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大為對女兒的睡眠訓練:是育兒還是虐兒?

導讀:“上輩子放火撕票,這輩子哄娃睡覺”,今天來講講幼兒期爸媽們最最頭痛的問題。有長輩說孩子睡覺哭鬧,一定不能理。但其實,孩子為睡覺哭鬧,用對方法、立即哄才是最重要的!

預計閱讀:3分鐘

作者簡介:明黃深藍,教育戰線上的孩子王,家庭陣地中的二寶媽,心中有夢想,眼裡有亮光的中年少女。


哭也不能抱,對小孩子來說,真的科學嗎?

電視劇《我的寶貝》裡,佟大為飾演的爸爸,學了一招最新睡眠方法,訓練兩個多月的女兒自主入睡。


佟大為對女兒的睡眠訓練:是育兒還是虐兒?

《我的寶貝》劇照


他把女兒單獨放在房間,自己坐在客廳,掐著秒錶,看著監控,不管女兒哭得多厲害,也不為所動。

媽媽看著孩子哭,心疼地馬上就要進去,佟大為卻堅持要到最後一秒才讓進。

訓練到第六天,時間已經延長到半小時,孩子在房間已經哭得聲音嘶啞,夫妻倆揪心地癱坐在房門口,也還是等到了最後一秒,當他們心急如焚地衝進房間時,卻發現,孩子自己抽泣著睡著了。

佟大為長舒一口氣後,一臉得意地看向妻子,炫耀自己的勝利。

寶寶哭了,不要馬上去抱,彷彿已經成了育兒真理。

每次寶寶哭泣時,我都會馬上去抱他,這時,婆婆、媽媽、七大姑八大姨都會以過來人的身份語重心長地告訴我:“不要孩子一哭就去抱,要等他不哭了再去抱。因為得到太多安慰的嬰兒會依賴大人,長大後會變得太黏人而無法獨立。”

乍一聽,很有道理,稍有文化的媽媽甚至還能擺出很多科學依據。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曾說過:

“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有理有據,你不服不行。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孩子對我們的需求,不單是餵奶水、換尿片

我們先來看看英國比較心理學家哈洛,他用和人類的基因非常相似的恆河猴做了一個實驗:

哈洛把剛出生嬰猴放進籠中,然後用兩個假猴子代替母猴。一個假猴是用鐵絲做的,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另一個假猴是用絨布做的,摸起來比較舒適和柔軟。

如果按照華生的理論 —— 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那麼嬰猴一定會依戀“鐵絲媽媽”。


佟大為對女兒的睡眠訓練:是育兒還是虐兒?



但實驗結果出人意料,所有參與實驗的嬰猴,都選擇了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幾乎在所有時間裡,小猴都會掛在 “絨布媽媽”身上,只有感到飢餓難耐時,它才會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吃奶,但只要一吃飽,它就會迅速回到 “絨布媽媽”懷裡。

有的小猴甚至餓了也不願過去,它們把身子掛在 “絨布媽媽” 身上,只把頭探到“鐵猴媽媽”那邊吃奶。

接著,哈洛搞了個惡作劇。他製作了一些發條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會敲鼓的小熊等,然後將它們放進籠子裡。

小猴害怕極了,立即奔回去抱住“絨布媽媽”,趴在媽媽懷裡,慢慢地安靜下來。哈洛又將“絨布媽媽”移到另一間房間,然後用發條玩具繼續恐嚇。

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鐵絲媽媽”,而是眼巴巴地望著另一邊的“絨布媽媽”。


佟大為對女兒的睡眠訓練:是育兒還是虐兒?



如果沒有“絨布媽媽”,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團成一團,戰慄、吃手指、搖擺、尖叫……像極了精神病院裡的病人。

這個實驗讓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母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簡單地滿足孩子的飢餓和乾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觸性關懷:擁抱、撫摸、親暱。”



細心呵護派,寶寶反而能越快獨立?

馬伊琍在女兒愛馬一歲左右時,也曾出現過問題。

為了讓女兒睡整覺,馬伊琍對孩子進行了所謂的哭聲免疫訓練,通俗來講就是寶寶哭了,不要去抱。

結果,不到兩天孩子就能睡整覺了,效果明顯。

但是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問題出現了。

孩子在睡著後又會突然醒過來,哭著要抱抱,這樣反覆進行著,當時只要不理孩子後,一會就哭著睡著了,後來馬伊琍還固執的期盼著女兒快睡,麻痺自己忽視女兒的無助,甚至天真的認為孩子長大後,就會忘掉這些痛苦。

那段時間孩子以及家人,都被折磨著,最後馬伊琍在老媽的建議下,把女兒的小床放到了自己床邊,每當孩子晚上哭泣時,就伸手拍拍她,慢慢的大家都睡的踏實無比了。

吃一塹,長一智。馬伊琍二胎後,沒有對寶寶進行任何訓練,哭就抱,餓就喂,滿一歲就已自然睡整覺也不吃夜奶。


佟大為對女兒的睡眠訓練:是育兒還是虐兒?



獨立並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訓出來的。

恰恰相反,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迴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最好的養育方法,是相信自己的母性直覺,孩子哭了就抱,孩子餓了就喂,給孩子情感上的呵護、以及敏銳的迴應,這樣才能幫孩子建立起對這個世界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信任感。




孩子哭,是在表達沒能說出口的需求

沒有擁抱,沒有愛的迴應,沒有眼神交流……我會死的。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他將很多剛出生的嬰兒從父母身邊帶走,集中在一起,然後由護工專門餵養。只給予充足的食物,但沒有任何情感互動。

結果,這些嬰兒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醫院制度》一書裡,記錄了他在育嬰堂觀察到的現象:

“那些僅僅獲得食物給養的棄嬰,由於沒能獲得養育者的觸摸和情感互動,會變得異常安靜、孤僻和憂鬱,很多嬰兒不到一週歲就死亡了,一部分嬰兒雖然活了下來,難以像正常孩子那樣發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談。”


這就是迴應的力量,處於原始狀態的嬰兒,只有對他們的各種表現給予及時的迴應,他們才會感受到有人在愛他們、照顧他們,才能夠健康發育成長。

佟大為對女兒的睡眠訓練:是育兒還是虐兒?


我們總是認為,很小的孩子沒有記憶,不懂事。

其實,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擁抱、運動和迴應,長大後往往性格內向,不合群、受不了挫折,甚至會抑鬱、自閉、自殘和充滿攻擊性。

哈佛大學的早期教育研究項目表明:“你越早開始正確應對始於5個半月的需求性啼哭,越有可能避免寶寶在3歲前成為一個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從小“粘著”孩子,孩子才能快快長大

美國一個學前智能教育研究室曾對200多名2歲的孩子進行跟蹤測試,結果發現,以三年為期限,有些孩子的智能數據和正面性格上升很快,有的卻下降了。

研究者非常好奇,對數據上升很快和下降很大的孩子,進行家庭情況回訪,驚奇地發現:

“孩子智能發育的快慢,正面性格的養成,主要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頻率和準確性。另外還發現,經常被父母抱著或揹著的孩子,與父母交流的頻率和準確性是最高的。”



佟大為對女兒的睡眠訓練:是育兒還是虐兒?



哈洛說:“孩子出生後,父母特別是母親,要避免與孩子的長期分離。長期分離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早期嚴重而持久的孤立,會導致孩子心理殘傷和死亡,這種影響直至終生。”

波蘭詩人卡波維茲的詩《沉默的一課》中有一句特別打動我:

“當一隻蝴蝶/劇烈地對摺/它的翅膀/請將這當做一個沉默的呼喚”

哭聲,是嬰兒的呼喚,他們不能訴諸語言,但至少請知道,這是他們的呼喚。

泰戈爾曾說:“被媽媽親愛的手臂擁抱著,其甜美遠勝過自由。”

親愛的媽媽們,請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愛的擁抱吧!

佟大為對女兒的睡眠訓練:是育兒還是虐兒?



今日話題

你有哄娃睡覺的小絕招嗎?

在評論區和我討論交流吧!


猜你還想看

寶寶健康難調理?輔食來幫你!

想要寶寶大口吃飯?輔食小技巧送給你!

寶寶第一次吃輔食,該如何選擇?


點贊關注飛慕課,我們願做您的育兒路上的知心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