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
"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獨處,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走路。——蒙特梭利

前幾天和一個帶孩子在美國上學的家長聊天,她說暑假時間太長了,各種玩,擔心孩子都忘記學習了。

她還分享說她的兩個孩子在美國都會自律地學習,那邊的學習氛圍比較好。而假期回來就是玩,孩子們約到一起就是玩遊戲。

成人淪陷在手機上,如果追問你每天拿著手機都在幹什麼,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說:也不知道在看什麼,翻著翻著時間就過去了。

孩子們也沒有事情做,除了玩遊戲,就沒有什麼可做的了。

獨 處

我們遊學的時候,孩子如果沒有手機,剛開始真的特別無聊,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在和自己的手機分別的時候,甚至感覺到是自己的心肝寶貝被人奪走似得,那叫一個依依不捨啊,我們分明能感覺到孩子們似乎沒有了主心骨。

這種依賴,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會好起來,他們開始聊天,玩一些其他紙牌遊戲,偶爾看書。我看到大部分孩子不是太喜歡看書,沒有閱讀習慣,只有極少數孩子會畫畫、做手工。

我覺得在這個裡面,除去交往需要之外,我們(成人和孩子)不會自己和自己相處,也就是說,我們很難獨處。

蒙特梭利說:獨處,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走路。

而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們的生活全是被安排的。被安排本身也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的核心是:你是否能夠幫助孩子完成自我教育。

因為,我們一直說人的成長是個內在發展的模式。成人只能提供環境,如果,我們把孩子的成長模式改變了,那麼,他還是他嗎?

孩子們本來是會和自己相處的。最典型的現象就是我們經常在幼兒園裡看到孩子們特別喜歡獨處,我們只是給孩子們獨處的自由機會。那個時候的孩子,自己一個人對著一隻蟲子可以觀察半個小時;在教室裡,對著一樣教具可以反覆操作一個小時。當他們工作完之後,也會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來完成內在的邏輯發展。


"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獨處,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走路。——蒙特梭利

前幾天和一個帶孩子在美國上學的家長聊天,她說暑假時間太長了,各種玩,擔心孩子都忘記學習了。

她還分享說她的兩個孩子在美國都會自律地學習,那邊的學習氛圍比較好。而假期回來就是玩,孩子們約到一起就是玩遊戲。

成人淪陷在手機上,如果追問你每天拿著手機都在幹什麼,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說:也不知道在看什麼,翻著翻著時間就過去了。

孩子們也沒有事情做,除了玩遊戲,就沒有什麼可做的了。

獨 處

我們遊學的時候,孩子如果沒有手機,剛開始真的特別無聊,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在和自己的手機分別的時候,甚至感覺到是自己的心肝寶貝被人奪走似得,那叫一個依依不捨啊,我們分明能感覺到孩子們似乎沒有了主心骨。

這種依賴,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會好起來,他們開始聊天,玩一些其他紙牌遊戲,偶爾看書。我看到大部分孩子不是太喜歡看書,沒有閱讀習慣,只有極少數孩子會畫畫、做手工。

我覺得在這個裡面,除去交往需要之外,我們(成人和孩子)不會自己和自己相處,也就是說,我們很難獨處。

蒙特梭利說:獨處,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走路。

而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們的生活全是被安排的。被安排本身也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的核心是:你是否能夠幫助孩子完成自我教育。

因為,我們一直說人的成長是個內在發展的模式。成人只能提供環境,如果,我們把孩子的成長模式改變了,那麼,他還是他嗎?

孩子們本來是會和自己相處的。最典型的現象就是我們經常在幼兒園裡看到孩子們特別喜歡獨處,我們只是給孩子們獨處的自由機會。那個時候的孩子,自己一個人對著一隻蟲子可以觀察半個小時;在教室裡,對著一樣教具可以反覆操作一個小時。當他們工作完之後,也會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來完成內在的邏輯發展。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閱 讀

安排與被安排

隨著孩子們的年齡增長,他們作為個體的機會越來越少,他們必須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做一樣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必須做同樣的思考。

慢慢地,他們不會和自己相處了,他們開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果沒有人安排,他們總是會無聊。他們必須被安排,如果閒下來,就開始做無意義的活動,甚至是胡鬧。

這幾年,我一直帶孩子游學、上課,我知道孩子們特別喜歡學習,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總是充滿熱情的渴望,他們內在的機制都非常優秀,只需要一個引導,一個恰到好處的引導。

就像我們的暑假班,孩子們上完課程之後,回到家就會想著去看書(我們的暑假班每一期就是一本書),因為,他們發現原來書中的故事那麼有趣,那麼值得思考。

內在發展


"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獨處,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走路。——蒙特梭利

前幾天和一個帶孩子在美國上學的家長聊天,她說暑假時間太長了,各種玩,擔心孩子都忘記學習了。

她還分享說她的兩個孩子在美國都會自律地學習,那邊的學習氛圍比較好。而假期回來就是玩,孩子們約到一起就是玩遊戲。

成人淪陷在手機上,如果追問你每天拿著手機都在幹什麼,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說:也不知道在看什麼,翻著翻著時間就過去了。

孩子們也沒有事情做,除了玩遊戲,就沒有什麼可做的了。

獨 處

我們遊學的時候,孩子如果沒有手機,剛開始真的特別無聊,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在和自己的手機分別的時候,甚至感覺到是自己的心肝寶貝被人奪走似得,那叫一個依依不捨啊,我們分明能感覺到孩子們似乎沒有了主心骨。

這種依賴,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會好起來,他們開始聊天,玩一些其他紙牌遊戲,偶爾看書。我看到大部分孩子不是太喜歡看書,沒有閱讀習慣,只有極少數孩子會畫畫、做手工。

我覺得在這個裡面,除去交往需要之外,我們(成人和孩子)不會自己和自己相處,也就是說,我們很難獨處。

蒙特梭利說:獨處,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走路。

而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們的生活全是被安排的。被安排本身也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的核心是:你是否能夠幫助孩子完成自我教育。

因為,我們一直說人的成長是個內在發展的模式。成人只能提供環境,如果,我們把孩子的成長模式改變了,那麼,他還是他嗎?

孩子們本來是會和自己相處的。最典型的現象就是我們經常在幼兒園裡看到孩子們特別喜歡獨處,我們只是給孩子們獨處的自由機會。那個時候的孩子,自己一個人對著一隻蟲子可以觀察半個小時;在教室裡,對著一樣教具可以反覆操作一個小時。當他們工作完之後,也會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來完成內在的邏輯發展。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閱 讀

安排與被安排

隨著孩子們的年齡增長,他們作為個體的機會越來越少,他們必須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做一樣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必須做同樣的思考。

慢慢地,他們不會和自己相處了,他們開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果沒有人安排,他們總是會無聊。他們必須被安排,如果閒下來,就開始做無意義的活動,甚至是胡鬧。

這幾年,我一直帶孩子游學、上課,我知道孩子們特別喜歡學習,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總是充滿熱情的渴望,他們內在的機制都非常優秀,只需要一個引導,一個恰到好處的引導。

就像我們的暑假班,孩子們上完課程之後,回到家就會想著去看書(我們的暑假班每一期就是一本書),因為,他們發現原來書中的故事那麼有趣,那麼值得思考。

內在發展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這兩個孩子就是例子,暑假班的閱讀方式是多元的、立體的、具象的,回到家在書中再去溫習這個故事,就從具象閱讀走向了抽象閱讀,這是個很大的進步,而且,給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所以,孩子們通過引導,迴歸到自我學習和思考,這對孩子們而言,就是自己對自己進行的自我教育。

一旦孩子們對自己的內在有認識,他們就會對自己有所把握,他們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他們不會無聊,不會只專注在遊戲上,不會浪費時間去胡鬧。

這就是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的景象:孩子們在思考!他們在自我成就,他們是自己的主人。這樣的孩子,不會讓遊戲的刺激帶走,不會讓無聊佔據,不會被他人評價帶走。

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中提出,給兒童的信息刺激應該是簡單有序的、循序漸進的,紛亂的信息會使兒童的注意力渙散,無法產生專注。

這也就是說,我們給兒童的引導是有要求的,不是給一堆選擇,而讓孩子迷失了。


"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獨處,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走路。——蒙特梭利

前幾天和一個帶孩子在美國上學的家長聊天,她說暑假時間太長了,各種玩,擔心孩子都忘記學習了。

她還分享說她的兩個孩子在美國都會自律地學習,那邊的學習氛圍比較好。而假期回來就是玩,孩子們約到一起就是玩遊戲。

成人淪陷在手機上,如果追問你每天拿著手機都在幹什麼,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說:也不知道在看什麼,翻著翻著時間就過去了。

孩子們也沒有事情做,除了玩遊戲,就沒有什麼可做的了。

獨 處

我們遊學的時候,孩子如果沒有手機,剛開始真的特別無聊,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在和自己的手機分別的時候,甚至感覺到是自己的心肝寶貝被人奪走似得,那叫一個依依不捨啊,我們分明能感覺到孩子們似乎沒有了主心骨。

這種依賴,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會好起來,他們開始聊天,玩一些其他紙牌遊戲,偶爾看書。我看到大部分孩子不是太喜歡看書,沒有閱讀習慣,只有極少數孩子會畫畫、做手工。

我覺得在這個裡面,除去交往需要之外,我們(成人和孩子)不會自己和自己相處,也就是說,我們很難獨處。

蒙特梭利說:獨處,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走路。

而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們的生活全是被安排的。被安排本身也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的核心是:你是否能夠幫助孩子完成自我教育。

因為,我們一直說人的成長是個內在發展的模式。成人只能提供環境,如果,我們把孩子的成長模式改變了,那麼,他還是他嗎?

孩子們本來是會和自己相處的。最典型的現象就是我們經常在幼兒園裡看到孩子們特別喜歡獨處,我們只是給孩子們獨處的自由機會。那個時候的孩子,自己一個人對著一隻蟲子可以觀察半個小時;在教室裡,對著一樣教具可以反覆操作一個小時。當他們工作完之後,也會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來完成內在的邏輯發展。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閱 讀

安排與被安排

隨著孩子們的年齡增長,他們作為個體的機會越來越少,他們必須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做一樣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必須做同樣的思考。

慢慢地,他們不會和自己相處了,他們開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果沒有人安排,他們總是會無聊。他們必須被安排,如果閒下來,就開始做無意義的活動,甚至是胡鬧。

這幾年,我一直帶孩子游學、上課,我知道孩子們特別喜歡學習,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總是充滿熱情的渴望,他們內在的機制都非常優秀,只需要一個引導,一個恰到好處的引導。

就像我們的暑假班,孩子們上完課程之後,回到家就會想著去看書(我們的暑假班每一期就是一本書),因為,他們發現原來書中的故事那麼有趣,那麼值得思考。

內在發展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這兩個孩子就是例子,暑假班的閱讀方式是多元的、立體的、具象的,回到家在書中再去溫習這個故事,就從具象閱讀走向了抽象閱讀,這是個很大的進步,而且,給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所以,孩子們通過引導,迴歸到自我學習和思考,這對孩子們而言,就是自己對自己進行的自我教育。

一旦孩子們對自己的內在有認識,他們就會對自己有所把握,他們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他們不會無聊,不會只專注在遊戲上,不會浪費時間去胡鬧。

這就是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的景象:孩子們在思考!他們在自我成就,他們是自己的主人。這樣的孩子,不會讓遊戲的刺激帶走,不會讓無聊佔據,不會被他人評價帶走。

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中提出,給兒童的信息刺激應該是簡單有序的、循序漸進的,紛亂的信息會使兒童的注意力渙散,無法產生專注。

這也就是說,我們給兒童的引導是有要求的,不是給一堆選擇,而讓孩子迷失了。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豐富?

豐富是什麼呢?

豐富指的是:兒童內心世界被自己建構的豐富而精緻。這種豐富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發展出來的,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靠著自己的吸收能力發展出來的豐富。

每一個人豐富的地方不同,就好像有人在吃這件事情上特別豐富,而有人在音樂這件事件上特別豐富一樣,沒有差別。

假期裡,各種活動特別多,家長就想著讓孩子去一一嘗試,其實並不是孩子對什麼都有興趣。就拿我們的西安遊學來講,有的孩子真的對歷史沒有任何興趣,我會告訴家長不能參加,不管家長覺得我們這個活動有多好,都不行。

我們有個孩子在暑假期間報了六期暑假班,我說不行,這孩子沒有時間和家長在一起呀。

我希望孩子們生活是豐富的,而不是隻有學習。

幸福感

我們帶孩子出去遊學,也總是想著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有時候也會讓孩子們多睡一會,總是想著要有各種生活節奏,有靜有動。

在設計親子旅行手冊的時候,我就在想,和父母出行是個多麼珍貴的機會,如果注意力放在旅行上而不是交流上,那多可惜。

所以,我們會將重點放在親子交流上,更加了解你的家人。通過了解,明白感激家人的道理。生活即教育,生活的豐富了,教育自然也就豐富,內心世界豐富了,生活也就豐富了。


"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獨處,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走路。——蒙特梭利

前幾天和一個帶孩子在美國上學的家長聊天,她說暑假時間太長了,各種玩,擔心孩子都忘記學習了。

她還分享說她的兩個孩子在美國都會自律地學習,那邊的學習氛圍比較好。而假期回來就是玩,孩子們約到一起就是玩遊戲。

成人淪陷在手機上,如果追問你每天拿著手機都在幹什麼,估計大部分人都會說:也不知道在看什麼,翻著翻著時間就過去了。

孩子們也沒有事情做,除了玩遊戲,就沒有什麼可做的了。

獨 處

我們遊學的時候,孩子如果沒有手機,剛開始真的特別無聊,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在和自己的手機分別的時候,甚至感覺到是自己的心肝寶貝被人奪走似得,那叫一個依依不捨啊,我們分明能感覺到孩子們似乎沒有了主心骨。

這種依賴,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會好起來,他們開始聊天,玩一些其他紙牌遊戲,偶爾看書。我看到大部分孩子不是太喜歡看書,沒有閱讀習慣,只有極少數孩子會畫畫、做手工。

我覺得在這個裡面,除去交往需要之外,我們(成人和孩子)不會自己和自己相處,也就是說,我們很難獨處。

蒙特梭利說:獨處,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走路。

而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們的生活全是被安排的。被安排本身也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的核心是:你是否能夠幫助孩子完成自我教育。

因為,我們一直說人的成長是個內在發展的模式。成人只能提供環境,如果,我們把孩子的成長模式改變了,那麼,他還是他嗎?

孩子們本來是會和自己相處的。最典型的現象就是我們經常在幼兒園裡看到孩子們特別喜歡獨處,我們只是給孩子們獨處的自由機會。那個時候的孩子,自己一個人對著一隻蟲子可以觀察半個小時;在教室裡,對著一樣教具可以反覆操作一個小時。當他們工作完之後,也會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時間,來完成內在的邏輯發展。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閱 讀

安排與被安排

隨著孩子們的年齡增長,他們作為個體的機會越來越少,他們必須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做一樣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必須做同樣的思考。

慢慢地,他們不會和自己相處了,他們開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果沒有人安排,他們總是會無聊。他們必須被安排,如果閒下來,就開始做無意義的活動,甚至是胡鬧。

這幾年,我一直帶孩子游學、上課,我知道孩子們特別喜歡學習,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總是充滿熱情的渴望,他們內在的機制都非常優秀,只需要一個引導,一個恰到好處的引導。

就像我們的暑假班,孩子們上完課程之後,回到家就會想著去看書(我們的暑假班每一期就是一本書),因為,他們發現原來書中的故事那麼有趣,那麼值得思考。

內在發展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這兩個孩子就是例子,暑假班的閱讀方式是多元的、立體的、具象的,回到家在書中再去溫習這個故事,就從具象閱讀走向了抽象閱讀,這是個很大的進步,而且,給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所以,孩子們通過引導,迴歸到自我學習和思考,這對孩子們而言,就是自己對自己進行的自我教育。

一旦孩子們對自己的內在有認識,他們就會對自己有所把握,他們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他們不會無聊,不會只專注在遊戲上,不會浪費時間去胡鬧。

這就是我在課堂上經常看到的景象:孩子們在思考!他們在自我成就,他們是自己的主人。這樣的孩子,不會讓遊戲的刺激帶走,不會讓無聊佔據,不會被他人評價帶走。

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中提出,給兒童的信息刺激應該是簡單有序的、循序漸進的,紛亂的信息會使兒童的注意力渙散,無法產生專注。

這也就是說,我們給兒童的引導是有要求的,不是給一堆選擇,而讓孩子迷失了。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豐富?

豐富是什麼呢?

豐富指的是:兒童內心世界被自己建構的豐富而精緻。這種豐富不是原來就有的,而是發展出來的,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靠著自己的吸收能力發展出來的豐富。

每一個人豐富的地方不同,就好像有人在吃這件事情上特別豐富,而有人在音樂這件事件上特別豐富一樣,沒有差別。

假期裡,各種活動特別多,家長就想著讓孩子去一一嘗試,其實並不是孩子對什麼都有興趣。就拿我們的西安遊學來講,有的孩子真的對歷史沒有任何興趣,我會告訴家長不能參加,不管家長覺得我們這個活動有多好,都不行。

我們有個孩子在暑假期間報了六期暑假班,我說不行,這孩子沒有時間和家長在一起呀。

我希望孩子們生活是豐富的,而不是隻有學習。

幸福感

我們帶孩子出去遊學,也總是想著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有時候也會讓孩子們多睡一會,總是想著要有各種生活節奏,有靜有動。

在設計親子旅行手冊的時候,我就在想,和父母出行是個多麼珍貴的機會,如果注意力放在旅行上而不是交流上,那多可惜。

所以,我們會將重點放在親子交流上,更加了解你的家人。通過了解,明白感激家人的道理。生活即教育,生活的豐富了,教育自然也就豐富,內心世界豐富了,生活也就豐富了。


豐富內心世界,獲得滿滿幸福感

父母內心世界豐富,就會營造豐富的生活,生活豐富了,孩子的教育自然就豐富了。

生活豐富了,樂趣就多了,樂趣多了,人的幸福感自然就高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