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前幾天晚上,看這本《虎媽戰歌》看到了凌晨。

這本書當初在2011年出版的時候,就曾掀起軒然大波。當時,美國的《華爾街日報》曾表示:“上一次引發如此大規模的討論,還是蘇聯搶在美國前面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時候。”

我想它的火爆,應該是源於它的爭議性。這種爭議,在看書的時候,我就一直有強烈的感受。

一方面,我不太贊同蔡美兒在教育女兒時候的許多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我又對這個女人超強的自律性、執行力和毅力表示出極大的敬佩。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蔡美兒一家的合影)

我想,這本書之所以會引起很多人閱讀後的“極度不適”,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蔡美兒的過於真實。

她幾乎是毫無保留的記錄下了那段和女兒相處的經歷。她的自大、她的狂熱、她為了讓女兒堅持練習樂器的不顧一切、她與女兒最激烈的衝突。

帶著些許自嘲的口吻,她在書中的後半部分也記錄了自己的反思和改變。

就像蔡美兒在採訪中表示,這只是一本記錄自己育兒經歷的“自傳”,而並非育兒指導書,它並不具有模仿性和可複製性。

如果我們暫且把她的兩個女兒考入了頂級大學作為某種成功育兒的結果來看,也依然不能得出“蔡美兒的雞娃之道就是正確的”這樣的結論

這也從某種角度印證了那句話:

育兒,沒有對錯,只有適合。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01

正所謂,雞娃有風險,入坑需謹慎。

"雞”得成功了,就是蔡美兒,就是本科哈佛,碩士耶魯的女兒。

“雞”得失敗了,就是《無聲告白》裡一生都無法擺脫他人期待的莉迪亞;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被考試綁架了的9個孩子。他們被這期待壓得透不過氣來,甚至不惜了結生命與這份沉重決裂。

所以你說,這種育兒方式到底是對還是錯,是好還是壞?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就連蔡美兒自己,都在用自己的經歷證明著:

同樣的育兒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會有不同的結果。

蔡美兒的大女兒索菲婭,生性溫順、乖巧,對於媽媽的安排,不論強度再高壓力再大,她基本上都是非常配合的。所以,絕大部分時間裡,她和媽媽的關係都非常融洽。

就像索菲婭自己所說:

“我沒有反叛,但也沒有遭受虎媽射來的明槍暗箭。在那些成長的日子裡,只要完成鋼琴練習,我幾乎總是可以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在市中心建造溫室,和露露在車裡把蠢朋克(Daft Punk)樂隊的曲子開得震天響,以及逼著男朋友和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電影《指環王》。”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但二女兒露露卻不同。

從兒時,露露就展現出“叫她向東,她偏要向西”的叛逆性格

蔡美兒在書中記錄了她和露露的一段故事。

第一次接觸鋼琴的露露,在鍵盤上胡亂拍擊著。不顧媽媽的提醒和反對,她越拍越重,越拍越興奮。媽媽將她抱下琴凳以阻止她的胡鬧,她卻連蹬帶踹、又哭又鬧著不肯撒手。

就這樣鬧了15分鐘,忍無可忍的蔡美兒把露露帶到了屋外,想要懲罰她一下。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這就是露露,倔強、叛逆。這也是為什麼,當蔡美兒將對待大女兒的那套方法,複製在露露身上時,最終引發了一場“全面升級的核戰爭”

在蔡美兒的高壓練習政策下,小提琴終於從露露的所愛變成了枷鎖。露露撕毀了琴譜,拒絕表演小提琴,和媽媽激烈的爭吵,為了反抗媽媽摔碎了杯子……

最終,蔡美兒不得不對這場拉鋸戰宣告“失敗”,她也明白了,適合大女兒的教育方法,未必適合二女兒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露露大學畢業照)

一個媽生的娃尚且如此,更何況千千萬萬個各不相同的孩子呢?

育兒,說到底,其實也是某種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而這就決定了,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什麼有關育兒的普世真理。

對於一個敏感脆弱、內向慢熱的孩子來說,也許鼓勵和等待能讓他們更好的與這個世界交流;但對於一個生性活潑、喜歡挑戰的孩子來說,也許對他們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更能滿足他們的挑戰欲。

讓孩子走他適合走的路,我想,這也是育兒最難的一部分。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02

不過,我倒並不認同蔡美兒在書中把自己作為“中國媽媽的代表”,又將那種“放任自由”的大撒把式管教方法歸結為西方育兒的典型。

我覺得兩者都過於極端和絕對。

蔡美兒只是在按照西方精英階層的方式“養孩子”,只不過她的方式方法和對“雞娃”踐行的嚴苛,不論在東方和西方都可謂極致。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但蔡美兒有一個觀點,我倒是非常認同:

過分強調對孩子的尊重,把選擇的權利完全交給孩子,結果孩子很輕易地就選擇了放棄。因為沒有什麼人天生就喜歡努力,孩子們也寧願張開雙臂去擁抱輕鬆。

作為父母,最不利於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

讓孩子選擇任何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然後專心致志、全力以赴、堅持不懈地去做。孩子自然就會體驗到,要做好一件事,需要怎樣去做,要努力到何等程度。這個過程本身,就會讓孩子在舉一反三中受益終身。”

最近潼潼開始正式學鋼琴了,在陪她練琴的時候,我更對這段話感同身受。

在潼潼因為彈不好而放聲大哭、擦乾眼淚後一邊抽泣著一邊又重新來過的時候;在她終於彈出讓自己滿意的旋律而開心地圍著我轉圈圈的時候,我都再次堅定了讓她學琴的意義。

如何向著一個目標堅持,如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輕易言棄,這些需要從小培養的品質,的確在孩子習得某項興趣與技能的過程中,一一得到了訓練與培養。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03

當然,我更敬佩的是,蔡美兒強大的內心。

要做到像蔡美兒那樣的高標準、超強度訓練計劃,該有一顆多麼頑強的心臟和一份多麼堅定的意志力,才可以做到365天如一日的堅持陪練。

在蔡美兒看來,“每天練琴半小時、一小時,簡直就是輕鬆愉快的熱身。不停地彈上兩三個小時,那才算得上是練習,才具有一定的難度。”

書裡面有許多場景,都在描寫蔡美兒怎麼和女兒們鬥智鬥勇、威逼利誘,以保證她們每天按時完成練琴計劃。甚至在他們全家外出旅行時,練琴這項任務依然雷打不動。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蔡美兒監督大女兒練琴)

比如蔡美兒一家在芝加哥旅行時,她會提前給萬豪酒店打電話,預定下大宴會廳早晨6點到8點的練習鋼琴時間。

這麼拼,別說考慮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做到,光是讓我去堅持執行,都會覺得有點不太可能。

明明自己已經這麼成功了,還在“雞娃”方面這樣親自參與無比用力,真的不得不讓人佩服。

其實,但凡完完整整的讀完《虎媽戰歌》這本書的人,想必都還是可以感受到,蔡美兒的“雞娃”並不簡簡單單是“辱罵、大吼、壓迫”這些表面的方法,她自有她的一套“智慧”:

1

她不僅對孩子夠狠,也對自己夠狠

蔡美兒是個怎樣的人?她在哈佛法學院成績優秀,後被耶魯大學法學院聘為終身教授,每天在花大量的時間監督、陪伴孩子的同時,依然能抽出時間寫論文、出書、全世界飛去演講…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如此優秀的蔡美兒,到底是怎麼“練成”的?我們先來看看她的一日生活吧:

“清晨五點起床,用半天時間寫作。午後,從耶魯法學院的會議室跑出來,以風馳電掣的速度把女兒從學校接出來開車送到小提琴老師的手裡,再以最快的速度跑回會議室。會議結束後,開車去接女兒。回到家,拿出為女兒記的筆記開始陪女兒練琴。”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果然,雞娃的同時,先請自“雞”!

試想,如果父母一邊打著“王者榮耀”追著劇,一邊吼著孩子:“你為什麼那麼貪玩,還不快去學習!”又如何能有說服力呢?

只有當孩子看到你拼盡全力的樣子,他才能懂得努力和堅持的意義,不是嗎?

2

優秀的家族基因,是孩子重要的“起跑線”

蔡美兒的丈夫是耶魯法學院教授,她的父親畢業於麻省理工大學,在加州伯克利大學任教,被譽為“非線性電路之父”;她的妹妹是哈佛博士,斯坦福的教授;她的婆婆是一位藝術品收藏家;她的奶奶是富商。

無可厚非,如此優秀的家族基因、家庭氛圍、閱歷人脈和學習環境,都讓蔡美兒的兩個女兒提前擁有了“開掛”的人生。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有人甚至打趣說,即便蔡美兒不那麼“硬逼”著孩子,她的兩個女兒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的確,人生不是一場供人研究的實驗,沒有對照組可供分析。如果蔡美兒換一種更加寬鬆自由的方式去養育孩子,女兒們是真的會墮落、一代不如一代,還是會在擁有更美好童年的同時,活得更加優秀、自信呢?

這個答案,誰都不清楚。只是在蔡美兒的心裡,“優秀”一定是一種習慣而不是躺在那裡呼呼大睡就能從天上砸下來的禮物。

3

她發現並信任女兒的天賦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如果看到蔡美兒的成功,就一心按照她的路子去養孩子,並對孩子抱有同樣的熱望,那無疑是在給自己的人生添堵。

畢竟,人家蔡美兒之所以對女兒們有如此高的期待,也並非空穴來風一廂情願。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索菲亞和露露在音樂廳演奏謝幕)

她的大女兒索菲亞,剛剛三歲就能夠閱讀《小婦人》的簡寫本,並能進行簡單的歸納,用中文寫出100字的短文,其中還不包括數字。

在女兒學了一段時間音樂之後,她請了一流的音樂家來測評女兒是否具有音樂天賦。是音樂家的肯定,給了蔡美兒一往無前的勇氣和信心。

只有看到了孩子的天賦,她才能對孩子們的“極限”心知肚明,也才能更加堅定的幫助孩子去挖掘自己的潛能。

4

在雞娃的道路上,她選擇做孩子的戰友

蔡美兒特別讓我佩服的一點,就是她對孩子練琴的“深度參與”。她不僅僅是孩子們的“陪練”,更像一個音樂專業人士,經常能給孩子們提出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見。

而且,在為孩子們選擇音樂老師的時候,蔡美兒不論是在評判還是人脈、資金方面,都體現出了常人無法企及的優勢。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比如,在為女兒選擇鋼琴和小提琴老師時,蔡美兒會從演奏水平、教學方法、與孩子的互動等多方面去對老師做極為細緻的評估;給孩子們挑選啟蒙老師時,都選擇的是世界一流的演奏家;

在露露的個人音樂會前夕,為了讓孩子在度假時也不落下練習和指導,她不惜重金邀請露露的小提琴老師及其男友,按小時付費,同蔡一家一起度假;她還聘請耶魯管弦樂團的成員來給露露做陪練。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蔡美兒為女兒露露做的“陪練”筆記

這樣的“陪練”方式,讓孩子們不僅僅接受到了最嚴格、專業的音樂訓練,也幫助她們領略和感受到了音樂的美好與激情。

這麼看來,蔡美兒才是“雞娃”界的女神啊~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04

當然,佩服歸佩服。我依然無法贊同蔡美兒在練琴時,對待兩個女兒的態度和方法。

辱罵、威脅、賄賂,她都用過。她對女兒說的那些話,有許多連我看了都無法接受。

比如她說她在女兒練琴時的口頭禪是以下三句: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她罵過女兒是“垃圾”,對女兒的嚴厲批評甚至讓在場一起用餐的朋友因為極度不適而提前離席。

比如,她在露露拒絕為爸爸準備生日祝詞時,這樣批評她:“你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恥辱!你難道要帶著自己的錯誤度過自己的餘生嗎?”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比如,為了讓露露練好一首曲子,她會威脅她,不準吃午飯、晚飯,甭想要聖誕節和猶太光明節的禮物,更別說生日禮物。

再比如,她們一家在俄羅斯旅行,而露露拒絕嘗當地的魚子醬時,她這樣羞辱過她: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記得前兩天在整理母親節的話題徵集時,收到了很多類似的留言,都是在講即便自己做了母親之後,也依然無法理解自己的媽媽,當年為什麼如此羞辱、打擊自己的。

“在那樣冷冰冰的話語裡,我真的無法感受到愛是什麼。”

我想,對於我們這些被普遍信奉“打擊教育”的上一代養大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感同身受來的會更加深刻一些吧。

所以,儘管我認同孩子需要“輕推”,需要“監督”,更需要幫助他們從小養成堅持的品格,但我依然希望,在“放任自由”和“辱罵打擊”之間,找到一個更溫和的平衡點

兩個女兒都上了哈佛,“雞娃大師”虎媽的“育兒戰爭”贏了麼?

好在,蔡美兒是一個懂得反省的媽媽。面對露露在青春期的激烈反抗,她也適時收手,將選擇的自由和權利交還給了露露。

在兩個女兒早已習慣“堅持”和“優秀”後,蔡美兒也開始放權讓她們學習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正是她這樣的自省和變化,讓她在這場“育兒戰爭”中贏得了女兒的愛和尊敬。

很多人都曾經懷疑,這樣的高壓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不是會有嚴重的心理陰影?

從現在來看,還真沒有。索菲婭本科哈佛碩士耶魯,研究生畢業後還成了一名軍中二級校尉;露露在哈佛畢業後也打算繼續深造。

兩個女兒除了學業優秀外,性格也開朗活潑自信大方,對待生活“拼盡全力”。她們自己也說,“自信是要靠努力贏來的”,對媽媽充滿感激與敬意。

那從這個結果來看,是不是就可以推導出我們都能用同樣的方式去培養自己的孩子?我想答案自然是“不行”,或者說,我們可以參考“虎媽”那些讓人有啟發和思考的做法,同時也可以選擇不去模仿一些讓我們自己明顯無法接受的行為。

畢竟,媽跟媽是不同的,孩子與孩子也是。

就像蔡美兒自己所說,養育了兩個不同性格的孩子,讓她明白:一定要做一個懂得傾聽的媽媽。

一種育兒方法是否正確,終究還得由自己的孩子們去評判。所以,既然他們是第一次做孩子,我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那就不妨多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再決定下一步該往哪裡走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