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他們在為中國聾兒唱響“愛的分貝”

中國有1.2億人存在聽力障礙,7歲以下聾兒有20萬。如果他們在7歲前得到治療,康復率可超過90%。“愛的分貝”,讓聾兒聽——聽見愛,聽見夢,聽見聲音。

你聽,他們在為中國聾兒唱響“愛的分貝”


王娟

“愛的分貝”聯合發起人,

常務副理事長兼祕書長

像做企業一樣做公益調研

今年,“愛的分貝”五週歲。在紀念活動上,“愛的分貝”資助康復的第一對雙胞胎澎澎、灝灝做開場主持,臺下,是李修平、魯健、姚雪松、季小軍、陳捷、張泉靈、郎永淳、春妮等知名主持人。

孩子在臺上字正腔圓,臺下的名主持們笑意殷殷,他們的參與就這樣改變著聽障孩子的命運。

“愛的分貝”祕書長王娟幾乎見證了澎澎、灝灝的整個康復過程,他們是她下決心做聽力障礙兒童項目的重要原因。

那年,王娟在思源基金會下屬的一個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公益機構幫忙,主要捐贈人因經濟狀況不再全額出資,她不忍放棄這個已經開始的事業,決定重新選擇資助方向。

第一次見到澎澎、灝灝的媽媽,是在一個聾兒康復中心,她對王娟說,你再晚來一天,我就回去了,因為沒錢了。

這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故事。一對秦皇島的年輕夫妻,結婚七年後生下了雙胞胎兒子,歡喜的時刻如此短暫:兩個孩子都沒能通過聽力篩查!夫妻倆傾盡所有給兒子配了助聽器,卻沒有任何進展。一次次尋醫問藥,終於得到權威回答:這是極重度聽力障礙,助聽器根本無效,必須植入人工耳蝸,兩個孩子的費用最少40萬元。媽媽被擊垮了,那天如果不是她父親及時打來電話,她幾乎要帶著孩子們輕生。

幸運的是,在秦皇島一家媒體報道後,他們獲得了一筆40萬元的匿名捐款,兩個孩子成功手術。但萬里長征路只走了一半,聽的問題解決了,要學會說話,必須通過專業的康復訓練。於是,爸爸負責打工掙錢,媽媽帶兩歲多的孩子來北京康復。一天又一天,她終於迎來了那兩個幸福的瞬間。

一天晚上,她叫他們的名字,孩子突然舉手答應了一聲“哎”,媽媽淚如泉湧,我的孩子能聽見能答應了!她向所有借給她錢的親朋報喜,打完了電話卡里的全部30元錢。另一個傍晚,她帶兒子在租住的小區散步,突然他們叫了她一聲媽媽,她抱著孩子嚎啕大哭,給老公打去電話。老公說,我明天就來,我要聽他們叫爸爸。她一咬牙,你不能來,省下路費,好好掙錢。

此刻正是康復的關鍵時期,他們欠了一個多月的費用,再也借不到錢了。王娟說,你既然遇到我了,就不能讓你走,我們給你想辦法。

“愛的分貝”項目還未正式啟動,她拿出自己收藏的唐卡,在微博上發起拍賣。在一輪又一輪的競拍之後,一位廣東人以18800元拍得。另一位始終在競價的上海人私信王娟,網絡沒信號了所以沒拍到,既然那個家庭需要錢,他願意另出5000元幫助他們。令王娟感動的是,廣東人竟也私信她說,如果上海那位先生實在喜歡唐卡,他願意送給他。

這也許就是做公益的意義,總能有這樣溫暖的時刻。

那兩萬多元錢,不只幫助澎澎、灝灝完成了康復,還有一部分用於兩個孩子的生活。“是這個家庭讓我下定決心要做這個項目,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幾乎所有聽力障礙家庭所面臨的困難:信息不通暢,治療被延誤,不知道怎麼找到對的醫院和對的醫生,以至於走了彎路,白買了助聽器;家長砸鍋賣鐵好不容易解決了孩子聽的問題,卻沒錢進行康復,有的家長甚至不知道康復的重要性。”

王娟得知,雖然國家有耳蝸植入免費手術及術後康復支持,但中國每年有三萬個聽障兒童出生,國家項目只能惠及三四千人。調研,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我完全用的是企業那套方法,像做商業計劃書一樣,瞭解政策環境,調查受益人群現狀如何,面臨什麼困難,有哪些公益機構在做,政府有什麼補貼,康復中心什麼樣,醫院和醫生是什麼狀態……”在細緻的調研之後,“愛的分貝”確定了自己第一輪資助項目:面向7歲以下的極重度聽障兒童,提供10萬元以下的耳蝸植入手術救助;為7歲以下的貧困聽障兒童提供部分語言康復訓練學費。

每年33小時的陪伴

你聽,他們在為中國聾兒唱響“愛的分貝”


“愛的分貝”於2012年3月2日啟動,演員郭曉東和歌手周筆暢是形象大使,三十多位理事則全部是電視臺電臺的主持人、播音員。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畢業、又在央視做過主持人的王娟,利用自己的資源,讓一群“擁有中國最好的聲音的人,共同幫助無聲世界裡的孩子”。理事們現場宣讀承諾書:每年拿出33個小時服務於聽力障礙孩子。

王娟說,讓理事們瞭解受助人群的困境,付出時間服務和陪伴比捐錢更重要。直到今天,每個理事也只是“愛的分貝”的小額捐贈人——每月在公益平臺上捐50元,沒有壓力,卻已形成習慣。

運行五年多,每位理事都兌現了承諾。

每三個月,理事們開一次評審會。“我們的救助流程是,家長去網站下載申請表,填好寄到辦公室。由項目部初審,和家長電話溝通,之後派出志願者走訪家庭,瞭解信息的真實性。同時把家長寄來的孩子的醫學檢查報告拿給專家看,以確定是否適合手術,所有資料彙總後上評審會。”

公正、透明是公益的生命,為了防止所謂的“走後門”,基金會規定,理事事先不接觸受助人,接觸過受助人的則不參加評審;同時要求項目部的工作人員只做信息的搬運工,不要做任何加工,不摻雜個人情感,只提供事實。

評審會制度讓理事們瞭解所有可能受助的孩子的情況,年齡、住址、家庭、聽力損失程度……據此投出自己寶貴的一票。“有爭議的,我們會再派出志願者重訪,之後將評審結果公示。所有提交過完整資料的家長,100天之內一定會知道結果。”

在剛剛開過的評審會上,理事們審查了近兩百個孩子的資料,有六十多個孩子獲得了耳蝸植入手術的救助,還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將得到康復資助。

在評審會之外,理事們一直在用自己的專長服務,他們錄製聽書節目,給孩子們講書、上認知課,幫助孩子康復。他們參與“讓愛的分貝響亮”全球華語名主播公益朗誦會,“門票全部捐出,很多人自己買票請朋友來看。”

參與度越深,理事們越無法置身事外,張泉靈建議“愛的分貝”增加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項目,郎永淳主動對接國際知名商超企業,幫助開發聽力障礙兒童畫作衍生產品。

志願者是“愛的分貝”的重要力量之一,“對志願者,我們從招募到培訓,都有標準化的管理流程,我都想挑戰一下ISO900認證了。”王娟笑起來。她一直在強調,“愛的分貝”是一群人在做的事情。

愛是可以被延續的

你聽,他們在為中國聾兒唱響“愛的分貝”


王娟和玉石雕刻藝術家本心是在“愛的分貝”兩週年的紀念活動上認識的。本心是路遇,看到活動現場的大屏幕上正在播放聾兒的故事,眼淚瞬間模糊了雙眼。這位兩個孩子的媽媽找到活動主持人王娟,提出想為聾兒做點事。之後,本心在“愛的分貝”慈善晚宴上捐過收藏品和作品,還將每年售出的第一件作品百分之五十的收入捐出。去年的沙龍展,她又捐出了全部銷售額的百分之二十五。她成了“愛的分貝”公益委員會成員。今年9月,她要在北京舉辦一場玉石飾品發佈會——“發現漢澤西·秀”,屆時,銷售額的百分之十以及三件作品的拍賣款將全部捐給“愛的分貝”。

這是做公益的魅力,總能遇到感動的人和事。

澎澎、灝灝的媽媽在孩子康復期間,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貼水鑽的活,從微博中看到王娟要去青島資助一個叫淇淇的單親孩子做手術,打來電話說,我掙了600元錢,給孩子買衣服還剩下400元,我想託你帶200元給淇淇。淇淇的耳蝸植入手術成功,王娟又收到了淇淇媽媽寄來的淇淇以前用的助聽器,請她捐給有需要的孩子。

至今,很多貧困聾兒的家長都時不時會在公益平臺上悄悄捐出50元錢。在後臺看到他們的名字,王娟總會心頭一熱。“你要問我為什麼做下去,我就是覺得這個世界上的愛是可以被延續的。”

很多人的命運,正是因為愛而改變。從孩子確診,澎澎、灝灝的媽媽就沒有帶孩子回過孃家。去年春節,她第一次帶7歲的孩子去姥姥家,她做了頭髮,還花300元錢買了一件駝色大衣。父親端詳著女兒,我大閨女還是很漂亮的。老公向她申請,以後我能不能每個月休息一天?她開心地告訴他,你休息兩天都行!

就在前幾天,淇淇媽媽給王娟打來電話,說準備給淇淇找個爸爸了。“孩子康復了,她終於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了。”淇淇得了中國少兒模特大賽的金獎。在舞臺上,淇淇熟練地用英語自我介紹,隨著音樂的節奏,腳步動感十足。在給記者看淇淇走秀視頻的時候,王娟眼睛裡流露出媽媽一樣的驕傲。

“做公益幫我過濾了好多人,讓我找到對的人,也排除了一些人。”

有一次,一個企業搞週年慶,其中有一個公益環節,請兩位聽障兒童的家長帶著孩子參加。活動結束後,企業老總去看望孩子,並給了2000元慰問金,對孩子母親說看你們的孩子多厲害啊,這麼小就能給你們掙錢了!事後得知這一切的王娟,在返回的火車上,內心被氣憤和屈辱充滿,眼淚止不住地往外湧。那一刻,她告訴自己,以後,不對的人的錢,決不能要!

王娟的父親經營著家族企業,一直希望女兒回來幫忙打理,王娟笑說自己“總是能把兼職幹成專職”。當主持人的時候她利用閒暇去朋友企業幫忙,本是想學點東西,不料一路晉升,終於全職做了高管;做公益也是為了幫忙,但一次社會企業家技能培訓課程,讓她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課程講的是如何用商業的方式做公益,讓公益可持續可複製,產生規模效益。我覺得這可比做商業更鍛鍊人。”她對父親說,做公益才會讓人比較快地步入很多成功企業家都要步入的狀態——擔負起社會責任。現在父親過生日,她都會給自己的項目捐2000元錢,然後把截圖發給父親:這是送你的生日禮物。父親開心地笑,挺好挺好。

她從沒有跟父親提過,做公益遠比做企業難得多。企業投資永遠有強有力的專業團隊支撐,但公益組織的人才是很難留住的。“愛的分貝”從最初的三位發起人,發展到今天也不過才十幾位專職員工。國家規定,只能將籌款的百分之十用於管理費。在最困難的時候,人員的薪資成為最大的困難。王娟調動了所有的資源化緣,讓更多人瞭解這個機構在做的事情。不久,果然有人主動承擔了員工一年的工資。“他們說,幫助你們,是因為你們能幫助更多的人。”

採訪時,王娟剛剛參加了“公益組織籌款新思維訓練營”的培訓,來自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國際籌款諮詢師介紹國際公益組織健康的籌款比例:小額捐贈佔百分之七十,大額捐贈佔百分之三十,王娟驚喜地發現,這正是“愛的分貝”的籌款比例。

項目啟動那年,他們只籌到了三百多萬元,第四年增加到九百多萬元,而去年已經達到一千六百七十萬元。瞭解的人都知道,“愛的分貝”流程科學,銜接緊湊,杜絕腐敗的同時也提高著治療與康復效率。“被資助的家長都知道,只要按照流程走,獲得‘愛的分貝’的救助不需要任何‘公關’,甚至不必跟工作人員見面。”

王娟說自己剛做完“愛的分貝”五年戰略規劃——深耕聽力障礙人群,從個人救助擴大到提高行業水平,從原來的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救助、語言康復訓練救助,擴大到包括聽障兒童家長康復培訓和針對康復中心的授漁計劃在內的七個項目。“這是一個產品鏈條,從前端到後端都在做,未來五年會做得更紮實。”

這是一個企業家的語氣。比起公益人,王娟更希望被稱作職業經理人。

“公益應該是一個職業,是我選擇的一份工作,我們的團隊是職業的,我希望人們能更良性更客觀地評價這個行業裡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