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 | 半個世紀前,人民路的“附二院”有點冷清

已經有五十餘年曆史的“附二院”門診樓。 ◀長沙電影城已變成許多個小門店。

人民路位置示意圖。鄭壽山繪

20世紀50年代的中後期,從長沙老城區天心閣下縱橫交錯的滄桑街巷,沿著古稻田(街巷名)彎曲的陡坡,上得建湘路走不遠,再一條小路跨越京廣鐵路,便到了識字嶺。識字嶺實為南北向的勝利路與由此向東的識楊路的交會口。識楊路後來沒多久改名人民路。那時候這些地方都屬於城外,道路名稱不盡規範,市民並不介意。

我從最初去住在識字嶺、麻園灣的同學家裡玩,到後來每天從遊擊坪往返省地質局上下班,對這些街巷地段及其變化了然於心。

從小到大,女兒都在地質局子校度過

人民路西口道路的北廂,長沙市城市建設局沿人民路往東,很長的一段地皮,都是建築部門的一些單位。20世紀60年代初,“省基本建設局”一幢紅磚仿蘇大樓建了起來,中間五層兩翼各四層,十分恢宏氣派,成為人民路上第一座高層大型建築。

隨後,馬路斜對面南廂,地質部湖南省地質局也建起一幢造型類似的仿蘇建築,大樓同樣是中間五層兩翼各四層,但樓宇體量比“基建局”大樓小了一些。

地質部湖南省地質局的選址,緊鄰著1955年建成的“中南地質局長沙子弟學校”,即後來的“湖南省地質中學”。該校原來隸屬於設立在武漢(漢口)的“地質部中南地質局”,翌年大區地質局撤銷,各省籌建省級地質局,該校更名為“湖南省地質局子弟學校”。

建校的初衷,是解決中南六省特別是湖南省地勘單位因工作高度流動,職工子女就學困難的實際問題。

這所子弟學校,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還有附屬幼兒園,全部實行寄宿制,頗具規模,那時在長沙市很有名氣。學校的建築設計十分到位與人性化,教室與宿舍與食堂之間,全部都是風雨長廊連通遮陽避雨。

在三湘四水終年櫛風沐雨,為國家探尋地下寶藏的地勘職工,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裡托幼就學,免去了後顧之憂。該校後來創辦了初中高中,面向社會招生,獲得長足發展,教學成效斐然,被授牌省級示範性高級中學。

我女兒從地質附小和地質中學走出來,上了國內重點大學,繼而在歐洲一所世界名校碩士畢業,留在歐洲工作。女兒說,無論是在多瑙河、萊茵河還是斯海爾德河畔,望著異國他鄉緩緩流淌匯入大海的河水,都會情不自禁地憶念起地質中學的菁菁校園,浮想起在校園裡唱著《校園的早晨》、《梔子花開》時的青春年少時光。

去人民路“附二院”看病不是想去就能去

南元宮巷口進去的北邊地塊,1958年大躍進年代規劃建設了一座當時省內最現代化的大型綜合性醫院——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市民們稱其為“附二院”。當初醫院的大門在南元宮北口距文藝路百把米處,育英小學就在醫院大門附近。文藝路改造歸併成解放東路,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事,而人民路成型為城市道路早在20世紀60年代,醫院的大門在那時就改到了人民路上,隨之臨街建起一棟五層的門診大樓,沿用至今。

半個多世紀過去,市民們仍然習慣地把這所已經發展成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直屬衛生部的大型三甲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稱作“附二院”。“附二院”雖然是大型醫院,但那時到這裡看病卻不是隨便來看的。那時實行“分區三級醫療”,看病必須從縣區一級醫院看起,根據病情轉入市級醫院,病情更嚴重的,再轉入省級醫院。現在熙熙攘攘的“附二院”,那時卻顯得冷清。

醫院對面是交警大隊,負責機動車和駕駛證的核發、年審以及考核、處罰等。20世紀80年代長沙市的機動車不多,更沒有什麼私家轎車。

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交警大隊的三樓參加機動車駕駛員理論知識學習與考試,我原本已有一定機械知識基礎,學起來有一種駕輕就熟的感覺。發駕駛證的那天,交警教官在臺上興奮並鄭重地說:從此刻起,你們就是光榮的機動車駕駛員了,我送給大家一句話——珍愛群眾的生命財產、珍愛自己的生命!幾十年過去,不知現今是否有這樣的“發證儀式”。去年,這處於早些年已改為“芙蓉區交警大隊”的辦公地遷往他處,可我每每經過這幢小樓,都要動情地望上幾眼。

交通方面人民路最顯著的變化是2004年歲末,一座雙向八車道、氣勢恢宏的“人民西路高架橋”勝利貫通:從識字嶺一路向西,與天心路建湘路平交,順坡直下與蔡鍔南路交會成十字路口,走隧道下穿黃興南路的黃興廣場,再一路向西通達湘江大道,替代了20世紀60年代所建,跨越京廣鐵路的雙向二車道已不堪重負的老工農橋。

人民路長沙電影城開創“影城”的先河

20世紀70年代末,位於蔡鍔中路順星橋的建設電影院,搬遷至與地質子弟學校東鄰,20世紀90年代前期改擴建為“長沙電影城”,主體是仿西洋式的三聯建築,東邊一聯上部為圓拱形穹頂,淡淡的近似橘紅色的外牆,上端圓形的大門,乳白的寬邊框鑲嵌著窗戶,人行道上建有白漆鐵欄杆圍牆,分明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堡”。

影城裡除了一個常規大型影院,還有數個別致小巧的影院,由此開創了長沙市“影城”的先河。先前慣用的固定場次改變成循環放映,觀眾在一場電影中途進場不受限制,沒看到片頭可以往下看再繼續從片頭看起。

20世紀90年代末,電影膠片拷貝逐步被投影機替代,影院不再有跑片員因故未把片子按時送到而致使滿場觀眾等片的窘況。跑片員也早已被人遺忘,倒是騎著電摩穿梭於街巷的“美團”“餓了嗎”等外賣小哥,使人回憶聯想起騎著摩托車往返於影院間送接拷貝的跑片員。

小影院還設置了情侶座位,舒適而溫馨。零食也被允許帶進影院。觀看電影已從文化娛樂演繹為文化娛樂加休閒享樂。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開設在各大商業綜合體放映3D、4D大片的影城,取代了傳統的影院。俗話說“見微知著”,哪怕細小的社會事物改變,也能折射出整個社會的發展與可喜變化。

時光匆匆,歲月如歌。過去的老人民路只是現在人民路短短的一段,而它卻給我們這個年齡段的老長沙,留下太多的記憶。

文、供圖/鄭壽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