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到底誰發現的揚子江南零水?

反覆翻看陸羽的《茶經》,沒見著揚子江南零水,說到水細緻的也就這段話: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並沒提到楊子江南零水。但是,張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記》裡,卻詳細記載有陸羽尋煮茶水的故事,似乎在印證他自己遍訪江河,只是在驗證陸羽的煮茶水的評判結論。此段原文如下: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到底誰發現的揚子江南零水?

反覆翻看陸羽的《茶經》,沒見著揚子江南零水,說到水細緻的也就這段話: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並沒提到楊子江南零水。但是,張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記》裡,卻詳細記載有陸羽尋煮茶水的故事,似乎在印證他自己遍訪江河,只是在驗證陸羽的煮茶水的評判結論。此段原文如下: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雲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鑑,神鑑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

這個故事是張又新從一個楚僧帶的書籍裡看到的,那本書叫《煮茶記》:說的是唐代宗的時候,湖州刺史李季卿赴任途中,遇到早已仰慕的陸羽,就請他吃飯。飯間說道:“先生這麼懂茶,有蒙山好茶,附近正好是揚子江南零水,佳茗佳水千載難逢,豈能虛度”,遂命心腹之人駕船取水。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到底誰發現的揚子江南零水?

反覆翻看陸羽的《茶經》,沒見著揚子江南零水,說到水細緻的也就這段話: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並沒提到楊子江南零水。但是,張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記》裡,卻詳細記載有陸羽尋煮茶水的故事,似乎在印證他自己遍訪江河,只是在驗證陸羽的煮茶水的評判結論。此段原文如下: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雲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鑑,神鑑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

這個故事是張又新從一個楚僧帶的書籍裡看到的,那本書叫《煮茶記》:說的是唐代宗的時候,湖州刺史李季卿赴任途中,遇到早已仰慕的陸羽,就請他吃飯。飯間說道:“先生這麼懂茶,有蒙山好茶,附近正好是揚子江南零水,佳茗佳水千載難逢,豈能虛度”,遂命心腹之人駕船取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取來水後,陸羽舀起一大瓢來看了說:“你這不是南零水,是江邊的水”。取水的人說:“我都這麼大動靜,帶著百十號人,駕著大船,不敢玩假的啊”。陸羽也沒搭理,繼續倒瓢裡的水,倒了一半停住說:“這才是南零水”。取水人這才說了實話:“我確實取的南零水,只是船有晃盪,桶裡的水拋撒很多,到了江邊,就給補滿。”當場眾人對陸羽佩服的五體投地,陸羽也乘興回答了李刺史的請教,說我對煮茶的水分了等級: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吳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在《新唐書·陸羽傳》也記載有這件事,說是李刺史見到陸羽時,陸羽穿著“羽衣野服”,不像個樣子,就沒對他以禮相見,讓陸羽感到羞愧。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到底誰發現的揚子江南零水?

反覆翻看陸羽的《茶經》,沒見著揚子江南零水,說到水細緻的也就這段話: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並沒提到楊子江南零水。但是,張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記》裡,卻詳細記載有陸羽尋煮茶水的故事,似乎在印證他自己遍訪江河,只是在驗證陸羽的煮茶水的評判結論。此段原文如下: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雲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鑑,神鑑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

這個故事是張又新從一個楚僧帶的書籍裡看到的,那本書叫《煮茶記》:說的是唐代宗的時候,湖州刺史李季卿赴任途中,遇到早已仰慕的陸羽,就請他吃飯。飯間說道:“先生這麼懂茶,有蒙山好茶,附近正好是揚子江南零水,佳茗佳水千載難逢,豈能虛度”,遂命心腹之人駕船取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取來水後,陸羽舀起一大瓢來看了說:“你這不是南零水,是江邊的水”。取水的人說:“我都這麼大動靜,帶著百十號人,駕著大船,不敢玩假的啊”。陸羽也沒搭理,繼續倒瓢裡的水,倒了一半停住說:“這才是南零水”。取水人這才說了實話:“我確實取的南零水,只是船有晃盪,桶裡的水拋撒很多,到了江邊,就給補滿。”當場眾人對陸羽佩服的五體投地,陸羽也乘興回答了李刺史的請教,說我對煮茶的水分了等級: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吳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在《新唐書·陸羽傳》也記載有這件事,說是李刺史見到陸羽時,陸羽穿著“羽衣野服”,不像個樣子,就沒對他以禮相見,讓陸羽感到羞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由此可見,陸羽為了找尋最好的煮茶水,比張又新跑的路更多。但是,歷史卻又認可兩人在茶界的同等地位,說明對茶文化的貢獻不分彼此,昆仲之間。

揚子江南零水來自於中泠泉

兩大茶聖共同認定的煮茶第一水,到底在哪裡?不斷有人考證,說是揚子江南零水以前叫“中泠泉”,唐朝叫南零水。“泠”同“零”。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到底誰發現的揚子江南零水?

反覆翻看陸羽的《茶經》,沒見著揚子江南零水,說到水細緻的也就這段話: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並沒提到楊子江南零水。但是,張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記》裡,卻詳細記載有陸羽尋煮茶水的故事,似乎在印證他自己遍訪江河,只是在驗證陸羽的煮茶水的評判結論。此段原文如下: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雲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鑑,神鑑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

這個故事是張又新從一個楚僧帶的書籍裡看到的,那本書叫《煮茶記》:說的是唐代宗的時候,湖州刺史李季卿赴任途中,遇到早已仰慕的陸羽,就請他吃飯。飯間說道:“先生這麼懂茶,有蒙山好茶,附近正好是揚子江南零水,佳茗佳水千載難逢,豈能虛度”,遂命心腹之人駕船取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取來水後,陸羽舀起一大瓢來看了說:“你這不是南零水,是江邊的水”。取水的人說:“我都這麼大動靜,帶著百十號人,駕著大船,不敢玩假的啊”。陸羽也沒搭理,繼續倒瓢裡的水,倒了一半停住說:“這才是南零水”。取水人這才說了實話:“我確實取的南零水,只是船有晃盪,桶裡的水拋撒很多,到了江邊,就給補滿。”當場眾人對陸羽佩服的五體投地,陸羽也乘興回答了李刺史的請教,說我對煮茶的水分了等級: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吳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在《新唐書·陸羽傳》也記載有這件事,說是李刺史見到陸羽時,陸羽穿著“羽衣野服”,不像個樣子,就沒對他以禮相見,讓陸羽感到羞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由此可見,陸羽為了找尋最好的煮茶水,比張又新跑的路更多。但是,歷史卻又認可兩人在茶界的同等地位,說明對茶文化的貢獻不分彼此,昆仲之間。

揚子江南零水來自於中泠泉

兩大茶聖共同認定的煮茶第一水,到底在哪裡?不斷有人考證,說是揚子江南零水以前叫“中泠泉”,唐朝叫南零水。“泠”同“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金山寺出了個老法海。

說南零水離不開金山寺,因為它倆離得很近;說金山寺離不開老法海,因為白娘子都多少男人的夢中情人,被老法海盤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所以都記住老和尚。特別魯迅那句話:“白娘子自迷許仙,許仙自愛白娘子,與你老法海有何相干?想必出於嫉妒吧”,直接的讓老法海有口難辯。而且還有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的情節,這個“水漫金山”和南零水就有了淵源。金山寺就在金山上,始建於東晉(317-420年),為江南佛教聖地。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到底誰發現的揚子江南零水?

反覆翻看陸羽的《茶經》,沒見著揚子江南零水,說到水細緻的也就這段話: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並沒提到楊子江南零水。但是,張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記》裡,卻詳細記載有陸羽尋煮茶水的故事,似乎在印證他自己遍訪江河,只是在驗證陸羽的煮茶水的評判結論。此段原文如下: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雲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鑑,神鑑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

這個故事是張又新從一個楚僧帶的書籍裡看到的,那本書叫《煮茶記》:說的是唐代宗的時候,湖州刺史李季卿赴任途中,遇到早已仰慕的陸羽,就請他吃飯。飯間說道:“先生這麼懂茶,有蒙山好茶,附近正好是揚子江南零水,佳茗佳水千載難逢,豈能虛度”,遂命心腹之人駕船取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取來水後,陸羽舀起一大瓢來看了說:“你這不是南零水,是江邊的水”。取水的人說:“我都這麼大動靜,帶著百十號人,駕著大船,不敢玩假的啊”。陸羽也沒搭理,繼續倒瓢裡的水,倒了一半停住說:“這才是南零水”。取水人這才說了實話:“我確實取的南零水,只是船有晃盪,桶裡的水拋撒很多,到了江邊,就給補滿。”當場眾人對陸羽佩服的五體投地,陸羽也乘興回答了李刺史的請教,說我對煮茶的水分了等級: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吳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在《新唐書·陸羽傳》也記載有這件事,說是李刺史見到陸羽時,陸羽穿著“羽衣野服”,不像個樣子,就沒對他以禮相見,讓陸羽感到羞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由此可見,陸羽為了找尋最好的煮茶水,比張又新跑的路更多。但是,歷史卻又認可兩人在茶界的同等地位,說明對茶文化的貢獻不分彼此,昆仲之間。

揚子江南零水來自於中泠泉

兩大茶聖共同認定的煮茶第一水,到底在哪裡?不斷有人考證,說是揚子江南零水以前叫“中泠泉”,唐朝叫南零水。“泠”同“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金山寺出了個老法海。

說南零水離不開金山寺,因為它倆離得很近;說金山寺離不開老法海,因為白娘子都多少男人的夢中情人,被老法海盤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所以都記住老和尚。特別魯迅那句話:“白娘子自迷許仙,許仙自愛白娘子,與你老法海有何相干?想必出於嫉妒吧”,直接的讓老法海有口難辯。而且還有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的情節,這個“水漫金山”和南零水就有了淵源。金山寺就在金山上,始建於東晉(317-420年),為江南佛教聖地。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中泠泉原來不在山上。

中泠泉的位置在江蘇鎮江金山腳下,跟金山寺遙相呼應。按著常規,泉水,一般都在山上,或者在山下,所以有山泉之稱。中泠泉卻不在山上,也不在山下,而是在水中,在揚子江裡,還一溜三個泉眼,中泠泉是中間一個。

唐朝時期,金山還是揚子江中的一個島嶼,還不是半島。由於常年的大河曲流,河道的緩慢變動,到了清朝光緒年間(1903年),金山走出揚子江成陸地,中泠泉也跟著上了岸。假如這時候白娘子再想水漫金山,恐怕要多費很多年的修煉。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到底誰發現的揚子江南零水?

反覆翻看陸羽的《茶經》,沒見著揚子江南零水,說到水細緻的也就這段話: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並沒提到楊子江南零水。但是,張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記》裡,卻詳細記載有陸羽尋煮茶水的故事,似乎在印證他自己遍訪江河,只是在驗證陸羽的煮茶水的評判結論。此段原文如下: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雲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鑑,神鑑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

這個故事是張又新從一個楚僧帶的書籍裡看到的,那本書叫《煮茶記》:說的是唐代宗的時候,湖州刺史李季卿赴任途中,遇到早已仰慕的陸羽,就請他吃飯。飯間說道:“先生這麼懂茶,有蒙山好茶,附近正好是揚子江南零水,佳茗佳水千載難逢,豈能虛度”,遂命心腹之人駕船取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取來水後,陸羽舀起一大瓢來看了說:“你這不是南零水,是江邊的水”。取水的人說:“我都這麼大動靜,帶著百十號人,駕著大船,不敢玩假的啊”。陸羽也沒搭理,繼續倒瓢裡的水,倒了一半停住說:“這才是南零水”。取水人這才說了實話:“我確實取的南零水,只是船有晃盪,桶裡的水拋撒很多,到了江邊,就給補滿。”當場眾人對陸羽佩服的五體投地,陸羽也乘興回答了李刺史的請教,說我對煮茶的水分了等級: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吳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在《新唐書·陸羽傳》也記載有這件事,說是李刺史見到陸羽時,陸羽穿著“羽衣野服”,不像個樣子,就沒對他以禮相見,讓陸羽感到羞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由此可見,陸羽為了找尋最好的煮茶水,比張又新跑的路更多。但是,歷史卻又認可兩人在茶界的同等地位,說明對茶文化的貢獻不分彼此,昆仲之間。

揚子江南零水來自於中泠泉

兩大茶聖共同認定的煮茶第一水,到底在哪裡?不斷有人考證,說是揚子江南零水以前叫“中泠泉”,唐朝叫南零水。“泠”同“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金山寺出了個老法海。

說南零水離不開金山寺,因為它倆離得很近;說金山寺離不開老法海,因為白娘子都多少男人的夢中情人,被老法海盤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所以都記住老和尚。特別魯迅那句話:“白娘子自迷許仙,許仙自愛白娘子,與你老法海有何相干?想必出於嫉妒吧”,直接的讓老法海有口難辯。而且還有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的情節,這個“水漫金山”和南零水就有了淵源。金山寺就在金山上,始建於東晉(317-420年),為江南佛教聖地。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中泠泉原來不在山上。

中泠泉的位置在江蘇鎮江金山腳下,跟金山寺遙相呼應。按著常規,泉水,一般都在山上,或者在山下,所以有山泉之稱。中泠泉卻不在山上,也不在山下,而是在水中,在揚子江裡,還一溜三個泉眼,中泠泉是中間一個。

唐朝時期,金山還是揚子江中的一個島嶼,還不是半島。由於常年的大河曲流,河道的緩慢變動,到了清朝光緒年間(1903年),金山走出揚子江成陸地,中泠泉也跟著上了岸。假如這時候白娘子再想水漫金山,恐怕要多費很多年的修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前面說過,當年湖州刺史李季卿路遇陸羽留茶,派人去南零水,也就是中泠泉取水,是帶著百十人,駕著大船。不知道這情況的就犯了迷糊,怎麼取泉水駕什麼船啊?騾馬車輛水桶不就行啦?其實就是這個原因在裡頭。當時的中泠泉,在揚子江中間,水深流急浪大,小船無法停住中間。而且取水還有相當難度,必須的專用工具,沉到江底,再沉入泉眼裡,然後提上來,感覺比現在鑽井打石油還難。就這樣取出的水,還因為船搖晃而潑掉許多。沒辦法,到了岸邊再舀水補滿。就這樣,被陸羽辨認出來,水桶上面的不是泉水,下面的才是。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到底誰發現的揚子江南零水?

反覆翻看陸羽的《茶經》,沒見著揚子江南零水,說到水細緻的也就這段話: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並沒提到楊子江南零水。但是,張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記》裡,卻詳細記載有陸羽尋煮茶水的故事,似乎在印證他自己遍訪江河,只是在驗證陸羽的煮茶水的評判結論。此段原文如下: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雲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鑑,神鑑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

這個故事是張又新從一個楚僧帶的書籍裡看到的,那本書叫《煮茶記》:說的是唐代宗的時候,湖州刺史李季卿赴任途中,遇到早已仰慕的陸羽,就請他吃飯。飯間說道:“先生這麼懂茶,有蒙山好茶,附近正好是揚子江南零水,佳茗佳水千載難逢,豈能虛度”,遂命心腹之人駕船取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取來水後,陸羽舀起一大瓢來看了說:“你這不是南零水,是江邊的水”。取水的人說:“我都這麼大動靜,帶著百十號人,駕著大船,不敢玩假的啊”。陸羽也沒搭理,繼續倒瓢裡的水,倒了一半停住說:“這才是南零水”。取水人這才說了實話:“我確實取的南零水,只是船有晃盪,桶裡的水拋撒很多,到了江邊,就給補滿。”當場眾人對陸羽佩服的五體投地,陸羽也乘興回答了李刺史的請教,說我對煮茶的水分了等級: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吳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在《新唐書·陸羽傳》也記載有這件事,說是李刺史見到陸羽時,陸羽穿著“羽衣野服”,不像個樣子,就沒對他以禮相見,讓陸羽感到羞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由此可見,陸羽為了找尋最好的煮茶水,比張又新跑的路更多。但是,歷史卻又認可兩人在茶界的同等地位,說明對茶文化的貢獻不分彼此,昆仲之間。

揚子江南零水來自於中泠泉

兩大茶聖共同認定的煮茶第一水,到底在哪裡?不斷有人考證,說是揚子江南零水以前叫“中泠泉”,唐朝叫南零水。“泠”同“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金山寺出了個老法海。

說南零水離不開金山寺,因為它倆離得很近;說金山寺離不開老法海,因為白娘子都多少男人的夢中情人,被老法海盤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所以都記住老和尚。特別魯迅那句話:“白娘子自迷許仙,許仙自愛白娘子,與你老法海有何相干?想必出於嫉妒吧”,直接的讓老法海有口難辯。而且還有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的情節,這個“水漫金山”和南零水就有了淵源。金山寺就在金山上,始建於東晉(317-420年),為江南佛教聖地。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中泠泉原來不在山上。

中泠泉的位置在江蘇鎮江金山腳下,跟金山寺遙相呼應。按著常規,泉水,一般都在山上,或者在山下,所以有山泉之稱。中泠泉卻不在山上,也不在山下,而是在水中,在揚子江裡,還一溜三個泉眼,中泠泉是中間一個。

唐朝時期,金山還是揚子江中的一個島嶼,還不是半島。由於常年的大河曲流,河道的緩慢變動,到了清朝光緒年間(1903年),金山走出揚子江成陸地,中泠泉也跟著上了岸。假如這時候白娘子再想水漫金山,恐怕要多費很多年的修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前面說過,當年湖州刺史李季卿路遇陸羽留茶,派人去南零水,也就是中泠泉取水,是帶著百十人,駕著大船。不知道這情況的就犯了迷糊,怎麼取泉水駕什麼船啊?騾馬車輛水桶不就行啦?其實就是這個原因在裡頭。當時的中泠泉,在揚子江中間,水深流急浪大,小船無法停住中間。而且取水還有相當難度,必須的專用工具,沉到江底,再沉入泉眼裡,然後提上來,感覺比現在鑽井打石油還難。就這樣取出的水,還因為船搖晃而潑掉許多。沒辦法,到了岸邊再舀水補滿。就這樣,被陸羽辨認出來,水桶上面的不是泉水,下面的才是。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道的名聯怎麼來的

對聯是詩歌的一種形式。查找“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名聯出處,只能從詩歌裡扒拉。

——最早是南宋陸游把茶與水說到一起。

大詩人陸游在他的一首詩裡,把蒙山茶和揚子江水說到了一起。這首詩名《卜居二》:

南浮七澤吊沉湘,西泝三巴掠夜郎。自信前緣與人薄,每求寛地寄吾狂。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頂茶如正焙香。儻有把茅端可老,不須辛苦念還鄉。

詩裡的“中泠味”指的就是揚子江中的中泠泉,“蒙頂茶”是蒙山頂上茶。直到後來成了茶葉名聯,還是遵守這個秩序,水在前茶在後。

——元人李德載一曲留名。

傳言“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其實不是他寫的,是後來有人蹭他的熱度,胡謅蒙到他的頭上。在詩歌上,第一次把蒙山茶和揚子江水連在一起,寫在詩裡的是陸游,可是陸游並沒有因此句詩歌而留名,他也不需一句詩出名。不過因他這首詩,更因裡面的“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頂茶如正焙香”,成全了後來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元朝的李德載,李德載在陸游詩句基礎上,寫了一首曲子,並藉此史上留名:

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位高。陶家學士更風騷,應笑倒,銷金帳,飲羊羔。

——把王安石和蘇軾也拉了出來。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到底誰發現的揚子江南零水?

反覆翻看陸羽的《茶經》,沒見著揚子江南零水,說到水細緻的也就這段話: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並沒提到楊子江南零水。但是,張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記》裡,卻詳細記載有陸羽尋煮茶水的故事,似乎在印證他自己遍訪江河,只是在驗證陸羽的煮茶水的評判結論。此段原文如下: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雲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鑑,神鑑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

這個故事是張又新從一個楚僧帶的書籍裡看到的,那本書叫《煮茶記》:說的是唐代宗的時候,湖州刺史李季卿赴任途中,遇到早已仰慕的陸羽,就請他吃飯。飯間說道:“先生這麼懂茶,有蒙山好茶,附近正好是揚子江南零水,佳茗佳水千載難逢,豈能虛度”,遂命心腹之人駕船取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取來水後,陸羽舀起一大瓢來看了說:“你這不是南零水,是江邊的水”。取水的人說:“我都這麼大動靜,帶著百十號人,駕著大船,不敢玩假的啊”。陸羽也沒搭理,繼續倒瓢裡的水,倒了一半停住說:“這才是南零水”。取水人這才說了實話:“我確實取的南零水,只是船有晃盪,桶裡的水拋撒很多,到了江邊,就給補滿。”當場眾人對陸羽佩服的五體投地,陸羽也乘興回答了李刺史的請教,說我對煮茶的水分了等級: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吳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在《新唐書·陸羽傳》也記載有這件事,說是李刺史見到陸羽時,陸羽穿著“羽衣野服”,不像個樣子,就沒對他以禮相見,讓陸羽感到羞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由此可見,陸羽為了找尋最好的煮茶水,比張又新跑的路更多。但是,歷史卻又認可兩人在茶界的同等地位,說明對茶文化的貢獻不分彼此,昆仲之間。

揚子江南零水來自於中泠泉

兩大茶聖共同認定的煮茶第一水,到底在哪裡?不斷有人考證,說是揚子江南零水以前叫“中泠泉”,唐朝叫南零水。“泠”同“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金山寺出了個老法海。

說南零水離不開金山寺,因為它倆離得很近;說金山寺離不開老法海,因為白娘子都多少男人的夢中情人,被老法海盤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所以都記住老和尚。特別魯迅那句話:“白娘子自迷許仙,許仙自愛白娘子,與你老法海有何相干?想必出於嫉妒吧”,直接的讓老法海有口難辯。而且還有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的情節,這個“水漫金山”和南零水就有了淵源。金山寺就在金山上,始建於東晉(317-420年),為江南佛教聖地。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中泠泉原來不在山上。

中泠泉的位置在江蘇鎮江金山腳下,跟金山寺遙相呼應。按著常規,泉水,一般都在山上,或者在山下,所以有山泉之稱。中泠泉卻不在山上,也不在山下,而是在水中,在揚子江裡,還一溜三個泉眼,中泠泉是中間一個。

唐朝時期,金山還是揚子江中的一個島嶼,還不是半島。由於常年的大河曲流,河道的緩慢變動,到了清朝光緒年間(1903年),金山走出揚子江成陸地,中泠泉也跟著上了岸。假如這時候白娘子再想水漫金山,恐怕要多費很多年的修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前面說過,當年湖州刺史李季卿路遇陸羽留茶,派人去南零水,也就是中泠泉取水,是帶著百十人,駕著大船。不知道這情況的就犯了迷糊,怎麼取泉水駕什麼船啊?騾馬車輛水桶不就行啦?其實就是這個原因在裡頭。當時的中泠泉,在揚子江中間,水深流急浪大,小船無法停住中間。而且取水還有相當難度,必須的專用工具,沉到江底,再沉入泉眼裡,然後提上來,感覺比現在鑽井打石油還難。就這樣取出的水,還因為船搖晃而潑掉許多。沒辦法,到了岸邊再舀水補滿。就這樣,被陸羽辨認出來,水桶上面的不是泉水,下面的才是。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道的名聯怎麼來的

對聯是詩歌的一種形式。查找“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名聯出處,只能從詩歌裡扒拉。

——最早是南宋陸游把茶與水說到一起。

大詩人陸游在他的一首詩裡,把蒙山茶和揚子江水說到了一起。這首詩名《卜居二》:

南浮七澤吊沉湘,西泝三巴掠夜郎。自信前緣與人薄,每求寛地寄吾狂。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頂茶如正焙香。儻有把茅端可老,不須辛苦念還鄉。

詩裡的“中泠味”指的就是揚子江中的中泠泉,“蒙頂茶”是蒙山頂上茶。直到後來成了茶葉名聯,還是遵守這個秩序,水在前茶在後。

——元人李德載一曲留名。

傳言“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其實不是他寫的,是後來有人蹭他的熱度,胡謅蒙到他的頭上。在詩歌上,第一次把蒙山茶和揚子江水連在一起,寫在詩裡的是陸游,可是陸游並沒有因此句詩歌而留名,他也不需一句詩出名。不過因他這首詩,更因裡面的“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頂茶如正焙香”,成全了後來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元朝的李德載,李德載在陸游詩句基礎上,寫了一首曲子,並藉此史上留名:

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位高。陶家學士更風騷,應笑倒,銷金帳,飲羊羔。

——把王安石和蘇軾也拉了出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民間傳說裡,李德載這首曲子,還又拉出宋朝一個故事。說的是王安石和蘇東坡的一件事。王安石是當朝宰相,蘇東坡是高考中間被王安石發現和提拔的,他兩個就有了師生之誼。而且兩人都很有學問,志趣相投,價值觀差不多少,就很投緣,所以民間就流傳很多他兩個的逸聞趣事。當時王安石在汴京,知道蘇軾要回京述職,路過鎮江段的揚子江,就囑託他帶些南零水來煮茶吃。蘇軾很快進京,給老師先送去南零水。後面情節就不贅述,跟陸羽和李刺史遭遇辨水的故事一樣,想必是後人又在蹭蘇東坡的熱度。

"

相傳茶葉店的著名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被中國茶界尊為天下茶道絕聯。但在我國茶葉文化的起源並沒有提及,只有陸羽,不見白居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陸羽(733-804)寫《茶經》而成茶聖,同時代的白居易(772-846)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詩句,卻“茶人”的名聲都不可得。或許他詩人名氣太大,蓋住了吃茶的功績。要知道,這一句茶與水的配合,乃是茶道千載追求之最高境界,至今並無茶人超越,只可仰望,已經千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吃茶人有很多講究,什麼茶葉,什麼水煮,什麼茶具,什麼火燒,什麼吃茶環境。但是歸根結底,就兩核心要件:茶葉和煮茶的水。自從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葉以來,茶人就糾結這兩件事。幾千年的時間,就專注於種什麼茶,怎麼炒,怎麼保管。然後用什麼水煮,怎麼煮著好喝。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簡述茶起源

茶葉起源於神農氏,其實屬於傳說,只是這個傳說具有史實性。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本書成於秦漢時期,神農卻是新石器時期,上古人物。《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錯了多少年。後來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記載的“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之說,也認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是傳說的傳說。這也難怪,神農氏時期,沒有文字,無法留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但是喝茶的歷史非常長,和酒、糧食瓜果蔬菜一樣的久遠。甚至可以說,人類有了吃喝就有了茶,茶就是飲食的組成部分。所有的歷史文獻,茶都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飲品。就像俗話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少。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葉自身卻能證實與人類關係的歷史。再早的記載,直到近代、現代,都是被人們糧食蔬菜一樣,馴化種植和享用的物種。我在昨天發表頭條號的文章裡諸葛亮的普洱茶,本來大碗茶,《茶經》都不收錄,怎麼炒成天價茶,考證了普洱茶的起源,說是“武侯遺種”,諸葛亮帥軍南征,去到雲南種的茶樹。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也是當地的傳說,在他去思茅種茶之前,當地早已種茶喝茶,只不過把故事安到他頭上,便於讓更多的人知道。誰叫他是名人呢。

蒙山頂上茶

本文要說的蒙山頂上茶,一樣的不知哪個時代就有了,只有傳說西漢開始的種植採收。蒙山是在當時的雅州名山縣,今屬於四川轄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是西漢時期,有個落單和尚,叫做吳理真禪師,在蒙山頂的上清峰甘露寺,親手栽種了七棵仙茶,凡是喝了這個茶的人,喝了就會立地成仙。但在唐朝成了國有財產,把蒙山茶園收為皇家茶園。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於是,原本仙家的蒙山茶園,變身皇家茶園,接了地氣,在民間的身份自然顯赫,名氣就大了起來,茶葉當然就更為珍貴。搞得唐憲宗的宰相李吉甫都忍不住,在他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806-820年),史稱元和中興。要知道,那時候的物價很低,元和六年(811年)的一斗米才值2錢,一匹布能買多少鬥米啊?可是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為什麼好好的茶園被皇家徵收?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蒙山茶葉種植於西漢時期,唐朝時已經是我國茶葉源地,很有名氣。

第二個原因,唐朝經濟發達,開通了絲綢之路,茶葉是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出口茶葉由皇家加持,激勵茶葉市場繁榮。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茶文化已經很成熟了,可以說達到鼎盛狀態,陸羽的《茶經》問世就是證明。即便今日,也是茶文化頂峰,日本比葫蘆畫瓢,研究出的茶道,就無人能及。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蒙山茶園收歸皇家後,把名字改了,史書稱為“貢茶院”,百姓叫它“仙茶園”,是因為蒙山的環境,整日的霧靄氤氳,仙境一樣。

飲食文化成熟於鼎盛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茶文化自然如此,皇家親自出面,涉足實體經濟,加持茶葉生產,就是證明。當時的仙茶園,等同於茶人的天上宮闕,最高的準則。不僅高官大賈趨之若鶩,文人騷客更是詩詞歌賦,連綿不絕於耳。題頭白居易那句“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就是這時候的神來之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其實這句話不是白居易的詩句,後人杜撰的,蹭老白的熱度。白居易留下的詩集,提到茶的很多,但說到蒙山茶只有一句,還是晚年辭官賦閒的時候寫的。詩名《琴茶》,全詩如下: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閒。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其中的“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既談到水,又說到茶。只是這水不是泡茶的水,“淥水”是首古琴曲,蒙山茶卻是蒙山茶。彈著最有名的古琴曲子,喝著最好的茶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說到這裡,其時最好的茶該是蒙山茶了,但也有遺憾,遺憾在陸羽的《茶經》沒有收錄。黎陽王就有感嘆:

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冰綃剪碎先春葉,石髓香粘絕品花。蟹眼不須煎活水,酪奴何敢問新芽。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

好茶配好水

——《茶經》有煮茶之水

早在白居易(772-846年)40年前,陸羽(733-804年)就寫出了《茶經》一書 可見老白的時候,國人飲茶已經非常講究了,不然的話,那時候的飲茶說道,不至於被如今的日本人發展成茶道。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經》成稿於765年,定稿於780年。一本現在看來不足萬字(7804字)的小冊子,花了15年修改,今人打死不信。心想別說萬字,10萬100萬隻當玩兒,須臾之間,電腦就能合成,還可以平臺得獎。

《茶經》裡,怎麼煮茶倒說得非常細緻,至於煮茶用什麼水,或者說哪裡的水、什麼樣的水煮茶最好。《茶經》也只是提到江水,用江水煮茶。在《茶經·五之煮》裡有

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並取汲多者。

當然,國內江河眾多,江與江的水還不一樣。那麼,後來怎麼定位揚子江中水泡茶最好呢?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煎茶水記》見“水痴”

陸羽在《茶經》裡只提到江水煮茶,到底哪條江的水?沒人能搞清楚,或許都迷迷糊糊的見著江水,只要遠離人煙的江段,就是煮茶好水。於是,就有人較這個真。

這個較真的的人也不簡單,在元和九年(814年),也就是當朝宰相李吉甫感嘆一束帛換不來一斤蒙山春茶的時候,他卻高中狀元。不僅狀元及第,而且是連中三元,三次大考,狀元、解元、會元頭三名都是他的。要知道中國高考歷史上,三元連中只有17人,還包括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他的名字叫張又新

如此才高八斗的張又新,一定的高官得做,駿馬任騎吧?不是這樣。他一輩子官運十分不濟,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跟誰誰倒黴。最早跟隨山南節度逢吉,當了司馬,逢吉很快打了敗仗,張又新跟著丟官。後來好不容易跟住李訓,當上刑部郎中,李訓卻很快死了,又丟了官。但他有個特長,嗜茶如命。有了蒙山茶還不滿足,一定要找到最好的煮茶水。於是,不辭勞苦,遍訪名江大川。反正仕途也不得志,權當消遣。

那個時代能為了一口泡茶的水,走遍國內江河,實在不得了。放到如今,也是稀罕,誰能幹這事?所以說他是個“痴”,水痴。也就這種痴勁才能成就事情,他把尋水煎茶的經歷整理成冊,取名《煎茶水記》,史稱與《茶經》齊名,只是比《茶經》更短,只有千餘字(1136字)。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我們看他在《煎茶水記》裡的一段文字,就知道他跑了多少路,喝了多少江河的水: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至此,最好的茶葉有了:蒙山頂上茶;煎茶最好的水也有了:揚子江南零水。還都產生在唐朝同一時代,可見唐文化是何等的發達。僅就茶與水的絕配,至今也無人能及。也正因為無人能及,遂引發了無數爭論,不休不止到如今。

揚子江南零水

也就從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開始,引發了後來茶人無盡的爭論。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到底誰發現的揚子江南零水?

反覆翻看陸羽的《茶經》,沒見著揚子江南零水,說到水細緻的也就這段話: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並沒提到楊子江南零水。但是,張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記》裡,卻詳細記載有陸羽尋煮茶水的故事,似乎在印證他自己遍訪江河,只是在驗證陸羽的煮茶水的評判結論。此段原文如下: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雲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至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日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勺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勺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鑑,神鑑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

這個故事是張又新從一個楚僧帶的書籍裡看到的,那本書叫《煮茶記》:說的是唐代宗的時候,湖州刺史李季卿赴任途中,遇到早已仰慕的陸羽,就請他吃飯。飯間說道:“先生這麼懂茶,有蒙山好茶,附近正好是揚子江南零水,佳茗佳水千載難逢,豈能虛度”,遂命心腹之人駕船取水。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取來水後,陸羽舀起一大瓢來看了說:“你這不是南零水,是江邊的水”。取水的人說:“我都這麼大動靜,帶著百十號人,駕著大船,不敢玩假的啊”。陸羽也沒搭理,繼續倒瓢裡的水,倒了一半停住說:“這才是南零水”。取水人這才說了實話:“我確實取的南零水,只是船有晃盪,桶裡的水拋撒很多,到了江邊,就給補滿。”當場眾人對陸羽佩服的五體投地,陸羽也乘興回答了李刺史的請教,說我對煮茶的水分了等級: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巖縣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未嘗泥。吳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在《新唐書·陸羽傳》也記載有這件事,說是李刺史見到陸羽時,陸羽穿著“羽衣野服”,不像個樣子,就沒對他以禮相見,讓陸羽感到羞愧。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由此可見,陸羽為了找尋最好的煮茶水,比張又新跑的路更多。但是,歷史卻又認可兩人在茶界的同等地位,說明對茶文化的貢獻不分彼此,昆仲之間。

揚子江南零水來自於中泠泉

兩大茶聖共同認定的煮茶第一水,到底在哪裡?不斷有人考證,說是揚子江南零水以前叫“中泠泉”,唐朝叫南零水。“泠”同“零”。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金山寺出了個老法海。

說南零水離不開金山寺,因為它倆離得很近;說金山寺離不開老法海,因為白娘子都多少男人的夢中情人,被老法海盤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所以都記住老和尚。特別魯迅那句話:“白娘子自迷許仙,許仙自愛白娘子,與你老法海有何相干?想必出於嫉妒吧”,直接的讓老法海有口難辯。而且還有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許仙的情節,這個“水漫金山”和南零水就有了淵源。金山寺就在金山上,始建於東晉(317-420年),為江南佛教聖地。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中泠泉原來不在山上。

中泠泉的位置在江蘇鎮江金山腳下,跟金山寺遙相呼應。按著常規,泉水,一般都在山上,或者在山下,所以有山泉之稱。中泠泉卻不在山上,也不在山下,而是在水中,在揚子江裡,還一溜三個泉眼,中泠泉是中間一個。

唐朝時期,金山還是揚子江中的一個島嶼,還不是半島。由於常年的大河曲流,河道的緩慢變動,到了清朝光緒年間(1903年),金山走出揚子江成陸地,中泠泉也跟著上了岸。假如這時候白娘子再想水漫金山,恐怕要多費很多年的修煉。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前面說過,當年湖州刺史李季卿路遇陸羽留茶,派人去南零水,也就是中泠泉取水,是帶著百十人,駕著大船。不知道這情況的就犯了迷糊,怎麼取泉水駕什麼船啊?騾馬車輛水桶不就行啦?其實就是這個原因在裡頭。當時的中泠泉,在揚子江中間,水深流急浪大,小船無法停住中間。而且取水還有相當難度,必須的專用工具,沉到江底,再沉入泉眼裡,然後提上來,感覺比現在鑽井打石油還難。就這樣取出的水,還因為船搖晃而潑掉許多。沒辦法,到了岸邊再舀水補滿。就這樣,被陸羽辨認出來,水桶上面的不是泉水,下面的才是。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茶道的名聯怎麼來的

對聯是詩歌的一種形式。查找“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名聯出處,只能從詩歌裡扒拉。

——最早是南宋陸游把茶與水說到一起。

大詩人陸游在他的一首詩裡,把蒙山茶和揚子江水說到了一起。這首詩名《卜居二》:

南浮七澤吊沉湘,西泝三巴掠夜郎。自信前緣與人薄,每求寛地寄吾狂。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頂茶如正焙香。儻有把茅端可老,不須辛苦念還鄉。

詩裡的“中泠味”指的就是揚子江中的中泠泉,“蒙頂茶”是蒙山頂上茶。直到後來成了茶葉名聯,還是遵守這個秩序,水在前茶在後。

——元人李德載一曲留名。

傳言“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是白居易的詩句。其實不是他寫的,是後來有人蹭他的熱度,胡謅蒙到他的頭上。在詩歌上,第一次把蒙山茶和揚子江水連在一起,寫在詩裡的是陸游,可是陸游並沒有因此句詩歌而留名,他也不需一句詩出名。不過因他這首詩,更因裡面的“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頂茶如正焙香”,成全了後來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元朝的李德載,李德載在陸游詩句基礎上,寫了一首曲子,並藉此史上留名:

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位高。陶家學士更風騷,應笑倒,銷金帳,飲羊羔。

——把王安石和蘇軾也拉了出來。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民間傳說裡,李德載這首曲子,還又拉出宋朝一個故事。說的是王安石和蘇東坡的一件事。王安石是當朝宰相,蘇東坡是高考中間被王安石發現和提拔的,他兩個就有了師生之誼。而且兩人都很有學問,志趣相投,價值觀差不多少,就很投緣,所以民間就流傳很多他兩個的逸聞趣事。當時王安石在汴京,知道蘇軾要回京述職,路過鎮江段的揚子江,就囑託他帶些南零水來煮茶吃。蘇軾很快進京,給老師先送去南零水。後面情節就不贅述,跟陸羽和李刺史遭遇辨水的故事一樣,想必是後人又在蹭蘇東坡的熱度。

好茶配好水。從茶葉歷史中的一副千古名聯,窺探中國茶道之源頭

——日本的茶道源於陸羽《茶經》

唐朝是當時世界高度文明繁榮的時代,首都長安成萬國朝拜的地方。鑑真和尚(688-763年)東渡日本(753年),帶去有茶葉和茶文化。期間日本有僧侶組團來留學,有個叫做圓仁的和尚跟隨來到中國,遊歷多年,遍訪寺廟名山,於開成五年(840年)回日本時,唐文宗皇帝贈送的禮物裡,就有蒙頂茶二斤。國門開放後,不斷有日本人來蒙山尋根問祖,拜偈茶道祖庭源地。這都是後來的事了,最早的茶道成型於我國唐代,創始人就是陸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