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們對生活一往情深|心理諮詢室 來訪者親述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發現佩奇 電腦 馬澤中心理諮詢 2019-04-15

親愛的陳老師:

您好!回家之後,這份心理諮詢總結一直拖到現在才動筆。因回家後心緒萬千,更因不知從何下筆。

此時此刻,我就像一個突然長大許多了的男孩,站在某個路口,回望另一個自己,如何跌跌撞撞、氣喘吁吁卻又不願放棄地走來。還記得之前做過的一個小結,我說那段時間是我三十年來情緒、狀態最不好的階段,飽受挫敗、焦慮、迷茫、懊悔等等負面情緒困擾,活得很弱,沒有力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如今,我不僅一掃陰霾,恢復了光彩,甚至覺得自己變得強大了許多。感謝這一路的陪伴、接納與引導,讓我走出陰暗潮溼的隧道,迎來了光明。

還記得第一次去找心理諮詢,走到門口有點猶豫,後來還是鼓起勇氣走進去了,沒想到因此開啟了一段如此美妙的心靈之旅,用張德芬的話來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在這裡,要感謝機緣巧合,感謝陳麗老師,也感謝自己。

接下來,我嘗試對這段旅程做一次梳理和總結。

一.人格模式

“認識你自己。”——這句刻寫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如今對我來說更有切身之感。

通過這次諮詢之旅,我開始認識到,原來心理學正是一門教會你如何“認識你自己”的學問。而這其間,識別和覺察自己的人格模式(或者說是與世界的互動模式)無疑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在我看來,它就像電腦裝的系統一樣,這樣的系統就會有那樣的指令反應,不論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只會按照底層系統去運行。

所謂“無明”,其實就是看不到自己的人格模式,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心理諮詢的過程,讓我看看到了自己,這不僅看到了自己在做什麼,而是看到了自己為什麼會那麼做。

願我們對生活一往情深|心理諮詢室 來訪者親述

我記得剛開始前幾次心理諮詢,您說我是“一個委屈的孩子用委屈的方式與這個世界互動”。這種模式的特點,一方面是壓抑自己的需求,成全滿足別人的需求,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喜怒,相比“我想/我不想”,更多的是“應該/不應該”。於是容易產生愧疚,喜歡說對不起。

另一方面,這其實也是一種“討好”模式,用自己的犧牲,來贏得別人的肯定。這樣一來會導致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需要別人的反饋。過分的向外求,只會更容易迷失自己。

過分在意別人,往深裡想,其實是“太愛自己”,太愛那個滿足別人的“小我”。

二.善待自己

我們一直聽說,人要學會愛自己。然而,之前的我的確不大會疼愛自己。

記得老師您曾讓我好好想想對自己做過最好的一件事是什麼,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來,最後說出來的,還是為了別人的。善待自己,愛自己,對我來說,反而成了一件陌生和困難的事。那一次,您讓我觀想自己,觀想一個委屈的小孩,讓我好好地去接納他,善待他,無論他是什麼樣的狀態,扶他起來,給他一個深深的擁抱。

記得您跟我說,不要去評判好壞對錯,跟感受待在一起,歡迎它。這讓想起去年年底,我去參加過一個叫做“十方緣”的陪伴臨終老人的義工活動。“十方緣”的理念讓我印象深刻。

“每一個生命都需要被呵護,所以不分析,不評判,不下定義,就是愛與陪伴。”當時我發了個狀態,說“陪伴老人如此,陪伴孩子如此,陪伴自己更是如此。”畢竟,能夠一直陪伴的,只有我們自己。而一個好的自己,才能更好地陪伴生命。

後來老師您讓我準備一個小本子,記下每天對自己好的事,哈哈,不瞞您說,我沒堅持下來,不過這個意識倒是種下來了,我開始懂得,原來善待自己,滋養自己,愛自己,是多麼重要的事。我的記錄是為了說明強調,我是一個重要的人,我應該把自己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三.“我是好的”

除了讓我學會善待自己、記下對自己好的事,老師您還讓我在不用顧及任何人的前提下,寫下自己認為自己身上的優點。

寫優點的過程,其實是在重新確認“我是好的”。您是在讓我慢慢恢復這個心理機制。確保“我是好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機制。有些人正是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環境或者某些事件等原因,讓“我是好的”這一保護機制被徹底打垮,由此引發了諸多心理問題。

從保護“我是好的”這一潛在動因出發,很多日常遇到的情境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釋。比如受到別人批評,一般人都感覺不舒服,不愉快,不爽,越是不自信,內心越是脆弱的人,反應越大,有些人會鬱悶,沮喪,有些人會予以反擊,辯駁等,這背後都是在內在的我(也許是“小我”)保護“我是好的”作祟。相反,絕大多數人都喜歡別人表揚誇獎,道理一樣,因為我們都希望確保“自己是好的”,或者說“完成我是好的”。

當然,面對批評或誇獎,每個人的反應各不相同,取決於他對於自身的認識和內心的強大與否。內心越強大的人,越溫和。相反,那些極力需要證明的人,恰恰反映了他的不夠和虛弱性。

願我們對生活一往情深|心理諮詢室 來訪者親述

由此我想到,真正的“寵辱不驚”,其實就是充分相信自己是好的,相信自己的存在價值,別人批評你,甚至詆譭你,不會減損一分,讓你沮喪;別人表揚你,誇獎你,也不會增加一分,讓你迷失,你就穩穩地定在那裡,會心一笑。這種狀態下,進一步把自己“高高托起”,身邊的人反倒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你的磁場,讓你活出自我,綻放自我。 不斷強調,你就是那個光,慢慢地,活成一束光。

另外,我還想到,我現在的女朋友,她能夠讓我充分地完成“我是好的”,讓我從中得到滋養,十分難得。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而心理學的知識,無疑有助於我更好的經營這一段感情。

四.覺察能力

這一趟心理諮詢之旅,感覺最大的收穫之一,莫過於覺察能力。

我記得陳麗老師您說過,心理諮詢師不過是覺察能力比普通人強而已,他們同樣具備人性的一切。不知不覺,我似乎初步習得了及時觀照自己、即時覺察自己情緒的能力。我感受到了什麼?我為什麼會覺得心裡不舒服?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反應?覺察情緒的升起,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會讓我跟事情本身拉開一個距離,讓我有了時間和空間去處理,或者跳出情境,從第三方或更高處去思考,不至於被情緒帶著走。

另一方面,對別人的覺察同樣重要。對方為什麼會說那樣的話,會有那樣的反應?我會嘗試去思考語言背後的動因、出發點,而不止是停留在語言上。這樣一來,有助於我更好地處理我與他人的關係,讓我佔據重要的位置,對局面具有把控力。

五.看清來路

更進一步的覺察,是認識到每個人的性格形成都有來路,一定是經歷什麼。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產品,受父母、環境、事件等諸多因素影響,從而形成各不相同的“產品”。

記得有一次我們討論學校裡的孩子,討論如今的教育,您說,看到現在的孩子,你想到的是,“我們在為我們培養多少來訪者呢?”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有意無意地塑造成了有問題的“產品”,令人悲哀。

學會看清來路,指的是學會根據個體的行為進行倒推,從他的成長經歷、生命歷程這一維度來理解他的行為。

這讓我想起我很崇敬的一位導演侯孝賢,他說自己看一個人,是看他的質地和能量,會考慮他所處的situation。在他的作品裡,不持簡單的道德批判的立場,世間並沒有那麼多陰暗跟頹廢,彷彿陽光底下再悲傷、再恐怖的事情,都能夠以人的胸襟和對生命的熱愛而把它包容或消化,用一種俯瞰人世的視角去笑看雲風。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願我們對生活一往情深|心理諮詢室 來訪者親述

話說回來,通過“看清來路”這樣的一種覺察分析,我們可以慢慢做到從不理解到理解,從而接納別人和自己的不一樣,如此一來,我們會活得更寬容,更豐富,更能夠與這個世界和平共處。

從這個角度看,心理學能夠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六.共情能力

習得了覺察能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共情。

很多時候溝通產生問題,是因為我們缺乏共情能力,無法有效地與對方處在一個頻率上。我專門查了一下,共情能力,也被稱之為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在日常溝通交流中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呢,共情並不等於同情。同情僅僅是站在我的立場上看你的問題,覺得你挺可憐的,安慰安慰你。這是一種憐憫,雙方所處的位置不同,不能平等交換身份,同情不一定會對對方感受有理解和體會。很可能慢慢使人們相互疏遠。

而共情是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思考和體會對方的內心世界,理解和認同對方的內心感受,能促進人際情感聯繫。

有時候兩個人產生矛盾,發生爭執,如果希望進行調解,不妨先將心比心,給對方一個深深的共情,然後再進行溝通,會有效很多。畢竟,只有深入內心的關係才能走得遠。當一個人對你不帶評判、不貼標籤,而是共情和關注時,你是很難不對他敞開心扉的。

有了共情之後,進一步的,去了解:

1.他要什麼,我能給什麼(避免給的不是對方想要的)

2.我要什麼,他能給什麼(把自己明確的東西告訴對方)

3.接納缺點,看到優點

這樣一來,兩個人之間就有了空間。最後要謹記,重要的是感情關係,而不是輸贏。

七.劃清邊界

關於邊界的問題,我記得陳麗老師您說要分清三件事:我的事,別人的事,上天的事。日常生活中,之所以有些人過得累,活得憋屈,最後吃力不討好等,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邊界模糊,底線不清楚。

這一部分人,其實不是因為仁慈不忍心拒絕別人,而是懼怕他們自己不被認可,不被接受。不拒絕別人是懼怕別人拒絕自己。

距離感清楚的人往往是安全感強的人,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不會因為說了“不”而被貶低,別人也不會因為你拒絕了一個超越你承受的要求而忌恨於你(記恨的人天然也不值得結交)。這也是另一層面的“寵辱不驚”吧。

也許,這麼多年來,我們的教育裡都缺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邊界意識。當一個人沒有了自己的界限,也不尊重別人的界限,很多矛盾就來了。而我們,應該從現在就學會尊重別人的邊界,樹立自己的邊界,不侵犯別人,不看低自己。

至於上天的事,就交給上天去安排吧。

八.固著/流動

當一個人固著在一個點上,就無法流動,會陷入一個死衚衕。這跟我們常常提到的執著、我執很相似,時間一長,嚴重的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固著在一個點的表現,比如遇到問題害怕,遇到事情憤怒,讓能量都全部堆積在一個點上,消耗生命。那麼固著的對立面,是流動,如何才能流動起來?需要我們轉化。當我們嘗試去處理,固著的東西就開始鬆動。比如可以通過描述感受或境況,讓情緒得到釋放,聆聽著進行及時的回饋,這樣就會一種被理解被接納的感覺,從而讓固著堆積的東西得到轉化,流動起來。

另外,我記得買過一本書,書名叫《一念之轉》(拜倫·凱蒂),裡面提供了四句反問:

1、那是真的嗎?

2、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嗎?

3、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4、沒有那個想法時,你會是怎樣的人呢?

接下去,

請反向思考。

這個思考過程,也會讓原來固著的情緒和思維得到轉化和流動。

九.真我/假我

有一次我們討論到了真我和假我問題,很多人其實是被“假我”所裹挾或控制,一旦“假我”的幻象破滅就會帶來巨大的空虛或者痛苦。比如985學校的“天之驕子”,往往容易被“假我”所矇蔽,認為考上名牌大學就意味著一定能或者一定要怎麼樣,事實上,陳麗老師您說得很好,考上985,只是意味著你獲得了一把刀(或許比較鋒利),但不代表你一定能夠砍得到柴。

願我們對生活一往情深|心理諮詢室 來訪者親述

據說當下許多北大清華的學子,具有一種很深的無意義感。社會上存在這樣的一種現象:

非常優秀的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沒有明顯創傷,生活優渥、個人條件優越,卻感到內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島一樣,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動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比如據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這背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學生個體造成的,而是父母、老師乃至社會所灌輸的邏輯造成的。我們一直被教育說,只要考上名牌大學就怎麼樣怎麼樣,一勞永逸,上清華北大被設定為一個目標,替換了人生的意義,當成了完成任務之後,迎來的確實有巨大的迷失和空虛。有不少學生“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東西,因為他們十幾年來,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好像一直都是為別人在活著,這樣一種情況,現在被稱為“空心病”。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教育,究竟是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是在毀掉一代孩子?我不知道。我覺得,父母、老師有責任讓自己的孩子、學生看到一個人怎麼樣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瞭解陳老師您說的“人生三大終極問題”——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正好去年年底無意間聽了青年教師蔡朝陽的演講,隨後找了他的文章看,裡面有一篇對他兒子菜蟲說的話(《你有權一生虛度年華》),感覺跟我們討論的“假我”正好相關,摘錄在此跟老師分享,以此自省自勉:

菜蟲,今天我要明確地告訴你,你有權拒絕那些被賦予的責任,你有權一生虛度年華,只要你自己願意。而書法呀,電影呀,諸如此類的藝術,就是為了我們虛度年華而準備的。有一種人生的選項,就是做一個完全無益於世道人心的人,完全無益於人類文明進步的人,你只需要遊手好閒,虛度時光。如果你選擇安靜地寫字,不是為了說明寫字有多麼牛,而是你完全可以浪費自己的生命,你完全有權利,去做毫無意義的事情。這是你的第一權利。

當然,也還有一種可能,也許終於有一天,因為不斷的自我追尋,你發現自己原來也領受著天命。這才是你自己的天命。可是,一個人領受天命,既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也是一件悲慘的事情。幸運的是,你將會找到自己的人生;悲慘在於,這樣,你恐怕就再也不能讓自己荒廢時光了。所以,最好的結果就是,你欣然發現,一生的使命就是虛度時光。

但既然老爸選擇了生養你, 老爸就要為你擔負老爸的責任,這個責任之一就是,我要明確告訴你,你不必活在虛妄的責任感裡,你不需要出人頭地,不需要平步青雲,不需要寶馬輕裘,你有權一事無成。

最後,回到985的問題,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段子,說,有位清華學子畢業後去當了木匠,別人問他,好不容易考上清華,怎麼跑去當木匠,這樣不是很浪費嗎?他平靜地說:我考上是我想讀清華,去當木匠是我想當木匠。

回答得真棒。這就是陳老師所說的“刀”吧?用自己的刀,砍自己的柴,過好自己的人生,如此就好。

十.三個方面的管理

最後一次諮詢,老師您讓我在接下來的人生裡,除了我們一直討論的“情緒管理”,還要做好三個方面的管理,它們分別是:關係管理,時間管理,形象管理。

關係管理:決定我們能夠走多遠。在當今社會,想要成功,每個人都不可能純粹地單打獨鬥。我們常常說的“跟對人很重要”,所言極是。要學會去識人,找到值得跟隨的人,值得付出的人。先認識人,再跟隨人。這個跟找對象、尋伴侶殊途同歸。

時間管理: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這個重要性自不必說。這個時代,其實是個破碎的時代,時間被大量的事物打散,碎片化閱讀,注意力的分散等等,無不影響著我們對於時間的有效利用和管理。高效能地安排時間,運用時間為自己的工作生活服務,是重要課題。

形象管理:每個人都在營銷自己。除了心靈美,外在的吸引力也不可忽視。形象是我們的門臉,是對別人的尊重。我們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要缺少吸引別人的能力。

最後的最後,我請老師您給我一句贈言。老師的話,簡單而又十分珍貴:

“祝你幸福。願你擁有幸福的能力。”

謝謝老師,我也祝您幸福。願我們都擁有幸福的能力,願我們對生活一往情深。

——你的學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