展趨勢、捕捉時代變動信號,也為他後來為官、經商奠定厚實的理論知識。

陳東昇對武大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他說“武大就是我們心中的聖山聖城,我們就是這座聖山的信徒和使者”。

他對武漢大學的總結是天人合一,質樸和浪漫是武大的特質。

1983年,陳東昇臨近大學畢業,他搭乘長途汽車返回家鄉湖北天門,找到一位老石匠拜師學藝。雄心滿懷的陳東昇再回武漢大學時,攜斧鑿攀登珞珈山,將心中那枚寄寓千里之行的“始”字鑿上一塊大石。寓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圖片來源:中國慈善家


時隔三十多年,當再被問及此事,已經“耳順”之年的陳東昇自我調侃:“當時確實是熱血沸騰!”

“她改造了我的人生,為我打下在人生道路中成功的基礎。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同學是我最好的老師,學校就是我的家。”

下海經商——

人生的關鍵抉擇

1983年,陳東昇大學畢業進入北京,被分配到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際貿易研究所發達國家研究室,從事國際貿易及宏觀經濟研究等工作。

5年之後的1988年,31歲的陳東昇升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常務副總編,成為最年輕的副主編,享受副局級待遇。

原本他可能成為一個卓有建樹的學者,創立他心目中的“珞珈學派”,也可能成為一個體制內的精英——他一手開創了中國500家大型企業評選先河,成為既被體制高度評價也是當時最成功的商業實踐之一。

然而,最終他卻成為一個現代公司制度意義上的企業家。

在陳東昇的世界裡,1992年是一個偉大的節點。

在鄧小平南巡之後,陳東昇最終選擇下海。下海的時候,他已是副局級幹部。

而下海經商,也成為他人生的關鍵抉擇。

1993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傢俱有國際概念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1994年,他和弟弟陳平一起創辦了國內著名物流公司宅急送。

1996年,他創辦了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至今。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1996年9月16日,陳東昇在泰康人壽開業慶典上致辭


經過二十多年的深耕細作,截至2017年底,泰康管理資產超過1.2萬億元,累計服務客戶規模已達2.25億人,服務企業客戶超34萬家,累計支付理賠金額351億元,累計納稅375億元,累計捐贈公益善款超過4.3億元,帶動76萬人就業。泰康躋身世界500強。

陳東昇說,做事業就是要把一個企業做好,成為品牌,對社會有貢獻,只有實現了社會的價值才能最終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言非虛。

2018年10月,陳東昇被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推薦宣傳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

回報社會——

赤子情懷,不忘初心

陳東昇長期關注文化、藝術、教育、社會公益事業。

2010年,陳東昇捐資1000萬元,修建天門市萬林圖書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市萬林圖書館

2011年,陳東昇繼承父親遺志,捐資400萬給天門市京山縣楊集中學修建科技樓和塑膠運動場。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楊集中學的捐贈儀式


2011年陳東昇個人捐資1億元給武漢大學修建萬林藝術博物館,不僅如此,還捐贈價值3000萬元的藝術品以豐富博物館的館藏。博物館已於2015年落成開館,兼具校內學術研究、展示和麵向校園之外公眾教育的多重功能,被譽為“中國最酷的高校博物館”。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陸羽公園中的“茶聖”雕像


陳東昇的父母出身貧苦。父親是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人,9歲至孤,因放丟了牛,16歲跑去參加新四軍,入列湖北老鄉李先念部隊第五師,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轉業到湖北天門,先後擔任貿易公司副經理、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木材公司經理等職,2003年病逝。母親是京山縣宋河鎮人,6歲被賣到鎮上做童養媳,解放後與陳東昇父親成家。

小時候,陳東昇在縣城機關大院長大,是個“孩子王”,但他酷愛讀書。

小學時期的他,便是天門縣新華書店的“VIP客戶”,他和當地新華書店的員工打得火熱,書店工作人員會告訴他新來了什麼書,會放他進入書店的倉庫,他可以在新書上架前任意在那裡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他愛分享,在學校成立學習小組(用現在的話說叫讀書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讀書進步,是天門有名的“小老師”。

高中一年級時,陳東昇開始讀《馬克思傳》。他從未走出縣城,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馬克思傳》是不可理解的。他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後,他把這本書消化成了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基礎。

馬克思有句話激勵了一代人,陳東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道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用“成功”替換“科學”二字,這番道理對陳東昇同樣適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馬克思傳》


他還讀整版的《人民日報》理論文章,《參考消息》《光明日報》《文匯報》都是陳東昇不肯錯過的課外讀物。讀黑格爾、但丁、雨果,也是如數家珍。他喜歡跟老師在一塊,那時候老師幾乎都住在學校,他就跑到老師宿舍裡去聊天請教問題。

那時候他興趣廣泛,什麼都很好奇,他還特意訂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雜誌。

高中畢業後,陳東昇被“上山下鄉”,通過父親介紹,到縣裡微生物研究所做技術工人,與棉鈴蟲打交道。當時,上大學是陳東昇的最大目標。去研究所前,他問過是否有工農兵大學生名額,得到肯定回答後,才肯前往。

陳東昇喜歡自然科學,跟科技有關的信息他都格外關心,甚至自己組裝過短波收音機。研究所裡有圖書室、實驗室,如同培養皿,讓陳東昇的激情不至消磨。那四年中,他自學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

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齡人經歷了一個文藝青年或者少年的階段,而他是一個科學青年,甭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

即使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陳東昇對周邊的世界發生的變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說他在縣城經歷了完整的農業文明,但他也見證商業文明的侵入和洗禮。

他記得一家人如何熱切地迎接第一盞電燈在家中點亮——那是一盞25瓦的白熾燈。他眼見縣城的石板路何時變成了柏油路……天門商場開張的時候,數萬人瘋狂湧入,擠碎了櫃檯玻璃……

他後來說,只有邊緣文明的人才有動力。而縣城就是個邊緣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鄉村。陳東昇見證了現代化緩慢但卻不可阻滯的到來。

陳東昇是早熟的。他說,他很早就想上大學,他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無論經歷過什麼,都要成為國家棟梁。“當時我覺得這個縣城怎麼能夠容納我呢?”他這樣說,“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樣一個奇特的年代,一個上進青年的成功路徑,非常的傳奇。”

這樣說或許並不誇張。

陳東昇是一個驕傲的男生——他曾用過“狂傲”這個詞形容年輕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齡段,他都自認眼界和見識超出了同齡人。這讓他有一種源自學習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的。

不過他並非一帆風順。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經歷人生冷暖。

知識改變命運——

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

1977年冬天,文革結束,一代人的青春被“恢復高考”重新點燃,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一同湧入考場。

自此,“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陳東昇迎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

陳東昇報考吉林大學考古系,被預錄,也參加了體檢。隨後,時局又當頭一棍,警告陳東昇,命運不歸他主宰。

當時微生物研究所有二三十人,半數大學生,有些來自北京高校,常與北京有往來信件,那些信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遠在首都的時政消息。年輕人厭倦了無邊無際的左,常常私下議論政局,陳東昇為此付出了代價。因他發表過反動言論,稱“華國鋒是碰運氣當上了國家主席的”,導致政審不合適,已從天邊走到眼前的大學校門,就此對他關上。

不過這並沒有能夠擊倒這個自負和驕傲的年輕人。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當1979年陳東昇再次高考,考上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的時候,他更加篤信這一點。這時候他22歲。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國立武漢大學


陳東昇讀中學時便知曉武大的名氣,神往武大校園之美。隔壁鄰居有位老先生,家中也有人在武大讀過書,老先生對武大的記憶停留在上世紀30年代。“他說武大兩個人一個房間,每天有豆漿,還有油條。”

在湖北天門,陳東昇不知道自己是誰,在武漢大學,陳東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是區別於地理上的,精神層面的一方鄉土。武漢大學是其改造人生和命運的起點,讓他不再有漂泊感。

陳東昇求知若渴、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進入武大校園後再度放大。

四年裡,他傳承中學的習慣,往老師家裡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別是經濟學的名教授他都很熟悉。

彼時的武漢大學,雲集了董輔礽、吳紀先、譚崇臺、劉滌源等知名教授。

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信息尚閉塞的時代,這些“大家”對世界、對國家、對經濟的獨到見解和判斷,震撼著這位20餘歲的青年人。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陳東昇博士畢業與老師董輔礽合影


課餘時間聽百家爭鳴未能完全滿足陳東昇的求知慾望,他還利用週末,跑到各位教授家敲門求教,每每聊到日落還意猶未盡,只能留著問題等待下個週末的到來。

大學期間他還參加了多學科討論會,參加百科知識競賽,大二的時候就獲得三等獎。

在同學中,他是那個掌控議題和方向的人。因為博覽群書,他反對專才,提倡通才,所以寫了一篇通才論,發表在《人才》雜誌上——大學三年級就在全國報刊上發表文章,陳東昇高興得不得了,但有些同學就覺得他不務正業,這讓他很鬱悶。

那時候的武漢大學,確實就是意氣風發,各種學派開花,接應不暇,腦瓜子都炸了。

“對我來說,在武大最重要是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學說史,還有西方的經濟理論。一個同學帶我們去哲學系,哲學最重要就是啟蒙時代,伏爾泰和盧梭,講人生來就平等的,一下子我感覺豁然開朗。”他說,選修西方哲學史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時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不是一個只會考試的青年,而是一個充滿理想,有很高的學術追求的學術青年。”

回首校園時代,陳東昇不僅掌握了紮實的經濟學基礎知識,還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既幫助他分析宏觀經濟發展趨勢、捕捉時代變動信號,也為他後來為官、經商奠定厚實的理論知識。

陳東昇對武大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他說“武大就是我們心中的聖山聖城,我們就是這座聖山的信徒和使者”。

他對武漢大學的總結是天人合一,質樸和浪漫是武大的特質。

1983年,陳東昇臨近大學畢業,他搭乘長途汽車返回家鄉湖北天門,找到一位老石匠拜師學藝。雄心滿懷的陳東昇再回武漢大學時,攜斧鑿攀登珞珈山,將心中那枚寄寓千里之行的“始”字鑿上一塊大石。寓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圖片來源:中國慈善家


時隔三十多年,當再被問及此事,已經“耳順”之年的陳東昇自我調侃:“當時確實是熱血沸騰!”

“她改造了我的人生,為我打下在人生道路中成功的基礎。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同學是我最好的老師,學校就是我的家。”

下海經商——

人生的關鍵抉擇

1983年,陳東昇大學畢業進入北京,被分配到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際貿易研究所發達國家研究室,從事國際貿易及宏觀經濟研究等工作。

5年之後的1988年,31歲的陳東昇升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常務副總編,成為最年輕的副主編,享受副局級待遇。

原本他可能成為一個卓有建樹的學者,創立他心目中的“珞珈學派”,也可能成為一個體制內的精英——他一手開創了中國500家大型企業評選先河,成為既被體制高度評價也是當時最成功的商業實踐之一。

然而,最終他卻成為一個現代公司制度意義上的企業家。

在陳東昇的世界裡,1992年是一個偉大的節點。

在鄧小平南巡之後,陳東昇最終選擇下海。下海的時候,他已是副局級幹部。

而下海經商,也成為他人生的關鍵抉擇。

1993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傢俱有國際概念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1994年,他和弟弟陳平一起創辦了國內著名物流公司宅急送。

1996年,他創辦了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至今。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1996年9月16日,陳東昇在泰康人壽開業慶典上致辭


經過二十多年的深耕細作,截至2017年底,泰康管理資產超過1.2萬億元,累計服務客戶規模已達2.25億人,服務企業客戶超34萬家,累計支付理賠金額351億元,累計納稅375億元,累計捐贈公益善款超過4.3億元,帶動76萬人就業。泰康躋身世界500強。

陳東昇說,做事業就是要把一個企業做好,成為品牌,對社會有貢獻,只有實現了社會的價值才能最終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言非虛。

2018年10月,陳東昇被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推薦宣傳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

回報社會——

赤子情懷,不忘初心

陳東昇長期關注文化、藝術、教育、社會公益事業。

2010年,陳東昇捐資1000萬元,修建天門市萬林圖書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市萬林圖書館

2011年,陳東昇繼承父親遺志,捐資400萬給天門市京山縣楊集中學修建科技樓和塑膠運動場。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楊集中學的捐贈儀式


2011年陳東昇個人捐資1億元給武漢大學修建萬林藝術博物館,不僅如此,還捐贈價值3000萬元的藝術品以豐富博物館的館藏。博物館已於2015年落成開館,兼具校內學術研究、展示和麵向校園之外公眾教育的多重功能,被譽為“中國最酷的高校博物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陳東昇擔任的社會職務包括:中國精算師協會會長、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理事長、全球楚商聯合會會長、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理事長。北京湖北企業商會會長,天門天商聯合會會長,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北京校友會會長……他貢獻著寶貴的時間和智慧,孜孜不倦,服務社會。

"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編者按

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來處,每一個企業家都有自己孵化成長的土壤,每一個企業家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或勵志,或傳奇的故事。

即日起,新楚記推出《楚商·楚才》欄目,推薦和展示湖北籍企業家(楚商)的奮鬥故事,供讀者學習和交流,歡迎湖北籍企業家投稿。

第一期

本期楚商:陳東昇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這是一個來自最基層中國縣城的年輕人的奮鬥故事。

他從一個南方小縣城的科學青年到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他始終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對自己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充滿期望。

他就是泰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昇。


少時酷愛讀書——

他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陳東昇1957年出生在湖北天門縣,祖籍湖北京山縣。

天門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天門自古人才輩出,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即是天門人(古稱竟陵),明清兩代更是出進士、舉人468人,收穫“狀元之鄉”的美譽。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陸羽公園中的“茶聖”雕像


陳東昇的父母出身貧苦。父親是湖北荊門市京山縣楊集鎮雙墩村人,9歲至孤,因放丟了牛,16歲跑去參加新四軍,入列湖北老鄉李先念部隊第五師,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轉業到湖北天門,先後擔任貿易公司副經理、縣林業局副局長、縣木材公司經理等職,2003年病逝。母親是京山縣宋河鎮人,6歲被賣到鎮上做童養媳,解放後與陳東昇父親成家。

小時候,陳東昇在縣城機關大院長大,是個“孩子王”,但他酷愛讀書。

小學時期的他,便是天門縣新華書店的“VIP客戶”,他和當地新華書店的員工打得火熱,書店工作人員會告訴他新來了什麼書,會放他進入書店的倉庫,他可以在新書上架前任意在那裡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書。

他愛分享,在學校成立學習小組(用現在的話說叫讀書會),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起讀書進步,是天門有名的“小老師”。

高中一年級時,陳東昇開始讀《馬克思傳》。他從未走出縣城,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馬克思傳》是不可理解的。他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半年後,他把這本書消化成了自己的社會學知識基礎。

馬克思有句話激勵了一代人,陳東昇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誦。“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小路可走,只有那些在崎嶇道路上攀登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用“成功”替換“科學”二字,這番道理對陳東昇同樣適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馬克思傳》


他還讀整版的《人民日報》理論文章,《參考消息》《光明日報》《文匯報》都是陳東昇不肯錯過的課外讀物。讀黑格爾、但丁、雨果,也是如數家珍。他喜歡跟老師在一塊,那時候老師幾乎都住在學校,他就跑到老師宿舍裡去聊天請教問題。

那時候他興趣廣泛,什麼都很好奇,他還特意訂了《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雜誌。

高中畢業後,陳東昇被“上山下鄉”,通過父親介紹,到縣裡微生物研究所做技術工人,與棉鈴蟲打交道。當時,上大學是陳東昇的最大目標。去研究所前,他問過是否有工農兵大學生名額,得到肯定回答後,才肯前往。

陳東昇喜歡自然科學,跟科技有關的信息他都格外關心,甚至自己組裝過短波收音機。研究所裡有圖書室、實驗室,如同培養皿,讓陳東昇的激情不至消磨。那四年中,他自學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微生物學。

就像他自己所述,其他的同齡人經歷了一個文藝青年或者少年的階段,而他是一個科學青年,甭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

即使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陳東昇對周邊的世界發生的變化保持了高度敏感。他說他在縣城經歷了完整的農業文明,但他也見證商業文明的侵入和洗禮。

他記得一家人如何熱切地迎接第一盞電燈在家中點亮——那是一盞25瓦的白熾燈。他眼見縣城的石板路何時變成了柏油路……天門商場開張的時候,數萬人瘋狂湧入,擠碎了櫃檯玻璃……

他後來說,只有邊緣文明的人才有動力。而縣城就是個邊緣文明,他的世界是城市又是鄉村。陳東昇見證了現代化緩慢但卻不可阻滯的到來。

陳東昇是早熟的。他說,他很早就想上大學,他的心目中始終有一個清晰的目標。無論經歷過什麼,都要成為國家棟梁。“當時我覺得這個縣城怎麼能夠容納我呢?”他這樣說,“你今天可以想到的就是在那樣一個奇特的年代,一個上進青年的成功路徑,非常的傳奇。”

這樣說或許並不誇張。

陳東昇是一個驕傲的男生——他曾用過“狂傲”這個詞形容年輕的自己。在不同的年齡段,他都自認眼界和見識超出了同齡人。這讓他有一種源自學習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是通過博覽群書獲得的。

不過他並非一帆風順。在特殊的年代,他也曾經歷人生冷暖。

知識改變命運——

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

1977年冬天,文革結束,一代人的青春被“恢復高考”重新點燃,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一同湧入考場。

自此,“知識改變命運”的號角響徹神州大地,陳東昇迎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

陳東昇報考吉林大學考古系,被預錄,也參加了體檢。隨後,時局又當頭一棍,警告陳東昇,命運不歸他主宰。

當時微生物研究所有二三十人,半數大學生,有些來自北京高校,常與北京有往來信件,那些信或多或少會帶來一些遠在首都的時政消息。年輕人厭倦了無邊無際的左,常常私下議論政局,陳東昇為此付出了代價。因他發表過反動言論,稱“華國鋒是碰運氣當上了國家主席的”,導致政審不合適,已從天邊走到眼前的大學校門,就此對他關上。

不過這並沒有能夠擊倒這個自負和驕傲的年輕人。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當1979年陳東昇再次高考,考上武漢大學政治經濟系的時候,他更加篤信這一點。這時候他22歲。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國立武漢大學


陳東昇讀中學時便知曉武大的名氣,神往武大校園之美。隔壁鄰居有位老先生,家中也有人在武大讀過書,老先生對武大的記憶停留在上世紀30年代。“他說武大兩個人一個房間,每天有豆漿,還有油條。”

在湖北天門,陳東昇不知道自己是誰,在武漢大學,陳東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是區別於地理上的,精神層面的一方鄉土。武漢大學是其改造人生和命運的起點,讓他不再有漂泊感。

陳東昇求知若渴、拼搏進取的精神,在進入武大校園後再度放大。

四年裡,他傳承中學的習慣,往老師家裡跑,所以武大的名教授特別是經濟學的名教授他都很熟悉。

彼時的武漢大學,雲集了董輔礽、吳紀先、譚崇臺、劉滌源等知名教授。

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信息尚閉塞的時代,這些“大家”對世界、對國家、對經濟的獨到見解和判斷,震撼著這位20餘歲的青年人。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陳東昇博士畢業與老師董輔礽合影


課餘時間聽百家爭鳴未能完全滿足陳東昇的求知慾望,他還利用週末,跑到各位教授家敲門求教,每每聊到日落還意猶未盡,只能留著問題等待下個週末的到來。

大學期間他還參加了多學科討論會,參加百科知識競賽,大二的時候就獲得三等獎。

在同學中,他是那個掌控議題和方向的人。因為博覽群書,他反對專才,提倡通才,所以寫了一篇通才論,發表在《人才》雜誌上——大學三年級就在全國報刊上發表文章,陳東昇高興得不得了,但有些同學就覺得他不務正業,這讓他很鬱悶。

那時候的武漢大學,確實就是意氣風發,各種學派開花,接應不暇,腦瓜子都炸了。

“對我來說,在武大最重要是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學說史,還有西方的經濟理論。一個同學帶我們去哲學系,哲學最重要就是啟蒙時代,伏爾泰和盧梭,講人生來就平等的,一下子我感覺豁然開朗。”他說,選修西方哲學史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時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不是一個只會考試的青年,而是一個充滿理想,有很高的學術追求的學術青年。”

回首校園時代,陳東昇不僅掌握了紮實的經濟學基礎知識,還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既幫助他分析宏觀經濟發展趨勢、捕捉時代變動信號,也為他後來為官、經商奠定厚實的理論知識。

陳東昇對武大有一種特殊的情懷,他說“武大就是我們心中的聖山聖城,我們就是這座聖山的信徒和使者”。

他對武漢大學的總結是天人合一,質樸和浪漫是武大的特質。

1983年,陳東昇臨近大學畢業,他搭乘長途汽車返回家鄉湖北天門,找到一位老石匠拜師學藝。雄心滿懷的陳東昇再回武漢大學時,攜斧鑿攀登珞珈山,將心中那枚寄寓千里之行的“始”字鑿上一塊大石。寓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圖片來源:中國慈善家


時隔三十多年,當再被問及此事,已經“耳順”之年的陳東昇自我調侃:“當時確實是熱血沸騰!”

“她改造了我的人生,為我打下在人生道路中成功的基礎。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同學是我最好的老師,學校就是我的家。”

下海經商——

人生的關鍵抉擇

1983年,陳東昇大學畢業進入北京,被分配到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際貿易研究所發達國家研究室,從事國際貿易及宏觀經濟研究等工作。

5年之後的1988年,31歲的陳東昇升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常務副總編,成為最年輕的副主編,享受副局級待遇。

原本他可能成為一個卓有建樹的學者,創立他心目中的“珞珈學派”,也可能成為一個體制內的精英——他一手開創了中國500家大型企業評選先河,成為既被體制高度評價也是當時最成功的商業實踐之一。

然而,最終他卻成為一個現代公司制度意義上的企業家。

在陳東昇的世界裡,1992年是一個偉大的節點。

在鄧小平南巡之後,陳東昇最終選擇下海。下海的時候,他已是副局級幹部。

而下海經商,也成為他人生的關鍵抉擇。

1993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傢俱有國際概念的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1994年,他和弟弟陳平一起創辦了國內著名物流公司宅急送。

1996年,他創辦了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至今。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1996年9月16日,陳東昇在泰康人壽開業慶典上致辭


經過二十多年的深耕細作,截至2017年底,泰康管理資產超過1.2萬億元,累計服務客戶規模已達2.25億人,服務企業客戶超34萬家,累計支付理賠金額351億元,累計納稅375億元,累計捐贈公益善款超過4.3億元,帶動76萬人就業。泰康躋身世界500強。

陳東昇說,做事業就是要把一個企業做好,成為品牌,對社會有貢獻,只有實現了社會的價值才能最終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所言非虛。

2018年10月,陳東昇被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推薦宣傳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

回報社會——

赤子情懷,不忘初心

陳東昇長期關注文化、藝術、教育、社會公益事業。

2010年,陳東昇捐資1000萬元,修建天門市萬林圖書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天門市萬林圖書館

2011年,陳東昇繼承父親遺志,捐資400萬給天門市京山縣楊集中學修建科技樓和塑膠運動場。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楊集中學的捐贈儀式


2011年陳東昇個人捐資1億元給武漢大學修建萬林藝術博物館,不僅如此,還捐贈價值3000萬元的藝術品以豐富博物館的館藏。博物館已於2015年落成開館,兼具校內學術研究、展示和麵向校園之外公眾教育的多重功能,被譽為“中國最酷的高校博物館”。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陳東昇擔任的社會職務包括:中國精算師協會會長、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理事長、全球楚商聯合會會長、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理事長。北京湖北企業商會會長,天門天商聯合會會長,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北京校友會會長……他貢獻著寶貴的時間和智慧,孜孜不倦,服務社會。

陳東昇: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改造命運,改造社會


作為中國企業家論壇創始人之一,“92派”(1992年從政府或研究機構等體制內轉向商界的精英)名詞的發明者,陳東昇一直活躍於中國經濟、金融、企業及學術界。

深厚的理論背景、多年宏觀經濟研究的積累及成功的企業管理實踐,使其有諸多獨到論斷及思考,併成為92派企業家中的領航人物。

其最具影響力觀點“創新就是率先模仿”,是中國經濟及企業發展後發理論和創新模式的最生動詮釋。

關於未來——

把自己留給歷史

陳東昇計劃寫一部自傳,在這部自傳中,他想把他的個人成長和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研究放在一起來寫。

在他的設想中,這既是一部學術著作,同時也是一部自傳。“我特別想把我從小到大的成長,我對真實世界的看法、分析和我的研究貫穿起來,我覺得會是一部非常具有歷史感的作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