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每天上學、放學路上,10歲的許承先都能看見建築工地。

建築工地正對著許承先家位於延安中路877弄的模範邨弄堂口,地址是延安中路1000號,為昔日英籍猶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園——愛儷園舊址。歷經多年戰亂後,此時這座昔日名園早已經荒廢成周邊孩子們遊戲的草坪和樂園。但從1954年5月4日開始,建築工人走進花園,中蘇友好大廈在此動工。

1954年10月15日,上海。入暮時分,城市的天際線制高點上,一顆紅星亮了。

在中蘇友好大廈中央大廳剛剛完成結構建設的大樓頂上,架起了一座50多米高、32噸重的鎦金鋼塔。鋼塔是一個八角形的錐體,外面包著1300多塊鎦金的菱形銅皮,菱形的交角處裝飾著1100多隻發亮的銅球。塔尖上,升起一顆紅五角星,四圍伸出24根光刺,下面襯托著圍欄和銅花。紅五角星內裝置著的百餘盞燈泡,透過紅玻璃,放射光芒。由此產生的110.4米的高度,突破了國際飯店在滬保持多年的全市建築最高紀錄。

在建築開工初期,許承先也和小夥伴們鑽進工地去玩。看見工人們在草坪上找到哈同的大理石棺槨,上面雕刻銘文的鎦金已經消失。這個廢園裡的一切都將被派上新的用場。

對面的模範邨居民們日夜見證著這項大工程的進展,也迎來了自身命運在新時代的故事。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每天上學、放學路上,10歲的許承先都能看見建築工地。

建築工地正對著許承先家位於延安中路877弄的模範邨弄堂口,地址是延安中路1000號,為昔日英籍猶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園——愛儷園舊址。歷經多年戰亂後,此時這座昔日名園早已經荒廢成周邊孩子們遊戲的草坪和樂園。但從1954年5月4日開始,建築工人走進花園,中蘇友好大廈在此動工。

1954年10月15日,上海。入暮時分,城市的天際線制高點上,一顆紅星亮了。

在中蘇友好大廈中央大廳剛剛完成結構建設的大樓頂上,架起了一座50多米高、32噸重的鎦金鋼塔。鋼塔是一個八角形的錐體,外面包著1300多塊鎦金的菱形銅皮,菱形的交角處裝飾著1100多隻發亮的銅球。塔尖上,升起一顆紅五角星,四圍伸出24根光刺,下面襯托著圍欄和銅花。紅五角星內裝置著的百餘盞燈泡,透過紅玻璃,放射光芒。由此產生的110.4米的高度,突破了國際飯店在滬保持多年的全市建築最高紀錄。

在建築開工初期,許承先也和小夥伴們鑽進工地去玩。看見工人們在草坪上找到哈同的大理石棺槨,上面雕刻銘文的鎦金已經消失。這個廢園裡的一切都將被派上新的用場。

對面的模範邨居民們日夜見證著這項大工程的進展,也迎來了自身命運在新時代的故事。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中南銀行的產業

1897年,上海成立了由中國人用中國資本開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此後,一些華資新式銀行在上海設立。其中最為知名的“南四行”分別是浙江興業、上海商業儲蓄、新華信託儲蓄、浙江第一商業銀行。北方有“北四行”,即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大陸銀行和中南銀行。

當時銀行涉足滬上房地產業。1930年,上海金城、鹽業、大陸、中南四家銀行組建的“四行儲蓄會”,以45萬兩白銀的代價,購進位於上海市中心跑馬廳對面派克路(今黃河路)上二畝七分多的一塊地皮,開始興建國際飯店。這是中國人自行投資建造的第一幢高層建築。1928年,中南銀行在福熙路投資,即今天的延安中路877弄建造模範邨。這是一片“佔”字形地塊。由建築設計師周惠南設計,房屋均為新式里弄住宅,外觀為磚木結構三層樓,共有13排、70餘個單位,1931年竣工。

著名學者、詩人冒廣生(1873年—1959年)在模範邨竣工不久,就成為首批居民,並在其間的22號度過人生最後歲月。在他孫女的回憶文章中,舊時模範邨住戶多為小康人家,以商界人士居多,也有高級職員、教師、醫生和文化人士,出入多坐車,穿西裝、旗袍。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每天上學、放學路上,10歲的許承先都能看見建築工地。

建築工地正對著許承先家位於延安中路877弄的模範邨弄堂口,地址是延安中路1000號,為昔日英籍猶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園——愛儷園舊址。歷經多年戰亂後,此時這座昔日名園早已經荒廢成周邊孩子們遊戲的草坪和樂園。但從1954年5月4日開始,建築工人走進花園,中蘇友好大廈在此動工。

1954年10月15日,上海。入暮時分,城市的天際線制高點上,一顆紅星亮了。

在中蘇友好大廈中央大廳剛剛完成結構建設的大樓頂上,架起了一座50多米高、32噸重的鎦金鋼塔。鋼塔是一個八角形的錐體,外面包著1300多塊鎦金的菱形銅皮,菱形的交角處裝飾著1100多隻發亮的銅球。塔尖上,升起一顆紅五角星,四圍伸出24根光刺,下面襯托著圍欄和銅花。紅五角星內裝置著的百餘盞燈泡,透過紅玻璃,放射光芒。由此產生的110.4米的高度,突破了國際飯店在滬保持多年的全市建築最高紀錄。

在建築開工初期,許承先也和小夥伴們鑽進工地去玩。看見工人們在草坪上找到哈同的大理石棺槨,上面雕刻銘文的鎦金已經消失。這個廢園裡的一切都將被派上新的用場。

對面的模範邨居民們日夜見證著這項大工程的進展,也迎來了自身命運在新時代的故事。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中南銀行的產業

1897年,上海成立了由中國人用中國資本開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此後,一些華資新式銀行在上海設立。其中最為知名的“南四行”分別是浙江興業、上海商業儲蓄、新華信託儲蓄、浙江第一商業銀行。北方有“北四行”,即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大陸銀行和中南銀行。

當時銀行涉足滬上房地產業。1930年,上海金城、鹽業、大陸、中南四家銀行組建的“四行儲蓄會”,以45萬兩白銀的代價,購進位於上海市中心跑馬廳對面派克路(今黃河路)上二畝七分多的一塊地皮,開始興建國際飯店。這是中國人自行投資建造的第一幢高層建築。1928年,中南銀行在福熙路投資,即今天的延安中路877弄建造模範邨。這是一片“佔”字形地塊。由建築設計師周惠南設計,房屋均為新式里弄住宅,外觀為磚木結構三層樓,共有13排、70餘個單位,1931年竣工。

著名學者、詩人冒廣生(1873年—1959年)在模範邨竣工不久,就成為首批居民,並在其間的22號度過人生最後歲月。在他孫女的回憶文章中,舊時模範邨住戶多為小康人家,以商界人士居多,也有高級職員、教師、醫生和文化人士,出入多坐車,穿西裝、旗袍。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在孫輩眼裡,冒廣生總是浸淫故紙堆中,“整天手不釋卷,從早到晚伏案點校書稿。寒冬時節抱著暖爐禦寒,右手拿著毛筆,嘴上叼著自做的香菸,鼻尖下流淌著清水鼻涕。”

冒家的寓所是一代名流經常光臨的場所:20世紀30年代,徐悲鴻從蘇聯歸來,取道上海時曾偕夫人蔣碧薇到模範邨拜訪冒廣生。1950年,陳毅市長也來模範邨拜會冒廣生。國務院祕書長齊燕銘也曾奉周總理之命看望病中的冒廣生。劉海粟、周信芳、梅蘭芳、黃宗江、黃宗英都曾來模範邨拜會冒廣生。

模範邨的第一進沿街。樓下為中南銀行分行營業廳,時任分行襄理即許承先的父親。因為父親工作的緣故,全家就住在模範邨中南銀行樓上三樓,住所寬敞。有時,許承先會蹦蹦跳跳地從樓上跑到樓下,走入銀行辦事大廳,走到裡間,找到正在獨立辦公室裡工作的父親,拉著他的手,一起回家上樓吃飯。

父親是京劇票友,善扮花旦。家境寬裕時,常常帶著家人去戲院看戲。母親養尊處優,生活瑣事都由保姆代勞。直到1952年,年僅42歲的父親因為腦溢血驟然去世。

母親的肩膀

若有誰從小康之家墮入困頓,總能見到世人真性情。

中南銀行慷慨拿出4000元撫卹金供許承先母親度日。但當時,許家有三個年幼的孩子,母親還要同時撫養姐妹託付過來的孩子,撫卹費迅速坐吃山空。

從未謀事的母親毅然出門,先是在里弄裡擔任掃盲班老師,後來又自學會計,還帶領所有小孩在家糊紙盒補貼家用。許承先朦朦朧朧記得母親拉著他的手,去淮海路報班培訓和應徵找事做的場景。一個年輕且從未吃過苦的女人,在那幾年裡非常勇敢,也非常堅忍地負擔起一個大家庭所有的生活重擔。

像一場暴雨落入湖面,湖底卻是安靜的。母親默默吸收了生活驟變帶來的困苦,留給孩子的都是平靜溫暖的回憶。

許承先記得,幾經輾轉後,母親開始到一家食品廠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但廠裡常常能以打折價賣給職工一些麵包片、蛋糕坯子的邊角料,以及雞頭、雞腳、雞架子等處理品。母親靠著這些物品,為還在長身體的孩子們增加營養,硬是沒有讓他們在失去父親後捱過一次餓。如今回想成長時的飯桌,許承先只記得,家裡常有雞湯可喝。那雞架子煮起來散發的香味,也是能飄滿整個模範邨的。

原本許承先被家族寄予厚望,母親希望他能上高中、考大學。但家道中落,讓繼續深造成為奢望。許承先的姐姐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早早嫁人。許承先看在眼裡,也一心想著能早早自立,為母親解憂。

1960年,許承先考進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第二屆學館。他並沒有什麼明星夢,他看中的只是當時的招生條件:學費全免,學校管住,還能發伙食費。

母親猶豫地徵詢了所有親友,是否要讓兒子去劇院,她唯恐兒子從藝會辱沒先祖聲譽。最後是許承先的姑姑出來支持:時代已經不同了,做演員一樣能闖出一份事業。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每天上學、放學路上,10歲的許承先都能看見建築工地。

建築工地正對著許承先家位於延安中路877弄的模範邨弄堂口,地址是延安中路1000號,為昔日英籍猶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園——愛儷園舊址。歷經多年戰亂後,此時這座昔日名園早已經荒廢成周邊孩子們遊戲的草坪和樂園。但從1954年5月4日開始,建築工人走進花園,中蘇友好大廈在此動工。

1954年10月15日,上海。入暮時分,城市的天際線制高點上,一顆紅星亮了。

在中蘇友好大廈中央大廳剛剛完成結構建設的大樓頂上,架起了一座50多米高、32噸重的鎦金鋼塔。鋼塔是一個八角形的錐體,外面包著1300多塊鎦金的菱形銅皮,菱形的交角處裝飾著1100多隻發亮的銅球。塔尖上,升起一顆紅五角星,四圍伸出24根光刺,下面襯托著圍欄和銅花。紅五角星內裝置著的百餘盞燈泡,透過紅玻璃,放射光芒。由此產生的110.4米的高度,突破了國際飯店在滬保持多年的全市建築最高紀錄。

在建築開工初期,許承先也和小夥伴們鑽進工地去玩。看見工人們在草坪上找到哈同的大理石棺槨,上面雕刻銘文的鎦金已經消失。這個廢園裡的一切都將被派上新的用場。

對面的模範邨居民們日夜見證著這項大工程的進展,也迎來了自身命運在新時代的故事。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中南銀行的產業

1897年,上海成立了由中國人用中國資本開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此後,一些華資新式銀行在上海設立。其中最為知名的“南四行”分別是浙江興業、上海商業儲蓄、新華信託儲蓄、浙江第一商業銀行。北方有“北四行”,即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大陸銀行和中南銀行。

當時銀行涉足滬上房地產業。1930年,上海金城、鹽業、大陸、中南四家銀行組建的“四行儲蓄會”,以45萬兩白銀的代價,購進位於上海市中心跑馬廳對面派克路(今黃河路)上二畝七分多的一塊地皮,開始興建國際飯店。這是中國人自行投資建造的第一幢高層建築。1928年,中南銀行在福熙路投資,即今天的延安中路877弄建造模範邨。這是一片“佔”字形地塊。由建築設計師周惠南設計,房屋均為新式里弄住宅,外觀為磚木結構三層樓,共有13排、70餘個單位,1931年竣工。

著名學者、詩人冒廣生(1873年—1959年)在模範邨竣工不久,就成為首批居民,並在其間的22號度過人生最後歲月。在他孫女的回憶文章中,舊時模範邨住戶多為小康人家,以商界人士居多,也有高級職員、教師、醫生和文化人士,出入多坐車,穿西裝、旗袍。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在孫輩眼裡,冒廣生總是浸淫故紙堆中,“整天手不釋卷,從早到晚伏案點校書稿。寒冬時節抱著暖爐禦寒,右手拿著毛筆,嘴上叼著自做的香菸,鼻尖下流淌著清水鼻涕。”

冒家的寓所是一代名流經常光臨的場所:20世紀30年代,徐悲鴻從蘇聯歸來,取道上海時曾偕夫人蔣碧薇到模範邨拜訪冒廣生。1950年,陳毅市長也來模範邨拜會冒廣生。國務院祕書長齊燕銘也曾奉周總理之命看望病中的冒廣生。劉海粟、周信芳、梅蘭芳、黃宗江、黃宗英都曾來模範邨拜會冒廣生。

模範邨的第一進沿街。樓下為中南銀行分行營業廳,時任分行襄理即許承先的父親。因為父親工作的緣故,全家就住在模範邨中南銀行樓上三樓,住所寬敞。有時,許承先會蹦蹦跳跳地從樓上跑到樓下,走入銀行辦事大廳,走到裡間,找到正在獨立辦公室裡工作的父親,拉著他的手,一起回家上樓吃飯。

父親是京劇票友,善扮花旦。家境寬裕時,常常帶著家人去戲院看戲。母親養尊處優,生活瑣事都由保姆代勞。直到1952年,年僅42歲的父親因為腦溢血驟然去世。

母親的肩膀

若有誰從小康之家墮入困頓,總能見到世人真性情。

中南銀行慷慨拿出4000元撫卹金供許承先母親度日。但當時,許家有三個年幼的孩子,母親還要同時撫養姐妹託付過來的孩子,撫卹費迅速坐吃山空。

從未謀事的母親毅然出門,先是在里弄裡擔任掃盲班老師,後來又自學會計,還帶領所有小孩在家糊紙盒補貼家用。許承先朦朦朧朧記得母親拉著他的手,去淮海路報班培訓和應徵找事做的場景。一個年輕且從未吃過苦的女人,在那幾年裡非常勇敢,也非常堅忍地負擔起一個大家庭所有的生活重擔。

像一場暴雨落入湖面,湖底卻是安靜的。母親默默吸收了生活驟變帶來的困苦,留給孩子的都是平靜溫暖的回憶。

許承先記得,幾經輾轉後,母親開始到一家食品廠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但廠裡常常能以打折價賣給職工一些麵包片、蛋糕坯子的邊角料,以及雞頭、雞腳、雞架子等處理品。母親靠著這些物品,為還在長身體的孩子們增加營養,硬是沒有讓他們在失去父親後捱過一次餓。如今回想成長時的飯桌,許承先只記得,家裡常有雞湯可喝。那雞架子煮起來散發的香味,也是能飄滿整個模範邨的。

原本許承先被家族寄予厚望,母親希望他能上高中、考大學。但家道中落,讓繼續深造成為奢望。許承先的姐姐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早早嫁人。許承先看在眼裡,也一心想著能早早自立,為母親解憂。

1960年,許承先考進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第二屆學館。他並沒有什麼明星夢,他看中的只是當時的招生條件:學費全免,學校管住,還能發伙食費。

母親猶豫地徵詢了所有親友,是否要讓兒子去劇院,她唯恐兒子從藝會辱沒先祖聲譽。最後是許承先的姑姑出來支持:時代已經不同了,做演員一樣能闖出一份事業。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許承先青年時代劇照

許承先畢業時,以20歲的年齡扮演60多歲的老地主劉文彩,之後,又以《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的羅克文一角榮獲1978年上海青年演員彙報演出獎,後來,又在《魂系何方》中出演張一清,獲得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

中南銀行後被收歸國有。許家住過的模範邨第一進房屋在建設延安路高架時被拆除。

許承先婚後又換過好幾個住所,但不論怎麼換,都在老靜安的地界內,都沒有離開當年的模範邨太遠。他在一次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日本工業展覽會上買了一隻精美的充氣小天鵝,搬家幾次都帶在身邊。看到它,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童年:獨自從模範邨出門上學,看著家對面的建築日新月異地建造起來。

許承先,1944年出生於上海,一級演員。1963年進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前身)任演員。主要作品有《巍巍崑崙》、《魂系 何方》、《尊嚴》、《求證》、《萬尼亞舅舅》等。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每天上學、放學路上,10歲的許承先都能看見建築工地。

建築工地正對著許承先家位於延安中路877弄的模範邨弄堂口,地址是延安中路1000號,為昔日英籍猶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園——愛儷園舊址。歷經多年戰亂後,此時這座昔日名園早已經荒廢成周邊孩子們遊戲的草坪和樂園。但從1954年5月4日開始,建築工人走進花園,中蘇友好大廈在此動工。

1954年10月15日,上海。入暮時分,城市的天際線制高點上,一顆紅星亮了。

在中蘇友好大廈中央大廳剛剛完成結構建設的大樓頂上,架起了一座50多米高、32噸重的鎦金鋼塔。鋼塔是一個八角形的錐體,外面包著1300多塊鎦金的菱形銅皮,菱形的交角處裝飾著1100多隻發亮的銅球。塔尖上,升起一顆紅五角星,四圍伸出24根光刺,下面襯托著圍欄和銅花。紅五角星內裝置著的百餘盞燈泡,透過紅玻璃,放射光芒。由此產生的110.4米的高度,突破了國際飯店在滬保持多年的全市建築最高紀錄。

在建築開工初期,許承先也和小夥伴們鑽進工地去玩。看見工人們在草坪上找到哈同的大理石棺槨,上面雕刻銘文的鎦金已經消失。這個廢園裡的一切都將被派上新的用場。

對面的模範邨居民們日夜見證著這項大工程的進展,也迎來了自身命運在新時代的故事。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中南銀行的產業

1897年,上海成立了由中國人用中國資本開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此後,一些華資新式銀行在上海設立。其中最為知名的“南四行”分別是浙江興業、上海商業儲蓄、新華信託儲蓄、浙江第一商業銀行。北方有“北四行”,即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大陸銀行和中南銀行。

當時銀行涉足滬上房地產業。1930年,上海金城、鹽業、大陸、中南四家銀行組建的“四行儲蓄會”,以45萬兩白銀的代價,購進位於上海市中心跑馬廳對面派克路(今黃河路)上二畝七分多的一塊地皮,開始興建國際飯店。這是中國人自行投資建造的第一幢高層建築。1928年,中南銀行在福熙路投資,即今天的延安中路877弄建造模範邨。這是一片“佔”字形地塊。由建築設計師周惠南設計,房屋均為新式里弄住宅,外觀為磚木結構三層樓,共有13排、70餘個單位,1931年竣工。

著名學者、詩人冒廣生(1873年—1959年)在模範邨竣工不久,就成為首批居民,並在其間的22號度過人生最後歲月。在他孫女的回憶文章中,舊時模範邨住戶多為小康人家,以商界人士居多,也有高級職員、教師、醫生和文化人士,出入多坐車,穿西裝、旗袍。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在孫輩眼裡,冒廣生總是浸淫故紙堆中,“整天手不釋卷,從早到晚伏案點校書稿。寒冬時節抱著暖爐禦寒,右手拿著毛筆,嘴上叼著自做的香菸,鼻尖下流淌著清水鼻涕。”

冒家的寓所是一代名流經常光臨的場所:20世紀30年代,徐悲鴻從蘇聯歸來,取道上海時曾偕夫人蔣碧薇到模範邨拜訪冒廣生。1950年,陳毅市長也來模範邨拜會冒廣生。國務院祕書長齊燕銘也曾奉周總理之命看望病中的冒廣生。劉海粟、周信芳、梅蘭芳、黃宗江、黃宗英都曾來模範邨拜會冒廣生。

模範邨的第一進沿街。樓下為中南銀行分行營業廳,時任分行襄理即許承先的父親。因為父親工作的緣故,全家就住在模範邨中南銀行樓上三樓,住所寬敞。有時,許承先會蹦蹦跳跳地從樓上跑到樓下,走入銀行辦事大廳,走到裡間,找到正在獨立辦公室裡工作的父親,拉著他的手,一起回家上樓吃飯。

父親是京劇票友,善扮花旦。家境寬裕時,常常帶著家人去戲院看戲。母親養尊處優,生活瑣事都由保姆代勞。直到1952年,年僅42歲的父親因為腦溢血驟然去世。

母親的肩膀

若有誰從小康之家墮入困頓,總能見到世人真性情。

中南銀行慷慨拿出4000元撫卹金供許承先母親度日。但當時,許家有三個年幼的孩子,母親還要同時撫養姐妹託付過來的孩子,撫卹費迅速坐吃山空。

從未謀事的母親毅然出門,先是在里弄裡擔任掃盲班老師,後來又自學會計,還帶領所有小孩在家糊紙盒補貼家用。許承先朦朦朧朧記得母親拉著他的手,去淮海路報班培訓和應徵找事做的場景。一個年輕且從未吃過苦的女人,在那幾年裡非常勇敢,也非常堅忍地負擔起一個大家庭所有的生活重擔。

像一場暴雨落入湖面,湖底卻是安靜的。母親默默吸收了生活驟變帶來的困苦,留給孩子的都是平靜溫暖的回憶。

許承先記得,幾經輾轉後,母親開始到一家食品廠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但廠裡常常能以打折價賣給職工一些麵包片、蛋糕坯子的邊角料,以及雞頭、雞腳、雞架子等處理品。母親靠著這些物品,為還在長身體的孩子們增加營養,硬是沒有讓他們在失去父親後捱過一次餓。如今回想成長時的飯桌,許承先只記得,家裡常有雞湯可喝。那雞架子煮起來散發的香味,也是能飄滿整個模範邨的。

原本許承先被家族寄予厚望,母親希望他能上高中、考大學。但家道中落,讓繼續深造成為奢望。許承先的姐姐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早早嫁人。許承先看在眼裡,也一心想著能早早自立,為母親解憂。

1960年,許承先考進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第二屆學館。他並沒有什麼明星夢,他看中的只是當時的招生條件:學費全免,學校管住,還能發伙食費。

母親猶豫地徵詢了所有親友,是否要讓兒子去劇院,她唯恐兒子從藝會辱沒先祖聲譽。最後是許承先的姑姑出來支持:時代已經不同了,做演員一樣能闖出一份事業。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許承先青年時代劇照

許承先畢業時,以20歲的年齡扮演60多歲的老地主劉文彩,之後,又以《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的羅克文一角榮獲1978年上海青年演員彙報演出獎,後來,又在《魂系何方》中出演張一清,獲得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

中南銀行後被收歸國有。許家住過的模範邨第一進房屋在建設延安路高架時被拆除。

許承先婚後又換過好幾個住所,但不論怎麼換,都在老靜安的地界內,都沒有離開當年的模範邨太遠。他在一次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日本工業展覽會上買了一隻精美的充氣小天鵝,搬家幾次都帶在身邊。看到它,就好像看到自己的童年:獨自從模範邨出門上學,看著家對面的建築日新月異地建造起來。

許承先,1944年出生於上海,一級演員。1963年進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前身)任演員。主要作品有《巍巍崑崙》、《魂系 何方》、《尊嚴》、《求證》、《萬尼亞舅舅》等。

許承先:模範邨裡的見證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圖片編輯:笪曦

本文建築圖片由王清彬攝影,人物照片由許承先提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