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古城故址和古昌邑的傳說

昌邑古城故址

昌邑古城位於鉅野縣城南27公里的大謝集鎮昌邑集,是西漢山陽國、昌邑國的都城,城池始建於秦,成於漢,共約八百餘年的歷史。因史上多次黃河水患,故城湮沒於地下。《山東通志》載:此城“縱橫皆六裡”,“外城周長三十餘里”。《鉅野縣誌》載:“昌邑集,有故城,每當陰雨望之,猶隱隱有城頭形”。“鉅野八景”之一的“昌邑煙雨”即由此而來。城址上現有前昌邑、後昌邑、侯花園、城角劉四個村莊,南有萬福河東流,西北有東南向的彭河從城址東北角穿過。

故城址發現於1980年,後經多次調查勘探。故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城牆夯築,土質黏性黑土,摻有石灰,分段版築,夯層9—11釐米不等。東城牆長1215米,西城牆長1377米,北城牆長1585米,南城牆長1720米。四面城垣有的高出地表1--2米,有的在地表下30—60釐米。這裡埋藏著地下王宮和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範圍內發現大量漢代遺物和少量的戰國遺物,南部發現建築基址、陶井遺蹟。城址內農民城內耕地時,曾多次發現銅箭鏃、銅弩機,還採集到筒瓦、漆盤、細柄豆、小鼻 罐、外印繩紋內飾五銖錢紋瓦片等。

昌邑是魏武帝曹操的封地(東漢末,曹操任兗州牧,封費亭侯於此),是樑王彭越的故鄉,東漢名儒楊震辭金之所。秦二世二年的“楚漢之戰”,漢景帝三年“七國之亂”平叛之戰,均發生在這裡。自西漢至魏晉,許多著名的文臣武將、文人學士如彭越、酈商、仲長統、許廣漢、楊震、龔遂、張儉、劉表、伊籍、李典、王燦、王叔和、陳騫、何承天等都雲集於此。古城範圍內,還有漢荊州刺史李剛墓、漢御史大夫卜式墓、樑王彭越墓、侯莊漢墓和西侯樓文化遺址等。

昌邑古城為研究漢代山陽國、昌邑國的社會歷史、都城沿革、城市建設、經濟文化、地理變遷及其在全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地位及影響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1992年被公佈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故城址仍然埋藏於較深土層下,西門城樓

在田野裡已成為稍高於地面1米有餘的小土包,土包立有文物保護石碑一座,僅作為故城址唯一標誌。

昌邑古城故址和古昌邑的傳說

昌邑古城故址和古昌邑的傳說

相關歷史故事昌邑古城歷史

昌邑古城故址和古昌邑的傳說

在鉅野縣昌邑鄉方圓三十餘里的地下,有一座古城遺址。經市縣考古工作者發掘論證,它就是歷史悠久的昌邑古城。這裡埋藏著地下王宮和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已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注意。

昌邑,古地名。春秋戰國為邑,秦為縣,西漢為郡(國)治,東漢兼屬兗州刺史部。城池始建於秦,成於漢,共約八百餘年的歷史。《山東通志》載:此城“縱橫皆六裡”,“外城周長三十餘里”。《鉅野縣誌》載:“昌邑集,有故城,每當陰雨望之,猶隱隱有城頭形”。“鉅野八景”之一的“昌邑煙雨”即由此而來。

昌邑古城故址和古昌邑的傳說

從戰國到秦漢約三百年的時間,正是定陶、昌邑一帶繁榮昌盛的時期。特別是定陶,由於地處濟、菏二水交叉的樞紐,又處在一個盛產五穀的富庶地區的中心,因此,就成了當時“天下之中”的經濟都會。從定陶向西,溯濟、菏而上,可達秦晉;順濟水東北而下,可達齊國臨淄;順菏水而東,可達吳楚。而地處定陶以東菏水南岸的昌邑,則是定陶以東一個比較發達的衛星城鎮。北方的特產犬馬牲畜,南方的特產羽毛齒革丹青,東方的特產魚、鹽、海產品和絲織物,西方的特產皮革紋旄之尾,都可以在定陶或者昌邑買到,從而形成了一個以定陶為中心,以昌邑為集散地的貿易交通網。

到了西漢,昌邑城就更加繁榮昌盛了。據《鉅野縣誌》記載: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樑地,置山陽國(治所在昌邑),封樑孝王之子劉定為國王,從此昌邑城就成了王國之都。漢武帝建元五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天漢四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封其五子哀王劉為昌邑王。死,子劉賀繼位,仍為王。漢宣帝本始元年,改昌邑國為山陽郡。莽新建國元年,撤銷山陽郡,改置鉅野郡。東漢,撤銷鉅野郡,復置山陽郡兼屬兗州刺史部。三國,仍為山陽郡。晉武帝泰始元年,改山陽郡為高平國,封車騎將軍陳騫為高平公(傳五世),南朝劉宋改高平國為高平郡,撤銷昌邑縣。隋唐復置昌邑縣。宋朝降為鎮。

從昌邑城的發展史可以看出,西漢以前,雖然比較發達,但它不過是定陶的一個衛星城鎮。到了西漢,它的發展才達到了鼎盛時期。東漢時山陽郡的轄區雖然比西漢時大大縮小了,但由於兗州刺史部駐在昌邑,仍然保持了西漢時的盛況。當時兗州刺史部轄山陽、陳留、泰山、濟陰,東郡五郡和濟北、任城、東平三國,面積涉及到河南東北部山東西南部大片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昌邑城雖然仍為郡(國)治,但已是強駑之末了。

昌邑古城故址和古昌邑的傳說

昌邑是魏武帝曹操的封地(東漢末,曹操任兗州牧,封費亭侯於此),是樑王彭越的故鄉。自西漢至魏晉,許多著名的文臣武將,文人學士如彭越、酈商、仲長統、許廣漢、楊震、龔遂、張儉、劉表、伊籍、李典、王燦、王叔和、陳騫、何承天等都雲集於此。據考證,古城內外、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蹟極為豐富。除已在禹梁山發掘了漢昌邑王劉之墓外,還有漢荊州刺史李剛墓、漢御史大夫卜式墓、樑王彭越墓、侯莊漢墓和西侯樓文化遺址等。昌邑城是東漢名儒楊震辭金之所,人們感念楊震的清廉正直,在此建有楊震廟和紀念塔。由於歷史的滄桑鉅變,已隨著古城的頹廢而倒塌。西漢時,昌邑城內已經有了自己的冶鐵業和管理冶鐵的鐵官,是全國四十九處從事鐵器生產的官辦工業之一。當時,從事冶鐵生產的工役二百八餘人。鐵的品類有生鐵、塊鍊鐵(熟鐵),也有不同含碳量的鋼等。在冶鐵技術上,能夠掌握鑄、鍛、柔化、滲碳、淬火、退火等多種工能,不但能打造兵器,而且能打造犁、鏵、耬、鍤(叉)、耙、鋤、鐮等各種農具。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唐朝在此地尚有鐵柱出土。經發掘,今天鉅野縣昌邑鄉的後昌邑就是西漢昌邑王劉賀的兵工廠。昌邑自古就是軍家必爭之地,如秦二世二年的“楚漢之戰”,漢景帝三年“七國之亂”時平判之戰,均發生在這裡。昌邑城東北有一座小城叫金城,是東漢兗州刺史部的治所,城內古碑林立,有東漢靈帝建寧四年所立登州史薛季像碑和楊叔恭碑。兗州刺史楊叔恭碑現在故宮博物館保存,碑已殘,碑文存十二行,每行一字至九字不等,共七十一字,為國家二級文物藏品。後人就“鉅野八景”之一的“昌城煙雨”填詞一首,發古之幽思。《憶秦娥.昌邑懷古》:煙雨歇,漠漠故城雄關堞。雄關堞,殘陽晚照,漢家陵闕。 楚漢兵交流碧血,酈商衝鋒泣壯烈。泣壯烈。彭王略地,千古英傑。

東漢名臣大儒楊震:暮夜卻金被譽為“四知先生”

昌邑古城故址和古昌邑的傳說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從其父楊寶研習《歐陽尚書》,師從於太常桓鬱。通曉經籍、博覽群書。眾儒生稱讚他道:“關西的孔子楊伯起。”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太尉。任內因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順帝繼位,下詔平反。

隱居不仕

楊震字伯起,籍貫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八世祖楊喜,漢高祖時因功封赤泉侯。父親楊寶,研習《歐陽尚書》。

楊震少年時即好學,跟隨太常桓鬱學習《歐陽尚書》,通曉經術,博覽群書,專心探究。當時的儒生稱讚他說:“關西孔子楊伯起。”楊震居住湖城,幾十年都不應州郡的禮聘。很多人認為他年紀大了,應該出去做官了,楊震不仕的志概,更加堅決。後來有冠雀銜了三條鱣魚,飛棲在講堂前面,主講之人拿著魚說:“蛇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徵。三是表示三臺的意思,先生從此要高升了。”

暮夜卻金

楊震直到五十歲時才在州郡任職。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位賢人,於是舉其為茂才,四次升遷後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當他前往郡里路過昌邑時,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長,去看望楊震,晚上又送給楊震金十斤。楊震說:“老朋友知道你,你為什麼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離開。

公正清廉

後來轉任涿郡太守。任內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請託。他的子孫蔬食徒步,生活儉樸,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長輩,想要他為子孫佈置產業,楊震說:“讓後世的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不是很好嗎?”

入朝任職

公元117年(元初四年),被朝廷徵召為太僕,又升任太常。以前的博士選舉大多名不副實,楊震推舉通曉經術的名士陳留人楊倫等,傳授學業,受到儒生們的稱讚。

屢陳時事

公元120年(永寧元年),代劉愷為司徒。

公元121年(永寧二年),鄧太后去世,安帝喜歡的一些后妃,開始驕橫起來。安帝的奶孃王聖,困為撫養安帝有功,依靠帝恩,無法無天。他的女兒伯榮出入宮中,貪贓枉法。

楊震上疏說:“臣聽說,君主自古以來施政,主要是選用德才兼備的賢能人士治理國家,管理主要是懲治去除違法亂紀行為,所以唐堯虞舜時代,賢能有德的人,都在朝中為官,而惡人則被流放監禁,天下百姓都心悅誠服,國家一派興旺發達的氣象。當今之世,古人推崇的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等九種道德,未能發揚光大,而按幸小人卻充斥朝廷內外。阿母王聖,出身卑微,因遭千載難逢的機會,得以奉養聖上。雖然有推燥居溼撫養陛下的辛勤勞苦,但陛下對她前後所封賞的財富榮耀,已遠遠超過了她的功勞。然而她貪得無厭的心理無法得到滿足,經常交際朝臣,接受賄賂、請託,擾亂夭下,使朝廷清正的名聲受到損毀,如同日月蒙上灰塵一樣。《尚書》曾告誡說:母雞啼鳴是不祥之兆;《詩經》也諷諭奸詐多謀的女子參政是喪國的根源。過去鄭莊公屈從母親意願,任由弟弟叔段驕橫不法,結果,叔段準備謀反,鄭莊公不得不用暴力手段將其弟誅殺。《春秋》對此事持貶抑態度,認為鄭莊公'不教而誅',是不道德的。自古以來,奸詐的女子和小人都是很難相處的,親近她們,她們就會嬉鬧放縱;疏遠她們,她們又會心懷怨恨。《易經》上說:'無所遂其心願,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務',說的就是奸詐的婦人不能千予政事。因此,應當迅速送阿母出宮,讓她居住在外面,同時還要阻斷她女兒同宮內的往來,這樣就能使恩情和德行都繼續保持下來,對陛下和阿母都是好事。請陛下捨棄有礙大局的兒女私情,割除有害國家的仁愛優柔之心,把精力集中在日理萬機的朝政上,謹慎使用封賞拜爵的權力,減少下面的貢奉,減少百姓的賦役徵發,使天下德能兼備的'鶴鳴之士'都群集在陛下週圍,為朝廷出力;讓正在朝廷做官的士大夫莫因朝政不清而懊悔出仕;對諸侯國不要橫徵暴斂,使他們心存不滿;讓百姓安居樂業而不抱怨朝廷。要循著先朝英明皇帝的治國法則而行,與英明偉大的哲王比德,這豈不是很美好的事嗎!”安帝將奏摺給王聖等看,她們都因而懷恨在心。

乳母王聖的女兒伯榮,與已故的朝陽侯劉護的遠房堂兄劉瑰勾搭成奸,劉瑰為趨炎附勢,遂姿伯榮為妻。安帝因此而讓劉瑰承襲了劉護的爵位,官至侍中。對此,楊震堅決反對,再次向安帝上書說:"臣聽說過去高祖皇帝執政時曾與群臣相約,不是有功之臣不得封侯拜爵。在爵位的繼承上,自古以來都是父死子繼,兄亡弟及,以防別人篡奪爵位。臣見詔書賜劉護的遠房堂兄劉瑰承襲劉護爵位為侯,而劉護的同胞弟弟劉威如今還健在,為什麼不讓劉威襲其胞兄劉護的爵位而讓劉瑰承襲呢?臣聽說,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諸侯靠德行獲得爵位。在劉瑰沒有任何功勞和德行,僅僅以匹配阿母之女的緣故一時間就位至侍中,又得以封侯,這既不符合高祖定下的老制度,又不合乎道義,以致滿朝文武議論紛紛,百姓迷惑不解。請陛下以歷史為鏡鑑,按照帝王應該遵循的規則辦事,得人心,安天下。"安帝沒有采納他的諫言。

公元123年(延光二年),代劉愷為太尉。安帝的舅舅大鴻臚耿寶推薦中常侍李閏的哥哥給楊震,楊震不接受。耿寶親自詢問楊震說:“李常侍是陛下親近的人,陛下想叫你推薦他的哥哥,我耿寶不過是傳達陛下的意見而已。”楊震說:“如果朝廷想令三府推舉,應該有尚書的命令。”於是拒絕了他,耿寶恨極而去。皇后兄長執金吾閻顯也向楊震推薦他的親友,楊震又不接受。而司空劉授聽說後,馬上舉薦這二個人,十天之內都被提拔。因此,楊震更加遭怨。

當時安帝下詔讓使者為阿母王聖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豐及侍中周廣、謝惲等更相鼓動,擾亂朝廷。楊震再次上疏說:“臣聽說耕種九年必有三年的儲備積蓄,所以堯帝遇到洪水災害時,人民照樣有飯吃,有衣穿,不受飢俄折磨。臣思慮,如今災害發生,且日見擴大,百姓儲備空虛,不能自足,再加上蝗蟲成災,羌虜侵掠,邊關震擾,戰事連年不息,兵馬糧草難以供應,大司農主管的國庫資財匱乏,恐怕國家到了難以安定的時候了。臣適才看到陛下下詔為阿母在津城門內大建府第,合兩坊為一坊,將街道都佔完了,雕刻裝飾極其精緻。如今盛夏,正是草木旺長農業生產大忙的時候,在自然災害嚴重、國庫空虛、農業大忙的情況下,動用大量人力、財力、物力,開山取石,修建府第,不是很不合時宜嗎?特別是動用大匠、左校以及其它官員,建造衙門官署幾十處,相互攀比,費用過億,耗資特別巨大。周廣、謝惲兄弟,既不是皇上重要親戚,又不是皇室枝葉貴屬,僅僅依附皇上週圍親倖的奸債小人,與樊豐、王永等人共分權力,囑託遍佈州郡,威勢動搖大臣,宰相衙府想徵召人材,大多都要看他們的眼色行事,被招來的人差不多都是通過行賄買官的無能之輩,甚至一些過去因貪汙納賄被禁錮不許做官的人,一些放浪形骸、胡作非為的人,也都通過行賄重新得到了高官顯位,以致黑白混淆,清濁不分,天下輿論譁然,都說上流地位是用金錢買來的,使朝廷招來無數諷刺漫罵。臣曾聽老師說過:‘國家向人民徵用賦役太多的話,百姓財盡就會埋怨,力盡就會叛亂。百姓同朝廷離心離德了,朝廷怎麼去依靠百姓?’所以,孔子說:'百姓不富足,君王又怎能富足呢?'請陛下斟酌考慮。"

樊豐、謝揮等人見安帝不聽楊震接二連三的苦諫,便更加肆無忌憚,進而假造詔書,調撥大司農所管國庫錢糧、將作大匠所管眾多現成材木,各自大肆建造家舍、園地、廬觀,花費人力、財力不計其數。

楊震因為發生地震,又上疏說:“臣蒙聖恩得以供職於臺府,卻不能宣揚政化,調和陰陽,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師地動。臣聽老師說:‘地屬陰精,當安靜承陽。’現在動搖,是陰道太盛的緣故。那天戊幹辰支並地動,三者皆土,位在中宮,這是內臣近官操權用事的象徵。臣想陛下因邊境不寧,自己非常刻苦,官殿垣屋傾斜,也只用一根支柱撐撐罷了。土木不興,想使遠近都知道政化清廉,京師莊嚴雄偉,不在乎崇樓高閣。而一些諂媚之徒,不能與陛下同心,驕奢越法,浪用勞役,大修房屋,作威作福。道路議論紛紛,大家耳聞目睹。地動的異變,就在京城附近,大概就是因此發生。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官焦急,而修建不止,真是致旱的先兆。《尚書》說:‘僭恆陽若,臣無作威作福玉公。’就是說:只有君王得專威福,為美食。請陛下發揚剛健中正的精神,拋棄那些驕奢之徒,杜塞妖言的來源,秉承皇天的警戒,莫令威福久移在下,大權旁落。”

楊震前後多次上疏,言詞激切,安帝已經不高興,樊豐等又都更加對他側目憎怨,只是因為他是名儒,而不敢加害。

不久,河間郡有一名叫趙騰的男子到宮門上書,批評朝政。安帝閱後非常生氣,下詔將趙騰收捕人獄,嚴刑拷問,最後以誣惘安帝的罪名結案。楊震知道後,立即上書營救趙騰。他說:"臣聽說堯舜時代,在朝廷置放敢於直諫的鼓,標立敢於誹諦的木,用以鼓勵官吏和百姓給皇帝提批評意見;殷周時代的英明君主,特別注意傾聽百姓的怨憤謾罵和不滿,用以修正自己治國中的缺點和錯誤,用德行去教育感化人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讓下情盡數上達,使人民無所忌諱地暢所欲言,讓最下層人都能把意見講出來,以便廣泛採納眾議擴集思廣益。如今趙騰雖因言語激烈攻擊朝政而獲罪,但這與那些殺人放火的犯罪分子是有明顯差別的,臣請陛下減免已經定下的罪名,保全趙騰的性命,並以此鼓勵最下層的廣大人民坦率直言,以求廣開言路,獲取教益。"安帝看了楊震奏章,仍不醒悟,將趙騰押赴都市斬首。

飲鴆而卒

公元124年(延光三年),安帝東巡泰山,樊豐等乘機修建房屋。楊震的掾屬高舒召將作大匠令史稽查這件事。獲得樊豐等的假詔書,楊震寫了奏書,要等安帝回來上奏。樊豐等聽說了,惶恐萬狀。正好太史說星變倒行,就一起誣陷楊震說:“自趙騰死後,楊震深為怨怒。並且為鄧騭的舊部,懷恨在心。”等安帝返回,在太學待吉日入宮,晚上派使者持節收楊震太尉印綬,楊震於是閉門不見賓客。樊豐等還是恨他,竟請大將軍耿寶上奏說楊震不服罪,心懷怨恨,安帝下令送歸原籍。

楊震走到洛陽城西的幾陽亭,慷慨地對他的兒子、門生們說:“死是一個人不可免的。我蒙聖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殺,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止,還有什麼面目見天下人呢?我死之後,只用雜木為棺,布單被只要蓋住形體,不歸葬所,不設祭祠。”於是服毒而死,時年七十餘歲。弘農太守移良秉承樊豐等旨意,派官員在陝縣留停楊震喪,露棺道旁,責令楊震諸子代替郵差往來送信,路過的人,都為之流淚。

冤屈昭雪

公元125年(永建元年),漢順帝劉保即位,樊豐、周廣等伏誅,楊震的門生虞放、陳翼等人至朝廷申訴楊震的冤情。朝廷都稱讚楊震的忠誠,下詔任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贈錢百萬,以禮改葬於華陰潼亭,遠近畢至。葬前十幾天,有大鳥高一丈多,飛到楊震喪前,俯仰悲鳴,淚流溼地,葬完,才飛去。

郡裡將這一情況上報。當時災異連續出現,順帝感悟到楊震的冤屈,於是下詔說:“已故太尉楊震,正直為懷,使他輔佐時政,而小人顛倒黑白,諂害忠良,上天降威,災害屢作,求神問卜,都說是楊震枉死之故。我的昏庸,加重了這種罪過。山嶽崩塌,棟樑折斷,是多麼危險啊!現在使太守丞用中牢祭祀,如果您的靈魂顯靈的話,請來享受這些祭品吧。”人們立石鳥像於楊震墓前,來紀念他。

李典墓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裡有李典墓一座。山東省鉅野縣昌邑鄉1992年發現古墓一座,初步推考可能為李典墓,現已原樣移建菏澤博物館一層大廳內。

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李典,山東鉅野人,是三國戰亂時期最出名的年輕將領之一。早年跟隨從父李乾效力於曹操,在呂曹交戰期間,李乾因不肯降敵被呂布手下薛蘭、李封所殺,李典助堂弟李整殺敵報仇。李典為人謙和,很為曹操器重。李整死後不久李典就被曹操任為離狐太守、中郎將,此後戰役中李典多負責糧運後勤,直到任夏侯惇副將討劉備後才逐漸調到前線作戰。李典向來與張遼、樂進不和,但他卻不會因私怨而耽誤公事,還與張遼大敗孫權,因此被封為破虜將軍、都亭侯,後因病而死,年僅36歲,死後被追諡為愍侯。

樑王彭越

昌邑古城故址和古昌邑的傳說

彭越(?—前196年),漢族,昌邑人(今山東鉅野縣),字仲。秦末聚兵起義,初隨項羽,後率兵歸劉邦,楚漢戰爭時漢軍著名將領。西漢開國功臣,拜魏相國、建成侯,楚漢戰爭結束後又被封為樑王。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後因被告發謀反,為劉邦所殺。

彭越曾在彭河等鉅野湖澤中打漁,夥同一幫人做強盜。陳勝、項梁揭竿而起,有的年輕人就對彭越說:“很多豪傑都爭相樹起旗號,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來,咱們也效仿他們那樣幹。”彭越說:“現在兩條龍剛剛搏鬥,還是等一等吧。”過了一年多,澤中年輕人聚集了一百多,前去追隨彭越,說:“請你做我們的首領。”彭越拒絕說:“我不願和你們一塊幹。”年輕人們執意請求,才答應了。跟他們約好明天太陽出來集合,遲到的人殺頭。第二天太陽出來的時候,遲到的有十多人,最後一個人直到中午才來。當時,彭越很抱歉地說:“我老了,你們執意要我當首領。現在,約定好的時間而有很多人遲到,不能都殺頭,只殺最後來的一個人。”命令校長殺掉他。大家都笑著說:“何必這樣呢,今後不敢再遲到就是了。”於是彭越就拉過最後到的那個人殺了。設置土壇,用人頭祭奠,號令所屬眾人。眾人都大為震驚,害怕彭越,沒有誰敢抬頭看他。於是就帶領大家出發奪取土地,收集諸侯逃散的士兵,有一千多人。

沛公從碭北上攻擊昌邑,彭越援助他。昌邑沒有攻下來,沛公帶領軍隊向西進發。彭越也領著他的人馬駐紮在鉅野澤中,收編魏國逃散的士兵。項籍進入關中,分封諸侯後,就回去了,彭越的部隊已發展到一萬多人卻沒有歸屬。漢元年秋天,齊王田榮背叛項王,就派人賜給彭越將軍印信,讓他進軍濟陰攻打楚軍。楚軍命令蕭公角率兵迎擊彭越,卻被彭越打得大敗。漢王二年春天,漢王和魏王豹以及各路諸侯向東攻打楚國,彭越率領他的部隊三萬多人在外黃歸附漢王。漢王說:“彭將軍收復魏地十幾座城池,急於擁立魏王的後代。如今,魏王豹是魏王咎的堂弟,是真正魏王的後代。”就任命彭越做魏國國相,獨攬兵權,平定樑地。

漢王在彭城戰敗,向西潰退,彭越把他攻佔的城池又都丟掉,獨自帶領他的軍隊向北駐守在黃河沿岸。漢王三年,彭越經常往來出沒替漢王遊動出兵,攻擊楚軍,在樑地斷絕他們的後援糧草,史稱“彭越撓楚”。漢四年冬,項王和漢王在滎陽相持,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邑。項王聽到這個消息,就派曹咎駐守城皋,親自向東收復了彭越攻克的城邑,又都歸復楚國所有。彭越帶著他的隊伍北上谷城。漢五年秋,項王的軍隊向南撤退到夏陽,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個城邑,繳獲穀物十多萬斛,用作漢王的軍糧。

漢王打了敗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軍。彭越說:“魏地剛剛平定,還畏懼楚軍,不能前往。”漢王舉兵追擊楚軍,卻被項籍在固陵戰敗。便對留侯說:“諸侯的軍隊不跟著來參戰,可怎麼辦呢?”留候說:“齊王韓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韓信自己也不放心。彭越本來平定了樑地,戰功累累,當初您因為魏豹的緣由,只任命彭越做魏國的國相。如今,魏豹死後又沒有留下後代,何況彭越也打算稱王,而您卻沒有提早作出決斷,您和兩國約定:假如戰勝楚國,睢陽以北到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給彭相國為王;從陳以東的沿海地區,分封給齊王韓信。齊王韓信的家鄉在楚國,他的本意是想再得到自己的故鄉。您能拿出這些土地答應分給二人,這兩個人很快就可以招來,即使不能來,事情發展也不致完全絕望。”於是漢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裡,按照留侯的策劃行事。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領著全部人馬在垓下和漢王的軍隊會師,於是大敗楚軍。項籍已死。那年春天,封彭越為樑王,建都定陶。漢六年(前201),彭越到陳地,朝見漢高祖。九年,十年,都來長安朝見。

漢十年秋天,陳豨在代地造反,漢高帝親自率領部隊前去討伐,到達邯鄲,向樑王徵兵。樑王說有病,派出將領帶著軍隊到邯鄲。高帝很生氣,派人去責備樑王。樑王很害怕,打算親自前往謝罪。他的部將扈輒說:“大王當初不去,被他責備了才去,去了就會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樑王不聽從他的意見,仍然說有病。樑王對他的太僕很生氣,打算殺掉他。太僕慌忙逃到漢高帝那兒,控告樑王和扈輒陰謀反叛。於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襲擊樑王,樑王不曾察覺,逮捕了樑王,把他囚禁在洛陽。經主管官吏審理,認為他謀反的罪證具備,請求皇上依法判處。皇上赦免了他,廢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縣。向西走到鄭縣,正趕上 呂后從長安來,打算前往洛陽,路上遇見彭王,彭王對著呂后哭泣,親自分辯沒有罪行,希望回到故鄉昌邑。呂后答應下來,和他一塊向東去洛陽。呂后向皇上陳述說:“彭王是豪壯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這是給自己留下禍患,不如殺掉他。所以,我帶著他一起回來了。”於是,呂后就讓彭越的門客告他再次陰謀造反。廷尉王恬開呈報請誅滅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於是誅殺了彭越,滅其家族,封國被廢除。死後,經 欒布一事,被呂后施以醢刑(即把人剁成肉餡,做成肉醬),並被分賜給各路諸侯品嚐。

彭越游擊戰斷項羽的糧道彭越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正規使用游擊戰戰術的軍事家,可是說是游擊戰的始祖。論軍事謀略與指揮才能,他不如韓信,但論功績,他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楚漢戰爭中,正是由於他率部在楚軍的後方開展游擊戰,打擊楚國的補給,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項羽兩面作戰疲於應付,使楚軍的糧食裝備得不到補給,也給了前線漢軍不被項羽殲滅的機會,楚漢戰爭正是在劉邦的正面防禦,韓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後方游擊戰的基礎上,才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有機會殲滅項羽麾下疲憊的部隊,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司馬遷曰:魏豹、彭越雖故賤,然已席捲千里,南面稱孤,喋血乘勝日有聞矣。懷畔逆之意,及敗,不死而虜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況王者乎!彼無異故,智略絕人,獨患無身耳。得攝尺寸之柄,其雲蒸龍變,欲有所會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辭雲。

彭越墓位於清苑縣城西南21公里北王力村北1.5公里處的唐河南岸。傳說墓原規模很大,墓前有石馬、石人、石碑坊,南北向有神道,神道兩側有石像生等。現存彭越墓封土呈長方形,長8米,寬2.8米,高0.8米,佔地面積22.4平方米。

1982年7月,該墓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以封土邊緣為基線,向東、西、南、北各外擴5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邊線為基線四周各外擴30米。

放羊娃兒成御史

鉅野縣營裡集北路東側,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額刻著“御史卜公廟碑”六個大字。這就是營裡鄉卜樓村的七世祖--放羊出身的西漢御史大夫卜式的廟碑。御史,在西漢來說,屬“三公九卿”之列,是朝裡的大官。一個放羊娃兒怎麼當了這樣的高官呢?

卜式,原是西漢河南郡(今河南溫縣)人,是孔子的門生--戰國時著名文學家卜子夏的七世孫。自幼家境貧寒,上不起學,與弟弟種田放牧為業。弟弟成家後,他把所有的家產都給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部分羊,進住深山,放牧為業。十年後,卜式的羊,由原來的10餘隻,增加到1000多隻,成了富有的牧戶。而其弟,卻家業衰敗,一貧如洗。為使弟弟免於飢寒,他不惜重新干起,把自己的財產,多次救濟弟弟,受到鄰里的稱讚。

當時,西漢王朝正在進行一場反擊匈奴侵略的戰爭,軍費開支很大,財政困難。卜式得知此情後,即上書朝廷,表示願將家產的一半,獻給國家,支援邊疆,打擊侵略者。漢武帝劉徹知道後,感到非常驚訝,心想,一個小小老百姓,竟有如此的報國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於是,就急派使者前去查訪。使者問卜式:“你是不是想做官?”卜式說:“我是個莊稼人,從小放羊,從沒想過當官。”使者又問道:“你是否有冤屈在身,叫皇上給你伸冤昭雪?”卜式說:“我是個守本分的人,平時與人和睦相處,又無所爭,又哪來的冤屈?”使者感到十分不解,又問:“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上書朝廷,無私獻財呢?”卜式笑道:“天子號召討伐匈奴,力強技精者,都去前線殺亂立功,我一小小老百姓,捐點錢財,又算得什麼呢?”使者聽了,很受感動,便把卜式說的話,如實上報漢武帝。漢武帝就與丞相公孫弘商議是不是接受卜式的捐款。公孫弘說:“此人一不貪財,二不愛官,太不近人情了,還是看一看再說吧!”漢武帝聽信了公孫弘的話,便把這事暫時放下了。

經過衛青、霍去病對匈奴的多次反擊,侵略成性的匈奴,終於被打敗,匈奴的昆邪王投降了漢朝。為了安置昆邪王和他的部屬,漢王朝又花了一百多億,搞得國庫都空了。漢武帝元狩三年,偏偏黃河中下游發生了大水災,朝廷無錢救濟災民,就把七十二萬五千口貧民,遷到西北和東南開荒自救。可是貧民遠遷,路上的花費仍需政府解決,地方上感到十分為難,表示無法滿足災民的需要。這時,卜式又捐出二十萬錢獻給河南郡太守,讓他資助遷移的災民。河南郡太守便把捐獻者的名單,呈報給朝廷。漢武帝一看救災捐款的頭一名又是卜式,很受感動,便賞賜給卜式四百個免除勞役的名額。如果卜式家奴僕很多,自然就免除了勞役,當然他也可以用這些名額賣了換錢。可是卜式是不愛財的人,把這些名額又如數退給了縣府。當時的富豪們因為看到朝廷財政困難,都忙著隱匿財產,唯恐徵借。而卜式卻偏偏捐獻,毫不自私。卜式的愛國行動,使漢武帝從心眼裡感到高興,稱讚卜式確實是個忠順朝廷的好人。於是就把他召到京城,任命他為中郎,又賞給左庶長的高爵和黃金四十斤、田十頃。然後向全國發出告示,表彰卜式的的為人。不久,又拜卜式為齊王太傅、齊國相。元鼎年間,賜爵關內候、御史大夫。

可是,卜式不願為官。後來因為直言諫君,得罪了一部分權貴,便向朝廷提出申請,辭官不做,回家務農。漢武帝看到卜式年紀大了,又確實不願意做官,就批准了他的請求,給予優厚待遇,命他回家,安度晚年。卜式回家後,想到在齊國(今濟南市)的老朋友,便決定東遊。因年老力衰、體弱多病,路過山陽郡昌邑縣境(即今鉅野營裡)時,突然得病死去。卜式的子孫聞訊後,立即趕來奔喪。因念先祖子夏墓地在句陽(今菏澤市境),此地又是文明之邦的山陽郡地,便就地挑選個好地方安葬了。為了看護好先人的墳墓,卜式的子孫們,從此也就在這裡安家落戶。唐宋時期,鉅野尚有卜家廟地四百五十畝,柏樹林立,鬱鬱蔥蔥。後金泰和五年,又在這裡建立了卜式廟,正殿五楹,金碧輝煌,十分壯觀。元末明初,由於黃河大決口,再加戰爭的破壞,整個廟院變成廢墟。今僅存御史卜公廟碑一座。

鉅野縣委外宣辦 楊禎 蒐集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