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夕

1948年下半年,中華大地硝煙瀰漫,

國共兩黨在華東地區展開了戰略性的戰役,

史稱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直接關係到國共兩黨的命運,

整個過程驚心動魄、跌宕起伏,

最終,中國人民解放軍

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鬥,

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

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


國民黨見大勢已去,

開始精心部署遷往臺灣,

當時的國立中央博物院也接到了指令,

立刻將精品文物封箱運往臺灣。

但發號指令的人萬萬沒想到,

事情進展的並不順利,

當時主持中央博物院工作的總幹事,

找尋各種理由,

阻止延緩將文物運往臺灣。


這位傳奇的人物不但頗具膽識,

而且還是一位女性,

她就是我國傑出的女考古學家---曾昭燏。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 1 -

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風雲激盪,

看似相安無事,實則危機四伏,

曾昭燏就出生在這個動盪的年代。


曾昭燏並不是尋常人家的女子,

她的表哥是陳寅恪,

曾祖父是曾國藩的大弟,

母親也同樣出身名門,

是湖南巡撫(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省長)

陳寶箴之女。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曾昭燏出生時,

曾家雖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但畢竟是中國近代綿延兩百年的世家大族,

格外重視子女的啟蒙教育。


曾昭燏四五歲就已經讀《左傳》、十三經,

年滿14歲的曾昭燏

就考入了堂三姐曾寶蓀(曾國藩曾孫女)

創辦的長沙藝芳女子學校讀書。


當時,藝芳女子學校

在湖南省教育界頗具盛名,

而校內倡導的科學民主新思想

更為曾昭燏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光明之門。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1920年夏,20歲的曾昭燏順利畢業,

在二哥曾昭掄的極力勸阻下,

選擇繼續求學並被國立中央大學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

外文系錄取,

一年後,曾昭燏又轉入中文系。


曾昭燏能順利轉入中文系,

不得不提的是胡小石,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胡小石,

曾昭燏未必能成為一名考古學家。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胡小石學識淵博為人正直,

一次曾昭燏去做旁聽生,

胡小石正在講授甲骨文與金文課程,

曾昭燏大受震動,

之後每課必聽,並登門請教。


曾昭燏的才華也深得胡小石的賞識,

他一反常規讓曾昭燏從鐘鼎文起步,

從那時開始,

曾昭燏找到了讓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考古。


痴迷考古的曾昭燏中央大學畢業後,

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選擇遠赴重洋

去西方學習他先進的考古技術,

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個留學海外,

學習考古專業的學生。


曾昭燏從來都懂得尊從自己的內心,

從她愛上考古那刻起,

就決定在這條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 2 -


到達倫敦後,

曾昭燏有些茫然,選什麼專業呢?

她為此很是頭疼,

思前想後她想到了

時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的傅斯年,

於是,緊急給傅斯年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

曾昭燏言辭誠懇地說出了自己的困擾:

冒昧地寫信麻煩您,希望您為我個人著想,

為中國的考古學發展著想,

我學什麼東西最有用處

趕快回信給我……


傅斯年很快回信,

建議曾昭燏學習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經常風餐露宿,

連男生都望而卻步,是個冷門專業,

但曾昭燏在接到傅斯年的回信後,

沒有絲毫的猶豫就做了決定。


在別人眼中,

一個正值青春妙齡的女子

本該坐在教室裡安安靜靜地讀書,

而不是頂風冒雨地去野外考古,

但曾昭燏並非普通女子,

她有自己的堅持和理想。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中華民族正處在水深火熱中,

華夏大地滿目瘡痍,

曾昭燏希望通過西方的先進技術

為落後的祖國帶來一盞希望的燈。


- 3 -


曾昭燏是何其有理想和抱負的女子,

她同時又將青銅器銘文

與花紋的關係作為研究課題,

如此有難度的專業

曾昭燏硬是取得了讓人震驚的成績,

她只花了短短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就寫出畢業論文

《中國古代銅器銘文與花紋》,

震驚學術界。


1937年對於中國而言是災難的開始,

同時也是曾昭燏學習生涯的分水嶺,

她先是順利獲得了倫敦大學碩士學位,

又在李濟的推薦下,

轉站到柏林國家博物館

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實習。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曾昭燏不但是第一個

出國留學的考古學生,

也是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

學習博物館的學者。


就在曾昭燏雙腳剛邁進柏林的那天,

盧溝橋事件爆發,

兩天後得知消息的曾昭燏震驚不已,

她深愛的祖國竟然遭到了列強的侵犯,

她憤怒,更心急如焚。


那段日子,想到祖國人民在浴血奮戰,

淚水就落滿了書本,她甚至痛恨自己:

為什麼要學歷史考古?

應該像哥哥一樣學化學,

用炸藥炸燬日軍的戰艦!


在得知南京淪陷時,

曾昭燏更是心痛欲裂,慟哭失聲,

之後幾天,她好像生了一場大病,

不言不語。


1938年6月3日,

倫敦大學舉行盛大的畢業典禮,

這樣有意義的日子曾昭燏卻沒有去,

她在日記中寫道:

“祖國的人民正在浴血抗戰的時候,

我何必去參加這種為個人榮譽的典禮。”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什麼學位、名譽都變得不再重要,

她只想儘快回國,和那些

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祖國同胞站在一起,

可當她寫信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家人時,

卻收到了大哥的信函,

信中說中國已戰火遍地,混亂不堪,

並極力阻止她回國。


雖然有過片刻猶豫,

但曾昭燏還是不能說服自己

躲在國外享受這種“安寧”,

毅然決然回國,

哪怕等待她的是刀山火海、是死亡,

她也要回去。


1938年9月19日,

曾昭燏放棄倫敦大學的工作,

放棄攻讀博士學位,

和著名學者費孝通等人一起啟程回國,

他們歷經艱難,漂泊了三個月,

終於在1939年1月,安全抵達昆明。


來時祖國尚好,

歸時祖國卻面臨著

被外虜大卸八塊的滅頂之災,

曾昭燏看著久違的國內秀美風光,

不禁潸然淚下。


- 4 -


剛回國時,曾昭燏想去做一名戰地記者,

以便更直接地為抗戰服務,

曾昭燏不愧為將門之後,有才華有膽識。


但戰地記者終究不是一腔熱血就可以當的,

曾昭燏只能踏實地用自己的專業服務於祖國,

以考古專家的身份進入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負責雲南蒼洱古蹟考察,

那年,曾昭燏剛滿30歲。


在很長時間裡,

曾昭燏都是中國考古田野裡唯一的女性。

大理位於雲貴高原,太陽紫外線格外強烈,

而曾昭燏又堅持每天親臨現場指揮,

她的手腕被太陽光嚴重燒傷,

別人勸她休息下,但曾昭燏卻說:

“國難當頭,這點皮肉之苦又算什麼。”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在曾昭燏的帶領下,

雲南考古取得了驚人的成果,

但讓人遺憾的是,

大理考古結束時,日軍開始進攻雲南,

戰事危機運輸緊張,無法將文物全部帶走,

曾昭燏只有將他們

辛苦挖掘出來的文物又埋在地下,

極為痛心地說:“辛苦掘出卻無人能賞。”


1941年2月,

為了避免國寶淪入日軍之手,

曾昭燏又被任命為總幹事,

她與李濟等人幾天幾夜不眠不休,

搶佔一切時間將文物安全運走,

看著文物安全轉移,

曾昭燏那顆懸著的心才放下。


可躲過了日本人,又來了國民政府,

1948年底,隨著淮海戰役的結束,

國民政府開始策劃將珍貴文物運往臺灣,

曾昭燏不顧個人安危,

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她言辭激烈地說:

運出文物,

在途中或到臺後萬一有何損失,

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


在曾昭燏的努力下,

一批精品文物得以留在大陸,

一年後,

在曾昭燏、徐森玉、吳有訓等人的堅持下,

三批運到臺灣的852箱精品文物,

又安全第一運回了大陸。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從抗戰到解放,

曾昭燏一直肩負著保護珍貴文物的重任,

在戰火硝煙的年代,

她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拼死守護著民族的國寶!


- 5 -


曾昭燏不僅拼盡全力將國寶留在了大陸,

她自己也斷然拒絕前往臺灣,

當時胡適知道曾昭燏沒有來臺灣,

很是惋惜。


新中國成立後,

曾昭燏被任命為國立南京博物院副院長,

她興奮地在日記中寫道:

“這裡有無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

也是我自己事業的起始。”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那一年,曾昭燏40歲。

而當時已40歲的曾昭燏依然是單身,

或許善於詩詞歌賦的她也曾愛過某個人,

或許她真的將自己的全部柔情

都給了心愛的事業。


50年代初,

有一位蘇聯專業曾開玩笑地問曾昭燏:

“你打算什麼時候出嫁,

曾昭燏很含蓄也很幽默地回答道:

“我早就嫁給博物院啦!”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曾昭燏把畢生的熱情都放在考古事業上,

她先後主持或參與了河南、安徽、江蘇

等地的一些重大考古發掘活動,

一時間,在大陸考古界

有“南曾北夏(鼐)”之說


在工作中,曾昭燏對自己要求極高,

從不行駛特權,從她以後,

南京博物院一直有條明規:

本院做考古工作者,

絕對不準私人收藏古董。


生活上她勤儉節約,

一件大衣穿了一年又一年,

平日裡也是粗茶淡飯,

就連一張信紙也是用完正面用反面,

可是對國家、對員工她卻極為慷慨,

1951年,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時,

她帶頭捐出了全部積蓄。


曾昭燏所有的稿費,

要麼為多子女員工的孩子繳學費,

要麼幫困難員工墊付醫藥費,

她一直記得堂姐曾寶蓀那句話:

“要愛人如己。”


曾昭燏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為他人服務,

尤其在考古事業上,

她幾乎是拿出了“拼命”的精神。


然而,長期超負荷的工作,

使原本事業輝煌的曾昭燏

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

但誰也不曾想,

壓倒她生命最後一棵稻草的

竟然是她無法改變的家庭出身。


上世紀50年代,

曾國藩被定性為“漢奸劊子手”,

曾昭燏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樣的判定,

她對好友賀昌群教授說:

說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

我們認了,但是說曾家是漢奸,

這無論如何無法令人接受——

曾家自曾國藩以下數百口人,

在民族大義面前,沒有過絲毫猶豫。


不久後,另一個更大的打擊拋向了曾昭燏,

她最敬重的二哥受到迫害,

這給曾昭燏帶來了

感情創傷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

曾昭燏的病情加重,得了抑鬱症。


人生最大的絕望莫過於信念的坍塌,

曾昭燏對生命有一種無法釋懷的孤獨感,

她深深地感覺到,

自己和時代之間有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

她想到了逃離。


1964年12月22日,寒風蕭瑟,

揹負著一身壓力與痛苦的曾昭燏,

在司機的陪同下,

來到了南京東郊靈谷寺,

她將脫下的大衣交給了隨行的司機,

只輕輕地說:“我去塔上散散心。”


大約十幾分鍾後,

曾昭燏老人從66米的高塔上一躍而下,

以這種看似解脫的方式

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收斂遺體時,人們在那件大衣裡

找到了她最後的筆跡:

我的死,與司機無關,

直至生命的終結,

她依然不忘替他人考慮。


曾昭燏死後,為避免事態發酵,

她的喪事一切從簡,

沒有新聞,沒有葬禮,

只是簡單地埋在南京某坐不具名的山下,

一代大師就這樣走完了

自己55年的滄桑歲月。


陳寅恪在兩個多月後

才從親戚的通信中得知曾昭燏的死訊,

當時已76歲的陳寅恪悲不自勝,老淚縱橫,

用顫抖的手提筆寫了追挽一律:

論交三世舊通家,初見長安歲月賒。

待得濟尼知道轀,未聞徐女配秦嘉。

多才短命人鹹惜,一念輕生事可嗟。

靈谷年年薰寶級,更應流恨到天涯


曾昭燏原本應該和那些民國才女一樣

被後人所銘記,在戰火硝煙的年代,

她為了保護文物奮不顧身,

更是將自己的一生

都嫁給了中國的文博事業。


她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雖然曾昭燏先生的人生只有55年,

但她終其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歡事,

實屬不易。


曾昭燏逝世十年之後,

她昔日的同窗好友沈祖棻,

留下了這首讀來讓人落淚的詩:

湖邊攜手詩成誦,座上論心酒滿觴。

腸斷當年靈谷寺,崔巍孤塔對殘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