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常香玉入室弟子,戲比天大

她是第一位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個人豫劇交響音樂會的演員,她是第一位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豫劇的表演藝術家;她的嗓音寬闊明亮、豐厚圓潤,高音可唱華彩,中低音亦可運用自如;她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五世請纓》中的佘老太君、《義烈風》中的童玉姍、《魏敬夫人》中的魏敬夫人……

她就是王惠,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入室弟子。

王惠:常香玉入室弟子,戲比天大

學藝路上有"貴人"相伴

王惠的父親是一名中學老師,平時很喜歡聽戲曲,受家庭環境薰陶,王惠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1975年,河南戲曲學校招生,12歲的王惠經過6道選拔,最終順利進入"科班"。

"我們那個年代的小孩沒有手機、iPad可以玩,都比較單純,進學校後就是一門心思練功。"王惠說,白天練習一整天,晚飯後,拿上道具又回到練功室練習基本功。

成功需要個人不斷的努力和堅持,也離不開"貴人"的指點和幫助。王惠說,在她的戲曲生涯中,遇到了很多"貴人",對她的成長和進步幫助很大。

"我的聲腔啟蒙老師仁安華在我很小時候就教我練聲。"去戲校學習之前,在豫劇移植樣板戲《紅燈記》中扮演李玉和的仁安華,從聲腔上給王惠打基礎,教她練習發聲的方法。

到了河南戲曲學校,班主任霍雲景比較喜歡王惠,經常在業務方面給王惠"開小灶"。"所謂開小灶,就是加班給我練'私功',單獨對我進行訓練。"王惠說,這樣有助於夯實她的基本功。

畢業後,王惠來到河南豫劇院一團,在這裡遇到了業務團長夏祥林前輩。夏祥林對她要求也很嚴格,每天別人9點上班,她8點半就到練功房,將學過的功夫在夏祥林面前溫習一遍,然後請夏老師指導。"別人不練的時候我提前練習,提前進入角色,日積月累我就比別人練得多,收穫多、進步也快。"

"現在很多老師已經不在了,但是這些事兒一直在我腦子裡,每當想起來,就覺得很幸福。在藝術道路上有這麼多老師陪伴著我、鞭策著我、激勵著我,伴我成長,我覺得自己很幸運。"王惠說。

王惠:常香玉入室弟子,戲比天大

在舞臺上把戲唱好,就是戲比天大

作為常香玉的入室弟子,常香玉對王惠的言傳身教至今影響著她。

常香玉在生活中的點滴言行、對戲曲藝術的認真執著都讓王惠受益匪淺。

每次演出之前,常香玉一旦在後臺開始化妝就不再講與戲無關的話,化完妝後便清嗓子,讓自己進戲。"不管是在哪兒演出、觀眾是誰,她都認認真真對待每一場演出。"

做人方面,常香玉中規蹈矩。有客人到家中做客,她都是坐在硬凳子上,而且就如在舞臺上一樣端坐著。"這是她的習慣,也是她對客人的尊重。老師能成為一代大師,有她個人的魅力。"

常香玉經常說"戲比天大",為此,王惠專門請教過老師。常香玉解釋說,農民把地種好,種地的事兒就比天大;工人在車間把零件組裝好,這零件就比天大;我們在舞臺上唱戲,把戲唱好,就是戲比天大。

起初,王惠沒有悟透其中深意。有一年農曆正月十五,王惠下鄉演出,露天戲臺已經搭好,這時片片雪花從天而落,雪越下越大。舞臺上的王惠一張嘴,雪花就吸到嘴裡。然而,現場的觀眾打著傘,紋絲不動地在臺下認真觀看。王惠被眼前這一幕震撼了,她突然一下子明白了"戲比天大"的含義。"老百姓愛聽戲,我們一旦上了舞臺開始唱戲,即使天上下雨下雪,也不能中斷唱戲。我們只有把戲唱好,才對得住老百姓對戲曲、對演員的認可和厚愛。"

王惠:常香玉入室弟子,戲比天大

傳承發展戲曲要從娃娃抓起

上世紀90年代初,劇團不景氣,很多從業者選擇轉業、改行,王惠也曾有過動搖。"我從小就學習戲曲,丟掉很可惜,而且我對戲曲、對我們這個團有深厚的感情,捨不得。"王惠說,她後來獲得了很多榮譽,觀眾、領導也對她高看一眼,這對王惠來說,更是一種責任,始終鞭策著她在戲曲藝術道路上持之以恆,以最好的作品回報社會。"我覺得做什麼事都要幹一行愛一行,一定要踏下心來,切忌浮這山望著那山高,哪兒掙錢就去哪兒。"

對於戲曲藝術的創新,王惠覺得,創新的前提是固本,把本留住。固本求新,一旦有了突破就能創新。"我們傳統的、民族的固有的東西不能丟掉,在此基礎上再去談探索創新。"

而普及戲曲藝術,由政府買單是個很好的方式。王惠表示,河南在普及戲曲藝術方面做得很好。政府每年要求各地市組織文藝下鄉,把戲送到田間地頭、送到老百姓家門口,至今已經連續實施了四五年。從前年開始,河南實施"中原大舞臺",即為滿足於城市觀眾需求,通過實施5元、10元的低價票,讓城市的工薪階層也能買得起票,進劇場看戲。從今年開始,政府組織豫劇進校園,從學生做起、從娃娃做起,培養青少年戲曲藝術情操。"從政府層面去弘揚傳統文化,力度很大。"王惠說。(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文章來源:河北新聞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