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


"


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瓜媽的話】今年5月14日,是伯克利的畢業典禮。Connie媽媽在飛往伯克利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之前,在媽媽群裡做了下面的真誠分享。她說:“我今天講的基本都是我在培養孩子方面的一些失誤。”

“我覺得我孩子沒有體會到伯克利的好處;我孩子原來吹薩克斯,大學時候也帶去了,但四年一次也沒有吹過,我覺得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媽媽的話振聾發聵。“美國的教育的確是最先進的,而且也是現在美國是世界老大的原因。然而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時候,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


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瓜媽的話】今年5月14日,是伯克利的畢業典禮。Connie媽媽在飛往伯克利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之前,在媽媽群裡做了下面的真誠分享。她說:“我今天講的基本都是我在培養孩子方面的一些失誤。”

“我覺得我孩子沒有體會到伯克利的好處;我孩子原來吹薩克斯,大學時候也帶去了,但四年一次也沒有吹過,我覺得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媽媽的話振聾發聵。“美國的教育的確是最先進的,而且也是現在美國是世界老大的原因。然而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時候,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我今天講的基本都是我在培養孩子方面的一些失誤。

其實到美國去留學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兒,我覺得留學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留學前的學業和申請的準備,第二部分是在美國的學習和畢業後的發展。

我孩子現在伯克利讀大四,5.14畢業典禮。他學的大專業是生物,具體專業是免疫和神經科學,他準備申請醫學院,準備考MCAT。

大家知道,在美國申請醫學院是非常難的,申上以後據我所知接下來大概還有四個考試;MCAT整整考7.5小時,孩子早上7:50進去,吃的也沒有準備,哪知道中間不能出來,一直考到下午才結束。

那麼在留學前的學業和申請準備我覺得我是做得相當不錯的,申請做得應該是相當優秀的,但出去以後的學習我覺得就完全處於一種失控狀態。

我記得4年前,2012年十月份,我去開家長會,發現孩子不像入學時那樣興奮了,似乎也不像原來那麼陽光(平時很陽光的孩子),他主要給我抱怨兩件事:

第一是他不該去讀伯克利,因為孩子出國前就想好要學生物專業,未來想考醫學院,當臨床外科醫生,但我當時非常武斷,讓他選擇了伯克利,他給我抱怨的主要原因:第1點他在伯克利GPA不高,他說如果我要去文理學院,GPA可能會比較高。他的GPA只有3.5,按說生物非常難,有75%的孩子都讀不下來,按說3.5也不算低了,但如果申請醫學院,就遠遠不夠了,一般都要3.8-3.9,但因為在伯克利競爭比較激烈,所以他的成績不高。(當時還有一個文理學院錄取了他,半獎)。

當然了,這也是他為自己成績不高找的一個藉口,但也說明了一些問題,第一個失誤呢,我覺得大家在選校的時候,要認真考慮孩子的想法,聽孩子的意見,選擇一個比較適合他未來發展的學校,而且最好能早定專業,對孩子未來發展會好一些。

第二個失誤呢,就是我去開家長會的時候,孩子給我講“伯克利的老師不會講課”,沒有教材,整天都是需要自己上網查資料;老師上課什麼都不講,比如一節課叫“人體感知”課,老師就拿鉛筆挨個扎孩子手心,然後要求回去寫一篇文章。還有一個教授挺有名的,就每個週四在學校主通道上示威遊行,孩子覺得不理解,說“這個教授是怎麼回事兒啊,他有什麼想法啊”,但他也沒有說去了解一下,問一問。

這說明什麼呢,其實伯克利是一個相當優秀的學校,本科公立排名第一,那麼,如果孩子認為不適合他,一定有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其實,我當時和大家的想法一樣,在留學之前,覺得學業和申請非常重要,但對於之後的畢業打算在去念書的時候考慮並不是那麼多。

伯克利,我可以給大家大概說一下,言論自由的發起就是在伯克利,他實際上是孕育了一種嬉皮文化,《畢業生》的背景就是在伯克利,它實際上一種多元化,學術為主,甚至專門有一棟樓,就是大三大四孩子給低年級孩子講課。伯克利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大學,有72位諾獎得主,它也沒有清規戒律,教授就是大學,教授決定授課內容,甚至有諾獎得主給大家上課。

那麼,這樣一所學校,我孩子就說人家教授不會講課,其實我孩子學的這個專業,在世界排第八,但我覺得我孩子沒有體會到伯克利的好處;我孩子原來吹薩克斯,大學時候也帶去了,但四年一次也沒有吹過,我覺得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我孩子大一的時候住學校宿舍,當時舍友是兩個美國孩子,其實他當時走的時候的想法是要融入美國社會,但到大二的時候,搬出宿舍以後,他還是和中國人合租了。他原來的美國室友,兩個學生都參加兄弟會,每週五到週日都在外面玩。他就說這兩個外國孩子比較“二”,但就這兩個比較“二”的孩子,一個入學的時候AP英美文學考到5分,另一個還經常和我孩子討論哲學,問老子、孔子等一些事情。

"


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瓜媽的話】今年5月14日,是伯克利的畢業典禮。Connie媽媽在飛往伯克利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之前,在媽媽群裡做了下面的真誠分享。她說:“我今天講的基本都是我在培養孩子方面的一些失誤。”

“我覺得我孩子沒有體會到伯克利的好處;我孩子原來吹薩克斯,大學時候也帶去了,但四年一次也沒有吹過,我覺得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媽媽的話振聾發聵。“美國的教育的確是最先進的,而且也是現在美國是世界老大的原因。然而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時候,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我今天講的基本都是我在培養孩子方面的一些失誤。

其實到美國去留學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兒,我覺得留學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留學前的學業和申請的準備,第二部分是在美國的學習和畢業後的發展。

我孩子現在伯克利讀大四,5.14畢業典禮。他學的大專業是生物,具體專業是免疫和神經科學,他準備申請醫學院,準備考MCAT。

大家知道,在美國申請醫學院是非常難的,申上以後據我所知接下來大概還有四個考試;MCAT整整考7.5小時,孩子早上7:50進去,吃的也沒有準備,哪知道中間不能出來,一直考到下午才結束。

那麼在留學前的學業和申請準備我覺得我是做得相當不錯的,申請做得應該是相當優秀的,但出去以後的學習我覺得就完全處於一種失控狀態。

我記得4年前,2012年十月份,我去開家長會,發現孩子不像入學時那樣興奮了,似乎也不像原來那麼陽光(平時很陽光的孩子),他主要給我抱怨兩件事:

第一是他不該去讀伯克利,因為孩子出國前就想好要學生物專業,未來想考醫學院,當臨床外科醫生,但我當時非常武斷,讓他選擇了伯克利,他給我抱怨的主要原因:第1點他在伯克利GPA不高,他說如果我要去文理學院,GPA可能會比較高。他的GPA只有3.5,按說生物非常難,有75%的孩子都讀不下來,按說3.5也不算低了,但如果申請醫學院,就遠遠不夠了,一般都要3.8-3.9,但因為在伯克利競爭比較激烈,所以他的成績不高。(當時還有一個文理學院錄取了他,半獎)。

當然了,這也是他為自己成績不高找的一個藉口,但也說明了一些問題,第一個失誤呢,我覺得大家在選校的時候,要認真考慮孩子的想法,聽孩子的意見,選擇一個比較適合他未來發展的學校,而且最好能早定專業,對孩子未來發展會好一些。

第二個失誤呢,就是我去開家長會的時候,孩子給我講“伯克利的老師不會講課”,沒有教材,整天都是需要自己上網查資料;老師上課什麼都不講,比如一節課叫“人體感知”課,老師就拿鉛筆挨個扎孩子手心,然後要求回去寫一篇文章。還有一個教授挺有名的,就每個週四在學校主通道上示威遊行,孩子覺得不理解,說“這個教授是怎麼回事兒啊,他有什麼想法啊”,但他也沒有說去了解一下,問一問。

這說明什麼呢,其實伯克利是一個相當優秀的學校,本科公立排名第一,那麼,如果孩子認為不適合他,一定有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其實,我當時和大家的想法一樣,在留學之前,覺得學業和申請非常重要,但對於之後的畢業打算在去念書的時候考慮並不是那麼多。

伯克利,我可以給大家大概說一下,言論自由的發起就是在伯克利,他實際上是孕育了一種嬉皮文化,《畢業生》的背景就是在伯克利,它實際上一種多元化,學術為主,甚至專門有一棟樓,就是大三大四孩子給低年級孩子講課。伯克利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大學,有72位諾獎得主,它也沒有清規戒律,教授就是大學,教授決定授課內容,甚至有諾獎得主給大家上課。

那麼,這樣一所學校,我孩子就說人家教授不會講課,其實我孩子學的這個專業,在世界排第八,但我覺得我孩子沒有體會到伯克利的好處;我孩子原來吹薩克斯,大學時候也帶去了,但四年一次也沒有吹過,我覺得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我孩子大一的時候住學校宿舍,當時舍友是兩個美國孩子,其實他當時走的時候的想法是要融入美國社會,但到大二的時候,搬出宿舍以後,他還是和中國人合租了。他原來的美國室友,兩個學生都參加兄弟會,每週五到週日都在外面玩。他就說這兩個外國孩子比較“二”,但就這兩個比較“二”的孩子,一個入學的時候AP英美文學考到5分,另一個還經常和我孩子討論哲學,問老子、孔子等一些事情。

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通過這件事,我的感覺就是其實他沒有接受美國的價值觀,他根本不瞭解美國社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然後他在大三大四回國的時候又面臨國內的一些情況。

他在國內,有次開車遇到有人碰瓷,訛他500元,他也看不慣,一方面,他了解一些美國的東西,但另一方面他的思維又不完整,他又不能非常理性地看待這些差異,所以,就像他自己說的,在伯克利四年非常孤獨,不快樂。我說,藍天白雲海岸多美啊,早上跑跑步,但孩子說天天學習到凌晨2-3點,這些都享受不到。

孩子在美國養了兩隻貓,因為孤獨。而且我瞭解國外大多數留學生最終也是和中國人在一起,而且大三大四就紛紛開始處對象,陷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其實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第一代移民很辛苦,我覺得這辛苦的關鍵的就在於他們對美國的價值觀不理解,而且很多也看不慣,所以我孩子現在不想留在美國,研究生準備考悉尼醫學院。

我覺得美國的教育的確是最先進的,而且也是現在美國是世界老大的原因。然而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時候,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我現在反思,我在這方面的準備得非常不好。

我覺得這種準備不是說考託福、SAT,送到美國名校就完事兒了,也不是大家所擔心的語言適應問題,我覺得這種準備除了價值觀以外,最主要的是思維。這種思維是什麼呢?

孩子4年前出國前,我們請了紐大的教授來給他們上課。當時想的是因為寫作在國外挺困難的,文科課程難度大,於是請教授來講,教授開出30多本文學書單,很多都沒有看過,我也有些沒有看過,孩子更多沒有看過,於是趕緊補,就發現他的思維很幼稚,很多都看不懂,比如《紅字》這本書,他根本就不能理解。他的理解僅限於好人和壞人,非常幼稚。

我那時候就發現孩子的思維跟不上,因為國內高中的孩子普遍閱讀量跟不上。當時還抱著僥倖的心理,想著反正是學理工科嘛,我們就靠技術吃飯,有沒有思維無所謂,但這4年下來,我對孩子的瞭解或者他的表現我覺得孩子的思維不行,他這方面太欠缺了,孩子從小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其實這種準備就是閱讀。

上面講了這兩點,那麼第一個就是我們臨走之前要做的準備,就是要了解美國價值觀,今年的新SAT要考文獻了,非常好。因為文獻就是美國的政治,你可以瞭解美國的政體和其總體思路,甚至會考到聯邦文集中的一些節選,你就會了解他的憲法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會產生這麼先進的憲法,200多年後還有指導意義,為什麼美國如此強大,都是有原因的。

這些孩子都得從頭開始學一遍,包括建國文獻,包括美國憲法,一些總統的講話,在這次新SAT考試中都會涉及到。

那麼還有就是閱讀,閱讀當中其實就是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新SAT的閱讀文章就是考批判性思維,而批判性思維簡而言之就是“開明接受,理性質疑,邏輯推理”,不是說知道這幾個字就有了批判思維,必須建立在大量閱讀基礎之上,其實我們也能有個感覺,在國外讀高中的孩子,當然有些孩子非常不錯,大量閱讀之後思維建立起來了。但另一些孩子也在和美國孩子一樣大量讀小說,但為什麼他的閱讀能力還是不行,有些孩子假期回國補習SAT,,你會發現他的思維當中是有漏洞的。

為什麼在國外也跟著大家讀小說,思維還是跟不上呢,就是這部分孩子在閱讀的時候,沒有經過精讀這一部分,小說是泛讀。泛讀應該建立在精讀之上。精讀是什麼呢?就是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地讀,不是逐字逐句翻譯,要考慮段落的主旨句,也就是“main idea”是什麼,是以什麼樣的寫作方式來支持他的主旨句,然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其實英語和漢語很大的最大的差異就是邏輯性。然後我們很多孩子,不論高中還是大小,其實是不瞭解這個差異性。

有了精讀,再加上泛讀,我們才能夠逐步建立批判性思維,未來孩子考GMAT、MCAT、GRE等等,都需要考到批判性思維的閱讀。國外的本科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社會責任感的學生,這也是創新的基礎,這也是美國為什麼能產生這麼多諾獎得主的原因。

那麼在國外教育中,其實我們大家都不滿足於國內的應試教育,覺得太死板,那麼我們到國外究竟應該去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我一個已定居美國的朋友前幾天回來講座,就談到美國的本科教育是建立思維,研究生是掌握技能,博士是改變世界。

我覺得假如我們真想出去學習,真應抱著學習思維,改變世界的想法,而不僅僅是掌握一門技能,我原來也是抱著掌握技能的想法,但其實這樣就是一個大技工,其實我們應該儘量和國外的思維接軌,學習他們的思維。

這樣的話,未來在自己的國家裡,我們的孩子才可能有創新意識,如果僅僅是為了掌握一門技術的話,國內和國外沒有大的差別,最大的區別應該是思維。要培養這種思維的前提就是大量閱讀。國外的高中生都要讀100、200本書,但我們國內孩子,閱讀太缺乏,你就會發現孩子比較幼稚,沒有自己的思維,辨別不出一些東西,不能站在比較高的角度看問題。

那麼我們大量的閱讀、受教育,目的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的目的就是能寬容地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社會,這樣我們就能活得不那麼“擰巴”,把一切都看得比較透徹,這樣活得不累,能快樂一些。新SAT閱讀有一篇節選自卡夫卡的文章《變形記》,講一個人變成甲蟲之後,最終被家人拋棄了,我們很多孩子看了很有感悟,正是因為看到了人性的惡,所以能更加珍惜人性的善良。

"


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瓜媽的話】今年5月14日,是伯克利的畢業典禮。Connie媽媽在飛往伯克利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之前,在媽媽群裡做了下面的真誠分享。她說:“我今天講的基本都是我在培養孩子方面的一些失誤。”

“我覺得我孩子沒有體會到伯克利的好處;我孩子原來吹薩克斯,大學時候也帶去了,但四年一次也沒有吹過,我覺得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媽媽的話振聾發聵。“美國的教育的確是最先進的,而且也是現在美國是世界老大的原因。然而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時候,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我今天講的基本都是我在培養孩子方面的一些失誤。

其實到美國去留學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兒,我覺得留學大概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留學前的學業和申請的準備,第二部分是在美國的學習和畢業後的發展。

我孩子現在伯克利讀大四,5.14畢業典禮。他學的大專業是生物,具體專業是免疫和神經科學,他準備申請醫學院,準備考MCAT。

大家知道,在美國申請醫學院是非常難的,申上以後據我所知接下來大概還有四個考試;MCAT整整考7.5小時,孩子早上7:50進去,吃的也沒有準備,哪知道中間不能出來,一直考到下午才結束。

那麼在留學前的學業和申請準備我覺得我是做得相當不錯的,申請做得應該是相當優秀的,但出去以後的學習我覺得就完全處於一種失控狀態。

我記得4年前,2012年十月份,我去開家長會,發現孩子不像入學時那樣興奮了,似乎也不像原來那麼陽光(平時很陽光的孩子),他主要給我抱怨兩件事:

第一是他不該去讀伯克利,因為孩子出國前就想好要學生物專業,未來想考醫學院,當臨床外科醫生,但我當時非常武斷,讓他選擇了伯克利,他給我抱怨的主要原因:第1點他在伯克利GPA不高,他說如果我要去文理學院,GPA可能會比較高。他的GPA只有3.5,按說生物非常難,有75%的孩子都讀不下來,按說3.5也不算低了,但如果申請醫學院,就遠遠不夠了,一般都要3.8-3.9,但因為在伯克利競爭比較激烈,所以他的成績不高。(當時還有一個文理學院錄取了他,半獎)。

當然了,這也是他為自己成績不高找的一個藉口,但也說明了一些問題,第一個失誤呢,我覺得大家在選校的時候,要認真考慮孩子的想法,聽孩子的意見,選擇一個比較適合他未來發展的學校,而且最好能早定專業,對孩子未來發展會好一些。

第二個失誤呢,就是我去開家長會的時候,孩子給我講“伯克利的老師不會講課”,沒有教材,整天都是需要自己上網查資料;老師上課什麼都不講,比如一節課叫“人體感知”課,老師就拿鉛筆挨個扎孩子手心,然後要求回去寫一篇文章。還有一個教授挺有名的,就每個週四在學校主通道上示威遊行,孩子覺得不理解,說“這個教授是怎麼回事兒啊,他有什麼想法啊”,但他也沒有說去了解一下,問一問。

這說明什麼呢,其實伯克利是一個相當優秀的學校,本科公立排名第一,那麼,如果孩子認為不適合他,一定有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其實,我當時和大家的想法一樣,在留學之前,覺得學業和申請非常重要,但對於之後的畢業打算在去念書的時候考慮並不是那麼多。

伯克利,我可以給大家大概說一下,言論自由的發起就是在伯克利,他實際上是孕育了一種嬉皮文化,《畢業生》的背景就是在伯克利,它實際上一種多元化,學術為主,甚至專門有一棟樓,就是大三大四孩子給低年級孩子講課。伯克利是一所非常優秀的大學,有72位諾獎得主,它也沒有清規戒律,教授就是大學,教授決定授課內容,甚至有諾獎得主給大家上課。

那麼,這樣一所學校,我孩子就說人家教授不會講課,其實我孩子學的這個專業,在世界排第八,但我覺得我孩子沒有體會到伯克利的好處;我孩子原來吹薩克斯,大學時候也帶去了,但四年一次也沒有吹過,我覺得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我孩子大一的時候住學校宿舍,當時舍友是兩個美國孩子,其實他當時走的時候的想法是要融入美國社會,但到大二的時候,搬出宿舍以後,他還是和中國人合租了。他原來的美國室友,兩個學生都參加兄弟會,每週五到週日都在外面玩。他就說這兩個外國孩子比較“二”,但就這兩個比較“二”的孩子,一個入學的時候AP英美文學考到5分,另一個還經常和我孩子討論哲學,問老子、孔子等一些事情。

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通過這件事,我的感覺就是其實他沒有接受美國的價值觀,他根本不瞭解美國社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然後他在大三大四回國的時候又面臨國內的一些情況。

他在國內,有次開車遇到有人碰瓷,訛他500元,他也看不慣,一方面,他了解一些美國的東西,但另一方面他的思維又不完整,他又不能非常理性地看待這些差異,所以,就像他自己說的,在伯克利四年非常孤獨,不快樂。我說,藍天白雲海岸多美啊,早上跑跑步,但孩子說天天學習到凌晨2-3點,這些都享受不到。

孩子在美國養了兩隻貓,因為孤獨。而且我瞭解國外大多數留學生最終也是和中國人在一起,而且大三大四就紛紛開始處對象,陷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其實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第一代移民很辛苦,我覺得這辛苦的關鍵的就在於他們對美國的價值觀不理解,而且很多也看不慣,所以我孩子現在不想留在美國,研究生準備考悉尼醫學院。

我覺得美國的教育的確是最先進的,而且也是現在美國是世界老大的原因。然而在接受這種教育的時候,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我現在反思,我在這方面的準備得非常不好。

我覺得這種準備不是說考託福、SAT,送到美國名校就完事兒了,也不是大家所擔心的語言適應問題,我覺得這種準備除了價值觀以外,最主要的是思維。這種思維是什麼呢?

孩子4年前出國前,我們請了紐大的教授來給他們上課。當時想的是因為寫作在國外挺困難的,文科課程難度大,於是請教授來講,教授開出30多本文學書單,很多都沒有看過,我也有些沒有看過,孩子更多沒有看過,於是趕緊補,就發現他的思維很幼稚,很多都看不懂,比如《紅字》這本書,他根本就不能理解。他的理解僅限於好人和壞人,非常幼稚。

我那時候就發現孩子的思維跟不上,因為國內高中的孩子普遍閱讀量跟不上。當時還抱著僥倖的心理,想著反正是學理工科嘛,我們就靠技術吃飯,有沒有思維無所謂,但這4年下來,我對孩子的瞭解或者他的表現我覺得孩子的思維不行,他這方面太欠缺了,孩子從小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其實這種準備就是閱讀。

上面講了這兩點,那麼第一個就是我們臨走之前要做的準備,就是要了解美國價值觀,今年的新SAT要考文獻了,非常好。因為文獻就是美國的政治,你可以瞭解美國的政體和其總體思路,甚至會考到聯邦文集中的一些節選,你就會了解他的憲法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會產生這麼先進的憲法,200多年後還有指導意義,為什麼美國如此強大,都是有原因的。

這些孩子都得從頭開始學一遍,包括建國文獻,包括美國憲法,一些總統的講話,在這次新SAT考試中都會涉及到。

那麼還有就是閱讀,閱讀當中其實就是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新SAT的閱讀文章就是考批判性思維,而批判性思維簡而言之就是“開明接受,理性質疑,邏輯推理”,不是說知道這幾個字就有了批判思維,必須建立在大量閱讀基礎之上,其實我們也能有個感覺,在國外讀高中的孩子,當然有些孩子非常不錯,大量閱讀之後思維建立起來了。但另一些孩子也在和美國孩子一樣大量讀小說,但為什麼他的閱讀能力還是不行,有些孩子假期回國補習SAT,,你會發現他的思維當中是有漏洞的。

為什麼在國外也跟著大家讀小說,思維還是跟不上呢,就是這部分孩子在閱讀的時候,沒有經過精讀這一部分,小說是泛讀。泛讀應該建立在精讀之上。精讀是什麼呢?就是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地讀,不是逐字逐句翻譯,要考慮段落的主旨句,也就是“main idea”是什麼,是以什麼樣的寫作方式來支持他的主旨句,然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其實英語和漢語很大的最大的差異就是邏輯性。然後我們很多孩子,不論高中還是大小,其實是不瞭解這個差異性。

有了精讀,再加上泛讀,我們才能夠逐步建立批判性思維,未來孩子考GMAT、MCAT、GRE等等,都需要考到批判性思維的閱讀。國外的本科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社會責任感的學生,這也是創新的基礎,這也是美國為什麼能產生這麼多諾獎得主的原因。

那麼在國外教育中,其實我們大家都不滿足於國內的應試教育,覺得太死板,那麼我們到國外究竟應該去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我一個已定居美國的朋友前幾天回來講座,就談到美國的本科教育是建立思維,研究生是掌握技能,博士是改變世界。

我覺得假如我們真想出去學習,真應抱著學習思維,改變世界的想法,而不僅僅是掌握一門技能,我原來也是抱著掌握技能的想法,但其實這樣就是一個大技工,其實我們應該儘量和國外的思維接軌,學習他們的思維。

這樣的話,未來在自己的國家裡,我們的孩子才可能有創新意識,如果僅僅是為了掌握一門技術的話,國內和國外沒有大的差別,最大的區別應該是思維。要培養這種思維的前提就是大量閱讀。國外的高中生都要讀100、200本書,但我們國內孩子,閱讀太缺乏,你就會發現孩子比較幼稚,沒有自己的思維,辨別不出一些東西,不能站在比較高的角度看問題。

那麼我們大量的閱讀、受教育,目的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的目的就是能寬容地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社會,這樣我們就能活得不那麼“擰巴”,把一切都看得比較透徹,這樣活得不累,能快樂一些。新SAT閱讀有一篇節選自卡夫卡的文章《變形記》,講一個人變成甲蟲之後,最終被家人拋棄了,我們很多孩子看了很有感悟,正是因為看到了人性的惡,所以能更加珍惜人性的善良。

這四年我孩子沒有適應伯克利,伯克利也沒有記住他


我記得有一個孩子是聖地亞哥的博士,他說他博導說過一句話,什麼是博士?就是讓人類在你的努力下能前進一小步。我覺得這個就是所說的一個創新,改變世界。

在近現代的一百多個發明中,連一個曲別針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我們其實在享受著別人的發明給我們帶來的成果,享受著別人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我們中國人也應該想,我們能給世界前進一小步做出什麼貢獻。當然我現在是後知後覺了。

但我這次去參加孩子畢業典禮,我也會和他好好談一談,現在應該也不算太晚,我們也抓緊時間,好好看一看書,其實未來他什麼樣子現在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我們往往想的是孩子18歲能考上什麼樣的大學,但我現在認為我們更應該關心孩子35歲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他和他的孩子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我孩子很小時候寫過一首小詩:媽媽說我是天才,我想說我不是;媽媽說我是笨蛋,我說我不是……我想說,媽媽,我就是你的兒子。

其實我也想對我家孩子說,不管他能改變世界(當然這樣更好),或者僅能養家餬口,還是到最後一無是處,我都想說,我永遠是你的媽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