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10萬上課外班,成績卻下降?學會這個心理學方法,錢才不白花

01

一次考試後,幾位家長一起聊天。

一位媽媽有些焦慮地說:“我家孩子這次成績退步有點大,我以為題目難。我一問,周圍的一些孩子都比較穩定,說明不是題目的問題。我家的還在外面上著課外班,成績沒提高,反而退步了,這真是愁人。”

花費10萬上課外班,成績卻下降?學會這個心理學方法,錢才不白花

我們一聊,原來孩子不僅在外面上了語、數、英,還上著各種校外興趣班,加在一起有8、9個,算下來一年花費小十萬。

加上學校的興趣班、線上課,孩子一週除了週末下午半天,其他時間都滿滿當當的。有時候,僅有的週日半天還要用來完成作業。

這位媽媽說:花錢還是一方面,精力也投入不少。平日爺爺奶奶和夫妻倆輪流接送孩子,孩子也天天趕場,從週一到週日,只有半天休息。日子連軸轉,大家都疲憊。要是有個好結果大家也覺得值了,但這樣的結果確實讓人糾結。

接著她又說:“但這錢還不敢不花,因為這些課程都對孩子以後都是有幫助的:編程是以後的大趨勢,大家都在上;圍棋鍛鍊思維能力,上了一年多丟下也可惜;舞蹈女孩子用來鍛鍊氣質,也不能不報……”


其實上8個、10個課外班的孩子,周圍不算少數;

孩子也才上二年級,偶爾成績下降,提高起來也不是難事。

關鍵問題在於,當大量的課外班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狀態、學校學習,甚至讓全家人疲憊焦慮時,到底該怎麼看待上課外班這件事,到底要不要上,該怎樣選擇?

02

家長報課外班,“初心”都是為孩子好:

孩子多才多藝,未來能更有實力參與社會競爭,至少可以更好地做自己;

別人家的孩子都報了,我們也要報幾個,這樣孩子才能和同齡人在一起自信的交流;

早一點學習,多學一點,可能會在學習成績上領先一步;

提前讓孩子多接觸一些不同的領域,擴展視野,給孩子未來更多的選擇。

這些想法,貌似都是為孩子長遠著想。

但實際上並不是“以孩子為基礎”的,而多是根據父母的經驗、意願或隨大流的。說不好聽點,不考慮孩子的報班,就是“盲目報班”。

盲目報班,對孩子直接的負面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時間被填的太滿,孩子自主時間太少;

二是不感興趣的內容,給孩子造成身心負擔。

2018年新聞報道,開封市一個5歲女孩因為興趣班佔用時間過多而患上抑鬱症。孩子的媽媽給孩子連報了舞蹈、繪畫、數學、英語4個興趣班,而且時間安排緊張,週末全被佔滿。3個月後,孩子變得不愛說話,時常頂撞家長,在幼兒園大哭大鬧。經兒童心理學專家診斷,孩子患上了輕度抑鬱症。

為什麼會這樣,大家一看就明白:

孩子還小,自我調節功能還比較弱。時間安排太滿,對所學內容的厭煩,神經繃得太緊,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甚至抑鬱,而這又會導致孩子脾氣暴躁、攻擊性等問題行為。

花費10萬上課外班,成績卻下降?學會這個心理學方法,錢才不白花

03

兒童心理學家Lawrence認為,造成孩子焦慮水平不斷攀升的罪魁禍首是家長。

他提出一個公式:孩子的焦慮水平=壓力總量-可承受的壓力

孩子的壓力總量,如果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它會隨著報班的數量多少,喜好的程度,事情切換的頻率的高低,放鬆時間的多少而變化。

如果父母給孩子報的孩子不感興趣的班越多,而且在有限的時間內切換頻率越高,放鬆的時間越少,孩子壓力值就會越高。

不用說孩子,哪怕是一個成人,如果一天的安排很多,時間高度碎片化,面對千頭萬緒的事情而又不斷被打斷的情況,也會感到壓力倍增。

孩子可承受壓力的能力,會通過和接觸大自然,以及獨處發呆的時間得到提高。但是現在的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時間越來越少,獨自發呆的時間更是幾乎沒有。

花費10萬上課外班,成績卻下降?學會這個心理學方法,錢才不白花

我記得小時候,因為父母做生意,白天有大把的獨處和接觸大自然的時間:比如去果園抓一瓶子鐵牛,去大片的西紅柿地裡找別人摘剩下的西紅柿,到水塘裡面摸魚,到田裡刨紅薯、烤黃豆……裡面的任何一項工作,一做就是半天,沒有人會打擾。

而現在的孩子,天天關在房子裡,父母只要看見孩子無事可做,就會盯著說:“你都做完了所有的事情嗎?”,巴不得用“正經事”把孩子的每一分鐘填滿。

04

很多家長說,我也知道報了這些班,未必能保證孩子成才,但是不報這些班,也許孩子有某些天賦呢,我不能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呀?而且,在這個斜槓時代,孩子沒有多項技能,怎麼能更好地生存呢?

我也曾經和在美國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朋友請教過這個問題,試圖學習一些先進的經驗。

他們告訴我,其實在美國,父母在培養孩子身上,一樣會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孩子們也是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不同的方面,一個是在內容上,他們更側重在運動、藝術等方面,而不像中國側重知識性的補課;另一個是,在初期的“廣撒網”後,家長髮現孩子在某方面更感興趣或者有天賦後,會縮減範圍,集中精力在這個領域深耕。

如果一定要報興趣班,我受到的啟發是:尊重孩子,少即是多

第一、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適合孩子的興趣班,沒有興趣的課外班只會增加孩子壓力總數。

第二、給孩子的生活適當“留白”,讓他們有可支配的閒暇時間,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在提高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

“留白”還能幫助孩子促進腦區之間的協作,增強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發現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集中精力堅持在這點興趣上“精耕細作”。這樣的培養才是對孩子來說最好的。

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給孩子做加法,而是結合孩子的情況,做好加減法:降低孩子的“壓力總數”,提升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同時幫助孩子堅持做好一件孩子最擅長的事。

孩子的藝術學校中,有一個17歲大姐姐剛被世界頂級藝術名校錄取。

她在分享中說:“可能有些家長只想讓孩子去做一些他們眼裡更容易成功的職業……卻忽略了每個職業都有每個職業的困苦,忽略了他們的孩子是否真正喜歡或適合這個職業。就像有的朋友鋼琴彈到11級,但內心根本不喜歡,除了讓父母開心,他們並不知道為什麼去做這件事。”

“我清楚我自己真正喜歡的藝術,我知道把時間運用在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上,才能保證你付出的時間和辛苦是值得的。”

06

興趣的問題解決了,那孩子的學業呢?

萬丈高樓平地起。

比“超前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儘早養成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課外班的討論,一位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講了他的看法:

進步大的學生,他們有這樣的共性:有學習意願,明白自己的弱點,能認真聽講、完成作業,並且把自己的掌握程度,及時反饋給老師。這種學生,成績必然會提升。

補課無效的學生,他們的共性是:自己不想補課,家長逼迫來的。來上課,就是找同學、朋友玩,上課可以睡覺、發呆、玩手機,找各種藉口出去,甚至一節課一去不復返。這樣的學習態度,老師有心無力,學生成績當然不可能提高。

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走來,想想其實這是很有道理的:

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拼的是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對父母來說,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的生活態度、生活習慣,就是在為入學後良好的學習打基礎。

就拿“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個事情舉例:

父母陪寫作業時發火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是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從來不主動,父母不催著,不盯著、甚至不吼不打,他就不寫。即便在這種高壓之下寫了,也是潦潦草草不規範。

說白了,其實是孩子打心眼裡就沒有認為:這件事是我的,我應該自己做。他覺得:反正有爸媽盯著呢,怎麼著到最後明天都能給老師交差。

出現這樣現象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也不少見類似情況。

比如,早上起床的時候,父母不喊個十遍八遍不動窩,連哄帶騙、連拉帶拽才能穿好衣服;從小吃飯的問題,是不是也是家長不追著、不哄著,就不吃的;反正不吃正餐還有零食吃。

正是這樣的生活日常,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吃飯、穿衣我都不用管,家裡有人操心呢。

作為父母,當孩子學習習慣不好時,可以反思一下孩子從小的態度、習慣有沒有養好?

讓孩子自己負責的意思是:你可以選擇做或者不做,但是你要為選擇產生的結果負責。

比如,你不吃飯,那麼我收拾好了之後只能等到下頓再吃;你不能及時起床,導致遲到,就只能自己承受學校的批評;你不收拾玩具,導致房子裡很亂,那我只能收拾起來放到你不不能弄亂的地方,直到你能自己收拾為止。

從小養成自主的習慣,將來孩子也會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當孩子有了自主負責的學習態度時,自然能在“聽、說、讀、寫”等各方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花費10萬上課外班,成績卻下降?學會這個心理學方法,錢才不白花

結語:

還是回到我們的“初心”:我們給孩子報班,是為了讓孩子更有效地學習,擁有終身受益的技能,能更自信地成長,更好地做自己。

這個“初心”的實現,有賴於我們真的“以孩子為基礎”。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發展規律,培養孩子的內在態度和良好習慣,才是根本之策。



本文為有料家庭教育(公眾號ID:youliaojiating)原創,歡迎轉發和分享!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圖:來源網絡)

往期推薦

媽媽帶3個孩子跳橋:在孩子崩潰之前,父母一定教會他這項技能!

孩子發脾氣時,為什麼講道理不管用?

孩子被圍毆欺凌,卻不知道如何應對?這些策略父母應該必知必會!

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傷害造成!家長這麼做可以有效修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