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

"

讀友來信:老同學離婚了,整天以淚洗面,如花似玉的好姑娘不到半年時間憔悴的不成樣子。我很想幫她,卻不知從何下手。如今社會對離異這事兒包容度大很多了,她為什麼就這麼想不開呢?如果有孩子肯定另說,可她結婚才不到兩年就遭遇了對方情感與身體的雙重背叛,原本計劃享受三年的二人世界並磨合出好婚姻之後才要孩子的,結果沒到三年就離婚了。女子最大的幸福一定得來自於家庭嗎?

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這個問題,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個人的心志所向與生命重心不同,對婚姻的倚重與依賴便有所不同。有些女子,失去了婚姻便等於失去了一切,因為她從來就沒有過自己,年幼時候為父母活,青年時候為戀人活,中年時候為孩活,老年以後……空虛寂寞冷的時光如同冰冷雪水將整個人、整顆心完全淹沒,她們只為抱怨而活。而另有一些女子,她一個人的時候,是一春風裡的一杆翠竹,抬頭是白雲藍天的遠闊,低頭是陽光鮮花的柔軟;她與他兩個人的時候,是兩棵並肩的木棉,抬頭是白雲藍天的軟柔,低頭是陽光鮮花的闊遠。假如有一天,竹不再青蔥,木棉不再有伴,她也依舊會是鄭板橋筆底疏疏朗朗三兩筆風骨天成的墨竹。正如同阿雎,如同小西。

"

讀友來信:老同學離婚了,整天以淚洗面,如花似玉的好姑娘不到半年時間憔悴的不成樣子。我很想幫她,卻不知從何下手。如今社會對離異這事兒包容度大很多了,她為什麼就這麼想不開呢?如果有孩子肯定另說,可她結婚才不到兩年就遭遇了對方情感與身體的雙重背叛,原本計劃享受三年的二人世界並磨合出好婚姻之後才要孩子的,結果沒到三年就離婚了。女子最大的幸福一定得來自於家庭嗎?

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這個問題,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個人的心志所向與生命重心不同,對婚姻的倚重與依賴便有所不同。有些女子,失去了婚姻便等於失去了一切,因為她從來就沒有過自己,年幼時候為父母活,青年時候為戀人活,中年時候為孩活,老年以後……空虛寂寞冷的時光如同冰冷雪水將整個人、整顆心完全淹沒,她們只為抱怨而活。而另有一些女子,她一個人的時候,是一春風裡的一杆翠竹,抬頭是白雲藍天的遠闊,低頭是陽光鮮花的柔軟;她與他兩個人的時候,是兩棵並肩的木棉,抬頭是白雲藍天的軟柔,低頭是陽光鮮花的闊遠。假如有一天,竹不再青蔥,木棉不再有伴,她也依舊會是鄭板橋筆底疏疏朗朗三兩筆風骨天成的墨竹。正如同阿雎,如同小西。

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

1、一個人也能活成千軍萬馬的阿雎

阿雎清瘦地近乎於薄,經歷卻頗有些傳奇。在繁榮都市呆過,然後又到邊疆最僻遠的小鎮支教七年,再然後懷揣夢想到了風景如畫的三亞,想做的事情一樣的風生水起。總之是個非常優秀的女子。唯一招人疑議處,是她三十六七了還依然孑然一身。

劉君將她沒成家的原因歸結為“太要強”,為此還特別舉了例子。說有次單位搬家,大家各自忙碌歸整東西,她大包小包一肩扛來來回回好幾次。劉君問她幹嘛不請同事們幫忙,她的答案也乾脆利落,“自己能搬,幹嘛麻煩別人?”(稍稍腦補了一下那畫面,也由不住生心疼:人太單薄、包太大、反差太明顯!)“

其實,只要她開口,任何人都會很願意幫她的,儘管大家都在搬自己的東西,都挺累。”劉君如是說,“我是覺得,女子還是擅於示弱才好。我很欣賞她,是真的欣賞。但她的個性,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孤立,孤獨,孤寂。”

嘖,劉君是個文字境的高手,一連串三個“孤”字立馬挑動了我也身為女子的某根神經,忍不住追了一句:“要那些繁華的熱鬧做什麼?”——這句是為隔了時間和空間遙遙相遇,卻只能存於想像中的那個優美優秀、驕傲又豐沛的妙女子追問的。她從前也許不是這樣獨立、倔強又孤傲的女子。她也柔軟過的吧,也嫵媚過,像掌心裡那支潔白的棉花糖,像花瓣上跳舞的蝴蝶。一個女子習慣了不依賴、不依附、不依靠任何一個熟悉或陌生的人,這習慣的養成,自有旁人永遠無法感同身受的故事。

想來,劉君不曾深知這故事。劉君說,“當然,並不需要繁華的熱鬧,但需要溫馨和溫暖。我曾經有個偏見,覺得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特別是孩子。所以提起她,心裡總有點慼慼然。哪怕沒有這些名利,我還是希望她能有個家庭的歸宿。轉念再想,咱就一駑馬,怎麼能懂千里馬的阿雎?”

對劉君這句“總有點慼慼然”特別能感同身受。一個人也可以活成千軍萬馬的阿雎,又怎會懂得這蒼涼人世間是會有那麼一些女子,又窄又薄地只為一個人而生而死而活!

"

讀友來信:老同學離婚了,整天以淚洗面,如花似玉的好姑娘不到半年時間憔悴的不成樣子。我很想幫她,卻不知從何下手。如今社會對離異這事兒包容度大很多了,她為什麼就這麼想不開呢?如果有孩子肯定另說,可她結婚才不到兩年就遭遇了對方情感與身體的雙重背叛,原本計劃享受三年的二人世界並磨合出好婚姻之後才要孩子的,結果沒到三年就離婚了。女子最大的幸福一定得來自於家庭嗎?

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這個問題,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個人的心志所向與生命重心不同,對婚姻的倚重與依賴便有所不同。有些女子,失去了婚姻便等於失去了一切,因為她從來就沒有過自己,年幼時候為父母活,青年時候為戀人活,中年時候為孩活,老年以後……空虛寂寞冷的時光如同冰冷雪水將整個人、整顆心完全淹沒,她們只為抱怨而活。而另有一些女子,她一個人的時候,是一春風裡的一杆翠竹,抬頭是白雲藍天的遠闊,低頭是陽光鮮花的柔軟;她與他兩個人的時候,是兩棵並肩的木棉,抬頭是白雲藍天的軟柔,低頭是陽光鮮花的闊遠。假如有一天,竹不再青蔥,木棉不再有伴,她也依舊會是鄭板橋筆底疏疏朗朗三兩筆風骨天成的墨竹。正如同阿雎,如同小西。

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

1、一個人也能活成千軍萬馬的阿雎

阿雎清瘦地近乎於薄,經歷卻頗有些傳奇。在繁榮都市呆過,然後又到邊疆最僻遠的小鎮支教七年,再然後懷揣夢想到了風景如畫的三亞,想做的事情一樣的風生水起。總之是個非常優秀的女子。唯一招人疑議處,是她三十六七了還依然孑然一身。

劉君將她沒成家的原因歸結為“太要強”,為此還特別舉了例子。說有次單位搬家,大家各自忙碌歸整東西,她大包小包一肩扛來來回回好幾次。劉君問她幹嘛不請同事們幫忙,她的答案也乾脆利落,“自己能搬,幹嘛麻煩別人?”(稍稍腦補了一下那畫面,也由不住生心疼:人太單薄、包太大、反差太明顯!)“

其實,只要她開口,任何人都會很願意幫她的,儘管大家都在搬自己的東西,都挺累。”劉君如是說,“我是覺得,女子還是擅於示弱才好。我很欣賞她,是真的欣賞。但她的個性,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孤立,孤獨,孤寂。”

嘖,劉君是個文字境的高手,一連串三個“孤”字立馬挑動了我也身為女子的某根神經,忍不住追了一句:“要那些繁華的熱鬧做什麼?”——這句是為隔了時間和空間遙遙相遇,卻只能存於想像中的那個優美優秀、驕傲又豐沛的妙女子追問的。她從前也許不是這樣獨立、倔強又孤傲的女子。她也柔軟過的吧,也嫵媚過,像掌心裡那支潔白的棉花糖,像花瓣上跳舞的蝴蝶。一個女子習慣了不依賴、不依附、不依靠任何一個熟悉或陌生的人,這習慣的養成,自有旁人永遠無法感同身受的故事。

想來,劉君不曾深知這故事。劉君說,“當然,並不需要繁華的熱鬧,但需要溫馨和溫暖。我曾經有個偏見,覺得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特別是孩子。所以提起她,心裡總有點慼慼然。哪怕沒有這些名利,我還是希望她能有個家庭的歸宿。轉念再想,咱就一駑馬,怎麼能懂千里馬的阿雎?”

對劉君這句“總有點慼慼然”特別能感同身受。一個人也可以活成千軍萬馬的阿雎,又怎會懂得這蒼涼人世間是會有那麼一些女子,又窄又薄地只為一個人而生而死而活!

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

2、被七姑八姨唾沫星子圍追堵截的小西

親戚家的女兒,過年時候就被很多遠的近的故舊親朋“慼慼然”過。

這女孩子叫小西,三十一歲,不說當得經國之才,好歹也當得才高行厚。但人們似乎並不在乎她的才,不在乎她年輕輕輕已在某頂尖領域得佔一席之地,不在乎她待人接物親和有禮;人們只在乎她三十過了還“沒人要”,只在乎她個子太矮、屁股太小、嘴巴太大、皮膚太白——這些原因之所以瞬間至高無上,是因為它們直接導致了她“沒人要”:個子太矮屁股太小不好生養,嘴闊吃四方是個敗家相,皮膚太白難保病秧子相……

總而言之,人們是一心為她好。為了她能“有人要”,有建議她去韓國整容的,有建議她拿錢作餌釣個男人的,有建議她將就將就找隔壁阿三的,有建議她去“人市”的(指當地民間自發形成的集市性相親)。

言而總之,“沒人要”就等於不幸福,等於孤單孤寡孤賤等於孤苦伶仃,等於可憐可悲可欺等於晚境淒涼。

小西原本是奔著親情奔著“溫暖溫馨”回來的,結果年初二就落荒而逃——是真的“逃”。

小西母親之前的三十年,都是以小西為傲的。小西作為炫耀資本讓她在親朋好友圈裡獨佔魁首三十年:小西學習好啊!從幼稚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一路第一名,天生的學霸啊,各款各式獎狀獎牌裝滿了一大箱子。可這次不同。小西母親眼裡的小西,比故舊親朋眼裡的小西更差等些,就連小西鼻側那幾點小雀斑也成了母親眼裡裡的頭等大事,被挑出來好一通說道。

小西真沒那麼慘。個頭中等,身材纖細,皮膚白皙,標準曼妙小佳人一枚(與劉君美譽有加的潮汕美人兒有得一拼哦),尤其是那雙黑嚕嚕大眼睛忽閃忽閃特有神,鼻側那三兩點小雀斑憑添幾分鄰家妹妹的溫婉。你看,掙錢養家、貌美如花,小西都是一等一,卻因為三十歲過了沒把自己嫁出去,於是便成了“眾矢之的”,被七姑八姨唾沫星子“圍追堵截”,被大瓢大瓢路人甲指指戳戳,被一眾人等“慼慼然”。

"

讀友來信:老同學離婚了,整天以淚洗面,如花似玉的好姑娘不到半年時間憔悴的不成樣子。我很想幫她,卻不知從何下手。如今社會對離異這事兒包容度大很多了,她為什麼就這麼想不開呢?如果有孩子肯定另說,可她結婚才不到兩年就遭遇了對方情感與身體的雙重背叛,原本計劃享受三年的二人世界並磨合出好婚姻之後才要孩子的,結果沒到三年就離婚了。女子最大的幸福一定得來自於家庭嗎?

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這個問題,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一個人的心志所向與生命重心不同,對婚姻的倚重與依賴便有所不同。有些女子,失去了婚姻便等於失去了一切,因為她從來就沒有過自己,年幼時候為父母活,青年時候為戀人活,中年時候為孩活,老年以後……空虛寂寞冷的時光如同冰冷雪水將整個人、整顆心完全淹沒,她們只為抱怨而活。而另有一些女子,她一個人的時候,是一春風裡的一杆翠竹,抬頭是白雲藍天的遠闊,低頭是陽光鮮花的柔軟;她與他兩個人的時候,是兩棵並肩的木棉,抬頭是白雲藍天的軟柔,低頭是陽光鮮花的闊遠。假如有一天,竹不再青蔥,木棉不再有伴,她也依舊會是鄭板橋筆底疏疏朗朗三兩筆風骨天成的墨竹。正如同阿雎,如同小西。

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

1、一個人也能活成千軍萬馬的阿雎

阿雎清瘦地近乎於薄,經歷卻頗有些傳奇。在繁榮都市呆過,然後又到邊疆最僻遠的小鎮支教七年,再然後懷揣夢想到了風景如畫的三亞,想做的事情一樣的風生水起。總之是個非常優秀的女子。唯一招人疑議處,是她三十六七了還依然孑然一身。

劉君將她沒成家的原因歸結為“太要強”,為此還特別舉了例子。說有次單位搬家,大家各自忙碌歸整東西,她大包小包一肩扛來來回回好幾次。劉君問她幹嘛不請同事們幫忙,她的答案也乾脆利落,“自己能搬,幹嘛麻煩別人?”(稍稍腦補了一下那畫面,也由不住生心疼:人太單薄、包太大、反差太明顯!)“

其實,只要她開口,任何人都會很願意幫她的,儘管大家都在搬自己的東西,都挺累。”劉君如是說,“我是覺得,女子還是擅於示弱才好。我很欣賞她,是真的欣賞。但她的個性,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孤立,孤獨,孤寂。”

嘖,劉君是個文字境的高手,一連串三個“孤”字立馬挑動了我也身為女子的某根神經,忍不住追了一句:“要那些繁華的熱鬧做什麼?”——這句是為隔了時間和空間遙遙相遇,卻只能存於想像中的那個優美優秀、驕傲又豐沛的妙女子追問的。她從前也許不是這樣獨立、倔強又孤傲的女子。她也柔軟過的吧,也嫵媚過,像掌心裡那支潔白的棉花糖,像花瓣上跳舞的蝴蝶。一個女子習慣了不依賴、不依附、不依靠任何一個熟悉或陌生的人,這習慣的養成,自有旁人永遠無法感同身受的故事。

想來,劉君不曾深知這故事。劉君說,“當然,並不需要繁華的熱鬧,但需要溫馨和溫暖。我曾經有個偏見,覺得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特別是孩子。所以提起她,心裡總有點慼慼然。哪怕沒有這些名利,我還是希望她能有個家庭的歸宿。轉念再想,咱就一駑馬,怎麼能懂千里馬的阿雎?”

對劉君這句“總有點慼慼然”特別能感同身受。一個人也可以活成千軍萬馬的阿雎,又怎會懂得這蒼涼人世間是會有那麼一些女子,又窄又薄地只為一個人而生而死而活!

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

2、被七姑八姨唾沫星子圍追堵截的小西

親戚家的女兒,過年時候就被很多遠的近的故舊親朋“慼慼然”過。

這女孩子叫小西,三十一歲,不說當得經國之才,好歹也當得才高行厚。但人們似乎並不在乎她的才,不在乎她年輕輕輕已在某頂尖領域得佔一席之地,不在乎她待人接物親和有禮;人們只在乎她三十過了還“沒人要”,只在乎她個子太矮、屁股太小、嘴巴太大、皮膚太白——這些原因之所以瞬間至高無上,是因為它們直接導致了她“沒人要”:個子太矮屁股太小不好生養,嘴闊吃四方是個敗家相,皮膚太白難保病秧子相……

總而言之,人們是一心為她好。為了她能“有人要”,有建議她去韓國整容的,有建議她拿錢作餌釣個男人的,有建議她將就將就找隔壁阿三的,有建議她去“人市”的(指當地民間自發形成的集市性相親)。

言而總之,“沒人要”就等於不幸福,等於孤單孤寡孤賤等於孤苦伶仃,等於可憐可悲可欺等於晚境淒涼。

小西原本是奔著親情奔著“溫暖溫馨”回來的,結果年初二就落荒而逃——是真的“逃”。

小西母親之前的三十年,都是以小西為傲的。小西作為炫耀資本讓她在親朋好友圈裡獨佔魁首三十年:小西學習好啊!從幼稚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一路第一名,天生的學霸啊,各款各式獎狀獎牌裝滿了一大箱子。可這次不同。小西母親眼裡的小西,比故舊親朋眼裡的小西更差等些,就連小西鼻側那幾點小雀斑也成了母親眼裡裡的頭等大事,被挑出來好一通說道。

小西真沒那麼慘。個頭中等,身材纖細,皮膚白皙,標準曼妙小佳人一枚(與劉君美譽有加的潮汕美人兒有得一拼哦),尤其是那雙黑嚕嚕大眼睛忽閃忽閃特有神,鼻側那三兩點小雀斑憑添幾分鄰家妹妹的溫婉。你看,掙錢養家、貌美如花,小西都是一等一,卻因為三十歲過了沒把自己嫁出去,於是便成了“眾矢之的”,被七姑八姨唾沫星子“圍追堵截”,被大瓢大瓢路人甲指指戳戳,被一眾人等“慼慼然”。

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

3、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

回到問題上,“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傳統觀念,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但傳統觀念有個前提,那就是女子從十三四歲(當然現在沒這麼誇張)到二十三四歲為嫁人黃金時段,過了這個點兒,就八成八地“沒人要”了。剩下那個“二成二”,都是被“慼慼然”的對象。結局依舊無非兩種,一是被親情、被輿論“綁架”逼迫低嫁、下嫁,為嫁而嫁;二是一輩子不嫁,持續被親情、被輿論荼毒屠戮。

如今是互聯網時代了,觀念跟網速似的嗖嗖嗖飛到天邊,把地球都變成小村子了,那些個傳統時代的諸多觀念也正飛速成為過去式,婚戀觀也一樣。所以,“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這個問題,答案就沒那麼肯定了。

拉我自己出來實例以證。生理年齡二十三歲時候嫁了,可如今回想那時候,心理年齡頂多十二三歲。如果,在二十三歲時候沒嫁的話,持續地、加速地自我成長,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匹配的時間點在三十歲左右,或者再晚點,如小西的三十一歲、阿雎的三十六七歲,對於“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就非常肯定了:不是!

習慣是個很可怕的東西。一個習慣的養成,只需要21天。可一個習慣的戒除,有時候得一輩子,更有甚者至死也戒除不了。

二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入世未深,心智懵懂,這樣狀態直接進入了婚姻,那麼之後很快就會“被習慣”:被動習慣婚姻以及世俗世情框定的很多東西,被動習慣“女子最大的幸福是來自家庭”。否則,何來那麼多在家庭里長久、獨自忍受“家暴”的女性?身邊見太多了,冷暴力算是輕的,遍體鱗傷甚至重傷枉送了性命的不在少數,她們經濟上完全能夠獨立,她們職場上也是雷厲風行——這例子是有些極端,但卻是最具代表性的。家庭是能夠提供一些幸福感,但家庭提供的往往不全是幸福感,更多的還有對生命的消耗,“溫水煮青蛙”式的消耗。

生命如此短暫、如此美妙,一個具有獨立自我、獨立人格、獨立人生的女子,自己就能是春天的太陽,有著花瓣一樣溫柔的光芒,有著星空一樣浩瀚的深廣,為什麼一定要委屈自己“為嫁而嫁”?為什麼一定要藉由家庭“要”幸福?

如同小西,如同阿雎,她們這樣光芒萬丈的女子,她們不需要從別處尋找愛和溫暖。她們不等不靠不要,她們有那資本、有那能力把生活安排的精彩紛呈,把自己打理的風華絕代。

當然,如果有一天,能夠遇著那個對的人,她們更有資格從家庭裡得到幸福。因為,她們是為愛而嫁、而成家,她們的愛純粹而動人;只是愛對方這個人,不必稱量諸多功利的、附加的條件,她們會如同一棵樹陪伴另一棵樹,在藍天下肩並肩,彼此陪伴,彼此悅納,在風雨裡、在陽光下,歡喜成長。

如果遇不到那個對的人,不嫁又何妨?她們不需要跟任何人“要”幸福,她們能“給”幸福,給別人幸福,給自己幸福。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就像世間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世間也沒有完全與小西、與阿雎相同的女子,她們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小眾群體”,她們不代表大眾,但她們終將會成為大眾的目標和方向,也許五年,也許五十年。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原創版權: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plqiyu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