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州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古瓜州渡拾遺

這首詩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的,那麼文中提到的京口瓜州又在哪兒呢?隋煬帝修建的大運河以一水貫三江的氣慨將黃河、淮河和長江串接在一起,也勾通了微山,洪澤、洞庭、鄱陽和太湖,形成了“襟三江而帶五湖”的水路運輸的大格局。瓜州古渡與西津渡是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的十字交匯點,一北一南,隔水相望,是古中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古瓜州渡拾遺

公元209年,孫權把首府自吳(蘇州)遷到鎮江,稱為京城。公元211年遷治建業後,改稱京口鎮。東晉、南朝時稱京口城。為古代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宋書·武帝紀上》:“公大喜,逕至京口,眾乃大安。”西津古渡後因江面南漲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漸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邊就再也看不到長江水,唐代鎮江名金陵,故稱為金陵渡,當時許多大詩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這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離,現在更是在市中心,距離江面有1公里之遙了。

古瓜州渡拾遺

宋熙寧元年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船到瓜洲時,見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古瓜州渡拾遺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於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並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這首五律最早見於唐朝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這是詩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於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的。這首詩意思好懂:王灣在北固山下停船夜泊後,一大早就起來開船出發,船行進在青山綠水之間,潮水漲滿,岸與江平,江面開闊,輕風吹著船帆,此時夜還未消盡,但紅日已經從海上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江中春意已現。寄出的家書現在到了何處?希望北歸的大雁把它捎到洛陽。

實際上,瓜州古渡早就不存在了。1842年,兩萬英軍經過吳淞口殺入長江,旨在切斷大運河,卡住中國的水上樞紐,逼迫大清皇帝簽署《南京條約》。同年七月,英軍艦隊越過圌山,封鎖了瓜州渡和西津渡。為了作戰,英軍測量並繪製了鎮江-揚州段的長江水道圖。對比後可以發現,當年的長江水道與現在的水道大不一樣,北移了一公里左右。這就導致了西津渡變成內陸,而瓜州渡沉入江底。

古瓜州渡拾遺

古金山寺是在江中心的,所以常有水漫金山寺的故事發生,而今天的金山寺已經在鎮江的市中心,登高之後才能勉強的看到長江江面了。和它隔長江對望的就是瓜洲,瓜洲原為長江中泥沙堆積的瓜狀形沙磧,最早形成是在漢代。晉朝時露出水面,成為四面環水的沙洲,漸漸形成漁村、城鎮。由於泥沙沉積日益嚴重,到唐代中期時,瓜洲已經與長江北岸的揚子津相連,成為一個渡口。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潤州刺史齊浣為保證漕運,開伊婁河12.5公里,將原有運河與揚子津相連。瓜洲成為運河與長江十字形黃金水道的咽喉,漕運(南方的糧食北運京城)與鹽運(沿海兩淮鹽場的海鹽西運內陸)的水路要衝,迅速發展為江邊巨鎮,是當時政治、經濟和軍事要地。唐末時,瓜洲漸漸出現城鎮,長江航道逐漸南移,瓜洲與京口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古瓜州渡拾遺

瓜洲渡比北固山還繁華的超級碼頭。鎮江的北固山在歷史上是登高懷古思三國慕孫權的,而揚州卻是風花雪月思美人慕名妓的,詩人在京口寫男人,到揚州就寫女人,這裡有“春風十里揚州路”“豆蔻梢頭二月初”“楚腰纖細掌中輕”,是唐朝最著名的青樓妓院群,小說裡的名妓杜十娘就在瓜洲沉了百寶箱。瓜州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始建於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又名伊婁運河,隋煬帝楊廣的《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沒想到楊廣是一個有詩才的帝王。他在春天的傍晚來到瓜州,遠眺長江,看到春夜潮生,江水浩淼,詠歎出一幅江月勝景圖。楊廣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物,具有浮躁、澎湃的霸主之心,他為帝國繪製了一幅輝煌而艱難的藍圖:建東都、鑿運河、築長城、開馳道,徵朝鮮,每項工程和征戰都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京杭大運河是唯一能與長城媲美的古代大工程,楊廣是大運河的倡導者和設計者,堪稱一流的水利專家。但是,他驕奢淫逸,濫用民力,修罷運河又耗費巨資修龍舟和水上宮殿。上欲無厭,下不堪命,致使上百萬布衣百姓因為服勞役而飢寒交迫,死於非命。他性情獨斷,行為暴虐,終於惹怒了臣民,逼反了天下,被叛兵殺死在揚州的行宮裡,埋葬在距離瓜州二十公里的北方。否則,他是有功於後世的,其功績可與治黃河水的大禹相比。唐朝的皮日休曾經賦詩《汴河懷古》,惋惜道: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古瓜州渡拾遺

明代,在瓜洲設置同知署、工部分司署、管河通判署。明代瓜洲城周長約5100米,高約7米。瓜洲城內大型建築等眾多,十分繁榮。清代在瓜洲設巡檢司署、操江都御史行臺、都督府、提督府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將巡視南漕御史置移於瓜洲。清代設巡檢行署、漕運府、都督府等。清代中葉,由於漕運、鹽運的發達,瓜洲更趨繁榮。據記載,瓜洲鼎盛時期,轄屬人口曾達 40 多萬,聚城居住亦近 10 萬。 康熙末年,長江航道北移,鎮江、揚州段長江開始出現南岸淤漲、北岸坍塌的情形,南岸的鎮江附近漲出大片江灘、沙洲,北岸的瓜洲則成為頂衝點,江岸開始不斷坍塌,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瓜洲全城最終全部坍入江中。

古瓜州渡拾遺

原來的瓜洲鎮於光緒年間塌陷,現在的瓜洲鎮是清末重建的,上世紀 20 年代,瓜洲仍然維持了數十年之久的繁榮。此後,瓜洲日趨衰退。現在真正的古渡碼頭早已不見,只能在詩歌中找尋,這正是古人所說的滄海桑田吧。

現存古渡公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一覽。

作者 萬瑜

轉載請標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