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民主 音樂 法律 藝術 育兒的那些事兒 2019-08-12
"

文/育兒的那些事兒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家長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保護和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教育了,這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會阻礙孩子的身心發展。這樣長期的發展,其實也會影響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本次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和家長應該怎麼做。

"

文/育兒的那些事兒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家長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保護和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教育了,這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會阻礙孩子的身心發展。這樣長期的發展,其實也會影響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本次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和家長應該怎麼做。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過度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1、脫離了實際

家長以自我的期望為教育的出發點, 忽視孩子的需要;因此, 常常脫離實際。 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 要求過高;教育內容過深、種類過多, 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 脫離孩子的實際。

2、在教育過程中情緒化

由於教育要求、內容脫離孩子的實際, 容易引起家長和孩子的挫敗感和心理衝突, 家長和孩子均可能表現出心理無助感。家長經常性的消極情緒, 不斷刺激早已麻木的心靈, 使孩子對教育措施的迴應更加遲鈍和麻木;孩子以消極心理應付教育要求;阻礙孩子的創造性潛能的發展, 也可能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和兩代人的嚴重對立。有時, 家長為轉嫁自我心理危機,形成教育效應的惡性循環。

3、教育方法比較簡單

家長的情緒化及其非理智教育行為, 使家長的教育方法傾向於簡單化, 強制、逼迫、訓斥和體罰等成為家長教子的主要方法特徵。

"

文/育兒的那些事兒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家長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保護和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教育了,這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會阻礙孩子的身心發展。這樣長期的發展,其實也會影響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本次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和家長應該怎麼做。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過度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1、脫離了實際

家長以自我的期望為教育的出發點, 忽視孩子的需要;因此, 常常脫離實際。 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 要求過高;教育內容過深、種類過多, 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 脫離孩子的實際。

2、在教育過程中情緒化

由於教育要求、內容脫離孩子的實際, 容易引起家長和孩子的挫敗感和心理衝突, 家長和孩子均可能表現出心理無助感。家長經常性的消極情緒, 不斷刺激早已麻木的心靈, 使孩子對教育措施的迴應更加遲鈍和麻木;孩子以消極心理應付教育要求;阻礙孩子的創造性潛能的發展, 也可能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和兩代人的嚴重對立。有時, 家長為轉嫁自我心理危機,形成教育效應的惡性循環。

3、教育方法比較簡單

家長的情緒化及其非理智教育行為, 使家長的教育方法傾向於簡單化, 強制、逼迫、訓斥和體罰等成為家長教子的主要方法特徵。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4、剝奪孩子生活的體驗

過度教育在內容方面重視知識技能, 輕視生活體驗。 當孩子的活動偏離學習知識技能時, 家長必然進行干涉和糾正。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度干涉和控制, 要求子女事事都按父母的意志辦事, 限制子女的自由, 剝奪了孩子經歷和實踐的機會, 這就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個體的發展需要成長空間, 過度教育限制了個體生命發展的必要空間, 使孩子的生命能量缺乏宣洩的途徑,缺乏經風雨, 見世面的機會, 自然就使其缺乏活力, 缺乏競爭能力和技巧。

過度教育對孩子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1、孩子產生厭學的現象

當前, 許多家長重視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 例如早期識字, 學繪畫、學音樂等。 如果方法合適將有助於孩子心理髮展。 但是, 如果以不當的方法強制孩子學習, 孩子沒有歡樂,沒有童趣, 就違背了兒童心理髮展規律, 給孩子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厭學的種子。 這些孩子進入學校後很容易出現厭學、逃學等現象。

"

文/育兒的那些事兒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家長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保護和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教育了,這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會阻礙孩子的身心發展。這樣長期的發展,其實也會影響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本次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和家長應該怎麼做。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過度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1、脫離了實際

家長以自我的期望為教育的出發點, 忽視孩子的需要;因此, 常常脫離實際。 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 要求過高;教育內容過深、種類過多, 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 脫離孩子的實際。

2、在教育過程中情緒化

由於教育要求、內容脫離孩子的實際, 容易引起家長和孩子的挫敗感和心理衝突, 家長和孩子均可能表現出心理無助感。家長經常性的消極情緒, 不斷刺激早已麻木的心靈, 使孩子對教育措施的迴應更加遲鈍和麻木;孩子以消極心理應付教育要求;阻礙孩子的創造性潛能的發展, 也可能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和兩代人的嚴重對立。有時, 家長為轉嫁自我心理危機,形成教育效應的惡性循環。

3、教育方法比較簡單

家長的情緒化及其非理智教育行為, 使家長的教育方法傾向於簡單化, 強制、逼迫、訓斥和體罰等成為家長教子的主要方法特徵。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4、剝奪孩子生活的體驗

過度教育在內容方面重視知識技能, 輕視生活體驗。 當孩子的活動偏離學習知識技能時, 家長必然進行干涉和糾正。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度干涉和控制, 要求子女事事都按父母的意志辦事, 限制子女的自由, 剝奪了孩子經歷和實踐的機會, 這就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個體的發展需要成長空間, 過度教育限制了個體生命發展的必要空間, 使孩子的生命能量缺乏宣洩的途徑,缺乏經風雨, 見世面的機會, 自然就使其缺乏活力, 缺乏競爭能力和技巧。

過度教育對孩子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1、孩子產生厭學的現象

當前, 許多家長重視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 例如早期識字, 學繪畫、學音樂等。 如果方法合適將有助於孩子心理髮展。 但是, 如果以不當的方法強制孩子學習, 孩子沒有歡樂,沒有童趣, 就違背了兒童心理髮展規律, 給孩子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厭學的種子。 這些孩子進入學校後很容易出現厭學、逃學等現象。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2、孩子會無助

由於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和干涉, 孩子屈從於外在壓力, 經常感到自己的無能、無助, 形成消極自我認知, 缺乏自信, 過分敏感, 過度焦慮等, 最終可能導致性格缺陷或心理行為異常。 導致孩子心理上產生的失敗、受罰或痛苦等經歷的拖延, 使其形成情感淡漠、沮喪和焦慮等消極情緒, 甚至抑制個體心理的正常發展。

3、孩子有衝動行為和逆反的心理

過度教育會造成孩子受壓抑的體驗, 有些孩子不顧後果出現違反道德或法律的衝動行為;有些孩子不分青紅皁白拒絕家長的要求 , 形成消極心理定勢 , 對家長等人的所有教育要求持牴觸或反對態度, 即形成逆反心理;有些孩子成人後則可能形成反社會心態。 另外, 過度教育使孩子犧牲了思維的獨立和自由, 孩子常常感到不愉快、不舒暢 , 只能從發洩式的行為中獲得快感, 因而, 經常出現逃學、打架、說謊、欺騙、偷竊或盲目的破壞及攻擊行為。 這種行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解脫, 行為本身伴有衝破約束的快感,進而形成心理定勢和行為習慣。

4、孩子個性發展的缺陷

獨生子女存在的個性缺陷, 如自我中心、偏狹、固執、幼稚、脆弱、缺乏責任心、依賴、遵從、情緒化、不合群等等 , 大多與家長的過度教育有關。 他們在家裡一貫處於中心地位, 產 生了一切以“ 我” 為中心的態度和行為模式, 不瞭解別人, 更不會關心體貼別人, 從來也不會從別人角度考慮問題。兒童時期的自我中心很可能成為成年後極不健康又極難改變的性格的核心。

"

文/育兒的那些事兒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家長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保護和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教育了,這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會阻礙孩子的身心發展。這樣長期的發展,其實也會影響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本次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和家長應該怎麼做。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過度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1、脫離了實際

家長以自我的期望為教育的出發點, 忽視孩子的需要;因此, 常常脫離實際。 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 要求過高;教育內容過深、種類過多, 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 脫離孩子的實際。

2、在教育過程中情緒化

由於教育要求、內容脫離孩子的實際, 容易引起家長和孩子的挫敗感和心理衝突, 家長和孩子均可能表現出心理無助感。家長經常性的消極情緒, 不斷刺激早已麻木的心靈, 使孩子對教育措施的迴應更加遲鈍和麻木;孩子以消極心理應付教育要求;阻礙孩子的創造性潛能的發展, 也可能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和兩代人的嚴重對立。有時, 家長為轉嫁自我心理危機,形成教育效應的惡性循環。

3、教育方法比較簡單

家長的情緒化及其非理智教育行為, 使家長的教育方法傾向於簡單化, 強制、逼迫、訓斥和體罰等成為家長教子的主要方法特徵。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4、剝奪孩子生活的體驗

過度教育在內容方面重視知識技能, 輕視生活體驗。 當孩子的活動偏離學習知識技能時, 家長必然進行干涉和糾正。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度干涉和控制, 要求子女事事都按父母的意志辦事, 限制子女的自由, 剝奪了孩子經歷和實踐的機會, 這就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個體的發展需要成長空間, 過度教育限制了個體生命發展的必要空間, 使孩子的生命能量缺乏宣洩的途徑,缺乏經風雨, 見世面的機會, 自然就使其缺乏活力, 缺乏競爭能力和技巧。

過度教育對孩子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1、孩子產生厭學的現象

當前, 許多家長重視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 例如早期識字, 學繪畫、學音樂等。 如果方法合適將有助於孩子心理髮展。 但是, 如果以不當的方法強制孩子學習, 孩子沒有歡樂,沒有童趣, 就違背了兒童心理髮展規律, 給孩子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厭學的種子。 這些孩子進入學校後很容易出現厭學、逃學等現象。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2、孩子會無助

由於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和干涉, 孩子屈從於外在壓力, 經常感到自己的無能、無助, 形成消極自我認知, 缺乏自信, 過分敏感, 過度焦慮等, 最終可能導致性格缺陷或心理行為異常。 導致孩子心理上產生的失敗、受罰或痛苦等經歷的拖延, 使其形成情感淡漠、沮喪和焦慮等消極情緒, 甚至抑制個體心理的正常發展。

3、孩子有衝動行為和逆反的心理

過度教育會造成孩子受壓抑的體驗, 有些孩子不顧後果出現違反道德或法律的衝動行為;有些孩子不分青紅皁白拒絕家長的要求 , 形成消極心理定勢 , 對家長等人的所有教育要求持牴觸或反對態度, 即形成逆反心理;有些孩子成人後則可能形成反社會心態。 另外, 過度教育使孩子犧牲了思維的獨立和自由, 孩子常常感到不愉快、不舒暢 , 只能從發洩式的行為中獲得快感, 因而, 經常出現逃學、打架、說謊、欺騙、偷竊或盲目的破壞及攻擊行為。 這種行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解脫, 行為本身伴有衝破約束的快感,進而形成心理定勢和行為習慣。

4、孩子個性發展的缺陷

獨生子女存在的個性缺陷, 如自我中心、偏狹、固執、幼稚、脆弱、缺乏責任心、依賴、遵從、情緒化、不合群等等 , 大多與家長的過度教育有關。 他們在家裡一貫處於中心地位, 產 生了一切以“ 我” 為中心的態度和行為模式, 不瞭解別人, 更不會關心體貼別人, 從來也不會從別人角度考慮問題。兒童時期的自我中心很可能成為成年後極不健康又極難改變的性格的核心。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家長應該怎樣克服教育過度?

1、家長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用平靜而理智的心理狀態對待孩子。 保持平常心, 一是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發展, 以平常心教育孩子。 二是平等地對待孩子。 既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和自尊心, 又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三是教育孩子從小事著手, 為家庭、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並養成習慣。 四是重視“不言之教” 。 教育的藝術在於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 家長要重視自身的榜樣教育作用。

2、家長要調整親子之間的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理想教育的基礎, 因此, 改變過度教育, 應當調整親子關係。 許多家長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實際上扭曲了正常的家庭關係, 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要擺正家庭關係, 把夫妻關係放在首位, 把親子關係放在從屬的位置, 在家庭中有意創設民主、平等、相互幫助、相互體貼的心理氣氛, 密切親子關係。

"

文/育兒的那些事兒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家長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保護和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教育了,這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會阻礙孩子的身心發展。這樣長期的發展,其實也會影響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本次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和家長應該怎麼做。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過度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1、脫離了實際

家長以自我的期望為教育的出發點, 忽視孩子的需要;因此, 常常脫離實際。 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 要求過高;教育內容過深、種類過多, 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 脫離孩子的實際。

2、在教育過程中情緒化

由於教育要求、內容脫離孩子的實際, 容易引起家長和孩子的挫敗感和心理衝突, 家長和孩子均可能表現出心理無助感。家長經常性的消極情緒, 不斷刺激早已麻木的心靈, 使孩子對教育措施的迴應更加遲鈍和麻木;孩子以消極心理應付教育要求;阻礙孩子的創造性潛能的發展, 也可能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和兩代人的嚴重對立。有時, 家長為轉嫁自我心理危機,形成教育效應的惡性循環。

3、教育方法比較簡單

家長的情緒化及其非理智教育行為, 使家長的教育方法傾向於簡單化, 強制、逼迫、訓斥和體罰等成為家長教子的主要方法特徵。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4、剝奪孩子生活的體驗

過度教育在內容方面重視知識技能, 輕視生活體驗。 當孩子的活動偏離學習知識技能時, 家長必然進行干涉和糾正。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度干涉和控制, 要求子女事事都按父母的意志辦事, 限制子女的自由, 剝奪了孩子經歷和實踐的機會, 這就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個體的發展需要成長空間, 過度教育限制了個體生命發展的必要空間, 使孩子的生命能量缺乏宣洩的途徑,缺乏經風雨, 見世面的機會, 自然就使其缺乏活力, 缺乏競爭能力和技巧。

過度教育對孩子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1、孩子產生厭學的現象

當前, 許多家長重視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 例如早期識字, 學繪畫、學音樂等。 如果方法合適將有助於孩子心理髮展。 但是, 如果以不當的方法強制孩子學習, 孩子沒有歡樂,沒有童趣, 就違背了兒童心理髮展規律, 給孩子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厭學的種子。 這些孩子進入學校後很容易出現厭學、逃學等現象。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2、孩子會無助

由於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和干涉, 孩子屈從於外在壓力, 經常感到自己的無能、無助, 形成消極自我認知, 缺乏自信, 過分敏感, 過度焦慮等, 最終可能導致性格缺陷或心理行為異常。 導致孩子心理上產生的失敗、受罰或痛苦等經歷的拖延, 使其形成情感淡漠、沮喪和焦慮等消極情緒, 甚至抑制個體心理的正常發展。

3、孩子有衝動行為和逆反的心理

過度教育會造成孩子受壓抑的體驗, 有些孩子不顧後果出現違反道德或法律的衝動行為;有些孩子不分青紅皁白拒絕家長的要求 , 形成消極心理定勢 , 對家長等人的所有教育要求持牴觸或反對態度, 即形成逆反心理;有些孩子成人後則可能形成反社會心態。 另外, 過度教育使孩子犧牲了思維的獨立和自由, 孩子常常感到不愉快、不舒暢 , 只能從發洩式的行為中獲得快感, 因而, 經常出現逃學、打架、說謊、欺騙、偷竊或盲目的破壞及攻擊行為。 這種行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解脫, 行為本身伴有衝破約束的快感,進而形成心理定勢和行為習慣。

4、孩子個性發展的缺陷

獨生子女存在的個性缺陷, 如自我中心、偏狹、固執、幼稚、脆弱、缺乏責任心、依賴、遵從、情緒化、不合群等等 , 大多與家長的過度教育有關。 他們在家裡一貫處於中心地位, 產 生了一切以“ 我” 為中心的態度和行為模式, 不瞭解別人, 更不會關心體貼別人, 從來也不會從別人角度考慮問題。兒童時期的自我中心很可能成為成年後極不健康又極難改變的性格的核心。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家長應該怎樣克服教育過度?

1、家長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用平靜而理智的心理狀態對待孩子。 保持平常心, 一是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發展, 以平常心教育孩子。 二是平等地對待孩子。 既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和自尊心, 又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三是教育孩子從小事著手, 為家庭、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並養成習慣。 四是重視“不言之教” 。 教育的藝術在於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 家長要重視自身的榜樣教育作用。

2、家長要調整親子之間的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理想教育的基礎, 因此, 改變過度教育, 應當調整親子關係。 許多家長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實際上扭曲了正常的家庭關係, 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要擺正家庭關係, 把夫妻關係放在首位, 把親子關係放在從屬的位置, 在家庭中有意創設民主、平等、相互幫助、相互體貼的心理氣氛, 密切親子關係。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3、家長要鼓勵孩子自主學習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民主意識和寬容精神, 讓孩子“ 自主學習” 比“ 他控學習” 更重要。 家庭教育僅靠家長的監控和督促是不行的, 必須靠孩子主動學習, 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慾望、學習動機, 鼓勵孩子自主學習。 家長要激發孩子的生命活力, 讓孩子有自己喜歡的書籍、學科、活動。

4、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家長對孩子批評、訓斥、體罰, 實際上是宣洩自己的消極情緒,是以消極的情緒代替教育, 其效果必然是負面的, 其教育效果必然是家長始料不及的。 因此, 家長要學會情緒自控, 以 客觀、冷靜、理智的心理狀態使用“軟方法” 、“ 緩方法” 教育孩子, 以求得到最佳教育效果。

"

文/育兒的那些事兒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家長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保護和對孩子也越來越過度的教育了,這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會阻礙孩子的身心發展。這樣長期的發展,其實也會影響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本次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和家長應該怎麼做。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過度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1、脫離了實際

家長以自我的期望為教育的出發點, 忽視孩子的需要;因此, 常常脫離實際。 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 要求過高;教育內容過深、種類過多, 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 脫離孩子的實際。

2、在教育過程中情緒化

由於教育要求、內容脫離孩子的實際, 容易引起家長和孩子的挫敗感和心理衝突, 家長和孩子均可能表現出心理無助感。家長經常性的消極情緒, 不斷刺激早已麻木的心靈, 使孩子對教育措施的迴應更加遲鈍和麻木;孩子以消極心理應付教育要求;阻礙孩子的創造性潛能的發展, 也可能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和兩代人的嚴重對立。有時, 家長為轉嫁自我心理危機,形成教育效應的惡性循環。

3、教育方法比較簡單

家長的情緒化及其非理智教育行為, 使家長的教育方法傾向於簡單化, 強制、逼迫、訓斥和體罰等成為家長教子的主要方法特徵。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4、剝奪孩子生活的體驗

過度教育在內容方面重視知識技能, 輕視生活體驗。 當孩子的活動偏離學習知識技能時, 家長必然進行干涉和糾正。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度干涉和控制, 要求子女事事都按父母的意志辦事, 限制子女的自由, 剝奪了孩子經歷和實踐的機會, 這就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個體的發展需要成長空間, 過度教育限制了個體生命發展的必要空間, 使孩子的生命能量缺乏宣洩的途徑,缺乏經風雨, 見世面的機會, 自然就使其缺乏活力, 缺乏競爭能力和技巧。

過度教育對孩子的消極影響有哪些?

1、孩子產生厭學的現象

當前, 許多家長重視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 例如早期識字, 學繪畫、學音樂等。 如果方法合適將有助於孩子心理髮展。 但是, 如果以不當的方法強制孩子學習, 孩子沒有歡樂,沒有童趣, 就違背了兒童心理髮展規律, 給孩子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厭學的種子。 這些孩子進入學校後很容易出現厭學、逃學等現象。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2、孩子會無助

由於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和干涉, 孩子屈從於外在壓力, 經常感到自己的無能、無助, 形成消極自我認知, 缺乏自信, 過分敏感, 過度焦慮等, 最終可能導致性格缺陷或心理行為異常。 導致孩子心理上產生的失敗、受罰或痛苦等經歷的拖延, 使其形成情感淡漠、沮喪和焦慮等消極情緒, 甚至抑制個體心理的正常發展。

3、孩子有衝動行為和逆反的心理

過度教育會造成孩子受壓抑的體驗, 有些孩子不顧後果出現違反道德或法律的衝動行為;有些孩子不分青紅皁白拒絕家長的要求 , 形成消極心理定勢 , 對家長等人的所有教育要求持牴觸或反對態度, 即形成逆反心理;有些孩子成人後則可能形成反社會心態。 另外, 過度教育使孩子犧牲了思維的獨立和自由, 孩子常常感到不愉快、不舒暢 , 只能從發洩式的行為中獲得快感, 因而, 經常出現逃學、打架、說謊、欺騙、偷竊或盲目的破壞及攻擊行為。 這種行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解脫, 行為本身伴有衝破約束的快感,進而形成心理定勢和行為習慣。

4、孩子個性發展的缺陷

獨生子女存在的個性缺陷, 如自我中心、偏狹、固執、幼稚、脆弱、缺乏責任心、依賴、遵從、情緒化、不合群等等 , 大多與家長的過度教育有關。 他們在家裡一貫處於中心地位, 產 生了一切以“ 我” 為中心的態度和行為模式, 不瞭解別人, 更不會關心體貼別人, 從來也不會從別人角度考慮問題。兒童時期的自我中心很可能成為成年後極不健康又極難改變的性格的核心。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家長應該怎樣克服教育過度?

1、家長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教育孩子時不能用平靜而理智的心理狀態對待孩子。 保持平常心, 一是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發展, 以平常心教育孩子。 二是平等地對待孩子。 既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和自尊心, 又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三是教育孩子從小事著手, 為家庭、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並養成習慣。 四是重視“不言之教” 。 教育的藝術在於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 家長要重視自身的榜樣教育作用。

2、家長要調整親子之間的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理想教育的基礎, 因此, 改變過度教育, 應當調整親子關係。 許多家長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實際上扭曲了正常的家庭關係, 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要擺正家庭關係, 把夫妻關係放在首位, 把親子關係放在從屬的位置, 在家庭中有意創設民主、平等、相互幫助、相互體貼的心理氣氛, 密切親子關係。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3、家長要鼓勵孩子自主學習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民主意識和寬容精神, 讓孩子“ 自主學習” 比“ 他控學習” 更重要。 家庭教育僅靠家長的監控和督促是不行的, 必須靠孩子主動學習, 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慾望、學習動機, 鼓勵孩子自主學習。 家長要激發孩子的生命活力, 讓孩子有自己喜歡的書籍、學科、活動。

4、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家長對孩子批評、訓斥、體罰, 實際上是宣洩自己的消極情緒,是以消極的情緒代替教育, 其效果必然是負面的, 其教育效果必然是家長始料不及的。 因此, 家長要學會情緒自控, 以 客觀、冷靜、理智的心理狀態使用“軟方法” 、“ 緩方法” 教育孩子, 以求得到最佳教育效果。

家長過度教育,產生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小編有話說:

其實,每個家長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好教育,但是,我們同時也會犯錯,比如給孩子過多的教育。所以家長一定要用適當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讓我們一起培養一個更好的孩子吧!

(本文由育兒的那些事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