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發現佩奇 讀書 布丁媽媽私享會 2019-08-19
"

昨天吃過晚飯,我和孩子正在討論玩什麼的時候,隔壁傳來一陣鄰居臭罵孩子的聲音“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都跟你講過多少遍了,15+15=30,就相當於是15乘以2,怎麼這麼簡單都不會,今天的晚飯也別吃了”,接著就是孩子的一陣啜泣聲。

鄰居孩子今年要上小學,鄰居害怕孩子跟不上,就報了幼小銜接,各種刷題,孩子很乖巧,也跟著爸爸媽媽的節奏,不抱怨,但是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鄰居訓斥孩子的聲音,我有些於心不忍,但礙於情面,不好說什麼,只是為孩子暗暗著急。

鄰居家這種時不時上演的“家庭教育課程”,應該是很多家庭的一個縮影,孩子作業不對,大聲呵斥,孩子這裡不好,進行各種諷刺攻擊,甚至要求孩子在家跟在學校一樣,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的痛苦不堪,這些家長美其名曰“孩子需要規矩”,“配合老師工作”等等。

"

昨天吃過晚飯,我和孩子正在討論玩什麼的時候,隔壁傳來一陣鄰居臭罵孩子的聲音“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都跟你講過多少遍了,15+15=30,就相當於是15乘以2,怎麼這麼簡單都不會,今天的晚飯也別吃了”,接著就是孩子的一陣啜泣聲。

鄰居孩子今年要上小學,鄰居害怕孩子跟不上,就報了幼小銜接,各種刷題,孩子很乖巧,也跟著爸爸媽媽的節奏,不抱怨,但是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鄰居訓斥孩子的聲音,我有些於心不忍,但礙於情面,不好說什麼,只是為孩子暗暗著急。

鄰居家這種時不時上演的“家庭教育課程”,應該是很多家庭的一個縮影,孩子作業不對,大聲呵斥,孩子這裡不好,進行各種諷刺攻擊,甚至要求孩子在家跟在學校一樣,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的痛苦不堪,這些家長美其名曰“孩子需要規矩”,“配合老師工作”等等。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孩子本身學業繁重,哪怕是剛剛上學的小學生,家長就將這種現有教學方式與以前自己上學的經驗結合起來,對孩子苛刻教育,設立“遠大目標”,時不時的對孩子“大開講堂”,各種給孩子補習或者教授一些認為孩子應該掌握的東西,這樣下去會產生幾個危害:

  • 家不像家

家是每個人的歸宿,是可以讓我們忘卻一切繁雜的溫馨港灣,是讓我們心靈得到寬慰的心靈之所,也同樣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父母的過度嚴格,讓親密的親子關係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導致家變得冰冷,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甚至冷漠,好像除了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毫無牽扯。

  • 孩子失去興趣

父母對孩子採取這種嚴格近乎苛刻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可以更好地發揮潛能,殊不知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反而慢慢失去了興趣,包括學習,因為孩子在家感覺到的是與學校一樣甚至超過學校的嚴格。

興趣是一個人做事的前提,不管是學習還是各種其他行為,如果連興趣都要靠這種不合實際的教育進行調整,那也就不算是真正的興趣了。

  • 孩子變得消極

孩子本身屬於活潑、開朗,但是父母的過度要求,讓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只是每天都生活在父母對自己的各種指責與不認可之中。孩子沒有父母的認定,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自然變得消極,甚至破罐子破摔。

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異不夠了解,雖然老師要求家校聯合教育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要對孩子的興趣進行了解,知道孩子的重點在什麼位置。事實上,父母只關注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其他各方面表現,以偏概全,用學習成績掩蓋掉孩子身上所有的發光點。

家庭是孩子精神迴歸的港灣,不像學校那樣嚴格化、標準化,更多的時候,孩子在家庭中更好地放鬆自己的精神,讓自己的天性得到更好地釋放。父母的各種管束條款壓抑了孩子的正常身心發展,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回報。

"

昨天吃過晚飯,我和孩子正在討論玩什麼的時候,隔壁傳來一陣鄰居臭罵孩子的聲音“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都跟你講過多少遍了,15+15=30,就相當於是15乘以2,怎麼這麼簡單都不會,今天的晚飯也別吃了”,接著就是孩子的一陣啜泣聲。

鄰居孩子今年要上小學,鄰居害怕孩子跟不上,就報了幼小銜接,各種刷題,孩子很乖巧,也跟著爸爸媽媽的節奏,不抱怨,但是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鄰居訓斥孩子的聲音,我有些於心不忍,但礙於情面,不好說什麼,只是為孩子暗暗著急。

鄰居家這種時不時上演的“家庭教育課程”,應該是很多家庭的一個縮影,孩子作業不對,大聲呵斥,孩子這裡不好,進行各種諷刺攻擊,甚至要求孩子在家跟在學校一樣,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的痛苦不堪,這些家長美其名曰“孩子需要規矩”,“配合老師工作”等等。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孩子本身學業繁重,哪怕是剛剛上學的小學生,家長就將這種現有教學方式與以前自己上學的經驗結合起來,對孩子苛刻教育,設立“遠大目標”,時不時的對孩子“大開講堂”,各種給孩子補習或者教授一些認為孩子應該掌握的東西,這樣下去會產生幾個危害:

  • 家不像家

家是每個人的歸宿,是可以讓我們忘卻一切繁雜的溫馨港灣,是讓我們心靈得到寬慰的心靈之所,也同樣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父母的過度嚴格,讓親密的親子關係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導致家變得冰冷,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甚至冷漠,好像除了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毫無牽扯。

  • 孩子失去興趣

父母對孩子採取這種嚴格近乎苛刻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可以更好地發揮潛能,殊不知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反而慢慢失去了興趣,包括學習,因為孩子在家感覺到的是與學校一樣甚至超過學校的嚴格。

興趣是一個人做事的前提,不管是學習還是各種其他行為,如果連興趣都要靠這種不合實際的教育進行調整,那也就不算是真正的興趣了。

  • 孩子變得消極

孩子本身屬於活潑、開朗,但是父母的過度要求,讓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只是每天都生活在父母對自己的各種指責與不認可之中。孩子沒有父母的認定,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自然變得消極,甚至破罐子破摔。

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異不夠了解,雖然老師要求家校聯合教育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要對孩子的興趣進行了解,知道孩子的重點在什麼位置。事實上,父母只關注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其他各方面表現,以偏概全,用學習成績掩蓋掉孩子身上所有的發光點。

家庭是孩子精神迴歸的港灣,不像學校那樣嚴格化、標準化,更多的時候,孩子在家庭中更好地放鬆自己的精神,讓自己的天性得到更好地釋放。父母的各種管束條款壓抑了孩子的正常身心發展,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回報。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孩子尋找內心的溫暖,找到真正的人生航向。我們常說身教大於言傳,如果家長創造了一種輕鬆的家庭教育環境,得到的將是孩子迅速的進步。日常中,父母想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映射在孩子這面鏡子中,父母自身不努力又有何資格要求孩子必須努力呢?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決策者,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自己要正,要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展示,才能要求孩子對外展示自身的強有力能力,否則孩子表現差強人意,也是因為父母自身的不作為所致。

孩子在每天與父母的相處之中,看到、聽到甚至感受到的父母的各種行為就是孩子的行為準則,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努力,孩子自然看在眼裡表現很努力,如果父母除了手機別無其他,就不要埋怨孩子天天“不務正業”。

我有個遠方表弟,今年9歲,學習成績一直倒數,表弟父母很著急,就給表弟報了各種輔導班,在家也是各種的批評教育,結果生效甚微,後來一詢問才知道,表弟爸爸是個遊戲迷,晚上下班回來就沙發上一躺開始玩遊戲,美其名曰“放鬆”

表弟心中不平衡,就哀求爸爸給自己玩遊戲,表弟爸爸感覺玩遊戲很正常,就帶著孩子一起玩,導致現在孩子根本就沒有心思學習,天天就盼著放學回家玩遊戲。表弟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沒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孩子用哭鬧各種威脅家長。

後來,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就與表弟父母溝通,一家人加上老師一起出力,並且表弟爸爸也不再玩遊戲,每天陪表弟一起做作業、看書,孩子慢慢的戒掉了遊戲,心思迴歸到正常學習中,家庭關係也變得輕鬆很多。

"

昨天吃過晚飯,我和孩子正在討論玩什麼的時候,隔壁傳來一陣鄰居臭罵孩子的聲音“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都跟你講過多少遍了,15+15=30,就相當於是15乘以2,怎麼這麼簡單都不會,今天的晚飯也別吃了”,接著就是孩子的一陣啜泣聲。

鄰居孩子今年要上小學,鄰居害怕孩子跟不上,就報了幼小銜接,各種刷題,孩子很乖巧,也跟著爸爸媽媽的節奏,不抱怨,但是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鄰居訓斥孩子的聲音,我有些於心不忍,但礙於情面,不好說什麼,只是為孩子暗暗著急。

鄰居家這種時不時上演的“家庭教育課程”,應該是很多家庭的一個縮影,孩子作業不對,大聲呵斥,孩子這裡不好,進行各種諷刺攻擊,甚至要求孩子在家跟在學校一樣,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的痛苦不堪,這些家長美其名曰“孩子需要規矩”,“配合老師工作”等等。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孩子本身學業繁重,哪怕是剛剛上學的小學生,家長就將這種現有教學方式與以前自己上學的經驗結合起來,對孩子苛刻教育,設立“遠大目標”,時不時的對孩子“大開講堂”,各種給孩子補習或者教授一些認為孩子應該掌握的東西,這樣下去會產生幾個危害:

  • 家不像家

家是每個人的歸宿,是可以讓我們忘卻一切繁雜的溫馨港灣,是讓我們心靈得到寬慰的心靈之所,也同樣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父母的過度嚴格,讓親密的親子關係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導致家變得冰冷,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甚至冷漠,好像除了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毫無牽扯。

  • 孩子失去興趣

父母對孩子採取這種嚴格近乎苛刻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可以更好地發揮潛能,殊不知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反而慢慢失去了興趣,包括學習,因為孩子在家感覺到的是與學校一樣甚至超過學校的嚴格。

興趣是一個人做事的前提,不管是學習還是各種其他行為,如果連興趣都要靠這種不合實際的教育進行調整,那也就不算是真正的興趣了。

  • 孩子變得消極

孩子本身屬於活潑、開朗,但是父母的過度要求,讓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只是每天都生活在父母對自己的各種指責與不認可之中。孩子沒有父母的認定,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自然變得消極,甚至破罐子破摔。

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異不夠了解,雖然老師要求家校聯合教育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要對孩子的興趣進行了解,知道孩子的重點在什麼位置。事實上,父母只關注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其他各方面表現,以偏概全,用學習成績掩蓋掉孩子身上所有的發光點。

家庭是孩子精神迴歸的港灣,不像學校那樣嚴格化、標準化,更多的時候,孩子在家庭中更好地放鬆自己的精神,讓自己的天性得到更好地釋放。父母的各種管束條款壓抑了孩子的正常身心發展,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回報。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孩子尋找內心的溫暖,找到真正的人生航向。我們常說身教大於言傳,如果家長創造了一種輕鬆的家庭教育環境,得到的將是孩子迅速的進步。日常中,父母想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映射在孩子這面鏡子中,父母自身不努力又有何資格要求孩子必須努力呢?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決策者,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自己要正,要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展示,才能要求孩子對外展示自身的強有力能力,否則孩子表現差強人意,也是因為父母自身的不作為所致。

孩子在每天與父母的相處之中,看到、聽到甚至感受到的父母的各種行為就是孩子的行為準則,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努力,孩子自然看在眼裡表現很努力,如果父母除了手機別無其他,就不要埋怨孩子天天“不務正業”。

我有個遠方表弟,今年9歲,學習成績一直倒數,表弟父母很著急,就給表弟報了各種輔導班,在家也是各種的批評教育,結果生效甚微,後來一詢問才知道,表弟爸爸是個遊戲迷,晚上下班回來就沙發上一躺開始玩遊戲,美其名曰“放鬆”

表弟心中不平衡,就哀求爸爸給自己玩遊戲,表弟爸爸感覺玩遊戲很正常,就帶著孩子一起玩,導致現在孩子根本就沒有心思學習,天天就盼著放學回家玩遊戲。表弟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沒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孩子用哭鬧各種威脅家長。

後來,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就與表弟父母溝通,一家人加上老師一起出力,並且表弟爸爸也不再玩遊戲,每天陪表弟一起做作業、看書,孩子慢慢的戒掉了遊戲,心思迴歸到正常學習中,家庭關係也變得輕鬆很多。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想要孩子志向高遠,自己首先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學習的模範,否則就不要怪孩子不求上進。

二、區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氛圍的緊張原因主要是出在父母沒有很好區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將之混淆。

其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教育方式、教育主體、教育重點等。學校以知識傳授,提供個人技能為主,家庭則以幫助孩子培養品質、性格為主,家校聯動互補,更好地為孩子服務。

孩子在家庭中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得到撫慰,孩子可能在外受傷,可能在外被歧視,甚至遇到委屈……但不管哪一種,一旦回到家中,這一切都會得到很好的安撫,孩子也會很快的振作起來。

爸爸媽媽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加以區分,更好的對家庭教育環境進行調整,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

"

昨天吃過晚飯,我和孩子正在討論玩什麼的時候,隔壁傳來一陣鄰居臭罵孩子的聲音“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都跟你講過多少遍了,15+15=30,就相當於是15乘以2,怎麼這麼簡單都不會,今天的晚飯也別吃了”,接著就是孩子的一陣啜泣聲。

鄰居孩子今年要上小學,鄰居害怕孩子跟不上,就報了幼小銜接,各種刷題,孩子很乖巧,也跟著爸爸媽媽的節奏,不抱怨,但是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鄰居訓斥孩子的聲音,我有些於心不忍,但礙於情面,不好說什麼,只是為孩子暗暗著急。

鄰居家這種時不時上演的“家庭教育課程”,應該是很多家庭的一個縮影,孩子作業不對,大聲呵斥,孩子這裡不好,進行各種諷刺攻擊,甚至要求孩子在家跟在學校一樣,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的痛苦不堪,這些家長美其名曰“孩子需要規矩”,“配合老師工作”等等。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孩子本身學業繁重,哪怕是剛剛上學的小學生,家長就將這種現有教學方式與以前自己上學的經驗結合起來,對孩子苛刻教育,設立“遠大目標”,時不時的對孩子“大開講堂”,各種給孩子補習或者教授一些認為孩子應該掌握的東西,這樣下去會產生幾個危害:

  • 家不像家

家是每個人的歸宿,是可以讓我們忘卻一切繁雜的溫馨港灣,是讓我們心靈得到寬慰的心靈之所,也同樣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父母的過度嚴格,讓親密的親子關係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導致家變得冰冷,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甚至冷漠,好像除了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毫無牽扯。

  • 孩子失去興趣

父母對孩子採取這種嚴格近乎苛刻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可以更好地發揮潛能,殊不知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反而慢慢失去了興趣,包括學習,因為孩子在家感覺到的是與學校一樣甚至超過學校的嚴格。

興趣是一個人做事的前提,不管是學習還是各種其他行為,如果連興趣都要靠這種不合實際的教育進行調整,那也就不算是真正的興趣了。

  • 孩子變得消極

孩子本身屬於活潑、開朗,但是父母的過度要求,讓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只是每天都生活在父母對自己的各種指責與不認可之中。孩子沒有父母的認定,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自然變得消極,甚至破罐子破摔。

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異不夠了解,雖然老師要求家校聯合教育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要對孩子的興趣進行了解,知道孩子的重點在什麼位置。事實上,父母只關注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其他各方面表現,以偏概全,用學習成績掩蓋掉孩子身上所有的發光點。

家庭是孩子精神迴歸的港灣,不像學校那樣嚴格化、標準化,更多的時候,孩子在家庭中更好地放鬆自己的精神,讓自己的天性得到更好地釋放。父母的各種管束條款壓抑了孩子的正常身心發展,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回報。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孩子尋找內心的溫暖,找到真正的人生航向。我們常說身教大於言傳,如果家長創造了一種輕鬆的家庭教育環境,得到的將是孩子迅速的進步。日常中,父母想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映射在孩子這面鏡子中,父母自身不努力又有何資格要求孩子必須努力呢?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決策者,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自己要正,要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展示,才能要求孩子對外展示自身的強有力能力,否則孩子表現差強人意,也是因為父母自身的不作為所致。

孩子在每天與父母的相處之中,看到、聽到甚至感受到的父母的各種行為就是孩子的行為準則,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努力,孩子自然看在眼裡表現很努力,如果父母除了手機別無其他,就不要埋怨孩子天天“不務正業”。

我有個遠方表弟,今年9歲,學習成績一直倒數,表弟父母很著急,就給表弟報了各種輔導班,在家也是各種的批評教育,結果生效甚微,後來一詢問才知道,表弟爸爸是個遊戲迷,晚上下班回來就沙發上一躺開始玩遊戲,美其名曰“放鬆”

表弟心中不平衡,就哀求爸爸給自己玩遊戲,表弟爸爸感覺玩遊戲很正常,就帶著孩子一起玩,導致現在孩子根本就沒有心思學習,天天就盼著放學回家玩遊戲。表弟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沒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孩子用哭鬧各種威脅家長。

後來,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就與表弟父母溝通,一家人加上老師一起出力,並且表弟爸爸也不再玩遊戲,每天陪表弟一起做作業、看書,孩子慢慢的戒掉了遊戲,心思迴歸到正常學習中,家庭關係也變得輕鬆很多。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想要孩子志向高遠,自己首先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學習的模範,否則就不要怪孩子不求上進。

二、區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氛圍的緊張原因主要是出在父母沒有很好區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將之混淆。

其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教育方式、教育主體、教育重點等。學校以知識傳授,提供個人技能為主,家庭則以幫助孩子培養品質、性格為主,家校聯動互補,更好地為孩子服務。

孩子在家庭中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得到撫慰,孩子可能在外受傷,可能在外被歧視,甚至遇到委屈……但不管哪一種,一旦回到家中,這一切都會得到很好的安撫,孩子也會很快的振作起來。

爸爸媽媽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加以區分,更好的對家庭教育環境進行調整,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三、父母全方面關注孩子

孩子在自己所處年齡段,所作所為都與自身的年齡相匹配,孩子出現一些所謂的“活潑好動”、“不務正業”、“反應遲鈍”等情況,實屬正常。

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不可能那麼容易的就可以變成“人中龍鳳”,還是需要一些磨練與經歷才可以。

學習成績是很多父母的重點關注方向,除了學習以外的其他

事情,很多父母都會拒絕孩子的參與,甚至是為了節省時間,父母自己動手完成,最後評價孩子依然是學習好不好,用智力因素去評判孩子行不行。

出現過很多“高分低能”“生活無法自理”的高智商孩子,他們最終也被生活狠狠打臉,父母判定孩子需要綜合考量而非單一因素,不僅僅一項智商。

爸爸媽媽在日常家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孩子是否體現符合自己所在年齡段的個人行為,是否擁有好的日常行為,是否擁有除學習能力以外的各項能力等,父母並以此判斷孩子綜合素質是否達標。

"

昨天吃過晚飯,我和孩子正在討論玩什麼的時候,隔壁傳來一陣鄰居臭罵孩子的聲音“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都跟你講過多少遍了,15+15=30,就相當於是15乘以2,怎麼這麼簡單都不會,今天的晚飯也別吃了”,接著就是孩子的一陣啜泣聲。

鄰居孩子今年要上小學,鄰居害怕孩子跟不上,就報了幼小銜接,各種刷題,孩子很乖巧,也跟著爸爸媽媽的節奏,不抱怨,但是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鄰居訓斥孩子的聲音,我有些於心不忍,但礙於情面,不好說什麼,只是為孩子暗暗著急。

鄰居家這種時不時上演的“家庭教育課程”,應該是很多家庭的一個縮影,孩子作業不對,大聲呵斥,孩子這裡不好,進行各種諷刺攻擊,甚至要求孩子在家跟在學校一樣,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的痛苦不堪,這些家長美其名曰“孩子需要規矩”,“配合老師工作”等等。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孩子本身學業繁重,哪怕是剛剛上學的小學生,家長就將這種現有教學方式與以前自己上學的經驗結合起來,對孩子苛刻教育,設立“遠大目標”,時不時的對孩子“大開講堂”,各種給孩子補習或者教授一些認為孩子應該掌握的東西,這樣下去會產生幾個危害:

  • 家不像家

家是每個人的歸宿,是可以讓我們忘卻一切繁雜的溫馨港灣,是讓我們心靈得到寬慰的心靈之所,也同樣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父母的過度嚴格,讓親密的親子關係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導致家變得冰冷,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甚至冷漠,好像除了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毫無牽扯。

  • 孩子失去興趣

父母對孩子採取這種嚴格近乎苛刻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可以更好地發揮潛能,殊不知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反而慢慢失去了興趣,包括學習,因為孩子在家感覺到的是與學校一樣甚至超過學校的嚴格。

興趣是一個人做事的前提,不管是學習還是各種其他行為,如果連興趣都要靠這種不合實際的教育進行調整,那也就不算是真正的興趣了。

  • 孩子變得消極

孩子本身屬於活潑、開朗,但是父母的過度要求,讓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只是每天都生活在父母對自己的各種指責與不認可之中。孩子沒有父母的認定,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自然變得消極,甚至破罐子破摔。

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異不夠了解,雖然老師要求家校聯合教育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要對孩子的興趣進行了解,知道孩子的重點在什麼位置。事實上,父母只關注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其他各方面表現,以偏概全,用學習成績掩蓋掉孩子身上所有的發光點。

家庭是孩子精神迴歸的港灣,不像學校那樣嚴格化、標準化,更多的時候,孩子在家庭中更好地放鬆自己的精神,讓自己的天性得到更好地釋放。父母的各種管束條款壓抑了孩子的正常身心發展,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回報。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孩子尋找內心的溫暖,找到真正的人生航向。我們常說身教大於言傳,如果家長創造了一種輕鬆的家庭教育環境,得到的將是孩子迅速的進步。日常中,父母想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映射在孩子這面鏡子中,父母自身不努力又有何資格要求孩子必須努力呢?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決策者,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自己要正,要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展示,才能要求孩子對外展示自身的強有力能力,否則孩子表現差強人意,也是因為父母自身的不作為所致。

孩子在每天與父母的相處之中,看到、聽到甚至感受到的父母的各種行為就是孩子的行為準則,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努力,孩子自然看在眼裡表現很努力,如果父母除了手機別無其他,就不要埋怨孩子天天“不務正業”。

我有個遠方表弟,今年9歲,學習成績一直倒數,表弟父母很著急,就給表弟報了各種輔導班,在家也是各種的批評教育,結果生效甚微,後來一詢問才知道,表弟爸爸是個遊戲迷,晚上下班回來就沙發上一躺開始玩遊戲,美其名曰“放鬆”

表弟心中不平衡,就哀求爸爸給自己玩遊戲,表弟爸爸感覺玩遊戲很正常,就帶著孩子一起玩,導致現在孩子根本就沒有心思學習,天天就盼著放學回家玩遊戲。表弟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沒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孩子用哭鬧各種威脅家長。

後來,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就與表弟父母溝通,一家人加上老師一起出力,並且表弟爸爸也不再玩遊戲,每天陪表弟一起做作業、看書,孩子慢慢的戒掉了遊戲,心思迴歸到正常學習中,家庭關係也變得輕鬆很多。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想要孩子志向高遠,自己首先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學習的模範,否則就不要怪孩子不求上進。

二、區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氛圍的緊張原因主要是出在父母沒有很好區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將之混淆。

其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教育方式、教育主體、教育重點等。學校以知識傳授,提供個人技能為主,家庭則以幫助孩子培養品質、性格為主,家校聯動互補,更好地為孩子服務。

孩子在家庭中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得到撫慰,孩子可能在外受傷,可能在外被歧視,甚至遇到委屈……但不管哪一種,一旦回到家中,這一切都會得到很好的安撫,孩子也會很快的振作起來。

爸爸媽媽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加以區分,更好的對家庭教育環境進行調整,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三、父母全方面關注孩子

孩子在自己所處年齡段,所作所為都與自身的年齡相匹配,孩子出現一些所謂的“活潑好動”、“不務正業”、“反應遲鈍”等情況,實屬正常。

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不可能那麼容易的就可以變成“人中龍鳳”,還是需要一些磨練與經歷才可以。

學習成績是很多父母的重點關注方向,除了學習以外的其他

事情,很多父母都會拒絕孩子的參與,甚至是為了節省時間,父母自己動手完成,最後評價孩子依然是學習好不好,用智力因素去評判孩子行不行。

出現過很多“高分低能”“生活無法自理”的高智商孩子,他們最終也被生活狠狠打臉,父母判定孩子需要綜合考量而非單一因素,不僅僅一項智商。

爸爸媽媽在日常家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孩子是否體現符合自己所在年齡段的個人行為,是否擁有好的日常行為,是否擁有除學習能力以外的各項能力等,父母並以此判斷孩子綜合素質是否達標。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四、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學習不主動,做作業很拖延、墨跡,所以就忍不住的對孩子一通大聲呵斥,希望孩子可以改正,結果發現孩子不但沒有改進反而這種現象更加嚴重,以至於吼叫成了家常便飯。

孩子因自己年齡理解能力有限,對於學習的意義並不是完全瞭解,所以學習這件事變得很被動、不積極。如果家長能夠給孩子營造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受用一生。

  • 學習非死記硬背

爸爸媽媽作為“過來人”,對於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常見“坑”都有自己獨特的“避坑”策略,死記硬背絕對是一個大坑。

孩子在沒有完全理解學習意義的時候,死記硬背絕對是他們認為的最好的方法,弊端就是背的快忘得也快。在學習的時候,父母不妨抓住“記憶規律”,用一種輕鬆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學習提示,慢慢引導孩子思考學習的內涵,並且真正的學會學習。

  • 保證充足休息和鍛鍊

孩子的學習與休息需要成比例,並不是學習時間長就一定能夠得到最大的回報,孩子有自身的成長特點,父母需要遵循孩子個體成長特點,安排孩子的家庭學習時間。

孩子在家學習時,父母需要設立中間小憩時間,並且中午時間最好進行午休,也要注意在特定時間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運動,勞逸結合,有助於孩子精力恢復和注意力的專注,提高學習效率。

  • 以人為鑑找榜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也有自己的榜樣,父母不妨與孩子對夢想進行探討,並就榜樣分析,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更好的匹配孩子現實的學習態度。

"

昨天吃過晚飯,我和孩子正在討論玩什麼的時候,隔壁傳來一陣鄰居臭罵孩子的聲音“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都跟你講過多少遍了,15+15=30,就相當於是15乘以2,怎麼這麼簡單都不會,今天的晚飯也別吃了”,接著就是孩子的一陣啜泣聲。

鄰居孩子今年要上小學,鄰居害怕孩子跟不上,就報了幼小銜接,各種刷題,孩子很乖巧,也跟著爸爸媽媽的節奏,不抱怨,但是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鄰居訓斥孩子的聲音,我有些於心不忍,但礙於情面,不好說什麼,只是為孩子暗暗著急。

鄰居家這種時不時上演的“家庭教育課程”,應該是很多家庭的一個縮影,孩子作業不對,大聲呵斥,孩子這裡不好,進行各種諷刺攻擊,甚至要求孩子在家跟在學校一樣,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的痛苦不堪,這些家長美其名曰“孩子需要規矩”,“配合老師工作”等等。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孩子本身學業繁重,哪怕是剛剛上學的小學生,家長就將這種現有教學方式與以前自己上學的經驗結合起來,對孩子苛刻教育,設立“遠大目標”,時不時的對孩子“大開講堂”,各種給孩子補習或者教授一些認為孩子應該掌握的東西,這樣下去會產生幾個危害:

  • 家不像家

家是每個人的歸宿,是可以讓我們忘卻一切繁雜的溫馨港灣,是讓我們心靈得到寬慰的心靈之所,也同樣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父母的過度嚴格,讓親密的親子關係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導致家變得冰冷,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甚至冷漠,好像除了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毫無牽扯。

  • 孩子失去興趣

父母對孩子採取這種嚴格近乎苛刻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可以更好地發揮潛能,殊不知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反而慢慢失去了興趣,包括學習,因為孩子在家感覺到的是與學校一樣甚至超過學校的嚴格。

興趣是一個人做事的前提,不管是學習還是各種其他行為,如果連興趣都要靠這種不合實際的教育進行調整,那也就不算是真正的興趣了。

  • 孩子變得消極

孩子本身屬於活潑、開朗,但是父母的過度要求,讓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只是每天都生活在父母對自己的各種指責與不認可之中。孩子沒有父母的認定,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自然變得消極,甚至破罐子破摔。

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異不夠了解,雖然老師要求家校聯合教育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要對孩子的興趣進行了解,知道孩子的重點在什麼位置。事實上,父母只關注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其他各方面表現,以偏概全,用學習成績掩蓋掉孩子身上所有的發光點。

家庭是孩子精神迴歸的港灣,不像學校那樣嚴格化、標準化,更多的時候,孩子在家庭中更好地放鬆自己的精神,讓自己的天性得到更好地釋放。父母的各種管束條款壓抑了孩子的正常身心發展,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回報。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孩子尋找內心的溫暖,找到真正的人生航向。我們常說身教大於言傳,如果家長創造了一種輕鬆的家庭教育環境,得到的將是孩子迅速的進步。日常中,父母想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映射在孩子這面鏡子中,父母自身不努力又有何資格要求孩子必須努力呢?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決策者,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自己要正,要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展示,才能要求孩子對外展示自身的強有力能力,否則孩子表現差強人意,也是因為父母自身的不作為所致。

孩子在每天與父母的相處之中,看到、聽到甚至感受到的父母的各種行為就是孩子的行為準則,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努力,孩子自然看在眼裡表現很努力,如果父母除了手機別無其他,就不要埋怨孩子天天“不務正業”。

我有個遠方表弟,今年9歲,學習成績一直倒數,表弟父母很著急,就給表弟報了各種輔導班,在家也是各種的批評教育,結果生效甚微,後來一詢問才知道,表弟爸爸是個遊戲迷,晚上下班回來就沙發上一躺開始玩遊戲,美其名曰“放鬆”

表弟心中不平衡,就哀求爸爸給自己玩遊戲,表弟爸爸感覺玩遊戲很正常,就帶著孩子一起玩,導致現在孩子根本就沒有心思學習,天天就盼著放學回家玩遊戲。表弟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沒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孩子用哭鬧各種威脅家長。

後來,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就與表弟父母溝通,一家人加上老師一起出力,並且表弟爸爸也不再玩遊戲,每天陪表弟一起做作業、看書,孩子慢慢的戒掉了遊戲,心思迴歸到正常學習中,家庭關係也變得輕鬆很多。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想要孩子志向高遠,自己首先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學習的模範,否則就不要怪孩子不求上進。

二、區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氛圍的緊張原因主要是出在父母沒有很好區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將之混淆。

其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教育方式、教育主體、教育重點等。學校以知識傳授,提供個人技能為主,家庭則以幫助孩子培養品質、性格為主,家校聯動互補,更好地為孩子服務。

孩子在家庭中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得到撫慰,孩子可能在外受傷,可能在外被歧視,甚至遇到委屈……但不管哪一種,一旦回到家中,這一切都會得到很好的安撫,孩子也會很快的振作起來。

爸爸媽媽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加以區分,更好的對家庭教育環境進行調整,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三、父母全方面關注孩子

孩子在自己所處年齡段,所作所為都與自身的年齡相匹配,孩子出現一些所謂的“活潑好動”、“不務正業”、“反應遲鈍”等情況,實屬正常。

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不可能那麼容易的就可以變成“人中龍鳳”,還是需要一些磨練與經歷才可以。

學習成績是很多父母的重點關注方向,除了學習以外的其他

事情,很多父母都會拒絕孩子的參與,甚至是為了節省時間,父母自己動手完成,最後評價孩子依然是學習好不好,用智力因素去評判孩子行不行。

出現過很多“高分低能”“生活無法自理”的高智商孩子,他們最終也被生活狠狠打臉,父母判定孩子需要綜合考量而非單一因素,不僅僅一項智商。

爸爸媽媽在日常家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孩子是否體現符合自己所在年齡段的個人行為,是否擁有好的日常行為,是否擁有除學習能力以外的各項能力等,父母並以此判斷孩子綜合素質是否達標。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四、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學習不主動,做作業很拖延、墨跡,所以就忍不住的對孩子一通大聲呵斥,希望孩子可以改正,結果發現孩子不但沒有改進反而這種現象更加嚴重,以至於吼叫成了家常便飯。

孩子因自己年齡理解能力有限,對於學習的意義並不是完全瞭解,所以學習這件事變得很被動、不積極。如果家長能夠給孩子營造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受用一生。

  • 學習非死記硬背

爸爸媽媽作為“過來人”,對於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常見“坑”都有自己獨特的“避坑”策略,死記硬背絕對是一個大坑。

孩子在沒有完全理解學習意義的時候,死記硬背絕對是他們認為的最好的方法,弊端就是背的快忘得也快。在學習的時候,父母不妨抓住“記憶規律”,用一種輕鬆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學習提示,慢慢引導孩子思考學習的內涵,並且真正的學會學習。

  • 保證充足休息和鍛鍊

孩子的學習與休息需要成比例,並不是學習時間長就一定能夠得到最大的回報,孩子有自身的成長特點,父母需要遵循孩子個體成長特點,安排孩子的家庭學習時間。

孩子在家學習時,父母需要設立中間小憩時間,並且中午時間最好進行午休,也要注意在特定時間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運動,勞逸結合,有助於孩子精力恢復和注意力的專注,提高學習效率。

  • 以人為鑑找榜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也有自己的榜樣,父母不妨與孩子對夢想進行探討,並就榜樣分析,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更好的匹配孩子現實的學習態度。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也將自己的夢想與榜樣分享給孩子,告訴孩子如何選擇一個有益的榜樣激勵自己,以及夢想該如何接近一直到實現。孩子在這些良好家庭氛圍中,自然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努力向前。

五、幫助孩子學會抓重點

孩子學習遇到障礙,不一定是智商不足,還可能是因為孩子沒有真正的入門,自然就會顯得“比較笨”甚至“與眾不同”。

父母恨鐵不成鋼,自然在家庭中不免出現一些不好的行為。如果父母引導孩子學會尋找學習的重點與關鍵點,學習自然會變得事半功倍。

  • 教孩子預習尋找重點

老師每堂課前都會有預習,很多孩子並不知道預習的作用是什麼,爸爸媽媽需要幫助孩子瞭解預習,並通過預習抓住每節課的重點內容,在老師真正講課的時候,孩子可以很好的對照自己的預習情況,更好的對課程重點進行理解、強化,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 帶孩子學會自問自答

孩子受限於自己對外界的認識與理解,自然會有很多的問題產生。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家長不要急於將答案一次性告知孩子,反而應該教會孩子進行自我思考與回答。

父母先對問問題的孩子進行正面肯定,鼓勵他們問問題的態度,激發孩子內在的好奇,然後引導孩子對自己提的問題進行思考,是不是可以通過一些其他方式得到解答。父母一定不要在意孩子提的問題是否幼稚或毫無價值,當然更不要嘲笑孩子,讓孩子的天性得到更好地發揮。

  • 引導孩子學會觀察

生活不缺少新鮮,需要的是多一雙會觀察的眼睛,家長如果只是強迫孩子專心於學習,不關心外界的任何風吹草動,這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各個方面都具有相通性,看似只是觀察生活,實則觀察的小技巧可以歸結到對人的情緒觀察,對外界反應的觀察等等,有助於孩子養成細心、認真的態度。

"

昨天吃過晚飯,我和孩子正在討論玩什麼的時候,隔壁傳來一陣鄰居臭罵孩子的聲音“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都跟你講過多少遍了,15+15=30,就相當於是15乘以2,怎麼這麼簡單都不會,今天的晚飯也別吃了”,接著就是孩子的一陣啜泣聲。

鄰居孩子今年要上小學,鄰居害怕孩子跟不上,就報了幼小銜接,各種刷題,孩子很乖巧,也跟著爸爸媽媽的節奏,不抱怨,但是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鄰居訓斥孩子的聲音,我有些於心不忍,但礙於情面,不好說什麼,只是為孩子暗暗著急。

鄰居家這種時不時上演的“家庭教育課程”,應該是很多家庭的一個縮影,孩子作業不對,大聲呵斥,孩子這裡不好,進行各種諷刺攻擊,甚至要求孩子在家跟在學校一樣,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孩子的痛苦不堪,這些家長美其名曰“孩子需要規矩”,“配合老師工作”等等。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孩子本身學業繁重,哪怕是剛剛上學的小學生,家長就將這種現有教學方式與以前自己上學的經驗結合起來,對孩子苛刻教育,設立“遠大目標”,時不時的對孩子“大開講堂”,各種給孩子補習或者教授一些認為孩子應該掌握的東西,這樣下去會產生幾個危害:

  • 家不像家

家是每個人的歸宿,是可以讓我們忘卻一切繁雜的溫馨港灣,是讓我們心靈得到寬慰的心靈之所,也同樣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父母的過度嚴格,讓親密的親子關係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導致家變得冰冷,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甚至冷漠,好像除了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毫無牽扯。

  • 孩子失去興趣

父母對孩子採取這種嚴格近乎苛刻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可以更好地發揮潛能,殊不知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反而慢慢失去了興趣,包括學習,因為孩子在家感覺到的是與學校一樣甚至超過學校的嚴格。

興趣是一個人做事的前提,不管是學習還是各種其他行為,如果連興趣都要靠這種不合實際的教育進行調整,那也就不算是真正的興趣了。

  • 孩子變得消極

孩子本身屬於活潑、開朗,但是父母的過度要求,讓他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只是每天都生活在父母對自己的各種指責與不認可之中。孩子沒有父母的認定,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自然變得消極,甚至破罐子破摔。

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就是父母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異不夠了解,雖然老師要求家校聯合教育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要對孩子的興趣進行了解,知道孩子的重點在什麼位置。事實上,父母只關注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其他各方面表現,以偏概全,用學習成績掩蓋掉孩子身上所有的發光點。

家庭是孩子精神迴歸的港灣,不像學校那樣嚴格化、標準化,更多的時候,孩子在家庭中更好地放鬆自己的精神,讓自己的天性得到更好地釋放。父母的各種管束條款壓抑了孩子的正常身心發展,自然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回報。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孩子尋找內心的溫暖,找到真正的人生航向。我們常說身教大於言傳,如果家長創造了一種輕鬆的家庭教育環境,得到的將是孩子迅速的進步。日常中,父母想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一、父母以身作則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都被映射在孩子這面鏡子中,父母自身不努力又有何資格要求孩子必須努力呢?

父母作為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決策者,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自己要正,要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展示,才能要求孩子對外展示自身的強有力能力,否則孩子表現差強人意,也是因為父母自身的不作為所致。

孩子在每天與父母的相處之中,看到、聽到甚至感受到的父母的各種行為就是孩子的行為準則,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努力,孩子自然看在眼裡表現很努力,如果父母除了手機別無其他,就不要埋怨孩子天天“不務正業”。

我有個遠方表弟,今年9歲,學習成績一直倒數,表弟父母很著急,就給表弟報了各種輔導班,在家也是各種的批評教育,結果生效甚微,後來一詢問才知道,表弟爸爸是個遊戲迷,晚上下班回來就沙發上一躺開始玩遊戲,美其名曰“放鬆”

表弟心中不平衡,就哀求爸爸給自己玩遊戲,表弟爸爸感覺玩遊戲很正常,就帶著孩子一起玩,導致現在孩子根本就沒有心思學習,天天就盼著放學回家玩遊戲。表弟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沒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孩子用哭鬧各種威脅家長。

後來,老師知道了這件事,就與表弟父母溝通,一家人加上老師一起出力,並且表弟爸爸也不再玩遊戲,每天陪表弟一起做作業、看書,孩子慢慢的戒掉了遊戲,心思迴歸到正常學習中,家庭關係也變得輕鬆很多。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想要孩子志向高遠,自己首先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學習的模範,否則就不要怪孩子不求上進。

二、區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氛圍的緊張原因主要是出在父母沒有很好區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將之混淆。

其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教育方式、教育主體、教育重點等。學校以知識傳授,提供個人技能為主,家庭則以幫助孩子培養品質、性格為主,家校聯動互補,更好地為孩子服務。

孩子在家庭中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得到撫慰,孩子可能在外受傷,可能在外被歧視,甚至遇到委屈……但不管哪一種,一旦回到家中,這一切都會得到很好的安撫,孩子也會很快的振作起來。

爸爸媽媽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加以區分,更好的對家庭教育環境進行調整,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三、父母全方面關注孩子

孩子在自己所處年齡段,所作所為都與自身的年齡相匹配,孩子出現一些所謂的“活潑好動”、“不務正業”、“反應遲鈍”等情況,實屬正常。

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不可能那麼容易的就可以變成“人中龍鳳”,還是需要一些磨練與經歷才可以。

學習成績是很多父母的重點關注方向,除了學習以外的其他

事情,很多父母都會拒絕孩子的參與,甚至是為了節省時間,父母自己動手完成,最後評價孩子依然是學習好不好,用智力因素去評判孩子行不行。

出現過很多“高分低能”“生活無法自理”的高智商孩子,他們最終也被生活狠狠打臉,父母判定孩子需要綜合考量而非單一因素,不僅僅一項智商。

爸爸媽媽在日常家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孩子是否體現符合自己所在年齡段的個人行為,是否擁有好的日常行為,是否擁有除學習能力以外的各項能力等,父母並以此判斷孩子綜合素質是否達標。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四、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學習不主動,做作業很拖延、墨跡,所以就忍不住的對孩子一通大聲呵斥,希望孩子可以改正,結果發現孩子不但沒有改進反而這種現象更加嚴重,以至於吼叫成了家常便飯。

孩子因自己年齡理解能力有限,對於學習的意義並不是完全瞭解,所以學習這件事變得很被動、不積極。如果家長能夠給孩子營造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受用一生。

  • 學習非死記硬背

爸爸媽媽作為“過來人”,對於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常見“坑”都有自己獨特的“避坑”策略,死記硬背絕對是一個大坑。

孩子在沒有完全理解學習意義的時候,死記硬背絕對是他們認為的最好的方法,弊端就是背的快忘得也快。在學習的時候,父母不妨抓住“記憶規律”,用一種輕鬆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學習提示,慢慢引導孩子思考學習的內涵,並且真正的學會學習。

  • 保證充足休息和鍛鍊

孩子的學習與休息需要成比例,並不是學習時間長就一定能夠得到最大的回報,孩子有自身的成長特點,父母需要遵循孩子個體成長特點,安排孩子的家庭學習時間。

孩子在家學習時,父母需要設立中間小憩時間,並且中午時間最好進行午休,也要注意在特定時間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運動,勞逸結合,有助於孩子精力恢復和注意力的專注,提高學習效率。

  • 以人為鑑找榜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也有自己的榜樣,父母不妨與孩子對夢想進行探討,並就榜樣分析,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更好的匹配孩子現實的學習態度。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父母也將自己的夢想與榜樣分享給孩子,告訴孩子如何選擇一個有益的榜樣激勵自己,以及夢想該如何接近一直到實現。孩子在這些良好家庭氛圍中,自然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努力向前。

五、幫助孩子學會抓重點

孩子學習遇到障礙,不一定是智商不足,還可能是因為孩子沒有真正的入門,自然就會顯得“比較笨”甚至“與眾不同”。

父母恨鐵不成鋼,自然在家庭中不免出現一些不好的行為。如果父母引導孩子學會尋找學習的重點與關鍵點,學習自然會變得事半功倍。

  • 教孩子預習尋找重點

老師每堂課前都會有預習,很多孩子並不知道預習的作用是什麼,爸爸媽媽需要幫助孩子瞭解預習,並通過預習抓住每節課的重點內容,在老師真正講課的時候,孩子可以很好的對照自己的預習情況,更好的對課程重點進行理解、強化,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 帶孩子學會自問自答

孩子受限於自己對外界的認識與理解,自然會有很多的問題產生。當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家長不要急於將答案一次性告知孩子,反而應該教會孩子進行自我思考與回答。

父母先對問問題的孩子進行正面肯定,鼓勵他們問問題的態度,激發孩子內在的好奇,然後引導孩子對自己提的問題進行思考,是不是可以通過一些其他方式得到解答。父母一定不要在意孩子提的問題是否幼稚或毫無價值,當然更不要嘲笑孩子,讓孩子的天性得到更好地發揮。

  • 引導孩子學會觀察

生活不缺少新鮮,需要的是多一雙會觀察的眼睛,家長如果只是強迫孩子專心於學習,不關心外界的任何風吹草動,這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各個方面都具有相通性,看似只是觀察生活,實則觀察的小技巧可以歸結到對人的情緒觀察,對外界反應的觀察等等,有助於孩子養成細心、認真的態度。

溫馨家庭不是“課堂”,父母須知背後危害,5招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孩子如同一顆小樹苗,需要長成參天大樹需要吸收各種精華,而良好的家庭氛圍就如同陽光,激發小樹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能,茁壯成長。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一時的急躁、吵鬧等教育方式並不能解決孩子真正的問題,反而用春風化雨般滋潤孩子心田,更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

家,是孩子正常啟航的碼頭,孩子想要前行,需要的是父母不過分的愛與支持,以及父母適當放手的自由,而不是孩子的“第二課堂”。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用愛分享育兒經驗。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