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2.方舟編譯器:帶來的是安卓性能提升

當前Android平臺的絕大多數應用是使用Java語言寫的,CPU只能理解彙編指令,因此需要一個虛擬機(VirtualMachine,簡稱VM),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把Java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語言。但是,VM的存在會導致程序運行變慢甚至卡頓,包括VM的統一回收內存垃圾也會帶來卡頓。

華為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繞過了VM。換句話說,通過方舟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下載之前就已經轉化成為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因而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而無需在經過VM的編譯—某種程度上,方舟編譯器是將編譯過程提前到應用開發階段,從而大幅度減少了智能手機和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2.方舟編譯器:帶來的是安卓性能提升

當前Android平臺的絕大多數應用是使用Java語言寫的,CPU只能理解彙編指令,因此需要一個虛擬機(VirtualMachine,簡稱VM),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把Java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語言。但是,VM的存在會導致程序運行變慢甚至卡頓,包括VM的統一回收內存垃圾也會帶來卡頓。

華為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繞過了VM。換句話說,通過方舟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下載之前就已經轉化成為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因而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而無需在經過VM的編譯—某種程度上,方舟編譯器是將編譯過程提前到應用開發階段,從而大幅度減少了智能手機和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採用華為編譯器之後,提升效果如下:EMUI9.1僅僅對系統組件SystemServer應用了方舟編譯器之後,系統流暢速度提升了24%,系統響應速度提升了44%;第三方應用(目前採用了新浪微博極速版)的操作流暢度提升了60%。

總之,方舟編譯器的價值是提升了為安卓系統編寫的Java代碼的運行效率。如果華為要另起爐灶做新的操作系統,仍然需要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做大量的代碼重新編譯。因此,希望依靠方舟編譯器實現新操作系統的無縫對接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算在安卓系統內,要想實現方舟編譯器的理想效果,仍然需要一定量的代碼改造。首先需要第三方的應用開發者採用方舟編譯器對自家的App提前進行改造,從而能夠上架華為應用商店。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2.方舟編譯器:帶來的是安卓性能提升

當前Android平臺的絕大多數應用是使用Java語言寫的,CPU只能理解彙編指令,因此需要一個虛擬機(VirtualMachine,簡稱VM),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把Java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語言。但是,VM的存在會導致程序運行變慢甚至卡頓,包括VM的統一回收內存垃圾也會帶來卡頓。

華為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繞過了VM。換句話說,通過方舟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下載之前就已經轉化成為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因而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而無需在經過VM的編譯—某種程度上,方舟編譯器是將編譯過程提前到應用開發階段,從而大幅度減少了智能手機和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採用華為編譯器之後,提升效果如下:EMUI9.1僅僅對系統組件SystemServer應用了方舟編譯器之後,系統流暢速度提升了24%,系統響應速度提升了44%;第三方應用(目前採用了新浪微博極速版)的操作流暢度提升了60%。

總之,方舟編譯器的價值是提升了為安卓系統編寫的Java代碼的運行效率。如果華為要另起爐灶做新的操作系統,仍然需要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做大量的代碼重新編譯。因此,希望依靠方舟編譯器實現新操作系統的無縫對接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算在安卓系統內,要想實現方舟編譯器的理想效果,仍然需要一定量的代碼改造。首先需要第三方的應用開發者採用方舟編譯器對自家的App提前進行改造,從而能夠上架華為應用商店。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能夠戰勝安卓麼?

華為的鴻蒙系統比現有安卓系統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然而,操作系統最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搭建,需要大量第三方軟件廠商、開發者和用戶的彼此互動才能夠形成強大的生態系統。

因此,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華為鴻蒙系統能否依託技術優勢搭建起戰勝安卓的生態體系呢?對此,我們可以從操作系統的歷史中尋找借鑑之處。

1.IBM和微軟的操作系統之爭:OS/2的失敗

1981年,IBM發佈了PC機,並開放了整個軟硬件架構。此後,康柏、戴爾等眾多PC機廠商紛紛採用了IBM的接口標準,使得IBM兼容機成為事實上的PC機行業標準。

然而,IBM卻做錯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將PC機的操作系統外包給微軟等公司去做。微軟逐漸在操作系統之爭中勝出,成為幾乎所有IBM兼容機的操作系統。

後來,IBM逐步意識到微軟對自己支配地位的威脅,希望能夠收回對操作系統的控制權。當時的IBM是IT行業的藍色巨人,PC機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有眾多的軟件廠商願意追隨它,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統上編寫軟件。當時看起來,IBM有很大希望能夠拿下操作系統的控制權。

除此之外,IBM的新操作系統還有一項微軟沒有的殺手鐗:圖形用戶界面(GUI)。微軟的操作系統MS-DOS採用輸入指令方式操作,複雜難用。1984年,蘋果率先推出了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受到了用戶的熱捧。而微軟仍然採用老舊的DOS系統。如果能夠抓住機會推出用戶都喜歡的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將帶給了IBM一個超越的機會。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2.方舟編譯器:帶來的是安卓性能提升

當前Android平臺的絕大多數應用是使用Java語言寫的,CPU只能理解彙編指令,因此需要一個虛擬機(VirtualMachine,簡稱VM),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把Java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語言。但是,VM的存在會導致程序運行變慢甚至卡頓,包括VM的統一回收內存垃圾也會帶來卡頓。

華為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繞過了VM。換句話說,通過方舟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下載之前就已經轉化成為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因而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而無需在經過VM的編譯—某種程度上,方舟編譯器是將編譯過程提前到應用開發階段,從而大幅度減少了智能手機和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採用華為編譯器之後,提升效果如下:EMUI9.1僅僅對系統組件SystemServer應用了方舟編譯器之後,系統流暢速度提升了24%,系統響應速度提升了44%;第三方應用(目前採用了新浪微博極速版)的操作流暢度提升了60%。

總之,方舟編譯器的價值是提升了為安卓系統編寫的Java代碼的運行效率。如果華為要另起爐灶做新的操作系統,仍然需要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做大量的代碼重新編譯。因此,希望依靠方舟編譯器實現新操作系統的無縫對接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算在安卓系統內,要想實現方舟編譯器的理想效果,仍然需要一定量的代碼改造。首先需要第三方的應用開發者採用方舟編譯器對自家的App提前進行改造,從而能夠上架華為應用商店。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能夠戰勝安卓麼?

華為的鴻蒙系統比現有安卓系統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然而,操作系統最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搭建,需要大量第三方軟件廠商、開發者和用戶的彼此互動才能夠形成強大的生態系統。

因此,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華為鴻蒙系統能否依託技術優勢搭建起戰勝安卓的生態體系呢?對此,我們可以從操作系統的歷史中尋找借鑑之處。

1.IBM和微軟的操作系統之爭:OS/2的失敗

1981年,IBM發佈了PC機,並開放了整個軟硬件架構。此後,康柏、戴爾等眾多PC機廠商紛紛採用了IBM的接口標準,使得IBM兼容機成為事實上的PC機行業標準。

然而,IBM卻做錯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將PC機的操作系統外包給微軟等公司去做。微軟逐漸在操作系統之爭中勝出,成為幾乎所有IBM兼容機的操作系統。

後來,IBM逐步意識到微軟對自己支配地位的威脅,希望能夠收回對操作系統的控制權。當時的IBM是IT行業的藍色巨人,PC機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有眾多的軟件廠商願意追隨它,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統上編寫軟件。當時看起來,IBM有很大希望能夠拿下操作系統的控制權。

除此之外,IBM的新操作系統還有一項微軟沒有的殺手鐗:圖形用戶界面(GUI)。微軟的操作系統MS-DOS採用輸入指令方式操作,複雜難用。1984年,蘋果率先推出了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受到了用戶的熱捧。而微軟仍然採用老舊的DOS系統。如果能夠抓住機會推出用戶都喜歡的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將帶給了IBM一個超越的機會。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終於,到了1987年,IBM推出了自己的首個操作系統OS/21.0,並在1988年推出了OS/21.1,採用了類似於Mac的華麗GUI。市場反應非常強烈,初始購買量猛增,OS/2似乎大有起飛之勢。然而,人們很快發現了OS/2的眾多問題:

1) OS/2未經過用戶大規模使用,許多基本功能都很欠缺。比如,OS/2居然不支持打印。

2) 雖然有許多軟件廠商跟隨IBM推出了基於OS/2的第三方軟件,但是由於改寫代碼工作量龐大,眾多軟件廠商都沒有選擇跟進。

3) IBM和康柏、戴爾等IBM兼容機廠商有直接競爭關係。新的OS/2試圖強化IBM的控制權,其他IBM兼容機廠商都沒有跟進IBM的OS/2,而是依然和微軟站在了一起。

在經歷了初期的熱潮之後,OS/2並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人們依然在購買微軟的Windows。1992年,IBM發佈了OS/22.0。

單純從功能上講,這一版本比Windows要先進若干年,直到Windows2000才出現了與之相當的產品。

OS/22.0擁有32位的操作系統,強大的面向對象的用戶界面。然而,OS/2的生態系統依然嬴弱,銷量不見起色。

等到1995年,微軟推出劃時代的Windows95,將OS/2徹底擊敗。微軟的Windows95佔據了超過95%的市場份額,蘋果佔據了4%,包括IBM的OS/2在內的其他操作系統僅佔據了1%的市場份額。IBM的OS/2操作系統以失敗告終。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2.方舟編譯器:帶來的是安卓性能提升

當前Android平臺的絕大多數應用是使用Java語言寫的,CPU只能理解彙編指令,因此需要一個虛擬機(VirtualMachine,簡稱VM),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把Java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語言。但是,VM的存在會導致程序運行變慢甚至卡頓,包括VM的統一回收內存垃圾也會帶來卡頓。

華為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繞過了VM。換句話說,通過方舟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下載之前就已經轉化成為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因而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而無需在經過VM的編譯—某種程度上,方舟編譯器是將編譯過程提前到應用開發階段,從而大幅度減少了智能手機和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採用華為編譯器之後,提升效果如下:EMUI9.1僅僅對系統組件SystemServer應用了方舟編譯器之後,系統流暢速度提升了24%,系統響應速度提升了44%;第三方應用(目前採用了新浪微博極速版)的操作流暢度提升了60%。

總之,方舟編譯器的價值是提升了為安卓系統編寫的Java代碼的運行效率。如果華為要另起爐灶做新的操作系統,仍然需要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做大量的代碼重新編譯。因此,希望依靠方舟編譯器實現新操作系統的無縫對接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算在安卓系統內,要想實現方舟編譯器的理想效果,仍然需要一定量的代碼改造。首先需要第三方的應用開發者採用方舟編譯器對自家的App提前進行改造,從而能夠上架華為應用商店。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能夠戰勝安卓麼?

華為的鴻蒙系統比現有安卓系統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然而,操作系統最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搭建,需要大量第三方軟件廠商、開發者和用戶的彼此互動才能夠形成強大的生態系統。

因此,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華為鴻蒙系統能否依託技術優勢搭建起戰勝安卓的生態體系呢?對此,我們可以從操作系統的歷史中尋找借鑑之處。

1.IBM和微軟的操作系統之爭:OS/2的失敗

1981年,IBM發佈了PC機,並開放了整個軟硬件架構。此後,康柏、戴爾等眾多PC機廠商紛紛採用了IBM的接口標準,使得IBM兼容機成為事實上的PC機行業標準。

然而,IBM卻做錯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將PC機的操作系統外包給微軟等公司去做。微軟逐漸在操作系統之爭中勝出,成為幾乎所有IBM兼容機的操作系統。

後來,IBM逐步意識到微軟對自己支配地位的威脅,希望能夠收回對操作系統的控制權。當時的IBM是IT行業的藍色巨人,PC機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有眾多的軟件廠商願意追隨它,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統上編寫軟件。當時看起來,IBM有很大希望能夠拿下操作系統的控制權。

除此之外,IBM的新操作系統還有一項微軟沒有的殺手鐗:圖形用戶界面(GUI)。微軟的操作系統MS-DOS採用輸入指令方式操作,複雜難用。1984年,蘋果率先推出了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受到了用戶的熱捧。而微軟仍然採用老舊的DOS系統。如果能夠抓住機會推出用戶都喜歡的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將帶給了IBM一個超越的機會。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終於,到了1987年,IBM推出了自己的首個操作系統OS/21.0,並在1988年推出了OS/21.1,採用了類似於Mac的華麗GUI。市場反應非常強烈,初始購買量猛增,OS/2似乎大有起飛之勢。然而,人們很快發現了OS/2的眾多問題:

1) OS/2未經過用戶大規模使用,許多基本功能都很欠缺。比如,OS/2居然不支持打印。

2) 雖然有許多軟件廠商跟隨IBM推出了基於OS/2的第三方軟件,但是由於改寫代碼工作量龐大,眾多軟件廠商都沒有選擇跟進。

3) IBM和康柏、戴爾等IBM兼容機廠商有直接競爭關係。新的OS/2試圖強化IBM的控制權,其他IBM兼容機廠商都沒有跟進IBM的OS/2,而是依然和微軟站在了一起。

在經歷了初期的熱潮之後,OS/2並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人們依然在購買微軟的Windows。1992年,IBM發佈了OS/22.0。

單純從功能上講,這一版本比Windows要先進若干年,直到Windows2000才出現了與之相當的產品。

OS/22.0擁有32位的操作系統,強大的面向對象的用戶界面。然而,OS/2的生態系統依然嬴弱,銷量不見起色。

等到1995年,微軟推出劃時代的Windows95,將OS/2徹底擊敗。微軟的Windows95佔據了超過95%的市場份額,蘋果佔據了4%,包括IBM的OS/2在內的其他操作系統僅佔據了1%的市場份額。IBM的OS/2操作系統以失敗告終。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IBM和微軟操作系統之爭的啟示

IBM的OS/2失敗帶來的啟示就是:後來者基本不可能顛覆掉一個已經構建完整的操作系統生態。如果我們把當年的IBM和今天的華為相比較就會發現:

1) IBM在當年的PC機行業擁有更強的實力。IBM是PC機行業的標準制定者,從產品、品牌、技術到行業地位都是最好的。相比之下,華為雖然是國產手機第一大品牌,但是仍然排在蘋果和三星之後,相對實力要遜於當年的IBM。

2) IBM推出的操作系統要領先微軟若干年。而且圖形用戶界面則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用戶體驗,對消費者的觸動更強。華為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能夠實現更快的速度,對用戶的觸動要弱一些。

3) IBM對第三方軟件廠商的吸引力更強。當年的IBM在IT產業具有崇高的地位,眾多的軟件廠商都迷信IBM的實力,願意幫助其開發第三方軟件。如果華為要推出鴻蒙手機操作系統,則海外市場的廠商支持力度很難保證。

在中國市場預計能夠得到眾多國產軟件廠商的大力支持,但是短期內仍然很難建立起媲美安卓的軟件生態供用戶使用。要知道,Android已有超過20億臺設備和超過300萬個應用程序。

因此,我們判斷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時候,推出一個新操作系統會非常困難。既然擁有更強大競爭優勢的IBM仍然輸給了原有操作系統霸主微軟。那麼華為鴻蒙系統用於手機操作系統,預計也很難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2.方舟編譯器:帶來的是安卓性能提升

當前Android平臺的絕大多數應用是使用Java語言寫的,CPU只能理解彙編指令,因此需要一個虛擬機(VirtualMachine,簡稱VM),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把Java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語言。但是,VM的存在會導致程序運行變慢甚至卡頓,包括VM的統一回收內存垃圾也會帶來卡頓。

華為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繞過了VM。換句話說,通過方舟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下載之前就已經轉化成為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因而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而無需在經過VM的編譯—某種程度上,方舟編譯器是將編譯過程提前到應用開發階段,從而大幅度減少了智能手機和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採用華為編譯器之後,提升效果如下:EMUI9.1僅僅對系統組件SystemServer應用了方舟編譯器之後,系統流暢速度提升了24%,系統響應速度提升了44%;第三方應用(目前採用了新浪微博極速版)的操作流暢度提升了60%。

總之,方舟編譯器的價值是提升了為安卓系統編寫的Java代碼的運行效率。如果華為要另起爐灶做新的操作系統,仍然需要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做大量的代碼重新編譯。因此,希望依靠方舟編譯器實現新操作系統的無縫對接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算在安卓系統內,要想實現方舟編譯器的理想效果,仍然需要一定量的代碼改造。首先需要第三方的應用開發者採用方舟編譯器對自家的App提前進行改造,從而能夠上架華為應用商店。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能夠戰勝安卓麼?

華為的鴻蒙系統比現有安卓系統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然而,操作系統最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搭建,需要大量第三方軟件廠商、開發者和用戶的彼此互動才能夠形成強大的生態系統。

因此,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華為鴻蒙系統能否依託技術優勢搭建起戰勝安卓的生態體系呢?對此,我們可以從操作系統的歷史中尋找借鑑之處。

1.IBM和微軟的操作系統之爭:OS/2的失敗

1981年,IBM發佈了PC機,並開放了整個軟硬件架構。此後,康柏、戴爾等眾多PC機廠商紛紛採用了IBM的接口標準,使得IBM兼容機成為事實上的PC機行業標準。

然而,IBM卻做錯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將PC機的操作系統外包給微軟等公司去做。微軟逐漸在操作系統之爭中勝出,成為幾乎所有IBM兼容機的操作系統。

後來,IBM逐步意識到微軟對自己支配地位的威脅,希望能夠收回對操作系統的控制權。當時的IBM是IT行業的藍色巨人,PC機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有眾多的軟件廠商願意追隨它,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統上編寫軟件。當時看起來,IBM有很大希望能夠拿下操作系統的控制權。

除此之外,IBM的新操作系統還有一項微軟沒有的殺手鐗:圖形用戶界面(GUI)。微軟的操作系統MS-DOS採用輸入指令方式操作,複雜難用。1984年,蘋果率先推出了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受到了用戶的熱捧。而微軟仍然採用老舊的DOS系統。如果能夠抓住機會推出用戶都喜歡的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將帶給了IBM一個超越的機會。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終於,到了1987年,IBM推出了自己的首個操作系統OS/21.0,並在1988年推出了OS/21.1,採用了類似於Mac的華麗GUI。市場反應非常強烈,初始購買量猛增,OS/2似乎大有起飛之勢。然而,人們很快發現了OS/2的眾多問題:

1) OS/2未經過用戶大規模使用,許多基本功能都很欠缺。比如,OS/2居然不支持打印。

2) 雖然有許多軟件廠商跟隨IBM推出了基於OS/2的第三方軟件,但是由於改寫代碼工作量龐大,眾多軟件廠商都沒有選擇跟進。

3) IBM和康柏、戴爾等IBM兼容機廠商有直接競爭關係。新的OS/2試圖強化IBM的控制權,其他IBM兼容機廠商都沒有跟進IBM的OS/2,而是依然和微軟站在了一起。

在經歷了初期的熱潮之後,OS/2並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人們依然在購買微軟的Windows。1992年,IBM發佈了OS/22.0。

單純從功能上講,這一版本比Windows要先進若干年,直到Windows2000才出現了與之相當的產品。

OS/22.0擁有32位的操作系統,強大的面向對象的用戶界面。然而,OS/2的生態系統依然嬴弱,銷量不見起色。

等到1995年,微軟推出劃時代的Windows95,將OS/2徹底擊敗。微軟的Windows95佔據了超過95%的市場份額,蘋果佔據了4%,包括IBM的OS/2在內的其他操作系統僅佔據了1%的市場份額。IBM的OS/2操作系統以失敗告終。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IBM和微軟操作系統之爭的啟示

IBM的OS/2失敗帶來的啟示就是:後來者基本不可能顛覆掉一個已經構建完整的操作系統生態。如果我們把當年的IBM和今天的華為相比較就會發現:

1) IBM在當年的PC機行業擁有更強的實力。IBM是PC機行業的標準制定者,從產品、品牌、技術到行業地位都是最好的。相比之下,華為雖然是國產手機第一大品牌,但是仍然排在蘋果和三星之後,相對實力要遜於當年的IBM。

2) IBM推出的操作系統要領先微軟若干年。而且圖形用戶界面則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用戶體驗,對消費者的觸動更強。華為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能夠實現更快的速度,對用戶的觸動要弱一些。

3) IBM對第三方軟件廠商的吸引力更強。當年的IBM在IT產業具有崇高的地位,眾多的軟件廠商都迷信IBM的實力,願意幫助其開發第三方軟件。如果華為要推出鴻蒙手機操作系統,則海外市場的廠商支持力度很難保證。

在中國市場預計能夠得到眾多國產軟件廠商的大力支持,但是短期內仍然很難建立起媲美安卓的軟件生態供用戶使用。要知道,Android已有超過20億臺設備和超過300萬個應用程序。

因此,我們判斷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時候,推出一個新操作系統會非常困難。既然擁有更強大競爭優勢的IBM仍然輸給了原有操作系統霸主微軟。那麼華為鴻蒙系統用於手機操作系統,預計也很難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未來的市場機遇在哪呢?

1.谷歌讓如日中天的微軟也黯然失色

在微軟已經霸佔了PC機操作系統的時候,後來者如何去做呢?谷歌給出了一個絕佳的答案:尋找新的大機會,在其他人沒有意識到之前搶先佔領,成就自己的偉業。

2006年,中國提出“核高基”專項,重點之一就是操作系統,希望能夠打破微軟的壟斷。一幫國內公司利用Linux為基礎開發出了許多國產操作系統,如紅旗、普華、中標麒麟、思普等,並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谷歌同樣利用Linux在開發一套叫做Android操作系統。開發Android系統的原來公司名字就叫做Android,谷歌公司在2005收購了這個僅成立22月的高科技企業。Android系統也開始由谷歌接手研發,面向手機開發操作系統。

當時市場份額最高的手機操作系統是塞班(Symbian)操作系統。Symbian系統是1999年開始開發的,對手機配置要求不高,省電。根據Gartner的數據,2006年全球交付的智能手機數量達到了7290萬部,Symbian憑藉70%的份額處於市場領導地位。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2.方舟編譯器:帶來的是安卓性能提升

當前Android平臺的絕大多數應用是使用Java語言寫的,CPU只能理解彙編指令,因此需要一個虛擬機(VirtualMachine,簡稱VM),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把Java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語言。但是,VM的存在會導致程序運行變慢甚至卡頓,包括VM的統一回收內存垃圾也會帶來卡頓。

華為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繞過了VM。換句話說,通過方舟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下載之前就已經轉化成為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因而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而無需在經過VM的編譯—某種程度上,方舟編譯器是將編譯過程提前到應用開發階段,從而大幅度減少了智能手機和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採用華為編譯器之後,提升效果如下:EMUI9.1僅僅對系統組件SystemServer應用了方舟編譯器之後,系統流暢速度提升了24%,系統響應速度提升了44%;第三方應用(目前採用了新浪微博極速版)的操作流暢度提升了60%。

總之,方舟編譯器的價值是提升了為安卓系統編寫的Java代碼的運行效率。如果華為要另起爐灶做新的操作系統,仍然需要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做大量的代碼重新編譯。因此,希望依靠方舟編譯器實現新操作系統的無縫對接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算在安卓系統內,要想實現方舟編譯器的理想效果,仍然需要一定量的代碼改造。首先需要第三方的應用開發者採用方舟編譯器對自家的App提前進行改造,從而能夠上架華為應用商店。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能夠戰勝安卓麼?

華為的鴻蒙系統比現有安卓系統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然而,操作系統最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搭建,需要大量第三方軟件廠商、開發者和用戶的彼此互動才能夠形成強大的生態系統。

因此,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華為鴻蒙系統能否依託技術優勢搭建起戰勝安卓的生態體系呢?對此,我們可以從操作系統的歷史中尋找借鑑之處。

1.IBM和微軟的操作系統之爭:OS/2的失敗

1981年,IBM發佈了PC機,並開放了整個軟硬件架構。此後,康柏、戴爾等眾多PC機廠商紛紛採用了IBM的接口標準,使得IBM兼容機成為事實上的PC機行業標準。

然而,IBM卻做錯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將PC機的操作系統外包給微軟等公司去做。微軟逐漸在操作系統之爭中勝出,成為幾乎所有IBM兼容機的操作系統。

後來,IBM逐步意識到微軟對自己支配地位的威脅,希望能夠收回對操作系統的控制權。當時的IBM是IT行業的藍色巨人,PC機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有眾多的軟件廠商願意追隨它,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統上編寫軟件。當時看起來,IBM有很大希望能夠拿下操作系統的控制權。

除此之外,IBM的新操作系統還有一項微軟沒有的殺手鐗:圖形用戶界面(GUI)。微軟的操作系統MS-DOS採用輸入指令方式操作,複雜難用。1984年,蘋果率先推出了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受到了用戶的熱捧。而微軟仍然採用老舊的DOS系統。如果能夠抓住機會推出用戶都喜歡的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將帶給了IBM一個超越的機會。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終於,到了1987年,IBM推出了自己的首個操作系統OS/21.0,並在1988年推出了OS/21.1,採用了類似於Mac的華麗GUI。市場反應非常強烈,初始購買量猛增,OS/2似乎大有起飛之勢。然而,人們很快發現了OS/2的眾多問題:

1) OS/2未經過用戶大規模使用,許多基本功能都很欠缺。比如,OS/2居然不支持打印。

2) 雖然有許多軟件廠商跟隨IBM推出了基於OS/2的第三方軟件,但是由於改寫代碼工作量龐大,眾多軟件廠商都沒有選擇跟進。

3) IBM和康柏、戴爾等IBM兼容機廠商有直接競爭關係。新的OS/2試圖強化IBM的控制權,其他IBM兼容機廠商都沒有跟進IBM的OS/2,而是依然和微軟站在了一起。

在經歷了初期的熱潮之後,OS/2並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人們依然在購買微軟的Windows。1992年,IBM發佈了OS/22.0。

單純從功能上講,這一版本比Windows要先進若干年,直到Windows2000才出現了與之相當的產品。

OS/22.0擁有32位的操作系統,強大的面向對象的用戶界面。然而,OS/2的生態系統依然嬴弱,銷量不見起色。

等到1995年,微軟推出劃時代的Windows95,將OS/2徹底擊敗。微軟的Windows95佔據了超過95%的市場份額,蘋果佔據了4%,包括IBM的OS/2在內的其他操作系統僅佔據了1%的市場份額。IBM的OS/2操作系統以失敗告終。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IBM和微軟操作系統之爭的啟示

IBM的OS/2失敗帶來的啟示就是:後來者基本不可能顛覆掉一個已經構建完整的操作系統生態。如果我們把當年的IBM和今天的華為相比較就會發現:

1) IBM在當年的PC機行業擁有更強的實力。IBM是PC機行業的標準制定者,從產品、品牌、技術到行業地位都是最好的。相比之下,華為雖然是國產手機第一大品牌,但是仍然排在蘋果和三星之後,相對實力要遜於當年的IBM。

2) IBM推出的操作系統要領先微軟若干年。而且圖形用戶界面則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用戶體驗,對消費者的觸動更強。華為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能夠實現更快的速度,對用戶的觸動要弱一些。

3) IBM對第三方軟件廠商的吸引力更強。當年的IBM在IT產業具有崇高的地位,眾多的軟件廠商都迷信IBM的實力,願意幫助其開發第三方軟件。如果華為要推出鴻蒙手機操作系統,則海外市場的廠商支持力度很難保證。

在中國市場預計能夠得到眾多國產軟件廠商的大力支持,但是短期內仍然很難建立起媲美安卓的軟件生態供用戶使用。要知道,Android已有超過20億臺設備和超過300萬個應用程序。

因此,我們判斷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時候,推出一個新操作系統會非常困難。既然擁有更強大競爭優勢的IBM仍然輸給了原有操作系統霸主微軟。那麼華為鴻蒙系統用於手機操作系統,預計也很難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未來的市場機遇在哪呢?

1.谷歌讓如日中天的微軟也黯然失色

在微軟已經霸佔了PC機操作系統的時候,後來者如何去做呢?谷歌給出了一個絕佳的答案:尋找新的大機會,在其他人沒有意識到之前搶先佔領,成就自己的偉業。

2006年,中國提出“核高基”專項,重點之一就是操作系統,希望能夠打破微軟的壟斷。一幫國內公司利用Linux為基礎開發出了許多國產操作系統,如紅旗、普華、中標麒麟、思普等,並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谷歌同樣利用Linux在開發一套叫做Android操作系統。開發Android系統的原來公司名字就叫做Android,谷歌公司在2005收購了這個僅成立22月的高科技企業。Android系統也開始由谷歌接手研發,面向手機開發操作系統。

當時市場份額最高的手機操作系統是塞班(Symbian)操作系統。Symbian系統是1999年開始開發的,對手機配置要求不高,省電。根據Gartner的數據,2006年全球交付的智能手機數量達到了7290萬部,Symbian憑藉70%的份額處於市場領導地位。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了iPhone手機,智能手機開啟了新的時代。iPhone手機的大屏、可觸控、上網方便和大量的第三方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也讓Symbian系統黯然失色。相比蘋果手機,Symbian系統存在著一系列的缺陷:

1) 塞班系統不支持多點觸控,適配的仍然是帶鍵盤的功能機;

2) 交互體驗複雜,功能層級多,上網體驗很差。

3) 第三方應用過少,甚至缺乏應用商店;

總之,iPhone手機的出現顛覆了塞班系統。然而,蘋果並沒有開發自家的操作系統給第三方手機廠商,眾多第三方手機廠商迫切需要一款能夠提供類似iPhone體驗的手機操作系統。

谷歌的Android恰好能夠滿足第三方手機廠商的這些需求,它不但能夠提供類似於蘋果手機的用戶體驗,而且Android是開放性、開源、免費、可定製的操作系統,軟件開發者可以自由開發需要的軟件。谷歌還讓android平臺手機可以無縫結合它推出的其他服務,地圖、郵件、搜索等。

2007年11月5日這天,谷歌公司正式向外界展示了這款名為Android的操作系統,並且宣佈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開放手機聯盟,該聯盟裡面包括了Google、中國移動、摩托羅拉、英特爾、高通、三星、意大利電信、西班牙電信、T-Mobile、德州儀器、博通、宏達、NTTDoCoMo等34家廠商。

聯盟裡面包括了全球知名的手機制造商、軟件開發商、電信運營商以及芯片製造商。這一聯盟將支持谷歌發佈的手機操作系統以及應用軟件,將共同開發Android系統的開放源代碼。

2008年10月份,全球首款Android旗艦智能手機T-MobileG1首次正式上市。開放手機聯盟成員Google,T-mobile、HTC共同促成了這款手機的誕生,顯示出聯盟的價值。而後,安卓智能手機迎來爆發式增長。

連原來青睞Symbian的摩托羅拉、索尼都紛紛拋棄了Symbian系統,徹底投入了安卓的懷抱。在谷歌和眾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Android系統很快成為了最主流的操作系統,最終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超過80%的市場份額。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2.方舟編譯器:帶來的是安卓性能提升

當前Android平臺的絕大多數應用是使用Java語言寫的,CPU只能理解彙編指令,因此需要一個虛擬機(VirtualMachine,簡稱VM),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把Java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語言。但是,VM的存在會導致程序運行變慢甚至卡頓,包括VM的統一回收內存垃圾也會帶來卡頓。

華為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繞過了VM。換句話說,通過方舟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下載之前就已經轉化成為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因而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而無需在經過VM的編譯—某種程度上,方舟編譯器是將編譯過程提前到應用開發階段,從而大幅度減少了智能手機和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採用華為編譯器之後,提升效果如下:EMUI9.1僅僅對系統組件SystemServer應用了方舟編譯器之後,系統流暢速度提升了24%,系統響應速度提升了44%;第三方應用(目前採用了新浪微博極速版)的操作流暢度提升了60%。

總之,方舟編譯器的價值是提升了為安卓系統編寫的Java代碼的運行效率。如果華為要另起爐灶做新的操作系統,仍然需要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做大量的代碼重新編譯。因此,希望依靠方舟編譯器實現新操作系統的無縫對接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算在安卓系統內,要想實現方舟編譯器的理想效果,仍然需要一定量的代碼改造。首先需要第三方的應用開發者採用方舟編譯器對自家的App提前進行改造,從而能夠上架華為應用商店。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能夠戰勝安卓麼?

華為的鴻蒙系統比現有安卓系統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然而,操作系統最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搭建,需要大量第三方軟件廠商、開發者和用戶的彼此互動才能夠形成強大的生態系統。

因此,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華為鴻蒙系統能否依託技術優勢搭建起戰勝安卓的生態體系呢?對此,我們可以從操作系統的歷史中尋找借鑑之處。

1.IBM和微軟的操作系統之爭:OS/2的失敗

1981年,IBM發佈了PC機,並開放了整個軟硬件架構。此後,康柏、戴爾等眾多PC機廠商紛紛採用了IBM的接口標準,使得IBM兼容機成為事實上的PC機行業標準。

然而,IBM卻做錯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將PC機的操作系統外包給微軟等公司去做。微軟逐漸在操作系統之爭中勝出,成為幾乎所有IBM兼容機的操作系統。

後來,IBM逐步意識到微軟對自己支配地位的威脅,希望能夠收回對操作系統的控制權。當時的IBM是IT行業的藍色巨人,PC機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有眾多的軟件廠商願意追隨它,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統上編寫軟件。當時看起來,IBM有很大希望能夠拿下操作系統的控制權。

除此之外,IBM的新操作系統還有一項微軟沒有的殺手鐗:圖形用戶界面(GUI)。微軟的操作系統MS-DOS採用輸入指令方式操作,複雜難用。1984年,蘋果率先推出了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受到了用戶的熱捧。而微軟仍然採用老舊的DOS系統。如果能夠抓住機會推出用戶都喜歡的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將帶給了IBM一個超越的機會。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終於,到了1987年,IBM推出了自己的首個操作系統OS/21.0,並在1988年推出了OS/21.1,採用了類似於Mac的華麗GUI。市場反應非常強烈,初始購買量猛增,OS/2似乎大有起飛之勢。然而,人們很快發現了OS/2的眾多問題:

1) OS/2未經過用戶大規模使用,許多基本功能都很欠缺。比如,OS/2居然不支持打印。

2) 雖然有許多軟件廠商跟隨IBM推出了基於OS/2的第三方軟件,但是由於改寫代碼工作量龐大,眾多軟件廠商都沒有選擇跟進。

3) IBM和康柏、戴爾等IBM兼容機廠商有直接競爭關係。新的OS/2試圖強化IBM的控制權,其他IBM兼容機廠商都沒有跟進IBM的OS/2,而是依然和微軟站在了一起。

在經歷了初期的熱潮之後,OS/2並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人們依然在購買微軟的Windows。1992年,IBM發佈了OS/22.0。

單純從功能上講,這一版本比Windows要先進若干年,直到Windows2000才出現了與之相當的產品。

OS/22.0擁有32位的操作系統,強大的面向對象的用戶界面。然而,OS/2的生態系統依然嬴弱,銷量不見起色。

等到1995年,微軟推出劃時代的Windows95,將OS/2徹底擊敗。微軟的Windows95佔據了超過95%的市場份額,蘋果佔據了4%,包括IBM的OS/2在內的其他操作系統僅佔據了1%的市場份額。IBM的OS/2操作系統以失敗告終。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IBM和微軟操作系統之爭的啟示

IBM的OS/2失敗帶來的啟示就是:後來者基本不可能顛覆掉一個已經構建完整的操作系統生態。如果我們把當年的IBM和今天的華為相比較就會發現:

1) IBM在當年的PC機行業擁有更強的實力。IBM是PC機行業的標準制定者,從產品、品牌、技術到行業地位都是最好的。相比之下,華為雖然是國產手機第一大品牌,但是仍然排在蘋果和三星之後,相對實力要遜於當年的IBM。

2) IBM推出的操作系統要領先微軟若干年。而且圖形用戶界面則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用戶體驗,對消費者的觸動更強。華為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能夠實現更快的速度,對用戶的觸動要弱一些。

3) IBM對第三方軟件廠商的吸引力更強。當年的IBM在IT產業具有崇高的地位,眾多的軟件廠商都迷信IBM的實力,願意幫助其開發第三方軟件。如果華為要推出鴻蒙手機操作系統,則海外市場的廠商支持力度很難保證。

在中國市場預計能夠得到眾多國產軟件廠商的大力支持,但是短期內仍然很難建立起媲美安卓的軟件生態供用戶使用。要知道,Android已有超過20億臺設備和超過300萬個應用程序。

因此,我們判斷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時候,推出一個新操作系統會非常困難。既然擁有更強大競爭優勢的IBM仍然輸給了原有操作系統霸主微軟。那麼華為鴻蒙系統用於手機操作系統,預計也很難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未來的市場機遇在哪呢?

1.谷歌讓如日中天的微軟也黯然失色

在微軟已經霸佔了PC機操作系統的時候,後來者如何去做呢?谷歌給出了一個絕佳的答案:尋找新的大機會,在其他人沒有意識到之前搶先佔領,成就自己的偉業。

2006年,中國提出“核高基”專項,重點之一就是操作系統,希望能夠打破微軟的壟斷。一幫國內公司利用Linux為基礎開發出了許多國產操作系統,如紅旗、普華、中標麒麟、思普等,並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谷歌同樣利用Linux在開發一套叫做Android操作系統。開發Android系統的原來公司名字就叫做Android,谷歌公司在2005收購了這個僅成立22月的高科技企業。Android系統也開始由谷歌接手研發,面向手機開發操作系統。

當時市場份額最高的手機操作系統是塞班(Symbian)操作系統。Symbian系統是1999年開始開發的,對手機配置要求不高,省電。根據Gartner的數據,2006年全球交付的智能手機數量達到了7290萬部,Symbian憑藉70%的份額處於市場領導地位。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了iPhone手機,智能手機開啟了新的時代。iPhone手機的大屏、可觸控、上網方便和大量的第三方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也讓Symbian系統黯然失色。相比蘋果手機,Symbian系統存在著一系列的缺陷:

1) 塞班系統不支持多點觸控,適配的仍然是帶鍵盤的功能機;

2) 交互體驗複雜,功能層級多,上網體驗很差。

3) 第三方應用過少,甚至缺乏應用商店;

總之,iPhone手機的出現顛覆了塞班系統。然而,蘋果並沒有開發自家的操作系統給第三方手機廠商,眾多第三方手機廠商迫切需要一款能夠提供類似iPhone體驗的手機操作系統。

谷歌的Android恰好能夠滿足第三方手機廠商的這些需求,它不但能夠提供類似於蘋果手機的用戶體驗,而且Android是開放性、開源、免費、可定製的操作系統,軟件開發者可以自由開發需要的軟件。谷歌還讓android平臺手機可以無縫結合它推出的其他服務,地圖、郵件、搜索等。

2007年11月5日這天,谷歌公司正式向外界展示了這款名為Android的操作系統,並且宣佈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開放手機聯盟,該聯盟裡面包括了Google、中國移動、摩托羅拉、英特爾、高通、三星、意大利電信、西班牙電信、T-Mobile、德州儀器、博通、宏達、NTTDoCoMo等34家廠商。

聯盟裡面包括了全球知名的手機制造商、軟件開發商、電信運營商以及芯片製造商。這一聯盟將支持谷歌發佈的手機操作系統以及應用軟件,將共同開發Android系統的開放源代碼。

2008年10月份,全球首款Android旗艦智能手機T-MobileG1首次正式上市。開放手機聯盟成員Google,T-mobile、HTC共同促成了這款手機的誕生,顯示出聯盟的價值。而後,安卓智能手機迎來爆發式增長。

連原來青睞Symbian的摩托羅拉、索尼都紛紛拋棄了Symbian系統,徹底投入了安卓的懷抱。在谷歌和眾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Android系統很快成為了最主流的操作系統,最終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超過80%的市場份額。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PC操作系統的霸主微軟在此過程中是如何表現的呢?

從實際表現來看,微軟在整個手機時代都是一路處於跟隨者的地位。在Symbian系統佔據優勢的時候,微軟推出了手機操作系統WindowsMobile(簡稱為WM),基本按照Windows的PC版來設計,並將電腦軟件導入到該系統。用戶對此並不太認可,WM處於劣勢地位,Symbian憑藉70%的份額處於市場領導地位。

當iPhone發佈後,微軟發現WM不能滿足需求,將其拋棄,研發了一套新的操作系統。然而,新操作系統姍姍來遲。直到2010年10月21日,微軟才發佈了WindowsPhone(簡稱為WP)。此時,Android已經佔據了明顯優勢,包括第三方手機廠商和軟件廠商的生態佈局已經成型。WP並沒有取得多大進展,就以失敗告終。

在手機操作系統的戰爭中,微軟慘敗給了安卓,基本錯過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比爾.蓋茨後來認為這是他一生中犯得最大的錯誤。正是他的管理不善,給了谷歌推出安卓系統的機會,讓微軟損失了4000億美元。

3.華為鴻蒙系統的未來在下一個大機會

新操作系統最大的機會在於物聯網時代

通過操作系統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操作系統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業。後來者基本沒有機會通過複製前者取得勝利。

要想取得成功,應該像谷歌那樣找到新的大機會,在其他人沒有意識到之前搶先佔領,成就自己的偉業。

當前,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未來新操作系統最大的機會在於物聯網時代。根據孫正義的預測,2010年,平均每個人需要2個物聯網設備,而到了2035年,預計每個人需要100個物聯網設備,總的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1萬億個。而物聯網設備和手機有巨大的差異,需要新的操作系統來支撐。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2.方舟編譯器:帶來的是安卓性能提升

當前Android平臺的絕大多數應用是使用Java語言寫的,CPU只能理解彙編指令,因此需要一個虛擬機(VirtualMachine,簡稱VM),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把Java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語言。但是,VM的存在會導致程序運行變慢甚至卡頓,包括VM的統一回收內存垃圾也會帶來卡頓。

華為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繞過了VM。換句話說,通過方舟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下載之前就已經轉化成為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因而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而無需在經過VM的編譯—某種程度上,方舟編譯器是將編譯過程提前到應用開發階段,從而大幅度減少了智能手機和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採用華為編譯器之後,提升效果如下:EMUI9.1僅僅對系統組件SystemServer應用了方舟編譯器之後,系統流暢速度提升了24%,系統響應速度提升了44%;第三方應用(目前採用了新浪微博極速版)的操作流暢度提升了60%。

總之,方舟編譯器的價值是提升了為安卓系統編寫的Java代碼的運行效率。如果華為要另起爐灶做新的操作系統,仍然需要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做大量的代碼重新編譯。因此,希望依靠方舟編譯器實現新操作系統的無縫對接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算在安卓系統內,要想實現方舟編譯器的理想效果,仍然需要一定量的代碼改造。首先需要第三方的應用開發者採用方舟編譯器對自家的App提前進行改造,從而能夠上架華為應用商店。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能夠戰勝安卓麼?

華為的鴻蒙系統比現有安卓系統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然而,操作系統最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搭建,需要大量第三方軟件廠商、開發者和用戶的彼此互動才能夠形成強大的生態系統。

因此,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華為鴻蒙系統能否依託技術優勢搭建起戰勝安卓的生態體系呢?對此,我們可以從操作系統的歷史中尋找借鑑之處。

1.IBM和微軟的操作系統之爭:OS/2的失敗

1981年,IBM發佈了PC機,並開放了整個軟硬件架構。此後,康柏、戴爾等眾多PC機廠商紛紛採用了IBM的接口標準,使得IBM兼容機成為事實上的PC機行業標準。

然而,IBM卻做錯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將PC機的操作系統外包給微軟等公司去做。微軟逐漸在操作系統之爭中勝出,成為幾乎所有IBM兼容機的操作系統。

後來,IBM逐步意識到微軟對自己支配地位的威脅,希望能夠收回對操作系統的控制權。當時的IBM是IT行業的藍色巨人,PC機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有眾多的軟件廠商願意追隨它,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統上編寫軟件。當時看起來,IBM有很大希望能夠拿下操作系統的控制權。

除此之外,IBM的新操作系統還有一項微軟沒有的殺手鐗:圖形用戶界面(GUI)。微軟的操作系統MS-DOS採用輸入指令方式操作,複雜難用。1984年,蘋果率先推出了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受到了用戶的熱捧。而微軟仍然採用老舊的DOS系統。如果能夠抓住機會推出用戶都喜歡的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將帶給了IBM一個超越的機會。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終於,到了1987年,IBM推出了自己的首個操作系統OS/21.0,並在1988年推出了OS/21.1,採用了類似於Mac的華麗GUI。市場反應非常強烈,初始購買量猛增,OS/2似乎大有起飛之勢。然而,人們很快發現了OS/2的眾多問題:

1) OS/2未經過用戶大規模使用,許多基本功能都很欠缺。比如,OS/2居然不支持打印。

2) 雖然有許多軟件廠商跟隨IBM推出了基於OS/2的第三方軟件,但是由於改寫代碼工作量龐大,眾多軟件廠商都沒有選擇跟進。

3) IBM和康柏、戴爾等IBM兼容機廠商有直接競爭關係。新的OS/2試圖強化IBM的控制權,其他IBM兼容機廠商都沒有跟進IBM的OS/2,而是依然和微軟站在了一起。

在經歷了初期的熱潮之後,OS/2並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人們依然在購買微軟的Windows。1992年,IBM發佈了OS/22.0。

單純從功能上講,這一版本比Windows要先進若干年,直到Windows2000才出現了與之相當的產品。

OS/22.0擁有32位的操作系統,強大的面向對象的用戶界面。然而,OS/2的生態系統依然嬴弱,銷量不見起色。

等到1995年,微軟推出劃時代的Windows95,將OS/2徹底擊敗。微軟的Windows95佔據了超過95%的市場份額,蘋果佔據了4%,包括IBM的OS/2在內的其他操作系統僅佔據了1%的市場份額。IBM的OS/2操作系統以失敗告終。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IBM和微軟操作系統之爭的啟示

IBM的OS/2失敗帶來的啟示就是:後來者基本不可能顛覆掉一個已經構建完整的操作系統生態。如果我們把當年的IBM和今天的華為相比較就會發現:

1) IBM在當年的PC機行業擁有更強的實力。IBM是PC機行業的標準制定者,從產品、品牌、技術到行業地位都是最好的。相比之下,華為雖然是國產手機第一大品牌,但是仍然排在蘋果和三星之後,相對實力要遜於當年的IBM。

2) IBM推出的操作系統要領先微軟若干年。而且圖形用戶界面則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用戶體驗,對消費者的觸動更強。華為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能夠實現更快的速度,對用戶的觸動要弱一些。

3) IBM對第三方軟件廠商的吸引力更強。當年的IBM在IT產業具有崇高的地位,眾多的軟件廠商都迷信IBM的實力,願意幫助其開發第三方軟件。如果華為要推出鴻蒙手機操作系統,則海外市場的廠商支持力度很難保證。

在中國市場預計能夠得到眾多國產軟件廠商的大力支持,但是短期內仍然很難建立起媲美安卓的軟件生態供用戶使用。要知道,Android已有超過20億臺設備和超過300萬個應用程序。

因此,我們判斷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時候,推出一個新操作系統會非常困難。既然擁有更強大競爭優勢的IBM仍然輸給了原有操作系統霸主微軟。那麼華為鴻蒙系統用於手機操作系統,預計也很難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未來的市場機遇在哪呢?

1.谷歌讓如日中天的微軟也黯然失色

在微軟已經霸佔了PC機操作系統的時候,後來者如何去做呢?谷歌給出了一個絕佳的答案:尋找新的大機會,在其他人沒有意識到之前搶先佔領,成就自己的偉業。

2006年,中國提出“核高基”專項,重點之一就是操作系統,希望能夠打破微軟的壟斷。一幫國內公司利用Linux為基礎開發出了許多國產操作系統,如紅旗、普華、中標麒麟、思普等,並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谷歌同樣利用Linux在開發一套叫做Android操作系統。開發Android系統的原來公司名字就叫做Android,谷歌公司在2005收購了這個僅成立22月的高科技企業。Android系統也開始由谷歌接手研發,面向手機開發操作系統。

當時市場份額最高的手機操作系統是塞班(Symbian)操作系統。Symbian系統是1999年開始開發的,對手機配置要求不高,省電。根據Gartner的數據,2006年全球交付的智能手機數量達到了7290萬部,Symbian憑藉70%的份額處於市場領導地位。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了iPhone手機,智能手機開啟了新的時代。iPhone手機的大屏、可觸控、上網方便和大量的第三方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也讓Symbian系統黯然失色。相比蘋果手機,Symbian系統存在著一系列的缺陷:

1) 塞班系統不支持多點觸控,適配的仍然是帶鍵盤的功能機;

2) 交互體驗複雜,功能層級多,上網體驗很差。

3) 第三方應用過少,甚至缺乏應用商店;

總之,iPhone手機的出現顛覆了塞班系統。然而,蘋果並沒有開發自家的操作系統給第三方手機廠商,眾多第三方手機廠商迫切需要一款能夠提供類似iPhone體驗的手機操作系統。

谷歌的Android恰好能夠滿足第三方手機廠商的這些需求,它不但能夠提供類似於蘋果手機的用戶體驗,而且Android是開放性、開源、免費、可定製的操作系統,軟件開發者可以自由開發需要的軟件。谷歌還讓android平臺手機可以無縫結合它推出的其他服務,地圖、郵件、搜索等。

2007年11月5日這天,谷歌公司正式向外界展示了這款名為Android的操作系統,並且宣佈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開放手機聯盟,該聯盟裡面包括了Google、中國移動、摩托羅拉、英特爾、高通、三星、意大利電信、西班牙電信、T-Mobile、德州儀器、博通、宏達、NTTDoCoMo等34家廠商。

聯盟裡面包括了全球知名的手機制造商、軟件開發商、電信運營商以及芯片製造商。這一聯盟將支持谷歌發佈的手機操作系統以及應用軟件,將共同開發Android系統的開放源代碼。

2008年10月份,全球首款Android旗艦智能手機T-MobileG1首次正式上市。開放手機聯盟成員Google,T-mobile、HTC共同促成了這款手機的誕生,顯示出聯盟的價值。而後,安卓智能手機迎來爆發式增長。

連原來青睞Symbian的摩托羅拉、索尼都紛紛拋棄了Symbian系統,徹底投入了安卓的懷抱。在谷歌和眾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Android系統很快成為了最主流的操作系統,最終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超過80%的市場份額。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PC操作系統的霸主微軟在此過程中是如何表現的呢?

從實際表現來看,微軟在整個手機時代都是一路處於跟隨者的地位。在Symbian系統佔據優勢的時候,微軟推出了手機操作系統WindowsMobile(簡稱為WM),基本按照Windows的PC版來設計,並將電腦軟件導入到該系統。用戶對此並不太認可,WM處於劣勢地位,Symbian憑藉70%的份額處於市場領導地位。

當iPhone發佈後,微軟發現WM不能滿足需求,將其拋棄,研發了一套新的操作系統。然而,新操作系統姍姍來遲。直到2010年10月21日,微軟才發佈了WindowsPhone(簡稱為WP)。此時,Android已經佔據了明顯優勢,包括第三方手機廠商和軟件廠商的生態佈局已經成型。WP並沒有取得多大進展,就以失敗告終。

在手機操作系統的戰爭中,微軟慘敗給了安卓,基本錯過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比爾.蓋茨後來認為這是他一生中犯得最大的錯誤。正是他的管理不善,給了谷歌推出安卓系統的機會,讓微軟損失了4000億美元。

3.華為鴻蒙系統的未來在下一個大機會

新操作系統最大的機會在於物聯網時代

通過操作系統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操作系統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業。後來者基本沒有機會通過複製前者取得勝利。

要想取得成功,應該像谷歌那樣找到新的大機會,在其他人沒有意識到之前搶先佔領,成就自己的偉業。

當前,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未來新操作系統最大的機會在於物聯網時代。根據孫正義的預測,2010年,平均每個人需要2個物聯網設備,而到了2035年,預計每個人需要100個物聯網設備,總的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1萬億個。而物聯網設備和手機有巨大的差異,需要新的操作系統來支撐。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微內核系統用於物聯網設備具有諸多優勢之前,我們分析過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

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目前來看,微內核系統天然適合物聯網。微內核的優勢:高安全性、高可靠、高擴展性、高可維護性和支持分佈式計算。這些特徵對物聯網設備來講都非常重要,而且是宏內核系統無法滿足的。因此,微內核系統很有可能成為物聯網時代的操作系統。

"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操作系統是軟件行業的核心環節。在PC機時代,微軟操作系統一家獨大,成為整個PC機時代最大的贏家。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和蘋果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形成了兩家並存的市場格局。受美國製裁影響,近期華為加快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鴻蒙”。鑑於華為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國產手機第一大廠商的行業地位,人們對鴻蒙系統的推出充滿了期待。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

從目前已知信息,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1、微內核;2、方舟編譯器。

1.微內核的技術優勢

目前,安卓系統採用的是宏內核。宏內核是把所有系統服務都放到內核裡,包括文件系統、設備驅動、虛擬內存管理、網絡協議棧等。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隨著操作系統越來越複雜,內核裡面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宏內核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包括以下:

1) 操心繫統代碼量龐大,漏洞防不勝防。以linux2.6內核為例,超過1100萬行代碼。代碼量越大,潛在漏洞量越多。超過1100萬行的代碼帶來的潛在漏洞防不勝防。

2) 大量服務、硬件驅動都在內核中,導致操作系統可擴展性差。由於所有系統服務都在宏內核系統中,要適應不同的硬件需要修改許多系統服務。這導致宏內核系統的適配性很差,尤其是在硬件規格差異極大的物聯網終端上。

於是,微內核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系統服務,其他系統服務統統都放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來實現。比如內核中只保留多進程調度、多進程通信(IPC)等服務。其他系統服務例如文件系統、POSIX服務、網絡協議棧甚至外設驅動都放在了用戶態中來實現。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2.方舟編譯器:帶來的是安卓性能提升

當前Android平臺的絕大多數應用是使用Java語言寫的,CPU只能理解彙編指令,因此需要一個虛擬機(VirtualMachine,簡稱VM),它包含翻譯器和編譯器,把Java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語言。但是,VM的存在會導致程序運行變慢甚至卡頓,包括VM的統一回收內存垃圾也會帶來卡頓。

華為編譯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繞過了VM。換句話說,通過方舟編譯器,開發者的應用在下載之前就已經轉化成為機器可以識別的代碼,因而可以在手機上快速安裝、啟動和運行,而無需在經過VM的編譯—某種程度上,方舟編譯器是將編譯過程提前到應用開發階段,從而大幅度減少了智能手機和操作系統的運行負擔。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按照華為方面的說法,採用華為編譯器之後,提升效果如下:EMUI9.1僅僅對系統組件SystemServer應用了方舟編譯器之後,系統流暢速度提升了24%,系統響應速度提升了44%;第三方應用(目前採用了新浪微博極速版)的操作流暢度提升了60%。

總之,方舟編譯器的價值是提升了為安卓系統編寫的Java代碼的運行效率。如果華為要另起爐灶做新的操作系統,仍然需要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做大量的代碼重新編譯。因此,希望依靠方舟編譯器實現新操作系統的無縫對接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算在安卓系統內,要想實現方舟編譯器的理想效果,仍然需要一定量的代碼改造。首先需要第三方的應用開發者採用方舟編譯器對自家的App提前進行改造,從而能夠上架華為應用商店。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能夠戰勝安卓麼?

華為的鴻蒙系統比現有安卓系統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然而,操作系統最重要的是整個生態系統的搭建,需要大量第三方軟件廠商、開發者和用戶的彼此互動才能夠形成強大的生態系統。

因此,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華為鴻蒙系統能否依託技術優勢搭建起戰勝安卓的生態體系呢?對此,我們可以從操作系統的歷史中尋找借鑑之處。

1.IBM和微軟的操作系統之爭:OS/2的失敗

1981年,IBM發佈了PC機,並開放了整個軟硬件架構。此後,康柏、戴爾等眾多PC機廠商紛紛採用了IBM的接口標準,使得IBM兼容機成為事實上的PC機行業標準。

然而,IBM卻做錯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將PC機的操作系統外包給微軟等公司去做。微軟逐漸在操作系統之爭中勝出,成為幾乎所有IBM兼容機的操作系統。

後來,IBM逐步意識到微軟對自己支配地位的威脅,希望能夠收回對操作系統的控制權。當時的IBM是IT行業的藍色巨人,PC機行業標準的制定者。有眾多的軟件廠商願意追隨它,在新推出的操作系統上編寫軟件。當時看起來,IBM有很大希望能夠拿下操作系統的控制權。

除此之外,IBM的新操作系統還有一項微軟沒有的殺手鐗:圖形用戶界面(GUI)。微軟的操作系統MS-DOS採用輸入指令方式操作,複雜難用。1984年,蘋果率先推出了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受到了用戶的熱捧。而微軟仍然採用老舊的DOS系統。如果能夠抓住機會推出用戶都喜歡的圖形用戶界面的操作系統,將帶給了IBM一個超越的機會。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終於,到了1987年,IBM推出了自己的首個操作系統OS/21.0,並在1988年推出了OS/21.1,採用了類似於Mac的華麗GUI。市場反應非常強烈,初始購買量猛增,OS/2似乎大有起飛之勢。然而,人們很快發現了OS/2的眾多問題:

1) OS/2未經過用戶大規模使用,許多基本功能都很欠缺。比如,OS/2居然不支持打印。

2) 雖然有許多軟件廠商跟隨IBM推出了基於OS/2的第三方軟件,但是由於改寫代碼工作量龐大,眾多軟件廠商都沒有選擇跟進。

3) IBM和康柏、戴爾等IBM兼容機廠商有直接競爭關係。新的OS/2試圖強化IBM的控制權,其他IBM兼容機廠商都沒有跟進IBM的OS/2,而是依然和微軟站在了一起。

在經歷了初期的熱潮之後,OS/2並沒有得到用戶的認可,人們依然在購買微軟的Windows。1992年,IBM發佈了OS/22.0。

單純從功能上講,這一版本比Windows要先進若干年,直到Windows2000才出現了與之相當的產品。

OS/22.0擁有32位的操作系統,強大的面向對象的用戶界面。然而,OS/2的生態系統依然嬴弱,銷量不見起色。

等到1995年,微軟推出劃時代的Windows95,將OS/2徹底擊敗。微軟的Windows95佔據了超過95%的市場份額,蘋果佔據了4%,包括IBM的OS/2在內的其他操作系統僅佔據了1%的市場份額。IBM的OS/2操作系統以失敗告終。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IBM和微軟操作系統之爭的啟示

IBM的OS/2失敗帶來的啟示就是:後來者基本不可能顛覆掉一個已經構建完整的操作系統生態。如果我們把當年的IBM和今天的華為相比較就會發現:

1) IBM在當年的PC機行業擁有更強的實力。IBM是PC機行業的標準制定者,從產品、品牌、技術到行業地位都是最好的。相比之下,華為雖然是國產手機第一大品牌,但是仍然排在蘋果和三星之後,相對實力要遜於當年的IBM。

2) IBM推出的操作系統要領先微軟若干年。而且圖形用戶界面則帶來了完全不同的用戶體驗,對消費者的觸動更強。華為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能夠實現更快的速度,對用戶的觸動要弱一些。

3) IBM對第三方軟件廠商的吸引力更強。當年的IBM在IT產業具有崇高的地位,眾多的軟件廠商都迷信IBM的實力,願意幫助其開發第三方軟件。如果華為要推出鴻蒙手機操作系統,則海外市場的廠商支持力度很難保證。

在中國市場預計能夠得到眾多國產軟件廠商的大力支持,但是短期內仍然很難建立起媲美安卓的軟件生態供用戶使用。要知道,Android已有超過20億臺設備和超過300萬個應用程序。

因此,我們判斷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時候,推出一個新操作系統會非常困難。既然擁有更強大競爭優勢的IBM仍然輸給了原有操作系統霸主微軟。那麼華為鴻蒙系統用於手機操作系統,預計也很難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華為鴻蒙未來的市場機遇在哪呢?

1.谷歌讓如日中天的微軟也黯然失色

在微軟已經霸佔了PC機操作系統的時候,後來者如何去做呢?谷歌給出了一個絕佳的答案:尋找新的大機會,在其他人沒有意識到之前搶先佔領,成就自己的偉業。

2006年,中國提出“核高基”專項,重點之一就是操作系統,希望能夠打破微軟的壟斷。一幫國內公司利用Linux為基礎開發出了許多國產操作系統,如紅旗、普華、中標麒麟、思普等,並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谷歌同樣利用Linux在開發一套叫做Android操作系統。開發Android系統的原來公司名字就叫做Android,谷歌公司在2005收購了這個僅成立22月的高科技企業。Android系統也開始由谷歌接手研發,面向手機開發操作系統。

當時市場份額最高的手機操作系統是塞班(Symbian)操作系統。Symbian系統是1999年開始開發的,對手機配置要求不高,省電。根據Gartner的數據,2006年全球交付的智能手機數量達到了7290萬部,Symbian憑藉70%的份額處於市場領導地位。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007年,蘋果公司發佈了iPhone手機,智能手機開啟了新的時代。iPhone手機的大屏、可觸控、上網方便和大量的第三方應用,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也讓Symbian系統黯然失色。相比蘋果手機,Symbian系統存在著一系列的缺陷:

1) 塞班系統不支持多點觸控,適配的仍然是帶鍵盤的功能機;

2) 交互體驗複雜,功能層級多,上網體驗很差。

3) 第三方應用過少,甚至缺乏應用商店;

總之,iPhone手機的出現顛覆了塞班系統。然而,蘋果並沒有開發自家的操作系統給第三方手機廠商,眾多第三方手機廠商迫切需要一款能夠提供類似iPhone體驗的手機操作系統。

谷歌的Android恰好能夠滿足第三方手機廠商的這些需求,它不但能夠提供類似於蘋果手機的用戶體驗,而且Android是開放性、開源、免費、可定製的操作系統,軟件開發者可以自由開發需要的軟件。谷歌還讓android平臺手機可以無縫結合它推出的其他服務,地圖、郵件、搜索等。

2007年11月5日這天,谷歌公司正式向外界展示了這款名為Android的操作系統,並且宣佈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開放手機聯盟,該聯盟裡面包括了Google、中國移動、摩托羅拉、英特爾、高通、三星、意大利電信、西班牙電信、T-Mobile、德州儀器、博通、宏達、NTTDoCoMo等34家廠商。

聯盟裡面包括了全球知名的手機制造商、軟件開發商、電信運營商以及芯片製造商。這一聯盟將支持谷歌發佈的手機操作系統以及應用軟件,將共同開發Android系統的開放源代碼。

2008年10月份,全球首款Android旗艦智能手機T-MobileG1首次正式上市。開放手機聯盟成員Google,T-mobile、HTC共同促成了這款手機的誕生,顯示出聯盟的價值。而後,安卓智能手機迎來爆發式增長。

連原來青睞Symbian的摩托羅拉、索尼都紛紛拋棄了Symbian系統,徹底投入了安卓的懷抱。在谷歌和眾多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Android系統很快成為了最主流的操作系統,最終佔據了手機操作系統超過80%的市場份額。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2.PC操作系統的霸主微軟在此過程中是如何表現的呢?

從實際表現來看,微軟在整個手機時代都是一路處於跟隨者的地位。在Symbian系統佔據優勢的時候,微軟推出了手機操作系統WindowsMobile(簡稱為WM),基本按照Windows的PC版來設計,並將電腦軟件導入到該系統。用戶對此並不太認可,WM處於劣勢地位,Symbian憑藉70%的份額處於市場領導地位。

當iPhone發佈後,微軟發現WM不能滿足需求,將其拋棄,研發了一套新的操作系統。然而,新操作系統姍姍來遲。直到2010年10月21日,微軟才發佈了WindowsPhone(簡稱為WP)。此時,Android已經佔據了明顯優勢,包括第三方手機廠商和軟件廠商的生態佈局已經成型。WP並沒有取得多大進展,就以失敗告終。

在手機操作系統的戰爭中,微軟慘敗給了安卓,基本錯過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比爾.蓋茨後來認為這是他一生中犯得最大的錯誤。正是他的管理不善,給了谷歌推出安卓系統的機會,讓微軟損失了4000億美元。

3.華為鴻蒙系統的未來在下一個大機會

新操作系統最大的機會在於物聯網時代

通過操作系統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操作系統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業。後來者基本沒有機會通過複製前者取得勝利。

要想取得成功,應該像谷歌那樣找到新的大機會,在其他人沒有意識到之前搶先佔領,成就自己的偉業。

當前,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未來新操作系統最大的機會在於物聯網時代。根據孫正義的預測,2010年,平均每個人需要2個物聯網設備,而到了2035年,預計每個人需要100個物聯網設備,總的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1萬億個。而物聯網設備和手機有巨大的差異,需要新的操作系統來支撐。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微內核系統用於物聯網設備具有諸多優勢之前,我們分析過華為鴻蒙系統採用的是微內核。

相比於宏內核,微內核帶來了很多新的優勢:

1) 高安全性。微內核的代碼量大大減少,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有的微內核僅有1萬行代碼,可以實現形式化證明,從數學上論證代碼的安全性。

2) 高可靠。微內核的內核非常穩定,具有高可靠性。眾多系統服務都運行在用戶態模塊上,並不影響系統穩定性。

3) 高擴展性。由於眾多系統服務都轉移到了用戶態服務模塊上,可以方便地根據終端需求進行按需剪裁和添加,實現了高擴展性。

4) 高可維護性。用戶態模塊可以彼此獨立的啟停、卸載和升級。

5) 支持分佈式計算。用戶態服務模塊都是獨立運行的,天然支持分佈式計算。

目前來看,微內核系統天然適合物聯網。微內核的優勢:高安全性、高可靠、高擴展性、高可維護性和支持分佈式計算。這些特徵對物聯網設備來講都非常重要,而且是宏內核系統無法滿足的。因此,微內核系統很有可能成為物聯網時代的操作系統。

「關注」深度解析華為鴻蒙系統

構建開放的產業生態將是未來的最大挑戰

目前,華為鴻蒙系統首要的事情是尋找新場景落地。隨著5G的部署,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加速融合發展。新技術的應用已經或者即將落地。

華為鴻蒙系統已經蓄勢待發,尋找新的應用場景落地,預計未來將首先在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等場景應用。

未來,華為鴻蒙系統的最大挑戰在於構建開放的生態系統。從谷歌當年構建安卓開放手機聯盟可以看出,一個開放的產業聯盟對操作系統是至關重要的。

在全球產業鏈一體化的今天,爭取全球廠商的鼎力支持,將成為操作系統構建成功的關鍵。雖然華為面臨著美國製裁的不利局面,但是隻要它堅持開放共贏的精神,仍然有可能贏下新操作系統之戰。

(來源:網絡整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