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不完美媽媽 牛奶 文章 莓果媽媽 2019-09-05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玲玲是一位性格比較急躁的單親媽媽,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通常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這天我去玲玲家串門,還沒進門就聽見了玲玲的“河東獅吼”,原來玲玲是在給女兒輔導作業,見女兒作業寫的潦草,玲玲就氣不打一處來,最後還生氣把女兒的作業本給撕掉了,並且還嚴厲的呵斥道:你怎麼就不長記性,是不是豬腦子,重寫!女兒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寫完的作業被媽媽無情的撕掉,便反駁道:我就寫這麼亂,你能把我怎麼樣!說罷還把玲玲推出了臥室,“嘭”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玲玲看到女兒的反應,情緒更加激烈,想推開門跟女兒爭論一番,這時便被我給攔下了,玲玲生氣而又難過的說道:“自從我跟她爸離婚後,她的學習成績就一落千丈,而且還經常跟我作對,我這樣也是為了孩子好呀!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說到傷心處便留下了眼淚。

其實現實生活中像玲玲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在動急動怒、情緒不得控制的時候,往往會採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根本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甚至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這些話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牴觸心理。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玲玲是一位性格比較急躁的單親媽媽,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通常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這天我去玲玲家串門,還沒進門就聽見了玲玲的“河東獅吼”,原來玲玲是在給女兒輔導作業,見女兒作業寫的潦草,玲玲就氣不打一處來,最後還生氣把女兒的作業本給撕掉了,並且還嚴厲的呵斥道:你怎麼就不長記性,是不是豬腦子,重寫!女兒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寫完的作業被媽媽無情的撕掉,便反駁道:我就寫這麼亂,你能把我怎麼樣!說罷還把玲玲推出了臥室,“嘭”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玲玲看到女兒的反應,情緒更加激烈,想推開門跟女兒爭論一番,這時便被我給攔下了,玲玲生氣而又難過的說道:“自從我跟她爸離婚後,她的學習成績就一落千丈,而且還經常跟我作對,我這樣也是為了孩子好呀!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說到傷心處便留下了眼淚。

其實現實生活中像玲玲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在動急動怒、情緒不得控制的時候,往往會採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根本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甚至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這些話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牴觸心理。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切忌“急眼”,要知道這樣做不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一、遇事“急眼”的父母,並不能教育好孩子

真真是個7歲的小女孩,一天早上真真在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弄翻了,這時候媽媽看見後,劈頭蓋臉的批評真真:“你怎麼這麼調皮,下次再弄灑就別喝了!”第二天真真喝牛奶的時候又不小心把牛奶灑出一些,這時真真就用自己的手試圖把桌上的牛奶擦乾淨,誰知越擦越髒,這時候媽媽發現真真的行為後,便打了真真屁股幾巴掌,並嚴厲呵斥道:你就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捱打後的真真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於是就哭了起來。從那之後真真就對媽媽產生了防備心,慢慢的母女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最後真真的性格也悄悄發生了變化,變得衝動易怒起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衝動,易怒的家長,可能會給孩子的帶來以下幾種危害。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玲玲是一位性格比較急躁的單親媽媽,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通常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這天我去玲玲家串門,還沒進門就聽見了玲玲的“河東獅吼”,原來玲玲是在給女兒輔導作業,見女兒作業寫的潦草,玲玲就氣不打一處來,最後還生氣把女兒的作業本給撕掉了,並且還嚴厲的呵斥道:你怎麼就不長記性,是不是豬腦子,重寫!女兒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寫完的作業被媽媽無情的撕掉,便反駁道:我就寫這麼亂,你能把我怎麼樣!說罷還把玲玲推出了臥室,“嘭”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玲玲看到女兒的反應,情緒更加激烈,想推開門跟女兒爭論一番,這時便被我給攔下了,玲玲生氣而又難過的說道:“自從我跟她爸離婚後,她的學習成績就一落千丈,而且還經常跟我作對,我這樣也是為了孩子好呀!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說到傷心處便留下了眼淚。

其實現實生活中像玲玲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在動急動怒、情緒不得控制的時候,往往會採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根本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甚至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這些話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牴觸心理。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切忌“急眼”,要知道這樣做不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一、遇事“急眼”的父母,並不能教育好孩子

真真是個7歲的小女孩,一天早上真真在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弄翻了,這時候媽媽看見後,劈頭蓋臉的批評真真:“你怎麼這麼調皮,下次再弄灑就別喝了!”第二天真真喝牛奶的時候又不小心把牛奶灑出一些,這時真真就用自己的手試圖把桌上的牛奶擦乾淨,誰知越擦越髒,這時候媽媽發現真真的行為後,便打了真真屁股幾巴掌,並嚴厲呵斥道:你就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捱打後的真真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於是就哭了起來。從那之後真真就對媽媽產生了防備心,慢慢的母女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最後真真的性格也悄悄發生了變化,變得衝動易怒起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衝動,易怒的家長,可能會給孩子的帶來以下幾種危害。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1、對父母產生防備心,淡漠親子關係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與孩子“好好說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防備心理,出現排斥甚至不願與父母接近溝通交流的行為,而這一現象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親子關係越來越冷淡。

就像例子中的真真,其實真真第二次用手指去擦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錯誤負責的一種表現,媽媽在不瞭解情況的前提下誤解了真真,這時真真的心裡就會覺得媽媽太凶了而且還不理解自己,慢慢的就開始對媽媽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母女之間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遠。

2、造成二次傷害、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不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若這時家長不懂如何教育只是一昧的對孩子發火,殊不知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潛意識中就會認為自己犯錯的可恥性,而且還會把自己認為成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

真真第一次犯錯後,媽媽並沒有告訴真真這是不正確的行為,只是一昧的責備批評,孩子內心就會產生的恐懼心理,第二次再犯的時候,媽媽動用武力警告真真,這時候真真的心理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還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糟糕的孩子,做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自卑便會長久圍繞著真真。

3、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後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若家長遇事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衝動,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例中的真真總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管什麼事情媽媽總會習慣性的大吼大叫,溝通交流時不會好好說話,總是一副急躁不耐煩的樣子,一旦孩子犯錯就全盤否定孩子的人格,認為真真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真真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可能真的是個壞孩子,於是便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暴躁。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玲玲是一位性格比較急躁的單親媽媽,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通常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這天我去玲玲家串門,還沒進門就聽見了玲玲的“河東獅吼”,原來玲玲是在給女兒輔導作業,見女兒作業寫的潦草,玲玲就氣不打一處來,最後還生氣把女兒的作業本給撕掉了,並且還嚴厲的呵斥道:你怎麼就不長記性,是不是豬腦子,重寫!女兒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寫完的作業被媽媽無情的撕掉,便反駁道:我就寫這麼亂,你能把我怎麼樣!說罷還把玲玲推出了臥室,“嘭”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玲玲看到女兒的反應,情緒更加激烈,想推開門跟女兒爭論一番,這時便被我給攔下了,玲玲生氣而又難過的說道:“自從我跟她爸離婚後,她的學習成績就一落千丈,而且還經常跟我作對,我這樣也是為了孩子好呀!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說到傷心處便留下了眼淚。

其實現實生活中像玲玲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在動急動怒、情緒不得控制的時候,往往會採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根本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甚至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這些話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牴觸心理。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切忌“急眼”,要知道這樣做不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一、遇事“急眼”的父母,並不能教育好孩子

真真是個7歲的小女孩,一天早上真真在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弄翻了,這時候媽媽看見後,劈頭蓋臉的批評真真:“你怎麼這麼調皮,下次再弄灑就別喝了!”第二天真真喝牛奶的時候又不小心把牛奶灑出一些,這時真真就用自己的手試圖把桌上的牛奶擦乾淨,誰知越擦越髒,這時候媽媽發現真真的行為後,便打了真真屁股幾巴掌,並嚴厲呵斥道:你就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捱打後的真真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於是就哭了起來。從那之後真真就對媽媽產生了防備心,慢慢的母女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最後真真的性格也悄悄發生了變化,變得衝動易怒起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衝動,易怒的家長,可能會給孩子的帶來以下幾種危害。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1、對父母產生防備心,淡漠親子關係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與孩子“好好說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防備心理,出現排斥甚至不願與父母接近溝通交流的行為,而這一現象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親子關係越來越冷淡。

就像例子中的真真,其實真真第二次用手指去擦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錯誤負責的一種表現,媽媽在不瞭解情況的前提下誤解了真真,這時真真的心裡就會覺得媽媽太凶了而且還不理解自己,慢慢的就開始對媽媽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母女之間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遠。

2、造成二次傷害、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不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若這時家長不懂如何教育只是一昧的對孩子發火,殊不知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潛意識中就會認為自己犯錯的可恥性,而且還會把自己認為成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

真真第一次犯錯後,媽媽並沒有告訴真真這是不正確的行為,只是一昧的責備批評,孩子內心就會產生的恐懼心理,第二次再犯的時候,媽媽動用武力警告真真,這時候真真的心理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還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糟糕的孩子,做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自卑便會長久圍繞著真真。

3、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後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若家長遇事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衝動,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例中的真真總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管什麼事情媽媽總會習慣性的大吼大叫,溝通交流時不會好好說話,總是一副急躁不耐煩的樣子,一旦孩子犯錯就全盤否定孩子的人格,認為真真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真真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可能真的是個壞孩子,於是便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暴躁。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細心的呵護和耐心的教育,一旦家長不注重自己教育的方式和態度就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甚至有時候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了一些刺傷孩子話,認為這些話說的越重,孩子就越會以此為戒,殊不知這樣的話說出來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危害。

二、有些話父母不該對孩子說!

1、否定孩子的話

(1)“你怎麼這麼笨”

由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有限,所以犯錯誤是常有的事,當面對一些簡單低級的錯誤時,大多數家長就會用不耐煩且否定的語氣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也不會?”只要是家長覺得簡單的東西孩子就應該都會,否則就是笨。

(2)“你不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自主意識慢慢的發展,便會周圍一切事物產生好奇,喜歡自己動手去探索、去體驗,家長有時候是出於對孩子安全著想,但表達的方式卻很容易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比如“你做不了”“你不行”等等之類的話。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玲玲是一位性格比較急躁的單親媽媽,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通常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這天我去玲玲家串門,還沒進門就聽見了玲玲的“河東獅吼”,原來玲玲是在給女兒輔導作業,見女兒作業寫的潦草,玲玲就氣不打一處來,最後還生氣把女兒的作業本給撕掉了,並且還嚴厲的呵斥道:你怎麼就不長記性,是不是豬腦子,重寫!女兒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寫完的作業被媽媽無情的撕掉,便反駁道:我就寫這麼亂,你能把我怎麼樣!說罷還把玲玲推出了臥室,“嘭”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玲玲看到女兒的反應,情緒更加激烈,想推開門跟女兒爭論一番,這時便被我給攔下了,玲玲生氣而又難過的說道:“自從我跟她爸離婚後,她的學習成績就一落千丈,而且還經常跟我作對,我這樣也是為了孩子好呀!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說到傷心處便留下了眼淚。

其實現實生活中像玲玲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在動急動怒、情緒不得控制的時候,往往會採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根本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甚至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這些話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牴觸心理。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切忌“急眼”,要知道這樣做不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一、遇事“急眼”的父母,並不能教育好孩子

真真是個7歲的小女孩,一天早上真真在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弄翻了,這時候媽媽看見後,劈頭蓋臉的批評真真:“你怎麼這麼調皮,下次再弄灑就別喝了!”第二天真真喝牛奶的時候又不小心把牛奶灑出一些,這時真真就用自己的手試圖把桌上的牛奶擦乾淨,誰知越擦越髒,這時候媽媽發現真真的行為後,便打了真真屁股幾巴掌,並嚴厲呵斥道:你就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捱打後的真真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於是就哭了起來。從那之後真真就對媽媽產生了防備心,慢慢的母女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最後真真的性格也悄悄發生了變化,變得衝動易怒起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衝動,易怒的家長,可能會給孩子的帶來以下幾種危害。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1、對父母產生防備心,淡漠親子關係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與孩子“好好說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防備心理,出現排斥甚至不願與父母接近溝通交流的行為,而這一現象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親子關係越來越冷淡。

就像例子中的真真,其實真真第二次用手指去擦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錯誤負責的一種表現,媽媽在不瞭解情況的前提下誤解了真真,這時真真的心裡就會覺得媽媽太凶了而且還不理解自己,慢慢的就開始對媽媽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母女之間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遠。

2、造成二次傷害、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不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若這時家長不懂如何教育只是一昧的對孩子發火,殊不知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潛意識中就會認為自己犯錯的可恥性,而且還會把自己認為成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

真真第一次犯錯後,媽媽並沒有告訴真真這是不正確的行為,只是一昧的責備批評,孩子內心就會產生的恐懼心理,第二次再犯的時候,媽媽動用武力警告真真,這時候真真的心理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還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糟糕的孩子,做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自卑便會長久圍繞著真真。

3、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後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若家長遇事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衝動,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例中的真真總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管什麼事情媽媽總會習慣性的大吼大叫,溝通交流時不會好好說話,總是一副急躁不耐煩的樣子,一旦孩子犯錯就全盤否定孩子的人格,認為真真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真真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可能真的是個壞孩子,於是便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暴躁。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細心的呵護和耐心的教育,一旦家長不注重自己教育的方式和態度就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甚至有時候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了一些刺傷孩子話,認為這些話說的越重,孩子就越會以此為戒,殊不知這樣的話說出來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危害。

二、有些話父母不該對孩子說!

1、否定孩子的話

(1)“你怎麼這麼笨”

由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有限,所以犯錯誤是常有的事,當面對一些簡單低級的錯誤時,大多數家長就會用不耐煩且否定的語氣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也不會?”只要是家長覺得簡單的東西孩子就應該都會,否則就是笨。

(2)“你不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自主意識慢慢的發展,便會周圍一切事物產生好奇,喜歡自己動手去探索、去體驗,家長有時候是出於對孩子安全著想,但表達的方式卻很容易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比如“你做不了”“你不行”等等之類的話。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2、影響親子依賴關係的語言傷害

(1)“我不要你了”

有時候出於各種原因,家長希望孩子終止自己的行為,而孩子卻執意要做,這時候家長便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殊不知這樣的話語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2)“把你送給別人”

“再不走,媽媽就把你送給別人”“媽媽不喜歡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在這樣媽媽就把你送走”等等之類的話,會讓孩子為父母對自己的愛產生懷疑。

(3)“走了,就不要再回來”

當孩子在跟父母吵架後,跑出家門時,不少家長都會這樣說:“你要不回來,就永遠都不要回來了”,殊不知孩子聽了這樣的話後,可能在逆反心理的影響下就真的不會再回來了,甚至還會對父母產生仇恨心理,這樣的話只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3、威脅、嚇唬式的語言傷害

(1)“讓警察把你帶走”

從小家長就教育孩子,警察叔叔是專門抓壞人的,你若不好好學習,不乖乖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2)“告訴老師”

在學校中孩子一般都會把老師視為權威,老師的指令就要必須遵守,老師說的話就是聖旨,甚至還會對老師產生畏懼的心理,若生活中孩子不聽話時,家長總是會說“明天就告訴你們老師,看老師是怎樣懲罰你的!”

(3)“讓醫生來給你打針”

孩子從小就會對疼痛特別敏感,而最害怕的也是打針,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常常對孩子說“快點過來,醫生來給你打針了”“再不聽話,就讓醫生來給你打針”,這樣的方式,會使孩子在之後只要看見穿白色衣服的人就會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玲玲是一位性格比較急躁的單親媽媽,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通常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這天我去玲玲家串門,還沒進門就聽見了玲玲的“河東獅吼”,原來玲玲是在給女兒輔導作業,見女兒作業寫的潦草,玲玲就氣不打一處來,最後還生氣把女兒的作業本給撕掉了,並且還嚴厲的呵斥道:你怎麼就不長記性,是不是豬腦子,重寫!女兒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寫完的作業被媽媽無情的撕掉,便反駁道:我就寫這麼亂,你能把我怎麼樣!說罷還把玲玲推出了臥室,“嘭”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玲玲看到女兒的反應,情緒更加激烈,想推開門跟女兒爭論一番,這時便被我給攔下了,玲玲生氣而又難過的說道:“自從我跟她爸離婚後,她的學習成績就一落千丈,而且還經常跟我作對,我這樣也是為了孩子好呀!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說到傷心處便留下了眼淚。

其實現實生活中像玲玲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在動急動怒、情緒不得控制的時候,往往會採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根本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甚至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這些話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牴觸心理。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切忌“急眼”,要知道這樣做不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一、遇事“急眼”的父母,並不能教育好孩子

真真是個7歲的小女孩,一天早上真真在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弄翻了,這時候媽媽看見後,劈頭蓋臉的批評真真:“你怎麼這麼調皮,下次再弄灑就別喝了!”第二天真真喝牛奶的時候又不小心把牛奶灑出一些,這時真真就用自己的手試圖把桌上的牛奶擦乾淨,誰知越擦越髒,這時候媽媽發現真真的行為後,便打了真真屁股幾巴掌,並嚴厲呵斥道:你就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捱打後的真真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於是就哭了起來。從那之後真真就對媽媽產生了防備心,慢慢的母女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最後真真的性格也悄悄發生了變化,變得衝動易怒起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衝動,易怒的家長,可能會給孩子的帶來以下幾種危害。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1、對父母產生防備心,淡漠親子關係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與孩子“好好說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防備心理,出現排斥甚至不願與父母接近溝通交流的行為,而這一現象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親子關係越來越冷淡。

就像例子中的真真,其實真真第二次用手指去擦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錯誤負責的一種表現,媽媽在不瞭解情況的前提下誤解了真真,這時真真的心裡就會覺得媽媽太凶了而且還不理解自己,慢慢的就開始對媽媽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母女之間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遠。

2、造成二次傷害、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不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若這時家長不懂如何教育只是一昧的對孩子發火,殊不知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潛意識中就會認為自己犯錯的可恥性,而且還會把自己認為成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

真真第一次犯錯後,媽媽並沒有告訴真真這是不正確的行為,只是一昧的責備批評,孩子內心就會產生的恐懼心理,第二次再犯的時候,媽媽動用武力警告真真,這時候真真的心理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還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糟糕的孩子,做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自卑便會長久圍繞著真真。

3、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後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若家長遇事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衝動,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例中的真真總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管什麼事情媽媽總會習慣性的大吼大叫,溝通交流時不會好好說話,總是一副急躁不耐煩的樣子,一旦孩子犯錯就全盤否定孩子的人格,認為真真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真真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可能真的是個壞孩子,於是便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暴躁。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細心的呵護和耐心的教育,一旦家長不注重自己教育的方式和態度就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甚至有時候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了一些刺傷孩子話,認為這些話說的越重,孩子就越會以此為戒,殊不知這樣的話說出來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危害。

二、有些話父母不該對孩子說!

1、否定孩子的話

(1)“你怎麼這麼笨”

由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有限,所以犯錯誤是常有的事,當面對一些簡單低級的錯誤時,大多數家長就會用不耐煩且否定的語氣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也不會?”只要是家長覺得簡單的東西孩子就應該都會,否則就是笨。

(2)“你不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自主意識慢慢的發展,便會周圍一切事物產生好奇,喜歡自己動手去探索、去體驗,家長有時候是出於對孩子安全著想,但表達的方式卻很容易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比如“你做不了”“你不行”等等之類的話。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2、影響親子依賴關係的語言傷害

(1)“我不要你了”

有時候出於各種原因,家長希望孩子終止自己的行為,而孩子卻執意要做,這時候家長便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殊不知這樣的話語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2)“把你送給別人”

“再不走,媽媽就把你送給別人”“媽媽不喜歡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在這樣媽媽就把你送走”等等之類的話,會讓孩子為父母對自己的愛產生懷疑。

(3)“走了,就不要再回來”

當孩子在跟父母吵架後,跑出家門時,不少家長都會這樣說:“你要不回來,就永遠都不要回來了”,殊不知孩子聽了這樣的話後,可能在逆反心理的影響下就真的不會再回來了,甚至還會對父母產生仇恨心理,這樣的話只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3、威脅、嚇唬式的語言傷害

(1)“讓警察把你帶走”

從小家長就教育孩子,警察叔叔是專門抓壞人的,你若不好好學習,不乖乖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2)“告訴老師”

在學校中孩子一般都會把老師視為權威,老師的指令就要必須遵守,老師說的話就是聖旨,甚至還會對老師產生畏懼的心理,若生活中孩子不聽話時,家長總是會說“明天就告訴你們老師,看老師是怎樣懲罰你的!”

(3)“讓醫生來給你打針”

孩子從小就會對疼痛特別敏感,而最害怕的也是打針,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常常對孩子說“快點過來,醫生來給你打針了”“再不聽話,就讓醫生來給你打針”,這樣的方式,會使孩子在之後只要看見穿白色衣服的人就會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以上這些話,家長儘量不要跟孩子說,可能當時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孩子會乖乖聽話,但久而久之就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當孩子犯錯後家長要學會“有話好好說”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哪了,並及時改正,這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話好好說是父母最好的修養,這些實操方法教給您

1、客觀陳述事實

當父母在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父母應該客觀的陳述自己看到的事實,不能帶任何評價。例如孩子在學校沒有交作業,家長接到學校老師的來電後,要對孩子進行及時的轉接“你英語老師來電話說你沒交作業”客觀真實的向孩子轉述事實,不要帶有任何主觀的評價,讓孩子明白當下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2、認真聆聽孩子的想法

在向孩子陳述事實後,家長就要認真仔細的聆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而不是劈頭蓋臉的一頓狂轟濫炸,亦或是各種猜測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當你把所有的猜測都說完了,孩子自然沒有任何興趣在進行反駁,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對你避而遠之。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玲玲是一位性格比較急躁的單親媽媽,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通常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這天我去玲玲家串門,還沒進門就聽見了玲玲的“河東獅吼”,原來玲玲是在給女兒輔導作業,見女兒作業寫的潦草,玲玲就氣不打一處來,最後還生氣把女兒的作業本給撕掉了,並且還嚴厲的呵斥道:你怎麼就不長記性,是不是豬腦子,重寫!女兒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寫完的作業被媽媽無情的撕掉,便反駁道:我就寫這麼亂,你能把我怎麼樣!說罷還把玲玲推出了臥室,“嘭”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玲玲看到女兒的反應,情緒更加激烈,想推開門跟女兒爭論一番,這時便被我給攔下了,玲玲生氣而又難過的說道:“自從我跟她爸離婚後,她的學習成績就一落千丈,而且還經常跟我作對,我這樣也是為了孩子好呀!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說到傷心處便留下了眼淚。

其實現實生活中像玲玲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在動急動怒、情緒不得控制的時候,往往會採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根本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甚至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這些話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牴觸心理。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切忌“急眼”,要知道這樣做不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一、遇事“急眼”的父母,並不能教育好孩子

真真是個7歲的小女孩,一天早上真真在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弄翻了,這時候媽媽看見後,劈頭蓋臉的批評真真:“你怎麼這麼調皮,下次再弄灑就別喝了!”第二天真真喝牛奶的時候又不小心把牛奶灑出一些,這時真真就用自己的手試圖把桌上的牛奶擦乾淨,誰知越擦越髒,這時候媽媽發現真真的行為後,便打了真真屁股幾巴掌,並嚴厲呵斥道:你就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捱打後的真真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於是就哭了起來。從那之後真真就對媽媽產生了防備心,慢慢的母女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最後真真的性格也悄悄發生了變化,變得衝動易怒起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衝動,易怒的家長,可能會給孩子的帶來以下幾種危害。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1、對父母產生防備心,淡漠親子關係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與孩子“好好說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防備心理,出現排斥甚至不願與父母接近溝通交流的行為,而這一現象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親子關係越來越冷淡。

就像例子中的真真,其實真真第二次用手指去擦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錯誤負責的一種表現,媽媽在不瞭解情況的前提下誤解了真真,這時真真的心裡就會覺得媽媽太凶了而且還不理解自己,慢慢的就開始對媽媽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母女之間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遠。

2、造成二次傷害、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不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若這時家長不懂如何教育只是一昧的對孩子發火,殊不知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潛意識中就會認為自己犯錯的可恥性,而且還會把自己認為成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

真真第一次犯錯後,媽媽並沒有告訴真真這是不正確的行為,只是一昧的責備批評,孩子內心就會產生的恐懼心理,第二次再犯的時候,媽媽動用武力警告真真,這時候真真的心理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還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糟糕的孩子,做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自卑便會長久圍繞著真真。

3、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後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若家長遇事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衝動,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例中的真真總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管什麼事情媽媽總會習慣性的大吼大叫,溝通交流時不會好好說話,總是一副急躁不耐煩的樣子,一旦孩子犯錯就全盤否定孩子的人格,認為真真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真真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可能真的是個壞孩子,於是便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暴躁。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細心的呵護和耐心的教育,一旦家長不注重自己教育的方式和態度就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甚至有時候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了一些刺傷孩子話,認為這些話說的越重,孩子就越會以此為戒,殊不知這樣的話說出來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危害。

二、有些話父母不該對孩子說!

1、否定孩子的話

(1)“你怎麼這麼笨”

由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有限,所以犯錯誤是常有的事,當面對一些簡單低級的錯誤時,大多數家長就會用不耐煩且否定的語氣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也不會?”只要是家長覺得簡單的東西孩子就應該都會,否則就是笨。

(2)“你不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自主意識慢慢的發展,便會周圍一切事物產生好奇,喜歡自己動手去探索、去體驗,家長有時候是出於對孩子安全著想,但表達的方式卻很容易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比如“你做不了”“你不行”等等之類的話。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2、影響親子依賴關係的語言傷害

(1)“我不要你了”

有時候出於各種原因,家長希望孩子終止自己的行為,而孩子卻執意要做,這時候家長便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殊不知這樣的話語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2)“把你送給別人”

“再不走,媽媽就把你送給別人”“媽媽不喜歡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在這樣媽媽就把你送走”等等之類的話,會讓孩子為父母對自己的愛產生懷疑。

(3)“走了,就不要再回來”

當孩子在跟父母吵架後,跑出家門時,不少家長都會這樣說:“你要不回來,就永遠都不要回來了”,殊不知孩子聽了這樣的話後,可能在逆反心理的影響下就真的不會再回來了,甚至還會對父母產生仇恨心理,這樣的話只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3、威脅、嚇唬式的語言傷害

(1)“讓警察把你帶走”

從小家長就教育孩子,警察叔叔是專門抓壞人的,你若不好好學習,不乖乖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2)“告訴老師”

在學校中孩子一般都會把老師視為權威,老師的指令就要必須遵守,老師說的話就是聖旨,甚至還會對老師產生畏懼的心理,若生活中孩子不聽話時,家長總是會說“明天就告訴你們老師,看老師是怎樣懲罰你的!”

(3)“讓醫生來給你打針”

孩子從小就會對疼痛特別敏感,而最害怕的也是打針,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常常對孩子說“快點過來,醫生來給你打針了”“再不聽話,就讓醫生來給你打針”,這樣的方式,會使孩子在之後只要看見穿白色衣服的人就會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以上這些話,家長儘量不要跟孩子說,可能當時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孩子會乖乖聽話,但久而久之就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當孩子犯錯後家長要學會“有話好好說”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哪了,並及時改正,這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話好好說是父母最好的修養,這些實操方法教給您

1、客觀陳述事實

當父母在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父母應該客觀的陳述自己看到的事實,不能帶任何評價。例如孩子在學校沒有交作業,家長接到學校老師的來電後,要對孩子進行及時的轉接“你英語老師來電話說你沒交作業”客觀真實的向孩子轉述事實,不要帶有任何主觀的評價,讓孩子明白當下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2、認真聆聽孩子的想法

在向孩子陳述事實後,家長就要認真仔細的聆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而不是劈頭蓋臉的一頓狂轟濫炸,亦或是各種猜測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當你把所有的猜測都說完了,孩子自然沒有任何興趣在進行反駁,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對你避而遠之。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傾聽也是一種溝通,父母只有認真仔細傾聽,做到父母和孩子雙方的話語權都是平等的,孩子才願意打開自己的心門,這樣的溝通交流才是最有效的。

3、說出自己的感受

我們再拿上面那個不交作業的例子來說,當家長認真傾聽了孩子的真實想法後,家長就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後,心理很難過、很焦慮”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讓父母難過、不安,於是便會注意自己的行為,努力下次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當然,家長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後,還不要忘記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不管你犯了怎樣的錯誤,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永遠不會離開你的。這樣孩子內心才會產生十足的安全感,並不斷尋找自身的原因。

4、向孩子提要求

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順利的進行了溝通交流後,這時家長便可以向孩子提出恰當的要求,例如“這次英語老師打電話來,我感到很難過,但媽媽覺得你現在長大了,已經能獨立完成任務了,媽媽希望你下次不要忘記交作業了,好嗎?”家長要注意一點在提要求的時候,要求越具體越好,這樣孩子才能更明確自己需要改進哪些地方,切記提出一些不切實際要求。

"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玲玲是一位性格比較急躁的單親媽媽,平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通常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這天我去玲玲家串門,還沒進門就聽見了玲玲的“河東獅吼”,原來玲玲是在給女兒輔導作業,見女兒作業寫的潦草,玲玲就氣不打一處來,最後還生氣把女兒的作業本給撕掉了,並且還嚴厲的呵斥道:你怎麼就不長記性,是不是豬腦子,重寫!女兒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寫完的作業被媽媽無情的撕掉,便反駁道:我就寫這麼亂,你能把我怎麼樣!說罷還把玲玲推出了臥室,“嘭”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玲玲看到女兒的反應,情緒更加激烈,想推開門跟女兒爭論一番,這時便被我給攔下了,玲玲生氣而又難過的說道:“自從我跟她爸離婚後,她的學習成績就一落千丈,而且還經常跟我作對,我這樣也是為了孩子好呀!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說到傷心處便留下了眼淚。

其實現實生活中像玲玲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在動急動怒、情緒不得控制的時候,往往會採用大聲吼叫的方式,根本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甚至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這些話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牴觸心理。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切忌“急眼”,要知道這樣做不僅不能起到教育效果,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一、遇事“急眼”的父母,並不能教育好孩子

真真是個7歲的小女孩,一天早上真真在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弄翻了,這時候媽媽看見後,劈頭蓋臉的批評真真:“你怎麼這麼調皮,下次再弄灑就別喝了!”第二天真真喝牛奶的時候又不小心把牛奶灑出一些,這時真真就用自己的手試圖把桌上的牛奶擦乾淨,誰知越擦越髒,這時候媽媽發現真真的行為後,便打了真真屁股幾巴掌,並嚴厲呵斥道:你就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捱打後的真真覺得自己非常委屈,於是就哭了起來。從那之後真真就對媽媽產生了防備心,慢慢的母女兩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最後真真的性格也悄悄發生了變化,變得衝動易怒起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衝動,易怒的家長,可能會給孩子的帶來以下幾種危害。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1、對父母產生防備心,淡漠親子關係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與孩子“好好說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防備心理,出現排斥甚至不願與父母接近溝通交流的行為,而這一現象直接造成的結果就是親子關係越來越冷淡。

就像例子中的真真,其實真真第二次用手指去擦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錯誤負責的一種表現,媽媽在不瞭解情況的前提下誤解了真真,這時真真的心裡就會覺得媽媽太凶了而且還不理解自己,慢慢的就開始對媽媽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想法,母女之間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遠。

2、造成二次傷害、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不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若這時家長不懂如何教育只是一昧的對孩子發火,殊不知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孩子潛意識中就會認為自己犯錯的可恥性,而且還會把自己認為成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

真真第一次犯錯後,媽媽並沒有告訴真真這是不正確的行為,只是一昧的責備批評,孩子內心就會產生的恐懼心理,第二次再犯的時候,媽媽動用武力警告真真,這時候真真的心理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還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糟糕的孩子,做什麼都做不好,慢慢的自卑便會長久圍繞著真真。

3、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後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若家長遇事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容易衝動,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例中的真真總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管什麼事情媽媽總會習慣性的大吼大叫,溝通交流時不會好好說話,總是一副急躁不耐煩的樣子,一旦孩子犯錯就全盤否定孩子的人格,認為真真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真真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認為自己可能真的是個壞孩子,於是便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慢慢的就會越來越暴躁。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細心的呵護和耐心的教育,一旦家長不注重自己教育的方式和態度就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甚至有時候還會口無遮攔的說出了一些刺傷孩子話,認為這些話說的越重,孩子就越會以此為戒,殊不知這樣的話說出來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危害。

二、有些話父母不該對孩子說!

1、否定孩子的話

(1)“你怎麼這麼笨”

由於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有限,所以犯錯誤是常有的事,當面對一些簡單低級的錯誤時,大多數家長就會用不耐煩且否定的語氣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也不會?”只要是家長覺得簡單的東西孩子就應該都會,否則就是笨。

(2)“你不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自主意識慢慢的發展,便會周圍一切事物產生好奇,喜歡自己動手去探索、去體驗,家長有時候是出於對孩子安全著想,但表達的方式卻很容易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比如“你做不了”“你不行”等等之類的話。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2、影響親子依賴關係的語言傷害

(1)“我不要你了”

有時候出於各種原因,家長希望孩子終止自己的行為,而孩子卻執意要做,這時候家長便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殊不知這樣的話語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依賴。

(2)“把你送給別人”

“再不走,媽媽就把你送給別人”“媽媽不喜歡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在這樣媽媽就把你送走”等等之類的話,會讓孩子為父母對自己的愛產生懷疑。

(3)“走了,就不要再回來”

當孩子在跟父母吵架後,跑出家門時,不少家長都會這樣說:“你要不回來,就永遠都不要回來了”,殊不知孩子聽了這樣的話後,可能在逆反心理的影響下就真的不會再回來了,甚至還會對父母產生仇恨心理,這樣的話只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3、威脅、嚇唬式的語言傷害

(1)“讓警察把你帶走”

從小家長就教育孩子,警察叔叔是專門抓壞人的,你若不好好學習,不乖乖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這樣的話孩子就會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2)“告訴老師”

在學校中孩子一般都會把老師視為權威,老師的指令就要必須遵守,老師說的話就是聖旨,甚至還會對老師產生畏懼的心理,若生活中孩子不聽話時,家長總是會說“明天就告訴你們老師,看老師是怎樣懲罰你的!”

(3)“讓醫生來給你打針”

孩子從小就會對疼痛特別敏感,而最害怕的也是打針,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常常對孩子說“快點過來,醫生來給你打針了”“再不聽話,就讓醫生來給你打針”,這樣的方式,會使孩子在之後只要看見穿白色衣服的人就會產生恐懼、害怕的心理。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以上這些話,家長儘量不要跟孩子說,可能當時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孩子會乖乖聽話,但久而久之就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當孩子犯錯後家長要學會“有話好好說”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哪了,並及時改正,這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話好好說是父母最好的修養,這些實操方法教給您

1、客觀陳述事實

當父母在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父母應該客觀的陳述自己看到的事實,不能帶任何評價。例如孩子在學校沒有交作業,家長接到學校老師的來電後,要對孩子進行及時的轉接“你英語老師來電話說你沒交作業”客觀真實的向孩子轉述事實,不要帶有任何主觀的評價,讓孩子明白當下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2、認真聆聽孩子的想法

在向孩子陳述事實後,家長就要認真仔細的聆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而不是劈頭蓋臉的一頓狂轟濫炸,亦或是各種猜測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當你把所有的猜測都說完了,孩子自然沒有任何興趣在進行反駁,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對你避而遠之。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傾聽也是一種溝通,父母只有認真仔細傾聽,做到父母和孩子雙方的話語權都是平等的,孩子才願意打開自己的心門,這樣的溝通交流才是最有效的。

3、說出自己的感受

我們再拿上面那個不交作業的例子來說,當家長認真傾聽了孩子的真實想法後,家長就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後,心理很難過、很焦慮”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讓父母難過、不安,於是便會注意自己的行為,努力下次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當然,家長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後,還不要忘記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不管你犯了怎樣的錯誤,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永遠不會離開你的。這樣孩子內心才會產生十足的安全感,並不斷尋找自身的原因。

4、向孩子提要求

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順利的進行了溝通交流後,這時家長便可以向孩子提出恰當的要求,例如“這次英語老師打電話來,我感到很難過,但媽媽覺得你現在長大了,已經能獨立完成任務了,媽媽希望你下次不要忘記交作業了,好嗎?”家長要注意一點在提要求的時候,要求越具體越好,這樣孩子才能更明確自己需要改進哪些地方,切記提出一些不切實際要求。

“媽媽,您能不能彆著急”,有話好好說的父母,教育成效會更好

一切教育都是建立在愛和平等的基礎之上的,不少家長總是急於求成希望立馬對孩子的教育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很多時候往往忽視了自己的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心靈造成的不利影響。希望各位家長懂得“有話好好說”,願和孩子結伴而行、共同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採取怎樣的方式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讓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共同提高!

我是莓果媽媽育兒師,也是一位家有萌寶的寶媽,每天都會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兒知識,幫助大家解決帶娃的困惑和煩惱,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本文由莓果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