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許可以大器晚成

有句話叫:“誰的青春不迷茫”,這句話折射出了現代社會許多年輕人的心態,甚至古人也會如此!

比如,宋代大詞人辛棄疾在《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寫道: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人年輕的時候不懂什麼是憂愁的滋味,沒有愁也強說愁;人到中年後,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上的壓力也大,見到了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深刻體會到了人間憂愁的滋味,心中縱使無限感慨,但一句話也不想說。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許可以大器晚成

正如作家張愛玲曾在《半生緣》裡寫道:“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毋庸置疑,中年人需要外界更多的關懷和理解,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自救,正所謂“天不渡人,人自渡”是也!

曾國藩人到中年的時候,也非常迷茫和彷徨,他在日記中不斷反省,不斷吶喊,甚至罵自己是“禽獸”、“不是人”。讀《曾國藩日記》,我們會發現中年時期的曾國藩也渾身上下都是毛病,但是他通過強大的自律性,一點點改過自新,直至成為了聖賢、完人。

人到中年,做好這“三戒”,或許可以大器晚成。中年人,戒掉這三樣東西,更有可能成大器!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許可以大器晚成

第一:戒浮躁;

曾國藩是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27歲時考中進士,然後當了2年的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儲備幹部,也是不怎麼受到重用。道光二十年(1840年),29歲的曾國藩被授為翰林院檢討,是一個從七品的小官,在翰林院打打雜,仍然不受重用,而且這種狀況整整持續了3年。

從27歲考中進士到32歲第一次升官,這5年間屬於曾國藩人生的蟄伏期,也可以算是人生低谷。他天天迷迷瞪瞪,不知道幹什麼,內心也非常浮躁,正如他在日記中所說:“平生只為不靜,斷送了幾十年光陰”!

但是後來他得朋友指點了一句話:“需靜坐,坐得有些端倪時,覺萬事俱不如靜坐也”,原來朋友是力勸曾國藩戒掉浮躁的習慣。曾國藩虛心接受批判,堅持每日焚香靜坐半小時,讓內心靜下來,繼而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感悟便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穫,但問耕耘。”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許可以大器晚成

從此,曾國藩慢慢戒掉浮躁心態,立志做聖賢,只管耕耘,不問收穫,踏踏實實做學問和做人。終於在道光二十三(1843年),曾國藩迎來了人生好運,3月份參加翰林院大考,取得了二等第一的好成績;7月份被道光皇帝欽命為四川鄉試正考官;8月份補授翰林院侍講,官升四級。

從曾國藩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年人,戒掉浮躁的心態,內心寧靜,心平氣和做人做事,才能有所得。正如《大學》中的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許可以大器晚成

第二:戒爭鬥;

孔子在“君子三戒”裡面說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其中,中年人正好對應著第二戒——戒爭鬥。

中年人,血氣方剛,身強力壯,精力旺盛,但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好精力也要用在點子上。中年人切不可將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與人爭鬥上面,而是要多花時間提升自我:充電學習、鍛鍊身體、和諧人際交際等等。

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不爭”才能做大的“爭”,中年人要多學點智慧方式解決問題,最好能“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

一個人的爭強好勝心越重,人際關係會差,越容易招致禍患。中年人更應該懂得“和氣生財”的道理:在外和睦,人緣越來越好,機會也會多一點;在內和睦,家和萬事興,一團和氣,身心也更愉悅。所以說,人到中年,戒爭鬥,多心平氣和,或許可以大器晚成。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許可以大器晚成

第三:戒妄語;

佛家常雲:“出家人不打誑語”,這句話對於普通人也很受用,因為不說大話和假話,我們才能身心合一,表裡如一,對外尊敬他人,對內尊敬自己,身心富足,幸福感也強。

曾國藩中年時期就經常說妄語,而且話非常多,還喜歡開玩笑,但事後又後悔不已,所以他總是在日記中批評自己。他發現這樣做人很累,還不如返璞歸真,做一個真誠的正人君子。於是他力戒妄語這個惡習,最後終於經過長時間的自我掙扎和救贖,他克服了妄語的習慣,磨掉了內心的驕傲之氣,話慢慢變少,說話也更加真誠。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一個人去掉身上的虛偽和機巧,更加接近天道,用拙誠來取得勝利。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這是一個眾人皆知的道理。所以說,人到中年,戒妄語,要寡言,說真話,做真人,或許可以大器晚成!

人到中年,做好“三戒”,或許可以大器晚成

《了凡四訓》雲:“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句話是中年時期的曾國藩最喜歡最常說的一句話,而且他名號“滌生”也和這句話有關,正如他解釋說:“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

人不怕身上有毛病,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中年人不怕事業未成,先做好這三戒——戒浮躁、戒爭鬥、戒妄語,只要肯立志,堅持不懈努力,一切都可以做到。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曾國藩就是最好例子;只要你想變好,努力去做了,就會變好。朋友們,您覺得呢?

今日話題:

您是怎麼看以上“三戒”呢?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發表您的看法!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