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

以前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當初理解的“育兒先育己”就是言傳身教,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育兒先育己”包括言傳身教,但並非僅是言傳身教。

廣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有人說:“好的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導師,不是刻意引導,而是言傳身教。”相信這句話沒人會反對吧?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自己首先要做到。

"

以前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當初理解的“育兒先育己”就是言傳身教,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育兒先育己”包括言傳身教,但並非僅是言傳身教。

廣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有人說:“好的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導師,不是刻意引導,而是言傳身教。”相信這句話沒人會反對吧?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有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

晚上睡覺前,寶媽一邊給孩子洗腳一邊講故事。洗完後,媽媽對孩子說:“你自己先看繪本,媽媽待會再給你講。”

然後,寶媽打了水去給婆婆洗腳,婆婆對著孝敬的兒媳說:“忙了一天了,歇一會吧!”寶媽回答婆婆說:“不累,媽,燙燙腳對您的身體有好處。”

這一幕被躲在一邊的孩子看到了,他轉身走開。媽媽回到臥室找不到孩子,回頭看到孩子端了一盆水走過來說:“媽媽,洗腳!”

"

以前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當初理解的“育兒先育己”就是言傳身教,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育兒先育己”包括言傳身教,但並非僅是言傳身教。

廣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有人說:“好的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導師,不是刻意引導,而是言傳身教。”相信這句話沒人會反對吧?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有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

晚上睡覺前,寶媽一邊給孩子洗腳一邊講故事。洗完後,媽媽對孩子說:“你自己先看繪本,媽媽待會再給你講。”

然後,寶媽打了水去給婆婆洗腳,婆婆對著孝敬的兒媳說:“忙了一天了,歇一會吧!”寶媽回答婆婆說:“不累,媽,燙燙腳對您的身體有好處。”

這一幕被躲在一邊的孩子看到了,他轉身走開。媽媽回到臥室找不到孩子,回頭看到孩子端了一盆水走過來說:“媽媽,洗腳!”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身上總會有父母的影子,包括好的,也包括壞的。

膽小的孩子,要麼是父母也膽小,要麼是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保護”的根源還是父母膽小,由於怕這怕那,從小把孩子保護起來,不給孩子嘗試、進步的機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在育兒中同樣適用,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想要孩子聽話,自己先要以身作則。

狹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我們都是大姑娘上轎 —— 頭一回。作為新手父母,我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做一個合格的家長也要“考級”。

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

去年微博上有一個視頻很火,家長喂孩子吃活蝌蚪。我們可以看到,家長手裡端著一個碗,碗裡大概有七八隻小蝌蚪在游來游去。家長用小勺子盛了一隻,喂進孩子嘴裡,直接讓孩子生吃。

"

以前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當初理解的“育兒先育己”就是言傳身教,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育兒先育己”包括言傳身教,但並非僅是言傳身教。

廣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有人說:“好的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導師,不是刻意引導,而是言傳身教。”相信這句話沒人會反對吧?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有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

晚上睡覺前,寶媽一邊給孩子洗腳一邊講故事。洗完後,媽媽對孩子說:“你自己先看繪本,媽媽待會再給你講。”

然後,寶媽打了水去給婆婆洗腳,婆婆對著孝敬的兒媳說:“忙了一天了,歇一會吧!”寶媽回答婆婆說:“不累,媽,燙燙腳對您的身體有好處。”

這一幕被躲在一邊的孩子看到了,他轉身走開。媽媽回到臥室找不到孩子,回頭看到孩子端了一盆水走過來說:“媽媽,洗腳!”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身上總會有父母的影子,包括好的,也包括壞的。

膽小的孩子,要麼是父母也膽小,要麼是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保護”的根源還是父母膽小,由於怕這怕那,從小把孩子保護起來,不給孩子嘗試、進步的機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在育兒中同樣適用,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想要孩子聽話,自己先要以身作則。

狹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我們都是大姑娘上轎 —— 頭一回。作為新手父母,我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做一個合格的家長也要“考級”。

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

去年微博上有一個視頻很火,家長喂孩子吃活蝌蚪。我們可以看到,家長手裡端著一個碗,碗裡大概有七八隻小蝌蚪在游來游去。家長用小勺子盛了一隻,喂進孩子嘴裡,直接讓孩子生吃。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咱也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偏方,吃蝌蚪可以“強身健體”?這麼小的孩子生吞蝌蚪,不僅有感染裂頭蚴的風險,還可能感染蝌蚪攜帶的其他細菌,大家紛紛表示這家長無腦。

“坑娃”的家長這絕不是個例,中山寶媽吳女士給兒子餵了家裡珍藏三年多的“冬瓜水”,想給孩子降降火,結果險些害了孩子。

我們在可憐孩子遭遇的同時,不得不深思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愛”,為何會變成“害”?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他們育己比育兒更重要。

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

育兒類文章為什麼會有人看?當然是因為有家長想要學習育兒知識,解決育兒困惑。

從孕期,到新生兒、嬰兒、幼兒、學齡階段、青春期,家長會遇到太多的育兒問題,家長需要學習太多的育兒知識。家長學習的過程,是育己的過程,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育兒中去。

  • 家長育兒“一級”:孕期知識

從如何備孕,什麼時候吃葉酸;到怎麼看早孕試紙,怎麼計算預產期;再到孕期需要注意什麼,需要做哪些檢查;最後到了解臨產有哪些症狀……

"

以前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當初理解的“育兒先育己”就是言傳身教,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育兒先育己”包括言傳身教,但並非僅是言傳身教。

廣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有人說:“好的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導師,不是刻意引導,而是言傳身教。”相信這句話沒人會反對吧?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有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

晚上睡覺前,寶媽一邊給孩子洗腳一邊講故事。洗完後,媽媽對孩子說:“你自己先看繪本,媽媽待會再給你講。”

然後,寶媽打了水去給婆婆洗腳,婆婆對著孝敬的兒媳說:“忙了一天了,歇一會吧!”寶媽回答婆婆說:“不累,媽,燙燙腳對您的身體有好處。”

這一幕被躲在一邊的孩子看到了,他轉身走開。媽媽回到臥室找不到孩子,回頭看到孩子端了一盆水走過來說:“媽媽,洗腳!”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身上總會有父母的影子,包括好的,也包括壞的。

膽小的孩子,要麼是父母也膽小,要麼是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保護”的根源還是父母膽小,由於怕這怕那,從小把孩子保護起來,不給孩子嘗試、進步的機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在育兒中同樣適用,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想要孩子聽話,自己先要以身作則。

狹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我們都是大姑娘上轎 —— 頭一回。作為新手父母,我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做一個合格的家長也要“考級”。

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

去年微博上有一個視頻很火,家長喂孩子吃活蝌蚪。我們可以看到,家長手裡端著一個碗,碗裡大概有七八隻小蝌蚪在游來游去。家長用小勺子盛了一隻,喂進孩子嘴裡,直接讓孩子生吃。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咱也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偏方,吃蝌蚪可以“強身健體”?這麼小的孩子生吞蝌蚪,不僅有感染裂頭蚴的風險,還可能感染蝌蚪攜帶的其他細菌,大家紛紛表示這家長無腦。

“坑娃”的家長這絕不是個例,中山寶媽吳女士給兒子餵了家裡珍藏三年多的“冬瓜水”,想給孩子降降火,結果險些害了孩子。

我們在可憐孩子遭遇的同時,不得不深思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愛”,為何會變成“害”?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他們育己比育兒更重要。

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

育兒類文章為什麼會有人看?當然是因為有家長想要學習育兒知識,解決育兒困惑。

從孕期,到新生兒、嬰兒、幼兒、學齡階段、青春期,家長會遇到太多的育兒問題,家長需要學習太多的育兒知識。家長學習的過程,是育己的過程,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育兒中去。

  • 家長育兒“一級”:孕期知識

從如何備孕,什麼時候吃葉酸;到怎麼看早孕試紙,怎麼計算預產期;再到孕期需要注意什麼,需要做哪些檢查;最後到了解臨產有哪些症狀……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孕期開始,準爸媽就一路“過關斬將式”的學習孕育知識,直到孩子出生那一刻,家長才算是通過了育兒“一級”考試。

  • 家長育兒“二級”:育兒初體驗

孩子出生了,我們蒙圈了。作為新手爸媽,我們都體驗過什麼叫手足無措。“媽,孩子尿了”、“媽,孩子拉了”,剛開始我們甚至連尿布都不會給孩子換,甚至還需要長輩代勞。

慢慢的,我們學會了給孩子換尿布,學會了如何抱孩子,學會了如何正確衝奶粉,學會了讀懂嬰兒為何哭……

"

以前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當初理解的“育兒先育己”就是言傳身教,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育兒先育己”包括言傳身教,但並非僅是言傳身教。

廣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有人說:“好的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導師,不是刻意引導,而是言傳身教。”相信這句話沒人會反對吧?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有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

晚上睡覺前,寶媽一邊給孩子洗腳一邊講故事。洗完後,媽媽對孩子說:“你自己先看繪本,媽媽待會再給你講。”

然後,寶媽打了水去給婆婆洗腳,婆婆對著孝敬的兒媳說:“忙了一天了,歇一會吧!”寶媽回答婆婆說:“不累,媽,燙燙腳對您的身體有好處。”

這一幕被躲在一邊的孩子看到了,他轉身走開。媽媽回到臥室找不到孩子,回頭看到孩子端了一盆水走過來說:“媽媽,洗腳!”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身上總會有父母的影子,包括好的,也包括壞的。

膽小的孩子,要麼是父母也膽小,要麼是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保護”的根源還是父母膽小,由於怕這怕那,從小把孩子保護起來,不給孩子嘗試、進步的機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在育兒中同樣適用,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想要孩子聽話,自己先要以身作則。

狹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我們都是大姑娘上轎 —— 頭一回。作為新手父母,我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做一個合格的家長也要“考級”。

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

去年微博上有一個視頻很火,家長喂孩子吃活蝌蚪。我們可以看到,家長手裡端著一個碗,碗裡大概有七八隻小蝌蚪在游來游去。家長用小勺子盛了一隻,喂進孩子嘴裡,直接讓孩子生吃。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咱也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偏方,吃蝌蚪可以“強身健體”?這麼小的孩子生吞蝌蚪,不僅有感染裂頭蚴的風險,還可能感染蝌蚪攜帶的其他細菌,大家紛紛表示這家長無腦。

“坑娃”的家長這絕不是個例,中山寶媽吳女士給兒子餵了家裡珍藏三年多的“冬瓜水”,想給孩子降降火,結果險些害了孩子。

我們在可憐孩子遭遇的同時,不得不深思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愛”,為何會變成“害”?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他們育己比育兒更重要。

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

育兒類文章為什麼會有人看?當然是因為有家長想要學習育兒知識,解決育兒困惑。

從孕期,到新生兒、嬰兒、幼兒、學齡階段、青春期,家長會遇到太多的育兒問題,家長需要學習太多的育兒知識。家長學習的過程,是育己的過程,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育兒中去。

  • 家長育兒“一級”:孕期知識

從如何備孕,什麼時候吃葉酸;到怎麼看早孕試紙,怎麼計算預產期;再到孕期需要注意什麼,需要做哪些檢查;最後到了解臨產有哪些症狀……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孕期開始,準爸媽就一路“過關斬將式”的學習孕育知識,直到孩子出生那一刻,家長才算是通過了育兒“一級”考試。

  • 家長育兒“二級”:育兒初體驗

孩子出生了,我們蒙圈了。作為新手爸媽,我們都體驗過什麼叫手足無措。“媽,孩子尿了”、“媽,孩子拉了”,剛開始我們甚至連尿布都不會給孩子換,甚至還需要長輩代勞。

慢慢的,我們學會了給孩子換尿布,學會了如何抱孩子,學會了如何正確衝奶粉,學會了讀懂嬰兒為何哭……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如果我們把嬰兒期定義為育兒初體驗,那麼當孩子一歲的時候,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這一年我們經歷了什麼,此時我們才算通過了育兒“二級”考試。

  • 家長育兒“三級”:育兒進行時

孩子過了嬰兒期,我們的育兒考試仍在進行中。我們陪伴孩子,瞭解孩子,在不停的探索和進步中養育孩子。孩子一天天長大,卻變得越來越不聽話,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需要不斷的學習育兒知識。

從因為孩子打翻東西而訓斥孩子,到欣然接受孩子把玩具弄的滿屋都是,然後再引導孩子一起收拾房間。

從因為孩子爬沙發危險而訓斥孩子,到了解這是孩子空間敏感期的常見表現,然後我們在做好保護措施的前提下,讓孩子盡情去嘗試、去探索。

從怕孩子不吃飯而追著喂孩子,到讓孩子學習自主進食,然後我們知道孩子餓了自然會吃。

"

以前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當初理解的“育兒先育己”就是言傳身教,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育兒先育己”包括言傳身教,但並非僅是言傳身教。

廣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有人說:“好的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導師,不是刻意引導,而是言傳身教。”相信這句話沒人會反對吧?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有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

晚上睡覺前,寶媽一邊給孩子洗腳一邊講故事。洗完後,媽媽對孩子說:“你自己先看繪本,媽媽待會再給你講。”

然後,寶媽打了水去給婆婆洗腳,婆婆對著孝敬的兒媳說:“忙了一天了,歇一會吧!”寶媽回答婆婆說:“不累,媽,燙燙腳對您的身體有好處。”

這一幕被躲在一邊的孩子看到了,他轉身走開。媽媽回到臥室找不到孩子,回頭看到孩子端了一盆水走過來說:“媽媽,洗腳!”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身上總會有父母的影子,包括好的,也包括壞的。

膽小的孩子,要麼是父母也膽小,要麼是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保護”的根源還是父母膽小,由於怕這怕那,從小把孩子保護起來,不給孩子嘗試、進步的機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在育兒中同樣適用,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想要孩子聽話,自己先要以身作則。

狹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我們都是大姑娘上轎 —— 頭一回。作為新手父母,我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做一個合格的家長也要“考級”。

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

去年微博上有一個視頻很火,家長喂孩子吃活蝌蚪。我們可以看到,家長手裡端著一個碗,碗裡大概有七八隻小蝌蚪在游來游去。家長用小勺子盛了一隻,喂進孩子嘴裡,直接讓孩子生吃。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咱也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偏方,吃蝌蚪可以“強身健體”?這麼小的孩子生吞蝌蚪,不僅有感染裂頭蚴的風險,還可能感染蝌蚪攜帶的其他細菌,大家紛紛表示這家長無腦。

“坑娃”的家長這絕不是個例,中山寶媽吳女士給兒子餵了家裡珍藏三年多的“冬瓜水”,想給孩子降降火,結果險些害了孩子。

我們在可憐孩子遭遇的同時,不得不深思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愛”,為何會變成“害”?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他們育己比育兒更重要。

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

育兒類文章為什麼會有人看?當然是因為有家長想要學習育兒知識,解決育兒困惑。

從孕期,到新生兒、嬰兒、幼兒、學齡階段、青春期,家長會遇到太多的育兒問題,家長需要學習太多的育兒知識。家長學習的過程,是育己的過程,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育兒中去。

  • 家長育兒“一級”:孕期知識

從如何備孕,什麼時候吃葉酸;到怎麼看早孕試紙,怎麼計算預產期;再到孕期需要注意什麼,需要做哪些檢查;最後到了解臨產有哪些症狀……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孕期開始,準爸媽就一路“過關斬將式”的學習孕育知識,直到孩子出生那一刻,家長才算是通過了育兒“一級”考試。

  • 家長育兒“二級”:育兒初體驗

孩子出生了,我們蒙圈了。作為新手爸媽,我們都體驗過什麼叫手足無措。“媽,孩子尿了”、“媽,孩子拉了”,剛開始我們甚至連尿布都不會給孩子換,甚至還需要長輩代勞。

慢慢的,我們學會了給孩子換尿布,學會了如何抱孩子,學會了如何正確衝奶粉,學會了讀懂嬰兒為何哭……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如果我們把嬰兒期定義為育兒初體驗,那麼當孩子一歲的時候,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這一年我們經歷了什麼,此時我們才算通過了育兒“二級”考試。

  • 家長育兒“三級”:育兒進行時

孩子過了嬰兒期,我們的育兒考試仍在進行中。我們陪伴孩子,瞭解孩子,在不停的探索和進步中養育孩子。孩子一天天長大,卻變得越來越不聽話,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需要不斷的學習育兒知識。

從因為孩子打翻東西而訓斥孩子,到欣然接受孩子把玩具弄的滿屋都是,然後再引導孩子一起收拾房間。

從因為孩子爬沙發危險而訓斥孩子,到了解這是孩子空間敏感期的常見表現,然後我們在做好保護措施的前提下,讓孩子盡情去嘗試、去探索。

從怕孩子不吃飯而追著喂孩子,到讓孩子學習自主進食,然後我們知道孩子餓了自然會吃。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從幼兒到學齡階段,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惑,比如:孩子上幼兒園哭鬧怎麼辦?被欺負怎麼辦?孩子學習不認真怎麼辦?我們不斷的學習育兒,然後運用到孩子身上,只為順利通過育兒“三級”考試。

  • 家長育兒“四級”:育兒放手時

學齡階段進行到初中,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他們會漸漸脫離父母,進入育兒放手時。

育兒講究前期立規矩,後期放開手,也就是“先緊後鬆”。如果我們前面做的好,現在我們會相對輕鬆了。否則,孩子的叛逆,會更讓我們頭大。

青春期的孩子,多少會有點叛逆。叛逆的嚴重程度,以及他們是否願意和家長溝通,這中間的區別完全是以前育兒的結果。

"

以前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當初理解的“育兒先育己”就是言傳身教,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育兒先育己”包括言傳身教,但並非僅是言傳身教。

廣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有人說:“好的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導師,不是刻意引導,而是言傳身教。”相信這句話沒人會反對吧?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有一則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

晚上睡覺前,寶媽一邊給孩子洗腳一邊講故事。洗完後,媽媽對孩子說:“你自己先看繪本,媽媽待會再給你講。”

然後,寶媽打了水去給婆婆洗腳,婆婆對著孝敬的兒媳說:“忙了一天了,歇一會吧!”寶媽回答婆婆說:“不累,媽,燙燙腳對您的身體有好處。”

這一幕被躲在一邊的孩子看到了,他轉身走開。媽媽回到臥室找不到孩子,回頭看到孩子端了一盆水走過來說:“媽媽,洗腳!”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身上總會有父母的影子,包括好的,也包括壞的。

膽小的孩子,要麼是父母也膽小,要麼是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保護”的根源還是父母膽小,由於怕這怕那,從小把孩子保護起來,不給孩子嘗試、進步的機會。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這句話在育兒中同樣適用,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想要孩子聽話,自己先要以身作則。

狹義上的“育兒先育己”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我們都是大姑娘上轎 —— 頭一回。作為新手父母,我們需要摸著石頭過河,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做一個合格的家長也要“考級”。

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

去年微博上有一個視頻很火,家長喂孩子吃活蝌蚪。我們可以看到,家長手裡端著一個碗,碗裡大概有七八隻小蝌蚪在游來游去。家長用小勺子盛了一隻,喂進孩子嘴裡,直接讓孩子生吃。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咱也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偏方,吃蝌蚪可以“強身健體”?這麼小的孩子生吞蝌蚪,不僅有感染裂頭蚴的風險,還可能感染蝌蚪攜帶的其他細菌,大家紛紛表示這家長無腦。

“坑娃”的家長這絕不是個例,中山寶媽吳女士給兒子餵了家裡珍藏三年多的“冬瓜水”,想給孩子降降火,結果險些害了孩子。

我們在可憐孩子遭遇的同時,不得不深思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愛”,為何會變成“害”?有些家長需要“培訓再上崗”,他們育己比育兒更重要。

育兒是一個自學的過程

育兒類文章為什麼會有人看?當然是因為有家長想要學習育兒知識,解決育兒困惑。

從孕期,到新生兒、嬰兒、幼兒、學齡階段、青春期,家長會遇到太多的育兒問題,家長需要學習太多的育兒知識。家長學習的過程,是育己的過程,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育兒中去。

  • 家長育兒“一級”:孕期知識

從如何備孕,什麼時候吃葉酸;到怎麼看早孕試紙,怎麼計算預產期;再到孕期需要注意什麼,需要做哪些檢查;最後到了解臨產有哪些症狀……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孕期開始,準爸媽就一路“過關斬將式”的學習孕育知識,直到孩子出生那一刻,家長才算是通過了育兒“一級”考試。

  • 家長育兒“二級”:育兒初體驗

孩子出生了,我們蒙圈了。作為新手爸媽,我們都體驗過什麼叫手足無措。“媽,孩子尿了”、“媽,孩子拉了”,剛開始我們甚至連尿布都不會給孩子換,甚至還需要長輩代勞。

慢慢的,我們學會了給孩子換尿布,學會了如何抱孩子,學會了如何正確衝奶粉,學會了讀懂嬰兒為何哭……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如果我們把嬰兒期定義為育兒初體驗,那麼當孩子一歲的時候,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這一年我們經歷了什麼,此時我們才算通過了育兒“二級”考試。

  • 家長育兒“三級”:育兒進行時

孩子過了嬰兒期,我們的育兒考試仍在進行中。我們陪伴孩子,瞭解孩子,在不停的探索和進步中養育孩子。孩子一天天長大,卻變得越來越不聽話,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需要不斷的學習育兒知識。

從因為孩子打翻東西而訓斥孩子,到欣然接受孩子把玩具弄的滿屋都是,然後再引導孩子一起收拾房間。

從因為孩子爬沙發危險而訓斥孩子,到了解這是孩子空間敏感期的常見表現,然後我們在做好保護措施的前提下,讓孩子盡情去嘗試、去探索。

從怕孩子不吃飯而追著喂孩子,到讓孩子學習自主進食,然後我們知道孩子餓了自然會吃。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從幼兒到學齡階段,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惑,比如:孩子上幼兒園哭鬧怎麼辦?被欺負怎麼辦?孩子學習不認真怎麼辦?我們不斷的學習育兒,然後運用到孩子身上,只為順利通過育兒“三級”考試。

  • 家長育兒“四級”:育兒放手時

學齡階段進行到初中,孩子進入了青春期,他們會漸漸脫離父母,進入育兒放手時。

育兒講究前期立規矩,後期放開手,也就是“先緊後鬆”。如果我們前面做的好,現在我們會相對輕鬆了。否則,孩子的叛逆,會更讓我們頭大。

青春期的孩子,多少會有點叛逆。叛逆的嚴重程度,以及他們是否願意和家長溝通,這中間的區別完全是以前育兒的結果。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

有些孩子沉迷遊戲,家長說了不聽,屢禁不止,孩子根本不願意和家長溝通。遇到這種情況,作為家長我們要考慮:為什麼所有事情對於孩子來說都很無聊,唯獨遊戲最有趣?為什麼孩子不覺得看書很有趣?

前期放手不管孩子,把手機、電視、電腦當作帶娃神器;前期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陪伴,沒有讓孩子養成一些良好的興趣愛好;前期不願意傾聽孩子,不好好和孩子溝通,那麼現在孩子的沉迷遊戲、不願意和你溝通就是結果。

看過育兒書,學習育兒知識後,我們才知道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我們一味的打壓是無效了,只有通過“愛+理解”、“傾聽+溝通”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要育兒,先育己;若育己,即育兒,“育兒先育己”並非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大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