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產品運營 投資 大數據 海豚 績效韜略 績效韜略 2017-10-13

文/作者:鄺老師

(點擊右上角“+關注”【績效謀策】頭條號,有乾貨、有資訊、有態度!!!)

導讀:

有這樣一家企業對店經理的主要考核如下:底薪+提成+績效工資,實行半年不到時間,導致現在公司下達的政策和要求,他總是執行不到位?......求助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它具體操作:

底薪較低,提成較高,每月將“底薪+提成”總工資的30%來做績效工資,

如:“底薪+提成”=1萬元,就會有3000元拿來做績效工資,然後按佔不同比例分解到8個指標上,企業每月對每個指標都會提出相對應的目標,最後根據目標達成率用KPI評分方式進行打分,最高分得100分!但員工幾乎沒有拿到過100分,也就是說員工每個月都會被扣掉幾百元!

這種考核方式屬於傳統的考核方式,員工普遍反感,有多少中小企業都是在這樣考核員工的?

答案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考核給企業和員工帶來了什麼?看起來是對的,其實掉入了考核的陷阱,這也是很多企業考核失敗的原因:企業和員工不能達成統一的共贏!企業希望考核,員工卻反對考核,最後績效考核宣告失敗!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小編剖析

01績效考核,錯了嗎?

首先,考核沒有錯,員工最關注考核的工作!

關鍵是不能只有考核思維,如果只有考核的思維,企業就像是在打劫員工,原本是員工自己努力創造的收入,卻要被強迫貢獻出一部分歸還企業,長久以往,員工無力反抗,只好消極牴觸或怠工。此時,員工和企業就像是地主和農民的關係,員工怎麼可能積極主動去執行好工作?

02目標與薪酬拉掛鉤,是企業和員工矛盾的開始

  • 這種考核方式,企業每個月都會根據去年同比及市場現狀,定出較高目標讓員工去衝刺,做不到目標,員工的工資就會被扣。

  • 因此,企業和員工每月都為了定多少目標而產生大量的矛盾,員工希望目標越低越好,企業希望目標越高越好,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和員工就是敵對的關係,員工怎麼可能會對企業有歸屬感?

  • 如果利益都不能趨同,何來統一的思維和行為?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03員工要的是激勵,不是考核

考核本身是不符合人性,考核是企業需要的!何為人性:“員工追求高收入就像企業追求高利潤一樣,員工希望多勞多得,就像企業希望投資了就得有回報是一樣的!”員工要的不是考核,要的是激勵!

  • 如何將考核和激勵融合在一起?

  • 需要改變思維,不要再天天盯著員工的問題,而是想著如何讓員工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

  • 如何做到員工收入越高代表著企業的利潤也越高,這樣的高工資才是企業最低的成本,因為員工的潛能被充分挖掘,同時也不怕人才流失,更不怕招不到人!

一個企業,想要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快速提升人效,就必須要解決三個事情:

  • 第一、讓員工的每個行為,都能得及時的反饋。

  • 第二、給員工做事的過程給予欣賞,給做事的結果給予激勵。

  • 第三、讓員工的行為和企業的利潤掛鉤,和自己的收入掛鉤。

在傳統的薪酬模式裡,顯然他是無法滿足這幾個條件的。我們先分析一下,傳統模式為什麼沒有激勵性?



我們經常說,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可是,員工都漲了工資,不就增加了公司人力成本,相應就會減少企業經營收益嗎?!

看起來,老闆與員工的利益是對立的、衝突的。甚至,大家都認為,這種利益上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所以,各種抱怨隨之而來。員工指責、不滿老闆小氣、扣門。老闆埋怨員工不努力、不付出。公司如果形成這種風氣和文化,結果就是優秀人才流失,士氣不振,業績下滑,競爭力下降,公司經營會陷入麻煩和困境。

事實上,老闆與員工的利益矛盾是否可以調和呢?或許找到共同的價值平衡點、建立共同的利益分配機制。將對立轉變為共贏,將自私轉變為分享。利益問題就能得到合理的化解。當老闆與員工有了共同的目標與利益時,大家才是真正的合作伙伴。才能一起分擔、共同分享。


馬雲: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 他是這樣說,外國人或者一些跨國企業,喜歡給高管漲工資。給員工漲工資的倒不是很多。

  • 其實,咱們中國企業應該多給員工漲工資,因為企業的發展和士氣有很大關係,而士氣與員工有非常大的關係。

  • 而且,你給一個高管加個30000元,50000元,高管根本沒什麼感覺。但是,如果你給一個普通員工加薪3000,5000,這個員工就能感激你很久,工作也會更加的努力。

董明珠: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不要等員工要求漲工資,而要主動給員工加工資,超越員工的期望。

董明珠認為,一個企業的責任,應該主動給自己的員工與工作付出相匹配的工資待遇。主動給員工加工資,這是企業主觀上就要做的一件事,不能因為企業成本的上升就擠壓勞動力成本。前段時間董大姐不是也主動給格力的員工漲工資了嗎?

大姐大做事風格就是不一樣,老闆啥時候也能主動加工資呢?很多老闆又何嘗不想呢!只是......

想為員工增加收入,而又不增加企業成本的,認真學習下面正文吧,也許能給到你啟發和幫助。

一、企業固定薪酬是企業最大的痛。

  • 1.對員工而言,薪酬固定,雖有安全感,但缺乏上升空間;

  • 2.對老闆而言,固定加薪員工才有動力,但價值並不清晰、動力經常不能持續;

  • 3.固定高薪養懶,固定中薪留人不勵人,固定低薪失心喪志;

  • 4.安全感過了頭就是助長安逸,安逸之下無勇士;

  • 5.破除剛性薪酬,是做大蛋糕製造共贏的起點。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固定薪酬:死工資搞死人養懶人

小結:固定薪酬之下,員工沒有動力,缺乏鬥志,基本都是打工心態。企業依賴少部分員工的責任感,而忽視多數員工需要驅動力。

二、固定薪酬是如何讓人力成本不斷攀升的

  • 1、固定薪酬在支出預算上,就已經是一種固定預算,比如說,你有100名員工,平均工資6000元,每月固定工資出支就是60萬元,哪怕企業一天都沒生產、沒有什麼收入,這筆工資費用還是要支付的。

  • 2、使用固定薪酬的崗位,通常加薪也是固定加薪。比如說,你有一個運營經理,去年月薪1萬元,今年要求加薪,你為他加到1.1萬元。即使今年公司銷售下降了、成本上升了,這筆加薪或多或少都要付出去的。

  • 3、如果你不願意為員工加薪,管理層就會要求增加人員、增加其他投入及各種工作性獎勵或福利,哪怕企業沒有什麼增長,但是員工人數、工資總額、人力開支還是上去了。

  • 4、為了應付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很多企業開始著手減員增效加薪,但由於採用的是固定薪酬模式,崗位與人員減少後,直接影響銷售、服務、運營,損失了業績、客戶價值、內部管控等,反而得不償失。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三、薪酬激勵對企業經營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力

  • 1、雖然影響員工動力的因素很多,包括文化、情感、發展機會、責任、使命等,但毫無疑問的是,利益驅動的影響力還是佔了主導的。我們經常說,員工最大的問題是錢的問題,錢的問題解決了,人就沒有大問題。

  • 2、員工在企業工作,最關心的就是兩個問題,一是收入(錢),二是發展(前)。這是人性使然。

  • 3、企業要懂得分錢,錢就會越分越多。企業只會發錢,錢就會越發越少。分錢與發錢有什麼區別:分錢是根據員工的價值、貢獻,通過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讓員工創造增值的結果和效果。發錢,則是根據員工的能力、表現、等級、經驗、考勤、忠誠等,以月季年為單位給員工相對固定的回報。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四、好的薪酬方案是怎樣的?

好的薪酬方案要具備激勵性、增長性、公平性、規範性四個特性。前二者是價值的核心,後二者是設計的基礎。但要實現四性必須完成以下四個轉向:

  • 1.將剛性轉向彈性;

  • 2.將定薪級轉向定薪幅;

  • 3.將薪酬與績效掛鉤,轉向薪酬與績效融合;

  • 4.將以考核評估為導向,轉向以價值管理為導向。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為什麼要設計富有高激勵性、增長性的薪酬機制?

  • 沒有競爭力的薪酬,就好像拉車的馬沒有喂足草料;

  • 沒有豐富激勵的薪酬,就好像表演的海豚不能因為每次表現得到小魚;

  • 沒有不斷增長的薪酬,就好像天天長大的白虎得不到更多的肉食;

  • 沒有長期薪酬計劃,就好像獵狗只是為一頓飯而捕食。

如何設計富有激勵性的薪酬機制?

  • 1、逐步打破固定薪酬制。

  • 2、薪酬與績效完全融合。

  • 3、共贏與創造是核心。

  • 4、實現計薪的產值化(公司與個人產值)與價值化(工作分割定價、增值)。

  • 5、目標管理、團隊建設助力績效文化。

  • 6、一切用數據說話、明確各項標準和要求。

  • 7、當前價值與未來價值的大薪酬包計劃。

近期有眾多粉絲微信交流時問到:“你頭條號上經常介紹到到這個KSF薪酬全績效的模式如何實現?” 應大家的需要,今天特別說明KSF的設計技巧。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企業需要這樣一種績效薪酬模式,其評價績效的內容指標與薪酬點累積要素高度一致,即以績效定薪酬。

在設計績效薪酬時要做到:

  • 員工的工作績效是可以度量的;

  • 員工之間的績效差別是可以區分的;

  • 可以體會到績效差別和薪酬差別之間的關係;

  • 業績薪酬增長的前景將激勵提高績效行為的改變;

  • 個人和組織績效之間存在可以建立的聯繫。

激勵性的薪酬+績效管理的模式怎麼設計?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激勵性薪酬設計

激勵性薪酬設計的具體操作:

  • 1、將崗位原工資分解到核心K指標上(K指標提取原則詳見下文);

  • 2、每個K指標從數據分析找到平衡點(詳見下文);

  • 3、每個指標超過平衡點即有獎勵,低於平衡點即有壓力;

  • 4、每一個K指標:對於企業,是利潤增長的渠道;對於員工,是工資增長的渠道;

  • 5、從此,員工工資越高,企業利潤也越高;

  • 6、從此,員工和企業利益是趨同的,方向和目標也是一致的。

案例實操:

上述案例中銷售部經理薪酬變革後的激勵性薪酬模式,如下圖: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激勵性薪酬設計關鍵點剖析(以上圖K1銷售額為例):

1、平衡點取值為歷史過去12個月的歷史均值。

這家企業經營狀況,相對較為穩定。

  • 平衡點取歷史均值,這個數據是之前員工做到的,以它為支點,超過了,代表員工做的比以往歷史水平好,給與獎勵;反之,就會少發;

  • 這樣的考核沒有對提出高要求,只是和自己過去對比,做的比過去好,還可以獎錢,這種考核員工內心是認可的;

  • 而且要做的比過去好了才加工資,也解決了老闆被動加薪的困擾。避免了給員工增加了工資,乾的活卻還是一樣的局面。

2、激勵的力度。

激勵的力度可以通過刻度和尺度來調節:本案例是超過平衡點後,每多400元,獎勵1.5,反之少發。激勵的力度是否合理可以通過激勵的幅度來把控。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 一般能直接反應經營結果的指標,激勵的幅度在60%~80%左右是相對合理的。

  • 至於激勵的幅度合理範圍為什麼是60%~80%左右?為什麼刻度是400,尺度是1.5呢?

  • 這個關係到大數據分析、數據測算,比較複雜,此處省略5千字…可以購買上面這邊績效核能書籍去深入學習研究…也可以加小編好友,互動交流

3、薪酬說明。

明確考核的標準,數據取值來源,計算方式,包含的範圍,力度上下限的控制,數據的提供部門。

已本方案K1銷售額為例:

  • 1、收人按實收金額計算:在第二張圖上可以看出,這家企業收入有幾項,這裡明確了數據取值。

  • 2、少發不超過本項佔比工資:對少發的金額進行了一定的限制,給了員工一定的安全感;沒有對獎勵做上限做要求,意味著員工只要能做,獎勵是無限的。

一般對於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效果的產值類指標(例如:銷售額、利潤額,訂單生產企業:產量、產值等),不做獎勵封頂,其它指標建議都要對獎勵、少發做出一定上、下限的控制。

沒有不想漲工資的員工,沒有不想多賺利潤的老闆!(乾貨)

總結:

  • 1、機制的設計要符合“自私”的人性:

    要讓員工工作就是為自己做,讓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是一致的,記住:沒有利益的趨同,就沒有思維、行動的統一。

  • 2、薪酬的設計要符合“貪婪”的人性:

    符合貪婪就是指我們的薪酬要有增長性,讓員工能給自己加薪,但又不增加公司的成本,讓“工資=利潤”,只有這樣,企業和員工才能實現真正的共贏。

  • 對此,您有更好的建議和看法? 歡迎評論、交流(請留下你的足跡)歡迎添加下面小編個人號,保持更緊密交流互動。

  • 運營作者|鄺老師 (zhhczx00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