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


"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文:魚肉丸子(讀史專欄作者)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 ——北宋抗金名將李綱


明代楊慎曾這樣形容李清照:“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


李清照的詞風婉約而又形象生動,留下的諸多詩詞歌賦為後人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與她的家庭背景有關,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博學多才,擅長古文,頗有縱橫家的氣概,母親王氏乃神宗朝宰相王珪之女,出身名門極具文采。


生在這樣家庭環境中的李清照,自幼便熟讀經史子集,百家著作,小小年紀就已經具備了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功底。她善詩詞,通音律,及笄之年便以詩詞名動汴京。


有人傾慕她的才情,有人仰慕她的家世,獨獨趙明誠,始於她的才情,忠於二人的志趣。


早些時候,趙明誠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心中對這個不曾見過的女孩讚賞有加,在一次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哥哥李炯相約出遊,意外遇見了這個令他印象深刻的女孩,不禁心生愛慕。


回去之後便在父親面前提起此事,後來還成就了一段令人羨慕的千古佳話。


這段姻緣的中間有一個小插曲。趙明誠向父親趙挺之提及傾心李清照時,不好意思直接表露,謊稱自己做了個夢,夢中有幾句話印象頗深卻百思不得其解。這勾起了趙挺之的好奇心,便讓趙明誠寫在紙上。


只見紙上寫有三句話:“言與思安,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起初趙挺之並未意識到兒子的小心思,只當趙明誠好學,便耐心地給兒子解釋道:“第一句是‘詞’字,第二句是‘女’字,第三句是‘之夫’,連起來便是‘詞女之夫’。”直到趙明誠離開後,趙挺之才反應過來,這詞冠汴京城而又年齡合適的只有一個李清照,兒子這是傾心人家姑娘了!遂派人前去求親。


"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文:魚肉丸子(讀史專欄作者)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 ——北宋抗金名將李綱


明代楊慎曾這樣形容李清照:“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


李清照的詞風婉約而又形象生動,留下的諸多詩詞歌賦為後人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與她的家庭背景有關,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博學多才,擅長古文,頗有縱橫家的氣概,母親王氏乃神宗朝宰相王珪之女,出身名門極具文采。


生在這樣家庭環境中的李清照,自幼便熟讀經史子集,百家著作,小小年紀就已經具備了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功底。她善詩詞,通音律,及笄之年便以詩詞名動汴京。


有人傾慕她的才情,有人仰慕她的家世,獨獨趙明誠,始於她的才情,忠於二人的志趣。


早些時候,趙明誠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心中對這個不曾見過的女孩讚賞有加,在一次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哥哥李炯相約出遊,意外遇見了這個令他印象深刻的女孩,不禁心生愛慕。


回去之後便在父親面前提起此事,後來還成就了一段令人羨慕的千古佳話。


這段姻緣的中間有一個小插曲。趙明誠向父親趙挺之提及傾心李清照時,不好意思直接表露,謊稱自己做了個夢,夢中有幾句話印象頗深卻百思不得其解。這勾起了趙挺之的好奇心,便讓趙明誠寫在紙上。


只見紙上寫有三句話:“言與思安,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起初趙挺之並未意識到兒子的小心思,只當趙明誠好學,便耐心地給兒子解釋道:“第一句是‘詞’字,第二句是‘女’字,第三句是‘之夫’,連起來便是‘詞女之夫’。”直到趙明誠離開後,趙挺之才反應過來,這詞冠汴京城而又年齡合適的只有一個李清照,兒子這是傾心人家姑娘了!遂派人前去求親。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李清照與趙明誠成婚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汴京城籠罩在一片虛渺的繁華之下。這一年李清照18歲,二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而又志趣相投,日子過得瀟灑隨心。


趙明誠痴迷於金石碑刻,剛好李清照也是。


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之時,趙明誠還是一名太學生,每逢初一十五才能回家,但每每回家之時,趙明誠都會買一些書畫古籍,金石玉器回去同李清照一同把玩鑑賞。


李清照除了收集金石書畫,也沒落下她所鍾愛的詩詞歌賦,此時她的詩詞大多描述的是遊舟泛湖踏雪尋梅的閒情雅緻,或是小女兒家的深閨幽怨,對夫君久不歸家的思念。


例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這句“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心愛的丈夫即將遠行,作為妻子情知無法挽留,只能任由離別的愁緒注滿胸腔,日漸消瘦。

還有《漁家傲》的“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話不予群花比。”等等。


此時二人的生活雖有離別,但更多的是夫唱婦隨,安定而又悠閒,情深意篤,幸福而又甜蜜,後世有“夫婦擅朋友之剩”的說法。


好景不長,政局變動,徽宗親政後重用蔡京等人,殘酷打壓元祐黨人,李清照的父親與蘇門關係匪淺,同被列入元祐黨籍,最後被罷官,被迫返回山東老家。


與此同時,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深受徽宗重用,官位宰相,與蔡京在朝堂之上分庭抗禮。李清照曾寫詩央求公公幫忙,但他與蘇軾兄弟結怨已久,且害怕影響自己的仕途並沒有出手相助。李清照心生寒意,寫詩抒情,這使她在趙家的處境非常尷尬。


大觀元年(1107)正月,蔡京復相,同年三月,趙挺之被罷官,趙氏族人被迫隱居鄉里。


但是李清照和趙明誠這對小夫妻十分開心,她們嚮往的正是平穩安定的生活,隱居後剛好能遠離政黨相爭的漩渦,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小日子。


他們隱居在青州歸來堂,歸來堂的這十五年,是他們倆最幸福快樂的日子。


閒暇時鬥鬥詩品品茶,日子好不快活。李清照曾作《醉花陰》,寫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詞句,趙明誠好勝心切,閉門三天作詞五十首卻無一首能超越,心中更是佩服妻子的才學。


"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文:魚肉丸子(讀史專欄作者)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 ——北宋抗金名將李綱


明代楊慎曾這樣形容李清照:“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


李清照的詞風婉約而又形象生動,留下的諸多詩詞歌賦為後人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與她的家庭背景有關,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博學多才,擅長古文,頗有縱橫家的氣概,母親王氏乃神宗朝宰相王珪之女,出身名門極具文采。


生在這樣家庭環境中的李清照,自幼便熟讀經史子集,百家著作,小小年紀就已經具備了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功底。她善詩詞,通音律,及笄之年便以詩詞名動汴京。


有人傾慕她的才情,有人仰慕她的家世,獨獨趙明誠,始於她的才情,忠於二人的志趣。


早些時候,趙明誠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心中對這個不曾見過的女孩讚賞有加,在一次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哥哥李炯相約出遊,意外遇見了這個令他印象深刻的女孩,不禁心生愛慕。


回去之後便在父親面前提起此事,後來還成就了一段令人羨慕的千古佳話。


這段姻緣的中間有一個小插曲。趙明誠向父親趙挺之提及傾心李清照時,不好意思直接表露,謊稱自己做了個夢,夢中有幾句話印象頗深卻百思不得其解。這勾起了趙挺之的好奇心,便讓趙明誠寫在紙上。


只見紙上寫有三句話:“言與思安,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起初趙挺之並未意識到兒子的小心思,只當趙明誠好學,便耐心地給兒子解釋道:“第一句是‘詞’字,第二句是‘女’字,第三句是‘之夫’,連起來便是‘詞女之夫’。”直到趙明誠離開後,趙挺之才反應過來,這詞冠汴京城而又年齡合適的只有一個李清照,兒子這是傾心人家姑娘了!遂派人前去求親。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李清照與趙明誠成婚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汴京城籠罩在一片虛渺的繁華之下。這一年李清照18歲,二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而又志趣相投,日子過得瀟灑隨心。


趙明誠痴迷於金石碑刻,剛好李清照也是。


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之時,趙明誠還是一名太學生,每逢初一十五才能回家,但每每回家之時,趙明誠都會買一些書畫古籍,金石玉器回去同李清照一同把玩鑑賞。


李清照除了收集金石書畫,也沒落下她所鍾愛的詩詞歌賦,此時她的詩詞大多描述的是遊舟泛湖踏雪尋梅的閒情雅緻,或是小女兒家的深閨幽怨,對夫君久不歸家的思念。


例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這句“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心愛的丈夫即將遠行,作為妻子情知無法挽留,只能任由離別的愁緒注滿胸腔,日漸消瘦。

還有《漁家傲》的“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話不予群花比。”等等。


此時二人的生活雖有離別,但更多的是夫唱婦隨,安定而又悠閒,情深意篤,幸福而又甜蜜,後世有“夫婦擅朋友之剩”的說法。


好景不長,政局變動,徽宗親政後重用蔡京等人,殘酷打壓元祐黨人,李清照的父親與蘇門關係匪淺,同被列入元祐黨籍,最後被罷官,被迫返回山東老家。


與此同時,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深受徽宗重用,官位宰相,與蔡京在朝堂之上分庭抗禮。李清照曾寫詩央求公公幫忙,但他與蘇軾兄弟結怨已久,且害怕影響自己的仕途並沒有出手相助。李清照心生寒意,寫詩抒情,這使她在趙家的處境非常尷尬。


大觀元年(1107)正月,蔡京復相,同年三月,趙挺之被罷官,趙氏族人被迫隱居鄉里。


但是李清照和趙明誠這對小夫妻十分開心,她們嚮往的正是平穩安定的生活,隱居後剛好能遠離政黨相爭的漩渦,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小日子。


他們隱居在青州歸來堂,歸來堂的這十五年,是他們倆最幸福快樂的日子。


閒暇時鬥鬥詩品品茶,日子好不快活。李清照曾作《醉花陰》,寫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詞句,趙明誠好勝心切,閉門三天作詞五十首卻無一首能超越,心中更是佩服妻子的才學。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隱居的日子裡,夫妻倆將所有精力投入到他們熱愛的金石字畫,古玩玉器當中。為了買一件中意的古玩,李清照可以捨棄自己的綾羅綢緞,珠釵步搖,甚至是葷腥肉食。

對於他們來說,文學古玩上的成就比物質更能滿足她們的需求。


此時李清照的詩詞書寫的盡是歡喜,她所摯愛的古玩玉器承載的是二人愛情的幸福甜蜜。


宣和三年(1121),趙明誠重返仕途,此去經年,二人收集的數量眾多的古玩珍藏、名家字畫所承載的心境開始轉變,不再是歡喜與甜蜜,而是悲痛與禍亂。


縱觀政局,外有金人虎視眈眈,內有奸佞當道人心惶惶,整個大宋朝處於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境地。


此時,趙明誠奔母喪先行南下金陵,李清照回青州歸來堂整理諸多收藏。


據李清照與趙明誠共同編著的《金石錄後序》記載:“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李清照捨去大量難以搬運的古玩收藏,鎖在青州的屋子裡,自己帶著十五車器物奔赴建康。


靖康二年,金人俘虜徽欽二帝北上,大片土地落入金人之手,之後青州兵變,李清照留存在青州的數十間屋子毀於一旦,夫妻倆三十年的心血功虧一簣。


李清照心痛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感嘆命運不公,生於如此混亂的時代,借詩詞抒發心中的悲苦惆悵。


北宋亡國後,時局混亂,百姓流離失所,大批難民開始向南方遷徙。


李清照極其關心政治形勢,南下的途中,目睹了太多的生死離別,民不聊生,見慣了燒殺搶掠,硝煙不絕,寫下"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的詩句,表達了對於朝廷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極大不滿。


"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文:魚肉丸子(讀史專欄作者)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 ——北宋抗金名將李綱


明代楊慎曾這樣形容李清照:“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


李清照的詞風婉約而又形象生動,留下的諸多詩詞歌賦為後人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與她的家庭背景有關,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博學多才,擅長古文,頗有縱橫家的氣概,母親王氏乃神宗朝宰相王珪之女,出身名門極具文采。


生在這樣家庭環境中的李清照,自幼便熟讀經史子集,百家著作,小小年紀就已經具備了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功底。她善詩詞,通音律,及笄之年便以詩詞名動汴京。


有人傾慕她的才情,有人仰慕她的家世,獨獨趙明誠,始於她的才情,忠於二人的志趣。


早些時候,趙明誠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心中對這個不曾見過的女孩讚賞有加,在一次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哥哥李炯相約出遊,意外遇見了這個令他印象深刻的女孩,不禁心生愛慕。


回去之後便在父親面前提起此事,後來還成就了一段令人羨慕的千古佳話。


這段姻緣的中間有一個小插曲。趙明誠向父親趙挺之提及傾心李清照時,不好意思直接表露,謊稱自己做了個夢,夢中有幾句話印象頗深卻百思不得其解。這勾起了趙挺之的好奇心,便讓趙明誠寫在紙上。


只見紙上寫有三句話:“言與思安,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起初趙挺之並未意識到兒子的小心思,只當趙明誠好學,便耐心地給兒子解釋道:“第一句是‘詞’字,第二句是‘女’字,第三句是‘之夫’,連起來便是‘詞女之夫’。”直到趙明誠離開後,趙挺之才反應過來,這詞冠汴京城而又年齡合適的只有一個李清照,兒子這是傾心人家姑娘了!遂派人前去求親。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李清照與趙明誠成婚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汴京城籠罩在一片虛渺的繁華之下。這一年李清照18歲,二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而又志趣相投,日子過得瀟灑隨心。


趙明誠痴迷於金石碑刻,剛好李清照也是。


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之時,趙明誠還是一名太學生,每逢初一十五才能回家,但每每回家之時,趙明誠都會買一些書畫古籍,金石玉器回去同李清照一同把玩鑑賞。


李清照除了收集金石書畫,也沒落下她所鍾愛的詩詞歌賦,此時她的詩詞大多描述的是遊舟泛湖踏雪尋梅的閒情雅緻,或是小女兒家的深閨幽怨,對夫君久不歸家的思念。


例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這句“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心愛的丈夫即將遠行,作為妻子情知無法挽留,只能任由離別的愁緒注滿胸腔,日漸消瘦。

還有《漁家傲》的“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話不予群花比。”等等。


此時二人的生活雖有離別,但更多的是夫唱婦隨,安定而又悠閒,情深意篤,幸福而又甜蜜,後世有“夫婦擅朋友之剩”的說法。


好景不長,政局變動,徽宗親政後重用蔡京等人,殘酷打壓元祐黨人,李清照的父親與蘇門關係匪淺,同被列入元祐黨籍,最後被罷官,被迫返回山東老家。


與此同時,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深受徽宗重用,官位宰相,與蔡京在朝堂之上分庭抗禮。李清照曾寫詩央求公公幫忙,但他與蘇軾兄弟結怨已久,且害怕影響自己的仕途並沒有出手相助。李清照心生寒意,寫詩抒情,這使她在趙家的處境非常尷尬。


大觀元年(1107)正月,蔡京復相,同年三月,趙挺之被罷官,趙氏族人被迫隱居鄉里。


但是李清照和趙明誠這對小夫妻十分開心,她們嚮往的正是平穩安定的生活,隱居後剛好能遠離政黨相爭的漩渦,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小日子。


他們隱居在青州歸來堂,歸來堂的這十五年,是他們倆最幸福快樂的日子。


閒暇時鬥鬥詩品品茶,日子好不快活。李清照曾作《醉花陰》,寫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詞句,趙明誠好勝心切,閉門三天作詞五十首卻無一首能超越,心中更是佩服妻子的才學。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隱居的日子裡,夫妻倆將所有精力投入到他們熱愛的金石字畫,古玩玉器當中。為了買一件中意的古玩,李清照可以捨棄自己的綾羅綢緞,珠釵步搖,甚至是葷腥肉食。

對於他們來說,文學古玩上的成就比物質更能滿足她們的需求。


此時李清照的詩詞書寫的盡是歡喜,她所摯愛的古玩玉器承載的是二人愛情的幸福甜蜜。


宣和三年(1121),趙明誠重返仕途,此去經年,二人收集的數量眾多的古玩珍藏、名家字畫所承載的心境開始轉變,不再是歡喜與甜蜜,而是悲痛與禍亂。


縱觀政局,外有金人虎視眈眈,內有奸佞當道人心惶惶,整個大宋朝處於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境地。


此時,趙明誠奔母喪先行南下金陵,李清照回青州歸來堂整理諸多收藏。


據李清照與趙明誠共同編著的《金石錄後序》記載:“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李清照捨去大量難以搬運的古玩收藏,鎖在青州的屋子裡,自己帶著十五車器物奔赴建康。


靖康二年,金人俘虜徽欽二帝北上,大片土地落入金人之手,之後青州兵變,李清照留存在青州的數十間屋子毀於一旦,夫妻倆三十年的心血功虧一簣。


李清照心痛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感嘆命運不公,生於如此混亂的時代,借詩詞抒發心中的悲苦惆悵。


北宋亡國後,時局混亂,百姓流離失所,大批難民開始向南方遷徙。


李清照極其關心政治形勢,南下的途中,目睹了太多的生死離別,民不聊生,見慣了燒殺搶掠,硝煙不絕,寫下"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的詩句,表達了對於朝廷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極大不滿。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李清照獨自保護著十五車器物,歷經千辛萬苦到江寧與趙明誠會和。本以為千帆歷經柳暗花明,沒想到丈夫的懦弱讓她極為失望。


趙明誠是一個舞文弄墨的詞人,他的軍事能力實在平庸,根本無法應對動盪年間的兵變。但在宋朝病態的制度下,他被迫推到那個位置,卻沒有能力護住城池,守護百姓。


建炎三年,趙明誠任職江寧知府,御營統治官王亦計劃夜間發動兵變。趙明誠聽聞此事,棄城而逃,最後因失職罷官。後來到湖州上任之時,意外染病後一病不起,獨留李清照一人面對這風雨飄搖的亂世,無依無靠,悽苦悲慘。


喪夫之痛、亡國之恨時時困擾著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縱然悲痛欲絕,但她仍舊不能停歇。

國破家亡,金軍逐漸逼近,她所攜帶的四萬件金石玉器此時成了甜蜜的負擔,禍亂的源泉,捨不得扔又不能全部帶走,甚至常有貪婪的小人打它們的主意。


李清照帶著精簡過的書畫玉石,借住在紹興的一戶姓鐘的人家。屋漏偏逢連夜雨,夜裡有小偷將她的五箱古玩字畫偷走,李清照十分痛心,出高價賞金想要贖回字畫。幾天後她們借住房屋的主人拿著字畫前來領賞,李清照才知道是人家欺負她這個外鄉人。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李清照一個弱女子早已護不住夫妻二人畢生收集的古籍字畫。


趙明誠去世後不久,高宗就派人找李清照,想要用三百兩黃金,換取她手中的古玩玉器,後經兵部尚書勸阻方才放棄。


紹興二年(1132),李清照帶著她的金石字畫,嫁給一個叫張汝舟的官員,但張汝舟從一開始就居心不良,想要奪取她的字畫出售牟利。


這些古玩玉器承載了她與趙明誠愛情的美好回憶,為保全古玩玉器,李清照決定同張汝舟離婚。但在那個時代,女子哪有提出離婚的權利。最後,受盡家暴的李清照,發現張汝舟是個貪官,遂告發之,以求離婚。


依照那個朝代的法律,女子告發丈夫,是要入獄服刑的。李清照心中並沒有懼怕,毅然入獄。好在最後在親友的周旋下,以入獄九天的代價同張汝舟一刀兩斷,再無瓜葛。


但這始終給李清照的內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常年來的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給這個才華橫溢的女詞人蒙上悲苦的面紗。



"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文:魚肉丸子(讀史專欄作者)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尺寸與人。 ——北宋抗金名將李綱


明代楊慎曾這樣形容李清照:“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子閨閣也。”


李清照的詞風婉約而又形象生動,留下的諸多詩詞歌賦為後人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這與她的家庭背景有關,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博學多才,擅長古文,頗有縱橫家的氣概,母親王氏乃神宗朝宰相王珪之女,出身名門極具文采。


生在這樣家庭環境中的李清照,自幼便熟讀經史子集,百家著作,小小年紀就已經具備了極高的文學素養和功底。她善詩詞,通音律,及笄之年便以詩詞名動汴京。


有人傾慕她的才情,有人仰慕她的家世,獨獨趙明誠,始於她的才情,忠於二人的志趣。


早些時候,趙明誠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心中對這個不曾見過的女孩讚賞有加,在一次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哥哥李炯相約出遊,意外遇見了這個令他印象深刻的女孩,不禁心生愛慕。


回去之後便在父親面前提起此事,後來還成就了一段令人羨慕的千古佳話。


這段姻緣的中間有一個小插曲。趙明誠向父親趙挺之提及傾心李清照時,不好意思直接表露,謊稱自己做了個夢,夢中有幾句話印象頗深卻百思不得其解。這勾起了趙挺之的好奇心,便讓趙明誠寫在紙上。


只見紙上寫有三句話:“言與思安,安上已脫,芝芙草拔。”


起初趙挺之並未意識到兒子的小心思,只當趙明誠好學,便耐心地給兒子解釋道:“第一句是‘詞’字,第二句是‘女’字,第三句是‘之夫’,連起來便是‘詞女之夫’。”直到趙明誠離開後,趙挺之才反應過來,這詞冠汴京城而又年齡合適的只有一個李清照,兒子這是傾心人家姑娘了!遂派人前去求親。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李清照與趙明誠成婚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汴京城籠罩在一片虛渺的繁華之下。這一年李清照18歲,二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而又志趣相投,日子過得瀟灑隨心。


趙明誠痴迷於金石碑刻,剛好李清照也是。


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之時,趙明誠還是一名太學生,每逢初一十五才能回家,但每每回家之時,趙明誠都會買一些書畫古籍,金石玉器回去同李清照一同把玩鑑賞。


李清照除了收集金石書畫,也沒落下她所鍾愛的詩詞歌賦,此時她的詩詞大多描述的是遊舟泛湖踏雪尋梅的閒情雅緻,或是小女兒家的深閨幽怨,對夫君久不歸家的思念。


例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這句“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心愛的丈夫即將遠行,作為妻子情知無法挽留,只能任由離別的愁緒注滿胸腔,日漸消瘦。

還有《漁家傲》的“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話不予群花比。”等等。


此時二人的生活雖有離別,但更多的是夫唱婦隨,安定而又悠閒,情深意篤,幸福而又甜蜜,後世有“夫婦擅朋友之剩”的說法。


好景不長,政局變動,徽宗親政後重用蔡京等人,殘酷打壓元祐黨人,李清照的父親與蘇門關係匪淺,同被列入元祐黨籍,最後被罷官,被迫返回山東老家。


與此同時,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深受徽宗重用,官位宰相,與蔡京在朝堂之上分庭抗禮。李清照曾寫詩央求公公幫忙,但他與蘇軾兄弟結怨已久,且害怕影響自己的仕途並沒有出手相助。李清照心生寒意,寫詩抒情,這使她在趙家的處境非常尷尬。


大觀元年(1107)正月,蔡京復相,同年三月,趙挺之被罷官,趙氏族人被迫隱居鄉里。


但是李清照和趙明誠這對小夫妻十分開心,她們嚮往的正是平穩安定的生活,隱居後剛好能遠離政黨相爭的漩渦,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小日子。


他們隱居在青州歸來堂,歸來堂的這十五年,是他們倆最幸福快樂的日子。


閒暇時鬥鬥詩品品茶,日子好不快活。李清照曾作《醉花陰》,寫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詞句,趙明誠好勝心切,閉門三天作詞五十首卻無一首能超越,心中更是佩服妻子的才學。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隱居的日子裡,夫妻倆將所有精力投入到他們熱愛的金石字畫,古玩玉器當中。為了買一件中意的古玩,李清照可以捨棄自己的綾羅綢緞,珠釵步搖,甚至是葷腥肉食。

對於他們來說,文學古玩上的成就比物質更能滿足她們的需求。


此時李清照的詩詞書寫的盡是歡喜,她所摯愛的古玩玉器承載的是二人愛情的幸福甜蜜。


宣和三年(1121),趙明誠重返仕途,此去經年,二人收集的數量眾多的古玩珍藏、名家字畫所承載的心境開始轉變,不再是歡喜與甜蜜,而是悲痛與禍亂。


縱觀政局,外有金人虎視眈眈,內有奸佞當道人心惶惶,整個大宋朝處於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境地。


此時,趙明誠奔母喪先行南下金陵,李清照回青州歸來堂整理諸多收藏。


據李清照與趙明誠共同編著的《金石錄後序》記載:“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李清照捨去大量難以搬運的古玩收藏,鎖在青州的屋子裡,自己帶著十五車器物奔赴建康。


靖康二年,金人俘虜徽欽二帝北上,大片土地落入金人之手,之後青州兵變,李清照留存在青州的數十間屋子毀於一旦,夫妻倆三十年的心血功虧一簣。


李清照心痛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感嘆命運不公,生於如此混亂的時代,借詩詞抒發心中的悲苦惆悵。


北宋亡國後,時局混亂,百姓流離失所,大批難民開始向南方遷徙。


李清照極其關心政治形勢,南下的途中,目睹了太多的生死離別,民不聊生,見慣了燒殺搶掠,硝煙不絕,寫下"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的詩句,表達了對於朝廷苟且偷安、不思進取的極大不滿。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李清照獨自保護著十五車器物,歷經千辛萬苦到江寧與趙明誠會和。本以為千帆歷經柳暗花明,沒想到丈夫的懦弱讓她極為失望。


趙明誠是一個舞文弄墨的詞人,他的軍事能力實在平庸,根本無法應對動盪年間的兵變。但在宋朝病態的制度下,他被迫推到那個位置,卻沒有能力護住城池,守護百姓。


建炎三年,趙明誠任職江寧知府,御營統治官王亦計劃夜間發動兵變。趙明誠聽聞此事,棄城而逃,最後因失職罷官。後來到湖州上任之時,意外染病後一病不起,獨留李清照一人面對這風雨飄搖的亂世,無依無靠,悽苦悲慘。


喪夫之痛、亡國之恨時時困擾著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縱然悲痛欲絕,但她仍舊不能停歇。

國破家亡,金軍逐漸逼近,她所攜帶的四萬件金石玉器此時成了甜蜜的負擔,禍亂的源泉,捨不得扔又不能全部帶走,甚至常有貪婪的小人打它們的主意。


李清照帶著精簡過的書畫玉石,借住在紹興的一戶姓鐘的人家。屋漏偏逢連夜雨,夜裡有小偷將她的五箱古玩字畫偷走,李清照十分痛心,出高價賞金想要贖回字畫。幾天後她們借住房屋的主人拿著字畫前來領賞,李清照才知道是人家欺負她這個外鄉人。


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李清照一個弱女子早已護不住夫妻二人畢生收集的古籍字畫。


趙明誠去世後不久,高宗就派人找李清照,想要用三百兩黃金,換取她手中的古玩玉器,後經兵部尚書勸阻方才放棄。


紹興二年(1132),李清照帶著她的金石字畫,嫁給一個叫張汝舟的官員,但張汝舟從一開始就居心不良,想要奪取她的字畫出售牟利。


這些古玩玉器承載了她與趙明誠愛情的美好回憶,為保全古玩玉器,李清照決定同張汝舟離婚。但在那個時代,女子哪有提出離婚的權利。最後,受盡家暴的李清照,發現張汝舟是個貪官,遂告發之,以求離婚。


依照那個朝代的法律,女子告發丈夫,是要入獄服刑的。李清照心中並沒有懼怕,毅然入獄。好在最後在親友的周旋下,以入獄九天的代價同張汝舟一刀兩斷,再無瓜葛。


但這始終給李清照的內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常年來的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給這個才華橫溢的女詞人蒙上悲苦的面紗。



李清照:國家是把保護傘,傘沒了,再有才情也護不住畢生收藏


她是北宋由勝到衰的見證人,她見識過繁華似錦,歌舞昇平的汴京,也見識過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的北宋。


她痛恨金人的燒殺搶掠,怨恨南宋朝廷的不作為,又憐惜戰亂中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普通百姓,同時也感慨自己身為女子,不能投軍殺敵,為國征戰,只能以筆代矛,用文字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


有國才有家。


前期金人未曾來犯,宋朝的領土相對完整,李清照與趙明誠二人生活愜意,收集古玩字畫只憑心意即可。但是後期北宋覆滅之後,金人強佔故國領土,她連護住畢生收藏的能力都沒有,南渡之後收藏十不存一。


李清照深深地明白著這個道理,她希望國家能早日統一,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但是現在,有些人仍舊不明白這個道理。

國家對於民族,對於家庭,對於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強則民族興,人民的幸福安康與和平安穩的國家氛圍息息相關。

寸寸山河寸寸金,凡有恃寵而驕,分裂祖國領土者,必以八尺之軀,憾我浩蕩中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